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21522发布日期:2023-03-03 20:5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液晶显示器中,一般采用两层基板对盒形成,并在两层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层来控制不同颜色光线的偏转,使显示面板能够发出正常颜色的光。
3.在使用显示器时通常会将显示器竖直放置,而由于液晶具有流动性,这就会导致液晶盒内的液晶容易受重力影响聚集在屏幕底部,会产生过大的压力挤压底部的液晶,从而导致液晶间距变大,最终会导致蓝光穿透降低,在显示器显示效果上表现为黄色显示不良,出现mura问题。
4.因此,如何改善由于液晶层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改善由于液晶层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
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对盒设置,所述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膜片,所述膜片为电致变色材料制成,所述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第二基板竖直方向的下部,所述膜片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其中,当所述膜片不受压力作用时,为无色透明状态;当所述膜片受压力作用时,所述膜片由无色透明状态转变为蓝色;所述膜片的无色透明状态与蓝色之间为可逆转换。
7.可选的,所述膜片仅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出光面侧或所述第二基板的入光面侧。
8.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膜片,所述支撑膜片为具有力学性能的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支撑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出光面侧或所述第二基板的入光面侧,所述支撑膜片与所述膜片不在同一侧;且所述支撑膜片与所述膜片的位置对应。
9.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膜片,所述支撑膜片为具有力学性能的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支撑膜片和所述膜片叠层设置,所述支撑膜片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连接。
10.可选的,制作所述膜片的电致变色材料包括氧化钨、锂化氧化钨、亚铁氰化铁、锂化亚铁氰化铁中至少一种;制作所述支撑膜片的力学性能的透明材料包括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中至少一种。
11.可选的,所述膜片包括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所述第一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出光面侧,所述第二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入光面侧,且所述第一膜片与所述第二膜片的位置对应。
12.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加固膜片,所述加固膜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的侧面,所述加固膜片连接于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之间。
13.可选的,所述膜片的厚度范围在0.2毫米至2毫米,所述膜片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为所述显示面板在水平方向上宽度的2%至10%。
14.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垫片的厚度等于所述膜片的厚度,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或第二基板竖直方向的上部,且所述垫片与所述膜片处于同一平面。
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壳体,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壳体包裹所述显示面板。
16.本技术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膜片仅设置在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下部,也可以在两个基板的下部均设置膜片,膜片在不受压力的作用下为无色透明状态,这样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随着显示面板在使用过程中,显示面板内部的液晶会由于重力的原因向显示面板的下部聚集,这就会导致膜片受压力作用;当膜片受到压力作用时,会从无色透明转变为蓝色,当光线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射出并穿过膜片时,可以通过蓝色的膜片补充蓝光,有效改善由于液晶层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
附图说明
17.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19.图2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正视图;
20.图3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21.图4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22.图5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图;
23.图6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图;
24.图7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六实施例的侧视图;
25.图8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6.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200、壳体;110、第一基板;111、彩膜基板;120、第二基板;121、阵列基板;130、液晶层;140、膜片;141、第一膜片;142、第二膜片;150、支撑膜片;160、加固膜片;170、垫片;180、显示区。
具体实施方式
27.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29.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2.图1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正视图,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和液晶层130,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对盒设置,液晶层13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之间,第一基板11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第二基板12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入光面的一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膜片140,膜片140为电致变色材料制成,膜片14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或第二基板120的外表面,且对应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或第二基板120竖直方向的下部,膜片14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8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其中,当膜片140不受压力作用时,为无色透明状态,当膜片140受压力作用时,所述膜片140由无色透明状态转变为蓝色,所述膜片140的无色透明状态与蓝色之间为可逆转换。
