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0747发布日期:2019-07-13 09:1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7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251941的在35u.s.c.§119下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在此。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各自包括热源和排出路径的电子装置,所述排出路径将由热源产生的热量加热的气体引导到装置的外部。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5-17881描述了如该类型的电子装置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将由热源(例如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产生的热量加热的空气经由排出管道中的排出路径引导到所述装置的外部。

例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5-17881中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被构造为通过经由排出路径将加热的气体排出到外部来排出热量,但是当由热源生成的热量增加时存在热排出不足的风险,由此装置中的温度可能过度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一实施例,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热源、排出路径、壁内部空间和热导体。排出路径构造成将气体引向所述装置的外部。壁内部空间由壁围绕,竖直地延伸,并且经由处于不同竖直位置的上部开口和下部开口开口到所述装置外部的空间。热导体包括位于所述排出路径中的吸热器和位于壁内部空间中的散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装置的右侧观察的复印机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是从前侧观察的实施例的复印机的外部视图;

图3是从前侧看到的复印机的外部视图,其中卡纸处理器前盖打开;

图4是复印机的横截面图;

图5是复印机包括的打印机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复印机的外盖等被拆卸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7包括示意性地示出复印机的外壳中的空间与卡纸处理枢转器的位置关系的平面视图,其中(a)部分示出闭合状态,(b)部分示出打开状态以及(c)部分图示了外壳中的移动区域;

图8是通过将移动区域增加到图3中表示的外部视图而获得的图示;

图9是通过向从前侧观察的复印机的外部视图增加移动区域而获得的图示,其中卡纸处理枢转器在枢转器的枢转器内表面上枢转,枢转器内部表面是水平延伸的内表面;

图10是通过向从前侧看到的包括卡纸处理滑动器的复印机的外部视图增加移动区域而获得的图示;

图11是从前侧观察的复印机的外部视图,其示出了复印机的示例性设置;

图12是倾斜地观察的复印机的外部视图,其示出了复印机的示例性设置;

图13包括复印机的顶视图,其示(a)和(b)出了复印机的示例性设置;

图14是从左前侧观察的复印机的透视图,其中复印机的外盖等被拆卸;

图15是从左后侧看到的图14中所示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16是从右侧倾斜观察的复印机的透视图,其中该复印机的外盖被拆卸;

图17是从右前侧的略微下侧观察的复印机的透视图,其中复印机的外盖被拆卸;

图18是从左前侧的略微上侧观察的图17中所示的复印机的下部的透视图;

图19是从复印机的前侧观察的吸入风扇附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20是从左后侧观察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21是沿与图20中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22是复印机包括的排出管道的透视图;

图23是示出在竖直排出管道上安装热沉的示意图;

图24是从上方观察的复印机中的竖直排出管道附近的横截面图;

图25是复印机的后表面外盖的图示;

图26是从上侧观察的复印机中的打印机单元的后侧端附近的横截面图;

图27是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的透视图;

图28是从右后侧观察的修改例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29是从与图28中相同的方向观察的该修改例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30是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的右表面外盖的图示;

图31的(a)和(b)是该修改例的复印机所包括的热沉的图示;

图32是该修改例的复印机包括的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和热管的透视图;

图33是为从前侧观察的示例性传统图像形成装置的传统示例性装置的外部视图,其示出了示例性传统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性设置;

附图旨在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其范围。在各个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

如在此所使用的,单数形式“a”,“an”和“the”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

在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时,为了清楚起见,可以采用特定术语。然而,本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并不旨在限于如此选择的特定术语,并且应当理解到,每个特定元件包括具有相同功能、以类似方式操作并实现类似的结果的所有技术等同物。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电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下面的复印机10)的实施例。

图2是从前侧观察的复印机10的外部视图。如图2中所示的,复印机1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前盖21和作为前侧的外盖的卡纸处理器前盖31。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并且从前侧看到的复印机10的外部视图,其中卡纸处理器前盖31被打开。如图3中所示的,当卡纸处理器前盖31打开时,卡纸处理空间30被露出。在卡纸处理空间30中,布置了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该竖直排出管道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引导其温度在所述装置中已经向下增加的空气作为待排出的空气,并且水平排出管道51在所述装置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将待排出并且已经穿过竖直排出管道50的空气引导到所述装置的前侧。将待排出并且已经穿过竖直排出管道50的空气排出到复印机10的外部的空气出口被设置在卡纸处理器前盖31上,以及捕捉空气中待排出的固体颗粒的排出过滤器52被设置在所述装置的前侧上的水平排出管道51的端部上。

卡纸处理枢转器81在下面被描述为在图3所示的卡纸处理空间30的左侧上。操作卡纸过程的操作者打开卡纸处理器前盖31,从而可以操作卡纸处理枢转器81。

图4是图2中所示的复印机10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复印机10的中心部分在装置前后方向上(图2中的前后方向)。

如图4所示,复印机10包括打印机单元20,其是包括框架和外盖的外壳100中的图像形成单元,为打印机单元20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单元40,以及靠近该扫描仪单元40的上部电子单元60。

图5是复印机10包括的打印机单元20的示意图。

打印机单元20包括用作四个处理单元的处理盒1(y,m,c和k)、中间转印带7和用作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12。中间转印带7是中间转印构件,其被张紧在多个带张紧辊上并且沿图5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

在四个处理盒1的参考编号之后增加的下标y,m,c和k表示模式: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四个处理盒1(y,m,c和k)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除了要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彼此不同之外,因此下面将给出描述,而没有下标y,m,c和k。

处理盒1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作为潜像承载体的感光体2、作为充电器的充电构件3、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装置4以及作为清理单元的感光体清理装置5是由处理盒1整体支撑为一单元。释放每个处理盒1的止动器使得处理盒1能够附接到复印机10的装置主体。

感光体2在图5中如由图5中的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旋转。充电构件3是具有辊形状的充电辊。充电构件3在接触感光体2的表面时被推靠感光体2的表面,并根据感光体2的旋转而旋转。为了形成图像,通过高压电源将给定的偏压施加到充电构件3上,充电构件3对感光体2的表面充电。本实施例的处理盒1使用与感光体2的表面接触的辊状充电构件3;然而,充电单元不限于充电构件3,并且可以使用诸如电晕充电的非接触充电系统。

曝光装置6基于扫描仪单元40读取的原稿上的图像的图像信息或从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输入的图像信息使感光体2曝光,以形成感光体2的表面上的潜像。在本实施例中,led阵列被用作曝光装置6,并且在纵向方向(与图5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布置在感光体2上的成像区域上方。

感光体清理装置5清理残留在已经经过与中间转印带7相对的位置的感光体2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

如图5所示,四个处理盒1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移动的方向上平行布置,并分别在感光体2上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四个处理盒1以叠加的方式顺序地将形成在各个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以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可见图像。

如图5所示,用作一次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辊8分别布置在与相应四个感光体2相对的位置,中间转印带7介于其间。一次转印偏压由高压器件施加到一次转印辊8,以在一次转印辊8和感光体2之间形成一次转印电场。在感光体2和一次转印电极之间形成一次转印电场。感光体2和一次转印辊8之间的一次转印电场的形成使得形成在感光体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使中间转印带7通过驱动马达张紧在其上的多个带张力辊之一旋转使得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沿图5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依次转印到其表面移动的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形成全色图像。

