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843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相机,该照相机使用一卷在各个底片帧上带有用图像预先曝光的胶片。
1997年4月20日提出的申请号为97204617.8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照相机。在这种照相机的结构中,罩盖孔口做得与未曝光的胶片区域具有一致的形状和尺寸,用于沿水平方向对准并精确地露出全部未曝光的胶片区域。不过,已经发现,由于对于低价相机和特别是一次性使用的相机来说,胶片相对于带孔罩盖的错误定位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不可能总是精确地实现这种对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一操作机构的照相机,避免胶片相对于带孔罩盖的错误定位,实现精确对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照相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有一用于盛放一还未使用的胶卷暗盒的收片室;一后侧敞开的曝光室;以及一用于盛放一卷在各底片帧上用边框图像预先曝光的胶片的供片室,其特征在于,该照相机还包括一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包括快门装置,设在曝光室前,具有一带外露端的快门板;进片装置,设在收片室上,并与胶卷暗盒的卷轴共轴联接;触发装置,设在曝光室上,具有一在拍照时撞击外露端的撞锤和输片齿轮,输片齿轮的至少一个齿通过胶片上的拉拽孔眼与胶片啮合,撞锤和输片齿轮沿轴向相互啮合;活动罩盖,可移动地设在曝光室后侧与胶片之间,并具有一个与胶片上的未曝光区域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孔;啮合装置,其一部分与触发装置啮合,另一部分在进片过程中同时与活动罩盖和胶片啮合,在进片过程结束时放开活动罩盖和胶片。
可取的是,所述啮合装置为一能绕其一部分滑动枢转的操作杆,该部分上形成有一纵向的槽,该槽与从曝光室左侧向上突出的固定销啮合,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与所述触发装置的撞锤啮合,其另一端具有至少一个指状销;所述操作杆沿着使其至少一个指状销同时与所述活动罩盖和胶片啮合的方向受到一弹簧的弹性力。
可取的是,所述活动罩盖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穿过所述至少一个指状销的槽。
更为可取的是,在胶片上与各连续帧相对应的预定位置处设有一个由所述指状销啮合的开口。
尤为可取的是,在所述操作杆上形成有两个指状销,其中的一个指状销与胶片一帧的开口啮合,另一个指状销与胶片上相同帧的拉拽孔眼啮合。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活动罩盖上设有两个槽,分别对应胶片一帧上的所述开口和拉拽孔眼。
更为可取的是,胶片在相对于每一连续底片帧的一预定位置上制有一开孔,用于同啮合装置的第一零件啮合。
所述开口是在与各连续帧对应的胶片顶端上的缺口。
在一种优选结构里,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一固定罩盖,其固定于曝光室后侧,并与曝光室后侧之间形成一小间隙,所述活动罩盖可运动地安装在该间隙中,所述固定罩盖上设有一孔,其与所述活动罩盖上的孔相对应,所述固定罩盖上的孔大于所述活动罩盖上的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带孔口的遮光罩盖可以与片条一起移动并能避免二者之间的错误定位,而其操作机构能保证罩盖孔口精确地对准底片帧上的未曝光区域。
下面参照附图,仅作为一个例子,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照相机的一实施例中操作机构的后视透视图;图2是
图1中操作机构后视分解透视图;图3是用于
图1中操作机构的一条胶片;图4A至4E是
图1中操作机构的顶视平面图,表示此操作机构在图3所示的胶片上的一系列操作状况;以及图5A至5C是
图1中操作机构的后视透视图,表示了此操作机构在图3所示的胶片上的一系列操作状况。
参见附
图1,2,其中表明了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照相机中的操作机构10,此操作机构10具有一机体11,其右侧有一收片室12,用于盛放还未使用的标准35毫米胶卷暗盒C;其中间部位有曝光室13,具有一矩形的敞口后侧14;其左侧有供片室16,用于盛放卷绕在一卷轴上的35毫米胶卷R。参照图4A~5C,在使用中,一条出自胶卷R的预先曝光的胶片80伸过曝光室13的后侧14而用于摄影曝光。一进行轮25设置在收片室12顶上,与胶卷暗盒C的卷轴共轴接合,用于手动把胶片条80从胶卷R一幅一幅地送进胶卷暗盒C。操作机构10包括一快门装置30和一触发装置40,装置30于曝光室13前面装有一镜头(未画出)。
快门装置30包括以弹簧加载的快门板,其具有一外露端S,能由触发装置40的一零件(51,见下文)撞击,并瞬间弹动快门板(快门打开),于是开启镜头后面的曝光光圈,从而在通过曝光室13的片条80上实现摄影曝光。
