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光纤钩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75174发布日期:2020-12-04 14:0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光纤钩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纤对接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光纤钩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已经成为通信物理通道的主流,在光纤传输线路中,一根光缆通常包括多条光纤,在光纤配线架(odf)或光缆交接箱(光交箱)实现与另一根光缆或终端用户的多条光纤对应连接,odf或光交箱中的光纤物理通道在应用中会根据连接的需要重新配线,就是重新插拔并对接,也经常会存在人工维护的操作。

人工维护需要手动插拔光纤、手工理线,费时费力且难度大,导致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为了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未来行业内依靠机械手自动插拔光纤和自动理线势必会取代人工维护的操作方式。因此,设计一种可以与机械手配合工作,用以理顺光纤的理线结构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光纤钩线结构,其可以与机械手配合,可靠地钩住光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光纤钩线结构,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装有光纤连接器,所述光纤连接器的一侧设置有钩线架,所述钩线架包括与板体连接固定的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钩体位于第一钩体与光纤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均呈“l”形且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钩口均朝下,所述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交错设置使得第一钩体的位置高度高于第二钩体的位置高度,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下端分别固定有柔软的并呈条形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端延伸至第一钩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端延伸至第二钩体的下方,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一接触块,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端与第一接触块的顶面接触,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二接触块,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端与第二接触块的顶面接触,所述钩线架的外侧还设置有支撑托,所述支撑托的位置高度高于第一钩体的位置高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为具有弹性的柔性管状件,所述柔性管状件与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下端套接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下端的表面均设置有锁定齿,所述柔性管状件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供锁定齿进入的锁定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柔性管状件为硅胶套管、橡胶套管或弹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触块和第二接触块的顶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为斜面或圆弧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下端呈锥形,且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下端面为球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托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地设置有多个供光纤的线缆进入的半圆形凹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托的顶面为圆弧面,且在支撑托的端部固定有限位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该钩线结构可以与光纤插拔机械手配合,完成光纤的理线工作,可靠地钩住光纤的线缆,使光纤布线整洁美观,且能对光纤起到有效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钩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的弹性件及钩体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b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的弹性件及钩体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三中的支撑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板体;2、光纤连接器;3、第一钩体;4、第二钩体;5、第一弹性件;6、第二弹性件;7、第一接触块;8、第二接触块;9、引导部;10、支撑托;11、限位块;12;光纤;13、锁定齿;14、锁定槽;1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新型光纤钩线结构,包括板体1,在板体1上装有光纤连接器2,光纤连接器2具有多个用于插接光纤头的接口,在光纤连接器2的一侧设置有钩线架,钩线架包括与板体1连接固定的第一钩体3和第二钩体4,第一钩体3和第二钩体4间隔设置,第二钩体4位于第一钩体3与光纤连接器2之间,第一钩体3和第二钩体4均呈“l”形且第一钩体3和第二钩体4的钩口均朝下,第一钩体3与第二钩体4交错设置使得第一钩体3的位置高度高于第二钩体4的位置高度,在第一钩体3和第二钩体4的下端部分别固定有柔软的并呈条形的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6,第一弹性件5的下端延伸至第一钩体3的下方,且第二弹性件6的下端延伸至第二钩体4的下方,在第一弹性件5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一接触块7,第一弹性件5的下端与第一接触块7的顶面接触,在第二弹性件6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二接触块8,第二弹性件6的下端与第二接触块8的顶面接触。

在钩线架的外侧还设置有支撑托10,即钩线架位于支撑托10与光纤连接器2之间,支撑托10的位置高度高于第一钩体3的位置高度。支撑托10与板体1连接固定,支撑托10用于支撑光纤的线缆。

