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4782发布日期:2019-01-05 10:1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具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使光学打印头从自鼓单元缩回的位置朝向该鼓单元移动。



背景技术:

成像装置(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具有光学打印头,所述光学打印头具有用于曝光感光鼓的多个发光元件。作为发光元件的示例,一些光学打印头使用发光二极管(led)或有机电致发光(el)装置等。将多个这样的发光元件例如沿着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排列成一排或交错的两排的布置是已知的。光学打印头还具有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用于将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聚集到感光鼓上。所述多个透镜设置为面向感光鼓的表面,沿着发光元件阵列的方向排列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和感光鼓之间。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通过透镜聚集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并且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是消耗性部件,并且因此要周期性地更换。执行感光鼓或类似部件的更换工作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更换包含感光鼓的鼓单元来执行成像装置的维护。鼓单元具有这样的构造:鼓单元能够通过从成像装置的侧面进行滑动运动而从装置主体抽出或者插入装置主体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装置的主体上。当曝光感光鼓时,在光学打印头的曝光位置(靠近并且面向感光鼓的表面的位置)处,透镜和感光鼓的表面之间的间隙极窄。因此,当更换鼓单元时,光学打印头需要从该曝光位置缩回,以免光学打印头接触感光鼓或类似部件并且损坏感光鼓的表面和透镜。因此,为了安装/拆卸鼓单元,需要提供一种使光学打印头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机构,其中,处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比在曝光位置时更加远离鼓单元的表面。

公开号为jp2013-134370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使光学打印头(led阵列50)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公开号为jp2013-134370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图2中公开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包括led阵列50、支撑led阵列50的第一框架51、以及移动机构60,所述移动机构60用于使led阵列50移动到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led阵列50由第一框架51支撑。第一框架51在其纵向的两端侧具有面向感光鼓15的两个定位辊53。在第一框架51的两端侧中的每个端侧处,压缩弹簧54的一端附接至第一框架的与设置有感光鼓15的侧部相对的侧部上。每个压缩弹簧54的另一端附接至保持部件63的相应的纵向端侧。保持部件63设置在第一框架51的与设置有感光鼓15的侧部相对的侧部上。也就是说,保持部件63通过压缩弹簧54支撑第一框架51。第一框架51能够沿着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方向进行运动。

移动机构60设置在led阵列50的与设置有感光鼓15的侧部相对的侧部上,并且包括保持部件63、滑动部件61和移动部件62,所述滑动部件61通过沿着感光鼓15的旋转轴线方向滑动而移动。如公开号为jp2013-134370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图2所示,移动部件62由前侧移动部件62f和后侧移动部件62r构成。前侧移动部件62f和后侧移动部件62r均各自具有第一连杆部分85和第二连杆部分89。

前侧移动部件62f的描述如下。第一连杆部分85和第二连杆部分89连接成能够在作为枢转中心的轴部分95上相对旋转,构成缩放器构造,如上所述。第一连杆部分85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滑动部件61,并且随着滑动部件61的滑动运动,这一端侧在固定至主体的主体侧引导部分99内进行转动的同时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第一连杆部分85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可转动地连接至设置在保持部件63上的装配孔106。第二连杆部分89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可转动地连接至固定到主体的主体侧装配部分100。第二连杆部分89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可转动地连接至设置在保持部件63上的引导孔105,并且也连接成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后侧移动部件62r也具有相同的构造。

根据上述构造,滑动部件61的滑动运动导致保持部件63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以往复运动的方式移动。保持部件63的移动导致第一框架51和led阵列50也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以往复运动的方式移动。当第一框架51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时,定位辊53与感光鼓15接触,并且压缩弹簧54被压缩。被压缩的压缩弹簧54的回复力将定位辊53朝向感光鼓15偏压,并且led阵列50通过在感光鼓15和led阵列50之间形成的空隙而位于曝光位置处。

然而,在公开号为jp2013-134370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描述的缩放器机构(移动部件62)是一种复杂的机构。移动部件62的组装至少需要以下过程:

(1)将第一连杆部分85和第二连杆部分89连结至保持部件63的过程;

(2)将第一连杆部分85和第二连杆部分89彼此连结的过程;与(3)将第一连杆部分85和第二连杆部分89连结至滑动部件61的过程。将各种类型的部件彼此连结的许多过程是导致组装时间增加的一个因素。

因此,将考虑一种机构,其中将第二连杆部分89从前侧移动部件62f和后侧移动部件62r中省略,即,将考虑一种机构,其中在移动机构60的前侧设有一个连杆部分并且在后侧设有一个连杆部分。然而,该机构在移动机构60的前侧和后侧中的每一侧都只有一个连杆部分,所以保持部件63也通过随着滑动部件61的滑动而沿着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移动,并且保持部件不能沿着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感光鼓;构造成用以曝光所述感光鼓的光学打印头;以及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构造成用以将位于从感光鼓缩回的缩回位置处的光学打印头移动至比缩回位置更靠近感光鼓的曝光位置以曝光所述感光鼓。移动机构包括:滑动部分,所述滑动部分构造成能够从光学打印头的沿着光学打印头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滑动运动至光学打印头的沿着光学打印头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第一连杆部分,所述第一连杆部分构造成通过将其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滑动部分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而形成第一连接部分,并且通过将其另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而形成第二连接部分,其中,与第一连接部分相比,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在滑动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即感光鼓所处侧部位于更远处;第二连杆部分,所述第二连杆部分构造成通过将其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滑动部分的沿着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而形成第三连接部分,并且通过将其另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着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而形成第四连接部分,其中,与第三连接部分相比,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在滑动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即感光鼓所处侧部位于更远处;以及抵接部分,所述光学打印头沿着滑动运动方向抵接该抵接部分,以限制光学打印头随着滑动部分的滑动运动而沿着滑动运动方向的移动,并且随着滑动部分的滑动运动而导致第一连杆部分和第二连杆部分枢转以使光学打印头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感光鼓;构造成用以曝光所述感光鼓的光学打印头;以及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构造成用以将位于从感光鼓缩回的缩回位置处的光学打印头移动至比缩回位置更靠近感光鼓的曝光位置以曝光所述感光鼓。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滑动部分,所述滑动部分构造成能够从光学打印头的沿着光学打印头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滑动运动至光学打印头的沿着光学打印头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第一连杆部分,所述第一连杆部分构造成通过将其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滑动部分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而形成第一连接部分,并且通过将其另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而形成第二连接部分,其中,与第一连接部分相比,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在滑动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即感光鼓所处侧部位于更远处;第二连杆部分,所述第二连杆部分构造成通过将其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滑动部分的沿着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而形成第三连接部分,并且通过将其另一端侧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着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而形成第四连接部分,其中,与第三连接部分相比,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在滑动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即感光鼓所处侧部位于更远处;以及抵接部分,所述光学打印头沿着滑动运动方向抵接该抵接部分,以限制光学打印头随着滑动部分的滑动运动而沿着滑动运动方向的移动,并且随着滑动部分的滑动运动而导致第一连杆部分和第二连杆部分枢转以使光学打印头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