触发装置40是由一可在水平方向上枢转的撞锤50和一沿轴向相互啮合以便同时作水平转动的一下部输片齿轮60和一上部凸轮70组件构成的。撞锤50具有第一和第二侧向突起51和52,并且由弹簧加载而转动(也向上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突起51去撞击快门板端S,并推动第二突起52压靠凸轮70。
输片齿轮60具有一外齿轮61,制有8个等角度间隔开来的外齿63,并设置在曝光室13的右上侧,用于驱动整个触发装置40。一水平槽孔15穿透曝光室13上方的后侧14,使输片齿轮61的至少一个轮齿63伸出,与伸展在曝光室13后面的片条80的相应拉拽孔眼80A啮合。一旦被进片轮25推动,片条80就使输片齿轮60转动,并接着使上面的凸轮70在同一方向上转动。
凸轮70的上部是一有侧向切口72的圆盘部分71,其下部是带有一径向台阶74的沿径向鼓出的凸轮部分73,所述切口72就制作在其下面台阶74的前面。当由输片齿轮60转动并在凸轮作用下,凸轮部分73从侧面接触撞锤50的第二突起52,以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并沿相反方向拔转撞锤50。当第二突起52达到并从下面联锁于跟着过来的切口72时,撞锤50在同一弹簧的继续向上的作用下会停止转动。此时,所有前述的转动和拔转动作都会停止,而胶片的行进正好完成。
此时,片条80正好已经行进一帧,而触发装置40也准备好在片条80上进行摄影曝光。为此目的,要求使用者按下触发按钮(未画出),向下推动撞锤50,而从切口72释放第二突起52,因而使得撞锤50可以在弹簧的作用下迅速地转回,如上所述,用第一突起51撞击快门板端S。
图3最为清楚地表明,片条80的每一帧81用一边框图像82预先曝光,该边框图像82定义出用于后面正常摄影曝光的椭圆形中心区域。曝光室13的后侧14配有一固定的遮光罩盖17,具有一椭圆形的中心孔18,用于在每一连续的底片帧81摄影曝光期间保护预先曝光的边框图像81。
一种带孔口的遮光罩盖90可以与片条80一起移动并能避免二者之间的错误定位。如
图1和2所示,活动罩盖90具有与未曝光胶片区域83的形状和尺寸一致的椭圆形孔口91。最好是还使用固定罩盖17,但其孔口18要做得比可移动的孔口91大一些。安装板19和安装条20位于对置的左、右两侧,把固定罩盖17固紧于曝光室后侧14,并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微小间隙。活动罩盖90可滑动地卡持在间隙里面,以便在相反方向上作有限的水平移动。罩盖90的铅直位置借助于四个水平槽孔92预以保持,它们可滑动地嵌合于曝光室后侧14上相应的较短的水平肋板21。
活动罩盖90的左侧制有一平直的顶部缺口93A和一短小的水平槽孔93B,所述槽孔93B位于缺口93A的左下方,并与露出输片齿轮轮齿63的槽孔15处在同一水平上。曝光室后侧在对应于相应的缺口93A和槽孔93B的位置处制有较长的槽孔14A和14B。安装板19也在同样的对应位置上制有较长的平直顶部缺口19A和水平槽孔19B。为了协同工作,片条80在相对于各个底片帧81的预定位置上制有一系列平直顶部缺口84,如图3所示。
伸展于曝光室13上方的平直操作杆100控制活动罩盖90的操作。如图2所示,操作杆100在其中间段具有一沿纵向伸展的短小槽孔101,该槽孔101嵌合于一从曝光室13左侧竖起的固定铰销102,用于围绕铰销102在非工作位置(图4A和4E)与工作位置(图4D)之间作有限的水平滑动/枢转运动。操作杆100的右端啮合于撞锤50的第三突起53。操作杆后面的左端具有第一和第二平直指状销104和105,它们对准并穿出相应的槽孔/缺口14A/93A/19A和槽孔14B/93B/19B(图4D)。
操作杆100在弹簧106的弹性作用下偏移而转向其工作位置,如图4A~4C所示,这样右端103会顶靠撞锤50的第三突起53,而且指状销104和105具有穿出相应槽孔和缺口的趋势(图4D)。这种枢转运动受到操作杆右端103与撞锤的第三突起53之间的啮合的限制(图4A~4E)。一当撞锤50在原先方向上作前述转动,其第三突起53将逐渐松开操作杆的右端103,从而操作杆100将在弹簧106的作用下逐渐枢转到工作位置上(从图4A至4D)。
在使用中,片条80从后面伸过固定罩盖17。在进片时,撞锤50通过输片齿轮轮齿63与胶片拉拽孔眼80A的啮合而同时由片条80拔转。如上所述,操作杆100可使之在弹簧106的作用下逐渐地枢转到工作位置,同时指状销104和105偏置而穿出相应槽孔/缺口14A/93A/19A和槽孔14B/93B/13B。不过,在指状销104和105能够完全穿出之前,第一指状销104受到片条80的顶部边沿的阻挡(图4B和5A),直至接近进片过程的末尾,此时一随进的胶片顶部缺口84开始对准并松开第一指状销104(图4C和5B)。与此同时,一适当的拉拽孔眼80A也开始对准第二指状销105。因而,两个指状销104和105此时可以完全穿出,也在后面啮合于片条80,从而把活动罩盖90接合于片条80。
这种接合可使罩盖孔口91精确地对准与随进的底片帧81的未曝光区域83。随后,片条80继续前行稍远一点,同时带动保持所述对准的活动罩盖90,直至进片动作最终完成(图4D和5C)。在这种进一步移动期间,操作杆100同时沿长度方向由片条80推向右方;槽孔101相对于铰销102的长度可以保证上述动作的实现。
