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曝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267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扫描曝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感光材料上扫描曝光照相底片图象的扫描曝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扫描/移动装置使照相底片往复运动的扫描曝光装置,和在上述往复运动中,当向前或向后运动时扫描照相底片。
把照相底片(例如,彩色负片、反转片、黑白片等)的图象往感光材料(例如,照相纸如彩色相纸等)上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静止曝光装置,其中一画格照相底片的整个区域被照射并且采用透射光使整个区域往感光材料上曝光。在这种静止曝光装置中,为了往感光材料上聚焦照相底片图象,光学系统成直线排列,这导致了装置体积的增大。
因此,为了减小装置的尺寸,发展了一种在“日本专利公报No.3-216636”中所描述的扫描曝光装置。在这种扫描曝光装置中,照相底片上的图象以这样的方式往感光材料上曝光,即照相底片放置在胶片压板上并且移动此胶片压板,在与感光材料同步的情况下,采用脉冲马达以对应于放大倍率的移动速度沿副扫描方向移动。
在这种扫描曝光装置中,当照相底片被扫描曝光时,多画格图象记录在照相底片上;例如,当一画格图象需要经过多次扫描曝光时,采用扫描/移动装置使照相底片经历往复运动。因此,与上述静止曝光类型相比,由于需要进行与曝光无关的运动,导致处理速度下降。
另外,对于照相底片有不同规格(110、120、135、IX240(APS)等),以及同样对于感光材料也有不同规格(E规格、L规格、明信片、六英寸照片、2L、2L宽、8×10英寸规格、10×12英寸规格、全景、高分辨率等)。因此,当一画格照相底片上的图象向感光材料曝光时,放大倍率要求其尺寸增加到10倍以上。为了适用于这样宽范围的放大倍率,如果只改变照相底片或感光材料的速度(改变相对速度),驱动系统就超出操作限制。因此,要求同时改变两者的速度,并且照相底片的移动速度进行各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在高放大倍率情况下,为了降低移动速度-照相底片总是以这种速度移动-造成处理速度的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照相底片的扫描曝光装置,它防止了处理速度的下降并改进了处理性能。
上述目的可通过下述的实施例来完成。
(1)在采用扫描/移动装置使照相底片往复运动的扫描曝光装置中,在上述往复运动中当向前或向后运动时扫描照相底片;透过照相底片或在其上反射形成的投影线状映象与感光材料相对移动以及照相底片上的图象扫描曝光到感光材料上,扫描曝光装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即控制上述扫描/移动装置,以便当移动而不向感光材料上扫描曝光时照相底片的移动速度变得快于当向感光材料上扫描曝光时的移动速度。
(2)在(1)中所述的扫描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采用上述扫描/移动装置的照相底片的向前和向后运动中,在向前运动时,采用透射光通量和反射光通量测量照相底片上的图象,而在向后运动时,扫描照相底片。
(3)在(1)或(2)中所述的扫描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确认照相底片上的图象的静止位置和一开始扫描曝光的开始位置之间进行照相底片的往复运动。
(4)在(1)、(2)或(3)中所述的扫描曝光装置中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在完成向感光材料扫描曝光之后照相底片上的图象移动到静止位置时或/和当照相底片上的图象离开上述静止位置到扫描开始位置时的时间内进行不伴随向上述感光材料扫描曝光的运动。
在本发明中,扫描/移动装置是用于传送照相底片、曝光装置或照相底片和曝光装置两者的装置,以便相对于曝光装置传送照相底片。采用这种传送装置,照相底片可被扫描曝光。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扫描曝光型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底片夹持装置的透视图。
图3A至3F是表示底片夹持装置和曝光部分传送装置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4是滑动架移动速度的示意图。
图5是底片夹持装置另一个实例的透视图。
