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5922发布日期:2019-09-13 22:3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产品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反射片的四个边角的坡度越来越小、越来越趋于平滑,这就导致,反射片的边角区域容易被上方的扩散板压平,形成黑角。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解决反射片的边角区域容易被压平而形成黑角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射片,包括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四周的多个侧板,且多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的边一一对应;

所述底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底板的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的交点重合;

多个所述侧板包括与所述第一边相对应的第一侧板和与所述第二边相对应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拼接线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对角线相交;

所述第二侧板包括具有一第一点断线的端部区域,所述第一点断线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对角线重合,每个所述端部区域沿着所述第一点断线的长度方向划分为平滑过渡区和尖角区,所述尖角区位于所述平滑过渡区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点断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的交点相重合,所述第一点断线由所述第一端向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划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平滑过渡区,以所述第二段为折痕、由所述第二段的两侧相向弯折形成所述尖角区,且所述第二段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段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段的长度的1/2。

进一步的,所述尖角区和所述平滑过渡区之间设置第二点断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点断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点断线两侧的第一子点断线和第二子点断线,所述第一子点断线为直线或曲线,所述第二子点断线为直线或曲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子点断线和所述第二子点断线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点断线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和多个所述侧板形成的腔体的开口的朝向和每个所述尖角区域的凹面的朝向相同。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反射片。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尖角区和平滑过渡区的设置,避免反射片的边角被压平的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反射片边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反射片边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射片的边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射片与背板组装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目前,反射片的边角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两种,第一种,如图1所示,反射片包括底板3和与底板3的边一一对应的多个侧板,相邻的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与底板3的相邻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分别对应,所述第一侧板1和所述第二侧板2的拼接线10在所述底板3所在的平面的正投影、与经过所述第一边和第二边的交点的对角线相重合,但是此种结构容易在相邻的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的拼接线处10形成黑线;第二种,如图2所示,与第一种反射片结构的区别在于,相邻的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的拼接线10偏移,使得相邻的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的拼接线10在所述底板3所在的平面的正投影、与经过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的交点的对角线相交且不重合,且所述第一侧板1或所述第二侧板2上由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的交点向外延伸设置点断线20,该点断线20在所述底板3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底板3上经过所述第一边和第二边的交点的对角线相重合,这样就避免了黑线的形成,但是,点断线区域坡度平缓,容易被压平,而形成黑角。

针对反射片边角容易被压平而形成黑角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射片,如图3所示,包括底板3和位于所述底板3四周的多个侧板,且多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3的边一一对应;

所述底板3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边31和第二边32,所述底板3的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第一边31和所述第二边32的交点重合;

多个所述侧板包括与所述第一边31相对应的第一侧板1和与所述第二边32相对应的第二侧板2,所述第一侧板1和所述第二侧板2的拼接线在所述底板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对角线相交;

所述第二侧板2包括具有一第一点断线20的端部区域,所述第一点断线20在所述底板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对角线重合,每个所述端部区域沿着所述第一点断线20的长度方向划分为平滑过渡区和尖角区,所述尖角区位于所述平滑过渡区远离所述底板3的一侧。

尖角区的设置,使得在反射片与扩散板等光学膜片组装后,反射片的尖角区与扩散板之间形成结构稳定的三角形区域,避免反射片的边角被压平的现象的发生,且本实施例中所述端部区域是由尖角区和平滑过渡区构成,既避免了反射片的边角被压平,且避免了在第一点断线20处形成黑线的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点断线2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31和所述第二边32的交点相重合,所述第一点断线20由所述第一端向远离所述底板3的方向划分为第一段(图3中BC段)和第二段(图3中AB段),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平滑过渡区,以所述第二段为折痕、由所述第二段的两侧相向弯折形成所述尖角区,且所述第二段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段的长度。

所述第二段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段的长度,利于尖角区和平滑过渡区的形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段的长度的1/2,即所述第二段的长度是所述第一点断线20的总长度的1/3,但并不以此为限,根据实际需要,所述第二段的长度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点断线20的总长度的1/4、1/5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尖角区和所述平滑过渡区之间设置第二点断线。

所述第二点断线的设置,将所述尖角区和所述平滑过渡区划分开,减少了所述平滑过渡区所受的应力,避免了尖角区对平滑过渡区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点断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点断线20两侧的第一子点断线30和第二子点断线40,所述第一子点断线30为直线或曲线,所述第二子点断线40为直线或曲线。

所述第一点断线20两侧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被相对应的第一子点断线30和第二子点断线40分割成两部分,被第一子点断线30分割开的两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尖角区和所述平滑过渡区,被第二子点断线40分隔开的两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尖角区和所述平滑过渡区,有效的减少所述尖角区对所述平滑过渡区产生的应力,避免了尖角区对平滑过渡区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子点断线30和所述第二子点断线4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第一子点断线30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子点断线40的形状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并不限于上述的直线、曲线的形式。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子点断线30和所述第二子点断线40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点断线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点断线(包括第一点断线、第二点断线)均是点断式连接线(并没有完全切断,利于反射片边缘折叠以使得反射片形成腔体结构),所述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的拼接线10是将所述第一侧板1和所述第二侧板2之间完全切断后、再折叠拼接形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3和多个所述侧板形成的腔体的开口的朝向和每个所述尖角区域的凹面的朝向相同。

反射片在与扩散板等光学膜片组装时,所述腔体的具有开口的一侧朝向扩散板等光学膜片,且所述尖角区的凹面朝向扩散板等光学膜片,使得尖角区域扩散板等光学膜片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区,避免反射片的边角被扩散板等光学膜片压平。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反射片。

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背板包括第一底板41和第一侧板42,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即反射片的A点到所述背板的第一底板41之间的垂直距离较小,优选的,反射片A点到所述背板的第一底板4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0mm,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和背板,在今后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VR(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