片材托盘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5367发布日期:2018-08-07 19:5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承片材的片材托盘以及具备该片材托盘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背景

在打印机、影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纸张等片材在输送路被从支承片材的托盘(片材托盘)输送,图像通过设于输送路的途中的图像形成部形成于该输送中的片材。

作为托盘的一例,已知有在悬臂状态下支承于装置主体的侧面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78868号公报)。该托盘具备从装置主体的侧面伸出的基端侧载置台和与基端侧载置台的顶端部连结的顶端侧载置台。顶端侧载置台设为能够向折叠到基端侧载置台上的位置和相对于顶端侧载置台展开且沿基端侧载置台的伸出方向延伸的位置转动。另外,在顶端侧载置台的顶端部安装有两个支承杆。支承杆设为能够向沿着顶端侧载置台的顶端缘的收纳位置和相对于顶端缘倾斜伸出的支承位置转动。

通过该结构,在顶端侧载置台折叠到基板侧载置台上且各支承杆位于收纳位置的非使用状态下,托盘的尺寸紧凑。另一方面,在顶端侧载置台相对于基端侧载置台展开且各支承杆位于支承位置的使用状态下,能够将在基端侧载置台的伸出方向上长的片材支承到基端侧载置台、顶端侧载置台以及各支承杆上。

然而,为了使托盘从非使用状态向使用状态过渡,需要使顶端侧载置台相对于基端侧载置台展开的操作和使各支承杆从收纳位置向支承位置转动的操作这两个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一个操作从非使用状态向使用状态过渡的片材托盘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片材托盘具备:

第一托盘,该第一托盘具有第一面和第一导向部,其中,所述第一面沿着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沿着所述第一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二托盘,该第二托盘具有与所述第一面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面和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卡合的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二导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导向部滑动,从而所述第二托盘向第一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位移,在所述第一收纳位置所述第二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在与所述第一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重叠,在所述拉出位置所述第二托盘被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拉出以使得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重叠变小;以及

第三托盘,该第三托盘具有与所述第二面平行地延伸的第三面,所述第三托盘被轴支承于所述第二面,且通过以沿所述正交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的转动而向第二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位移,在所述第二收纳位置所述第三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重叠,在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第三托盘沿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三面的重叠变小,

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三托盘中的一方形成有柱状部,在所述第二托盘位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且所述第三托盘位于所述第二收纳位置的非使用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三托盘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重叠的区域,该柱状部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三托盘中的另一方突出,

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三托盘中的另一方形成有切口,

所述切口形成在所述第三托盘从所述非使用状态向所述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所述柱状部描绘的轨迹上。

根据该结构,第二托盘的第二导向部相对于第一托盘的第一导向部滑动,从而第二托盘向第一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位移。在第二托盘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托盘的第一面与第二托盘的第二面在与第一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大幅重叠。在第二托盘位于拉出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一收纳位置相比,第一面与第二面的重叠变小,在正交方向上观察到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面积扩大。

另外,具有与第二面平行地延伸的第三面的第三托盘被轴支承于第二托盘的第二面。第三托盘通过以沿正交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的转动而向第二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位移。在第三托盘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第三面相对于第二面在正交方向上大幅重叠。在第三托盘位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二收纳位置相比,第二面与第三面的重叠变小,在正交方向上观察到的第二面和第三面的面积扩大。

由此,从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分别位于第一收纳位置和第二收纳位置的非使用状态,使第二托盘向拉出位置位移且使第三托盘向展开位置位移,从而能够使在正交方向上观察到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第三面的面积扩大。其结果是,在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分别位于拉出位置和展开位置的使用状态下,能够通过第一托盘、第二托盘以及第三托盘稳定地支承在前后方向上尺寸长的片材。

并且,在第一托盘和第三托盘中的一方形成有向其另一方突出的柱状部。在第一托盘和第三托盘中的另一方形成有切口。切口形成在转动托盘从非使用状态向第一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描绘的轨迹上。因此,在第二托盘从第一收纳位置向拉出位置位移时,柱状部沿着切口移动,伴随着该移动第三托盘从第二收纳位置向展开位置位移。由此,

