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33945发布日期:2023-01-24 18:25阅读:50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摄像模组领域,尤其涉及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各项需求都有着不小的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新的需求。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用户对于拍摄质量和功能的追求,激励着厂商发展出个性化、定制化的摄像模组,例如,大光圈、大广角的摄像模组,同时也出现了为了解决像差而出现的具有相对更多镜片数量的光学镜头。
3.应可以理解,当光学镜头所包含的镜片数量增加时,这不仅会使得光学镜头的光学设计越来越复杂;而且,复杂的光学系统又很敏感而脆弱,这对光学镜头的制造厂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制造的良率在下降、光学镜头的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4.并且,在一些光学镜头中,为了降低整体高度尺寸,除了塑料材质的镜片之外,还会引入玻璃材料的镜片,这无疑进一步地增加了光学镜头的制备难度。
5.因此,需要一种优化的光学镜头的结构设计方案来降低光学镜头的制备难度,以确保其产品良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通过对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第一镜头部分进行异构来优化的光学镜头在结构设计层面的稳定性,并且,使用主动校准工艺来降低光学镜头的组装难度,以确保其产品良率和产品质量。
7.通过下面的描述,本技术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8.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其包括:
9.第一镜头部分,包括第一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的至少一第一光学透镜;以及
10.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组装在一起的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
11.其中,所述第一镜筒包括第一镜筒主体和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的下端部向内延伸的至少一支撑臂,所述支撑臂配合所述第一镜筒主体形成第一安装腔,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以附着于所述支撑臂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12.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支撑臂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的下端部的周缘径向地向内延伸。
13.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述第一光学透镜被适配地嵌合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14.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光
学透镜的外周部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之间的容胶槽,以及,设置于所述容胶槽内的黏着剂,以通过所述黏着剂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结合在一起。
15.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包括位于中部的光学区和环绕地形成于所述光学区的周缘的结构区,所述结构区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外周部,其中,所述结构区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镜筒主体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16.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筒主体的上表面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的外周部向其内周部向下倾斜地延伸。
17.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结构区的下表面的凹槽,所述第一镜筒的支撑臂延伸入所述凹槽内。
18.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支撑臂的厚度为:50微米-150微米。
19.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支撑臂的厚度。
20.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50微米-100微米。
21.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用于结合所述支撑臂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所述黏着剂。
22.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镜筒由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第一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比值范围是100%至300%。
23.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材料为玻璃材料或塑料材料,且所述第二材料为塑料材料。
24.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分体式镜头进一步包括用于遮蔽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外罩,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包括位于中部的光学区和环绕地形成于所述光学区的周缘的结构区,所述外罩具有一开口,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对应于所述开口。
25.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外罩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的侧部。
26.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外罩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自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外侧向内逐渐变小。
27.在根据本技术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通过主动校准工艺组装在一起。
28.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29.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芯片;以及
3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的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
31.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技术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32.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33.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34.图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示意图。
35.图2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3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第一镜头部分的示意图。
37.图4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第一镜头部分的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38.图5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39.图6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40.图7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41.图8a和图8b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制备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43.申请概述
44.如前所述,当光学镜头所包含的镜片数量增加时,这不仅会使得光学镜头的光学设计越来越复杂;而且,复杂的光学系统又很敏感而脆弱,这对光学镜头的制造厂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制造的良率在下降、光学镜头的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45.并且,在一些光学镜头中,为了降低整体高度尺寸,除了塑料材质的镜片之外,还会引入玻璃材料的镜片,这无疑进一步地增加了光学镜头的制备难度。因此,需要一种优化的光学镜头的结构设计方案来降低光学镜头的制备难度,以确保其产品良率和产品质量。
4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为:对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第一镜头部分进行异构来优化的光学镜头在结构设计层面的稳定性,并且,使用主动校准工艺来降低光学镜头的组装难度,以确保其产品良率和产品质量。
47.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镜头,其包括:第一镜头部分,包括第一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的至少一第一光学透镜;以及,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组装在一起的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镜筒包括第一镜筒主体和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的下端部向内延伸的至少一支撑臂,所述支撑臂配合所述第一镜筒主体形成第一安装腔,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以附着于所述支撑臂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48.在介绍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之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具体介绍本技术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
49.示例性分体式镜头
