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9792发布日期:2021-03-02 18:24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视频等新型业务和应用模式,均会用到光通信技术。光模块在光通信技术领域中实现光电转换的功能,是光通信设备中的关键器件之一,光模块向外部光纤中输入的光信号强度直接影响光纤通信的质量。
[0003]
目前随着光模块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光模块中的传输通道不断的增多,如光模块中包括两组光发射次模块和两组光接收次模块,进而使光模块中光发射次模块和光接收次模块在光模块中的占有体积不断增大。因而当光模块整体体积受限制时,将导致留置于其他功能部件的空间相对减少。因此,如何在日趋减少的了空间内实现各部件的功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模块,方便内部光纤收纳固定,保证光纤整齐。
[0005]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包括:
[0006]
下壳体;
[0007]
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
[0008]
光发射次模块,连接所述电路板,用于输出信号光;
[0009]
光接收次模块,连接所述电路板,用于接收来自光模块外部的信号光;
[0010]
第一光纤,一端连接所述光发射次模块,用于传输所述光发射次模块输出的信号光;
[0011]
第二光纤,一端连接所述光接收次模块,用于将来自光模块外部的信号光传输至所述光接收次模块;
[0012]
第一光纤适配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光纤的另一端,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光纤;
[0013]
第二光纤适配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光纤的另一端,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光纤;
[0014]
盘纤支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底面上且位于光纤适配器和所述电路板端部之间;
[0015]
其中,所述盘纤支架包括支架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底座上的盘纤卡扣,所述盘纤卡扣用于盘绕所述第一光纤和所述第二光纤。
[0016]
本申请提供的光模块,包括光发射次模块和光接收次模块;其中,光发射次模块通过第一光纤连接第一光纤适配器,光接收次模块通过第二光纤连接第二光纤适配器,第一光纤适配器和第二光纤适配器分别连接外部光纤,进而光发射次模块通过第一光纤向外部光纤传输信号光、光接收次模块通过第二光纤接收来自光模块外部的信号光。由于光模块体积相对较小,光发射次模块与第一光纤适配器固定位置的距离以及光接收次模块与第二光纤适配器固定位置的距离比较近,若是通过第一光纤直线连接光发射次模块和第一光纤
适配器、第二光纤直线连接光接收次模块和第二光纤适配器,将不方便光发射次模块、光接收次模块、第一光纤适配器、第二光纤适配器等结构件的装配。
[0017]
为便于光发射次模块、光接收次模块、第一光纤适配器、第二光纤适配器等结构件的装配,通常使第一光纤的长度大于光发射次模块与第一光纤适配器固定位置的距离、第二光纤的长度大于光接收次模块与第二光纤适配器固定位置的距离。然而在使用中发现,相对较长的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在光发射次模块、光接收次模块、第一光纤适配器、第二光纤适配器等结构件完成后将堆积在光模块的光口附近,不便于光模块上壳体的安装;同时光模块上壳体装配过程中易造成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受损,并且当光纤在光口附近堆积时,光纤在较小空间内堆积产生弯曲,造成弯曲半径小于光纤要求的最小弯曲半径,进而会造成光损耗而影响光模块产品的性能。因而本申请提供的光模块中,还包括盘纤支架,盘纤支架设置在下壳体的底面上,并且位于光纤适配器与光学次模块之间,用于盘绕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
[0018]
具体的,盘纤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和盘纤卡扣,支架底座用于盘纤支架的固定安装以及方便盘纤卡扣设置,盘纤卡扣用于盘绕光纤。因此,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盘绕在盘纤支架上,进而实现光纤的收纳规整,有效避免光纤在光模块的光口附近堆积,进而便于光模块上壳体的安装,防止光模块上壳体装配过程损害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避免因为光纤在较小空间内堆积产生弯曲造成弯曲半径小于光纤要求的最小弯曲半径而产生光损耗,保证光模块产品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光通信终端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1]
图2为光网络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光模块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的内部机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与盘纤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与盘纤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的立体图;