参照附图,根据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a和2b是在该成像装置中的鼓单元周围的透视图。

图3是曝光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沿着垂直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截取的光学打印头的截面图。

图5a至5c2是用来描述光学打印头的电路板、led芯片和透镜阵列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光学打印头的侧视图。

图7a1至7b2是示出了光学打印头和鼓单元接触的状态以及缩回状态的示图。

图8是附接到鼓单元的后侧的衬套的透视图。

图9a至9c是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三支撑部分的透视图。

图10a至10c是第二支撑部分、后侧板、以及附接到第二支撑部分的曝光单元的透视图。

图11a和11b是移动机构的透视图,图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分。

图12a和12b是示出了第一连杆部分的侧视图。

图13a至13c是盖的透视图。

图14a至14d是盖的透视图,用于描述当盖关闭时的操作。

图15a至15d是盖的侧视图,用于描述当盖关闭时的操作。

图16a至16d是盖的透视图,用于描述当盖打开时的操作。

图17a至17d是盖的侧视图,用于描述当盖打开时的操作。

图18a至18d是透视图,用于描述保持部件的两端的结构。

图19a至19c是侧视图,用于描述保持部件的另一端的结构。

图20a至20b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变型例的移动机构的示图。

图21a和21b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二变型例的移动机构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成像装置

首先,将描述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构造。图1是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截面图。尽管图1示出的成像装置1是不具有读取器的彩色打印机,但实施例可以是具有读取器的复印机。而且,实施例也不局限于如图1所示的具有多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装置,而可以是具有单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装置或者是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装置。

图1示出的成像装置1具有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成像单元102”)。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感光鼓103”)。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用于给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充电的充电装置104y、104m、104c和104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充电装置104”)。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发光二极管(led)曝光单元500y、500m、500c和500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led曝光单元500”),这些led曝光单元用作发射光线以曝光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的曝光光源。而且,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显影单元106y、106m、106c和106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显影单元106”),这些显影单元通过调色剂使感光鼓10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由此使感光鼓103上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显影。附加在附图标记后面的y、m、c和k表示调色剂的颜色。

成像装置1设置有:中间转印带107,形成在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以及初次转印辊108y、108m、108c和108k,所述初次转印辊108y、108m、108c和108k将形成在成像单元102的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成像装置1还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09,所述二次转印辊109将中间转印辊10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片材进给单元101传送的记录片材p上;以及定影单元100,所述定影单元100将二次转印图像定影在记录片材p上。

鼓单元

接下来,作为可拆卸地安装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更换单元的示例,将描述鼓单元518y、518m、518c和518k以及显影单元641y、641m、641c和641k。图2a是成像装置1所具有的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周围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b是示出了从装置主体的外侧部分地插入到成像装置1中的鼓单元518的示图。

成像装置1具有由片材金属形成的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如图2a所示。前侧板642是设置到成像装置1的前侧的侧壁。后侧板643是设置到成像装置1的后侧的侧壁。如图2a所示,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设置为面向彼此,并且在图中省略了跨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用作梁的片材金属。前侧板642、后侧板643和未示出的梁构成了成像装置1的框架的一部分。

在前侧板642上形成有开口,通过所述开口能够将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从成像装置1的前侧插入和抽出。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通过开口安装到成像装置1的主单元中的预定位置(安装位置)。成像装置1还具有盖558,所述盖558覆盖已经安装到其安装位置的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前侧。盖558的一端通过铰链一体地固定到所述成像装置1的主体上,并且能够在铰链上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枢转。单元的更换工作由执行维护的工作人员这样完成:打开盖558并且抽出主体内的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插入新的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然后关闭盖558。随后将详细描述盖558。

在以下的描述中,如图2a和2b所示,成像装置1的前侧板642侧被限定为前侧,并且后侧板643侧被限定为后侧。以形成关于黑色调色剂图像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为基准,形成关于黄色调色剂图像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y所在的侧被限定为右侧。以形成关于黄色调色剂图像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y为基准,形成关于黑色调色剂图像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所在的侧被限定为左侧。进一步地,与本文限定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垂直、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朝上的方向被限定为向上的方向;与本文限定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垂直、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朝下的方向被限定为向下的方向。所限定的前方向、后方向、右方向、左方向、上方向和下方向如图2a和2b所示。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感光鼓103的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是指本文限定的前侧。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感光鼓103的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端侧”是指本文限定的后侧。本文中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也对应于本文限定的前侧和后侧。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是指本文限定的右侧,而在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是指本文限定的左侧。

鼓单元518附接至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鼓单元518是可以更换的盒。根据本实施例的鼓单元518具有感光鼓103,该感光鼓103相对于鼓单元518的壳体被可旋转地支撑。每个鼓单元518都具有感光鼓103、充电装置104和清洁装置,图中省略了清洁装置。当感光鼓103的寿命例如因通过清洁装置进行清洁造成的磨损而耗尽时,如图2b所示,执行维护的工作人员将鼓单元518从装置主体中抽出,并更换感光鼓103。要注意,可以实现鼓单元518既不包括充电装置104也不包括清洁装置而仅包括感光鼓103的构造。

与鼓单元518分离的显影单元641被附接至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显影单元641包括如图1所示的显影单元106。每个显影单元106设置有显影套筒,该显影套筒用作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每个显影单元641设置有用于使搅拌调色剂和载体的螺杆旋转的多个齿轮。当这些齿轮由于老化等而劣化时,工作人员将显影单元641从成像装置1的装置主体抽出并且进行更换。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单元641是集成了具有显影套筒的显影单元106和调色剂容器(在调色剂容器中设置有螺杆)的盒。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实施例可以是集成了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处理盒。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过程。稍后描述的光学打印头105y将已经由充电装置104y充电的感光鼓103y的表面曝光。因此,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03y上。然后,显影单元106y通过黄色调色剂将形成在感光鼓103y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103y的表面上显影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位置ty处由初次转印辊108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也通过相同的成像过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的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都通过中间转印带107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t2处的二次转印辊109。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109的转印偏压而被转印到从片材进给单元101传送的记录片材p上。在其上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00。定影单元100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经过了由定影单元100进行的定影处理的记录片材p被排出到片材排出单元111。

