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组件及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7750发布日期:2018-12-14 22:4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组件及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背光组件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背光组件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其主要用于提供足够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影像。用于非超薄显示器的背光组件通常包括导光板和与导光板连接的支架,以及光源。例如,LED背光组件通常包括LED光源、导光板、设置于导光板表面的反光膜和扩散膜,以及背光组件支架等。在拆装该LED背光组件时,需要依次组装或者拆除上述的元件,过程十分复杂,并且,拆装过程中容易导致部件的损坏,将会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且当前的背光组件中的导光板结构不够合理,使得现有的背光组件出光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背光组件拆装不便以及光线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导光板和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边缘外围且与所述导光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部和自所述导光部的端部弯折延伸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的入光部,所述导光部设有反光面和所述反光面相对的出光面,所述反光面设有将所述导光部中的光线进行漫反射的网点,所述网点反射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面射出;

所述入光部的正面包括依次折转连接的第一凸面、第一平面以及第一凹面,所述第一凸面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折射进入所述入光部,所述第一平面用于将经过第一凸面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第一凹面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一凸面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至所述导光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平面反射的光线进一步反射至所述导光部。

进一步地,所述入光部设有供光线入射的入光区,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区设置,所述入光部的外表面避开所述入光区设有第一反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分别与所述导光板一体成型的连接板和挡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侧面,所述导光部的侧面避开所述入光部和所述连接板的位置设有所述挡板,所述挡板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反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背离所述导光部延伸有若干个安装柱,若干个所述安装柱的一端设有支架卡爪,所述支架卡爪包括若干个卡爪部,若干个所述卡爪部之间有狭槽,所述卡爪部的端部设有倒钩。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导光部延伸有加强柱,所述加强柱的外壁上沿所述加强柱的轴线方向设有若干个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部的出光面上设有扩散层,所述支架对应所述导光部周围的部分避开所述扩散层的位置设有第三反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入光部为镜像对称的楔形体,所述楔形体的对称面垂直于所述导光部,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入光部的背面之间的夹角为85°~95°,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对称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第一凹面与所述对称面相交形成第二交线,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对称面相交形成第三交线,所述第一凸面与所述对称面相交形成第四交线;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第二交线相交于第一交点,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第三交线相交于第二交点,所述第三交线与所述第四交线相交于第三交点;

所述第二交线在所述第一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一交线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第二交线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三交线的夹角为130°~140°;

所述第四交线在所述第三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三交线的夹角为150°~160°,所述第一凸面的曲率半径为15mm~20mm。

进一步地,所述入光部的两个侧面关于所述对称面镜像对称;所述侧面包括依次折转连接的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和第四平面,所述侧面的一边与所述入光部的正面共边连接,所述侧面的另一边与所述入光部的背面共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和第四平面通过三条直线边分割,所述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为45mm~50mm,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为8mm~9mm,所述第三弧面的曲率半径为9mm~1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显示器,包括上述的背光组件以及设置于背光组件的出光方向的显示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背光组件,一方面,将导光板与支架做成一体成型结构,不必进行组装,提高装配效率;在需要拆卸时,可以直接将一体化的导光板和支架直接拆卸,避免了将导光板从支架中拆卸的过程中,支架将导光板划伤而造成导光板的显示效果不好,提高了显示质量。

另一方面,其中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入光部经过第一凸面折射,一部分经过第一平面反射,第一凹面对第一平面反射的光线进行进一步反射并反射至导光部;一部分直接经第一凸面入射至第一凹面,由第一凹面反射至导光部。经过第一凸面、第一平面和第一凹面的配合,有效地分散了光线传播的路径,结合网点的散射,有效地分散了光线的传播路径,从而使得光线可以经过出光面均匀射出,并且与传统的导光板入射端相比,上述入光部可以高效收光且避免光线外露,减少光线的损失。

再一方面,由于该入光部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进而可以将导光板的厚度进一步减薄,进而有利于背光组件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进行说明。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导光板1和支架3,支架3设置在导光板1的边缘外围且与导光板1为一体成型结构。支架3一般用于对导光板1提供支撑和安装作用,在将该支架3与其他零部件进行安装时,安装好支架3即可实现导光板1的固定,在拆卸背光组件的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的显示组件,避免了在拆卸支架3与导光板1的时候造成导光板1的损伤。