在使第二托盘从第一收纳位置向拉出位置位移的一个操作下,能够使片材托盘从非使用状态向使用状态过渡。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片材托盘,该片材托盘支承片材,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由所述片材托盘输送的片材上形成图像,

所述片材托盘是上述的片材托盘。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使第二托盘从第一收纳位置向拉出位置位移的一个操作使片材托盘从非使用状态向使用状态过渡。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左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从多用途托盘的左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表示如下那样的状态:打开盖托盘,第一滑动托盘位于收容位置,第二滑动托盘位于滑动收纳位置,两个转动托盘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

图3是从多用途托盘的左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表示如下那样的状态:打开盖托盘,第一滑动托盘位于露出位置,第二滑动托盘位于拉出位置,两个转动托盘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

图4是图3所示的状态下的多用途托盘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剖面线a-a的多用途托盘的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剖面线b-b的多用途托盘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地表示图5所示的多用途托盘的剖视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8是从下侧观察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两个转动托盘的图,表示如下那样的状态:第二滑动托盘位于滑动收纳位置,两个转动托盘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

图9是从下侧观察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两个转动托盘的图,表示如下那样的状态:第二滑动托盘从滑动收纳位置稍微向拉出位置侧位移,两个转动托盘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柱状部分别处于缺口且位于与第一滑动托盘的前端一致的位置。

图10是从下侧观察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两个转动托盘的图,表示如下那样的状态:第二滑动托盘位于拉出位置,两个转动托盘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

图11是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两个转动托盘的俯视图,表示如下那样的状态:两个转动托盘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

图12是图11所示的剖面线c-c的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转动托盘的剖视图。

图13是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两个转动托盘的俯视图,表示如下那样的状态:两个转动托盘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两个转动托盘各自的壁状部与第二滑动托盘的前端缘抵接。

图14是图13所示的剖面线d-d的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转动托盘的剖视图。

图15是用于对变形例进行说明的第一滑动托盘、第二滑动托盘以及转动托盘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添加的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框体2。

在框体2的底部设有供纸托盘3。供纸托盘3能够以层叠状态支承多张片材。在框体2的正面设有多用途托盘4(片材托盘的一例)。多用途托盘4设为能够向沿着框体2的正面关闭的位置(图1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和从该位置向跟前侧倒伏而打开的位置(图1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位移。多用途托盘4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以层叠状态支承多张片材。在框体2的上表面形成有排纸托盘5。支承于供纸托盘3或多用途托盘4的片材从供纸托盘3或多用途托盘4一张一张地向框体2内送出,且在框体2内被向排纸托盘5输送。在片材在框体2内输送期间,图像(彩色图像或单色图像)通过收容于框体2内的图像形成部6形成于片材。由图像形成部6进行的图像形成的方式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也可以是喷墨方式。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排出到排纸托盘5上。

此外,将设有多用途托盘4的正面侧规定为打印机1的“前侧”,将其相反侧规定为“后侧”。并且,以从“前侧”观察载置于水平面的打印机1的状态为基准来规定打印机1的“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方向是多用途托盘4的盖托盘11(参照图2)打开的位置处的方向,在各图中由箭头表示该方向。

<多用途托盘>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多用途托盘4具备盖托盘11、第一滑动托盘12(第一托盘的一例)、第二滑动托盘13(第二托盘的一例)以及两个转动托盘14、15(第三托盘的一例)。

<盖托盘>

盖托盘11是多用途托盘4的基端部。盖托盘11具备:在多用途托盘4关闭的位置外表面构成框体2的正面(前面)的一部分的外侧托盘21;以及相对于外侧托盘21隔开间隙地堆积于外侧托盘21的内表面侧的内侧托盘(未图示)。