[0028]
图9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的使用状态图;
[0029]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的剖视图一;
[0030]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的剖视图二;
[0031]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解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解锁部件的侧视图;
[0033]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解锁部件的俯视图;
[0034]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模块的分解图;
[0035]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摘除解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上壳体与下壳体装配剖视图;
[0038]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0039]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1]
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004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3]
光纤通信的核心环节之一是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光纤通信使用携带信息的光信号在光纤/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中传输,利用光在光纤/光波导中的无源传输特性可以实现低成本、低损耗的信息传输;而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使用的是电信号,为了在光纤/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建立信息连接,就需要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
[0044]
光模块在光纤通信技术领域中实现上述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功能,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是光模块的核心功能。光模块通过其内部电路板上的金手指实现与外部上位机之间的电连接,主要的电连接包括供电、i2c信号、数据信号以及接地等;光模块通过光接口实现与外部光纤的光连接,外部光纤的连接方式有多种,衍生出多种光纤连接器类型;在电接口处使用金手指实现电连接,已经成为光模块行业在的主流连接方式,以此为基础,金手指上引脚的定义形成了多种行业协议/规范;采用光接口与光纤连接器实现的光连接方式已经成为光模块行业的主流连接方式,以此为基础,光纤连接器也形成了多种行业标准,如lc接口、sc接口、mpo接口等,光模块的光接口也针对光纤连接器做了适配性的结构设计,在光接口处设置的光纤适配器因此具有多种类型。
[0045]
图1为光通信终端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通信终端的连接主要包括光网络终端100、光模块200、光纤101及网线103之间的相互连接;
[0046]
光纤101的一端连接远端服务器,网线103的一端连接本地信息处理设备,本地信息处理设备与远端服务器的连接由光纤101与网线103的连接完成;而光纤101与网线103之间的连接由具有光模块200的光网络终端100完成。
[0047]
光模块200的光接口对外接入光纤101,与光纤101建立双向的光信号连接;光模块200的电接口对外接入光网络终端100中,与光网络终端1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在光模块内部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双向相互转换,从而实现在光纤与光网络终端之间建立信息
连接;具体地,来自光纤101的光信号由光模块转换为电信号后输入至光网络终端100中,来自光网络终端100的电信号由光模块转换为光信号输入至光纤101中。
[0048]
光网络终端具有光模块接口102,用于接入光模块200,与光模块2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光网络终端具有网线接口104,用于接入网线103,与网线103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一般为以太网协议的电信号,与光模块使用的电信号属于不同的协议/类型);光模块200与网线103之间通过光网络终端100建立连接,具体地,光网络终端将来自光模块的信号传递给网线,将来自网线的信号传递给光模块,光网络终端作为光模块的上位机监控光模块的工作。光网络终端是光模块的上位机,向光模块提供数据信号,并接收来自光模块的数据信号,至此,远端服务器通过光纤、光模块、光网络终端及网线,与本地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建立双向的信号传递通道。
[0049]
常见的本地信息处理设备包括路由器、家用交换机、电子计算机等;常见的光网络终端包括光网络单元onu、光线路终端olt、数据中心服务器、数据中心交换机等。
