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7267发布日期:2019-08-23 23:3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是涉及成像系统、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学成像领域,譬如手机和数码相机中,提高小型镜头的成像性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在采用小型透镜时,镜头往往因为小型透镜组中较低的性能参数关系而致使成像性能不高。同时,由于镜头的成像性能不高,导致采用镜头的电子设备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摄像效果。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成像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成像系统以及使用所述成像系统的摄像模组和电子装置。一种成像系统,所述成像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0<(V1+V4)/(V1-V4)<10;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通过对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进行调配以达到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在被摄物体至所述第一透镜之间。所述光阑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有利于提高成像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5<f1/f<1.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成像系统的焦距。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屈折力与系统屈折力的比重,为系统提供较大的正屈折力,有效控制系统的光学总长度,有利于成像系统的小型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R1+R2)/(R1-R2)<-1;其中,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对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进行合理设置,使第一透镜更易生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CT1+CT2+CT3+CT4)/SD<4;其中,SD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有效缩短成像系统的长度,同时还具有较大的调焦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TTL/ImgH<1;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的距离,ImgH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最大像高。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具有小体积和大画幅的特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f/EPD<2.4;其中,EPD为所述成像系统的入瞳孔径,f为所述成像系统的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能够扩大光圈,增加进光量,使成像更明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包括如下至少一个特征:所述第一透镜为玻璃材质;在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镜面中,至少有两镜面为非球面。当第一透镜为玻璃材质时,由于玻璃材料本身耐高温,因此玻璃材质的第一透镜能够避免外界温度较高导致的温漂现象。同时,玻璃材料相比塑料材料有较高的透光率、折射率和抗湿度,且玻璃材质的透镜原材料选择丰富,使第一透镜具有较大的设计提升空间。当在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镜面中,至少有两镜面为非球面时,由于具有非球面结构的透镜在消除球差、慧差、场曲、畸变和解决视界歪曲等方面较球面结构而言更具有优势。同时,与球面结构相比,非球面结构能够使透镜更薄、更平,并且提供更高的成像质量。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成像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成像系统的像侧。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通过对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进行调配,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通过对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进行调配,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成像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成像系统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成像系统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5和图7,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中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10<(V1+V4)/(V1-V4)<10其中,V1为第一透镜L1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在一些实施例中,(V1+V4)/(V1-V4)可以为-9、-5、-3、2、6、9等。通过对第一透镜L1和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进行调配以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具体的,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及像侧面S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中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成像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光阑STO设置在被摄物体至第一透镜L1之间,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有利于提升成像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0.5<f1/f<1.5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在一些实施例中,f1/f可以为0.6、0.8、1.0、1.2、1.4等。第一透镜L1屈折力与成像系统10屈折力的比重以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为成像系统10提供较大的正屈折力,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小型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R1+R2)/(R1-R2)<-1其中,R1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在一些实施例中,(R1+R2)/(R1-R2)可以为-5、-4、-3、-2等。当第一透镜L1的两个表面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使第一透镜L1更易生产。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CT1+CT2+CT3+CT4)/SD<4其中,SD为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至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CT1为第一透镜L1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的中心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CT1+CT2+CT3+CT4)/SD可以为1.6、2.4、3.2、3.6、3.8等。当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透镜厚度与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至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有效缩短成像系统10的长度,同时还具有较大的调焦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0<TTL/ImgH<1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1于光轴的距离,ImgH为成像系统10的最大像高。在一些实施例中,TTL/ImgH可以为0.2、0.4、0.5、0.7、0.8、0.9等。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具有小体积和大画幅的特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f/EPD<2.4其中,EPD为成像系统10的入瞳孔径,f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在一些实施例中,f/EPD可以为1.6、1.8、2.0、2.2、2.3等。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能够增加进光量,使成像更明亮。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包括如下至少一个特征:第一透镜L1为玻璃材质,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为塑料材质;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玻璃材料本身耐高温,因此玻璃材质的第一透镜L1能够避免外界温度较高导致的温漂现象。同时,玻璃材料相比塑料材料有较高的透光率、折射率和抗湿度,且玻璃材质的透镜原材料选择丰富,使第一透镜L1具有较大的设计提升空间。另外,具有非球面结构的透镜在消除球差、慧差、场曲、畸变和解决视界歪曲等方面较球面结构而言更具有优势。同时,与球面结构相比,非球面结构能够使透镜更薄、更平,并且提供更高的成像质量。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其中,Z是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是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是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还包括红外滤光片L5。红外滤光片L5包括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红外滤光片L5位于第四透镜L4与成像面S11之间,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平行排布。红外滤光片L5为玻璃材质,且不影响成像系统10的焦距。红外滤光片L5用于调整成像的光线波长区段,具体用于隔绝红外光进入成像面S11,从而防止红外光对正常影像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滤光片L5的中心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当成像系统10用于成像时,被摄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成像系统10,并依次穿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红外滤光片L5,并最终汇聚到成像面S11上。通过调节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曲率半径、厚度、材质和非球面系数等,能够增加成像系统的自由度,缩短系统的总长度,并可校正像差,提高成像质量。第一实施例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图2包括成像系统10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玻璃,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V1+V4)/(V1-V4)=2.29其中,V1为第一透镜L1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另外,成像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红外滤光片L5和成像面S11。光阑STO设置在被摄物体至第一透镜L1之间,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有利于提升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位于第四透镜L4与成像面S11之间,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平行排布。