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63669发布日期:2018-11-24 12:2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投影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激光电视、投影仪等各类投影设备因其具有投影图像尺寸较大、显示效果较好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投影设备主要包括有光学组件以及镜头等组成部分。其中,光学组件也叫光学引擎,内部通常包括有振镜等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发出光线;而镜头内通常包括有多组镜片,通过镜头内部镜片的组合,能够对光线进行折射,从而进行成像。一般的,镜头的镜片安装在塑胶等材料制成的镜头筒内,且镜头筒一端和光学组件相连,另一端用于出射光线,从而进行画面的成像。一般的,为了避免投影设备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镜头和光学组件之间通常为密封连接。

然而,当投影设备工作时,光线透过镜片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当热量在镜片上积聚时,容易使镜片产生变形,进而改变镜片各部分的折射率,从而造成“温漂”现象,影响最终的成像画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设备,能够对镜头进行散热,保证正常成像。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光学组件以及传热组件,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光学组件具有散热结构件,传热组件连接在镜头筒的外壁以及散热结构件之间;其中,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可导热的传热体,至少两个传热体共同围设于镜头筒外壁的至少部分圆周上,且至少两个传热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传热体的第一端与镜头筒的外壁接触并用于接收来自镜头组件的热量,传热体的第二端沿镜头组件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将镜头组件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件。

本发明的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光学组件以及传热组件;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光学组件具有散热结构件,传热组件连接在镜头筒的外壁以及散热结构件之间;其中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可导热的传热体,至少两个传热体共同围设于镜头筒外壁的至少部分圆周上,且至少两个传热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传热体的第一端与镜头筒的外壁接触并用于接收来自镜头组件的热量,传热体的第二端沿镜头组件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将镜头组件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件。这样能够利用传热组件将镜头组件的热量传递出去实现散热,避免镜头组件因热量积聚而出现镜片变形问题,保证正确成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镜头组件;2—光学组件;3—传热组件;4—导热贴;5—镜头底座;6—弹性件;11—镜头筒;21—外壳;31—第一传热部;32—第二传热部;51—第二端面;111—前镜头筒;112—后镜头筒;211—端面;3a、3b—传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1、光学组件2以及传热组件3,镜头组件1包括镜头筒11,光学组件2具有散热结构件,传热组件3连接在镜头筒11的外壁以及散热结构件之间;其中,传热组件1包括至少两个可导热的传热体,至少两个传热体共同围设于镜头筒外壁的至少部分圆周上,且至少两个传热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传热体的第一端与镜头筒的外壁接触并用于接收来自镜头组件的热量,传热体的第二端沿镜头组件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将镜头组件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件。

其中,投影设备通常可以为激光电视、投影仪或者其它能够进行影像投影的装置。为了实现画面的投影,投影设备中包括有光学组件2,光学组件2通常也称为光学引擎,其中包括有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micromirrordevice,dmd)以及前端的照明光路等器件。其中,照明光路能够作为光源提供光线;而数字微镜器件中布满了微型光阀或者是光路开关,因而可以用于进行光路的开闭,以使照明光路所发出的光线被选择性的通过,从而形成图像画面。此外,光学组件2还包括有用于进行密封保护的外壳21,外壳21通常以金属等可导热的材料制成。

而为了对从光学组件2中出射的光线进行聚焦、变焦等操作,使其在投影屏幕上投影出正常显示的画面图像,投影设备还包括有镜头组件1。镜头组件1内包含有多组镜片,各组镜片中均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镜片,这样通过不同镜片之间的折射,能够让从光学组件2中出射的光线在投影屏幕上实现聚焦,从而显示正常的画面。其中,为了固定镜片,镜头组件1中还包括有镜头筒11,这样多个镜片能够以预设的间隔被固定在镜头筒11中,以通过镜片对光线的折射实现成像。