曝光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包括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单元500。作为在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中采用的曝光方法的一个示例,激光束扫描曝光是已知的,其中,用多面镜或类似装置扫描所发射的半导体激光束,并且经由f-θ透镜或类似装置曝光感光鼓。在led曝光中使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光学打印头105”,其中使用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排列的发光元件例如led或类似元件来曝光感光鼓103,但是在上述的激光束扫描曝光中不使用“光学打印头105”。图3是成像装置1所具有的曝光单元5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4是示意性截面图,其中图3所示的曝光单元500和设置到曝光单元500上侧的感光鼓103已经在垂直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平面上被截取。曝光单元500具有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140。光学打印头105设置有保持部件505、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保持部件505保持作为透镜示例的透镜阵列506、以及电路板502。移动机构140具有作为第一连杆部分的示例的连杆部件151、作为第二连杆部分的示例的连杆部件152滑动部分525、第一支撑部分527、第二支撑部分528和第三支撑部分526。尽管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被描述为圆柱形销,但是其形状并不限于圆柱形,而可以是多边形柱或者半径朝向末端渐缩的圆锥形。

首先,将描述保持部件505。保持部件505是保持稍后描述的电路板502、透镜阵列506、以及抵接销514和515的保持器。作为本实施例的示例,从保持部件505的上表面突出的抵接销514的长度为7毫米,从保持部件505的上表面突出的抵接销515的长度为11毫米,从保持部件505的下表面突出的抵接销514的长度为22毫米,并且从保持部件505的下表面突出的抵接销515的长度为22毫米。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505设置有透镜附接部分701和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其中,透镜阵列506附接至透镜附接部分701,电路板502附接至电路板附接部分702。保持部件505还具有弹簧附接部分661和662、以及销附接部分632和633,这些部分将稍后参照图18a至图18d进行描述。保持部件505是模制树脂件,其中,透镜附接部分701、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弹簧附接部分661和662、以及销附接部分632和633已经通过注塑成型法一体成型。如图3所示,附接有连杆部件151的弹簧附接部分661沿前后方向设置在透镜阵列506和销附接部分632之间。而且,附接有连杆部件152的弹簧附接部分662沿前后方向设置在透镜阵列506和销附接部分633之间。也就是说,保持部件505在前后方向上由透镜阵列506和抵接销514之间的连杆部件151支撑,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由透镜阵列506和抵接销515之间的连杆部件152支撑。通过连杆部件151和连杆部件152向保持部件505施加偏压力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不与透镜阵列506重叠,由此减少透镜阵列506因该偏压力而导致的翘曲。

透镜附接部分701具有第一内壁面507和第二内壁面508,第一内壁面507沿着保持部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第二内壁面508面向第一内壁面507并且也沿着保持部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将透镜阵列506插入到第一内壁面507和第二内壁面508之间。将粘接剂涂覆在透镜阵列506的侧面和透镜附接部701之间,由此将透镜阵列506固定到保持部件505。

如图4所示,电路板附接部分702的横截面为敞开的盒形形状,并且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具有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第三内壁面900沿着保持部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第四内壁面901面向第三内壁面900并且也沿着保持部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用于插入电路板502的间隙910形成在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电路板附接部分702还包括电路板抵接部分911,其中,电路板502抵接该电路板抵接部分911。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电路板502从间隙910插入,并且一直推压到电路板抵接部分911。在电路板502抵靠电路板抵接部分911的状态下,将粘接剂涂覆在电路板502的间隙910侧与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的边界部分上,由此将电路板502固定至保持部件505。

曝光单元500相对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下侧。并且光学打印头105所具有的led503从下方曝光感光鼓103。可以实现将曝光单元500相对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到上侧并且光学打印头105所具有的led503从上方曝光感光鼓103的构造。

接下来,将描述由保持部件505保持的电路板502。图5a是电路板502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b1示出了设置到电路板502的多个led503的阵列,并且图5b2是图5b1的放大图。

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上。如图5a所示,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的一个面上,而连接器504设置在背面侧。电路板502设置有接线以向led芯片639提供信号。在图中未示出的柔性扁平电缆(ffc)的一端连接至连接器504。电路板设置到成像装置1的主单元。电路板具有控制单元和连接器。ffc的另一端连接至该连接器。将控制信号从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控制单元经由ffc和连接器504输入到电路板502。led芯片639由输入到电路板502的控制信号驱动。

将更详细地描述安装在电路板502上的led芯片639。如图5b1和5b2所示,其上排列了多个led503的多个(29个)led芯片639-1到639-29排列在电路板502的一个面上。led芯片639-1到639-29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在其纵向方向上排列成一排的516个led(发光元件)。在led芯片639中,沿着纵向方向相邻的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2对应于成像装置1的分辨率。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分辨率为1200点每英寸(dpi),所以led排列成一排以使得在led芯片639-1到639-29的纵向方向上相邻的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2为21.16μm。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范围为316毫米。感光鼓103的感光层形成为316毫米或更宽。a4尺寸记录片材的长边和a3尺寸记录片材的短边是297毫米,所以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具有能够在a4尺寸记录片材和a3尺寸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曝光范围。

led芯片639-1到639-29交替排列以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形成两排。也就是说,如图5b1所示,编号为奇数的led芯片639-1、639-3等直至639-29是从左开始在电路板502的纵向方向上排成一行,编号为偶数的led芯片639-2、639-4等直至639-28是在电路板502的纵向方向上排成一行。如图5b2所示,以这种方式排列led芯片639能够使得沿着led芯片639的纵向方向在不同的相邻led芯片639中设置于一个led芯片639的一端的led和设置于另一个led芯片639的另一端的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1与在同一个led芯片639上的相邻led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2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led来构造曝光光源的示例。然而,可以改用有机电致发光(el)装置来代替曝光光源。

接下来,将描述透镜阵列506。图5c1是从感光鼓103侧观察透镜阵列506的示意图。图5c2是透镜阵列506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5c1所示,这样的多个透镜沿着多个led503的阵列的方向排成两排。透镜以交错的方式设置,使得一排中的每个透镜与另一排中在透镜阵列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接触。透镜是圆柱形玻璃棒状透镜。要注意,透镜的材料不限于玻璃,也可以使用塑料。透镜的形状也不限于圆柱形,而可以是多边形柱例如六边形柱或类似形状。

图5c2中的虚线z表示透镜的光轴。光学打印头105通过上述的移动机构140沿着大致遵循由虚线z表示的透镜的光轴的方向移动。这里的术语“透镜的光轴”是指连接透镜的光出射面的中心和该透镜的焦点的直线。如图4所示,从led发射的出射光线进入透镜阵列506中所包括的透镜。透镜用于将进入透镜的出射光线聚集到感光鼓103的表面上。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调节透镜阵列506相对于透镜附接部分701的附接位置,以使led的光出射面和透镜的光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以及透镜的光出射面和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在此,将描述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必要性。如图2b所示,当更换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中的鼓单元518时,鼓单元518通过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滑动而向装置主体的前侧移动。在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感光鼓103的表面附近的状态下,移动鼓单元518会导致当鼓单元518因滑动而移动时鼓单元518与感光鼓103的表面接触,并且正在进行安装的感光鼓103的表面会被刮擦。而且,透镜阵列506将与鼓单元518的框架接触,并且透镜阵列506会被刮擦。因此,这样的构造是必须的:光学打印头105在缩回位置(图6b)和曝光位置(图6a)之间往复移动,在缩回位置,光学打印头105从感光鼓103缩回,与缩回位置相比,曝光位置更靠近感光鼓103以便曝光感光鼓103。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图6a)的情况下,当滑动部分525因沿着箭头a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着朝向缩回位置(图6b)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图6b)的情况下,当滑动部分525因沿着箭头b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着朝向曝光位置(图6a)的方向移动。细节将在下文中描述。