如图1所示,支撑托10的顶面为圆弧形,且支撑托10的端部固定有限位块11。

该光纤钩线结构的工作原理为:利用插拔光纤的机械手的夹体夹紧光纤头并将光纤头插入光纤连接器2的接口内;机械手再对光纤的线缆进行理线,理线时机械手的夹口“环抱”住线缆,机械手行走时线缆随之被捋顺;当机械手的夹体运动至对准第二弹性件6时,机械手的夹体前进靠近板体1,此时夹体挤压第二弹性件6,第二弹性件6的下端向第二钩体4的内侧弯曲,此时在第二弹性件6的下端第二接触块8的顶面之间形成缝隙,夹体一边挤压第二弹性件6,一边携带线缆通过缝隙进入第二钩体4内;随后夹体横移至第一钩体3与第二钩体4之间,此时夹体与第二弹性件6分离,第二弹性件6回弹至初始位置,即第二弹性件6的下端与第二接触块8的顶面接触,此时第二钩体4被封闭,将前面理顺的线缆锁定在第二钩体4内;接着夹体后退,从两钩体之间退出;夹体再横移至对准第一弹性件5,随后夹体向前移动并挤压第一弹性件5,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件5的下端向第一钩体3的内侧弯曲,此时在第一弹性件5的下端第一接触块7的顶面之间形成缝隙,夹体一边挤压第一弹性件5,一边携带线缆通过缝隙进入第一钩体3内;随后夹体横移至第一钩体3外,此时夹体与第一弹性件5分离,第一弹性件5回弹至初始位置,即第一弹性件5的下端与第一接触块7的顶面接触,此时第一钩体3被封闭,将前面理顺的线缆锁定在第一钩体3内;接着夹体带着线缆上升至支撑托10的上方,夹体带着线缆向支撑托10的外侧横移再下降,从而使线缆被支撑托10的顶面支撑,支撑托10的圆弧形顶面可以避免光纤出现较大的弯折,从而能有效保护光纤,避免光纤的线芯折断;最后夹体下降,完成线缆的理顺和钩线操作。

完成上述操作后,线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绷直,由于支撑托10位于第一钩体3的上方,支撑托10对线缆向上的支撑力使得钩线架内的线缆被上拉,保证线缆与第一钩体3和第二钩体4的内顶部贴紧,防止线缆出现松垮的情况。由于第一钩体3高于第二钩体4,当钩线操作完成后,位于钩线架内的线缆自然形成弧线形的弯曲,不会出现因弯折度过高导致光纤的线芯被折断的情况。

该钩线结构可以与光纤插拔机械手配合,辅助完成光纤的理线工作,能可靠地钩住光纤的线缆,使光纤布线整洁美观,且能对光纤起到有效的保护。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6均为硅胶套管。

参照图3和图4,第一钩体3的下端插入第一硅胶套管(即第一弹性件5)内,第一硅胶套管的下端与第一钩体3的下端之间存在距离,从而使得第一硅胶套管的下端可以自由摆动;同样的,第二钩体4的下端插入第二硅胶套管(即第二弹性件6)内,且第二硅胶套管的下端与第二钩体4的下端之间存在距离。

如图4所示,为避免硅胶套管脱落从钩体上,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钩体3下端的表面上设置有锁定齿13,并在第一硅胶套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供锁定齿13进入的锁定槽14。当第一硅胶套管套在第一钩体3上时,锁定齿13刚好能进入锁定槽14内,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第一硅胶套管与第一钩体3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第一硅胶套管滑动错位或是从第一钩体3上脱落。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管状弹性件,例如橡胶套管、弹簧等来代替本实施例中的硅胶套管,这里不一一列举!

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块7和第二接触块8的顶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圆弧形的引导部9。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部9也可以是斜面。引导部9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便于夹体进入第一钩体3或第二钩体4内。

实施例二:

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钩体3的下端呈锥形,且第一钩体3的下端面为球面;同样的,第二钩体4的下端呈锥形,且第二钩体4的下端面为球面。如此结构使得钩体的下端圆滑过渡,不会有尖锐或锋利的部位,硅胶套管在摆动时不会被割破或刺穿,从而有效保护硅胶套管,延长其使用寿命,另外,钩体的锥状的端部也使得硅胶套管在摆动时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有利于硅胶套管的变形和回弹。

实施例三: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对支撑托1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本实施中,在支撑托10的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地设置有多个供光纤的线缆进入的半圆形凹槽15。当光纤的线缆搭在支撑托10的顶面上时,线缆会落入凹槽15内,随着一根根线缆被理顺,一根根线缆会依次排列在各个凹槽15内,不会出现线缆堆叠的情况,保证线缆排布的整洁性和美观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