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5919发布日期:2019-09-13 22:3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屏幕显示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全面屏手机的产品迅速充斥市场。目前比较新颖的全面手机结构,是在显示屏中间挖孔,放置摄像头,但此种结构显示模组孔周边有漏光风险,影响摄像头使用。

目前,由于电子设备的结构追求极致薄,铁框的厚度采用的是0.1mm,即遮光胶与铁框的粘贴只有0.1mm,遮光胶与铁框无法很好的固定住,遮光胶容易起翘,运输或震荡容易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存在间隙,产生背光模组中的光线漏出至摄像孔周围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设置遮光结构与下玻璃基板连接,使得遮光结构同时贴附在摄像孔侧壁顶端与显示模组的下玻璃基板上,结构稳定,遮光结构不易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摄像头、显示模组以及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下玻璃基板;所述摄像头位于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所述背光模组上设有摄像孔;所述摄像孔的侧壁顶端贴附有与下玻璃基板连接的遮光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遮光结构加厚至与下玻璃基板连接,使得遮光结构同时贴附在摄像孔侧壁顶端与显示模组的下玻璃基板上,结构稳定,遮光结构不易脱落,避免因遮光结构脱落导致漏光。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遮光结构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第一遮光胶以及第二遮光胶;所述第二遮光胶位于摄像孔侧壁顶端;第一遮光胶位于第二遮光胶与下玻璃基板之间。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遮光结构设置成遮光胶上下层叠的形式,便于根据不同具体尺寸的显示装置,灵活设计遮光结构。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与光学膜组;所述摄像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背板向摄像孔内弯折形成摄像孔的侧壁。

采用上述结构,背板向内弯折作为摄像孔的侧壁,侧壁不透光,避免漏光,结构简单,避免引入其他结构。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从上至下的上偏光片、上玻璃基板、下玻璃基板、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在摄像孔处设有开口。

采用上述结构,下偏光片在摄像孔处设有开口,避免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经过下偏光片中发生反射和折射,从摄像孔上方漏出,造成摄像孔漏光。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一遮光胶的厚度与下偏光片的厚度相等。

采用上述结构,第一遮光胶与下偏光片的厚度相等,下偏光片上方不会留有缝隙,防止显示装置发生撞击时,导致下偏光片移位。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一遮光胶与第二遮光胶的上下两侧均具有粘性。

采用上述结构,两侧均具有粘性的遮光胶,能够牢固地固定在摄像孔侧壁顶端且与下玻璃基板相接触连接,结构稳定,遮光结构不易脱落。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一遮光胶与第二遮光胶为深色泡棉胶或深色双面胶中的至少一种。

采用上述结构, 深色的遮光结构避免下偏光片处漏光至摄像孔周围。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包括入光区;所述入光区是透明的,所述入光区与摄像孔对应,用于透过外界光线便于摄像头成像。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上玻璃基板与下玻璃基板之间设有液晶;所述入光区内不设有液晶。

采用上述结构,摄像头成像需要光线,入光区不设置液晶,便于摄像头获取足够的光线成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设置遮光结构与下玻璃基板连接,使得遮光结构同时贴附在摄像孔侧壁顶端与显示模组的下玻璃基板上,结构稳定,遮光结构不易脱落;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背板厚度较薄,遮光胶与铁框无法很好的固定住,遮光胶容易起翘,运输或震荡容易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存在间隙,产生背光模组中的光线漏出至摄像孔周围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主要用于说明现有技术中的第二遮光胶。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主要用于说明第二遮光胶与背板分离后导致摄像孔周围区域漏光。

图3是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主要用于说明遮光结构。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 2、遮光结构; 201、第一遮光胶;202、第二遮光胶;3、盖板; 4、透明光学OCA胶; 5、上偏光片; 6、上玻璃基板; 7、下玻璃基板;8、下偏光片;9、光学膜组;10、背板;11、摄像孔;12、显示模组的边框;13、上、下玻璃基板之间的BM油墨;14、摄像头的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及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述。