其中,镜头组件1一般至少有部分会和光学组件2之间密封连接,且由于镜头筒11通常以塑料等质地较轻但散热性差的材料制成,因而当投影设备工作时,镜头组件1中的镜片11在通过光线时所受到的热量通常难以散去,可能会因镜片11上热量积聚过多而造成变形,影响投影画面的成像效果。为了对镜头组件1实现散热,投影设备中还包括传热组件3,传热组件3连接于镜头组件1的镜头筒11外壁以及光学组件2的散热结构件之间,因而可以作为传热媒介,将镜头筒11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件,实现镜头组件1的散热。其中,散热结构件通常具有较大的尺寸,且位于便于和外界进行热量交换的位置。散热结构件可以是散热鳍片或者金属壳体。通常的,散热结构件可以为光学组件2的外壳21,可以利用外壳21作为金属件的优势快速散热,不必额外设置专门的散热结构件,或者也可以为光学组件2中的其它结构件等,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以散热结构件为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由于镜头组件1中的镜头筒11通常会部分伸入光学组件2的内部,而镜头筒11用于安装后群透镜组,后群透镜组靠近dlp投影设备的dmd(数字微镜器件),最先接收dmd反射的光束,是比较容易产聚积热量的位置。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让镜头筒11的伸入光学组件2内部部分的外壁与传热组件3连接,而传热组件3再和光学组件2的可导热的散热结构件连接,这样由于镜头筒11的伸入光学组件2内部的部分被光学组件2包裹,形成较为密封的空间,且该部分受到照射而产生热量较多,因而大量热量难以从较为密封的空间中散发,造成散热性较差,而传热组件3和镜头筒11的该部分外壁连接,因而可以将该部分的热量传递给外壳21,从而有效减少镜头筒11该部分所积聚的热量,散热效果较好。

其中,镜头筒11的外圈或者端面上可能会设置有遮光罩等附件,这样镜头筒11的外侧端部通常具有较大的外径,导致传热组件3的安装困难。为了将传热组件3固定在镜头筒11上,传热组件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传热体,这些传热体共同围设在镜头筒11外壁的至少部分圆周之上,且传热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这样传热组件3中的多个传热体可以贴合在镜头筒11外壁的圆周方向的不同部位,以从多个不同方向上和镜头筒11的外壁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提高散热效率。而传热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因而这些传热体可以从镜头筒11的不同方向进行安装,传热体共同拼合在镜头筒11外侧后,再将这些传热体连接起来,或者将传热组件3从镜头筒11上拆下。使镜头筒11周向上能够和传热组件3连接并得到有效散热。

其中,不同传热体之间可以利用多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例如卡合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此处不加以限制。以多个传热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为例,每个传热体的两端均可以设置定位孔,定位孔可以为光孔或者螺纹孔。相邻两个传热体拼合后,将螺纹紧固件由定位孔穿入并旋合,即可将不同传热体固定在一起。

此外,也可以是将传热体直接连接在镜头筒11上。此时,可以在镜头筒11和传热体之间设置可相对固定的结构,例如可以在镜头筒11或者传热体上设置可相互匹配卡合的卡凸及凹槽等,以将传热体安装在镜头筒11的指定位置上。

其中,传热体的第一端与镜头筒11的外壁接触,并用于接收来自镜头组件1的热量,而传热体的第二端沿镜头组件1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将镜头组件1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件,也就是外壳21。这样即可通过传热体作为传热媒介,使镜头组件1和散热结构件之间形成有效可靠的传热路径,保障镜头筒11上的热量能够有效散发。其中,传热体的第一端一般与镜头筒11的外壁贴合接触,且通常具有面积较大的贴合面,以提高传热体与镜头筒11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而传热体的向外延伸的第二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与散热结构件连接,且与散热结构件之间形成热传导,以将来自镜头筒11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件上。

具体的,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传热体可以具有沿周向围设在镜头筒11的外壁上的第一传热部31,以及沿镜头组件1的径向向外伸出的第二传热部32,第二传热部32和散热结构件之间具有热传导。这样传热体分为了主要和镜头筒11的外壁接触并吸收镜头筒11上热量的第一传热部31,以及主要和光学组件2的外壳21接触,以将热量传递给外壳21的第二传热部32后,第一传热部31沿轴向围设在镜头筒11的外壁上,通常会沿着镜头组件1的轴向延伸,以和镜头筒11之间形成良好的接触,便于进行传热。而第二传热部32则会沿着镜头组件1的径向,也就是垂直于第一传热部31的延伸方向伸出,从而与镜头筒11外侧的外壳21连接。

由于光学设计的需要,镜头组件1中通常将镜片分为多个群组,例如可以将镜片分为前群和后群,或者是分为前群、中群和后群等,每一个群中通常包括多片透镜,比如球面或者非球面透镜。这样镜头组件1中的镜头筒可以为多个,并将不同群组的镜片放置在不同镜头筒内。通常作为可调焦的镜头,前群位于投影设备的最外侧,通常不可调节,后群或后群和中群可以进行移动完成调焦。因而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镜头组件1可以包括前镜头筒111和后镜头筒112,其中,传热组件3和后镜头筒112连接。

