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9323发布日期:2019-05-07 20:0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形成或打开输送路径的输送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一般构成为,具备:装置主体;和输送单元,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在装置主体与输送单元之间形成有纸张的输送路径。当使输送单元向上方转动时,设置于输送单元的钩卡合于设置于装置主体的凸起。另外,设置于输送单元的一方的对位辊和二次转印辊分别抵接于与设置于装置主体的另一方的对位辊和中间转印带,从而形成输送路径。另一方面,当使输送单元向下方转动时,钩与凸起的卡合被解除,而使输送路径被打开。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输送单元的钩即将卡合于装置主体的凸起之前,设置于输送单元的一方的对位辊、二次转印辊被另一方的对位辊、中间转印带推压而产生的反施加力变大。因此,需要较大的力以使钩卡合于凸起。例如,在利用弹簧使钩卡合于凸起的情况下,需要增大弹簧的强度。

但是,若单纯地增大使钩卡合于凸起的力,则在解除钩与凸起的卡合时需要较强的力,操作性会变差。因此,有时通过设置在输送单元的外侧的外盖辅助性地推压钩来使钩卡合于凸起。在这种情况下,外盖推压钩的方向是与输送单元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担心对对位辊之间的夹持压力、二次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夹持压力造成影响,发生纸张的输送不良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夹持压力不造成影响而能够将输送单元可靠地卡合于装置主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公开文本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输送单元、凸起、钩部件和推压辅助部件。所述输送单元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且与该装置主体之间形成或打开用于夹持并输送纸张的夹持部。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钩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送单元,通过所述输送单元转动到形成所述夹持部的位置而与所述凸起卡合。所述推压辅助部件在所述钩部件与所述凸起卡合之后,将所述钩部件向与所述凸起卡合的方向推压。所述推压辅助部件推压所述钩部件的方向与所述输送单元的转动方向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外盖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输送单元的立体图。

图4a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从左后侧观察右侧的凸起和推压辅助部件的立体图。

图4b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从右前侧观察右侧的凸起和推压辅助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外盖的钩部和推压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输送单元的钩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输送路径形成时的外盖与输送单元的卡合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输送路径形成时的外盖与输送单元的卡合的侧视图。

图8b是输送路径形成时的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钩部件推压释放时的外盖与输送单元的卡合的侧视图。

图9b是钩部件推压释放时的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钩部件转动开始时的外盖与输送单元的卡合的侧视图。

图10b是钩部件转动开始时的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钩部件与凸起的卡合解除时的外盖与输送单元的卡合的侧视图。

图11b是钩部件与凸起的卡合解除时的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输送单元转动开始时的外盖与输送单元的卡合的侧视图。

图12b是输送单元转动开始时的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输送单元转动结束时的外盖与输送单元的卡合的侧视图。

图13b是输送单元转动结束时的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彩色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以下,将图1中的纸面左侧设为彩色打印机1的正面侧(前侧),左右的朝向以从正面观察彩色打印机1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各图的fr、rr、l和r分别表示彩色打印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

在彩色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2上具有:供纸盒3,其收装纸张s;供纸装置5,其从供纸盒3送出纸张s;图像形成部7,其在纸张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装置9,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s上;出纸装置11,其将纸张s排出;和出纸盘13,其接住被排出的纸张s。

图像形成部7具备中间转印带15、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7、四根一次转印辊19、二次转印辊21、曝光装置23、四个调色剂容器25。中间转印带15循环行进来承载调色剂图像。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7分别使用四种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显影剂)来形成调色剂图像。四根一次转印辊19将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辊21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曝光装置23对各图像形成单元17进行基于图像数据的曝光。调色剂容器25收装各色的调色剂。各图像形成单元17具备通过曝光装置23的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27和利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29。

在装置主体2的后侧板2a形成有开口2b。开口2b通过以下端部为中心转动的盖单元31开闭。盖单元31具有外盖33和输送单元35,其中,输送单元3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盖33的内侧的表面(装置主体2侧的表面)。

