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缆交接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9105发布日期:2019-10-13 02:3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缆交接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缆交接箱。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需要安装大量通信设备,为了保证通信的质量以及避免通信设备受到损坏,地埋式通信设备被广泛应用。

光缆交接箱作为一种为主干层光缆、配线层光缆提供光缆成端、跳接的交接设备,在通信领域被广泛使用,为了降低安装空间以及保证光缆交接箱的安全,一般选用地埋式光缆交接箱。

现有光缆交接箱在进行地埋安装时,需要在安装地点利用水泥浇筑地井,待水泥地井干透后再将光缆交接箱进行安装,该种地埋式光缆交接箱的占地面积大、工期长、造价高,同时,在进行光缆接线及光缆交接箱维修时需要使用升降装置将光缆交接箱吊装,过程操作繁琐、维修效率低、维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缆交接箱,包括井盖、内箱体和具有开口端的外箱体,所述外箱体设置在基坑的内部,所述内箱体设置在所述外箱体的内部,并且所述内箱体的一侧通过转动组件与所述外箱体的内侧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井盖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开口端连接;

所述井盖处于开启状态时,外力可驱动所述内箱体相对外箱体转动,以便所述内箱体的部分本体能够位于所述基坑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翻转臂、销轴和连接板,所述翻转臂固接于所述内箱体的底面上,所述连接板固接于所述外箱体的内侧面上,所述翻转臂与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销轴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转动组件间隔设置,并且两所转动组件的连线与所述外箱体的内地面平行。

优选地,所述翻转臂位于所述内箱体的底面上,所述内箱体向所述外箱体的外部翻转至90°时,所述翻转臂抵靠在所述外箱体的内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内侧面上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与所述连接板间隔设置,所述翻转臂与所述内侧面相抵靠时,所述顶杆可与所述内箱体的外表面相抵靠。

优选地,所述内箱体的可动端设置有提手。

优选地,所述内箱体位于所述外箱体的内部时,所述内箱体与所述外箱体的内底面间隔设置,所述内箱体朝向所述内底面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线缆接头,所述外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缆口,地埋光缆经所述进缆口进入所述外箱体,并且所述地埋光缆分别与各所述线缆接头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托架和防盗销,所述托架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所述开口端连接,所述井盖通过防盗销与所述托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缆交接箱,包括井盖、内箱体和具有开口端的外箱体,所述外箱体设置在基坑的内部,所述内箱体设置在所述外箱体的内部,并且所述内箱体的一侧通过转动组件与所述外箱体的内侧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井盖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开口端连接;所述井盖处于开启状态时,外力可驱动所述内箱体相对外箱体转动,以便所述内箱体的部分本体能够位于所述基坑的外部。上述光缆交接箱包括井盖、内箱体和外箱体,在光缆交接箱的安装位置事先开挖处基坑,该基坑能够容纳外箱体,同时,使得地埋光缆能够进入基坑,安装时,先将外箱体放置在基坑内部,使外箱体的底部与基坑的底面相抵靠,并且将外箱体的开口端朝向基坑的开口端,连接组件通过螺栓以可拆卸的方式与外箱体的开口端连接,连接组件安装完成后,连接组件的外侧面(远离基坑底面的侧面)与基坑的开口端平齐,将地埋光缆接入外箱体内,内箱体通过转动组件与外箱体的内侧面连接,内箱体可相对外箱体转动,将内箱体转动,使其部分本体离开外箱体的内部,此时,将地埋光缆与内箱体进行连接,再将内箱体向外箱体的内部转动,当内箱体进入内箱体后,将井盖安装在连接组件的固定槽内,进行固定,井盖固定后与基坑的外部平面平齐。当需要对光缆交接箱内部进行维修时,将井盖与连接组件分离,再将内箱体向上转动(即使得部分内箱体凸出外箱体及基坑),从而进行维修操作。

上述结构中,光缆交接箱部件少,结构简单,各部分可进行模块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同时,在光缆交接箱的安装时无需对基坑进行水泥浇筑处理,能够有效缩短工期,使得安装成本降低,另外,内箱体与外箱体的内侧面之间采取转动连接,便于在维修过程中的操作,即可以将内箱体转动至便于维修的位置,从而提高维修的效率,降低维修的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缆交接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缆交接箱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光缆交接箱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光缆交接箱结构示意图A-A的剖视图(内箱体位于外箱体的内部);

图5为图4所示光缆交接箱结构示意图A-A剖视图的另一状态视图(内箱体翻转到外箱体的外部);

图6为内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为井盖;