外侧托盘21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如图4所示,在外侧托盘21的基端侧(多用途托盘4打开状态下的后侧)的端部形成有左摆动轴部22和右摆动轴部23。左摆动轴部22从外侧托盘21的左侧面向左侧突出,右摆动轴部23从外侧托盘21的右侧面向右侧突出。左摆动轴部22和右摆动轴部23能够转动地保持于框体2,从而盖托盘11以悬臂状态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框体2。

在外侧托盘21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左导轨24和右导轨25。左导轨24和右导轨25分别设于夹着外侧托盘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左侧和右侧,成为彼此平行地沿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

在左导轨24和右导轨25的各上端部分别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限制部26、27。限制部26从左导轨24向左侧突出,限制部27从右导轨25向右侧突出,且限制部26、27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外侧托盘2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板状的端限制部28、29。在外侧托盘21的内表面与端限制部28、29之间隔开有间隔。

另外,如图4所示,在左导轨24和右导轨25的顶端侧(前侧)和基端侧(后侧)的端部之间分别形成有鼓出部31、32。如图5所示,鼓出部31从外侧托盘21的内表面向上侧鼓出,成为具有朝向前侧的前倾斜面33和朝向后侧的后倾斜面34的截面呈梯形的形状。鼓出部32从外侧托盘21的内表面向上侧鼓出,成为具有朝向前侧的前倾斜面35和朝向后侧的后倾斜面36的截面呈梯形的形状。

<第一滑动托盘>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滑动托盘12成为尺寸比盖托盘11的尺寸小的大致矩形板状。在第一滑动托盘1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有中央导向部41、42(第一导向部的一例)。如图6所示,中央导向部41、42分别形成为从左右两侧和上侧覆盖盖托盘11的左导轨24和右导轨25的截面形状(截面呈大致コ字状)。由此,中央导向部41、42分别被左导轨24和右导轨25引导,并且第一滑动托盘12能够在收容位置和露出位置之间滑动,在收容位置第一滑动托盘12被收容于外侧托盘21与内侧托盘(未图示)之间,在露出位置第一滑动托盘12在该收容位置的前侧的位置从盖托盘11露出。

另外,在中央导向部41、42分别形成有被限制部43、44。与第一滑动托盘12相对于盖托盘11的前后方向(滑动方向)的位置无关,被限制部43从下侧与左导轨24的限制部26中的任一个相对,被限制部44从下侧与右导轨25的限制部27中的任一个相对。此外,第一滑动托盘1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进入外侧托盘21的内表面与端限制部28、29之间。因此,外侧托盘21的限制部26、27分别从上侧与被限制部43、44相对,外侧托盘21的端限制部28、29分别从上侧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相对。由此,可抑制第一滑动托盘12相对于外侧托盘21向上侧远离。

第一滑动托盘12中的中央导向部41、42之间的中央部分45相比于中央导向部41、42向下侧凹陷,并且相比于中央导向部41、42被薄壁化。

在该被薄壁化的中央部分45的后端部设有爪部46。如图4所示,将中央部分45中的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切削成从中央部分45的后端缘附近向前侧延伸的狭缝状,将这两个部位的狭缝连接,从而形成爪部46。因此,爪部46的顶端部(后端部)成为自由端。在爪部46的顶端部形成有向下侧凸出的凸部47。

在第一滑动托盘12位于收容位置的状态下,爪部46的凸部47位于盖托盘11的鼓出部32的后侧。另外,在第一滑动托盘12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爪部46的凸部47位于盖托盘11的鼓出部31的前侧。在凸部47跨过鼓出部31、32移动时,爪部46弹性变形,并且凸部47搭上鼓出部31、32,在凸部47越过鼓出部31、32时,爪部46复原。由此,能够在第一滑动托盘12从收容位置和露出位置开始滑动时的操作和第一滑动托盘12返回到收容位置和露出位置时的操作下产生咔嗒感。另外,能够将第一滑动托盘12保持于收容位置和露出位置。