二次转印辊9布置在关于其中四个处理盒1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移动的方向上与中间转印带7相对的位置的下游侧。二次转印辊9布置在与作为带张力辊之一的二次转印相对辊9a相对的位置,中间转印带7介于二次转印辊9和二次转印相对辊9a之间,并形成二次转印辊9和中间转印带7之间的二次转印辊隙。在二次转印辊9和二次转印相对辊9a之间施加给定电压以形成二次转印电场。

打印机单元20包括供纸装置70,供纸装置70在四个处理盒1下方包括多个供纸托盘71。打印机单元20还包括纸传送装置80,其包括在图5中的中间转印带7的右侧的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供纸传送路径17构造成从下侧到上侧传送转印纸p,并且反转传送路径18构造成从上侧到下侧传送转印纸p,并且纸传送装置80是在上下方向上传送转印纸p的纵向传送片材传送装置。

从供纸装置70的多个供纸托盘71中的任何一个供给的转印纸p被引导到纸传送装置80的供纸传送路径17并且碰撞对位辊对19并停止。对位辊对19开始驱动以使转印纸p根据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抵达二次转印辊隙的时间抵达二次转印辊隙,因此转印纸p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当转印纸p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在二次转印辊9和二次转印相对辊9a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电场产生全色图像,该全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7,以被转印到转印纸p上。

在打印机单元20中,定影装置12布置在相对于二次转印辊隙传送转印纸p的方向s的下游侧。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辊隙的转印纸p抵达定影装置12。定影装置12处的热和压缩将转印到转印纸p上的全色图像定影。在单面打印中或当图像形成在双面打印的第二表面上时,排纸辊对15将其上带有定影图像的转印纸p从排纸开口15a输出到复印机10的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的排纸托盘13上。

另一方面,当图像形成在双面打印的第一表面上时,其上具有定影图像的转印纸p被传送到反转辊对16。转印纸p的顶端侧通过反转辊对16并且从反转开口16a进入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并且在转印纸p的后端通过反转辊对16之前,反转辊对16反向旋转以引导转印纸p到反转传送路径18。已经通过反转传送路径18的转印纸p再次被引导到供纸传送路径17并且碰撞对位辊对19。然后在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转印纸p输出到排纸托盘13。

在二次转印辊隙处未转印到转印纸p上并保留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由转印带清理装置11收集。

如图5所示,在中间转印带7上方,存储各个颜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瓶90(y,m,c和k)可拆卸地布置在复印机10的装置主体上。

存储在各个颜色的调色剂瓶90中的调色剂由对应于各个颜色的调色剂供应装置供应到对应于各个颜色的显影装置4。

如图4所示的,在复印机10中,打印机单元20布置在外壳100的左侧,以在外壳100中的打印机单元20的右侧提供卡纸处理空间30。

图6是扫描仪单元40、上部电子单元60和复印机10的相应透视图,复印机的外盖被拆卸。

如图6所示的,复印机10包括前表面右框架101、前表面左框架102、后表面右框架103、后表面左框架104、底表面框架106和顶表面框架105。

如图4所示,复印机10包括在复印机10的右侧表面上的作为外盖的板形右表面外盖32,使得前表面右框架101和后表面右框架103之间的空间被盖住。如图4所示,复印机10包括在复印机10的左侧表面上的作为外盖的板形左表面外盖33,使得前表面左框架102和后表面左框架104之间的空间被盖住。

复印机10还包括在复印机10的后侧上的作为外盖的板形后表面外盖34,使得后表面右框架103和后表面左框架104之间的空间被盖住(参见下面将描述的图7)。

如图6所示,复印机10包括支撑底表面框架106的脚轮41,如图2所示,还包括前下部外盖35,当从所述装置的前面看时,前下部外盖35隐藏脚轮41。前侧空气入口42设置图2中的前下部外盖35的左端附近。

前下部外盖35可从复印机10的主体拆卸,当使用脚轮41移动复印机10时被拆卸,并在复印机10移动到设定位置后附接到复印机10上。

在复印机10中,上述框架和外盖形成外壳100。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复印机10的外壳100中的空间与卡纸处理枢转器8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其中(a)部分示出了卡纸处理枢转器81闭合的状态,(b)部分示出卡纸处理枢转器81打开的状态,以及(c)部分表示卡纸处理枢转器81在外壳100内移动的移动区域α。

如图6和7所示,纸传送装置80包括可在复印机10的后侧(背侧)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b上枢转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以及固定到打印机单元20的卡纸处理固定单元82。

通过卡纸处理枢转器81处于如图7的(a)部分所示的闭合状态以及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前盖21和卡纸处理器前盖31处于如图7的(a)部分和图2所示的闭合状态,复印机10执行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中,纸传送装置80传送转印纸p,并且在转印纸p上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时,纸传送装置80传送转印纸p并且图像形成在该转印纸p上。

当在纸传送装置80的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中发生卡纸时,操作者打开卡纸处理器前盖31,如图7的(b)部分和图3所示的,以使卡纸处理枢转器81露出于卡纸处理空间30中。卡纸处理枢转器81然后被引起在由图7的(b)部分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在卡纸处理枢转轴81b上枢转,使得,如图7的(b)部分和图6中所示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进入打开状态。因此,如图6中所示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的枢转器内侧表明81a和卡纸处理固定单元82的固定单元内侧表面82a被露出。

当在供纸传送路径17中发生卡纸时,可在设置在固定单元内侧表面82a上并且竖直延伸的枢转轴上枢转的固定单元内开闭盖打开以露出供纸传送路径17以及卡在供纸传送路径17中的转印纸p被移除。

当在反转传送路径18中发生卡纸时,设置在枢转器内侧表面81a上并且竖直延伸的固定单元内开闭盖打开,以露出反转传送路径18以及卡在反转传送路径18中的转印纸p被移除。

如上所述的,当在供纸传送路径17或反转传送路径18中发生卡纸时,使卡纸处理枢转器81进入打开状态以执行卡纸处理以移除作为卡纸原因的转印纸p。

当复印机10的纸传送装置80沿上下方向传送转印纸p时,使卡纸处理枢转器81沿左右方向移动使得在纵向方向上传送转印纸p的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能够被露出。

如图7等所示,复印机10在外壳100中具有卡纸处理空间30,其中卡纸处理枢转器81被打开以执行卡纸处理。

此外,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竖直排出管道50设置在除了移动区域α之外的区域中,该移动区域α是盖构件开闭时间穿过空间,在卡纸处理空间30中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在当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移动时穿过所述盖构件开闭时间穿过空间。

如图2所示,在复印机10中,前侧空气入口42和空气出口53设置在复印机10的前表面中。在复印机10中,待排出的空气经由水平排出管道51从布置在所述装置的后侧上的竖直排出管道50被引导到布置在所述装置的前侧端部上的空气出口53。

图8是通过将卡纸处理枢转器81移动的移动区域α增加到图3中所示的外部视图而获得的图示。卡纸处理枢转器81和竖直排出管道50布置成使得当从前方观察复印机10时,移动区域α的投影视图和竖直排出管道50的投影视图至少部分地重叠。如图7的(c)部分和图8所示的。换句话说,卡纸处理枢转器81和竖直排出管道50布置成使得当卡纸处理枢转器81处于打开状态时,竖直排出管道50位于卡纸处理枢转器81的后侧上,如图7的(b)部分和图6所示的。这使得能够抑制复印机1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增大。