根据附图,下面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扫描曝光型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成像装置1为装有扫描曝光装置的装置,其中扫描曝光装置以下述方式进行扫描曝光,即作为原始图象的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通过两者的移动处于相对运动中,并且通过向感光材料上投影线状映象完成扫描,所述线状映象是通过透过照相底片F或照相底片F反射的光形成的线状映象,并且包括作为曝光装置的照射装置10、底片夹持装置20、烘干装置55、分类器59等。
首先,照射装置10为向照相底片F发射光的装置。此照射装置10安装在成像装置1主体的上表面,并且包括光源11、反射从光源11发出的光的反射镜12、根据照相底片的密度调节光量的作为光控制装置13的黄色滤光片、品红色滤光片、和青色滤光片、和散射光以调节光量的作为散射装置14的镜通道。另外,根据照相底片F的光度值和校正值等,由光控制装置13进行的光量调节是通过适当改变每个滤光片在光路中的插入量来进行的。另外,由光源11产生的光通量的路径,被反射镜12改变;采用光控制装置13调节光量;采用散射装置14均匀散射并且照射在照相底片F上。
安装在成像装置1主体上表面的底片夹持装置20不仅保证在扫描曝光期间使待扫描的画格平展,而且为了扫描记录在被固定的照相底片上的多画格图象中的一画格,通过作为传送装置的扫描/移动装置25来移动(图1中,在向右或向左的扫描方向上)上述待扫描的照相底片图象一画格。另外,为了改变待扫描的画格,这个底片夹持装置20通过松开固定照相底片的部分从而具有传输照相底片的画格的功能。因此,当记录在照相底片F上的多画格图象需要形成在感光材料上时,操作者不需要对每画格图象重新放置照相底片,并因此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照射装置10产生的光通量通过照相底片F;同时,扫描与底片夹持装置20一起移动的照相底片F;然后通过狭缝15导向安装在成像装置1主体中的第二光学装置30,其中狭缝15为一线型开口,沿穿过图1中纸表面的垂直方向延伸。另外底片夹持装置20将在下面详述。
通过下述的运动,光学装置30引导光通量通过照相底片F照射在感光材料上;聚焦图象并且将线状映象投射到曝光位置“a”上。这个光学装置30包括第一反射镜31、安装在V型镜32中的第二反射镜521、第三反射镜322、和第四反射镜33;透过照相底片的光通量的光路(图1中以长短交替的断线表示)由于采用这些反射镜而改变,并且还采用聚焦装置35把透过照相底片F的线状映象投射到曝光位置“a”。
另外,采用图中未示出的螺线管、马达等,反射镜31能够相对于狭缝15纵向方向上移动一垂直的角度(图1中的向右或左方向)而从光路中撤出。当第一反射镜从光路中撤出时,通过照相底片F的光通量被导向采用测光反射镜341安置在狭缝15正下方的光度元件342上。光度元件342为对透过照相底片F的每个B、G、和R的光通量测量光度的元件,并采用光控制装置13用于光量的调节。另外,在光度测量期间,作为光控制装置13的每个滤光片设置在标准位置(例如,全开(不在光路中插入滤光片)位置)。
另外,快门16为一个开启或关闭狭缝15的元件,并且至少在采用测光元件342进行光度测量期间以及在向感光材料P曝光期间处于开启状态。
附带提及,在本实施例中,来自照射装置10的光通量被设置的透过照相底片F。然而,光通量还可在照相底片F上反射,以便得到图象。
传输装置40为传输感光材料P如照相纸等到曝光位置“a”并进一步到显影装置的装置。该传输装置40包括供纸盒41、供纸装置42、辅助装置43、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反向装置45等。供纸盒41为装载未曝光卷轴感光材料的暗盒。供纸装置42为移去装在供纸盒41中的感光材料并将其裁切为具有预定长度的成页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这个供纸装置42包括一对移去装在供纸盒41中的感光材料的供纸辊421和一个将移去的感光材料P裁切为预定长度以便得到成页的感光材料P的切刀423。
辅助装置43包括多个成对的辊和一个使得一页感光材料p在曝光之前和正在裁切的感光材料P处于等待状态的装置。进一步,该辅助装置43的多个成对辊被设计成能够压触/放松;放松的同时感光材料P被曝光并且设计成在曝光时不给感光材料P任何载荷。
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为在曝光时以预定的恒定速度传送感光材料P的装置,并且在曝光期间,感光材料P最好只通过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这个曝光部分传输装置包括多个辊和一个传送带。采用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感光材料P在与投影到曝光位置“a”上的线状映象的伸展方向成大致垂直方向的相对移动方向上(图1中,向右或向左方向)被传送,同时通过照射装置10、底片夹持装置20和光学装置30由扫描形成的底片F的线状映象被连续曝光。