50.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100被阐明,其包括两个镜头部分:第一镜头部分10和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组装在一起的第二镜头部分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包括第一镜筒11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至少一第一光学透镜12,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包括第二镜筒21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包括位于中部的光学区121和环绕地形成于所述光学区121的周缘的结构区122,这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光学区表示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中参与到成像的部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结构区表示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中不参与成像的部分。通常,所述光学区121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中部区域,而所述结构区122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周围部分,即,通常所述结构区122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外周部123。
52.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镜筒11在其一侧具有与所述光学区121对应的第一通孔101,使得所述成像光线穿过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后达到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所述第二镜筒21在其相对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01对应的第二通孔201,使得穿过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成像光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01后到达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
53.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解像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光学透镜的数量成正比,也就是,解像力越高,所述光学透镜的数量越多。相应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的数量可根据所述分体式镜头100与其他部件组装的摄像模组的光学设计要求进行配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的数量可以为1、2、3,或者更多,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54.在如图1所示意的示例中,虽然以所述分体式镜头100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为示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上人员应知晓,在本技术的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具体数量,同样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其可根据所述分体式镜头100与其他部件组装的摄像模组的光学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55.在所述分体式镜头100被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例如,其与其他部分组成形成摄像模组并被组装到电子设备的前侧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由于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最邻近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幕;再如,当所述分体式镜头100与其他部分组成形成摄像模组并被组装到电子设备的背侧作为电子设备的后置摄像模组时,由于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最邻近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因此,在这些应用场景中,需要对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进行结构加强和保护,以提高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第一镜筒11以及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之间的结合方式进行设计来提高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稳定性。
56.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镜筒11包括镜筒主体和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端部向内延伸的至少一支撑臂112,所述支撑臂112配合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形成第一安装腔102,并且,所述支撑臂112形成所述第一通孔101。
57.更具体地,所述支撑臂112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端部的周缘径向地向内延伸,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臂112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端部的整个周缘径向地向内延伸,形成一个整圈环绕型的支撑臂112,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臂112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端部的部分周缘径向地向内延伸,形成至少一所述支撑臂112。当所述支撑臂112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端部的部分周缘径向地向内延伸时,优选地,形成至少二所述支撑臂112。并且,至少二所述支撑臂112均匀分散地形成于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端部,以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压向所述支撑臂112时,所述支撑臂112向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提供均匀的支撑力。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腔102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周缘的尺寸,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被适配地嵌合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02内,以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稳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02内。这里,所述第一安装腔102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周缘的尺寸指的是:所述第一安装腔102的尺寸等于或者略大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周缘的尺寸。
59.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之间的结合稳定性,进而提高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可靠性,可在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之间施加黏着剂90。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之间的容胶槽103,以及,设置于所述容胶槽103内的黏着剂90,以通过和所述黏着剂90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结合在一起。
60.具体地,所述容胶槽103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外周部123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之间。所述结构区122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外周部123,所述结构区122不影响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对成像光线的接收。相应地,在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外周部123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之间的容胶槽103中设置的所述黏着剂90不影响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对成像光线的接收。
6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被设计为: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避免设置于所述容胶槽103的所述黏着剂90自所述容胶槽103溢出并流动至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光学区121,影响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功能。
6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上表面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外周部123向其内周部向下倾斜地延伸,也就是,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上表面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内周部向其外周部123逐渐走高,可避免设置于所述容胶槽103的所述黏着剂90自所述容胶槽103溢出并向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外侧流动,流动至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外侧面,甚至沿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外侧面流动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下方的部件,造成各部件之间的非预期黏结。
63.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容胶槽103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上表面之间,相应地,所述黏着剂90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上表面之间,如图1和图3所示。
