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9787发布日期:2019-04-16 23:5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强现实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



背景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增强现实头盔,即头戴式增强现实显示设备。早期也有AR眼镜、AR头盔等称呼。头戴式显示器是最早的增强现实显示器,现有增强现实头盔利用头戴式显示器将人对外界的直接视觉、听觉封闭,而只能看到显示的通过AR处理的重叠画面,导致部分显示画面被遮蔽,引起了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不便,即使用者佩戴增强现实头盔时无法自由的大范围活动,此外,现有增强现实头盔的画面显示角度无法调节,与脸部接触部分不透气不宜长时间佩戴,同时增强现实头盔体积较大,不易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收纳、画面小时角度可调、透气性好等优点,有效解决现有增强现实头盔佩戴时影响使用者自由行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包括长头带、脸罩支架、AR主体、面板夹板、凹面镜片、镜片支架、后罩盖以及短头带,所述脸罩支架的一端面具有与使用者额头适配的弧面结构,且该弧面结构上固定设置有脸罩皮革,脸罩支架位于该弧面结构相反方向的端面上通过螺丝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旋钮,并在两个固定旋钮之间设置有卡槽;

所述短头带的两端是穿过脸罩支架上的连接槽并通过魔术贴连接,短头带的中部是与后罩盖连接,脸罩支架、短头带、后罩盖组成一环形结构;所述的后罩盖靠近使用者后脑的一侧还设置有后盖皮革;

所述的AR主体包括外支架以及内支架,外支架与内支架通过螺栓相互连接;所述的外支架上设置有与手机屏幕适配的投影窗口;外支架上还通过旋转支架转动连接有镜片压盖,所述的凹面镜片是通过镜片压盖与旋转支架卡接固定;

所述的内支架是通过两个固定旋钮与脸罩支架相互转动连接,且内支架上还设置具有“C”字形结构的推键,推键的开口朝向脸罩支架并穿出内支架;所述的推键是与内支架滑动连接,并与固定设置在内支架上的导向轴相互套设,导向轴上还套设有用于将推键向脸罩支架压紧的压紧弹簧;所述的推键上还固定设置有从外支架以及内支架上的通槽穿出的推杆;

所述的面板夹板是设置在外支架上的弹性板体,面板夹板的自由端是与手机相互抵接,且外支架与手机抵接的壁面上设置有橡胶垫;所述长头带的一端是穿过外支架上的连接环并通过魔术贴连接,长头带的一端是与后罩盖相互连接;所述的外支架上还转动连接有镜片支架,镜片支架上还设置有平面镜片。

进一步地,所述的脸罩支架与脸罩皮革之间填充记忆海绵或者胶质缓冲材料,如橡胶或者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的后盖皮革与后罩盖之间填充记忆海绵或者胶质缓冲材料,如橡胶或者硅胶,且短头带的中部是固定设置在后盖皮革与后罩盖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向轴上还套设有用于将推键向脸罩支架压紧的压紧弹簧,压紧弹簧的一端是与固定在导向轴上的挡板抵接,压紧弹簧的另一端是与推键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推键与推杆是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投影窗口边沿设置有橡胶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利用平面镜片和凹面镜片反射传递显示画面,使得佩戴增强现实头盔时眼部既可以观看显示画面,又可以查看现实环境中的场景,使用者可以佩戴增强现实头盔在现实环境中随意运动;调整平面镜片和凹面镜片即可调整画面的现实角度;同时,该结构还改善了通风环境,长时间佩戴不会产生闷热感;通过脸罩支架与AR主体的旋转折叠还能减小增强现实头盔的体积,方便收纳;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收纳、画面小时角度可调、透气性好等优点,有效解决现有增强现实头盔佩戴时影响使用者自由行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脸罩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AR主体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AR主体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内支架与推键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内支架与推键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外支架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外支架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的佩戴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

1、长头带,2、脸罩支架,21、脸罩皮革,22、卡槽,3、AR主体,31、推键,311、推杆,312、压紧弹簧,32、固定旋钮,33、投影窗口,34、橡胶圈,35、镜片压盖,36、外支架,37、内支架,371、导向轴,38、螺丝,4、面板夹板,41、橡胶垫,5、凹面镜片,6、镜片支架,7、后罩盖,71、后盖皮革,8、短头带,9、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包括长头带1、脸罩支架2、AR主体3、面板夹板4、凹面镜片5、镜片支架6、后罩盖7以及短头带8,所述脸罩支架2的一端面具有与使用者额头适配的弧面结构,且该弧面结构上固定设置有脸罩皮革21,脸罩支架2位于该弧面结构相反方向的端面上通过螺丝38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旋钮32,并在两个固定旋钮32之间设置有卡槽22。