具体的,前镜头筒111通常位于镜头组件1的前端,也就是远离光学组件2的位置,而后镜头筒112位于镜头组件1的后端,即靠近光学组件2的一端。前镜头筒111和后镜头筒112之间可以沿着镜头组件1的轴线,也就是光轴方向前后移动,以改变前镜头筒111中镜片与后镜头筒112中镜片的相对距离,从而完成调焦功能。其中,由于后镜头筒112靠近光学组件2设置,一方面后镜头筒112中的镜片受到光照影响较大,升温较快;另一方面,后镜头筒112靠近光学组件2,其至少部分被光学组件2所遮蔽,其自身热量较难散发。因而通过将传热组件3和后镜头筒112连接,可以为后镜头筒112提供散热,避免热量的积聚,保证镜头的正常成像。

此外,在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镜头组件1也可以包括前镜头筒、中镜头筒和后镜头筒,而后镜头筒通常和传热组件3连接以进行散热,其具体结构和前述镜头组件1包括两个镜头筒的实现形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和镜头组件1中的镜头筒连接,传热组件3通常可以为多种形状及结构,例如传热组件3可以为一个单独的零件,或者由多个零件共同组成等。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结构,传热组件3包括一个单独的环状传热体。此时,传热组件3中呈环状的传热体可以套设在镜头筒,例如是后镜头筒112的外壁上,以将镜头筒上的热量传递给光学组件2的外壳21。

具体的,传热体的内缘可以与镜头筒11的外壁尺寸相互匹配,这样传热体的内缘会与镜头筒11的外壁相互贴合,因而镜头筒11外壁和传热体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接触,使镜头筒11上的热量能够高效的传递至传热体上。而传热体通常会沿径向向外延伸,而向外延伸的部分即可和光学组件2的外壳21连接,并将来自镜头筒11的热量传给外壳21,这样让传热体作为传热媒介,实现镜头筒11与外壳21之间的传热过程,使镜头筒11得到有效散热。其中,镜头组件1中的不同镜头筒具有不同的外径和位置,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以传热组件3和后镜头筒112连接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为了和镜头筒11的外形相匹配,传热组件3中的传热体之间可以相互拼合,并共同拼接为环状件。这样因为传热组件3中的多个传热体,因而这些传热体可以从后镜头筒112的不同方向进行安装,并共同构成环绕在后镜头筒112外侧的环形件,从而让后镜头筒112周向上均能够和传热组件3连接并得到有效散热。

其中,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当多个传热体共同拼成环状件时,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结构形式,传热组件3可以包括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均为半环状,且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可共同拼接为环状件。

其中,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均为半环状,当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相对设置,且第一传热体3a的端部与第二传热体3b的端部对接时,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即可共同拼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因而,可以令第一传热体3a的内缘和第二传热体3b的内缘的尺寸均与后镜头筒112的外径尺寸相匹配,这样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共同卡在后镜头筒112的外壁上时,即可构成一个与后镜头筒112外壁接触的环状件,该环状件即可对后镜头筒112进行导热和散热。

其中,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具有相同的形状时,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均为弧度为180°的半环,这样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即可对等地设置在后镜头筒112的两侧。而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为不同的形状时,第一传热体3a和第二传热体3b通常为互补的形状,这样在拼合后恰好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

其中,可选的,由于后镜头筒112上的热量通常会积聚较多,所以第二传热部32一般围设在后镜头筒112的外壁上,从而吸收和传递来自后镜头筒112的热量。

其中,由于后镜头筒112可能会发生位移,因而第二传热部32和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之间通常并不是直接连接,而是利用其它结构或传热媒介间接连接。这样只要保证第二传热部32和外壳21之间能够进行热传导,后镜头筒112上的热量即可经由传热体传递至外壳21上。

具体的,第一传热部31通常可以沿着镜头组件1的轴向延伸,而第二传热部32可以沿着镜头组件1的径向延伸,此时第一传热部31和第二传热部32的延伸方向就会相互垂直,使传热体的横截面大致成“l”形状。这样第一传热部31与后镜头筒112之间,以及第二传热部32与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之间均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传热效果较好。