64.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容胶槽103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表面之间,相应地,所述黏着剂90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表面之间,如图4所示,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65.当所述黏着剂90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表面之间时,所述黏着剂90的布设空间较小,容易溢出,并且,所述黏着剂90接近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溢出的所述黏着剂90将影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组装。因此,优选地,所述黏着剂90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上表面之间。
6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结构区
122的下表面的凹槽104,所述第一镜筒11的支撑臂112延伸入所述凹槽104内。这样,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整体的的高度得以缩减,并且,可以通过调整所述凹槽104的深度和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来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整体的高度,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间隙的设计自由度提升,以降低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设计难度。例如,可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间隙设计为尺寸较小的间隙,以进一步缩减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整体高度;也可在保持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整体高度不变的前提下,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间隙设计为尺寸较大的间隙。
6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应保证所述支撑臂112的强度以为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提供足够的支撑。相应地,可依据所述支撑臂112所需的强度来设计其厚度。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为50微米-150微米,在本技术的其他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值,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68.所述凹槽104的深度可小于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在也可大于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优选地,所述凹槽104的深度小于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以保护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
69.具体地,当所述凹槽104的深度小于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时,所述支撑臂112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结构区12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主要通过所述支撑臂112被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这样,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被悬置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上方,避免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受到损害。
7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凹槽104在收容所述支撑臂112的至少一部分的同时,形成可容置所述黏着剂90的容胶槽103。相应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凹槽104内且用于结合所述支撑臂112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所述黏着剂90,如图4所示。
71.需注意的是,当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的材质不同时,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所述第一安装腔102内的过程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的形变量不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容易偏离预设位置,并且,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可能在抵抗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碎裂的情况。
72.基于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镜筒11由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第一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比值范围是100%至300%,以避免因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的材质不同引起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偏离预设位置、碎裂等问题。
73.具体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可由塑料材料制成,也可由玻璃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镜筒11可金属材料制成,也可由塑料材料制成,或者,玻璃纤维材料等其他材料制成。也就是,所述第一材料为玻璃材料或者塑料材料,所述第二材料为金属材料、塑料材料,或者,玻纤材料等其他材料。由玻璃材料制成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透射率和折射率较高,像散较低,有利于提升成像质量,并且,可降低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整体高度。因此,优选地,所述第一材料为玻璃材料。
74.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由玻璃材料制成,且所述玻璃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为8至15,所述第一镜筒11由添加了30%的碳纤维的聚碳酸酯材料,且所述聚碳酸酯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为38至42,接近所述玻璃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玻璃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3倍。添加了30%的碳纤维的聚碳酸酯材料具有良好的脱模性、无溴阻燃性、高抗折曲性,可以对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起到保护作用,提高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发的稳定性。具体地,其密度为1.3g/cm2至1.5g/cm2,收缩率为0.25%至0.45%,弯曲强度为80mpa至100mpa,弯曲模量为4800mpa至5200mpa,热变形温度为120℃至140℃。
7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以其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相应地,所述第二镜筒21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至少一第一安装部211。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通过黏着剂90结合在一起。相应地,所述分体式镜头10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用于结合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黏着剂90。
76.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通过主动校准工艺组装在一起,可根据所述分体式镜头100与其他部件组装的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实时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样,可降低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组装难度,并提高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组装精准度,进而,提升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产品良率和产品质量。
77.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的黏着剂90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所述黏着剂90,如图1所示。
78.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的黏着剂9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的黏着剂90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不仅在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黏合剂,而且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黏着剂90,如图5所示。
79.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具体示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黏着剂90和位于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黏着剂90在固化后均会收缩。并且,由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不同,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的黏着剂90与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11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的黏着剂90相比,厚度不同,收缩程度不同,在所述黏合剂收缩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外周部123容易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脱落。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下方的所述支撑臂112可以起到支撑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作用,降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脱落风险。