所述短头带8的两端是穿过脸罩支架2上的连接槽并通过魔术贴连接,短头带8的中部是与后罩盖7连接,脸罩支架2、短头带8、后罩盖7组成一环形结构;所述的后罩盖7靠近使用者后脑的一侧还设置有后盖皮革71;通过调整短头带8的两端魔术贴的贴合位置达到调整短头带8的两端长度的效果。

所述的AR主体3包括外支架36以及内支架37,外支架36与内支架37通过螺栓相互连接;所述的外支架36上设置有与手机9屏幕适配的投影窗口33;外支架36上还通过旋转支架转动连接有镜片压盖35,所述的凹面镜片5是通过镜片压盖35与旋转支架卡接固定,其中凹面镜片5朝向使用者的一面是凹面结构。

所述的内支架37是通过两个固定旋钮32与脸罩支架2相互转动连接,即脸罩支架2与AR主体3通过固定旋钮32相互转动连接,且内支架37上还设置具有“C”字形结构的推键31。

所述的推键31的开口朝向脸罩支架2并穿出内支架37;所述的推键31是与内支架37滑动连接,并与固定设置在内支架37上的导向轴371相互套设,导向轴371上还套设有用于将推键31向脸罩支架2压紧的压紧弹簧312;所述的推键31上还固定设置有从外支架36以及内支架37上的通槽穿出的推杆311。

当推键31开口端伸出内支架37的部分运动到卡槽22位置时,推键31在压紧弹簧312的推动下与卡槽22卡接固定,使得脸罩支架2与AR主体3相互固定,不再能相互转动,当需要恢复脸罩支架2与AR主体3相互转动时,拨动推杆311使得推键31开口端伸出内支架37的部分从卡槽22中脱出并使脸罩支架2与AR主体3相互转动即可,此结构能折叠脸罩支架2与AR主体3,使增强现实头盔的体积变小而方便收纳。

所述长头带1的一端是穿过外支架36上的连接环并通过魔术贴连接,通过调整魔术贴的贴合位置改变长头带1的长度,长头带1的一端是与后罩盖7相互连接;所述的外支架36上还转动连接有镜片支架6,镜片支架6上还设置有平面镜片。

所述的面板夹板4是设置在外支架36上的弹性板体,面板夹板4的自由端是与手机9相互抵接,且外支架36与手机9抵接的壁面上设置有橡胶垫41;使用时将手机9的屏幕对准投影窗口33,面板夹板4与手机背面抵接压紧,防止手机9滑落;手机9显示的画面投射到平面镜片中,再通过平面镜片反射到凹面镜片5中,人眼通过凹面镜片5观看手机9上的显示画面。由于眼部没有被完全遮挡,所以不会有闷热感,能较长时间的佩戴,且眼睛还能看到现实世界中的场景,可以随意走动。平面镜片与凹面镜片5都可以折叠,方便收纳,调整相互位置还能调整画面显示角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脸罩支架2与脸罩皮革21之间填充记忆海绵或者胶质缓冲材料,如橡胶或者硅胶。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后盖皮革71与后罩盖7之间填充记忆海绵或者胶质缓冲材料,如橡胶或者硅胶,且短头带8的中部是固定设置在后盖皮革71与后罩盖7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轴371上还套设有用于将推键31向脸罩支架2压紧的压紧弹簧312,压紧弹簧312的一端是与固定在导向轴371上的挡板抵接,压紧弹簧312的另一端是与推键31抵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推键31与推杆311是一体式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投影窗口33边沿设置有橡胶圈3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增强现实头盔,其结构合理,利用平面镜片和凹面镜片反射传递显示画面,使得佩戴增强现实头盔时眼部既可以观看显示画面,又可以查看现实环境中的场景,使用者可以佩戴增强现实头盔在现实环境中随意运动;调整平面镜片和凹面镜片即可调整画面的现实角度;同时,该结构还改善了通风环境,长时间佩戴不会产生闷热感;通过脸罩支架与AR主体的旋转折叠还能减小增强现实头盔的体积,方便收纳;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收纳、画面小时角度可调、透气性好等优点,有效解决现有增强现实头盔佩戴时影响使用者自由行动的问题。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