图7a1是透视图,示出了衬套671设置到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并且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图7a2是截面图,示出了衬套671设置到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并且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图7b1是透视图,示出了衬套671设置到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并且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图7b2是截面图,示出了衬套671设置到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并且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

将参照图7a1至7b2描述设置到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的抵接销515抵接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抵接方式。鼓单元518的前侧也设置有与抵接销相接触的、等同于衬套671的零件,并且其结构与衬套671的结构相同。这里只描述抵接销515与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相接触的方式。

如图7a1和7a2所示,抵接销515与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相接触、并且抵接销514(图中未示出)与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前侧的等同于衬套671的零件相接触的位置就是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位置。通过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抵接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和等同于衬套671的零件,透镜阵列506和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设计标称距离。

另一方面,如图7b1和7b2所示的抵接销515从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缩回的位置等同于光学打印头105的缩回位置。如图7b1和7b2所示,光学打印头105处于这样的状态:通过使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鼓单元518因滑动而移动以进行更换并且不会接触到光学打印头105。

在此,将描述鼓单元518所具有的衬套671。图8示出了衬套671的透视图。衬套671是通过螺钉或粘接剂固定到鼓单元518的壳体上的部件。如图8所示,在衬套671中形成有开口916。在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处的轴部件可旋转地插入开口916。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感光鼓103具有形成在空心圆柱形铝管的外壁面上的感光层。法兰673压接到铝管的两端。在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处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于衬套671中的开口916中。法兰673在摩擦抵靠形成于衬套671中的开口916的内壁面的同时进行旋转。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与衬套671的开口相同的开口也形成在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前侧的等同于衬套671的零件的中间部分处,抵接销514与其接触。感光鼓103的一端侧(前侧)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等同于衬套671的零件中的开口中。法兰673在摩擦抵靠该开口的内壁面的同时进行旋转。也就是说,等同于衬套671的零件以与在鼓单元518的后侧相同的方式在前侧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衬套671具有装配部分685,抵接销515装配到该装配部分685。装配部分685设置有抵接面551、后侧壁面596和锥形部分585。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抵接销515抵接该抵接面551。装配部分685的下边缘形成有渐缩的锥形部分585。锥形部分585引导抵接销515从缩回部分朝向曝光部分移动,以抵接该抵接面551。稍后将描述后侧壁面596与抵接销515的接触。

移动机构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移动机构140。首先,将描述第一支撑部分527。图9a是第一支撑部分527的示意性透视图。第一支撑部分527具有抵接面586、开口700、抵接部分529、突起601、螺孔602、定位凸台603和604、以及螺孔605,并且作为独立于光学打印头105的部件固定至成像装置1的主体。

抵接面586(座置面的示例)是抵接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部件505的下侧(光学打印头105的下侧)的部分。保持部件505的下侧与抵接面586接触,并且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

透镜阵列506的光出射面可能会被调色剂或类似物污染。杆状的清洁部件从成像装置1的主体外侧朝向开口700插入以清洁光出射面。抵接部分529是第一支撑部分527的后侧面,如图9a中的阴影所示,并且是在开口700的上方和下方的区域。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抵接部分529的功能。

第一支撑部分527固定至前侧板642的前侧面。对应于定位凸台603和604以及固定螺钉的多个孔(图中省略未示出)形成在前侧板642中。定位凸台603和604插入设置到前侧板642的多个孔中的相应孔中,并且在此状态下,第一支撑部分527由穿过第一支撑部分527的螺孔的螺钉固定到前侧板642。

稍后将要描述的第三支撑部分526是折叠成一侧敞开的盒形状的片材金属。图9b是用于描述将第三支撑部分526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插入到在图9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方式的示图。图9c是示出了第三支撑部分526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已经插入到在图9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示图。如图9b和9c所示,在第三支撑部分526的一个端部处设置有凹口,第一支撑部分527的突起601与第三支撑部分527的凹口接合。突起601与第三支撑部分526中的凹口的这种接合将第三支撑部分526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527在左右方向上定位。第三支撑部分526在图9c中通过由螺孔602插入的螺钉而从下侧被推压。因此,第三支撑部分526通过抵接第一支撑部分527的接触面681而被固定至第一支撑部分527。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支撑部分528。图10a是第二支撑部分528的示意性透视图。接触面587(座置面的示例)、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在第二支撑部分528上。接触面587抵接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部件505的下侧。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部件505沿着竖直方向从上侧抵接所述接触面587并且停止,并且由此处于缩回位置。

如图10b所示,第二支撑部分528固定到后侧板643的前侧面。以与第一支撑部分527固定到前侧板642相同的方式,第二支撑部分528通过固定凸台和螺钉固定到后侧板643。图10c示出了第三支撑部分526的沿着第三支撑部分526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后侧)插入图10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三支撑部分526的一个端部由第一支撑部分527支撑,并且另一个端部由第二支撑部分528支撑,并且第一支撑部分527和第二支撑部分528分别固定到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换句话说,第三支撑部分526固定至成像装置1的主体。

要注意,可以实现这样的布置:第二支撑部分528通过螺钉或类似物固定至第三支撑部分526,并且未通过螺钉紧固至后侧板643。在此情况下,例如实现了这样的结构:凹部形成在第二支撑部分528中,该凹部与形成在后侧板643上的突起部分配合,由此相对于后侧板643定位第二支撑部分528。第二支撑部分528的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将在下文中描述。

接下来,将参照图11a和11b描述第三支撑部分526和滑动部分525。第三支撑部分526和滑动部分525设置在保持部件505的与感光鼓103相对的相对侧上。

图11a是从左侧观察的移动机构1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分527在图中省略未示出。图11b是从右侧观察的移动机构1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分527在图中省略未示出。移动机构140具有连杆部件151、滑动部分525和第三支撑部分526。第三支撑部分526具有支撑轴531和e型卡环533。由图11a和11b可见,支撑轴531通过形成于已经形成为一侧敞开的盒形状的第三支撑部分526的相对表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中的开口插入。支撑轴531穿过第三支撑部分526的右侧面和左侧面。支撑轴513在左侧面的外侧由e型卡环533保持,从而不会从第三支撑部分526的开口脱落。另一方面,如图11a所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691形成在滑动部分525中。支撑轴531通过滑动部分525的槽691插入。因此,滑动部分5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沿着竖直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滑动部分525只能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滑动而沿着前后方向在槽691的长度范围内移动。