红外滤光片L5用于调整成像的光线波长区段,具体用于隔绝红外光进入成像面S11,从而防止红外光对正常影像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提高成像系统10在白天或夜间的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为玻璃材质,且不影响成像系统10的焦距。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各关系:f1/f=1.18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能达到合理的屈折力比重,为系统提供较大的正屈折力,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R1+R2)/(R1-R2)=-1.81其中,R1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当第一透镜L1两个表面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使第一透镜L1更易生产;(CT1+CT2+CT3+CT4)/SD=2.27其中,SD为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至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CT1为第一透镜L1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的中心厚度。当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透镜厚度与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至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有效缩短成像系统10的长度,同时还具有较大的调焦空间;TTL/ImgH=0.71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1于光轴的距离,ImgH为成像系统10的最大像高。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具有小体积和大画幅的特点;f/EPD=2.09其中,EPD为成像系统10的入瞳孔径,f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能够增加进光量,使成像更明亮。第一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2.40mm,光圈数为FNO=2.09,视场角FOV=85.74度。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还满足表1和表2中的条件。被摄物体至成像面S11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1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HFOV为视场角FOV的一半。表面编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即透镜表面编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表面编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每一个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距离。表2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表1表2第二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图4包括成像系统10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玻璃,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的L4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V1+V4)/(V1-V4)=-3.37其中,V1为第一透镜L1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另外,成像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红外滤光片L5和成像面S11。光阑STO设置在被摄物体至第一透镜L1之间,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有利于提升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位于第四透镜L4与成像面S11之间,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平行排布。红外滤光片L5用于调整成像的光线波长区段,具体用于隔绝红外光进入成像面S11,从而防止红外光对正常影像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提高成像系统10在白天或夜间的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为玻璃材质,且不影响成像系统10的焦距。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还满足表3和表4中的条件。被摄物体至成像面S11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3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3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HFOV为视场角FOV的一半。表面编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即透镜表面编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表面编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每一个透镜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距离。表4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另外,本实施例中未说明的表格中的参数以及各参数关系式与第一实施例中出现的参数以及关系式意义相同。表3表4根据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f(mm)3.02(R1+R2)/(R1-R2)-2.10FNO2.20(CT1+CT2+CT3+CT4)/SD3.68FOV(度)72.46TTL/ImgH0.82f1/f0.85f/EPD2.20(V1+V4)/(V1-V4)-3.37成像系统10满足上述各关系式时,可达到与第一实施例满足各关系式时所具有的相应效果。第三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图6包括成像系统10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玻璃,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V1+V4)/(V1-V4)=8.73其中,V1为第一透镜L1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另外,成像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红外滤光片L5和成像面S11。光阑STO设置在被摄物体至第一透镜L1之间,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有利于提升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位于第四透镜L4与成像面S11之间,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平行排布。红外滤光片L5用于调整成像的光线波长区段,具体用于隔绝红外光进入成像面S11,从而防止红外光对正常影像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提高成像系统10在白天或夜间的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为玻璃材质,且不影响成像系统10的焦距。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表5和表6中的条件。被摄物体至成像面S11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5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5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HFOV为视场角FOV的一半。表面编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即透镜表面编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表面编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每一个透镜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距离。表6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另外,本实施例中未说明的表格中的参数以及各参数关系式与第一实施例中出现的参数以及关系式意义相同。表5表6根据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成像系统10满足上述各关系式时,可达到与第一实施例满足各关系式时所具有的相应效果。第四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例,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图8包括成像系统10的纵向像差图(mm)、场曲图(mm)和畸变图(%)。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玻璃,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V1+V4)/(V1-V4)=-7.48其中,V1为第一透镜L1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另外,成像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红外滤光片L5和成像面S11。光阑STO设置在被摄物体至第一透镜L1之间,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有利于提升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位于第四透镜L4与成像面S11之间,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平行排布。红外滤光片L5用于调整成像的光线波长区段,具体用于隔绝红外光进入成像面S11,从而防止红外光对正常影像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提高成像系统10在白天或夜间的成像效果。红外滤光片L5为玻璃材质,且不影响成像系统10的焦距。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表7和表8中的条件。被摄物体至成像面S11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7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7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HFOV为视场角FOV的一半。表面编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即透镜表面编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表面编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每一个透镜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距离。表8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另外,本实施例中未被说明的表格中的参数以及各参数关系式与第一实施例中出现的参数以及关系式意义相同。表7表8根据实施例四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f(mm)2.49(R1+R2)/(R1-R2)-1.12FNO2.39(CT1+CT2+CT3+CT4)/SD2.07FOV(度)84.02TTL/ImgH0.82f1/f1.38f/EPD2.39(V1+V4)/(V1-V4)-7.48成像系统10满足上述各关系式时,可达到与第一实施例满足各关系式时所具有的相应效果。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20包括感光元件2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10,感光元件220设置在成像系统10的像侧。采用成像系统10的摄像模组20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包括壳体3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安装在壳体310上。电子装置30可以为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游戏机或和个人数字助理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通过采用摄像模组20,电子装置30具有良好的摄像效果。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