80.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黏着剂90,当所述第二镜筒21的制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远大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制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容易与所述第二镜筒21分离。因此,优选地,所述第二镜筒21的制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制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比值小于等于300%。
8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可靠性,所述分体式镜
头100进一步包括用于遮蔽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至少一部分的外罩30,以起到保护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作用。所述外罩30具有一开口301,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光学区121对应于所述开口301,以允许成像光线通过所述开口301到达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光学区121。
82.所述外罩30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并且所述外罩30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自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外侧向内逐渐变小,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小从所述外罩30的顶部入射的杂光。并且,所述外罩30的顶部和自所述顶部的外侧向下延伸的侧部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
83.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罩30安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所述外罩30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不存在黏结关系,并且,所述第一镜筒11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罩30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以降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受所述外罩30的形状、位置等变化的影响。例如,当所述外罩30受到外力冲击、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影响而发生位置偏移或者形变时,由于所述外罩30和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之间不存在黏结关系,所述外罩30的位置偏移或者变形不会直接影响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提升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可靠性。
84.还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镜筒11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罩3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宜过小,以降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受所述外罩30的形状、位置等变化的影响;所述第一镜筒11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罩3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也不宜过大,以避免所述外罩30的尺寸过大,导致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体积过大。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镜筒11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罩3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尺寸为60微米-400微米。
8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镜筒2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侧部的至少一第二安装部212,所述外罩30通过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第二安装部212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侧部,如图1所示。并且,所述外罩30通过黏着剂90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即,所述分体式镜头100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罩30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的黏着剂90。
86.具体地,所述外罩30的底表面通过所述黏着剂90结合于所述第二安装部212的上表面。为了避免设置于所述外罩30和所述第二镜筒21之间的间隙中的黏着剂90溢出,并流动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所述第二安装部212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第一安装部211之间具有隔离槽213,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212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11的上表面,如图1所示。
87.所述外罩30也可以其内表面通过所述黏着剂90结合于所述第二安装部212的外侧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这样,所述外罩30可遮蔽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至少一部分,起到保护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作用。
8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外罩3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直径,这样,从所述外罩30沿所述分体式镜头100所设定的光轴看向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时,所述外罩30遮挡所述第二镜筒21。
89.综上,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100被阐明,通过对所述分体式镜头
100的结构进行异构来提升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可靠性。
90.示例性摄像模组
91.如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被阐明,其包括:感光组件200和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200的感光路径上的图1至图5所示意的所述分体式镜头100。
92.具体地,所述感光组件200包括线路板40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40的感光芯片50。所述线路板40形成所述感光组件200的安装基板。所述线路板40可以被实施为印刷电路板、补强后的柔性电路板。并且,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所述线路板40的下方设置补强板(未有图示意),例如,在所述线路板40的下方设置钢片,以通过所述钢片来加强所述线路板40的强度且提高所述感光组件200的散热性能。
93.所述感光芯片50具有感光区域和形成于所述感光区域周围的非感光区域,其中,所述感光芯片50的感光区域用于接收来自被摄目标的成像光线并通过光电反应进行成像。
94.所述感光组件200进一步包括支架60和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50的感光路径上的滤光元件70。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70以被安装于所述支架60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50的感光路径上,即,所述滤光元件70被安装于所述支架60,且对应于所述感光芯片50的感光区域。在本技术的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7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50的感光路径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例如,所述滤光元件70可被实施为滤波膜并涂覆于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某一光学透镜的表面,以起到滤光的效果。
9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进行异构来提高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的可靠性。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在上面参考图1至图5的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的描述中得到了详细介绍,并因此,将省略重复描述。
96.在本技术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300进一步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分体式镜头100至所述感光组件200的支撑机构400,如图7所示。也就是,所述分体式镜头100通过所述支撑机构400被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200。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机构400不仅起到保持所述分体式镜头100和所述感光组件20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作用,而且,适于驱动所述分体式镜头100运动以进行光学性能调整(例如,光学对焦、光学防抖等)。
97.综上,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300被阐明,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可靠性相对较高,可提高所述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98.示例性分体式镜头的制备方法