滑动辅助部件539附接到滑动部分525的一端侧。滑动辅助部件539设置有容纳空间562,在下文中描述的盖558所具有的加压部件561被容纳在该容纳空间中。滑动辅助部件539通过由螺钉紧固而从左侧固定至滑动部分525。容纳空间562和加压部件561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结构特征将在下文中结合盖558的描述进行说明。

移动机构140移动保持部件505的布置将参照图11a至12b进行描述。图12a是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截取的、在图11b中示出的保持部件505和移动机构140的截面图。

如图12a和12b所示,连杆部件151具有轴承110和作为第一移动部分的示例的突起155。连杆部件151设置成使得在滑动部分525的滑动运动方向上,与轴承110相比,突起155位于下游更远处。要注意,如本文所使用的滑动运动方向是指当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时滑动部分525的滑动运动的方向。轴承110设置在连杆部件151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如图11a和11b所示,突起155是设置在连杆部件151的沿着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上并且沿着连杆部件151的枢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突起。突起155是用于使设置在光学打印头105的保持部件505侧的弹簧变形的突起。连杆部件151的沿着连杆部件151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突起155)连接至光学打印头105,由此形成第二连接部分。要注意,第一移动部分并不限于突起155,并且可以是连杆部件151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在枢转轴线方向上弯曲的结构。

在轴承110中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中空的空间以作为孔。如图12a和12b所示,装配轴部分534设置到滑动部分525。装配轴部分534是从滑动部分525向左方设立的圆柱形突起。轴承110的孔与装配轴部分装配成能够枢转,由此形成第一连接部分。换句话说,连杆部件151的沿着连杆部件151(轴承110)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连接到滑动部分525的沿着滑动部分525(装配轴部分534)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由此形成第一连接部分。也就是说,连杆部件151能够以第一连接部分作为枢转中心而相对于滑动部分525枢转。要注意,可以实现装配轴部分534形成在连杆部件151侧并且轴承110形成在滑动部分525上的布置。

要注意,在第三支撑部分的后侧设置有与支撑轴531相同的轴,并且在滑动部分525的后侧形成有与槽691相同的槽,并且移动机构140的后侧的结构与前侧的结构相同。作为第二连杆部分的示例的连杆部件152的结构也与上述第一连杆部分的结构相同,其中连杆部件152对应于连杆部件151。连杆部件152的沿着连杆部件152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与滑动部分525的连接部分构成了与第一连接部分相对应的第三连接部分,并且连杆部件152的沿着连杆部件152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与光学打印头105的连接部分构成了第四连接部分。总之,第二连接部分在设置有感光鼓103的一侧沿着滑动运动方向(从后侧朝向前侧的方向)位于第一连接部分的下游,并且第四连接部分在设置有感光鼓103的一侧沿着滑动运动方向(从后侧朝向前侧的方向)位于第三连接部分的下游。

与保持部件505的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前侧端部)相比,第一支撑部分527(在图11a至图12b中省略未示出)的抵接部分529进一步朝向前侧(当滑动部分525从后侧向前侧移动时的下游侧)设置。因此,当滑动部分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滑动而从后侧向前侧移动时,与装配轴部分534配合的轴承110也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滑动而与滑动部分52一起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与突起155附接的保持部件505也随之试图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但是保持部件505的一端抵接到抵接部分529,并且由此限制朝向前侧的移动。换句话说,抵接部分529通过在与滑动部分525因滑动而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抵接保持部件505来限制保持部件505(光学打印头105)朝向前侧的移动。如图12a所示,从右侧观察,连杆部件151设置为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相交,以使得与具有轴承110的另一端侧(第一连接部分)相比,具有突起155的一端侧(第二连接部分)定位成更加靠近鼓单元518侧,而且因此以装配轴部分534作为枢转中心而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因此,保持部件505在保持部件505的一端抵接到抵接部分529的情况下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由此,即使不提供在公开号为jp2013-134370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所描述的第二连杆部分89,只要提供当保持部件505在滑动部分525滑动时的移动方向上移动时抵接该保持部件505的抵接部分529就能够使保持部件5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向后侧移动时,连杆部件151沿着与图12a中的箭头相反的方向移动。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向后侧移动时,装配到装配轴部分534的轴承110通过滑动而与滑动部分5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向后侧移动。因此,如图12a所示,从右侧观察,连杆部件151以装配轴部分534作为枢转中心而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155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随着盖558的关闭操作,滑动部分525从后侧向前侧移动,并且随着盖558的打开操作,滑动部分525从前侧向后侧移动,这些细节将在下文中描述。也就是说,当盖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保持部件505沿着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并且当盖558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保持部件505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当光学打印头105大致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时,保持部件505的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端(后侧端部)在由第二支撑部分528的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间隙内移动。这样能够防止保持部件505向左或向右倾斜。

要注意,连杆部件151和连杆部件152可以布置成使得与一端侧相比,另一端侧定位成更靠向前侧,并且与保持部件505的另一端相比,抵接部分529定位成更靠向后侧(在从前侧向后侧移动的滑动部分525的下游侧)。也就是说,当保持部件5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时,抵接部分529在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移动的方向上位于下游侧就足够了。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向后侧移动时,装配了装配轴部分524的轴承110也通过滑动而与滑动部分5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向后侧移动。附接了突起155的保持部件505也试图随之从前侧向后侧移动,但是保持部件505的另一端抵接到抵接部分529,并且因此限制了朝向后侧的移动。因此,当从右侧观察连杆部件151时,连杆部件151和连杆部件152相对于滑动部分525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保持部件505在保持部件505的另一端抵接到抵接部分529的情况下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在此情况下,当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盖558从前侧向后侧给滑动部分525加压,并且当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盖558从后侧向前侧拉动滑动部分525。

接下来,将参照图13a至13c描述盖558。如上所述,盖558是用于使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移动的部件。要注意,使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移动的构造不限于盖558。例如,可以实现滑动部分525通过随着未示出的前门的打开或关闭而滑动以进行移动的构造。替代地,可以实现滑动部分525通过随着例如杆或类似物这样的转动部件(而不是例如盖58或门这样的覆盖部件)的转动而滑动以进行移动的构造。

图13a是盖558的透视图。如图13a所示,盖558具有枢转轴部分559和枢转轴部分560。枢转轴部分559是在盖558的右侧方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突起,并且枢转轴部分560是在盖558的左侧方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突起。

图13b是盖558附接至前侧板642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3c是已经附接到前侧板642的盖558的透视图。如图13b所示,前侧板642具有轴承部件621和轴承部件622,盖558的枢转轴部分559装配到轴承部件621,并且枢转轴部分560装配到轴承部件622。如图13c所示,盖558的枢转轴部分559可枢转地装配到前侧板642的轴承部件621,并且枢转轴部分560装配到前侧板642的轴承部件622。如图13a所示,枢转轴部分559的枢转轴线和枢转轴部分560的枢转轴线都在枢转轴线563上。盖558以枢转轴线563为枢转中心而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打开和关闭。关闭的盖558位于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插入/抽出路径上。因此,当盖处于关闭状态时,工作人员不能执行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更换。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打开盖558来更换鼓单元518,并且当工作完成时关闭盖558。

