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结构及应用该镜头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75952发布日期:2020-08-25 19:0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镜头结构及应用该镜头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镜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结构及应用该镜头结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配备具有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结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屏占比,在镜头结构中使用光阑前置的结构,以减小视场深度(cvd),从而减小电子设备盖板的开孔大小。相关技术中镜头结构包括具有通光孔的镜筒和收容在镜筒内的镜片组件,而通光孔的从光阑到镜片组件的壁面通常为一个斜面,采用光阑前置的结构后,光线容易照射到通光孔的壁面并反射而产生进入成像系统的杂光,影响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结构及应用该镜头结构的电子设备,能够阻挡镜头结构因光阑前置而产生的杂散光的光效,从而提高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镜头结构,包括镜筒及收容于所述镜筒内的镜片组件,所述镜筒包括具有通光孔的顶壁及自所述顶壁弯折延伸的筒壁,所述顶壁包括位于物侧的上表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及连接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的内壁面,所述内壁面包括自所述上表面向靠近所述镜头结构的光轴方向及像侧方向延伸的第一斜面、自所述第一斜面向靠近所述镜头结构的光轴方向及所述像侧方向延伸的第二斜面、自所述第二斜面向远离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连接平面、自所述连接平面向远离所述光轴方向及所述物侧方向延伸的第三斜面、及连接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下表面的第四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三斜面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在35°-50°之间,所述第二斜面和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5°,所述镜头结构还包括夹设于所述镜片组件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的遮光片,所述遮光片具有靠近光轴的挡光段,所述挡光段穿过所述第四斜面的延伸线并朝所述光轴延伸。

进一步地,在沿光轴方向的截面上,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光轴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四斜面与所述光轴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镜片组件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光学部和环绕所述光学部设置的支撑部,所述遮光片夹置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下表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部包括靠近物侧的非球面,所述支撑部包括与所述遮光片抵接的支撑面、及连接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非球面之间且朝远离所述遮光片的方向凹陷的过渡面。

进一步地,所述挡光段的端部较所述非球面和所述过渡面相接处更靠近所述光轴。

进一步地,所述下表面的靠近所述筒壁处朝物侧面凹陷形成避让槽。

进一步地,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意一种所述的镜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自连接平面向远离光轴方向及物侧方向延伸的第三斜面、连接第三斜面与下表面的第四斜面可以形成朝远离光轴方向凹陷的外扩空间,从而减少照射到第四斜面和第三斜面上的光线量,以减少因反射而产生的杂光量,第三斜面与第一斜面的角度设置和第二斜面与光轴的角度设置可以防止反射产生的杂光进入到成像系统内,且设置的遮光片的挡光段可以阻挡第四斜面反射的杂光进入到镜片组件的成像系统内,以阻挡镜头结构因光阑前置而产生的杂散光的光效,从而提高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镜头结构的细节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镜头结构,其中,结合图1-2,镜头结构包括镜筒1及收容于镜筒1内的镜片组件2,镜筒1包括具有通光孔001的顶壁11及自顶壁11弯折延伸的筒壁12,顶壁11包括位于物侧的上表面112、与上表面112相对的下表面111及连接上表面112与下表面111的内壁面110,内壁面110包括自上表面112向靠近镜头结构的光轴oo’方向及像侧方向延伸的第一斜面117、自第一斜面117向靠近镜头结构的光轴oo’方向及像侧方向延伸的第二斜面116、自第二斜面116向远离光轴oo’方向延伸的连接平面115、自连接平面115向远离光轴oo’方向及物侧方向延伸的第三斜面114、及连接第三斜面114与下表面111的第四斜面113,第一斜面117和第三斜面114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在35°-50°之间,第二斜面116和光轴oo’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5°,镜头结构还包括夹设于镜片组件2和下表面111之间的遮光片4,遮光片4具有靠近光轴oo’的挡光段41,挡光段41穿过第四斜面113的延伸线并朝光轴oo’延伸。

自连接平面115向远离光轴oo’方向及物侧方向延伸的第三斜面114、连接第三斜面114与下表面111的第四斜面113可以形成朝远离光轴oo’方向凹陷的外扩空间,从而减少照射到第四斜面113和第三斜面114上的光线量,以减少因反射而产生的杂光量,第三斜面114与第一斜面117的角度设置和第二斜面116与光轴oo’的角度设置可以防止反射产生的杂光进入到成像系统内,且设置的遮光片4的挡光段41可以阻挡第四斜面113反射的杂光进入到镜片组件2的成像系统内,以阻挡镜头结构因光阑前置而产生的杂散光的光效,从而提高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斜面114和第一斜面117之间的夹角可以是35°、37°、39°、41°、43°、45°、47°、49°、50°、53°、55°、58°等,第二斜面116和光轴oo’之间的夹角可以是45°、50°、60°、75°等。

在沿光轴oo’方向的截面上,第三斜面114与光轴oo’形成的夹角大于第四斜面113与光轴oo’形成的夹角。第三斜面114的倾斜角度越大,即第三斜面114与光轴oo’形成的夹角越大,其对杂光的避让能力越强,因为第四斜面113会更加远离光轴oo’,因而照射到第四斜面113上的光线会因第三斜面114的避让而减少,相应的,因第四斜面113反射而产生的杂光也会减少,同时从第四斜面113反射产生的杂光范围会远离光轴oo’,即第四斜面113和第三斜面114的设置减少了反射至镜片组件2的成像系统内的杂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斜面113和第三斜面114之间、和/或第四斜面113和下表面111之间可以设置第二斜面、第一斜面、第五斜面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斜面113和第三斜面114的交界线所在的平面二等分顶壁11的厚度。第四斜面113和第三斜面114的交界线为圆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斜面113和第三斜面114的交界线可以较顶壁11的厚度的等分处靠近或远离上表面112。

镜片组件2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镜片21,当然镜片组件2还包括自第一镜片21往像侧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镜片,第一镜片21包括用于成像的光学部211和环绕光学部211设置的支撑部212,遮光片4夹置于支撑部212和下表面111之间。

光学部211包括靠近物侧的非球面2111,支撑部212包括与遮光片4抵接的支撑面2121、及连接于支撑面2121和非球面2111之间且朝远离遮光片4的方向凹陷的过渡面2122。

为了有效阻挡自第四斜面113产生的杂光通过非球面2111进入到镜片组件2的成像系统中,在本实施例中,挡光段41的端部较非球面2111和过渡面2122相接处更靠近光轴oo’。本实施例中遮光板全倒角,遮光板可以吸收杂光,自第四斜面113反射的杂光会照射到遮光板的遮光段而被吸收,因而杂光不会进入到镜片组件2的成像系统中,保证了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次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段41的端部在光轴oo’方向上的投影与非球面2111和过渡面2122相接处在光轴oo’方向上的投影可以重合,或者,挡光段41的端部在光轴oo’方向上的投影较非球面2111和过渡面2122相接处在光轴oo’方向上的投影更远离光轴oo’,只要保证自第四斜面113反射产生的杂光均被遮光段阻挡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下表面111的靠近筒壁12处朝物侧面凹陷形成避让槽002。避让槽002的设置可以避免顶壁11和筒壁12之间的过渡圆角与遮光片4之间产生干涉。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