在输送单元35与装置主体2之间形成有纸张s的输送路径37。输送路径37以从供纸装置5经由图像形成部7和定影装置9并朝向出纸装置11的方式朝上形成。在输送路径37上,在输送方向上的供纸装置5的下游侧设置有对位辊对39。二次转印辊21和对位辊对39的一方的对位辊39a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输送单元35。对位辊对39的另一方的对位辊39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装置主体2。

通过使输送单元35相对于装置主体2向上方转动,而在输送单元35与装置主体2之间形成输送路径37。并且,二次转印辊21以适当的压力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5,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作为夹持部的转印夹持部n1,一方的对位辊39a以适当的压力抵接于另一方的对位辊39b,从而在两辊之间形成作为夹持部的对位夹持部n2。另一方面,通过使输送单元35相对于装置主体2向下方转动,而使输送路径37、转印夹持部n1、对位夹持部n2被打开,由此能够处理在输送路径37中所发生的卡纸。

在外盖33与输送单元35之间形成有双面打印用的翻转路径41。翻转路径41形成为从出纸装置11向下延伸,并在供纸装置5和对位辊对39之间与输送路径37合流。在翻转路径41上沿着输送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两个输送辊对43、45。两输送辊对43、45的一方的辊43a、45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外盖33,另一方的辊43b、45b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输送单元35。

通过使外盖33相对于输送单元35向上转动,而在外盖33与输送单元35之间形成有翻转路径41。另外,两输送辊对43、45的一方的辊43a、45a以适当的压力压接于另一方的辊43b、45b。另一方面,通过使外盖33相对于输送单元35向下方转动,而使翻转路径41被打开,由此能够处理在翻转路径41中所发生的卡纸。

接着,对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部7的各图像形成单元17中,通过曝光装置23而在感光鼓27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9来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各图像形成单元17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经由一次转印辊19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有全色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通过供纸装置5从供纸盒3送出到输送路径37的纸张s通过对位辊对39与上述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动作同步地被输送,中间转印带15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在转印夹持部n1中通过二次转印辊21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沿着输送路径37被输送至定影装置9,在定影装置9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于纸张。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从出纸装置11排出到出纸盘13。在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一方的表面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在出纸装置11中输送方向掉转后,从翻转路径41再次在输送路径37中被输送,从而与一方的表面同样地在另一方的表面上形成有图像。

接着,参照图2和图3,对盖单元31的外盖33和输送单元35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外盖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输送单元的立体图。

外盖33和输送单元35彼此连结,并且在相对于装置主体2转动到上方时,分别卡合于设置在装置主体2上的卡合部。

首先,参照图4a和图4b对与输送单元35卡合的卡合部进行说明。图4a是从左后侧观察右侧的卡合部的立体图,图4b是从右前侧观察右侧的卡合部的立体图。省略对与外盖33卡合的卡合部的说明。

装置主体2的后侧板2a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一对内板2c。一对内板2c从开口2b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分别向前方弯曲。在各内板2c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表面(开口2b侧的表面)上,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立设有向彼此相向的方向突出的凸起51。再者,在各内板2c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与开口2b相反一侧的表面)上,能够旋转地支承有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辅助部件53是用于强化输送单元35与装置主体2的卡合的部件。

如图4b所示,推压辅助部件53具有圆筒状的轴部55、以及从轴部55向径向突出的第一臂57和第二臂59。第一臂57在从与轴部5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呈矩形形状,并从轴部55的外周面向径向突出。第二臂59在从轴部55的轴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从轴部55的外周面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向径向突出。第一臂57和第二臂59以轴部55为中心大致呈直角地交叉。另外,第一臂57的长度比第二臂59的长度短。如图4a所示,在第二臂59的一方的表面(轴部55的轴向一方侧的表面)的顶端部,以与轴部55的轴向平行地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筒状的推压部61。

轴部5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比凸起51靠后方且靠下方的位置。第二臂59从轴部55向前方延伸。推压部61穿过形成于内板2c的开口部2d从下方与凸起51相向。开口部2d形成为以轴部55为中心的圆弧状。第一臂57从轴部55向下方延伸。推压辅助部件53由扭力螺旋弹簧(省略图示)支承,以使第二臂59以轴部55为中心向下方转动。推压辅助部件53能够抗拒扭力螺旋弹簧的施加力而转动,直至推压部61卡止在开口部2d的上端为止。另外,在装置主体2的后侧板2a上,以与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相向的方式形成有纵向较长的矩形形状的开口部2e。