在复印机10中,卡纸处理空间30设置成使得在设置在后侧并且竖直延伸的卡纸处理枢转轴81b上枢转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的移动区域α在外壳100内;然而,当卡纸处理枢转器81枢转的角度小于90度时,存在并不有助于确保在卡纸处理空间30的右后侧上的移动区域α的死空间。从确保移动区域α的视角看,将竖直排出管道50布置在用作死区的区域中使得能够利用卡纸处理空间30中的备用空间。这使得能够抑制其中卡纸处理空间30设置在外壳100中的复印机10的尺寸增加。

如图7的(c)部分所示的,还存在无助于确保其中卡纸处理枢转器81在卡纸处理空间30的右前侧移动的移动区域α的区域。当固定到装置主体的构件,例如竖直排出管道50,布置在该区域中,存在这样的风险:当卡纸处理枢转器81处于打开状态时,卡纸处理枢转器)81的前侧可能被固定到装置主体的构件阻挡并且这可以防止卡纸处理。因此,优选的是,当固定到装置主体的构件布置在卡纸处理空间30的右前侧时,该构件被布置为不阻止卡纸处理。

复印机1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卡纸处理枢转器81在竖直延伸的卡纸处理枢转轴81b上枢转;然而,用于确保外壳100中的移动区域α的构造不限于此。

图9是从前侧观察的通过将移动区域α增加到复印机10的外部视图上而获得的图示,其中卡纸处理枢转器81在水平延伸的枢转轴上枢转。

图10是通过将移动区域α增加到复印机10的外部视图而获得的图示,其是从前侧观察的并且被构造为包括替代卡纸处理枢转器81的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卡纸处理滑动器81c,使得转印纸p被传送的路径露出。

同样在图9和图10中所示的构造中,卡纸处理枢转器81或卡纸处理滑动器81c和竖直排出管道50布置成使得当从前面观察复印机10时,移动区域α和竖直排出管道50至少部分地重叠。这使得能够抑制其中在外壳100中设置有卡纸处理空间30的复印机10的尺寸增大。

图11是从前侧观察的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的外部视图,其示出了复印机10的示例性设置;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复印机10的倾斜观察的外部视图,其示出了复印机10的示例性设置。

在图11和12中所示的示例性设置中,第一机柜301能够存储设置在复印机10左侧的供纸托盘71上的一叠转印纸p。此外,第二机柜302能够存储供应品,例如处理盒1和调色剂瓶90,以及文件处理盒设置在复印机10的右侧。

图33是示例性传统装置110的外部视图,其是从前侧观察的示例性传统图像形成装置,示出了示例性传统装置110的示例性设置。在传统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当在从上侧向下侧纵向传送片材(例如转印纸p)的纸传送路径上的卡纸处理被执行时,在所述装置的左右方向上打开的传送路径盖构件是侧表面外盖111。

当设置示例性传统装置110时,需要设置诸如机柜300、家具和电子装置的存储装置,其中盖构件开闭时间通过空间(图33中的区域“β”)被确保,用作传送路径盖构件的侧表面外盖111在打开和闭合时穿过所述盖构件开闭时间通过空间。由于不可能在侧表面外盖111的外侧附近设置存储装置、家具和电子装置,所以在示例性传统装置110的侧面上存在间隙,其中作为传送路径盖构件的侧表面外盖111被闭合,这导致设定状态下的美学损失。

另一方面,在复印机10中,卡纸处理空间30设置在外壳100中,并且如图7和4所示的,包括在卡纸处理空间30外部的板形右表面外盖32。

在复印机10中,由于包含作为盖构件开闭时间通过空间的移动区域α的卡纸处理空间30设置在外壳100中,因此不必确保所述盖构件开闭时间通过空间位于外壳100外部。由此原因,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可以执行允许第一机柜301和第二机柜302的侧表面在复印机10的侧表面附近或接触复印机10的侧表面的布置,从而能够实现设定状态的美观改善。

在复印机10中,将在下面参照图18和图19等进行描述的由于吸入风扇47的吸力而从前侧空气入口42吸入的空气,进入相对于前下部外盖35在内侧上的底表面框架106下方的区域。然后空气穿过下面参照图18和19描述的底表面框架开口48和吸入风扇47,并且经由图6等示出的竖直进气管道43和水平进气管道44被供给到要冷却的热源,例如其中布置有四个处理盒1的图像形成单元,以及定影装置12。已经通过其温度因此已增加的热源的空气从每个热源排出,通过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并经由空气出口53被排出到复印机10的外部。

当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布置在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向最外侧的侧表面上时,为了防止空气吸入效率和空气排出效率降低,存储器、家具和电子装置不能是设置在侧表面外盖的外侧附近。当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沿前后方向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最外后表面上时,不可能将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成使其后表面位于壁附近或者将存储器、家具和电子装置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后表面附近。

在复印机10中,前侧空气入口42和空气出口53设置在复印机10的前表面中。由此,如图11和12所示的,可以将第一机柜301和第二机柜302设置为在复印机10的右表面和左表面附近或者接触复印机10的右表面和左表面。此外,复印机10可以设置成使其后表面在壁401附近或与壁401接触。

通过在用作外盖的卡纸处理器前盖31和前下部外盖35上设置百叶窗来获得前侧空气入口42和空气出口53。

复印机10的高度为1100mm,如果在复印机10的顶面上设置空气出口并排出空气,则存在空气可能被排出到靠近使用者面部的位置的风险,这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的复印机10中,用于冷却并且其温度因此增加并且抵达所述装置中的上部区域的空气由竖直排出管道50引导到所述装置中的下部区域,并且从靠近地板的表面的卡纸处理器前盖31的空气出口53排出。因此,空气围绕使用者的脚部排出,这使得能够防止空气排出到靠近使用者面部的位置,并且能够改善使用者的舒适性。

作为从复印机10中的下部位置排出空气的构造,可以考虑这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空气出口设置在底表面框架106中以及由竖直排出管道50引导到所述装置中的下部的空气从设置在底表面框架106中的空气出口被排出到地板表面;然而,底表面框架106和地板表面之间的空间是窄的,并且存在将空气排出到该空间可能降低空气排出效率并因此降低通过空气流的冷却性能的风险。如在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中那样,其中底表面框架106和地板表面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从底表面框架开口48被吸入并用于冷却的构造具有排出的空气会从底表面框架开口48返回到复印机10中的风险,因此冷却性能可以降低。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中,由竖直排出管道50引导到所述装置中的下部的空气由水平排出管道51引导到复印机10的前侧(前)端并且从设置在复印机10的前表面上的空气出口53排出到开口空间。这使得可以抑制空气排出效率降低并利用空气流保持冷却性能。

将空气出口53布置在卡纸处理器前盖31的下端附近并且将前侧空气入口42布置在前下部外盖35上使得空气出口53和前侧空气入口42不那么显著从而能够改善复印机10的美观性。

在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排出管道的传统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排出管道相对于纵向传送片材传送路径布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5-17881中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那样。在包括这样的排出管道的构造中,还增加排出管道的长度,除了在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之外,该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需要在例如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后侧上具有最大宽度的片材上形成一图像的各个构件布置相对应,由此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深度)增加。当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存储文件等的办公室机柜一起沿着壁布置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深度比机柜足够更长。由此此原因,如在图33中示出的示例性传统装置110的示例性设置中那样,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其中图像形成装置向前侧突出的设定状态。在这样的设定状态下,图像形成的外部和机柜的外部不整齐,这导致设定状态下的美学损失。