[0050]
图2为光网络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光网络终端100中具有电路板105,在电路板105的表面设置笼子106;在笼子106内部设置有电连接器,用于接入光模块的电接口(如金手指等);在笼子106上设置有散热器107,散热器107具有增大散热面积的翅片等凸起部。
[0051]
光模块200插入光网络终端中,光模块的电接口插入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光模块的光接口与光纤101连接。
[0052]
笼子106位于电路板上,将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包裹在笼子中,从而使笼子内部设置有电连接器;光模块插入笼子中,由笼子固定光模块,光模块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笼子106,然后通过笼子上的散热器107进行扩散。
[0053]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光模块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200包括上壳体201、下壳体202、解锁部件500、电路板206、光发射次模块207、光接收次模块208、光纤适配器209和光纤210。
[0054]
上壳体201盖合在下壳体202上,以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包裹腔体;包裹腔体的外轮廓一般呈现方形体,具体地,下壳体包括主板以及位于主板两侧、与主板垂直设置的两个侧板;上壳体包括盖板,盖板盖合在上壳体的两个侧板上,以形成包裹腔体;上壳体还可以包括位于盖板两侧、与盖板垂直设置的两个侧壁,由两个侧壁与两个侧板结合,以实现上壳体盖合在下壳体上。
[0055]
两个开口具体可以是在同一方向的两端开口(204、205),也可以是在不同方向上的两处开口;其中一个开口为电口204,电路板的金手指从电口204伸出,插入光网络终端等上位机中;另一个开口为光口205,用于外部光纤接入;电路板206、光发射次模块207及光接收次模块208等光电器件位于上、下壳体形成的包裹腔体中。
[0056]
采用上壳体201、下壳体202结合的装配方式,便于将光发射次模块207、光接收次模块208、光纤适配器209和光纤210等器件安装到壳体中,由上壳体201、下壳体202形成光模块最外层的封装保护壳体;上壳体201及下壳体202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利于实现电磁屏蔽以及散热;一般不会将光模块的壳体做成一体部件,这样在装配电路板等器件时,定位部件、散热以及电磁屏蔽部件无法安装,也不利于生产自动化。
[0057]
解锁部件500位于包裹腔体/下壳体202的外壁,用于实现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或解除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
[0058]
解锁部件500具有与上位机笼子匹配的卡合部件;拉动解锁部件的末端可以在使解锁部件在外壁的表面相对移动;光模块插入上位机的笼子里,由解锁部件的卡合部件将光模块固定在上位机的笼子里;通过拉动解锁部件,解锁部件的卡合部件随之移动,进而改变卡合部件与上位机的连接关系,以解除光模块与上位机的卡合关系,从而可以将光模块从上位机的笼子里抽出。
[0059]
电路板206上设置有电路走线、电子元件(如电容、电阻、三极管、mos管)及芯片(如mcu、时钟数据恢复cdr、电源管理芯片、数据处理芯片dsp)等。
[0060]
电路板206通过电路走线将光模块中的用电器件按照电路设计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供电、电信号传输及接地等电功能。
[0061]
电路板一般为硬性电路板,硬性电路板由于其相对坚硬的材质,还可以实现承载作用,如硬性电路板可以平稳的承载芯片;当光收发器件位于电路板上时,硬性电路板也可以提供平稳的承载;硬性电路板还可以插入上位机笼子中的电连接器中,具体地,在硬性电路板的一侧末端表面形成金属引脚/金手指,用于与电连接器连接;这些都是柔性电路板不便于实现的。
[0062]
部分光模块中也会使用柔性电路板,作为硬性电路板的补充;柔性电路板一般与硬性电路板配合使用,如硬性电路板与光收发器件之间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连接。
[0063]
光发射次模块及光接收次模块可以统称为光学次模块。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包括光发射次模块207及光接收次模块208,光发射次模块207和光接收次模块208电连接电路板206。可选的,光发射次模块207和光接收次模块208位于电路板206的端部,光发射次模块207和光接收次模块208与电路板206物理分离。光发射次模块207和光接收次模块208可分别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电路板。
[0064]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包括若干光纤适配器209和若干根光纤210,为便于表述将用于与光发射次模块207连接的光纤210称之为第一光纤、将与光接收次模块208连接的光纤210称之为第二光纤、将与第一光纤连接的光纤适配器209称之为第一光纤适配器以及将与第二光纤连接的光纤适配器209称之为第二光纤适配器。第一光纤、第二光纤、第一光纤适配器以及第二光纤适配器的数量不止一个,具体数量需要结合光发射次模块207和光接收次模块208数量。通常一个光发射次模块207对应一个第一光纤和一个第一光纤适配器、一个光接收次模块208对应一个第二光纤和一个第二光纤适配器。