接下来,将参照图14a至17d描述这样的构造,通过所述构造,随着盖558的打开/关闭操作,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图14a至14d是示出了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的盖558的透视图。图15a至15d是示出了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的盖558的截面图。图14a和15a示出了盖的打开状态。图14d和15d示出了盖558的关闭状态。图14b和15b以及图14c和15c是示出了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过渡的盖558的示图。要注意,图14d和15d所示的处于关闭状态中的盖558的关闭状态由用于接合到主体的卡合机构、用于防止枢转的止动件等保持。

如图14a至14d所示,盖558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在枢转轴线563上枢转。盖558具有从左侧向右侧突出的圆柱形加压部件561。如图14a至14d所示,加压部件561位于设置到滑动部分525的一端的容纳空间562内。如图15a至15d所示,随着盖558的枢转,加压部件561在移动路径564上移动。

将参照图15a至15d描述加压部件561在滑动部分525上的操作。当盖558从图15a中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加压部件561位于移动路径564上,并且与跟移动路径564相交的抵接面566接触(图15b)。当盖558从这种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时,加压部件56在摩擦抵靠到抵接面566的同时将抵接面566按压至前侧。由此,滑动辅助部件539朝向前侧移动。滑动辅助部件539被固定到滑动部分525,因此滑动部分525也随着滑动辅助部件539的移动而通过滑动向前侧移动。

进一步地,当盖558继续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加压部件561从抵接面566向抵接面567移动(图15c)。抵接面567具有大致遵循加压部件561的移动路径564的弯曲面。因此,在盖从图15c中的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的情况下,加压部件561与抵接面567接触并且向上移动,但是加压部件561不施加用于使滑动辅助部件539通过滑动而进一步朝向前侧移动的力。

由图14c和15c可见,当盖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时,在保持部件505到达曝光位置后,加压部件561就在容纳空间562的前侧立即抵接到抵接面567。抵接面567具有大致遵循加压部件561的移动路径564的形状,也就是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的弧形。因此,在盖558从图15c中的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的情况下,加压部件561以在其抵接的抵接面567上滑动的方式移动。然而,加压部件561不施加用于使滑动辅助部件539进一步向前侧移动的力。所以,当加压部件561在抵接面567上移动时,滑动辅助部件539不会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140构造成使得当盖558在加压部件561抵接到抵接面566的状态下枢转时,滑动部分525通过随着加压部件561的移动而滑动以进行移动,但是在加压部件561抵接到抵接面567的状态下,即使盖558枢转,滑动部分525也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通过使盖558从图15c中的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盖558到达图15d中所示的关闭状态。

图16a至16d是示出了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枢转的盖558的透视图。图17a至17d是示出了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枢转的盖558的截面图。图16a和17a示出了盖558的关闭状态。图16d和17d示出了盖558的打开状态。图16b和17b以及图16c和17c是示出了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过渡的盖558的示图。

在图17a所示的盖558的关闭状态中,通过光学打印头105的自重和下文中描述的弹簧的回复力,经由连杆部件151和连杆部件152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将力施加在滑动部分525上。然而,处于关闭状态的盖558被固定至成像装置1的主体以使得盖558不枢转,并且加压部件561限制滑动辅助部件539向后侧的移动,所以滑动部分525不会通过滑动而向后侧移动。

当盖558从图17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加压部件561抵接到抵接面568,如图17b所示。一旦盖558从图17b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如图17b和17c所示,加压部件561就从前侧按压抵接面568,并且向后侧按压滑动部分525。此后,将盖558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枢转以使盖558到达图17d中所示的打开状态。

出于以下原因而设置由加压部件561按压抵接面568的机构。也就是说,能够设想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在连杆部件151或152和滑动部分525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在滑动部分525和第三支撑部分526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即使由加压部件561对滑动辅助部件539的移动的限制已通过盖558从图16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而被释放,滑动部分525也不会移动至后侧。也就是说,能够设想到这样的情况:即使盖558已经被打开,滑动部分525也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为了解决该问题,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包括由加压部件561按压抵接面568的机构,以使得打开盖558会使滑动部分525向后侧移动。根据上述构造,工作人员打开和关闭盖558以使滑动部分525随着盖558的移动而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在保持部件505和连杆部件151之间的连接机构。图18a和18c是示出了保持部件505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一端侧的透视图。图18b和18d是示出了保持部件505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透视图。

如图18a所示,保持部件505设置有:透镜附接部分701,透镜阵列506附接至透镜附接部分701;弹簧附接部分661,作为第一弹簧的示例的螺旋弹簧547附接至弹簧附接部分661;弹簧附接部分662,作为第二弹簧的示例的螺旋弹簧548附接至弹簧附接部分662;销附接部分632,抵接销514附接至销附接部分632;以及销附接部分633,抵接销515附接至销附接部分633。透镜附接部分701、弹簧附接部分661、弹簧附接部分662、销附接部分632和销附接部分633是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的一体模制件。弹簧附接部分661设置在透镜附接部分701的前侧,而且销附接部分632在保持部件505中设置在弹簧附接部分661的前侧。弹簧附接部分662设置在透镜附接部分701的后侧,而且销附接部分632在保持部件505中设置在弹簧附接部分662的后侧。在保持部件505中形成了透镜附接部分701、弹簧附接部分661和销附接部分632的部位是图18a中的区域c、区域b和区域a。而且,在保持部件505中形成了透镜附接部分701、弹簧附接部分662和销附接部分633的部位是图18c中的区域c、区域d和区域e。在处于透镜阵列506前侧、但处于抵接销514后侧的位置处,通过连杆部件151的突起155经由螺旋弹簧547向保持部件505施加从下侧朝向上侧的偏压力。

首先,将对弹簧附接部分661进行描述。弹簧附接部分661包括第一壁部分751、第二壁部分752、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第一壁部分751设置于保持部件505的沿左右方向的一侧,并且第二壁部分752设置于保持部件505的沿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设置于抵接销514的左侧和右侧。如图18a所示,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均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在第一壁部分751中形成有开口755,并且在第二壁部分752中形成有开口756。开口755和开口7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155插入到开口755和开口756中。突起155不是装配至开口755和开口756,而是以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部位处也具有约0.5毫米的间隙的方式插入。因此,通过开口755和开口756在竖直方向上引导突起155的移动方向,而不会通过开口755和开口756的内壁面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

图18b是省略了图18a中所示的第一壁部分751的示图。第一接合部分543(第一附接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544(第一附接部分)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在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之间(一对第一附接部分)。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也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开口755和开口756的前侧和后侧。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接合部分544相比,第一接合部分543设置为进一步靠向保持部件505的前侧。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是从连接保持部件505的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的连接部分向下突出的突起。螺旋弹簧547的沿着螺旋弹簧547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与第一接合部分543接合,并且螺旋弹簧547的沿着螺旋弹簧547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与第二接合部分544接合。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设置在弹簧附接部分661处,以使得在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处接合的螺旋弹簧547横跨开口755和开口756。