复印机10包括竖直排出管道50,该竖直排出管道50是引导空气以从打印机单元20排出到装置的外部的排出路径。为与其中转印纸p在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中被传送的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的纸宽度方向是复印机10的装置主体的前后方向。竖直排出管道50在复印机10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0的外部,其中纸宽度方向是前后方向。因此,与其中所述排出路径在前后方向上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外部的构造相比,可以缩短复印机10的深度。

当第一机柜301、第二机柜302和复印机10沿着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壁401布置时,缩短复印机10的深度使得能够实现它们的前端是对齐的。前侧端部的对齐使得复印机10、第一机柜301和第二机柜302的外观整洁,因此能够实现设定状态的美观改善。

在复印机10中,容纳诸如电子板之类的电子部件的上部电子单元60布置在打印机单元20上方。电子部件包括驱动图像形成单元的马达和布置在马达附近以控制驱动马达的电子部件。电子部件布置在打印机单元20的后侧上的电子单元中,以便将驱动传递到要被驱动的部件,例如图像形成单元包括的各种辊。另一方面,除了能够实现功能而不布置在打印机单元20的背侧上的上述电子部件之外,诸如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的控制板的电子部件被布置在布置于打印机单元20上方的上部电子单元60中。

其中电子部件以单独的方式布置的构造使得复印机10的深度比其中包括控制板的大多数电子部件共同地布置在打印机单元20的后侧上的构造中的更短,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空间。此外,实现复印机10的深度比传统复印机的深度短并且将复印机10的深度与机柜(301和302)的深度对齐使得能够实现设定状态的美观改善。

复印机10的深度比传统图像形成装置的深度短,并且可以将复印机10布置成使其后表面靠近或接触壁401。将复印机10设置为使其后表面靠近或接触壁401使得可以缩短由复印机10占据的从复印机10的壁401到前侧端的空间的长度,并节省设置复印机10的空间。

在图11和12中所示的示例性设置中,复印机10的后表面与壁401接触,左侧表面与第一机柜301接触,右侧表面与第二机柜302接触。另一方面,什么也没设置在需要打开和闭合在复印机10的前侧上的图像形成单元前盖21和卡纸处理器前盖31的区域中,并且主体内部纸排出单元14的开口设置在复印机10的前表面中。由此,即使当复印机10布置成使其后表面和两个侧表面靠近或接触墙壁和机柜时,使用者也能够取出输出到主体内部纸排出单元14的转印纸p。

如图11和12所示的,在该实施例中,复印机10和其深度(图12中的“w”)匹配的机柜(301和302)形成图像形成系统200。这使得复印机10和布置在复印机10的两侧上的机柜的外观整洁并且能使实现设定状态的美学改善。

使复印机10的前后短长度使得能够实现在深度上与复印机10匹配的机柜(301和302)的短的前后较短长度,从而使得能够实现图像形成系统200的整体尺寸减小。

布置在复印机10的侧面上并形成图像形成系统200的部件不限于机柜。除了机柜之类的家具,诸如桌子之类的家具和诸如粉碎机之类的电子装置可以包含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中。

在该实施例中,深度“w”是45厘米;然而,深度不限于此。

图13包括复印机10的顶视图,示出了复印机10的示例性设置。图13的(a)部分是示出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示例性设置的顶视图,以及图13的(b)部分是示出了复印机10布置在房间(办公室)中的桌子320和椅子310附近以执行办公室工作的示例性设置的顶视图。

如图11和图12和图13的(a)部分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可以内置在机柜空间中,其中机柜300布置在建筑物中。

上述的前侧空气入口42和空气出口53的布置以及其中在外壳100中设置卡纸处理空间30的构造使得能够将复印机10布置为与壁接触或位于壁附近。由于内置在机柜空间中,因此不需要确保专用于其中布置有诸如复印机10的图像形成装置的oa装置的设置空间。

冷却排出机构和排出管道的构造能够抑制下面将要描述的噪声、复印机10中出现的气味和固体颗粒被排出,因此,甚至当复印机10设置在办公室中的桌子(桌子320)附近时,抑制了给桌子的使用者带来的不适。因此,如图13的(b)中所示的,可以将复印机10设置在办公室中的桌子(桌子320)附近的机柜300附近。

将描述排出管道。

图14是从左前侧观察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其中其扫描仪单元40、上部电子单元60和外盖被拆卸,图15是从左后侧观察的图14所示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图16是从右侧倾斜观察的复印机10的外盖被拆卸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图1是复印机10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其中作为竖直排出管道50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位置是从所述装置的右侧观察的。

在图14和15中,对于布置在排出管道(50,51,61,63和65)中的排出风扇(54,55,56和64),表示每个图中前侧上的外形的线为方便起见以实线示出。

如图14,15和1所示的,布置为从复印机10的顶部到底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竖直排出管道50包括第一排出风扇54和第二排出风扇55。将至少一个排出风扇布置在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给定位置增加了空气排出效率并且通过排出空气来提高冷却复印机10内部的性能。

如图4,14,15,1等所示的,布置为从复印机10的后侧到前侧水平地延伸的水平排出管道51包括第三排出风扇56。将至少一个排出风扇布置在水平排出管道51中的给定位置增加了空气排出效率以及通过排出空气提供了冷却复印机10内部的性能。

如图3,14,15和1所示的,排出过滤器52设置在装置的前侧上的水平排出管道51的端部,排出过滤器52构造为可更换的。将至少单个排出过滤器52布置在水平排出管道51上的给定位置使得当待排出的空气中包含固体颗粒时,可以利用排出过滤器52捕获固体颗粒并抑制固体颗粒散布到复印机10外部。此外,将排出过滤器52构造为可更换的,使得可以在使用排出过滤器52一给定时间之后更换排出过滤器52,以保持排出过滤器52的随时间通风以及排出过滤器52捕获固体颗粒的能力。

如图5,14和15所示,排纸单元22布置在定影装置12上方。排纸单元22包括排纸辊对15和反转辊对16,此外还提供了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的一部分。

如图15所示,复印机10在排纸单元22上方包括排纸单元排出管道65。排纸单元排出管道65将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中的空气引导到竖直排出管道50。

在复印机10中,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中的空气由排纸单元排出管道65引导到竖直排出管道50,并经由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从空气出口53排出到外部。

由定影装置12施加的热量使其温度升高的空气抵达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并且由定影装置12加热的转印纸p被排出到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这相应地增加了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中的空气温度。存在这样的风险: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中的温度升高可能使得取出输出到主体内部的转印纸p的使用者感到不适。

其中将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中的空气引导到竖直排出管道50的排纸单元排出管道65被设置成经由如在复印机10中的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将空气从空气出口53排出的构造,使得可以抑制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中的温度升高。这能使改善使用者的舒适性。

如图15所示,复印机1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管道61,该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管道61将已经通过各个颜色的处理盒1附近的空气引导到竖直排出管道50。

如图15所示,复印机10还包括定影单元排出管道63,该定影单元排出管道63将已经通过定影装置12的空气引导至竖直排出管道50;以及定影单元排出风扇64,其经由定影单元排出管道63吸入定影装置12中的空气。

如图16和1所示,上部电子单元60设置在复印机10的上部部分中,并且在为复印机10的上部中的前外盖的上部电子单元中单元外盖68中包括上部电子单元空气入口69,通过该上部电子单元空气入口69,冷却上部电子单元60的空气被吸入。如图14和图1所示,竖直排出管道50的顶端用作向上部开口的管道开口57。

图1中的箭头表示其中从上部电子单元空气入口69吸入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从空气出口53排出的示意性路径。