[0065]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包括两个光发射次模块207和两个光接收次模块208,因此光模块中包括4个光纤适配器209和4根光纤210,两个第一光纤和两个第一光纤适配器对应的用于两个光发射次模块207,两个第二光纤和两个第二光纤适配器对应的用于两个光接收次模块208。
[0066]
第一光纤适配器的一端通过第一光纤连接光发射次模块207、另一端连接外部光纤,进而光发射次模块产生的信号光通过第一光纤输出至外部光纤;第二光纤适配器的一端通过第二光纤连接光接收次模块208、另一端连接外部光纤,进而来自光模块外部的信号光通过外部光纤传输至第二光纤,经第二光纤传输至光接收次模块208。
[0067]
为便于光发射次模块207、光接收次模块208、第一光纤适配器、第二光纤适配器等
结构件的装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第一光纤的长度大于光发射次模块207与第一光纤适配器固定位置的距离、第二光纤的长度大于光接收次模块208与第二光纤适配器固定位置的距离。同时,为了防止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在光模块200的光口205附近堆积妨碍上壳体201的安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还包括盘纤支架,盘纤支架设置在下壳体202上,将相对较长的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盘绕在盘纤支架上。盘纤支架将相对过长的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盘绕起来,可实现光纤的收纳规整,有效避免光纤在光模块的光口附近堆积,进而便于光模块上壳体的安装以及防止光模块上壳体装配过程损害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同时防止因为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在较小空间内堆积产生弯曲,避免弯曲半径小于光纤要求的最小弯曲半径产生光损耗,保证光模块产品的性能。
[0068]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盘纤支架300设置在下壳体202的底面上,并且位于光纤适配器209与光学次模块之间(位于光纤适配器209与电路板206靠近光口的端部之间),光纤210盘绕在盘纤支架300上。盘纤支架300在光纤适配器209与光学次模块之间实现了光纤210的收纳固定。盘纤支架30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202的底面上。
[0069]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壳体与盘纤支架的分解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盘纤支架300包括支架底座310和若干盘纤卡扣,盘纤卡扣设置在支架底座310上,支架底座310用于盘纤支架300与下壳体202,盘纤卡扣用于缠绕支撑光纤210。可选的,支架底座310为圆盘或椭圆盘状结构,支架底座310上设置4个盘纤卡扣,4个盘纤卡扣均匀的分布在支架底座310上。盘纤支架300可为注塑成型的塑料件。
[0070]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盘纤支架300还包括支架柱320,支架柱320的一端连接支架底座310,另一端超出支架底座310的顶面。支架柱320上设置安装孔321,相应的下壳体202上设置安装柱400,盘纤支架300通过安装孔321套设在安装柱400上,进而安装孔321与安装柱400配合连接实现盘纤支架300在下壳体202上的固定。为更方便实现盘纤支架300在下壳体202上的固定连接,安装孔321的内径稍小于安装柱400的外径,安装孔321与安装柱400过盈配合实现盘纤支架300在下壳体202上的固定。
[0071]
进一步,安装柱400上设置限位筋401,相应的支架柱320上设置限位槽322,其中限位槽322连通安装孔321。当将盘纤支架300与下壳体202装配连接时,限位筋401与限位槽322对应配合连接。在本申请中,限位筋401成对出现,如安装柱400上设置两个限位筋401,两个限位筋401中心对称的设置在安装柱400上。进而相应的,支架柱320上的限位槽322也成对的出现,如支架柱320上设置两个限位槽322,两个限位槽322中心对称的设置在支架柱320。安装柱400上的限位筋401以及支架柱320上限位槽322有助于实现盘纤支架300在下壳体202定位式固定,并能保证在光模块的使用中盘纤支架300与下壳体202相对位置的稳定。
[0072]
附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300剖视图一,附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300剖视图二。如图7和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盘纤支架300上盘纤卡扣包括若干第一盘纤卡扣330。第一盘纤卡扣330包括第一支撑部331和第一遮挡件332,第一支撑部331的一端连接支架底座310,第一支撑部331的另一端支撑连接第一遮挡件332。可选的,第一支撑部331的高度延伸方向垂直于支架底座310底面所在平面,第一遮挡件332的长度延伸方向所在直线垂直于支架柱320的高度延伸方向所在直线。进而在盘纤支架300使用中,第一遮挡件332和第一支撑部331协作可用于光纤的限位,实现盘纤支架
300盘纤中光纤相对位置的固定。
[0073]
进一步,如图7和8所示,第一遮挡件332沿与第一支撑部331的连接处向第一支撑部331的两侧突出,进而第一遮挡件332与第一支撑部331使第一盘纤卡扣330形成“t”型结构。具体的,第一支撑部331的一侧与支架柱320形成第二间隔,第二间隔用于盘绕收纳光纤,同时第一支撑部331的另一侧也可用于盘绕光纤。在使用中,第一支撑部331沿平行于下壳体底面方向阻挡限位光纤,第一遮挡件332沿垂直于下壳体底面方向阻挡相位光纤。