接着,参照图2对外盖33进行说明。外盖33具有形成装置主体2的后侧板2a的一部分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盖板71和形成于盖板71的内侧的表面的引导部73。在引导部73的前表面(装置主体2侧的表面)形成有翻转路径41的一方的引导面。输送辊对43、45的一方的辊43a、45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引导面。在引导部73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分别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钩部75和推压部77。

参照图5对钩部75和推压部77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右侧的钩部和推压部的立体图。

钩部75在从装置主体2的右侧观察时具有横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钩部75能够在左右方向(开口2b侧和与开口2b相反的一侧)上弹性变形。在钩部75的顶端形成有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开口2b侧)突出的爪部79。推压部77具有在从装置主体2的右侧观察时顶端弯曲成圆弧状的横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推压部77形成在比钩部75靠下方且靠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与开口2b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推压部77比钩部75短,钩部75比推压部77向前方突出。

再次参照图2,在引导部73的两个侧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下轴孔83。在下轴孔83中插入有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支轴2f(参照图1)。据此,外盖33能够以支轴2f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被支承。

接着,参照图3对输送单元35进行说明。输送单元35具有形成输送路径37的一方的引导面的前面板、形成翻转路径41的另一方的引导面的后面板、以及左右的两侧板。

前面板形成为向前方弯曲成凸状。对位辊对39的一方的对位辊39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比前面板的顶部稍靠下方的位置,二次转印辊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比顶部稍靠上方的位置。后面板形成为向前侧凹进。输送辊对43、45的另一方的辊43b、45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后面板上。

在两侧板的上部分别支承有能够与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凸起51卡合的钩部件87。另外,在两侧板的下部形成有支轴89。两个支轴89被轴支承在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上轴孔81。据此,输送单元35沿着以两个支轴89为中心的圆周方向朝上方和下方旋转。上轴孔81配置在比支轴2f靠上方的位置(参照图1)。

参照图6对钩部件87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右侧的钩部件的立体图。

钩部件87具有轴部91和设置于轴部91的轴向一方的端部的主体部93。主体部93具有以轴部91为中心的大致扇形形状。卡合部95和钩部97设于主体部93。

卡合部95在主体部93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上沿着一方侧(后侧,外盖33侧)的侧缘形成。卡合部95从轴部91侧起依次具有基端侧倾斜片95a、中央片95b和顶端侧倾斜片95c。基端侧倾斜片95a从轴部91朝向主体部93的内侧倾斜。中央片95b从基端侧倾斜片95a的顶端与侧缘平行地延伸。顶端侧倾斜片95c从中央片95b的顶端朝向侧缘的顶端倾斜。在中央片95b与侧缘之间形成有两个肋95d。

钩部97设置在主体部93的另一方侧(前侧,装置主体2侧)的侧缘的顶端部。在钩部97,形成有沿以轴部91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向上突出的尖细形状的爪部99。在爪部99与主体部93之间形成有从侧缘向内侧凹进的凹部101。

轴部9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输送单元35的侧板。钩部件87通过扭力螺旋弹簧98(施力部件)被保持在爪部99朝上、卡合部95从轴部91向斜下方延伸的姿势。通过将钩部件87保持在这样的姿势,而使爪部99从下方卡合于装置主体2的凸起51。

参照图7、图8a和图8b,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彩色打印机1中的、转动到上方的盖单元31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推压辅助部件、钩部、推压部、钩部件的立体图,图8a是表示推压辅助部件、钩部、推压部、钩部件的侧视图,图8b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外盖33的钩部75连结于输送单元35的钩部件87。详细而言,钩部75的爪部79在前后方向上与钩部件87的卡合部95重叠。另外,如图8b所示,爪部79与卡合部95相比稍微向前方离开。