现有技术:如图1、图2所示,第二遮光胶202部分位于光学膜组9上,部分位于摄像孔11侧壁顶端;由于电子设备的结构追求极致薄,背板10的厚度较薄,例如:为0.1mm;位于摄像孔11侧壁顶端第二遮光胶202与背板10无法很好的固定住,运输或震荡容易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存在间隙,产生漏光现象。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3、图4所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摄像头(图中未示出)、显示模组以及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域1以及显示模组边框12;显示模组包括下玻璃基板7;所述摄像头位于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1;所述背光模组上设有摄像孔11;所述摄像孔11的侧壁顶端贴附有与下玻璃基板7连接的遮光结构2。通过将遮光结构2加厚至与下玻璃基板7连接,使得遮光结构2同时贴附在摄像孔11侧壁顶端与显示模组的下玻璃基板7上,结构稳定,遮光结构2不易脱落,避免因遮光结构2脱落起翘导致显示装置漏光,同时,能够有效遮挡位于下偏光片8边缘处的漏光。

优选的,所述遮光结构2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第一遮光胶201以及第二遮光胶202;所述第二遮光胶202位于摄像孔11侧壁顶端;第一遮光胶201位于第二遮光胶202与下玻璃基板7之间。在第二遮光胶202的基础上设置与下玻璃基板7接触连接的第一遮光胶201;使得遮光结构2与显示模组的连接稳定,不易脱落;通过将遮光结构2设置成遮光胶上下层叠的形式,便于根据不同具体尺寸的显示装置,灵活设计遮光结构2,方便贴附。

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与光学膜组9;所述摄像孔11贯穿所述背光模组;背板10向摄像孔11内弯折形成摄像孔11的侧壁。背板10向内弯折作为摄像孔11的侧壁,侧壁不透光,结构简单,避免引入其他结构。

优选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从上至下的盖板3、透明光学OCA胶4、上偏光片5、上玻璃基板6、下玻璃基板7、下偏光片8;所述下偏光片8在摄像孔11处设有开口。若是下偏光片8在摄像孔11处不开口,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经过位于摄像孔上方的部分下偏光片8,发生反射和折射,从摄像孔11上方漏出,造成摄像孔11漏光;通过下偏光片8在摄像孔11处设有开口,避免这一问题。

优选的,为了充分阻挡下偏光片8内的光线漏出至摄像孔周围,第一遮光胶201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下偏光片8的厚度;更优选的,第一遮光胶201的厚度等于下偏光片8的厚度,下偏光片8上方不会留有缝隙,防止显示装置发生撞击时,导致下偏光片8移位。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光胶201与第二遮光胶202的上下两侧均具有粘性,两侧均具有粘性的遮光胶,能够牢固地固定在摄像孔11侧壁顶端且与下玻璃基板7相接触,结构稳定,遮光结构2不易脱落。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光胶201与第二遮光胶202为深色泡棉胶或深色双面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黑色的第一遮光胶201与第二遮光胶202。遮光结构2避免下偏光片8处漏光至摄像孔周围。只要能够遮住背光模组的光线使其不漏出至摄像孔11周围,并实现与摄像孔11侧壁顶部以及下玻璃基板7贴合的遮光结构2均是可以的。

优选的,所述摄像头与摄像孔11的侧壁通过点胶连接;牢固固定摄像头与摄像孔11,避免由于震动导致摄像头在摄像孔11内摇晃。

优选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域1以及边框12;所述显示区域1包括入光区A,所述入光区A与摄像孔11对应,所述入光区A是透明的,用于透过外界光线便于摄像头成像;摄像头的视角14对应的显示区域位于入光区A内部。

进一步,所述上玻璃基板6与下玻璃基板7之间设有液晶;所述入光区A内不设有液晶;摄像头成像需要光线,入光区A内部不设置液晶,便于摄像头获取与外界物体真实颜色相同的图像。

优选的,在上、下玻璃基板内设有BM油墨13,防止在显示模组工作状态下,光线从上、下玻璃基板之间的区域进入摄像孔11,造成摄像孔漏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设置遮光结构与下玻璃基板连接,使得遮光结构同时贴附在摄像孔侧壁顶端与显示模组的下玻璃基板上,结构稳定,遮光结构不易脱落;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背板厚度较薄,遮光胶与铁框无法很好的固定住,遮光胶容易起翘,运输或震荡容易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存在间隙,产生背光模组中的光线漏出至摄像孔周围的现象。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