[0074]
如图7所示,支架柱320上还包括若干第五遮挡部323,第五遮挡部323设置在支架柱320外边缘且第五遮挡部323的一端连接支架柱320外边缘面,第五遮挡部323自支架柱320的外边缘向第一支撑部331所在方面突出,进而第五遮挡部323的突出延伸方向所在直线与第一遮挡件332所在直线相交或共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遮挡部323与第一遮挡件332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宽度小于第二间隔的宽度,进而第一支撑部331、第一遮挡件332、第五遮挡部323以及支架柱320形成相对封闭的光纤容纳空间,盘纤支架300盘纤的光纤通过第二间隙进入该光纤容纳空间,第一遮挡件332和第五遮挡部323有效防止进入该光纤容纳空间的光纤从该光纤容纳空间脱离,有效提高光纤的限位固定。
[0075]
进一步,支架柱320上还包括加强筋324,加强筋324的一端支撑连接第五遮挡部323,加强筋324用于加强第五遮挡部323与支架柱320连接牢固性。
[0076]
如图7和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盘纤支架300上盘纤卡扣包括第二盘纤卡扣340。第二盘纤卡扣340包括第二支撑部341、第三支撑部342、第一遮挡部343和第二遮挡部344。第二支撑部341的一端连接支架底座310,第二支撑部341的另一端支撑连接第一遮挡部343,第二支撑部341与第一遮挡部343形成“7”型形状的结构;第三支撑部342的一端连接支架底座310,第三支撑部342的另一端支撑连接第二遮挡部344,第三支撑部342与第二遮挡部344形成反“7”型形状的结构。可选的,第二支撑部34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三支撑部342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如,第二支撑部341的长度延伸方向所在直线和第三支撑部342的长度延伸方向直线分别垂直于支架底座310底面所在平面;第二支撑部341与第三支撑部342之间形成第一间隔。第一遮挡部343的边缘和第二遮挡部344的边缘形成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的宽度小于第一间隔的宽度,进而第二支撑部341、第三支撑部342第一遮挡部343和第二遮挡部344之间将形成相对封闭的光纤容纳空间,盘纤支架300盘纤的光纤通过第一间隙进入该光纤容纳空间,第一遮挡部343和第二遮挡部344有效防止进入该光纤容纳空间的光纤从该光纤容纳空间脱离,进而第二支撑部341、第三支撑部342、第一遮挡部343和第二遮挡部344协作用于盘纤支架300所盘纤光纤的限位固定,有效提高光纤的限位固定。
[0077]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的,盘纤支架300上包括若干第一盘纤卡扣330或包括若干第二盘纤卡扣340。如:盘纤支架300上包括4个均匀排布的第一盘纤卡扣330;盘纤支架300上包括4个均匀排布的第二盘纤卡扣340。优选的,盘纤支架300上包括若干第一盘纤卡扣330和若干第二盘纤卡扣340,第一盘纤卡扣330和第二盘纤卡扣340交替设置在支架底座310上。如图6-8所示,盘纤支架300上包括2个第一盘纤卡扣330和2个第二盘纤卡扣340,2个第一盘纤卡扣330和2个第二盘纤卡扣340交替且均匀的排布在支架底座310上。
[007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2个第一盘纤卡扣330位于支架底座310的同一直径上,即2个第一盘纤卡扣330以支架底座310底面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设置在支架底座310上;2个第二盘纤卡扣340位于支架底座310的同一直径上,即2个第二盘纤卡扣340以支架底座310底面
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设置在支架底座310上。并且第一盘纤卡扣330和第二盘纤卡扣340间隔式的设置在支架底座310上。可选的,2个第二盘纤卡扣340的连线垂直于2个第二盘纤卡扣340的连线。
[0079]
附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的使用状态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的剖视图一,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的剖视图二。图9-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纤支架300的盘纤收纳光纤的状态。
[0080]
如图9-11所示,盘纤支架300通过支架柱320固定在下壳体202的安装柱400上。具体的:两个第一盘纤卡扣330的连线与光模块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两个第二盘纤卡扣340的连线与光模块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第一支撑部331用于盘纤的左右方向上的限位,第一遮挡件332、第一遮挡部343、第二遮挡部344和第五遮挡部323用于盘纤的上下方向上的限位,第二支撑部341和第三支撑部342用于盘纤的前后方向的限位。其中,左右方向指光模块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指光模块高度方向,前后方向指光模块长度方向。
[0081]