另外,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的感光材料P被加速到预定的恒定速度直到感光材料P的前端到达曝光位置“a”,并且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达到同步。这种同步在下面详述。
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是一种装置,该装置在曝光时将感光材料P的传送路径切换到后面的反向装置45以及把在反向装置45处的感光材料P的传送路径切换到后面的显影装置。
反向装置45是一种装置,该装置一旦接受了曝光的感光材料P就改变传送方向(改变传送方向的前端),并将曝光的感光材料传送到显影装置50。这样当曝光的感光材料P使用显影装置50而经历显影处理时,通过引导感光材料P的感光层的感光乳剂表面到每个处理槽内部,防止了在U型转向部分处由引导件(在图1中未示出)造成的损伤如磨损。另外,当感光材料P被直接传送到显影装置50而不通过反向装置时,由于在显影装置50中传送速度的不同引起阻塞并且在正曝光的感光材料上产生不必要的负载。或者,当提供足够传送长度以便不发生阻塞并且在曝光的感光材料P上不产生不必要的负载时,则会导致装置体积增加的问题。
另外,背面标记装置安装在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和反向装置45之间。这个背面标记装置往感光材料P的背面(感光乳剂表面的反面)印刷画格号、曝光条件等,同时载入反向装置45的感光材料P经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5切换后被引导传送到通向显影装置50的路径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曝光位置“a”固定;投影到曝光位置“a”的照相底片F上的线状映象被连续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所述感光材料P被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并且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被扫描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
显影装置50为一种用照相法处理曝光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此显影装置50包括彩色显影槽51,用于完成感光材料P的感光层的彩色显影;漂白定影槽52,用于漂白和定影被彩色显影的感光层;稳定槽53,用于稳定感光层;和连续传送感光材料P进入每个槽51、52和53的多个辊(在图1中部分示出)。
烘干装置55为烘干处理后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处理后的感光材料传送通过作为烘干部分的烘干架56的内部,采用多个辊(未示出)作为感光材料P的传送装置,同时利用干燥风扇56作为鼓风装置把经过作为加热装置的加热器加热的空气送入烘干架56内部。
分类器59是根据每个指令对弹出成像装置1外部的烘干的感光材料P进行分类的装置。
以下对采用此成像装置1形成图象的操作进行了解释。
装载到供纸盒41中的卷筒状感光材料P通过采用成对的供纸辊421从供纸盒41中弹出;通过辅助装置43的成对的辊传送,并使用切刀423切割成预定长度以形成成页的感光材料P。成页的感光材料P的前端在辅助装置43位置处被暂停,此时在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的进口处(传送方向的上游)被夹住,直到底片夹持装置20的扫描运动准备完毕(如下详述,底片夹持装置20停在开始位置)。当底片夹持装置20准备完毕时,等待的感光材料P通过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预定速度传送。
另一方面,当底片夹持装置20准备完毕时,使之进入与被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的感光材料P的同步状态并且照相底片F开始在扫描方向(向图1中的向右方向)移动,并且从照射装置10发出的光照射由底片夹持装置20夹持的照相底片;照相底片F一画格的整个区域通过在扫描方向上(向图1中的向右方向)与底片夹持装置20一起移动照相底片F而被扫描。透过照相底片F的光通量的光路被第一反射镜31、第二反射镜321、第三反射镜322和第四反射镜33改变,同时采用聚焦装置35将线状映象投影到曝光位置“a”。
在采用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期间,透过照相底片F投影在曝光位置“a”处的线状映象被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此时,除了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的传送感光材料P的装置通过例如放松辅助装置44中成对的辊与感光材料p之间的压力接触,以便不对感光材料P施加驱动力。照相底片F的图象被曝光到感光材料P的整个区域,同时与采用曝光传输装置44的照相底片F的扫描同步。