另外,在中央部分45形成有鼓出部51、52。

如图7所示,鼓出部51(第二鼓出部的一例)位于爪部46的前侧。鼓出部51从中央部分45的上表面向上侧鼓出,成为具有以朝向前侧降低的方式倾斜的前倾斜面53(第三倾斜面的一例)和以朝向后侧降低的方式倾斜的后倾斜面54(第四倾斜面的一例)的截面呈梯形的形状。后倾斜面54相对于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第一面的一例)的倾斜角α1大于前倾斜面53相对于上表面55的倾斜角β1。

鼓出部52(第一鼓出部的一例)位于中央部分45的前端部。鼓出部52从中央部分45的上表面向上侧鼓出,成为具有以朝向前侧降低的方式倾斜的前倾斜面56(第一倾斜面的一例)和以朝向后侧降低的方式倾斜的后倾斜面57(第二倾斜面的一例)的截面呈梯形的形状。前倾斜面56相对于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的倾斜角β2大于后倾斜面57相对于上表面55的倾斜角α2。

另外,如图4所示,多个限制部61、62(第一限制部的一例)分别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中央导向部41、42的各上端部。如图6所示,限制部61从中央导向部41向左侧突出,限制部62从中央导向部42向右侧突出,且限制部61、62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第一滑动托盘1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设有左导向部63和右导向部64(第一导向部的一例)。左导向部63成为从第一滑动托盘12向上侧上升且向右侧弯曲延伸的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形状。右导向部64成为从第一滑动托盘12向上侧上升且向左侧弯曲延伸的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形状。

<第二滑动托盘>

如图4所示,第二滑动托盘13成为尺寸比第一滑动托盘12的尺寸小的大致矩形板状。在第二滑动托盘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有中央导向部71、72(第二导向部的一例)。如图6所示,中央导向部71、72分别形成为从左右两侧和上侧覆盖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中央导向部41、42的截面形状(截面呈大致コ字状)。另外,在第二滑动托盘1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设有左导向部73和右导向部74(第二导向部的一例)。左导向部73和右导向部74成为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左导向部73进入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与左导向部63之间,右导向部74进入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与右导向部64之间。由此,中央导向部71、72分别被中央导向部41、42引导,左导向部73和右导向部74分别被左导向部63和右导向部64引导,并且能够在滑动收纳位置与拉出位置之间滑动,在滑动收纳位置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第二面的一例)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的上侧重叠,在拉出位置第二滑动托盘13被从该滑动收纳位置向前侧拉出以使得下表面75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的重叠变小。

另外,在中央导向部71、72分别形成有被限制部76、77(第二限制部的一例)。与第二滑动托盘13相对于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后方向(滑动方向)的位置无关,被限制部76从下侧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限制部61中的任一个相对,被限制部77从下侧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限制部62中的任一个相对。因此,第一滑动托盘12的限制部61、62分别从上侧与被限制部76、77相对,第一滑动托盘12的左导向部63和右导向部64分别从上侧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相对。由此,可抑制第二滑动托盘13相对于第一滑动托盘12向上侧远离。

在第二滑动托盘13中的中央导向部71、72之间的后端部设有爪部78。如图4所示,将第二滑动托盘13中的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切削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且以横跨该狭缝状的切口的后端部之间的方式切削成狭缝状,从而爪部78形成为被这些狭缝状的切口包围的部分。因此,爪部78的顶端部(后端部)成为自由端。在爪部78的顶端部形成有向下侧凸出的凸部79。

在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滑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爪部78的凸部79位于第一滑动托盘12的鼓出部51的后侧。另外,在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拉出位置的状态下,爪部78的凸部79位于第一滑动托盘12的鼓出部52的前侧。在凸部79跨过鼓出部51、52移动时,爪部78弹性变形,并且凸部79搭上鼓出部51、52,在凸部79越过鼓出部51、52时,爪部78复原。由此,能够在第二滑动托盘13从滑动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开始滑动时的操作和第二滑动托盘13返回到滑动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时的操作下产生咔嗒感。

