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6242发布日期:2019-07-13 08:0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大、更薄及更加清晰画质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对显示器的背光模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通常为侧入式,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入光面。对于采用侧入式光源的背光模组,为保证背光模组的低漏光及高亮度的要求,需要保证导光板的侧边与灯条所设置光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小,然而,当光源与导光板的侧边之间的距离过小时,却易产生热点hotspot、因振动导致导光板撞击光源,以及光源表面高温导致导光板的边缘熔化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保证背光模组的低漏光及高亮度的要求的前提下,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在保证背光模组的低漏光及高亮度的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产生热点hotspot、因振动导致导光板撞击光源,以及光源表面高温导致导光板的边缘熔化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入光面的光源,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承载结构,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承载结构上;

光线传导装置,固定于所述承载结构上,且所述光线传导装置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之间;通过所述光线传导装置,所述光源所发出光线传导至所述导光板。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包括:从所述光源至所述导光板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传导结构和第二传导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传导结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朝所述第二传导结构传输的线光源;所述第二传导结构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传导结构所输出的光线发散,形成面光源。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传导结构包括全反射传导元件;通过所述全反射传导元件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光源发出的发散光线,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发散光线发生全反射,所述光源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朝所述第二传导结构传输的线光源。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传导结构包括填充有扩散粒子的填充层;通过所述扩散粒子使所述第一传导结构所输出的线光线发散,所述第二传导结构形成面光源。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扩散粒子为透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且直径大小位于5至20μm之间。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包括透明材料制成且一体连接的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其中所述第一传导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内,所述第二传导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内。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沿所述入光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光源;

其中,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传导结构,且多个所述第一传导结构与多个所述光源一一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传导结构远离所述第一传导结构的端面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贴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承载结构采用散热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其中所述导光板和所述承载结构分别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在光源与导光板之间设置光线传导装置,通过该光线传导装置,光源所发出光线能够传导至导光板,能够在保证背光模组的低漏光及高亮度的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产生热点hotspot、因振动导致导光板撞击光源,以及光源表面高温导致导光板的边缘熔化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表示为导光板、光源与光线传导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光线传导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采用侧入式光源的背光模组,为保证背光模组的低漏光及高亮度的要求,需要保证导光板的侧边与灯条所设置光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小,从而易导致产生热点hotspot、因振动导致导光板撞击光源,以及光源表面高温导致导光板的边缘熔化等的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在光源与导光板之间设置光线传导装置,通过该光线传导装置,光源所发出光线能够传导至导光板,在保证光源与导光板之间不漏光及背光模组亮度要求的前提下,使光源尽可能地远离导光板,避免光源表面高温导致导光板的边缘熔化。此外由于光源与光线传导装置均固定于承载结构上,能够避免光源与光线传导装置之间的相对移动,以避免光源被撞击产生损坏的问题。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2为表示导光板、光源与光线传导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0、光源200、承载结构300和光线传导装置400。

其中,光源200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0的一侧,光线传导装置400设置于导光板100与光源200之间,通过光线传导装置400,光源200所发出光线传导至导光板100;另外,光源200与光线传导装置400均固定于承载结构300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光源直接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设置光线传导装置,在保证光源与导光板之间不漏光及背光模组亮度要求的前提下,使光源尽可能地远离导光板,避免光源表面高温导致导光板的边缘熔化。另外,由于光源与光线传导装置均固定于承载结构上,能够避免光源与光线传导装置之间的相对移动,以避免光源被撞击产生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光线传导装置400包括:

从光源200至导光板10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传导结构410和第二传导结构420;

其中,第一传导结构410被配置为将光源200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朝第二传导结构420传输的线光源;第二传导结构420被配置为使第一传导结构410所输出的光线发散,形成面光源。