输送单元35进入到后侧板2a的开口2b内。输送单元35的各钩部件87被扭力螺旋弹簧98施力,而使爪部99从下方卡合于装置主体2的各凸起51。详细而言,钩部件87的凹部101的底面与凸起51的外周面接触。

在输送单元35的前面板与装置主体2之间形成有输送路径37。再者,二次转印辊21以适当的压力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5而形成转印夹持部n1,一方的对位辊39a以适当的压力抵接于另一方的对位辊39b而形成对位夹持部n2。

外盖33与装置主体2的卡合部卡合。引导部73进入到开口2b,而与输送单元35的后面板之间形成翻转路径41。引导部73的一方的辊43a、45a压接于后面板的另一方的辊43b、45b。盖板71抵接于后侧板2a来关闭开口2b。

再者,外盖33的各推压部77通过装置主体2的后侧板2a的开口部2e(参照图4a、图4b)抵接于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而将第一臂57向前方推进。据此,推压辅助部件53以轴部55为中心向图8a、图8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臂59的推压部61向上方推压钩部件87的钩部97。据此,使得钩部件87与凸起51牢固地卡合。详细而言,凸起51与钩部件87的接触点c(凸起51的外周面与钩部件87的凹部101的底面的接触点)位于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的方向p上。

接着,参照图9a和图9b、图10a和图10b、图11a和图11b、图12a和图12b对使盖单元31向下方转动来打开输送路径37、翻转路径41、转印夹持部n1和对位夹持部n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a、图10a、图11a和图12a是表示推压辅助部件、钩部、推压部、钩部件的侧视图,图9b、图10b、图11b和图12b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首先,在解除外盖33与装置主体2的卡合之后,使外盖33向下方仅转动第一角度。于是,外盖33的各钩部75的爪部79向后方移动而如图9a和图9b所示那样卡止于钩部件87的卡合部95。再者,推压部77对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推压的力被释放。据此,推压辅助部件53通过扭力螺旋弹簧的施加力而开始向图9a和图9b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臂59的推压部61从钩部件87的钩部97向下方离开。如此,即使第二臂59离开钩部件87,钩部件87也通过扭力螺旋弹簧98的施加力而卡合于凸起51。如此,当外盖33相对于输送单元35向下方转动时,外盖33与输送单元35之间的翻转路径41开始打开。

当使外盖33进一步向下方仅转动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时,如图10a和图10b所示,钩部件87的卡合部95被钩部75的爪部79向后方拉拽,使得钩部件87抗拒扭力螺旋弹簧98的施加力而开始向图10a和图10b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钩部件87的爪部99开始从凸起51向下方离开。但是,由于爪部99与凸起51还处于卡合状态,因此,外盖33相对于输送单元35向下方转动,翻转路径41进一步打开。另外,推压部77进一步离开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推压辅助部件53通过扭力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向图10a和图10b的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

当使外盖33进一步向下方转动时,钩部件87的卡合部95被钩部75的爪部79进一步向后方拉拽。据此,钩部件87向图10a和图10b的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而如图11a和图11b所示那样,爪部99完全离开凸起51,使得两者的卡合被解除。钩部件87转动至卡合部95的中央片95b呈大致垂直状态为止,钩部75的爪部79卡合于中央片95b。另外,推压部77也完全离开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

当使外盖33进一步向下方转动时,如图12a和图12b所示,钩部件87的卡合部95被外盖33的钩部75的爪部79向下方拉拽,而使输送单元35与外盖33一起以支轴89为中心相对于装置主体2向下方转动,输送路径37、转印夹持部n1、对位夹持部n2开始打开。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输送单元35与外盖33一起向下方转动直至输送路径37被充分打开为止。

使外盖33和输送单元35向上方转动来形成输送路径37、翻转路径41、转印夹持部n1、对位夹持部n2的动作成为与上述的打开动作相反的动作。

即,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当使输送单元35与外盖33一起向上方转动时,如图1所示,二次转印辊21与中间转印带15抵接而形成转印夹持部n1,一方的对位辊39a与另一方的对位辊39b抵接而形成对位夹持部n2。此时,二次转印辊21和一方的对位辊39a沿着以支轴89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移动,从大致后方分别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5和另一方的对位辊39b。