由于鼓出部51的后倾斜面54的倾斜角α1大于前倾斜面53的倾斜角β1,因此在凸部79从滑动收纳位置侧越过鼓出部51时,与凸部79从拉出位置侧越过鼓出部51时相比,需要较大的力以使第二滑动托盘13滑动。另外,由于鼓出部52的前倾斜面56的倾斜角β2大于后倾斜面57的倾斜角α2,因此,在凸部79从拉出位置侧越过鼓出部52时,与凸部79从滑动收纳位置侧越过鼓出部52时相比,需要较大的力以使第二滑动托盘13滑动。

而且,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中央部分45通过相比于其周围的部分向下侧凹陷而被薄壁化,因此凸部79在鼓出部51、52之间移动时不与中央部分45接触。

因此,能够以不容易使第二滑动托盘13从滑动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移动的方式将该第二滑动托盘13保持于滑动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并且,在爪部78的凸部79越过鼓出部51、52之后能够以较小的力使第一滑动托盘12顺畅地滑动。另外,通过凸部79在鼓出部51、52之间移动时不与中央部分45接触的结构,而能够抑制爪部78始终维持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且能够抑制爪部78塑性变形。

<转动托盘>

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转动托盘14、15以夹着中央导向部71、72且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方式设于第二滑动托盘13的前端部,且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

具体而言,转动托盘14、15分别成为向一方向延伸的板状。在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的前端部,如图4、图8、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从中央导向部71向左侧以及从中央导向部72向右侧隔开相等距离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转动轴81、82。

通过转动轴81具有间隙地插通至左侧的转动托盘14的一端部,从而左侧的转动托盘14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转动托盘14的上表面83(第三面的一例)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平行地延伸,如图4所示,转动托盘14的上表面83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比转动轴81的中心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前端缘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d1长的尺寸d2。并且,左侧的转动托盘14通过以转动轴81为中心的转动而能够向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一展开位置位移,在第一转动收纳位置上表面83从转动轴81向左侧延伸且从下侧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重叠,在第一展开位置上表面83从转动轴81向左前侧延伸以使得上表面83与下表面75的重叠变小。

转动轴82具有间隙地插通至右侧的转动托盘15的一端部,从而右侧的转动托盘15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转动托盘15的上表面84(第三面的一例)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平行地延伸,转动托盘15的上表面84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比转动轴82的中心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前端缘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d1长的尺寸d2。并且,右侧的转动托盘15通过以转动轴82为中心的转动而能够向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位移,在第二转动收纳位置上表面84从转动轴82向右侧延伸且从下侧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重叠,在第二转开位置上表面84从转动轴82向右前侧延伸以使得上表面83与下表面75的重叠减小。

如图8~图10所示,壁状部85、86分别沿着转动托盘14、15的前端缘向下侧突出地形成。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壁状部85、86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各端部87、88(突出部的一例)成为向后侧弯曲且向前侧折回的v字状。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安装有罩91、92,转动托盘14、15分别被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与罩91、92夹着。罩91、92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壁状部85、86分别与罩91、92的前端缘抵接,由罩91、92分别覆盖转动托盘14的除去壁状部85的部分的大致整个区域和转动托盘15的除去壁状部86的部分的大致整个区域。另外,在罩91、92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切削成大致矩形形状的切口部93、94。在转动托盘14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一展开位置转动且转动托盘15从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二展开位置转动时,壁状部85的端部87和壁状部86的端部88分别进入切口部93、94。并且,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壁状部85的端部87和壁状部86的端部88分别与切口部93、94的端缘抵接。通过该抵接来限制转动托盘14、15分别越过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转动的情况。即,切口部93、94的端缘分别起到限制转动托盘14、15的转动量的止动件的功能。

并且,在转动托盘14的相对于转动轴81向左后侧远离的位置形成有从下表面101向下侧突出的柱状部102。与柱状部102对应地,在第一滑动托盘12和罩91分别形成有切口103和罩切口104。切口103形成为狭缝状且在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缘开放,切口103在转动托盘14从非使用状态向第一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2描绘的轨迹上延伸,在非使用状态下第二滑动托盘13和转动托盘14分别位于滑动收纳位置和第一转动收纳位置。罩切口104形成为在转动托盘14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一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2描绘的轨迹上延伸的狭缝状,如图8所示,在非使用状态下罩切口104在上下方向上与切口103重叠。罩切口104的两端不开放。由此,能够抑制因在罩91形成有罩切口104而导致罩91的强度降低,且能够保持罩91的强度。