进一步,第一盘纤卡扣330靠近下壳体202的侧板但与下壳体202的侧板存在间隔,该间隔用于容纳固定光纤。如,第一支撑部331与下壳体202的侧板形成第三间隔,第一遮挡件332遮挡第三间隔。进而,如图9和10所示,光纤210-1以及光纤210-2等穿梭于第一盘纤卡扣330与支架柱32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第一盘纤卡扣330与下壳体202形成的间隙以及第二盘纤卡扣34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实现光纤210-1以及光纤210-2等的盘纤收纳。每一根光纤根据其对应适配器以及光学次模块的位置协调选择穿过的第一盘纤卡扣330与支架柱32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第一盘纤卡扣330与下壳体202形成的间隙以及第二盘纤卡扣34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有助于保证每一根光纤盘纤收纳时光纤每一折弯处的半径不小于5mm,保证每一根光纤的使用性能。如:光纤210-1穿过右侧第一盘纤卡扣330与支架柱32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第二盘纤卡扣34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以及左侧第一盘纤卡扣330与与下壳体202形成的间隙被收纳固定;光纤210-1穿过左侧第一盘纤卡扣330与支架柱32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第二盘纤卡扣34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以及右侧第一盘纤卡扣330与与下壳体202形成的间隙被收纳固定。
[008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光纤210中的光纤对应适配器以及光学次模块的位置协调选择穿过的第一盘纤卡扣330与支架柱32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第一盘纤卡扣330与下壳体202形成的间隙以及第二盘纤卡扣340之间形成的光纤容纳空间,避免光纤210中光纤弯折半径过小。
[0083]
如图10和图11所示,安装柱400的顶端还设置有上壳安装孔402,上壳安装孔402用于固定连接下壳体202与光模块的上壳体。如,通过螺钉连接上壳体和上壳安装孔402实现下壳体202与上壳体的固定连接。
[0084]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解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解锁部件500包括手柄510、解锁器520、桥接件523和弹簧卡勾。解锁器520连接下壳体,解锁器520的一端设置有锁止卡勾,锁止卡勾用于实现光模块与笼子的机械连接,实现光模块与笼子的锁止。解锁器520另一端通过桥接件523连接手柄510,手柄510便于拉动解锁器520。
[0085]
与弹簧卡勾相对应的,下壳体202光口处的顶部位置设置有弹簧槽,弹簧槽设置弹簧,弹簧卡勾卡设在相应弹簧槽内的弹簧上。弹簧卡勾设置在桥接件523的下方,其中,弹簧
卡勾的一端连接桥接件523、另一端卡设在弹簧上,弹簧卡勾用于挤压弹簧。在锁止卡勾与笼子的机械连接脱离过程中,解锁器520移动使弹簧卡勾挤压弹簧,当锁止卡勾与笼子的机械连接脱离后,弹簧回复使下壳体向手柄拉动方向移动,进而使解锁部件500在下壳体上复位。
[0086]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解锁部件的侧视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解锁部件的俯视图。如图12-14所示,解锁器520包括第一解锁部521和第二解锁部522,桥接件523连接第一解锁部521和第二解锁部522。
[0087]
第一解锁部521设置在下壳体一侧的侧壁且可在该侧壁上移动,第二解锁部522连接下壳体另一侧的侧壁且可在该侧壁上移动。为便于描述,下壳体一侧的侧壁称为第一侧壁,下壳体另一侧的侧壁称为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进而第一解锁部521设置在第一侧壁的表面且可在第一侧壁上移动,第二解锁部522设置在第二侧壁上的表面且可在第二侧壁上移动。如,拖动手柄510,手柄510通过桥接件523带动第一解锁部521在第一侧壁上移动以及带动第二解锁部522在第二侧壁上移动。第一解锁部521的一端或第二解锁部522的一端设置锁止卡勾,锁止卡勾用于解锁器与笼子的锁止,进而实现光模块与笼子的锁止。
[0088]
可选的,第一解锁部521的一端设置第一锁止卡勾524,第一锁止卡勾524用于第一解锁部521与笼子锁止;第二解锁部522的一端也设置第二锁止卡勾525,第二锁止卡勾525用于第二解锁部522与笼子锁止。因此,第一解锁部521上的第一锁止卡勾524与第二解锁部522上的第二锁止卡勾525结合实现光模块与笼子的锁止,保证光模块与笼子的锁止牢固性,同时在进行光模块与笼子解锁过程中,使解锁部件500受力均衡,便于保证解锁部件500的使用寿命。
[0089]
第一解锁部521的另一端和第二解锁部522的另一端连接桥接件523。如,第一解锁部521的另一端连接桥接件523的一端,第二解锁部522的另一端连接桥接件523的另一端。进一步,桥接件523设置在下壳体上光口处的顶部,覆盖弹簧槽,将弹簧封装在弹簧槽内,可有效避免弹簧从被弹簧槽的顶部弹出。通常解锁部件装配完成后,弹簧卡勾则挤压弹簧,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保证弹簧的响应性。
[0090]