第一排出风扇54和第二排出风扇55被驱动以使管道开口57具有负压以将空气吸入布置在管道开口57上方的上部电子单元60中。空气的吸入导致为从上部电子单元空气入口69通过上部电子单元60到竖直排出管道50的空气的流动的空气流动,因此从上部电子单元空气入口69吸入的空气可以冷却上部电子单元60。

将其温度在布置于复印机10的上部部分中的上部电子单元60中已经升高的待排出的空气从上部电子单元60附近排出到外部具有空气会排出到靠近使用者面部的位置并且会引起使用者的不适的风险。

复印机1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其温度在上部电子单元60中已经增加的待排出空气被竖直排出管道50向下引导并经由水平排出管道51从布置在所述装置中的较低位置的空气出口53排出。因此,可以防止其温度在上部电子单元60中已经升高的空气被排出到靠近使用者面部的位置,从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将描述从前侧空气入口42吸入外部空气的构造。

图17是从右前侧的略微下侧观察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其中该复印机的扫描仪单元40、上部电子单元60和外盖被拆卸。图18是从右前侧的略微上侧观察的图17中所示的复印机10的下部部分的透视图。

如图17和18所示,复印机10包括竖直进气管道43,其将从前侧空气入口42吸入的空气向上引导。如图18所示,复印机10还包括位于竖直进气管道43的下端的吸入风扇47。吸入风扇47经由底表面框架开口48将空气吸入到底表面框架106和地板表面之间的空间中。

图19是从复印机10的前侧观察的吸入风扇47附近的放大横截面图。在图19中,为了方便起见,相对于吸入风扇47位于前侧的前下部外盖35以实线示出,并且前侧空气入口42由双点划线链表示。图19中的虚线箭头表示从前侧空气入口42吸入的空气流。

如图18和19所示,复印机10包括位于底表面框架106的左侧端的前侧上的底表面框架开口48。底表面框架开口48允许形成在吸入风扇47和左表面外盖33之间的间隙与底表面框架106和地板表面之间的空间之间的连通。

当吸入风扇47被驱动时,复印机10外部的空气穿过前侧空气入口42并被引导到底表面框架106和地板表面之间的空间。吸入风扇47的吸力使空间中的空气通过底表面框架开口48,被引导到形成在吸入风扇47和左表面外盖33之间的间隙中,穿过吸入风扇47被引导到竖直进气管道43。

水平进气管道44连接到竖直进气管道43的上端,并且已经达到水平进气管道44的空气被引导到相应颜色的处理盒1的附近并进入定影装置12等中。

如图14中的虚线所示,复印机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四个图像形成单元吸入风扇45(y,m,c和k)连接到水平进气管道44,并且空气被供应到分别邻近四个处理盒1的冷却管道。

可以假设外部空气通过其被吸入的空气入口设置在复印机10的前外盖中,处于与图像形成单元(例如处理盒1)的水平相同的水平处。当吸入入口被布置在与图像形成单元的水平相同的水平处时,然而,空气入口趋于是突出的,这导致复印机10的美观劣化。此外,从图像形成单元发生的噪声倾向于经由空气入口通路从设置在前外盖上的空气入口泄漏。

复印机10包括竖直进气管道43和吸入风扇47,以将底表面框架106下方的空气吸入复印机10中。为下表面吸入入口的底表面框架开口48(位于底表面框架106下方的空间的空气穿过该底表面框架开口)被提供在底表面框架106中,以及为外部吸入入口的前侧空气入口42(其将复印机10外部的空气引导到底表面框架106下方的空间)设置在前下部外盖35中。

提供将底表面框架106下方的空间中的空气引导到底表面框架106中的复印机10中的底表面框架开口48,使得底表面框架开口48不能从外部看到,因此能够实现复印机10的美学上改善。此外,将复印机10外部的空气引导到底表面框架106下方的空间中的前侧空气入口42被设置在布置于复印机10的下端中的前下部外部盖35中。由于前侧空气入口42位于复印机10的下部中,其中前侧空气入口42不太明显的,因此可以实现复印机10的美学上改善。

在该实施例中,从前下部外盖35中的前侧空气入口42吸入的空气穿过包括底表面框架106中的底表面框架开口48的复杂的吸入路径、吸入风扇和左表面外盖33之间的间隙、竖直进气管道43和水平进气管道44。从图像形成单元经由入口路径传输的声音充分衰减,直到声音经由复杂的吸入路径传递到前侧空气入口42,可以防止从图像形成单元产生的声音从前侧空气入口42泄漏到所述装置外部。

将描述用于冷却复印机10中的竖直排出管道50的构造。

如图1所示,复印机10是包括上部电子单元60和竖直排出管道50的电子装置,竖直排出管道50将由上部电子单元60产生的热量加热的空气引导到该装置的外部。如图1和7所示,后表面外盖34包括盖内部空间350,该盖内部空间350由后表面内壁341、后表面外壁342、后表面右壁343和后表面左壁344围绕并且竖直地延伸。在不同竖直位置的上部开口351和下部开口352允许盖内部空间350开口到所述装置外部的空间。

如图1和7所示,复印机10包括热沉23,该热沉23是热导体,其包括位于竖直排出管道f50中的吸热翅片231和位于盖内部空间350中的散热翅片232。

图20是从左后侧观察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如图20所示,后表面外盖34包括作为允许盖内部空间350开口到所述装置外部的空间的开口的在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的后侧上的排纸侧上部开口353,除了上部开口351和下部开口352之外。图20中的箭头表示外部空气流,在该外部空气流中,外部空气从下部开口352流入盖内部空间350中并且在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从上部开口351和排纸侧上部开口353从所述装置流出到外部。

图21是在与图20中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观察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图21以实线表示外盖的外形,并且表示相对于外盖位于内侧的打印机单元20、各种电子单元、进气管道、排出管道、热沉23等。如图15等所示,复印机10包括在相对于外盖的内侧上的框架;然而,为方便起见,图21未示出所述框架。

图22是复印机10包括的排出管道的透视图。

如图21和22所示,复印机10包括,作为将待排出的空气引导到竖直排出管道50的管道,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管道61、定影单元排出管道63、排纸单元排出管道65和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排出管道161。

如图21所示,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排出管道161连接到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160,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排出风扇162被布置在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排出管道161中。驱动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排出风扇162使得在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160中加热的空气经由后表面下部电子单元排出管道161被引导到竖直排出管道50。

如图22所示,热沉23安装在竖直排出管道50的后侧上。

图23是示出将热沉23安装在竖直排出管道50上的示图。如图23所示,热沉23包括吸热翅片231、散热翅片232和散热翅片保持器板233。用于安装热沉23的管道后表面开口501设置在竖直排出管道50的后表面中,热沉23安装为将管道后表面开口501与翅片保持器板233遮挡。

图24是从上方观察的复印机10中的竖直排出管道50附近的横截面图。如在图21中,为方便起见,图24未示出框架(后表面右框架103)。图24中的箭头表示在所述装置中加热并流入竖直排出管道50的空气流。在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中,盖内部空间350的介于后表面内壁341和后表面外壁342之间的宽度d为20毫米;然而,该宽度不限于此。

如图1,7和21至24所示,复印机10包括后表面外盖34,盖后表面外盖34包括后表面内壁341和后表面外壁342,作为包括内盖和外盖的双层外盖。复印机10还包括热沉23,用于使所述装置主体中的热移动到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其中所述装置主体由复印机10的外盖(21,31,32,33和34)围绕并且其中布置有打印机单元20。如图1至7所示,作为内盖的后表面内壁341具有允许热沉23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突出的开口。热沉23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突出到后表面外盖34内的盖内部空间350。