另外,在转动托盘15的相对于转动轴82向右后侧远离的位置形成有从下表面105向下侧突出的柱状部106。与柱状部106对应地,在第一滑动托盘12和罩92分别形成有切口107和罩切口108。切口107形成为狭缝状且在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缘开放,切口107在转动托盘15从非使用状态向第二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6描绘的轨迹上延伸,在非使用状态下第二滑动托盘13和转动托盘15分别位于滑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罩切口108形成为在转动托盘15从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二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6描绘的轨迹上延伸的狭缝状,在非使用状态下罩切口108在上下方向上与切口107重叠。罩切口108的两端不开放。由此,能够抑制因在罩92形成有罩切口108而导致罩92的强度的降低,且能够确保罩92的强度。

<托盘动作>

在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滑动收纳位置且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的非使用状态下,如图8所示,柱状部102插通至切口103和罩切口104,柱状部106插通至切口107和罩切口108。

在第二滑动托盘13从非使用状态向拉出位置滑动时,柱状部102、106分别沿着切口103、107移动,伴随着该移动,转动托盘14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一展开位置转动,转动托盘15从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二展开位置转动。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到达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时,转动托盘14的壁状部85的端部87和转动托盘15的壁状部86的端部88分别与切口部93、94的端缘抵接,来限制进一步的转动。

之后,在第二滑动托盘13进一步向拉出位置滑动时,如图9所示,柱状部102、106分别从切口103、107脱离。并且,在第二滑动托盘13到达拉出位置时,如图10所示,

成为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拉出位置且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的使用状态。

如图11所示,在保持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滑动托盘13从使用状态向滑动收纳位置滑动的情况下,在滑动途中,柱状部102、106分别从切口103、107开放的前端进入切口103、107。在图12中表示柱状部102位于切口103的前端上的状态。在第二滑动托盘13进一步向滑动收纳位置滑动时,柱状部102、106分别沿着切口103、107移动,伴随着该移动,转动托盘14从第一展开位置向第一转动收纳位置转动,转动托盘15从第二展开位置向第二转动收纳位置转动。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到达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时,转动托盘14的壁状部85和转动托盘15的壁状部86分别与罩91、92的前端缘抵接,来抑制进一步的转动。之后,在第二滑动托盘13到达滑动收纳位置时,返回到第二滑动托盘13和转动托盘14、15的非使用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返回到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之后第二滑动托盘13从使用状态向拉出位置滑动的情况下,柱状部102、106分别在罩切口104、108内从在前后方向上与切口103、107的前端相对的位置移动。因此,柱状部102、106在第二滑动托盘13滑动的途中不从切口103、107开放的前端进入切口103、107而分别从前侧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缘抵接。在图14中表示柱状部102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缘抵接的状态。柱状部102、106分别具有倾斜面111,在柱状部102、106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缘抵接的状态下该倾斜面111以后高前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在柱状部102、106与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缘抵接之后,第一滑动托盘12向滑动收纳位置移动时,从倾斜面111向第一滑动托盘12给予向下侧按压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部的力。由此,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部弹性变形,柱状部102、106搭在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上。并且,在第二滑动托盘13进一步滑动时,柱状部102、106分别嵌入至切口103、107,第一滑动托盘12的前端部复原。之后,在第二滑动托盘13到达滑动收纳位置时,返回到第二滑动托盘13和转动托盘14、15的非使用状态。

<作用效果>

综上,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中央导向部71、72、左导向部73以及右导向部74分别相对于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中央导向部41、42、左导向部63以及右导向部64滑动,从而第二滑动托盘13向滑动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位移。在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滑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在上下方向上大幅重叠。在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拉出位置的状态下,与滑动收纳位置相比,上表面55与下表面75的重叠变小,在上下方向上观察到的第一滑动托盘12和第二滑动托盘13的面积扩大。