曝光时感光材料P的前端采用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传送到反向装置。当完成向感光材料P的曝光时,感光材料P的传送方向被反向装置反向并且采用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导向显影装置50。此时,采用背面标记装置47把画格号曝光条件等印刷在感光材料P的背面。
由显影装置50传送的感光材料P被连续传送到彩色显影槽51、漂白定影槽52和稳定槽53中,同时感光材料P的感光乳剂表面被导向内部,并经历照相处理。在完成照相处理后感光材料P被烘干,同时采用成对的辊传送经过烘干架56的内部并弹出到装置的外部。
另外,当完成扫描曝光时,底片夹持装置20进行画格传输到下一画格并按如上述的同样方式进行扫描曝光、照相处理等,以及从装置中弹出到外部。然后,弹出的感光材料P根据每条指令由分类器59分类。
另外,对于照相底片有不同规(110、120、135、IX240(APS)等),并且同样对于感光材料也有不同规格(E规格、L规格、明信片、六英寸照片、2L、2L宽、8×10英寸规格、10×12英寸规格、全景、高分辨率等)。因此,照相底片上的原始图象常要采用不同的投影放大倍率向感光材料曝光。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改变投影放大倍率,设计成线状映象放大方向的放大率可通过移动V型镜32改变聚焦装置35位于其中的光路长度来改变(或在聚焦装置中采用变焦距透镜并且通过采用变焦距透镜实现变焦距放大倍率)。另外,设计成与线状映象放大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放大倍率通过改变照相底片F与感光材料P的相对移动速度来改变。
参考图2中的透视图,下面解释底片夹持装置20。另外,除了底片夹持装置20外,图2还示出了移动底片夹持装置20的扫描/移动装置25(换言之,移动照相底片以便扫描)、狭缝15、快门16和未在图1中示出的观察器17。
如前述,至少在扫描曝光期间,底片夹持装置20夹持数画格待扫描的照相底片F的同时保持画格平整,并且为了扫描要记录的照相底片F的多画格中的一画格图象,采用扫描/移动装置25将一画格上述照相底片上的欲被扫描的图象向图1中右边或左边移动一画格。另外,为了改变将要扫描的画格,该底片夹持装置20包括有在放松对照相底片F的固定时传送数画格照相底片F的功能。
底片夹持装置包括供给装置21,该装置是一用于保持容易卷曲的照相底片F平展的展平装置和一输送画格的画格输送装置。以及滑动架22,该滑动架固定供给装置21并在扫描方向上与照相底片F和供给装置21一起移动。装置设计成通过采用扫描/移动装置25移动这些供给装置21和滑动架22(即,底片夹持装置20)来移动照相底片F。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底片夹持装置20分为供给装置21和滑动架22,以便供给装置21可针对每种照相底片F的规格而替换,如110、120、135、IX240等。另外,当照相底片F直接移动以便扫描时,保持易于卷曲的底片的平展是困难的,并且不可能完成往感光材料P上的合适的图象曝光。可是,如本发明实施例所示,通过移动滑动架22(通过滑动架22固定供给装置21并进一步通过供给装置21固定照相底片F)可完成适当的扫描曝光,同时保持了所要求的平展。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平展保持装置和画格输送装置结合为供给装置21,并且该供给装置21可从滑动架22上拆下(滑动架22也是成像装置的主体)。不限于此,平展保持装置和画格输送装置也可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滑动架22上。另外,供给装置21和滑动架22可制成一体。
供给装置21包括压力接触板211,从上方向施加力,此方向为由弹性装置如弹簧(未示出)产生的弹力放松板的方向,并且起底片夹持装置的作用。在此压力接触板211上具有对应于不同规格的照相底片F的开口212,并且此压力接触板211与由驱动件如螺线管(未示出)的沿与弹力相反方向驱动的照相底片F处于压力接触状态,并且在扫描照相底片F期间,保持照相底片F平展并夹持照相底片。另外,当施加在驱动件上的驱动力放开时,压力接触板211通过朝着照相底片F的弹力结束压力接触。
另外,供给装置21安装有多个成对的辊213,以及照相底片F被夹在这些成对的辊之间。这些成对的辊213作为匹配照相底片F的画格位置的位置匹配装置,逐画格输送照相底片的画格输送装置,和将照相底片F插入供给装置21并从中弹出的插入-弹出装置,并且由放置在供给装置21中的马达(未示出)驱动,以便匹配照相底片F的位置,输送照相底片F的画格并将照相底片F插入供给装置21和当通过压力接触板211对照相底片F的压力接触放开时从供给装置21弹出照相底片F。另外,在供给装置21中,安装了后述的滑动架基体221的被连接件223和连接件214。另外,这些螺线管马达当接收到来自安装在供给装置21背面的连接器215的电源和控制信号时就被驱动和控制。