2为连接组件,21为托架,22为防盗销;

3为外箱体,31为托板,32为进缆口;

4为内箱体,41为提手,42为线缆接头;

5为转动组件,51为销轴,52为连接板,53为翻转臂;

6为顶杆;

7为地埋光缆;

8为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请参考图1至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缆交接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缆交接箱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光缆交接箱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图4为图3所示光缆交接箱结构示意图A-A的剖视图(内箱体位于外箱体的内部);图5为图4所示光缆交接箱结构示意图A-A剖视图的另一状态视图(内箱体翻转到外箱体的外部);图6为内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缆交接箱,包括井盖1、内箱体4和具有开口端的外箱体3,所述外箱体3设置在基坑8的内部,所述内箱体4设置在所述外箱体3的内部,并且所述内箱体4的一侧通过转动组件5与所述外箱体3的内侧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井盖1通过连接组件2与所述开口端连接;所述井盖1处于开启状态时,外力可驱动所述内箱体4相对外箱体3转动,以便所述内箱体4的部分本体能够位于所述基坑8的外部。上述光缆交接箱包括井盖1、内箱体4和外箱体3,在光缆交接箱的安装位置事先开挖处基坑8,该基坑8能够容纳外箱体3,同时,使得地埋光缆7能够进入基坑8,安装时,先将外箱体3放置在基坑8内部,使外箱体3的底部与基坑8的底面相抵靠,并且将外箱体3的开口端朝向基坑8的开口端,连接组件2通过螺栓以可拆卸的方式与外箱体3的开口端连接,连接组件2安装完成后,连接组件2的外侧面(远离基坑8底面的侧面)与基坑8的开口端平齐,将地埋光缆7接入外箱体3内,内箱体4通过转动组件5与外箱体3的内侧面连接,内箱体4可相对外箱体3转动,将内箱体4转动,使其部分本体离开外箱体3的内部,此时,将地埋光缆7与内箱体4进行连接,再将内箱体4向外箱体3的内部转动,当内箱体4进入内箱体4后,将井盖1安装在连接组件2的固定槽内,进行固定,井盖1固定后与基坑8的外部平面平齐。当需要对光缆交接箱内部进行维修时,将井盖1与连接组件2分离,再将内箱体4向上转动(即使得部分内箱体4凸出外箱体3及基坑8),从而进行维修操作。

上述结构中,光缆交接箱部件少,结构简单,各部分可进行模块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同时,在光缆交接箱的安装时无需对基坑8进行水泥浇筑处理,能够有效缩短工期,使得安装成本降低,另外,内箱体4与外箱体3的内侧面之间采取转动连接,便于在维修过程中的操作,即可以将内箱体4转动至便于维修的位置,从而提高维修的效率,降低维修的成本。

需要理解的是,内箱体4的底面边缘通过转动组件5与外箱体3的内侧面连接,同时连接组件2与外箱体3的内侧面的连接位置靠近外箱体3的开口端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能够使得维修过程中,内箱体4翻转处外箱体3的体积较大,便于维修过程中的操作(避免维修人员进入外箱体3的内部),减少外部环境对于外箱体3内部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外箱体3优选为矩形结构,内箱体4的形状与外箱体3的形状相一致,同时,内箱体4的尺寸小于外箱体3,通过该结构能够实现当内箱体4处于内箱体4的内部时具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用于容纳地埋光缆7,从而保证地埋光缆7的有效安装,避免地埋光缆7受损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理解的是,所述转动组件5包括翻转臂53、销轴51和连接板52,所述翻转臂53固接于所述内箱体4的底面上,所述连接板52固接于所述外箱体3的内侧面上,所述翻转臂53与所述连接板52通过所述销轴51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上述连接板52与外箱体3的内侧面固接,销轴51与连接板52固接,翻转臂53与内箱体4的外表面固接,在翻转臂53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时,安装孔套装在销轴51的外侧,同时,保证翻转臂53可相对销轴51转动,从而能够实现内箱体4的有效翻转。上述结构简单,在保证内箱体4有效翻转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同时,上述结构占用空间少,能够缩小光缆交接箱的整体尺寸,从而降低光缆交接箱的占地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组件5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转动组件5间隔设置,并且两所转动组件5的连线与所述外箱体3的内地面平行。内箱体4通过两个转动组件5与外箱体3连接,该种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内箱体4与外箱体3之间连接的强度,从而保证内箱体4的固定强度及稳定性,进而保证内箱体4内部设备的安全。