33.本技术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膜片140仅设置在第一基板110或第二基板120的下部,也可以在两个基板的下部均设置膜片140,膜片14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8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保证在显示面板100的下部,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80射出的光线能够全都穿过膜片140或从膜片140射入的光线能够全部进入显示区180。
34.在显示面板100刚开始的使用阶段,显示面板100内的液晶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显示面板100各处受力均衡,膜片140在不受压力的作用下为无色透明状态,光线可以直接穿过膜片140射出,这样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随着显示面板100使用时间增长,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液晶会由于重力的原因向显示面板100的底部聚集,产生的压力这就会导致显示面板100的下部发生形变。
35.当膜片140通过粘胶的方式贴附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或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时,膜片140会由于第一基板110或第二基板120的下部发生形变而受到压力,在膜片140受到压力时,膜片140的颜色会从无色透明转变为蓝色,此时,当光线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80射出并穿过膜片140时或光线先经过膜片140进入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80时,可以通过蓝色的膜片140补充蓝光,有效改善由于液晶层130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100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
3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是正常设置的彩膜基板111和阵列基板121,也可以是倒置的基板,即第一基板110为阵列基板121,第二基板120为彩膜基板111,本技术不对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作具体限制,本技术实施例仅以第一基板110为彩膜基板111,第二基板120为阵列基板121进行举例说明;
37.此外,本技术中提及的第一基板110和/或第二基板120的下部,为显示面板100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进行竖直摆放时的下方区域,上部为显示面板100竖直摆放时的上方区域。
38.如图1所示,膜片140仅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侧或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侧。当膜片140仅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侧时,第一基板110发生形变以后就会对膜片140造成压力,膜片140受到压力就会由无色透明转变为蓝色,光线从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射出穿过第一膜片141时,就会对光线进行补充蓝光,形成最终蓝光的补充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当膜片140仅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侧时,第二基板120发生形变以后,就会对膜片140造成压力,光线先经过膜片140进行了蓝光补充以后,再从阵列基板121的入光面进入,从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射出,形成预先补充蓝光的效果,有效改善由于液晶层130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100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
39.进一步的,为了让膜片140安装到显示面板100上以后,不对显示面板100的整体显示效果造成影响,并且可以改善由于额外增加膜片140导致的显示面板100安装出现翘边的问题,本技术针对膜片140的尺寸进行了限定,具体如下:膜片140的厚度范围在0.2毫米至2毫米,膜片140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为显示面板100在水平方向上宽度的2%至10%。
40.通过以上对膜片140尺寸的限定,可以使得膜片140可以有效的覆盖显示面板100下部的显示区180最容易发生蓝光穿透率降低的区域,将显示面板100下部最容易由于液晶重力影响导致的mura现象的区域进行蓝光补充,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并且还不会影响到显示面板100的装配。
41.图3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支撑膜片150,支撑膜片150为具有力学性能的透明材料制成;支撑膜片15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侧或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侧,支撑膜片150与膜片140不在同一侧;且支撑膜片150与膜片140的位置对应。
42.由于显示面板100在长期竖直摆放使用中,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液晶会由于重力的原因朝显示面板100的底部进行聚集,导致显示面板100下部受到压力的作用发生形变,为了改善由于显示面板100下部形变导致的穿透率降低,本实施例额外设置了具有力学性能的支撑膜片150,当膜片14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时,支撑膜片150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与膜片140对应的位置,当膜片140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时,支撑膜片15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与膜片140对应的位置。
43.显示面板100的下部受到压力作用产生形变趋势时,就会被支撑膜片150在侧面形
