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8656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利用多孔隙层提升量子点荧光粉的转换效率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装置已广泛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数字相机、行动电话或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为非自发光性,因此需要藉助背光模块才具显示功能。
[0003]随着发光二极管元件技术水准的提升,具有小尺寸、低操作电流、低功率消耗、寿命长与成本低等优点的发光二极管已逐渐取代冷阴极荧光灯(CCFL)作为背光模块的光源。由于一般单一发光二极管仅能产生单色的光线,因此,欲以发光二极管取代冷阴极荧光灯需同时使用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以及蓝色发光二极管,以混合出白光。然而,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越来越大,背光模块所需产生颜色与亮度均匀的白光的面积亦越来越大,此种混光方式容易产生混光颜色不均、成本过高与功率消耗过高的问题。为此,业界另发展出将蓝色发光二极管与荧光粉封装在一封装结构内,使荧光粉可吸收蓝色发光二极管的部分蓝光,而产生黄光,进而将黄光与另一部分之蓝光混合,以产生白光。然而,为了达到符合需求的白光,此种混光方式的荧光粉数量需达到一定数量,且发光二极管所产生之蓝光需在封装结构内被回收照射在荧光粉上,让荧光粉能产生足够的黄光,使所混合出白光的颜色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因此封装结构内的温度容易过高,进而影响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颜色。尽管目前另发展出量子点荧光粉,以提升发光效率,但由于其粒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因光线容易经过量子点荧光粉之间的间隙,而不被吸收,使量子点荧光粉没有被充分利用,进而产生非预期的光线颜色或颜色不均。再者,上述混光方式亦容易产生亮度不均匀的面光源。有鉴于此,解决背光模块颜色不均、亮度不均、发光二极管温度过高与蓝光回收率过低等问题,并降低制作成本实为业界努力之目标。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颜色不均、亮度不均、发光二极管温度过高与回收率过低的问题。
[0005]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面以及一背面,显示面与背面彼此相对设置。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一荧光薄膜以及一多孔隙层(porous layer)。荧光薄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其中荧光薄膜包括多个第一量子点荧光粉。多孔隙层设置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并覆盖荧光薄膜,其中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
[0006]其中,该多孔隙层包括一孔隙度,介于20%至80%之间,该孔隙度为1_W/(DXV),W为该多孔隙层的重量,D为该多孔隙层的材料密度,且V为该多孔隙层的体积。
[0007]其中,该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微粒子以及多个第二量子点荧光粉,该微粒子设置于该孔隙中,且该第二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该微粒子中。
[0008]其中,该微粒子的数量小于该孔隙的数量。
[0009]其中,该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片,设置于该光源与该荧光薄膜之间,且该反射片包括多个开孔组,各该开孔组对应各该发光元件设置,且各该开孔组包括多个开孔,其中各该开孔组的该开孔的孔径随着与相对应的该发光元件的距离越近而越小。
[0010]其中,各该孔隙包括一最大孔径,各该开孔包括一孔径,且各该孔径大于各该最大孔径。
[0011]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面以及一背面,显示面与背面彼此相对设置。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以及一荧光薄膜。荧光薄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其中荧光薄膜包括一多孔隙层以及多个量子点荧光粉,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多孔隙层之孔隙中。
[0012]其中,该荧光薄膜另包括多个微粒子,设置于该孔隙中,且该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该微粒子中。
[0013]其中,该微粒子的数量小于该孔隙的数量。
[0014]其中,该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片,设置于该光源与该荧光薄膜之间。
[0015]其中,该反射片包括多个开孔组,各该开孔组对应各该发光元件设置,且各该开孔组包括多个开孔,各该开孔组的该开孔的孔径随着与相对应的该发光元件的距离越近而越小。
[0016]其中,各该孔隙包括一最大孔径,各该开孔包括一孔径,且各该孔径大于各该最大孔径。
[0017]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通过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多孔隙层或于荧光薄膜内设置多孔隙层,以提高光源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的回收率,进而增加荧光薄膜所产生第二光线的数量与亮度,并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通过多孔隙层,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不仅可有效地被均匀地散射,还可被均匀地混和,使背光模块可产生亮度均匀且颜色均匀的光线,使所混合出白光的颜色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并且,由于荧光薄膜不与发光元件封装在同一结构内,因此,本发明的混光方式可避免发光元件过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2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0020]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上视影像图。
[0021]图4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一变化型。
[0022]图5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另一变化型。
[0023]图6绘示了当入射光射入多孔隙层的入射角不同时多孔隙层的出光强度与出光角度的关系不意图。
[0024]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8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有第一量子点荧光粉的扩散粒子的放大示意图。
[0026]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具有第一量子点荧光粉的扩散粒子的放大示意图。
[0027]图10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11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示意图。
[0029]图1lA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多孔隙层中孔隙的放大示意图。
[0030]图12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微粒子的一变化型。
[0031]图13绘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14绘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15绘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16绘示了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17绘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6]图18绘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放大示意图。
[0037]图19绘示了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8]图20绘示了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9]其中,附图标记:
[0040]10A、10B、10C、10D、10E、10F、10G 显示装置
[0041]12显示面板
[0042]12a显示面
[0043]12b 背面
[0044]14A、14B、14C、14D、14E、14F、14G、14H、141、14J 背光模块
[0045]16A、16B 光源
[0046]18A、18B、18C、18D 荧光薄膜
[0047]20A、20B 多孔隙层
[0048]201 孔隙
[0049]22发光元件
[0050]24电路板[0051 ]26反射层
[0052]28第一量子点荧光粉
[0053]30 膜层
[0054]32反射片
[0055]34开孔组
[0056]34a 开孔
[005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