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30838阅读:来源:国知局
透镜组的数量而难以受到偏心的影响。另外,能够减小与变倍相伴的F值的 变动,有利于构成F值恒定的变焦透镜。
[0115] 另外,优选作为防抖透镜组的中组由两片负透镜和一片正透镜构成。通过采用这 样的结构,能够将手抖修正时的像差变动抑制为较小。
[0116] 另外,优选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通过不使变焦透镜达到条 件式(2)的下限以下,能够减小轴外的彗形像差。另外,通过不使变焦透镜达到条件式(2) 的上限以上,能够减小光学全长。需要说明的是,若满足下述条件式(2-1),则能够获得更好 的特性。
[0117] 0. 35 <fGr/ft< 0. 56. . . (2)
[0118] 0. 39 <fGr/ft< 0. 54. . . (2-1)
[0119] 其中,fGr:最终透镜组的焦距;ft:在望远端向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整个系统的 焦距。
[0120] 另外,优选前组从物侧依次由正透镜、正透镜、接合透镜构成,其中,该接合透镜由 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侧依次贴合而成。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便为了使朝向作为防抖透 镜组的中组的光线入射高度降低并且为了减小光学全长而赋予前组强光焦度,也能够良好 地修正球面像差以及色差。
[0121] 另外,优选后组具有一组接合透镜。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尤其能够良好地修正倍 率色差。
[0122] 另外,优选后组在最靠像侧配置有凹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状的单透镜。这样,通 过在后组的最靠像侧配置负透镜,由此能够增大周边光线的射出角度(射出光线角度),因 此能够实现透镜全长的缩短化。尤其适合于所谓无反光镜相机用可换镜头等单反相机用可 换镜头这样不需要后焦距的情况。另外,通过采用凹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状,有利于像面 弯曲与歪曲像差的修正。
[0123] 另外,优选后组从物侧依次由正透镜、接合透镜、负透镜构成,其中,该接合透镜由 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侧依次贴合而成。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便在为了减小作为防抖透 镜组的中组的移动量而增强防抖透镜组的屈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后组来抵消此时产 生的像差。另外,通过在增强前组的屈光力而增强轴上光束的收敛效果的同时在后组中配 置两片负透镜,由此能够增大周边光线的射出角度(射出光线角度),因此能够实现透镜全 长的缩短化。
[0124] 另外,优选第四透镜组G4 (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满足下述条 件式(3)。条件式(3)表示作为防抖透镜组的中组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时的、成像面上 的像移动量,负的符号表示透镜组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反。通过不使本实施方式 的变焦透镜达到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能够不使防抖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强,因此容易抑 制手抖修正时的球面像差以及偏心彗形像差。另外,能够降低组装时的灵敏度。另外,通过 不使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达到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防抖透镜组的移动量, 并且能够抑制防抖透镜组的直径的扩大而减小向驱动系统施加的负荷。需要说明的是,若 满足下述条件式(3-1),则能够获得更好的特性。
[0125] -2. 20 < (1-βGr2) ·βGr3 < -1. 40. . . (3)
[0126] -2· 00 < (1-βGr2) ·βGr3 < -1· 45. · · (3-1)
[0127] 其中,f3Gr2 :中组的横向倍率:f3Gr3 :后组的横向倍率。
[0128] 另外,优选后组具有至少一枚满足下述条件式(4)的正透镜。在本实施方式的变 焦透镜中,为了实现透镜全长缩短以及降低朝向作为防抖透镜组的中组的光线入射高度, 增强配置在第四透镜组G4(最终透镜组)的前组的屈光力。因此,利用后组来抵消所产生 的色差,通过使后组具有至少一枚满足条件式(4)的正透镜,能够良好地修正g线的彗形像 差以及各颜色的倍率色差。需要说明的是,若满足下述条件式(4-1),则能够获得更好的特 性。
[0129] 20 < vdGr3p< 41. . . (4)
[0130] 23 < vdGr3p< 39. · · (4-1)
[0131] 其中,vdGr3p:配置于后组的正透镜的阿贝数。
[0132]另外,优选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 够减少轴上色差以及倍率色差的产生。需要说明的是,若满足下述条件式(5-1)、(5-2)、 (5-3),则能够获得更好的特性。
[0133] 71< v dGrlp.. .(5)
[0134] 71< vdGrlp<100. . . (5-1)
[0135] 73 < vdGrlp. ·· (5-2)
[0136] 73 < vdGrlp<100. . . (5-3)
[0137] 其中,vdGrlp:配置于前组的正透镜中的、阿贝数较大的两片正透镜的平均阿贝 数。