在解锁部件500使用过程中,拉动手柄510,手柄510通过桥接件523带动解锁器520移动,解锁器520移动使第一解锁部521的第一锁止卡勾524和第二解锁部522上的第二锁止卡勾525与笼子的机械连接脱离,进而将光模块与笼子解锁;并在锁止卡勾与笼子的机械连接脱离过程中,解锁器520移动使弹簧卡勾挤压弹簧,当锁止卡勾与笼子的机械连接脱离后,弹簧回复使下壳体向手柄拉动方向移动,进而使解锁部件在下壳体上复位。
[009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柄510可为注塑成型件,解锁器520可为钣金件,桥接件523可与第一解锁部521和第二解锁部522一体成型。为方便手柄510连接桥接件523连接以及保证手柄510与桥接件523连接的牢固性,手柄510还包括连接部511。附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模块的分解图。如图12-15所示,连接部511位于手柄510的一端,连接部511连接桥接件523。如,桥接件523注塑包裹连接部511,进一步保证解锁器520与桥接件523连接的牢固性。
[009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4和15所示,弹簧卡勾包括第一弹簧卡勾531和第二弹簧卡勾532,如此便于保证解锁器520受力的均匀性。为满足第一弹簧卡勾531和第二弹簧卡勾
532强度需要,第一弹簧卡勾531和第二弹簧卡勾532连接解锁器520,与解锁器520同为钣金材质。如,第一弹簧卡勾531和第二弹簧卡勾532连接桥接件523,连接部511包裹第一弹簧卡勾531和第二弹簧卡勾532与桥接件523的连接处,进而第一弹簧卡勾531和第二弹簧卡勾532与桥接件523的连接处镶嵌在连接部511中。
[0093]
为方便解锁器520在下壳体外壁上移动以及保证解锁器520与下壳体侧壁连接的牢固度,如图12和13所示,第一解锁部521上设置第一通孔526和第一导向槽527。第一通孔526靠近第一锁止卡勾524,第一导向槽527靠近桥接件523。可选的,第一导向槽527设置在第一解锁部521另一端的端面,第一导向槽527的深度向第一锁止卡勾524方向延伸,第一导向槽527的开口位于第一解锁部521另一端的端面上。
[0094]
可选的,如图12和13所示,第二解锁部522上设置第二通孔528和第二导向槽529。第二通孔528靠近第二锁止卡勾525,第二导向槽529靠近桥接件523。可选的,第二导向槽529设置在第二解锁部522另一端的端面,第二导向槽529的深度向第二锁止卡勾525方向延伸,第二导向槽529的开口位于第二解锁部522另一端的端面上。
[0095]
相应的,下壳体外壁上设置限位柱和导向柱。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和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202一侧的侧壁(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柱2024和第一导向柱2023,第一限位柱2024和第一导向柱2023可为下壳体202的侧壁表面下陷形成。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202另一侧的侧壁(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柱和第二导向柱(被下壳体202另一侧的侧壁遮挡)。
[0096]
当将解锁部件500装配至下壳体202上时,第一通孔526套设在第一限位柱2024上,第一导向柱2023沿第一导向槽527的开口穿设在第一导向槽527内,第二通孔528套设在第二限位柱,第二导向柱沿第二导向槽529的开口穿设在第二导向槽529内,进而使第一解锁部521和第二解锁部522连接到下壳体202相应的侧壁上。拖动手柄510,第一限位柱2024相对第一通孔526的可移动方向与第一导向柱2023相对第一导向槽527的可移动方向平行;第二限位柱相对第二通孔528的可移动方向与第二导向柱相对第二导向槽529的可移动方向平行。
[0097]
当需要光模块从笼子中解锁时,拖动手柄510,手柄510通过桥接件523带动解锁器520以使第一解锁部521沿第一限位柱2024和第一导向柱2023的延伸方向移动、第二解锁部522沿第二限位柱和第二导向柱的延伸方向移动,进而保证光模块从笼子中解锁过程中第一解锁部521始终连接下壳体的第一侧壁、第二解锁部522始终连接第二侧壁,同时还能保证解锁部件在下壳体上复位。
[0098]
如图15和16所示,下壳体202包括底面、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上盖板2020,第一侧壁设置在底面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侧壁设置在底面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盖板2020设置在底面的一端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连。上盖板2020的顶面上设置第一弹簧槽2021和第二弹簧槽2022。第一弹簧槽2021用于盛放设置第一弹簧211,第二弹簧槽2022用于盛放设置第二弹簧212。第一弹簧卡勾531用于挤压第一弹簧211,第二弹簧卡勾532用于挤压第二弹簧212。
[0099]
如图15和16所示,第一弹簧槽2021包括底面221、第一侧面222和第二侧面223。底面221沿光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侧面222设置在底面221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侧面223设置在底面221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底面221、第一侧面222和第二侧面223在上盖板2020
的端面上形成缺口,方便第一弹簧211的安装。
[0100]