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接合部分544相比,第一接合部分543设置为更靠近感光鼓103侧。要注意,可以实现这样的布置,即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处于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与第一接合部分543相比,第二接合部分544可以设置为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如图18b所示,突起155从第二壁部分752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二壁部分752的开口756中,从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之间架设的螺旋弹簧547的下方穿过,并插入到第一壁部分751的开口755中。

接下来将对弹簧附接部分662进行描述。如图18c所示,弹簧附接部分662包括第三壁部分753、第四壁部分754、第三接合部分545(第二附接部分)和第四接合部分546(第二附接部分)(一对第二附接部分)。第三壁部分753设置在保持部件505的沿左右方向的一侧,第四壁部分754设置在保持部件505的沿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设置在抵接销515的左侧和右侧。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三壁部分753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同一侧,即,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三壁部分753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部件505的右侧。第二壁部分752和第四壁部分754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同一侧,即,第二壁部分752和第四壁部分754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部件505的左侧。

如图18c所示,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均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在第三壁部分753中形成有开口757,在第四壁部分754中形成有开口758。开口757和开口758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作为第二移动部分的示例的突起156插入到开口757和开口758中。突起156不是装配至开口757和开口758,而是以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部位处也具有约0.5毫米的间隙的方式插入。因此,通过开口757和开口758在竖直方向上引导突起156的移动方向,而不会通过开口757和开口758的内壁面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

图18d是省略了图18c中所示的第三壁部分753的示图。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之间。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也分别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开口757和开口758的前侧和后侧。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三接合部分545相比,第四接合部分546设置为更靠向保持部件505的后侧。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是从连接保持部件505的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的连接部分向下突出的突起。螺旋弹簧548的沿着螺旋弹簧548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与第三接合部分545接合,螺旋弹簧548的沿着螺旋弹簧548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与第四接合部分546接合。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设置在弹簧附接部分662处,以使得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处接合的螺旋弹簧548横跨开口757和开口758。

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与第四接合部分546相比,第三接合部分545设置为更靠近感光鼓103侧。要注意,可以实现这样的布置,即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处于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与第三接合部分545相比,第四接合部分546可以设置为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如图18d所示,突起156从第四壁部分754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四壁部分754的开口758中,从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之间架设的螺旋弹簧548的下方穿过,并且插入到第三壁部分753的开口757中。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已经作为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的示例而描述了螺旋弹簧,但是也可以用板簧代替。

接下来,将参照图19a至19c描述设置到连杆部件151的突起155在螺旋弹簧547上的操作,以及设置到连杆部件152的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突起155在螺旋弹簧547上的操作以及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是相同的,因此在图19a至19c中将举例说明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

图19a是示出了设置到保持部件505的抵接销515从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缩回的状态的示图。图19b是示出了抵接销515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的时刻的示图。图19c是示出了连杆部件152已经从图19b中的状态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的状态的示图。

一旦滑动部分525在图19a的状态中通过滑动而移动,连杆部件152就随之而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突起156向上移动。此时,突起156向上按压螺旋弹簧548。突起156向上按压螺旋弹黄548导致经由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向保持部件505施加向上的力。抵接销515不与鼓单元518接触,并且除了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的重力以外,没有力来抵消突起156按压螺旋弹簧548的力。因此,当作用于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的向上的力超过作用于光学打印头105的重力时,保持构件505通过作用于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的力而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实现这样的布置,即当保持部件505处于缩回位置时,保持部件505和抵接销515(514)的下端由装置主体支撑,并且连杆部件152(151)的突起156(155)不与螺旋弹簧548(547)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当光学打印头105移动到缩回位置时,保持部件505由抵接面586支撑。换句话说,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部件505在竖直方向从上方抵接到抵接面586并且停止,由此处于缩回位置。通过抵接面586沿着竖直方向从下方支撑保持部件505来维持突起156(155)和螺旋弹簧548(547)之间的不接触状态。

如图19b所示,当保持部件505向上移动时,抵接销515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在图19b中,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是作用于光学打印头105以将光学打印头105相对于鼓单元518偏压的偏压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140具有这样的构造,即连杆部件152能够从图19b中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向光学打印头105施加偏压力。

连杆部件152从图19b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不会改变保持部件505的位置,原因在于抵接销515已经抵接到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另一方面,突起156向上移动,所以螺旋弹簧548被经过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之间的突起156按压,并且如图19c所示地弯曲和伸展。

图19c中的状态对应于图15c和15d中的盖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分525处于不能通过滑动而进一步向前侧移动的状态。因此,连杆部件152不能从图19c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原因在于滑动部分525不能通过滑动而移动,并且突起156不能向上移动而且固定在图19c中的位置处。在此状态下,螺旋弹簧548的收缩力作用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上。螺旋弹簧548作用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上的收缩力的分力指向上方,因此偏压力作用于保持部件505以将保持部件505向鼓单元518侧偏压,并且保持部件505经由抵接销515而被偏压抵靠鼓单元518。

如上所述,与第四接合部分546相比,第三接合部分545设置为更靠近感光鼓103侧,因此沿箭头n的方向的法向力从突起156作用在螺旋弹簧548上。沿箭头n的方向的分力作用在保持部件505上。因此,在前后方向上朝向后侧的力作用在抵接销515上,并且抵接到抵接面551的抵接销515在装配部分685的最深部分处被偏压靠向并且抵接后侧壁面596。与第二接合部分544相比,第一接合部分543设置为更靠近感光鼓103侧的原因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第一接合部分543、第二接合部分544、第三接合部分545、第四接合部分546、弹簧附接部分661、以及弹簧附接部分662在保持部件505上形成为使得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大致彼此平行。

第一变型例

参照图20a至20b,将描述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附接至弹簧附接部分661和弹簧附接部分662的附接方式的示例。要注意,在说明书中,与在移动机构140中的功能基本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重复性的描述。

在图20a和图20b中示出的保持部件305包括透镜附接部分301、弹簧附接部分361、弹簧附接部分362、销附接部分387和销附接部分388,其中,透镜阵列506附接至透镜附接部分301,螺旋弹簧347附接至弹簧附接部分361,螺旋弹簧348附接至弹簧附接部分362,抵接销514附接至销附接部分387,并且抵接销515附接至销附接部分388。要注意,图20a和20b仅示出了保持部件305的前侧,因此,附接有螺旋弹簧348的弹簧附接部分362和附接有抵接销515的销附接部分388并未示出。透镜附接部分301、弹簧附接部分361、弹簧附接部分362、销附接部分387和销附接部分388是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的一体模制件。在前后方向上,与透镜附接部分301相比,弹簧附接部分361设置为更靠近保持部件305的一端侧,并且与弹簧附接部分361相比,销附接部分387设置为更靠近保持部件305的这一端侧。而且,在前后方向上,与透镜附接部分301相比,弹簧附接部分362设置为更靠近保持部件305的另一端侧,并且与弹簧附接部分362相比,销附接部分388设置为更靠近保持部件305的这一端侧。