之后,当进一步使外盖33向上方转动时,外盖33相对地接近输送单元35,因此,钩部75的爪部79移动到比钩部件87的卡合部95靠前方的位置而离开卡合部95。据此,如图10a和图10b所示,通过扭力螺旋弹簧98的施加力,钩部件87开始向图10a和图10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外盖33的推压部77抵接于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

当进一步使外盖33向上方转动时,钩部件87进一步转动,如图9a和图9b所示,爪部99卡合于凸起51。另外,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被推压部77推压而开始向图9a和图9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当使外盖33转动到抵接于装置主体2时,如图8a和图8b所示,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被推压部77推压,而向图8a和图8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臂59的推压部61对推压辅助部件53的钩部97向上方推压。即,钩部件87卡合于凸起51之后,钩部件87的钩部97被推压辅助部件53的推压部61向上方推压。

另外,为了解除外盖33与输送单元35的卡合,使外盖33与输送单元35向分离的方向转动。据此,外盖33的钩部75的爪部79从输送单元35的钩部件87的卡合部95相对地脱离。即,如上所述,外盖33的支轴2f配置在比输送单元35的支轴89靠下侧的位置,因此,爪部79与支轴2f的距离大于卡合部95与支轴89的距离。因此,爪部79的转动半径比卡合部95的转动半径大,从而,在使外盖33转动的过程中,爪部79从卡合部95向上方离开,由此使卡合部95与爪部79的卡合被解除。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彩色打印机1,在输送单元35的钩部件87与装置主体2的凸起51卡合之后,推压辅助部件53将钩部件87向与凸起51卡合的方向推压。此时,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的方向与输送单元35的转动方向不同。详细而言,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的方向p为上方。另一方面,输送单元35沿着以支轴89为中心的圆周方向朝上方和下方转动。在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的方向p是与输送单元35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担心会对转印夹持部n1、对位夹持部n2的压力产生影响,而发生纸张s的输送不良等。在本发明中,由于这些方向不同,因此,不会对这些夹持部n1、n2的压力造成影响,而能够使钩部件87与凸起51牢固地卡合。

再者,凸起51与钩部件87的接触点(凸起51的外周面与钩部件87的凹部101的底面的接触点c)位于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的方向p上。据此,推压辅助部件53的推压力被有效地传递至钩部件87,因此,能够提高钩部件87与凸起51的卡合力。再者,由于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的方向p与形成转印夹持部n1和对位夹持部n2时的输送单元35的转动方向大致正交,因此,不容易对输送单元35对装置主体2的推压载荷进一步造成影响。另外,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的方向并非需要一定是上方。

另外,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使盖单元31向上方转动而使钩部件87卡合于凸起51的状态下,推压辅助部件53不推压钩部件87。即,使钩部件87与凸起51卡合的力为扭力螺旋弹簧98的施加力,在钩部件87卡合于凸起51之后,推压辅助部件53推压钩部件87。因此,不需要为了加强钩部件87与凸起51的卡合力,而加强扭力螺旋弹簧98的弹簧的强度。若加强扭力螺旋弹簧98的弹簧的强度的话,为了解除钩部件87与凸起51的卡合而需要较强的力,由此会导致输送单元35的转动动作的操作性恶化。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无需加强使钩部件87卡合于凸起51的力,因此,能够顺畅地转动输送单元35。

再者,通过使外盖33转动,推压辅助部件53将钩部件87向与凸起51卡合的方向自动地推压,因此,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通过调整推压辅助部件53的第一臂57和第二臂59的长度,能够任意地调整外盖33的转动行程和钩部件87的推入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辅助部件53通过被外盖33推压而转动,来将钩部件87向与凸起51卡合的方向推压。但是,推压辅助部件53也可以通过设置于输送单元35、装置主体2的机构而转动,来将钩部件87向与凸起51卡合的方向推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辅助部件53转动,来将钩部件87向与凸起51卡合的方向推压。但是,推压辅助部件53也可以滑动,来将钩部件87向与凸起51卡合的方向推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