导光板1包括导光部10和自导光部10的端部弯折延伸用于将光源2发出的光线的入光部11,入光部11用于将光线导入到导光部10;导光部10设有反光面100,反光面100设有将进入导光部10中的光线进行漫反射的网点1000,用于对导入导光部10的光线进行调整;导光部10上与反光面100相对的平面为出光面101,经过网点1000调整的光线经过该出光面101射出。其中入光部11的正面包括依次折转连接的第一凸面111、第一平面112以及第一凹面113,此处的“正面”指图3所示主视图所对应的观察面,第一凸面111用于将光源2发出的光线折射进入入光部11,第一平面112用于将经过第一凸面111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第一凹面113用于将经过第一凸面111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至导光部10,以及将第一平面112反射的光线进一步反射至导光部10。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5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3及图4,以光源2的对称轴20(即光源2出射光的中心轴)将光线分为两个区域,位于光源2的对称轴20左边(靠近导光部10的一侧)的光线以及沿着对称轴20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凸面111射入该入光部11,并经过第一凸面111折射至第一凹面113并经过第一凹面113反射,经第一凹面113反射的光线一部分直接从出光面101直接射出,另一部分经过出光面101反射至反光面100,并经过网点1000反射至出光面101射出。位于光源2的对称轴20右边(远离导光部10的一侧)的光线经过第一凹面113入射至第一平面112,并经过第一平面112反射至第一凹面113,再经过第一凹面113反射,经过第一凹面113反射的光线一部分直接从出光面101直接射出,另一部分经过出光面101反射至反光面100,并经过网点1000反射至出光面101射出。经过第一凸面111、第一平面112和第一凹面113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光线传播的路径,使得光线从出光面101均匀射出。其中图3及图4分别给出了位于对称轴20左边的光线与对称轴20夹角为15°的光路图、位于对称轴20右边的光线与对称轴20之间的夹角为10°的光路图以及沿对称轴20射出的光线的光路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组件,一方面,将导光板1与支架3做成一体成型结构,不必进行组装,提高装配效率;在需要拆卸时,可以直接将一体化的导光板1和支架3直接拆卸,避免了将导光板1从支架3中拆卸的过程中,支架3将导光板1划伤而造成导光板1的显示效果不好。

另一方面,其中光源2发出的光线在入光部11经过第一凹面113入射,一部分经过第一平面112反射,第一凹面113对第一平面112反射的光线进行进一步反射并反射至导光部10;一部分直接经第一凸面111入射至第一凹面113,由第一凹面113反射至导光部10。经过第一凸面111、第一平面112和第一凹面113的配合,结合网点1000的散射,有效地分散了光线的传播路径,从而使得光线可以经过出光面101均匀射出,并且与传统的导光板入射端相比,上述入光部11可以高效收光且避免光线外露,减少光线的损失。

再一方面,由于该入光部使得导光板1的出光更加均匀,进而可以将导光板1的厚度进一步减薄,进而有利于背光组件的薄型化。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图5及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支架3与导光板1采用材料一体的一体成型工艺制成。具体地,导光板1大致为矩形平板,或者采用厚度不一的楔形板以适应终端产品的安装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入光部的结构优选用于楔形导光部的导光板。该支架3采用射出成型或者板件机械加工等方法与导光板1一体成型,自导光板1边缘延伸而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入光部11设有供光线入射的入光区,光源2对应入光区设置,入光区的外表面避开入光区设有第一反射层(图中未示出),用于进一步避免光线经过入光部11外露,减少光线损失。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支架3包括与导光板1一体成型的连接板30和挡板31,连接板30设置在导光板1的侧面,用于与其他零部件进行安装连接。导光板1的侧面避开入光部11和连接板30的位置设有挡板31,挡板31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反射层(图中未示出),该第二反射层可以为纸状的反射膜,该反射膜镀在挡板31的外壁上,该反射膜可为银、铝等具有高反射率的膜层,其目的在于对入光部11反射至导光部10光线进行漏光处理,避免光线从导光部10的侧面射出。

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及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板30背离导光部10的方向延伸有加强柱300,加强柱300的外壁上沿加强柱300的轴线方向设有若干个加强筋301,便于形成稳定的连接。挡板31背离导光部10的方向延伸有若干个安装柱310,用于将该支架3安装在其他零部件上,具体地,若干个安装柱310的一端设有支架卡爪311,支架卡爪311包括若干个卡爪部3110,若干个卡爪部3110之间有狭槽3111,在装配支架3时,卡爪部3110相对收缩时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卡爪部3110的端部设有倒钩3112,便于固定安装,形成稳定的连接。安装柱310的另一端内部中空,便于将其他部件安装在该支架3上,从而形成稳定的连接。