在复印机10中,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热量被热沉23的吸热翅片231吸收,并从散热翅片232散发到盖内部空间350中。散热加热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以升高温度,并且加热的空气密度降低并因此上升。

盖内部空间350由壁围绕并竖直地延伸,并且上部开口351、排纸侧上部开口353和下部开口352允许盖内部空间350开口到所述装置外部的空间。

在复印机10中,所谓的烟囱效应引起其中所述装置外部的空气从下部开口352进入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并且该空气穿过盖内部空间350并从上部开口351排出到所述装置外部。

具体地,散热翅片232的散热使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温度升高到高于外部空气的温度。由于高温下空气的密度低于低温下空气的密度,因此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的加热空气向上移动,因此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的下部部分的压力变得低于外部空气的压力。压力差导致低温下的外部空气从所述盖内部空间350的下端处的下部开口352被吸入,同时被加热到高温的空气在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上升并且从上部开口351或排纸侧上部开口353被排出。

如上所述,在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发生了这样的空气流,其中尽管所述装置外部的低温下的空气从下部开口352被吸入到盖内部空间350中,但是其温度由于通过热沉23的散热已经升高到高温的空气从所述上升开口351中被排出。

空气流能够从散热翅片232有效地散热,并且因此能够通过热沉23改善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冷却空气的性能。

如在该实施例的复印机10中那样,通过将由所述装置中的热源加热的空气经由由竖直排出管道50形成的排出路径排出到外部来排出热量的构造的排热能力等,取决于排出路径中的气体的温度和流量。此外,当热源产生的热量增加时,热量可能不充分地排出,这可能妨碍所述装置体的温度的充分抑制增加。

为了防止不充分的热量排出,可以考虑通过增加排出路径中的流量来增加热量排出能力;然而,为了增加流量,必须增加诸如排出风扇的吹风单元的输出功率,这导致功耗和噪声的增加。

另一方面,在复印机10中,当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排出路径中的温度高于盖内部空间350中的温度时,热沉23的吸热翅片231吸收所述排出路径中的热量,散热翅片232将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热量散出。盖内部空间350中的散热加热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其温度升高的空气密度小,因此是轻的并且上升。当由壁围绕并且竖直地延伸的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上升时,烟囱效应引起这样的空气流,其中所述装置外部的空气从下部开口352进入盖内部空间350,穿过盖内部空间350并从上部开口351排出到所述装置外部。

空气流不断更换盖内部空间350中的气体,因此可以防止由散热翅片232散热加热的空气在散热翅片232周围停滞并保持从散热翅片232的散热。因此,热沉的吸热翅片231能够保持吸收排出路径中的热量,从而降低排出路径中的空气温度。因此,可以通过经由排出路径将加热的空气排出到外部来增加复印机10中排出热的排热能力,从而抑制所述装置中的温度过度增加。

图25是示出复印机10的后表面外盖34的图。如图25所示,后表面外盖34包括上部开口351和排纸侧上部开口353作为开口,已经穿过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通过该开口被排出。后表面外盖34还包括作为开口的下部开口352,穿过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通过该开口被吸入。

如图21和22等所示,在复印机10中,将图像形成装置中待排出的热量,例如待排出的电子单元热量、待排出的排纸热量、待排出的定影热量和待排出的显影热量以及空气排出到所述装置外部的空气出口53被设置在复印机10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下部部分中。复印机10还包括为双层外盖的邻近将待排出的空气引导到外部出口53的竖直排出管道50的后表面外盖34;以及将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热量运动到由后表面外盖34形成的盖内部空间350的热沉23。

如图25所示,后表面外盖34在下端包括下部开口352,下部开口352是通过其吸入空气流的开口,并且分别在上端和形成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的部分中包括上部开口351和排纸侧上部开口353,这些开口是空气流通过其被排出的开口。

通过后表面外盖34内的盖内部空间350中的散热而温度升高的空气上升,并且空气从后表面外盖34的下端通过盖内部空间350移动到上端。

由于复印机10在所述装置的左侧和右侧表面上没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因此可以将复印机10的侧表面布置成靠近或接触其他物体,例如壁401和机柜300,如图13所示。

前侧空气入口42和空气出口53设置在复印机10的前表面上。另一方面,图15,20和21中所示的后侧空气入口142通过在复印机10的后侧上的后表面下部外盖36上设置百叶窗来形成。后侧空气入口142布置在后表面下部外盖36上,在复印机10的后侧上,但是在相对于形成后表面外盖34的后表面的后表面外壁342在前后方向的内侧上。因此,即使当复印机10布置成使其后表面盖靠近壁,仍然可以从后侧空气入口142吸入空气。前侧空气入口42、空气出口53和后侧空气入口142的这样的布置使得能够实现其中复印机10的主体的后表面靠近或接触其他物体例如壁401和机柜300的布置,如图13中所示的。

此外,空气出口53布置在复印机10的前侧的下部部分中。因此,即使当使用者站在复印机10的前面操作复印机10时,使用者也不会遇到由待排出的热量(待排出的空气)加热的空气和与其混合的调色剂。此外,当风扇马达使排出风扇旋转时产生的噪音可能从空气出口53泄漏;然而,将空气出口53定位在复印机10的下部部分中能够抑制当驱动风扇马达时产生的噪音直接传送到使用者耳朵。

由于在复印机1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为排出空气流的开口的上部开口351,因此存在空气流可能被排出到靠近使用者的面部的位置的风险;然而,由于空气流不是由外部机械原因(例如排出风扇)引起的空气流,而是由于空气温度差异而产生的空气流,因此使用者不会产生不舒服的噪音,例如风扇马达的噪音,或者强大的排出热流,从而维持保持使用者的舒适性。此外,空气流的温度低于在通过排出管道之后排出的空气的温度,并且排出的空气不通过所述装置主体,因此不包含气味和固体颗粒,因此,即使当使用者遇到空气流时,空气流不会引起像当使用者遇到排出空气时引起的对使用者的不适。

如图20和25所示,在后表面外盖34中,开口设置在与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相对应的部分中。该开口使使用者能够从复印机10的后侧接近主体内部排纸单元14并且不仅从复印机10的前侧而且从后侧收集图像输出到其上的转印纸p,这增加了对使用者的可用性。

例如,如图1所示,已经通过排出管道的空气(待排出的空气)通过其被排出的空气出口53位于复印机10的前侧上,以及是穿过后表面外盖34的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通过其被吸入的开口的下部开口352位于复印机10的后侧上。复印机1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由热源加热的空气被排出的位置和其中通过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被吸入的位置彼此分离,这是防止温度升高到高于外部空气温度的待排出的空气流入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并且冷却效果因此降低的故障的构造。该构造还使得能够防止使用者经由所述盖内部空间350遇到排出的空气。

如图24所示,散热翅片232的后侧端部优选地接触所述后表面外壁342的内壁表面。因此,可以实现不仅使传递到散热翅片232的热量能够散发到所述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而且能够使该热量从散热翅片232传递到后表面外壁342而不经由空气并且从后表面外壁342的外壁表面散发到外部空气的构造。该构造使得能够通过热沉23改善冷却性能。

后表面内壁341和后表面外壁342的材料优选为金属。这使得能够提高将热量直接从热沉23或经由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传递到后表面内壁341或后表面外壁342的效率,并且提高将传递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空气的效率。提高向后表面内壁341或后表面外壁342散热的效率增加了经由热沉23传递的热量,并且这使得可以通过热沉23改善冷却性能。