成支撑,有效的遏制了显示面板100的形变量,避免显示面板100的下部出现过度形变,形成较为明显的蓝光穿透率降低,从而增加膜片140补充蓝光的负担或超出膜片140补充蓝光的范围,使得膜片140更容易对显示面板100进行蓝光补充,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44.此外,支撑膜片150为透明材料制成,光线可以直接穿过支撑膜片150射入或者射出,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45.图4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支撑膜片150,支撑膜片150为具有力学性能的透明材料制成,支撑膜片150和膜片140叠层设置,支撑膜片150与第一基板110和/或第二基板120的表面连接。
46.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将支撑膜片150和膜片140二者叠层设置形成一个整体,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支撑膜片150通过粘胶的方式贴附在膜片140上,在将支撑膜片150利用粘胶与第一基板110和/或第二基板120的表面进行连接,使得支撑膜片150连同膜片140一起固定在第一基板110或第二基板120的下部,也可以在第一基板110的下部和第二基板120的下部都进行粘贴。
47.当支撑膜片150和膜片140叠层设置并粘贴到第一基板110的下部时,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发生形变,支撑膜片150会首先对显示面板100的下部形成支撑,防止显示面板100的形变量进一步扩大,在显示面板100继续形变的过程中,支撑膜片150跟随第一基板110发生形变,带动膜片140产生压力,使得膜片140由无色透明状态转变为蓝色,光线从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射入,经过第一基板110,再穿过无色透明的支撑膜片150,最后从膜片140射出,通过膜片140对射出的光线补充蓝光;这样就形成了缓解形变和蓝光补充双重作用下,有效改善由于液晶层130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100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48.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于膜片140具有在不受到压力作用时处于无色透明状态,在受到压力作用时,由无色透明转变为蓝色的特殊性,因此,本技术对膜片140的材质进行了限定,用于制作膜片140的电致变色材料包括氧化钨、锂化氧化钨、亚铁氰化铁、锂化亚铁氰化铁中至少一种;采用上述材料制成的膜片140,可以在显示面板100开始使用的阶段保持无色透明状态,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随着显示面板100使用时间的加长,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液晶由于重力原因逐渐向显示面板100的底部汇聚,膜片140受到压力作用转变为蓝色,当光线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80射出并穿过膜片140时,可以通过蓝色的膜片140更好地补充蓝光,有效改善由于液晶层130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100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
49.此外,为了使支撑膜片150能够具有更好的支撑性能,改善由于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液晶向显示面板100的底部汇聚时,对显示面板100下部造成压力导致的显示面板100发生形变,本技术对支撑膜片150的材质也进行了限定,用于制作支撑膜片150的力学性能的透明材料包括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中至少一种;采用上述材料制成的支撑膜片150具有一定的刚性,能够在显示面板100的下部形成较好的支撑,有效的改善由于液晶重力原因导致的显示面板100形变,同时还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进一步改善了由于显示面板100内部液晶重力原因导致出现mura的问题。
50.图5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图5所示实施例是基于
图1的改进,膜片140包括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第一膜片141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侧,第二膜片142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侧,且第一膜片141与第二膜片142的位置对应。
51.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两个膜片140,即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将第一膜片141通过粘胶的方式粘贴在第一基板110的出光面,将第二膜片142对应第一膜片141的位置利用粘胶粘贴在第二基板120的入光面,当第一基板110为彩膜基板111,第二基板120为阵列基板121时,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分别贴附在彩膜基板111和阵列基板121的外表面;通过两个膜片140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对蓝光进行补充,并且不管显示面板100的哪一侧发生形变,都会通过对应的膜片140进行蓝光补充。
52.在显示面板100刚开始的使用阶段,显示面板100内的液晶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显示面板100各处受力均衡,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在不受压力的作用下为无色透明状态,可以直接穿过膜片140射出,这样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随着显示面板100使用时间增长,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液晶由于重力的原因向显示面板100的下部聚集时,产生的压力会作用到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上,当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受到压力作用发生形变时,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的颜色会从无色透明转变为蓝色,此时,光线从阵列基板121的第二膜片142射入,光线通过第二膜片142进行了第一次蓝光的补充,经过阵列基板121穿出,再经过彩膜基板111,最后经过彩膜基板111上的第一膜片141射出,光线通过第一膜片141进行了第二次蓝光补充,通过两次蓝光补充有效改善由于液晶层130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100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
53.当然,在实际的显示面板100使用过程中,由于液晶具有流动性,且朝显示面板100底部汇聚时的方向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也可能在靠近彩膜基板111侧产生压力导致彩膜基板111的下部发生形变,也可能在靠近阵列基板121侧产生压力导致阵列基板121的下部发生形变,而不论哪一侧发生形变都可以通过第一膜片141或第二膜片142对应补充蓝光,效果类似,由于篇幅限制,本技术仅以两侧均发生形变作举例说明。