滑动架22支撑供给装置21,同时包括可沿扫描方向(垂直于狭缝15的纵向的方向)移动的滑动架基体221。在滑动架基体221中,在对应于供给装置21的开口212的位置处有开口222。开口222大于成像装置可处理的最大规格以便适应照相底片F的多种规格。另外,在滑动架基体221中,安装了连接到供给装置21的连接部件的被连接件223和连接到供给装置21的连接器215的连接器224。滑动架基体221的被连接件223作为固定装置固定供给装置21,并且滑动架基体221通过与供给装置21的连接件214连接来固定供给装置21。
扫描/移动装置25是一种在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滑动架22(换言之往复移动照相底片F)的装置,并包括引导滑动架22运动的一对导轨251,移动滑动架22的驱动马达252等。驱动马达252通过齿轮(未示出)驱动悬挂在滑轮(未示出)上的传动带(未示出)并且因为此传动带连接到滑动架基体221上,滑动架22可在扫描方向上通过驱动马达252的正常或反向旋转往复移动。此时,滑动架22被驱动与导轨251滑动而直线运动。
另外,柔性电路板225连接到成像装置1上并且其转向连接端连接到滑动架基体221上。电源和控制信号通过该柔性电路板225及连接器224和215提供到供给装置21的螺线管及一马达。
另外,在成像装置中,滑动架22运动区间内(在扫描方向上的往复移动区间,换言之,前向行程和后向行程)在开口222的下方有狭缝15和观察器17。另外,在切口15的下方安装了快门16作为光遮蔽装置以打开或关闭狭缝15。此快门16被作为驱动装置(未示出)的螺线管等驱动。另外,当快门处于打开位置时,光可通过所述狭缝15进入后续步骤的光学装置30中。当快门16处于关闭位置时,光不能通过光学装置30。另外,观察器17为表面发射装置,允许直接对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进行视觉观察,并且从发光装置171如荧光灯等发出的光采用光导板或反射板被转换成表面光源。因此,使得操作者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直接观察,即来自此表面光源的光通量照射被供给装置21支撑的照相底片F。
下面参考图3解释底片夹持装置20的移动,图3是表示底片夹持装置20(供给装置21和滑动架22)与感光材料P和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同步操作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滑动架22的速度的示意图。另外,此处解释的是当输入每画格照相底片的校正值而进行扫描曝光时底片夹持装置20的操作。另外,图4中A到F分别对应于图3中A到F。
图3中,作为第一传感装置探测底片夹持装置20的静止位置传感器SH安装在观察器17之上(滑动架22的开口222位于观察器17的上方,即,静止位置是通过供给装置21被滑动架22固定的照相底片F的图象可被视觉观察的位置,并且因为在本实施例中,该位置等同于底片传输装置20的静止位置,下面称之为静止位置)。进而,以便确定开始运动以相对狭缝15扫描静止位置的位置(开始位置)。另外,为了探测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的感光材料P的前端以便扫描曝光,作为感光材料探测装置的感光材料传感器SP安装在与曝光位置“a”相反的感光材料P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静止位置传感器SH和感光材料传感器SP固定在预定位置,同时安装有开始传感器SS,以便根据投影放大倍率采用驱动装置(未示出)改变到狭缝15的距离。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探测到被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的感光材料P时,设计成这样的形式,即信号成为启动滑动架22运动的触发信号。
当照相底片F的图象以预定的放大倍率m0向以速度P0传送的感光材料P曝光时,在扫描曝光期间滑动架22的运动速度V0为P0/m0。开始传感器SS安装离开狭缝15一段距离的位置处,该距离是使得照相底片F的图象与感光材料P同步所必需的距离。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速度是指恒定速率的速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很好的完成扫描曝光,在照相底片F的图象向感光材料P曝光期间(在扫描曝光期间),移动速度保持恒定(恒定速度状态)。
首先,照相底片F的第一画格(在图2中对应于供给装置21的开口212的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放置在供给装置21上,并且在供给装置21的开口212处于观察器17上方的状态时(处于静止位置)滑动架22停止(图3A)。此时,滑动架22被静止位置传感器SH探测到。在此处,从观察器17发出的光透过照相底片F第一画格的图象,并且操作者确认第一画格的图象。当第一画格的位置匹配时,利用传输的图象同时进行判断并且当需要对彩色失真等进行校正时输入校正值。另一方面,感光材料P被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夹住并处于待机状态。