复印机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空气流在其中由于空气和排出管道(例如竖直排出管道50)的内部空间的温差而发生空气流的盖内部空间350之间分离,因此通过排出管道的待排出的空气不会流入所述盖内部空间350。

这防止了包含在待排出的空气中的诸如调色剂和气味的固体颗粒穿过所述盖内部空间350并被包含在从上部开口351和排纸侧上部开口353排出的空气中。因此,与其中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空气未被冷却并直接排出的构造相比,可以改善冷却性能并防止固体颗粒和气味的排出量增加。

如图1,7和24所示,在翅片保持器板233和后表面内壁341之间的装置的前后方向上存在间隙,因此后表面内壁341的开口不被翅片保持器板233遮挡。由此,在后表面内壁341的开口的边缘和热沉23之间存在间隙,并且装置主体中的空气可以从该间隙进入所述盖内部空间350。因此,优选的是后表面内壁341的开口也被翅片保持器板233遮挡的构造。遮挡后表面内壁341的开口使得可以将装置主体的内部与盖内部空间350分开,阻止空气连通,从而防止所述装置主体中产生的气味和固体颗粒经由盖内部空间350被排出到所述装置外部。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由热源(包括电子单元、排纸单元,定影单元和显影单元)产生的热量停滞的风险,会增加装置中的温度,并且这会导致电子部件的操作故障和由于调色剂粘附导致的图像故障。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复印机10中,停滞在多个热源附近的热量与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空气一起通过排出管道和排出风扇被收集。所收集的热量经由热沉23移动到双层后表面外盖34的后表面内壁341和后表面外壁341之间的盖内部空间350。

通过热沉执行的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热吸收和盖内部空间350中的散热使得能够利用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烟囱效应实现有效的热量排出。由盖内部空间350排出的热量与穿过其中执行图像形成的打印机单元20附近并且被打印机单元20中的热源加热到外部的空气排出无关。这使得仅能够排出热量而不会从排出开口排出噪音、气味和固体颗粒,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通过排出开口被排出到装置的外部。

图26是从上方观察的复印机10中的打印机单元20的后侧端附近的横截面图。如在图21中,为了方便起见,图26中未示出框架(后表面左框架104)。

四个处理盒1中的每一个在其后侧端上包括单元驱动器27,并且包括设置为覆盖所述感光体2的后侧端的外侧的传热板26、单元驱动器27和显影装置4。

处理盒1还包括在与传热板26的后侧相对的位置处的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并且包括连接传热板26和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的热管25。

图27是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的透视图,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和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如图26所示,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布置成使得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侧上,其中后表面内壁341介于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和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之间,并且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位于盖内部空间350的侧面上,其中后表面内壁341介于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和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之间。

从单元驱动器27、显影装置4等产生的热量经由传热板26和热管25传递到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并且进一步传递到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并且散发在盖内部空间350中。当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位于盖内部空间350中时,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能够通过烟囱效应有效地散热,从而实现有效的热量排出。

如图26所示,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的后侧端部优选地接触后表面外壁342的内壁表面。这使得能够实现这样的构造:其中传递到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的热量不仅散发到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中而且还不经由空气从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传递到后表面外壁342并且从后表面外壁342的外壁表面散发到外部空气中。这样的构造能够通过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改善冷却性能。

复印机10包括作为传送为片材的转印纸p的片材传送路径的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复印机10还包括为将图像形成在转印纸p上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打印机单元20、用作将从打印机单元20排出的待排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装置外部的排出路径的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形成所述排出路径的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相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左右方向上对于打印机单元20被设置在所述外侧上,在其中与在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中传送转印纸p的方向相交的片材宽度方向是所述装置主体的前后方向的情况下。在复印机10中,在左右方向上在打印机单元20的外侧上设置排出路径,包括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能使在前后方向上比在其中排出路径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打印机单元20的外侧上的构造中的空间有更多节省的空间。

复印机10包括用作传送路径盖构件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该传送路径盖构件在左右方向上向外侧移动,从而从闭合状态进入打开状态以露出供纸传送路径17和反转传送路径18。复印机10包括外壳100,定位有为盖构件开闭时间穿过区域的移动区域α,所述卡纸处理枢转器81在当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移动时穿过该移动区域。此外,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布置在外壳100中。在复印机10中,当移动区域α位于外壳100中时,不需要确保在左右方向上在复印机10的外侧上用于打开和闭合卡纸处理枢转器81的空间。因此,如图13所示,可以将复印机10布置成使其侧向侧表面靠近或接触其他物体,例如机柜300。

竖直排出管道50和水平排出管道51设置在在打印机单元2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外壳100的内部空间(卡纸处理空间30)中的自由区域中,以便确保用于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和闭合的卡纸处理枢转器81的空间(移动区域α)。这抑制了整个复印机10的尺寸增加。

至于诸如热沉23的热导体的热传递,其中布置吸热器的位置的温度与其中布置散热器的位置的温度之差越大,越多的热量被有效转移。在复印机10中,收集由每个热源加热的待排出空气,并且热沉23的吸热翅片231布置在竖直排出管道50中,其中内部空气的温度趋于是高的。将吸热器布置在收集待排出的热量的位置使得能够比通过其中将吸热器布置在排出路径上的另一位置的构造实现的更有效的热传递,从而能够提高使用热沉23冷却竖直排出管道50的效率。

在复印机10中,经由热沉23连接的竖直排出管道50和后表面外盖34布置为彼此靠近。替代地,竖直排出管道50和后表面外盖34可彼此分离。至于诸如热沉23的热导体的热传递,从吸热器到散热器的距离越短,可以有效地传递的热更多。

在复印机10中,容纳包括上部电子单元60、定影装置12和处理盒的热源及包括竖直排出管道50的排出路径的为外盖的一部分的后表面外盖34是双层的并形成所述盖内部空间350。形成为外部盖中的壁内部空间的盖内部空间350使得能够实现这样的构造,其中通过使用由空气温差引起的空气流来冷却排出路径中的空气,而没有增加任何构件以形成壁内部空间。

即使其中盖内部空间350的下部开口352位于热沉23的散热翅片232上方的位置的构造也能够通过烟囱效应进行冷却,只要该构造导致在所述该内部空间350中的下部开口352和上部开口351之间的空气由散热翅片232加热即可。当下部开口352位于散热翅片232上方的位置时,由散热翅片232加热并向上移动的空气也会从下部开口352流出,并且通过烟囱效应的冷却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将下部开口352定位在散热翅片232下方使得能够防止由散热翅片232加热并且要向上走的空气从下部开口352流出并且能够通过烟囱效应提高冷却效率。

修改例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印机10中,形成盖内部空间350的双层外盖是后表面外盖34。形成盖内部空间350的双层外盖不限于后表面外盖34。

其中右表面外盖32和左表面外盖33是每个都形成盖内部空间350的双层外盖的复印机10将在下面作为修改例进行描述。

图28是从右后侧观察的修改例10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图28中的箭头表示其中外部空气从下部开口352流入盖内部空间350中并且盖内部空间350中的空气从上部开口351和排纸侧上部开口353流出所述装置到外部的空气流。

图29是从与图28中相同的方向观察的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的透视图并且是后表面外盖34的透视图。如在图21中,为方便起见,在图29中没有绘出框架。

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与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盖内部空间350的双层外盖包括右表面外盖32和左表面外盖33,以及构造热沉23和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将热量传递到右表面外盖32和左表面外盖33中的每一个。其它方面与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的相同。因此,仅描述不同之处。