可选地,所述光源20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通过第一传导结构410能够将光源200所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线光源,朝第二传导结构420传输;第二传导结构420接收第一传导结构410所传输的光线,能够使光线发散,形成面光源,并将光线均匀传输至导光板100,从而使得光源200所发出光能够传输至导光板1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200与光线传导装置400相对,可选地,光线传导装置400与光源200相对的入光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光源200的出光面的面积,使光源200所发出光能够全部入射至光线传导装置400,且光线传导装置400与导光板100贴合连接,以保证光线传导装置400所输出的光线能够全部入射至导光板100,从而保证光源与导光板之间不漏光及背光模组的亮度要求。具体地,依据图1和图2所示,光源200与第一传导结构410直接相对,第一传导结构410的入光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光源200的出光面的面积,第一传导结构410与第二传导结构420一体连接,第二传导结构420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0贴合连接。

可选地,第一传导结构410包括全反射传导元件;通过全反射传导元件被配置为接收光源200发出的发散光线,使光源200发出的发散光线发生全反射,光源200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朝第二传导结构420传输的线光源。

举例说明,全反射传导元件可以为全反射棱镜或者为全反射光纤,光源200入射至第一传导结构410的入射光,通过全反射方式能够转换为线光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传导结构420包括填充有扩散粒子的填充层;通过扩散粒子使第一传导结构410所输出的光线发散,第二传导结构420形成面光源。可选地,扩散粒子不规则排布,形成为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可选地,第二传导结构420内所填充的扩散粒子为透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材料,且直径大小位于5至20μm之间。

具体地,在制成第二传导结构420时,可以通过在一透明壳体内填充混有上述扩散粒子的塑胶材料,之后冷却制成。可选地,塑胶材料可以为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材质。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选地,光线传导装置400包括透明材料制成且一体连接的第一壳体部分401和第二壳体部分402,其中第一传导结构410设置于第一壳体401内,第二传导结构420设置于第二壳体部分402内。

其中,通过在第二壳体部分402内填充混有扩散粒子的塑胶材料,制成位于该第二壳体部分402的该第二传导结构420。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在第一壳体部分401内设置全反射棱镜或者为全反射光纤,制成位于该第一壳体部分401内的第二传导结构4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沿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光源200,基于此设置结构,光线传导装置40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导结构410,且多个第一传导结构410与多个光源200一一相对设置。另外,第二传导结构420与每一第一传导结构410连接。通过第一传导结构410与光源200一一相对地设置,每一光源200所输出的光分别传输至相对应的第一传导结构410,由相对应的第一传导结构410将光源200所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线光源,且传输至第二传导结构420形成面光源。

可选地,对应一个第一传导结构410设置有一个第一壳体部分401,也即与光源200相对设置有多个间隔分离的第一壳体部分401,每一第一壳体部分401内设置有一个第一传导结构4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壳体部分401可以形成为圆柱形,与每一第一壳体部分401均相连接的第二壳体部分402形成为六面体形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分别为LED灯的光源200沿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0处设置,形成为灯条。如图1所示,承载结构300形成为一弯折结构形式,包括一容置空间,灯条固定于该容置空间中。另外,光线传导装置400与承载结构300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传导结构410插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与光源200相对设置,第二传导结构420远离第一传导结构410的端面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0贴合连接。其中,如图3所示,当第二传导结构420制成于第二壳体部分402内时,第二壳体部分402远离第一传导结构410的端面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0贴合连接。进一步,通过第二壳体部分402,该光线传导装置400能够与承载结构300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当然也不限于仅能够采用该种固定方式。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其中导光板100和承载结构300还分别与背板固定连接。由于导光板100和承载结构300均固定于背板上,从而实现导光板100与承载结构300之间的相对固定。

结合图1至图3以及上述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上述的导光板与承载结构分别和背板连接时的具体方式,且该部分的连接方式并非为本实用新型的研究重点,在此不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地,承载结构300采用散热材料制成,如采用铝材料制成,用于实现光源200和光线传导装置400安装固定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光源200和光线传导装置400的散热作用,避免温度过高对光源、光线传导装置和导光板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结构的背光模组。

根据以上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在光源与导光板之间设置光线传导装置,通过该光线传导装置,光源所发出光线能够传导至导光板,能够在保证背光模组的低漏光及高亮度的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产生热点hotspot、因振动导致导光板撞击光源,以及光源表面高温导致导光板的边缘熔化等问题。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