当判断或输入完成时,在供给装置21处于固定照相底片F的状态时(照相底片F采用压力接触板211处于压力接触的状态),供给装置21在图2中向左侧方向(在向前路径上的向前行程)移动(向前移动)滑动架22(图3B)。在此运动期间,开口212通过狭缝15,并且传送第一画格图象的由照射装置10发出的光通量的量被测光元件342测量。另外,在此之前,第一反射镜31从光路中撤出并且通过狭缝15的光通量被设置得以进入测光元件342。
如图4所示,在此向前运动期间滑动架22(照相底片F)的运动被扫描移动装置25控制以便运动速度大于扫描曝光期间的运动速度V0。另外,在此向前运动期间,如上所述进行光度测量。可是,这种光度测量不是对于照相图象,并且对每个透过照相底片F的图象的光量进行BGR测量。因此,运动速度快于运动速度V0不会出现问题。可是,在这种光度测量期间,为了完成精确的光度测量,滑动架22的运动速度最好为恒定速度。
通过开始传感器SS探测滑动架22。即,当滑动架22到达开始扫描曝光运动的开始位置时,滑动架停止运动(图3C)。另外,直到这一阶段,开始传感器SS完成了从所述狭缝开始的预定距离(根据放大倍率而变化)的移动。这一距离是使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与感光材料P同步所必需的距离。另外,当光度测量完成时,第一反射镜返回到光路中;根据输入的校正值和光度测量得到的值控制光控制装置13,因此光量被调节。在此阶段,完成了底片夹持装置20的运动准备。
当滑动架基体221到达开始位置时,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预定的速度P0开始传送处于等待状态的感光材料P。另外,当欲使照相底片F的图象与感光材料P同步时,可以在到达开始位置之前开始传送感光材料P。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探测到被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送的感光材料的前端时,滑动架22立即沿图3中向右方向以预定速度V0运动以便扫描照相底片F的第一画格,利用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使所述照相底片F与感光材料P同步(图3D)。
在线状映象被投影在曝光位置“a”之后,感光材料P通过曝光位置“a”所述线状映象对应于透过与滑动架22一起移动的照相底片F的图象的象,(图3E)。即,在照相底片F的图象投影之后,完成向感光材料P的曝光。这种顺序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页边的一部分不向感光材料曝光并且防止了由供给装置21的开口222的边缘造成的光量损失。另外,如上所示,开始传感器SS移向离开狭缝15预定距离位置处的原因是为了赢得当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的边缘部分(沿扫描移动方向的前边)放置在狭缝15上之后,感光材料P通过曝光位置“a”(也就是使之同步),同时滑动架22开始从开始位置(固定位置)移动所必须的时间(也考虑感光材料P的传输速度)。
然后,通过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预定速度P0传送感光材料P;通过扫描/移动装置25以预定速度V0移动滑动架22;使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同步,并且把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向感光材料P扫描曝光。并且当感光材料P通过曝光位置“a”时,完成扫描曝光(图3F)。此时,也就是即使在感光材料P通过曝光位置“a”之后,对应于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的线状映象被投影到曝光位置的原因是由于页边和光量损失。如上所述。
然后,当完成照相底片F的第一画格图象的扫描曝光时,滑动架22保持沿图3中向右方向移动直到滑动架22被静止位置传感器SH探测到,并且当处于静止位置时,它停止(图3A)。在完成照相底片F的第一画格图象的扫描曝光之后进行滑动架22的移动,同时控制扫描/曝光装置以便移动速度变得大于扫描曝光期间的移动速度V0。
另一方面,在滑动架22运动或停止在静止位置时,供给装置21通过压力接触板221松开与照相底片F的压力接触,并进一步地,通过驱动辊对213传送该画格以便照相底片F的第二画格位于开口212处。并且当采用供给装置21完成画格传送时,采用压力接触板211使照相底片F处于压力接触状态。