另外,分别具有与下表面75平行地延伸的上表面83、84的转动托盘14、15被轴支承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转动托盘14通过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81为中心的转动而向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一展开位置位移。转动托盘15通过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82为中心的转动而向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位移。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上表面83、84相对于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在正交方向上大幅重叠。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相比,第二滑动托盘13的下表面75与上表面83、84的重叠变小,在上下方向观察到的第二滑动托盘13和转动托盘14、15的面积扩大。

因此,使第二滑动托盘13从非使用状态向拉出位置位移且使转动托盘14、15分别从非使用状态向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位移,从而能够使在上下方向上观察到的第一滑动托盘12、第二滑动托盘13以及转动托盘14、15的面积扩大,在非使用状态下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滑动收纳位置且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其结果是,在第二滑动托盘13位于拉出位置且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的使用状态下,能够通过第一滑动托盘12、第二滑动托盘13以及转动托盘14、15稳定地支承在前后方向上尺寸长的片材。

并且,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形成有柱状部102、106。在第一滑动托盘12形成有切口103、107。切口103形成在转动托盘14从非使用状态向第一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2描绘的轨迹上。切口107形成在转动托盘15从非使用状态向第二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6描绘的轨迹上。因此,在第二滑动托盘13从滑动收纳位置向拉出位置位移时,柱状部102、106分别沿着切口103、107移动,伴随着该移动,转动托盘14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一展开位置位移,转动托盘15从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二展开位置位移。由此,能够通过使第二滑动托盘13从滑动收纳位置向拉出位置位移的一个操作,而使第二滑动托盘13和两个转动托盘14、15从非使用状态向使用状态过渡。

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的状态下,转动托盘14的壁状部85的端部87和转动托盘15的壁状部86的端部88分别与罩91、92抵接,从而限制转动托盘14、15分别越过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而转动的情况。因此,在保持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展开位置和第二展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滑动托盘13从使用状态向滑动收纳位置滑动的情况下,柱状部102、106分别从切口103、107开放的前端顺畅地进入切口103、107。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二滑动托盘13顺畅地滑动,另外,能够使转动托盘14、15分别顺畅地向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转动。

另外,通过设有罩91、92,转动托盘14、15的强度提高,能够抑制转动托盘14、15向下侧挠曲变形,同时也能够将该罩91、92分别用于限制转动托盘14、15的转动量的止动件。

通过在转动托盘14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一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2描绘的轨迹上切削而在罩91形成有罩切口104。通过在转动托盘15从第二转动收纳位置向第二展开位置位移时由柱状部106描绘的轨迹上切削而在罩92形成有罩切口108。柱状部102、106分别设置成能够在罩切口104、108内移动。由此,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位于第一转动收纳位置和第二转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由罩91、92分别覆盖转动托盘14、15的大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转动托盘14、15的强度,同时能够抑制妨碍柱状部102、106的移动的情况。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以其他方式实施。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如下那样的结构:在转动托盘14、15分别形成有柱状部102、106,在第一滑动托盘12形成有切口103、107,伴随着第二滑动托盘13的滑动,柱状部102、106分别沿着切口103、107移动,从而转动托盘14在第一转动收纳位置与第一展开位置之间转动,转动托盘15在第二转动收纳位置与第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代替于此,如图15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那样的结构:在第一滑动托盘12的上表面55设有柱状部201,在转动托盘14设有切口202,伴随着第二滑动托盘13的滑动,柱状部201沿着切口202移动,从而转动托盘14在第一转动收纳位置与第一展开位置之间转动。对于转动托盘15也同样。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提出了打印机1,但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单功能的打印机1,也可以是具有图像形成功能和图像读取功能的传真装置、复合机。

应用了本发明的装置不限定于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支承片材的片材托盘的各种装置。

此外,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在所要保护的范围内实施各种设计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