图30是示出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的右表面外盖32(或左表面外盖33)示意图。如图30所示,右表面外盖32(或左表面外盖33)包括作为开口的上部开口351,已经穿过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通过该开口被排出。后表面外盖34包括作为开口的下部开口352,要穿过所述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通过该开口被吸入。

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热量从右表面外盖32散发,并且经由热管25而没有经由空气从处理盒1传递的热量从左表面外盖33被散发。

如图29中的虚线所示,在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中,三个热沉23布置在竖直排出管道50的上下方向上。

图31是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的热沉23的图示。图31的(a)是热沉23的透视图以及图31的(b)是热沉23的顶视图。

在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中,热沉23布置成使得吸热翅片231定位在竖直排出管道50中以及散热翅片232定位在由右表面外盖32形成的盖内部空间350中。这使得能够将竖直排出管道50中的热量散发到由右表面外盖32形成的盖内部空间350中,从而能够利用右表面外盖32中的烟囱效应进行有效的热量排出。

图32是示出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所包括的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和热管25的透视图。该修改例的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包括在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和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之间的图像形成单元翅片保持板243,并且为不同于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的形状,其中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的后侧上。

在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中,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布置成使图像形成单元吸热板241接触热管25并且使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位于由左表面外盖33形成的盖内部空间350中。因此,在处理盒1的后侧端处由传热板26吸收的热量散发在由左表面外盖33形成的盖内部空间350中,从而可以实现利用左表面外盖33中的烟囱效应的有效热排出。

如在该实施例中那样,该修改例的复印机10包括空气出口53,用于排出已经通过复印机10前侧上的排出管道的空气(待排出的空气)。下部开口352位于右侧表面和左侧表面上,该下部开口352是这样的开口:穿过右表面外盖32和左表面外盖33的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通过该开口被吸入。这是这样的构造:其中由热源加热的待排出的空气被排出的位置和穿过盖内部空间350的空气流通过其被吸入的开口的位置彼此分离,并且该构造防止了其温度已经升高到高于外部空气的温度的待排出的空气流入盖内部空间350中并因此降低冷却效果的故障。此外,防止使用者经由盖内部空间350遇到排出的空气。

上述实施例和修改例仅是示例,并且在以下模式中的每一个中产生特定效果。

模式1

电子装置,例如包括热源的复印机10,所述热源例如为定影装置12和处理盒1;以及排出路径,诸如将所述装置(例如装置主体)中的气体(例如空气)朝向该装置的外部引导的竖直排出管道50,其特征在于包括壁内部空间,例如盖内部空间350,其被壁围绕,例如后表面内壁341、后表面外壁342、后表面右壁343和后表面左壁344,其竖直地延伸,并且其经由处于不同竖直位置的上部开口351和下部开口352开口到所述装置外部的空间;以及包括吸热器的热导体,例如吸热翅片231,其位于排出路径中,以及位于壁内部空间中的散热器。

通过经由排出路径将加热的气体排出到外部而排出热量的构造的排热能力取决于排出路径中的气体的温度和流量。由热源产生的热量的增加可能导致不充分的热量排出,因此会导致不充分抑制所述装置主体温度增加。

在模式1中,当排出路径中的温度变得高于所述壁内部空间的温度时,热导体的吸热器吸收排出路径中的热量,并且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在壁内部空间中。内部散发空间中的散热加热内壁空间中的气体,并且其温度升高的气体密度降低并变轻并因此上升。当内壁空间中由壁围绕并竖直延伸的气体上升时,装置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谓的烟囱效应从下部开口进入内壁空间,这导致空气流穿过壁内部空间并从上部开口排出到装置外部。该空气流连续地替换壁内部空间中的气体,因此可以防止由来自散热器的散热加热的气体在散热器周围停滞并且从散热器连续地散热。由于该原因,热导体的吸热器能够连续地吸收排出路径中的热量,从而降低排出路径中的气体温度。因此,可以通过经由排出路径将加热的气体排出到外部来提高排出热量的构造的排热能力,从而抑制所述装置中的温度过度增加。

模式2

根据模式1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容纳热源和排出路径的外盖,例如后表面外盖34,是包括内盖和外盖的双层结构,所述内盖例如为后表面内壁341以及所述外盖例如为后表面外壁342,并且壁内部空间形成在内盖和外盖之间。

这使得能够实现这样的构造:通过使用烟囱效应来冷却排出路径中的气体,而不需要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在壁内部空间中增加任何构件。

模式3

根据模式2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热导体接触外盖。

这不仅能够通过烟囱效应进行冷却,还能够通过将热量从热导体传递到外盖并将热量从外盖的外壁表面散发到装置的外部来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实现如在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一步散热效果。

模式4

根据模式2或3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内盖和外盖的材料是金属。

这使得能够提高到内盖或外盖的热传递效率和从内盖和外盖到装置外部的散热效率,因此能够改善由如在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热导体进行的冷却性能。

模式5

根据模式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的散热器位于所述壁内部空间中在竖直方向上的所述上部开口和所述下部开口之间。

这使得能够通过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烟囱效应来提高冷却效率。

模式6

根据模式1至5中任一项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排出路径具有这样的形状:其中例如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管道61、定影单元排出管道63和纸张排出单元排出管道65的多个路径结合在一起并指向所述装置的外部,并且热导体的吸热器处于其中多个路径在排出路径中结合在一起的位置或处于在相对于在气体移动的方向上的位置的下游侧上的排出路径(在竖直排出管道50中)内的位置。

这使得能够将吸热器布置在收集排出的热量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使用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热导体来冷却排出路径的效率。

模式7

根据模式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吹风装置,例如第一排出风扇54和第二排出风扇55,其在排出路径中产生空气流。

这使得可以使用使排出路径中的空气流排出热量的构造,经由如在以上所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热导体通过来自于烟囱效应的空气流来冷却所述排出路径中的气体。这使得能够改善构造的冷却性能,以在排出路径中产生用于冷却的空气流,而不会增加吹风装置的输出。

模式8

根据模式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热沉,例如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热沉24,包括在内部空间内的散热器,例如图像形成单元散热翅片242,以及热管,例如热管25,其连接诸如处理盒1的热源和热沉。

这使得能够利用由烟囱效应引起的空气流来散热以与热管和热沉进行热传递,从而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有效的热量排出。

模式9

根据模式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入口,例如前侧空气入口42,通过该空气入口吸入所述装置外部的气体以及空气出口,例如空气出口53,以及已经穿过所述排出路径的气体通过该空气出口被排出到外部,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位于诸如例如前下部外盖35和卡纸处理器前盖31的装置的前表面。

这使得能够实现这样的布置,其中电子装置的后表面和侧表面靠近或接触其他物体,例如机柜和壁,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

模式10

在诸如转印纸p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诸如复印机10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模式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构造。

这使得能够抑制所述装置中的温度过度增加,从而能够防止由于所述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导致的电子部件操作中的故障的发生以及由于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调色剂粘附导致的图像故障。

根据本发明,存在优异的效果,即通过排出路径排出热量的构造抑制了装置中的温度过度增加。

上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并不限制本发明。因此,鉴于上述教导,许多其他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例如,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在此中的不同说明性和示例性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元件可以彼此组合或彼此替换。此外,实施例的组件的特征,诸如数量、位置和形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因此可以优选地设置。因此,应理解到,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可以不同于在此具体描述的方式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