99.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分体式镜头的制备方法,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制备方法包括:s110,提供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s120,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s130,将外罩安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
100.在步骤s110中,提供第一镜头部分10和第二镜头部分20。具体地,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包括第一镜筒11和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至少一第一光学透镜12,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包括第二镜筒21和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
101.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一光学透镜12以如图8a所示意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具体地,首先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第一安装腔102内,其中,所述第一安装腔102由所述第一镜筒的第一镜筒主体111和自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的下端部往内延伸的支撑臂112围成。接着,在该示例中,在所述第一镜筒主体111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所形成的所述容胶槽103内施加黏着剂90,以通过所述黏着剂
90固定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02内。
102.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结构区的下表面的凹槽104,所述第一镜筒11的支撑臂112延伸入所述凹槽104内。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04的深度小于所述支撑臂112的厚度,因此,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凹槽104内设置用于结合所述支撑臂112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黏着剂,以通过所述黏着剂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02内。
103.值得一提的是,也可以同时在所述容胶槽103和所述凹槽104内设置所述黏着剂,以提高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和所述第一镜筒11之间的结合稳定性和结合强度,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104.在步骤s120中,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具体地,可以在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施加黏着剂90,并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通过所述黏着剂90直接结合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也可以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
105.当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时,首先需要依据所述分体式镜头100与其他部件组装的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来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通过所述黏着剂90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固定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
106.具体地,首先,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沿设定的光轴排布,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以及感光组件200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接着,从导通的光学系统获取测试图像,并基于测试图像的特征参数确定待调整尺寸,以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接着,基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施胶位置;然后,在所述施胶位置施加所述黏着剂90,并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通过所述黏着剂90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
107.相应地,步骤s120,包括:s121,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沿设定的光轴排布,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以及感光组件200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s122,从导通的光学系统获取测试图像,并基于测试图像的特征参数确定待调整尺寸,以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s123,基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施胶位置;以及,s124,在所述施胶位置施加黏着剂90,并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通过所述黏着剂90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
108.在步骤s121中,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沿设定的光轴排布,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以及感光组件200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以及感光组件200彼此之间的位置并未固定,可沿着设定的光轴移动。
109.在步骤s122中,从导通的光学系统获取测试图像,并基于测试图像的特征参数确定待调整尺寸,以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地,可多次从导通的光学系统获取测试图像,并依据测试图像调整多次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更具体地,在从导通的光学系统获取测试图像后,可通过空间频率响应(spatial frequency response,sfr)算法、调制传递函数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算法等图像算法计算所述测试图像的特征参数(例如:峰值、场曲、像散等光学参数)以评估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并基于测试图像的特征参数确定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或者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待调整尺寸,进而,根据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或者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待调整尺寸实时地且主动地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经过一次或者更多次的调整,所述测试图像的特征参数达到目标值,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
110.在步骤s123中,基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施胶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的与所述施胶位置对应的表面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与所述施胶位置对应的表面为平面,以提供主动校准空间和施胶空间,并且保证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结合强度。
111.在步骤s124中,在所述施胶位置施加黏着剂90,并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通过所述黏着剂90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具体地,在所述施胶位置施加黏着剂90后,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向靠近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通过所述黏着剂90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相结合,所述黏着剂90固化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固定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
112.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具有间隙。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间隙尺寸为20微米至100微米,优选地,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间隙尺寸为60微米至70微米,此间隙尺寸有利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1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主动校准,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100的光学设计难度降低。
113.在步骤s130中,将外罩30安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如图8所示。具体地,所述外罩30可通过精密组装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的所述第二镜筒21,无需实时地调整所述外罩3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应地,所述外罩30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间隙。所述外罩30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间隙为10微米至40微米。
114.综上,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制备方法被阐明,其中,通过所述制备方法形成的所述分体式镜头100在满足摄像模组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提高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115.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