重复这样的过程,即,对于每一画格照相底片F,输入校正值并进行扫描曝光。在此过程中,被扫描曝光的感光材料传送到反向装置45和显影装置50,如上所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扫描/曝光装置25以便不向感光材料进行扫描曝光时的滑动架22(照相底片F)的运动速度快于向感光材料进行扫描曝光时的速度。以这种方式,当通过移动照相底片F完成扫描曝光时,在自然提供的往复运动中,可缩短用于与扫描曝光无关的移动滑动架22(照相底片F)所必需的时间以改进处理速度和处理性能。
尤其是,当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向感光材料曝光时,需要改变滑动架22(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以便对应宽的放大倍率范围。例如,在高放大倍率时,滑动架22移动速度缓慢,当滑动架总是移动时,在与扫描曝光无关的照相底片的运动期间(在本实施例中,为由静止位置到开始位置(前向运动)运动的期间和完成向感光材料P扫描曝光之后向静止位置运动的期间),需要额外的时间从而导致处理速度的下降。可是,根据本实施例,这样的问题可采用上述结构来解决。
另外,当照相底片被照射装置10(或发光装置171)照射时,常导致产生的热量保持在照相底片f上因此导致褪色的问题。然而,因为通过提高底片不扫描曝光时移动的速度,释放所积存的热量,此问题可降到最小,如在本实施例中一样。
通过传送装置的传送速度或移动速度为被传送件的移动速度,其中被传送件在本实施例中为照相底片或曝光装置。
另外,移动速度的增加方式为当运动处于初始或停止时,采用预定加速度(参考图4,曲线上升或下降部分)使移动速度增加或减少。本发明中高移动速度一词是与当移动速度为恒定时的速度相比,与最高移动速度相比或与平均速度相比。简言之,是可接受的速度,该速度使得有可能在少于照相底片F以扫描曝光时的移动速度移动的时间内移动。
下面解释底片夹持装置的另一个实例。在底片固定件70的每个外角装有上推销71以及在每个上推销71下面装有螺旋弹簧以便向上推每个上推销71。借此,当螺线管90没施加电能时,底片固定件70的四个角被上推销71向上推以便底片固定件70和压板80处于底片松开位置。
当底片固定件70和压板80处于底片松开位置时,因为底片固定件70不与位于底片通道P上的照相底片接触,照相底片可间歇地在底片通道P上传送。
当传送下一画格以便处于开口O处时该画格上的图象可被光通过开口部分O照射,螺线管90被加电,由此磁性吸引压板80的右侧向下。因为压板80的左侧被销81转动支撑,压板80和底片固定件70克服上推销的螺旋弹簧的弹力而朝底片固定位置向下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螺线管90只装在压板80的右侧,采用下面的结构以便均匀压紧底片画面的四边。一对支架85装在压板80对应于底片固定件70两边的画面中心的位置处。利用支架85支撑底片固定件70两边以便底片固定件70可在支架85的支撑点之间转动并稍微向上或向下移动。
通过上述结构,可均匀压紧底片画面的四边以便没有任何图象变形地扩印画面上的图象。另外,底片固定件70设计成画格图象表面不与任何压紧件接触。因此,可避免图象表面损坏如刮痕等以便可清晰地扩印画格图象表面的图象。
如上所述,当照相底片在底片通道P上传送时,底片固定件70和压板80通过上推销71被向上推到底片松开位置以使底片固定件70不与照相底片接触。另外,采用一对由橡胶和树脂制成的辊以便传送照相底片。在传送期间,辊对转动同时只与底片的孔接触。结果,避免了对照相底片的图象表面的任何损坏。
在间歇传送中,为了减少用于扩印操作的时间,除了用于读取图象或用于曝光图象的操作以外,以高速传送照相底片以便减少用于传送底片的时间。
在照相底片以高速传送的实施例中,通过本发明的底片固定机构,其中的底片固定件由一支架对85转动支撑,因为可以避免底片变形例如卷曲、波动或起皱,可使由低速传送到高速传送的时间或由高速传送到停止的时间最少化。
结果,本发明的底片固定机构具有以高速传送进行底片扩印的优点。
附带提及,可不使用本发明的底片固定机构传送照相底片而进行扫描曝光。可是,通过本发明的底片固定机构,因为可避免由于高速传送造成的照相底片的振动,所以可使图象质量的失真最小。
在上述实施例中,底片上的图象进行扫描曝光的同时传送照相底片。然而,对底片上图象的扫描曝光可在下面的条件下进行,即使得照相底片静止并且光学系统与移动的狭缝同步移动以便在照相纸上形成图象。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与照相底片被传送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照相底片的振动,所以可以在照相纸上高质量地再现图象。
如上所详述的,本发明可减少处理速度的下降和改进处理质量。
权利要求