[0138] 另外,优选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由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 第mp透镜组(第三透镜组G3)、最终透镜组(第四透镜组G4)这四个透镜组构成。作为这 样四组结构的变焦透镜,通过将透镜组的数量抑制到最低限度,能够简化框架结构,并且难 以受到偏心的影响。
[0139] 另外,优选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正透镜、正透镜、正透镜构成。这 样,通过在第一透镜组G1中使用三片正透镜,尤其能够良好地修正望远侧的色差以及球面 像差。另外,即便在因小型化等目的而增强第一透镜组G1整体的屈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 分散屈光力,能够减小在各透镜面产生的各种像差。
[0140] 另外,优选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四透镜组G4(最终透镜组)的最靠物侧。通过将 孔径光阑St配置在最靠物侧而不是第四透镜组G4(最终透镜组)中,能够简化框架结构。 另外,在第四透镜组G4 (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的情况下,无需改变所 谓的光阑孔径就能够构成F值恒定的变焦透镜。
[0141] 另外,在本变焦透镜使用于严苛环境的情况下,优选实施保护用的多层膜涂层。此 外,除了保护用涂层以外,也可以实施用于减少使用时的重影光等的反射防止涂层。
[0142] 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光学部件PP 的例子,但代替将低通滤光片、截断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各种滤光片等配置在透镜系统与像 面Sim之间的情况,也可以在各透镜之间配置上述的各种滤光片,或也可以在任一透镜的 透镜面实施具有与各种滤光片相同的作用的涂层。
[014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0144] 首先,对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进行说明。图1示出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透 镜结构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以及与后述的实施例2~11对应的图2~11中, 左侧是物侧,右侧是像侧,图示的孔径光阑St不一定表示大小、形状,而表示光轴Z上的位 置。另外,图中的Focus表示用于进行对焦的透镜组,Ois表示用于进行手抖修正的透镜组。
[0145]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是四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排列具有正光焦度的第 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第mp透镜 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最终透镜组)而成。
[0146] 表1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示出与各种因素相关的数据, 表3示出与移动面的间隔相关的数据。以下,关于表中符号的含义,以实施例1的符号为例 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11中也基本相同。
[0147] 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面编号一栏中示出以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一个 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面编号,曲率半径一栏中示出各面的曲率半径,面间隔一栏中 示出各面与下一个面的光轴Z上的间隔。另外,nd-栏中示出各光学要素的相对于d线 (波长587. 6nm)的折射率,vd-栏中示出各光学要素的相对于d线(波长587. 6nm)的阿 贝数,9gF-栏中示出各光学要素的局部色散比。
[0148] 需要说明的是,局部色散比0gF用下式表示。
[0149] Θ gF = (ng-nF) / (nF-nC)
[0150] 其中,ng:相对于g线(波长435. 8nm)的折射率;nF:相对于F线(波长486. lnm) 的折射率;nC :相对于C线(波长656. 3nm)的折射率。
[0151] 这里,对于曲率半径的符号而言,以面形状向物侧凸的情况为正,以向像侧凸的情 况为负。基本透镜数据中还一并示出孔径光阑St和光学部件PP。在相当于孔径光阑St的 面的面编号一栏中与面编号一并记载有(光阑)这样的语句。另外,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 在变倍时间隔变化的面间隔一栏中分别记载为DD[面编号]。表3示出广角端、中间、望远 端处的与该DD[面编号]对应的数值。
[0152] 表2的与各种因素相关的数据表示广角端、中间、望远端处的、变焦倍率、焦距 f'、后焦距、F值FNo.、全视场角2ω的值。
[0153] 在基本透镜数据、与各种因素相关的数据以及与移动面的间隔相关的数据中,角 度的单位使用度,长度的单位使用_,但由于光学系统即便进行比例放大或者比例缩小也 能够使用,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
[0154] 【表1】
[0155] 实施例1·透镜数据
[0156]


[0157] 【表2】
[0158] 实施例1 ·各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