上述两个转动组件5的布置形式能够使得内箱体4在安装后,内箱体4朝向外箱体3内部的侧面与外箱体3的内底面平行,内箱体4远离外箱体3的侧面与基坑8的开口端平行,也就是说通过该种结构能够实现内箱体4相对外箱体3的垂直翻转,从而提高内箱体4翻转的便捷性,提高工作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臂53位于所述内箱体4的底面上,所述内箱体4向所述外箱体3的外部翻转至90°时,所述翻转臂53抵靠在所述外箱体3的内侧面上。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实现内箱体4的翻转,当内箱体4相对外箱体3向外部翻转90°时,内箱体4能够完全脱离外箱体3的内部,从而提高维修和安装的便捷性,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当内箱体4相对外箱体3向外部翻转90°时,翻转臂53抵靠在外箱体3的内侧面上,能够形成对内箱体4的限位,从而提高内箱体4翻转处外箱体3后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施工的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外箱体3的内壁上固接有托板31,所述托板31与所述连接板52间隔设置,所述内箱体4处于所述外箱体3的内部时,所述内箱体4抵靠在所述托板31上。通过托板31能够使得内箱体4在外箱体3的内部时,能够有效承接内箱体4的重量,从而降低内箱体4对转动组件5的影响,延长转动组件5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有效保持内箱体4在外箱体3内的位置,避免内箱体4脱落损坏的情况发生,保证内箱体4的使用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托板31与所述销轴51在所述外箱体3的深度方向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内箱体4的厚度。上述销轴51和托板31分别设置在外箱体3内部的两个平行侧面上,并且销轴51处于高位,托板31处于低位,翻转臂53靠近内箱体4朝向外部的侧面设置,通过限定销轴51与托板31之间的垂直距离,能够使得内向处于外箱体3的内部时,内箱体4能够水平放置,从而提高内箱体4的稳定性,保证内箱体4内部设备的安全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面上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有顶杆6,所述顶杆6分别与所述托板31和所述连接板52间隔设置,所述翻转臂53与所述内侧面相抵靠时,所述顶杆6可与所述内箱体4的外表面相抵靠。通过设置顶杆6能够使得内箱体4相对外箱体3翻转到极限位置时能够保证内箱体4的稳定性,避免内箱体4出现回转跌落等现象,从而有效提高内箱体4翻转的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顶杆6的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与外箱体3的内侧壁连接,在内箱体4上设置有抵靠槽,当翻转臂53与外箱体3的内侧面(具有销轴51的侧面)相抵靠时,顶杆6的另一端拆入抵靠槽,从而实现对内箱体4的限位,进而使得内箱体4的位置进行保持,保证内箱体4的稳定性。当需要将内箱体4翻转至外箱体3的内部时,将顶杆6的另一端与抵靠槽脱离,即可驱动内箱体4的翻转。

具体理解的是,所述内箱体4的可动端设置有提手41。上述可动端相对内箱体4的转动端而言,提手41与翻转臂53分置在内箱体4的两个平行侧面上,通过该种结构一方面能够实现内箱体4的有效翻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具体地,所述内箱体4位于所述外箱体3的内部时,所述内箱体4与所述外箱体3的内底面间隔设置,所述内箱体4朝向所述内底面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线缆接头42,所述外箱体3的侧壁上开设有进缆口32,地埋光缆7经所述进缆口32进入所述外箱体3,并且所述地埋光缆7分别与各所述线缆接头42连接。地埋光缆7经过进缆口32进入外箱体3的内部,由于处在外箱体3内部时与外箱体3的内底面形成间隔空间,该间隔空间用于地埋光缆7的容纳,同时,将内箱体4的线缆接头42设置在朝向外箱体3的内底面的侧面上,能够实现地埋光缆7的有效连接,同时,当内箱体4处于外箱体3内部时,能够实现地埋光缆7的隐藏,从而避免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地埋光缆7的影响。

具体地,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托架21和防盗销22,所述托架21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所述开口端连接,所述井盖1通过防盗销22与所述托架21连接。托架21通过螺栓与外箱体3的开口端连接,在托架21上远离外箱体3的端口设置安装槽,当安装完毕需要将外箱体3封闭时,将井盖1设置在安装槽内,通过防盗销22穿过井盖1后与托架21连接,从而实现井盖1的安全,上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防盗销22需要匹配专用的操作工具进行锁紧或松开,从而有效避免非工作人员任意开启光缆交接箱,进而保证光缆交接箱内部设备的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井盖1为SMC(Sheet molding compound,即为片状模塑料)模压井盖,该种井盖1的质地轻、强度高,能够有效保证内部光缆交接箱的安全。另外,上述井盖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