相应的,第二弹簧槽2022也可包括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设置在底面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侧面设置在底面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在上盖板2020的端面上形成缺口,方便第二弹簧212的安装。
[010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配合解锁器520的使用,下壳体202的侧壁上设置锁止卡槽。如,下壳体202的第一侧壁上设置第一锁止卡槽241,第一锁止卡槽241用于第一解锁部521的限位;下壳体202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二锁止卡槽(被遮挡未标出),第二锁止卡槽用于第二解锁部522的限位。可选的,第一锁止卡槽241的设置位置与第一锁止卡勾524相对应,第一锁止卡勾524的端部卡设在第一锁止卡槽241内;第二锁止卡槽的设置位置与第二锁止卡勾525相对应,第二锁止卡勾525的端部卡设在第二锁止卡槽内。第一锁止卡槽241和第二锁止卡槽可通过下壳体202侧壁的外表面下沉形成。
[0102]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摘除解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上壳体201的端面接触上盖板2020的端面,进而上壳体201的端面可密封第一弹簧槽2021和第二弹簧槽2022在上盖板2020的端面形成的缺口。
[0103]
在本申请实施中,光纤适配器固定在下壳体202上。为方便光纤适配器的固定,如图16和17所示,下壳体202的内腔侧还设置第一支撑台2025和第二支撑台2027,第一支撑台2025和第二支撑台2027之间设置第一卡槽2026。第一支撑台2025和第二支撑台2027用于支撑适配器209,第一卡槽2026用于设置垫片600壳体201装配至下壳体202上时,设置在第一卡槽2026内的垫片600被挤压进而可固定适配器209。
[0104]
附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上壳体与下壳体装配剖视图,附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分解示意图。结合图18与图19,垫片600用于设置在光纤适配器209上方,上壳体201挤压垫片600以使垫片600挤压光纤适配器209,进而通过上壳体201、下壳体202以及垫片600实现了光纤适配器的固定,方便光纤适配器的固定,且安装简单方便。
[010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纤适配器209包括适配器主体2091和凸起2092。凸起2092位于适配器主体2091的表面,凸起2092相对与适配器主体2091形成凸起。凸起2092包括侧壁、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0106]
第一支撑台2025和第二支撑台2027可以是下壳体202内表面向上凸起形成的。第一支撑台2025和第二支撑台2027上分别包括若干圆弧面271,圆弧面271便于支撑台2027支撑凸起2092。
[0107]
第一支撑台2025和第二支撑台2027上还包括若干支撑平面272,部分支撑平面272位于支撑台2027的端部,部分支撑平面272连接相邻的圆弧面271。支撑平面272支撑垫片600的底面,用于挤压垫片600使光纤适配器209固定。进一步,第一支撑台2025和第二支撑台2027上还包括若干阻挡凸起273,阻挡凸起273设置在支撑平面272的一侧,连接圆弧面271和支撑平面272。
[0108]
垫片600可采用橡胶等材料。上壳体201与下壳体202结合挤压垫片600使垫片挤压光纤适配器209,因此垫片600可起到密封光纤适配器209周围的作用,进而便于提升光模块的emc性能。为便于垫片600挤压固定光纤适配器209,上壳体201上设置第二卡槽2011,第二卡槽2011的结构以及形成可参考下壳体202的第一卡槽202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垫片600
包括第一垫片610和第二垫片620。第一垫片610设置在光纤适配器209的下方,第二垫片620设置在光纤适配器209的上方,其中光纤适配器209的下方更靠近下壳体202的底面。第一垫片610设置第一卡槽2026内,第二垫片620设置在第二卡槽2011内。
[0109]
附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垫片610包括垫片本体611,垫片本体611上包括第一支撑面612和第二支撑面613,第一支撑面612和第二支撑面613之间设置有台阶面614,第一支撑面612用于支撑配器主体2091的侧面,第二支撑面613用于支撑凸起2092的侧壁。优选的,第一支撑面612和第二支撑面613分别为高低起伏的弯曲面。垫片本体611的底面与第一卡槽2026的底面接触。
[0110]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垫片620结构可与第一垫片610的结构相同,第二垫片620包括垫片本体,垫片本体上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设置有台阶面,第一支撑面用于接触配器主体2091的侧面,第二支撑面用于接触凸起2092的侧壁。垫片本体的底面与第二卡槽2011的底面接触。
[0111]
上壳体201与下壳体202装配连接后,上壳体201挤压第二垫片620使得第二垫片620产生形变,下壳体202挤压第一垫片610使得第一垫片610产生形变,产生形变的第一垫片610和第二垫片620挤压光纤适配器209,同时配合第一支撑台2025、第二支撑台2027以及上壳体201上形成第二卡槽2011的凸台达到固定光纤适配器209的效果。
[011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