1.一种曝光装置,包括用于往照相底片上照射光以便使形成在照相底片上的图象被投影在感光材料上的曝光装置;和用于往复传送至少曝光装置和照相底片之一的传送装置以便在包括向前行程和向后行程的第一行程内相对照相底片传送曝光装置,然后是在包括另一向前行程和向后行程的第二行程内相对照相底片传送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行程时曝光装置用光照射照相底片,并且在第一行程时的传送速度即第一速度高于在第二行程时的传送速度即第二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传输装置传送照相底片。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传输装置传送曝光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曝光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块上面有一狭缝以降低被曝光装置照射的光的宽度的板安装在照相底片和感光材料之间的光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曝光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块上面有一狭缝以降低被曝光装置照射的光的宽度的板安装在照相底片和感光材料之间的光路上,其特征在于狭缝以与曝光装置相同的速度相对于照相底片往复传送。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曝光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测量由形成在照相底片上的图象反射或透过的光并且输出光测量值的光测量装置;和用于基于光测量值在第二行程控制投射在感光材料上的光量的曝光控制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的曝光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夹持照相底片的底片夹持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底片夹持装置是一种用于保持照相底片的至少被曝光装置用光照射的区域平展的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7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片夹持装置包括一个底片压紧件,用于在与照相底片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至少两点上沿垂直于照相底片表面的方向上施加压力,并且所述底片压紧件有一个位于宽度中心附近的支点。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片夹持装置包括一个底片压紧件,该底片压紧件有一个位于底片宽度中心附近的支点并且该底片压紧件在垂直于照相底片表面的方向上围绕支点摇动。
11.一种曝光装置,包括用于往复传送照相底片的传输装置;用于在向前行程或向后行程时利用光扫描照相底片并且用于把照相底片反射或透过的光变成线状映象光的扫描装置;和采用线状映象光曝光感光材料同时相对于线状映象光传送感光材料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传送装置在用线状映象光曝光感光材料时以快于不用线状映象光曝光感光材料时的传送速度传送照相底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照相底片反射或透过的光在向前行程时被测量,并且在向后行程时感光材料用线状映象光曝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照相底片在一照相底片上的图象被检查的静止位置和一对照相底片开始扫描的开始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曝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不曝光感光材料时传送照相底片的时间为在曝光感光材料之后传送照相底片到静止位置的时间和从静止位置传送照相底片到开始位置的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曝光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夹持照相底片的底片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片夹持装置是一种用于保持照相底片的至少被曝光装置用光照射的区域平展的装置。
全文摘要
在照相底片F上的图象被扫描曝光的装置中,因为控制扫描/移动装置以使不向感光材料P上进行扫描曝光时滑动架(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快于向感光材料P上进行扫描曝光时的移动速度,从而缩短了在不扫描曝光时移动滑动架(照相底片F)所必须的时间,提高了处理速度和处理质量。
文档编号G03B27/10GK1206125SQ9811727
公开日1999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7月8日
发明者岩井克敏 申请人:柯尼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