可选的,第二传热部32可以为沿镜头组件1的径向向外伸出的环形外缘或者弧形外缘。这样第二传热部32会围绕在镜头筒外侧周向的各个不同方向,从而使镜头筒各个方向上均能够利用第二传热部32进行散热,提高传热组件3的散热能力和散热效果。

其中,由于第二传热部32沿着镜头组件1的径向向外伸出,因而第二传热部32会位于光学组件2的壳体外部。这样第二传热部32即可直接裸露于外界空气之中,并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将隐藏在设备内部的镜头筒上的热量散发至外界。

可选的,为了和第二传热部32连接,外壳21具有面向镜头组件1的端面211,而第二传热部32可以与端面211连接。

其中,外壳21的端面211朝向镜头组件1,也就是光线的出射方向,因而传热体的沿镜头组件1径向向外伸出的第二传热部32就会和端面211之间处于平行或者接近平行的角度,因而第二传热部32的侧面与端面211具有较大的重叠面积。这样第二传热部32和端面211之间并排设置的结构,能够增大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之间的相对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的,外壳21的端面211通常可以为光滑平整的平面。这样外壳21的端面211可以与第二传热部32实现较好的重叠与贴合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如果第二传热部32和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直接接触,则一方面可能因为对传热组件3缺乏良好的轴向定位,会让第二传热部32与端面211难以形成良好的接触,影响热量传递效果;另一方面,当投影设备进行投影画面的调焦时,镜头组件1中的后镜头筒112可能前后移动,因而第二传热部32与端面211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调节空间。因此,第二传热部32和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通常并不直接接触。而此时为了实现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的热传导,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传热部32可以通过导热结构与端面211连接。这样导热结构连接在第二传热部32和端面211之间,即可将第二传热部32上的热量传递给外壳21的端面211,使传热组件3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导热结构可以为热传导速度较高的材料制成,或者是热管等较易传递热量的结构等,此处不加以限制。

在其中一种可选的导热结构中,导热结构包括导热膜4,第二传热部32贴合在导热膜4的一侧,而导热膜4的另一侧与端面211贴合。这样导热膜4即可作为连接在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的传热媒介。

具体的,导热膜4可以为多种形式和结构。例如,导热膜4可以为由石墨制成的石墨导热膜,或者由其它等较易导热的材料制成。由于导热膜4具有较好的热传导速度和热传导效率,因而将导热膜4设置在第二传热部32和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即可提高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之间的传热效果。

由于导热膜4的一侧与第二传热部32贴合,而导热膜4的另一侧和端面211保持贴合,所以导热膜4和第二传热部32之间,以及导热膜4和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均能够实现良好的热传导,从而将第二传热部32上的热量传递给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上。由于光学组件2的外壳21本身即由金属等传热性较好的材料构成,所以能够实现热量的快速散发,提高传热组件3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导热膜4可以为能够产生形变的结构或材料制成。这样传热组件3中的第二传热部32可以与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且导热膜4填充在该间隙中。当镜头组件1中的后镜头筒112发生前后移动时,导热膜4可以随之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让传热组件3中的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始终通过导热膜4实现热传导,确保传热组件3上的热量可以正常散发并传递给外壳21。

此外,导热结构还可以为其它结构或材料,例如是导热胶等。一般的,导热胶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如果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端面21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导热胶可以相应的产生形变,从而适应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端面211之间的当前距离,此外,导热胶具有一定的粘接力,能够让第二传热部32与外壳21的端面211之间保持接触。

此外,导热结构还可以为其它可实现导热功能,且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结构及材料,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对投影设备中的镜头组件1进行固定,可选的,投影设备中还可以包括镜头底座5,镜头组件1设置在镜头底座5上。与之相应的,第二传热部32可位于镜头底座5和外壳21之间,且第二传热部32被镜头底座5压在外壳21上。

具体的,镜头底座5通常位于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侧方,且镜头组件1被固定在镜头底座5之上。一般的,镜头底座5位于外壳21的面向镜头组件1的一侧,也就是位于外壳21端面211的一侧。

通常的,镜头底座5和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之间具有间隙,而第二传热部32即可位于镜头底座5和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之间的间隙中。为了让第二传热部32通过传热结构或者其它结构抵接在外壳21的端面211上,可以让镜头底座5对第二传热部32施加沿镜头组件1轴向的作用力,使第二传热部32通过该作用力而被压在外壳21上,具体可以是被压在外壳21的端面211之上。