此外,将该一体成型的导光板1和支架3安装在其他零部件上时,由于支架3和导光板1已形成了稳定的连接,这样相较于传统的背光组件,可以减少传统的支架上的托板对导光板1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零部件,进一步减少拆卸过程中传统的支架上的托板对导光板1的划伤,且导光板1设有网点1000的表面直接外露,便于直接维修。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图6及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光部10的出光面101上设有扩散层(图中未示出),优选地,扩散层为纸状材料制成的扩散膜,该扩散膜通过镀膜的方式镀在导光部10的出光面101上,扩散层上设有保护膜(图中未示出),用于保护扩散层。支架3对应导光部10周围的部分避开扩散层的位置设有第三反射层(图中未示出),以使得从网点1000反射的光线从与其对应的出光面101射出,进一步使得出光均匀。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3及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入光部11为镜像对称的楔形体,楔形体的对称面114垂直于导光部10,具体地,反光面100与入光部11的背面之间的夹角为85°~95°,出光面101与对称面114相交形成第一交线1141,第一凹面113与对称面114相交形成第二交线1142,第一平面112与对称面114相交形成第三交线1143,第一凸面111与对称面114相交形成第四交线1144;第一交线1141与第二交线1142相交于第一交点1145,第二交线1142与第三交线1143相交于第二交点1146,第三交线1143与第四交线1144相交于第三交点1147;

第二交线1142在第一交点1145处的切线与第一交线1141的夹角为钝角;第二交线1142在第二交点1146处的切线与第三交线1143的夹角为130°~140°;第四交线1144在第三交点1147处的切线与第三交线1143的夹角为150°~160°,第一凸面111的曲率半径为15mm~20mm。弯折形成的入光部11,便于光线较好地进入导光部10,进一步辅助光线均匀地从出光面101射出。优选地,反光面100与入光部11的背面之间的夹角为93°,第二交线1142在第一交点1145处的切线与第一交线1141的夹角为137°,第二交线1142在第二交点1146处的切线与第三交线1143的夹角为134°,第四交线1144在第三交点1147处的切线与第三交线1143的夹角为为155°,第一凸面111的曲率半径为17.15mm。以上设计的入光部便于较好地将光线引入,充分分散光线的传播路径。

上述的第一凹面113具有第一边1101、第二边1102、第三边1103和第四边1104,第一边1101和第二边1102为相对设置的曲线边,楔形体的对称面114分别垂直穿过第一边1101和第二边1102,第三边1103和第四边1104分别为相对设置的直线边且关于上述的对称面114对称,第一边1101、第二边1102、第三边1103和第四边1104围合成近似等腰梯形的第一凹面113,其中第三边1103和第四边1104为等腰梯形的腰。第一平面112包括均为第二边1102以及曲线型的第五边1105、第六边1106、第七边1107、第八边1108和第九边1109,其中第五边1105与第二边1102相对设置供对称面114穿过,第六边1106与第七边1107相对设置,第八边1108与第九边1109相对设置。第一凸面111包括与第五边1105相对设置的第十边1110,第一凸面111还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十一边1111和第十二边1112,第十边1110为直线边,第十一边1111和第十二边1112均为曲率均匀变化的曲线边。

进一步地,参阅图3、图5及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入光部11的两侧面结构相同且关于对称面24镜像对称,其中一个侧面包括:由靠近光源2向远离光源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弧面1151、第二弧面1152、第三弧面1153和第四平面1154,第一弧面1151、第二弧面1152、第三弧面1153和第四平面1154依次成钝角连接,且由第一弧面1151、第二弧面1152、第三弧面1153和第四平面1154组成的一个侧面中,其一边和由第一凸面111、第一平面112和第一凹面113组成的入光部11正面共边连接,其另一边和入光部11的背面共边连接。并且,第一弧面1151、第二弧面1152、第三弧面1153和第四平面1154的宽度逐渐递增。

上述第一弧面1151、第二弧面1152、第三弧面1153和第四平面1154之间的分界线均为直线边1155,上述的直线边1155的数量为三条。具体的,第一弧面1151的曲率半径为45mm~50mm,第二弧面1152的曲率半径为8mm~9mm,第三弧面1153的曲率半径为9~10mm。优选地,第一弧面1151的曲率半径为47.97mm、第二弧面1152的曲率半径为8.82mm,第三弧面1153的曲率半径为9.7mm。第四平面1154与第三弧面1153相交形成第五交线,一条位于第四平面1154上且与第五交线垂直的直线与第五交线相交于第四交点,第三弧面1153上有一与第五交线垂直且过第四交点的曲线,该曲线在第四交点的切线与直线的夹角为160°~170°,该夹角具体为16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包括上述的背光组件以及设置于背光组件的出光方向的显示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器,采用了上述的背光组件,可以使得拆装时不会损坏导光板1而影响显示效果,特殊形状的导光板1也使得显示器的出光均匀,屏幕明暗程度均匀。该显示器主要用于具有一定厚度的电子设备,尤其适用于工业显示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