当按下前述触发按钮拍照时,撞锤50迅速转回,如上所述,使其第三突起53重新啮合操作杆的右端103,从而使整个操作杆100克服弹簧106的作用力枢转返回非工作位置(图4E),并使指状销104和105与片条80脱开。在弹簧106的作用下,操作杆100也沿长度方向被推回左方,并准备好下一次操作循环。
由于片条80和活动罩盖90的顶部缺口84和93A都是一侧有开口的,并因而可能其强度不足以使其被操作杆100的第一指状销104卡住,所以作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可补充使用第二指状销105,以获得与片条80和罩盖90的牢固和稳妥的啮合。不过,第二指状销105可以省去不用,例如如果顶部缺口84和93A做成封闭的话。
可以设想,由于固定罩盖17只是用来把活动罩盖90卡持在滑动位置上,所以固定孔口18倘若大于活动孔口91,就可以做成任何其他形状。同样,由于使用在进片期间可由胶片80推动的罩盖90,只在胶片80行进方向上可确保孔口91与未曝光胶片区域83的对准,所以,本实用新型也可用于那些不完全围绕各个底片帧81的预先曝光的边框图像。
罩盖90孔口91的目的在于露出胶片80各连续的未曝光区域83,当孔口91与所述区域83准确对准时,在胶片80上的正确位置上进行摄影曝光。就此目的而言,倘若罩盖90具有一能露出未曝光区域83的透明部分,罩盖90本身就不需要具有一孔口91。例如,罩盖90可以配置一透明板片,除了中心部分之外都做成不透明的,以便形成一透明窗,起到孔口91的作用。此窗口可印制上某种材料,在摄影曝光期间在胶片区域83上面形成某一图像。
权利要求1.一种照相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有一用于盛放一还未使用的胶卷暗盒的收片室;一后侧敞开的曝光室;以及一用于盛放一卷在各底片帧上用边框图像预先曝光的胶片的供片室,其特征在于,该照相机还包括一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包括快门装置,设在曝光室前,具有一带外露端的快门板;进片装置,设在收片室上,并与胶卷暗盒的卷轴共轴联接;触发装置,设在曝光室上,具有一在拍照时撞击外露端的撞锤和输片齿轮,输片齿轮的至少一个齿通过胶片上的拉拽孔眼与胶片啮合,撞锤和输片齿轮沿轴向相互啮合;活动罩盖,可移动地设在曝光室后侧与胶片之间,并具有一个与胶片上的未曝光区域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孔;啮合装置,其一部分与触发装置啮合,另一部分在进片过程中同时与活动罩盖和胶片啮合,在进片过程结束时放开活动罩盖和胶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装置为一能绕其一部分滑动枢转的操作杆,该部分上形成有一纵向的槽,该槽与从曝光室左侧向上突出的固定销啮合,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与所述触发装置的撞锤啮合,其另一端具有至少一个指状销;所述操作杆沿着使其至少一个指状销同时与所述活动罩盖和胶片啮合的方向受到一弹簧的弹性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罩盖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穿过所述至少一个指状销的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在胶片上与各连续帧相对应的预定位置处设有一个由所述指状销啮合的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杆上形成有两个指状销,其中的一个指状销与胶片一帧的开口啮合,另一个指状销与胶片上相同帧的拉拽孔眼啮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动罩盖上设有两个槽,分别对应胶片一帧上的所述开口和拉拽孔眼。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是在与各连续帧对应的胶片顶端上的缺口。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一固定罩盖,其固定于曝光室后侧,并与曝光室后侧之间形成一小间隙,所述活动罩盖可运动地安装在该间隙中,所述固定罩盖上设有一孔,其与所述活动罩盖上的孔相对应,所述固定罩盖上的孔大于所述活动罩盖上的孔。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一操作机构的照相机,该操作机构包括快门装置;进片装置,用于一帧帧地把胶片从供片室越过曝光室后侧进至收片室;以及触发装置,用于根据进片室的进片动作而启动快门装置。活动罩盖位于曝光室后侧与胶片之间,具有一透明部分以露出未曝光区域,用于摄影曝光,同时保护每一连续底片帧的边框图像。一操作杆用来使罩盖啮合于胶片,这样罩盖在进片期间可由胶片推动,同时透明部分保持精确对准各连续片幅的未曝光区域。
文档编号G03B19/02GK2337585SQ97214728
公开日1999年9月8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19日
发明者陈冶 申请人:富斯特·阿赛特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