将参照图20b描述弹簧附接部分361。弹簧附接部分361包括第一壁部分351、第二壁部分352和接合部分372。形成了透镜附接部分301、弹簧附接部分361和销附接部分387的部位分别是图20b中的区域l、区域k和区域j。在从透镜阵列506更偏向前侧、并且从抵接销514偏向后侧的位置处,由连杆部件151的突起155借助螺旋弹簧347向保持部件305施加从下向上的偏压力。第一壁部分351设置于保持部件305的沿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并且第二壁部分352设置于保持部件305的沿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变型例中,第一壁部分351和第二壁部分352沿着左右方向形成在抵接销514的两侧。在第一壁部351中形成有开口355,在第二壁部352中形成有开口356。开口355和开口3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155从保持部件305的左侧依次插入到开口355和开口356中。突起155不是装配至开口355和开口356,而是以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部位处也具有约0.5毫米的间隙的方式插入。因此,通过开口355和开口356在竖直方向上引导突起155的移动方向,而不会通过开口355和开口356的内壁面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如图20b所示,接合部分372是从上向下地设立在第一壁部分351和第二壁部分352之间的圆柱形突起。如图20a所示,螺旋弹簧347的一端从下向上地插入到接合部分372。螺旋弹簧347的另一端与突起155接触。也就是说,与螺旋弹簧347的另一端侧和接合部分372之间的接触部分相比,螺旋弹簧347的另一端侧和突起155之间的接触部分位于下侧。

图20a示出了在光学打印头105已经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之后,抵接销514立即与抵接面550接触的状态。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是作用于光学打印头105以将光学打印头105相对于鼓单元518偏压的偏压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340具有这样的构造,即连杆部件151能够从图20a中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向光学打印头105施加偏压力。

连杆部件151从图20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不能改变保持部件305的位置,原因在于抵接销514已经抵接到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0。另一方面,突起155向上移动,所以螺旋弹簧547在接合部分372和突起155之间被压缩。

连杆部件151已经从图20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状态对应于图14c和14d以及图15c和15d中的盖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分525处于不能通过滑动而进一步向前侧移动的状态。因此,连杆部件151不能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原因在于滑动部分525不能通过滑动而移动,并且突起155不能向上移动而且是静止的。在此状态下,被压缩的螺旋弹簧347的回复力作为偏压力作用在保持部件305上,以向鼓单元518侧偏压保持部件305,并且保持部件305经由抵接销515而被偏压抵靠鼓单元518。

第二变型例

参照图21a至21b,将描述螺旋弹簧447和螺旋弹簧448附接至保持部件405的方式的示例。在图21a和图21b中示出的保持部件405包括透镜附接部分401、弹簧附接部分461、弹簧附接部分462、销附接部分487和销附接部分488,其中透镜阵列506附接至透镜附接部分401,螺旋弹簧447附接至弹簧附接部分461,螺旋弹簧448附接至弹簧附接部分462,抵接销514附接至销附接部分487,且抵接销515附接至销附接部分488。要注意,图21b仅示出了保持部件405的前侧,因此,附接了螺旋弹簧448的弹簧附接部分462和附接了抵接销415的销附接部分488并未示出。透镜附接部分401、弹簧附接部分461、弹簧附接部分462、销附接部分487和销附接部分488是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的一体模制件。在前后方向上,与透镜附接部分401相比,弹簧附接部分461设置成更靠近保持部件405的一端侧,并且与弹簧附接部分461相比,销附接部分487设置成更靠近保持部件405的这一端侧。而且,在前后方向上,与透镜附接部分401相比,弹簧附接部分462设置为更靠近保持部件405的另一端侧,并且与弹簧附接部分462相比,销附接部分488更靠近保持部件305的这一端侧。

将参照图21b描述弹簧附接部分461。弹簧附接部分461包括第一壁部分451、第二壁部分452和接合部分472。形成了透镜附接部分401、弹簧附接部分461和销附接部分487的部位分别是图21b中的区域o、区域n和区域m。第一壁部分451设置于保持部件405的沿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并且第二壁部分452设置于保持部件405的沿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变型例中,第一壁部分451和第二壁部分452沿着左右方向形成在抵接销514的两侧。在第一壁部分451中形成有开口455,在第二壁部分452中形成有开口456。开口455和开口4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155从保持部件405的左侧依次插入到开口455和开口456。如图21a所示,突起155不是装配至开口455和开口456,而是以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部位处也具有约0.5毫米的间隙的方式插入。因此,通过开口455和开口456在竖直方向上引导突起155的移动方向,而不会通过开口455和开口456的内壁面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如图21b所示,在第一壁部分451的开口455和第二壁部分452的开口456下方,接合部分472从形成在第一壁部分451中的孔朝向第二壁部分452插入,并且固定到第一壁部分451。如图21a所示,在第一壁部分451和第二壁部分452之间,螺旋弹簧447的另一端与接合部分472接合。螺旋弹簧447的另一端侧以能够枢转的方式连接至突起155。也就是说,与螺旋弹簧447的一端侧和接合部分472之间的接触部分相比,螺旋弹簧447的另一端侧和突起155之间的接触部分位于更高侧。

图21a示出了光学打印头105已经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之后,抵接销514立即与抵接面550相接触的状态。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是作用于光学打印头105以将光学打印头105相对于鼓单元518偏压的偏压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440具有这样的构造,即连杆部件151能够从图21a中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向光学打印头105施加偏压力。

连杆部件151从图21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不能改变保持部件405的位置,原因在于抵接销514已经抵接到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0。换句话说,突起155向上移动,所以螺旋弹簧447在接合部分472和突起155之间被拉伸。

连杆部件151已经从图21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状态对应于图14c和14d以及图15c和15d中的盖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分525处于不能通过滑动而进一步向前侧移动的状态。因此,连杆部件151不能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原因在于滑动部分525不能通过滑动而移动,并且突起155不能向上移动而且是静止的。在此状态下,被拉伸的螺旋弹簧447的回复力作为偏压力作用在保持部件405上,以向鼓单元518侧偏压保持部件405,并且保持部件405经由抵接销415而被偏压抵靠鼓单元518。要注意,可以实现这样的结构,即螺旋弹簧447被连杆部件151的上端部分而非突起155直接拉伸,即,第一移动部分可以是连杆部件151的上端部分。

如上所述,在根据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例的成像装置1中,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而移动时,连杆部件151和连杆部件152在保持部件505(包括305和405)的一端抵接到抵接部分529的情况下相对于滑动部分525枢转,并且光学打印头105朝向感光鼓103移动。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