54.图6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加固膜片160,加固膜片16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靠近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的侧面,加固膜片160连接于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之间。
55.由于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是采用粘胶粘黏的方式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进行连接的,为了保证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连接的稳定性,避免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发生脱落,本实施例在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之间额外设置了加固膜片160,通过加固膜片160在显示面板100的侧面将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进行连接,使得第一膜片141、加固膜片160以及第二膜片142三者形成u字型结构,而u字型结构的第一膜片141、加固膜片160以及第三膜片140形成一个整体与显示面板100进行连接时,能够与显示面板100之间形成更大的接触面积,并且在显示面板100的侧面也可以进行粘黏,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56.其中,加固膜片160可以和第一膜片141以及第二膜片142分体式设计,也可以与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一体成型设计;当加固膜片160和第一膜片141、第二膜片142为分体式设计时,加固膜片160可以采用力学性能材料制成,通过粘胶的方式分别与第一膜片
141和第二膜片142进行粘连,利用加固膜片160与显示面板100的侧面进行粘黏以后,使得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不容易发生脱落;当加固膜片160和第一膜片141、第二膜片142为一体成型设计时,加固膜片160可以采用与第一膜片141和第二膜片142相同的材料制成,即加固膜片160、第一膜片141、第二膜片142实际是一整条较大的膜片140形成,从显示面板100的下部的侧面形成包裹,这样膜片140的整体连接性更好,不会出现局部脱落的情况,并且膜片140整体与显示面板100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方便进行粘黏,有效的防止膜片140脱落,进一步保证了膜片140对显示面板100下部进行蓝光补充的效果。
57.图7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六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7所示,图7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垫片170,垫片170为透明材料制成,垫片170的厚度等于膜片140的厚度,垫片17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或第二基板120竖直方向的上部,且垫片170与膜片140处于同一平面。
58.由于本技术在显示面板100的下部设置了膜片140,因此显示面板100下部的位置的厚度会比显示面板100上部的位置厚度大,为了保证显示面板100在安装时能够保持整体的平整性,安装后不容易发生翘边,而且在安装显示面板100以后能够使显示面板100整体受力相对均匀,本实施例在第一基板110和/或第二基板120竖直方向的上部还设置了垫片170,示例性说明:当膜片14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下部时,垫片17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竖直方向的上部,并且膜片140和垫片170的厚度相同,均处于同一平面,利用垫片170将第一基板110由于设置了膜片140产生的厚度差进行弥补,在将显示面板100安装到壳体200内时,形成“垫平”的效果;并且垫片170为透明材料制成,光线可以正常的穿过垫片170射出,不会影响到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
59.当然,当膜片140仅设置在第二基板120下部或同时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下部时,垫片170则对应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上部或同时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的上部,具体效果与示例中相同,不再一一赘述。
60.图8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壳体200,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壳体200包裹显示面板100。
61.本技术中的壳体200可以包括背板和前框等,显示面板100安装在壳体200的内部,通过壳体200对显示面板100进行保护,避免显示面板100在搬运或使用中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损坏,同时当显示面板100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壳体200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进行竖直方向的摆放,形成较好的支撑。
62.而由于显示面板100长时间竖直摆放使用时,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液晶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聚集在显示面板100竖直方向的底部,这就会产生过大的压力挤压底部的液晶,从而导致液晶间距变大,最终会导致蓝光穿透降低,显示表现为黄色显示不良,出现mura现象。
63.因此,本技术基于上述问题,针对显示装置10中的显示面板100进行了改进,在显示面板100的下部额外设置了由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膜片140,在不受到压力作用时,膜片140为无色透明状态,在受到压力作用时,膜片140由无色透明状态转变为蓝色,而当压力恢复以后,蓝色的膜片140又转化为无色透明状态。
64.在显示面板100刚开始的使用阶段,显示面板100内的液晶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显示面板100各处受力均衡,膜片140在不受压力的作用下为无色透明状态,光线可以直接
穿过膜片140射出,这样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随着显示面板100使用时间增长,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液晶会由于重力的原因向显示面板100的下部聚集,产生的压力这就会导致膜片140发生形变,当膜片140受到压力作用发生形变时,膜片140的颜色会从无色透明转变为蓝色,此时,当光线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80射出并穿过膜片140时,可以通过蓝色的膜片140补充蓝光,有效改善由于液晶层130受到重力影响导致显示面板100下部蓝光穿透率降低,出现mura的现象。
6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66.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