这样,通过来自镜头底座5的作用力,第二传热部32会被压向外壳21,并通过传热结构等与外壳21接触,从而实现可靠的热传导。这样传热组件3即可作为连接在镜头组件1和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之间的传热媒介,将镜头筒上的热量传递给外壳21,以对镜头组件1进行散热。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为了使镜头底座5向第二传热部32提供沿镜头组件1轴向上的作用力,镜头底座5同样可以具有面向外壳21的端面。此时,可以令外壳21的面向镜头底座5的端面211为第一端面,而镜头底座5的面向外壳21的端面为第二端面51。这样,第二传热部32即可位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51之间。

一般的,镜头底座5上的第二端面51与外壳21上的第一端面一般会相互平行,且均与镜头组件1的轴向相互垂直。这样第二传热部32可以稳固的固定在镜头底座5与外壳21之间,且镜头底座5能够利用第二端面51向第二传热部32施加沿镜头组件1轴向的作用力,使第二传热部32被压在外壳21的端面211上,从而实现良好的接触和导热。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为了向传热组件3的第二传热部32施加作用力,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镜头底座5和第二传热部32之间可以设置有弹性件6。这样弹性件6可以利用自身弹力,将第二传热部32压向光学组件2的外壳21。

当镜头底座5和第二传热部32之间设置弹性件6时,一方面,弹性件6可以为第二传热部32提供弹力,让第二传热部32和外壳21之间具有良好的接触与热传导;另一方面,弹性件6自身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因而可以设置在镜头底座5和第二传热部32之间的间隙中,在镜头组件1进行变焦时,能够跟随镜头筒的轴向移动而进行压缩或伸展,从而始终连接在镜头底座5和第二传热部32之间。

由于第二传热部32设置在镜头筒11的外侧,为了让第二传热部32在周向上均与镜头底座5保持连接,可选的,弹性件6可以为环状弹性件。这样弹性件和第二传热部32一样均环绕在镜头筒11外侧,能够让第二传热部32的各个部位均能受到弹性件6的作用力,并被压向外壳21一侧。

其中,弹性件6可以为多种形式或结构。在其中一种可能的结构中,弹性件6可以为弹片。弹片自身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强的弹力,因而能够插入第二传热部32与镜头底座5之间的间隙中。且弹片的两侧分别与第二传热部32以及镜头底座5相抵,能够将第二传热部32抵向光学组件2的外壳21一侧。

具体的,为了产生弹力,弹片也可以为多种不同形式或结构。例如,可选的,弹性件6的周向上的各部分可以位于和镜头组件1轴向方向垂直的不同平面上,以分别和镜头底座5或者第二传热部32抵接。此时,弹性件6在沿镜头组件1的轴向方向上呈凹凸不平状,也就是弹性件6的各部分在沿镜头组件1轴向上会具有不同的高度,并相应形成多个面向不同方向的凸部,这些凸部会分别与镜头底座5或者第二传热部32相抵,从而整体呈现出波浪状。当镜头底座5和第二传热部32之间的间隙发生改变时,弹性件6会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此时,弹性件6各部分在沿镜头组件1轴向上的高度会发生变化,并依靠自身弹性而相应的产生反向的弹力,弹力可以沿镜头组件1的轴向将第二传热部32推向外壳21一侧。

此外,当弹片整体呈凹凸不平的波浪状时,由于多个不同凸部可以分别与镜头底座5或者第二传热部32相抵,因而弹片周向的各个方向上受力和变形较为均衡,能够保证弹片具有可靠有效的弹力。此外,弹片整体呈凹凸不平的波浪状,这样只需要一块经过多次弯折等手段整体加工而成的弹片,即可在多个方向和部位上实现弹性抵接效果,弹片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结构整体性较好,能够产生可靠的弹性形变。

此外,弹性件6也可以为其它能够产生弹力的结构或形式,例如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弹片,或者是弹簧或者弹性块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光学组件以及传热组件,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光学组件具有散热结构件,传热组件连接在镜头筒的外壁以及散热结构件之间;其中,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可导热的传热体,至少两个传热体共同围设于所述镜头筒外壁的至少部分圆周上,且至少两个传热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传热体的第一端与镜头筒的外壁接触并用于接收来自镜头组件的热量,传热体的第二端沿镜头组件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将镜头组件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件。这样能够利用传热组件将镜头组件的热量传递出去实现散热,避免镜头组件因热量积聚而出现镜片变形问题,保证正确成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