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666238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入射角变大。
[0107] 又,也可如第6实施方式(参照图6)所示,将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2透镜L2的 像侧的面上。该情形时,无须将孔径光阑St的支撑机构配置在较第1透镜Ll更靠物体侧, 因此可期待使包含支撑孔径光阑St的机构在内的摄像镜头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缩短化的 效果。又,因将孔径光阑St配置在包含第1透镜LI与第2透镜L2的接合透镜的像侧的面 上,故而可用1个支撑机构一体地支撑接合透镜与孔径光阑St,与分别设置支撑接合透镜 的机构与支撑孔径光阑St的机构的情形相比,易于实现总长的缩短化。
[0108] 该摄像镜头L中,第1透镜Ll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又,第1透镜Ll在光轴附 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通过第1透镜Ll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可使第1透镜Ll的 后侧主点位置靠近物体侧,从而可适宜地使总长缩短化。又,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 为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使第1透镜Ll在光轴附近为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meniscus) 形状。
[0109] 第2透镜L2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通过第2透镜L2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 力,可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curvature of field)以及轴上色像差。
[0110] 又,第2透镜L2与第1透镜Ll接合。通过使第1透镜Ll与第2透镜L2为接合 透镜,无须在第1透镜Ll与第2透镜L2之间设置空气间隔,因此可使自第1透镜Ll的物 体侧的面至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距离缩短,从而易于实现总长的缩短化。又,一般而 言,为制造摄像镜头L,必须使透镜的中心厚度或边缘厚度(透镜的缘壁的厚度)为可确保 制造上所需的强度的指定的厚度以上的厚度。通过构成为使第1透镜Ll与第2透镜L2为 接合透镜,且该接合透镜整体上成为可确保制造上所需的强度的指定的厚度以上,而可确 保透镜的强度,并且可使至少一者的透镜中心厚度或边缘厚度较单独的透镜薄,因此易于 实现总长的缩短化。
[0111] 又,通过将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且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第1透 镜L1、与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且在光轴附近使凹面朝向像侧的第2透镜L2加以接合, 而可使后侧主点位置适宜地靠近物体侧,从而有利于总长的缩短化。
[0112] 又,优选为使第1透镜Ll与第2透镜L2的接合面为非球面形状。通过将非球面 形状的第1透镜Ll与第2透镜L2的接合面邻接于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Ll的像侧而 配置,可适宜地修正光线通过第1透镜Ll的物体侧的面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彗形像差(coma aberration)、像散等各像差。相对于此,在如专利文献3那样,使第1透镜的正折射力相对 性地变大,并且将第3透镜与第4透镜设为使接合面为非球面形状的接合透镜的情形时,第 1透镜与接合透镜的距离变远,因此由接合透镜修正光线通过第1透镜时产生的各像差的 效果减弱。
[0113] 又,上述接合透镜既可为通过将分别地成形(或研磨)的2片透镜加以贴合的方 法而制造的,也可为通过在已成形(或研磨)的一透镜的一面上以成形等方法形成另一透 镜的方法而制造的。在后者的情形时,在原理上不会产生2片透镜相互自所期望的位置偏 心而接合的问题,在2个透镜的接合面为非球面形状的情形时,也容易以与一透镜的接合 侧的面的形状一致的方式形成另一透镜的接合侧的面的形状,因此可高精度且容易地制造 接合透镜。
[0114] 第3透镜L3优选为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藉此,可良好地修正彗形像差。又, 优选为使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在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 向物体侧的情形时,与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使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情形相比,可使第3透 镜L3的后侧主点位置靠近物体侧,从而可适宜地实现总长的缩短化。又,为进一步提高该 效果,更优选为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使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为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凹 凸形状。
[0115] 又,在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自物体侧依序配置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 透镜L1、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L2、以及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的第3透 镜L3的情形时,可更好地修正彗形像差。
[0116] 第4透镜L4优选为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尤其在用于移动电话等的透镜总长 短的摄像镜头中,随着视场角变大而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变大的倾向显著,因此优选为 自中心视场角至周边视场角以相对于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不会变得过大的方式进行抑制, 而防止因相对于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的增大所引起的受光效率的降低或混色等各问题的 产生。在第4透镜L4为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者的情形时,可适宜地在中间视场角抑制 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变得过大,从而可适宜地自中心视场角至周边视场角抑制向摄像元 件的入射角度变大。又,优选为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使第4透镜L4在光轴附近为使凸面 朝向像侧的凹凸形状。藉此,可良好地修正像散。
[0117] 第5透镜L5只要为可均衡性佳地修正光线通过第1透镜Ll至第4透镜L4的期间 产生的各像差的,则既可为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的,也可为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 的。例如,可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使第5透镜L5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且在光轴附近 为使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形状,该情形时,可良好地修正像面弯曲。又,第5透镜L5优选 为使两面为非球面形状,该情形时,容易均衡性佳地修正中间视场角与周边视场角的像散、 倍率色像差等。
[0118] 又,第6透镜L6优选为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通过使第6透镜L6在光轴附 近为具有负折射力,而可实现总长的缩短化,并且可良好地修正像面弯曲。又,优选为,第6 透镜L6在光轴附近使凹面朝向像侧。在第6透镜L6在光轴附近使凹面朝向像侧的情形 时,可适宜地使总长缩短化。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为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在光 轴附近为使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形状。又,在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使凹面朝 向像侧的情形时,优选为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为具有反曲点(inflection point)的非 球面形状。在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使凹面朝向像侧的情形时,通过使第6透镜L6的像 侧的面为具有反曲点的非球面形状,可适宜地修正像面弯曲,且,尤其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 中,可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变大。为进一步提高该效 果,优选为使第6透镜L6在光轴附近为使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形状,且使两侧的面为具有 反曲点的非球面形状。第1实施方式为如下构成例,即,使第6透镜L6具有负折射力且为 使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形状,且使两侧的面为具有反曲点的非球面形状。
[0119] 该摄像镜头L为实现高性能化,而优选为第1透镜Ll至第6透镜L6的各个透镜 的至少一个面使用非球面。
[0120] 其次,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摄像镜头L的与条件式相关的作用及效果更详细地进 行说明。
[0121] 首先,第1透镜Ll和第2透镜L2的合成焦点距离F12以及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122] 0. 4 < f/fl2 <1.3 (1)
[0123] 条件式⑴分别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1透镜LI与第2透镜L2的 合成焦点距离f 12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在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的情形时,包含第1透镜 LI与第2透镜L2的接合透镜的正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强,不利于总长的缩 短化。又,在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的情形时,包含第1透镜Ll与第2透镜L2的接合透镜 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弱,难以修正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像差。因此,通过满 足条件式(1),可适宜地实现总长的缩短化,并且可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像差。自 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1),进而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1-2)。
[0124] 0. 5 < f/fl2 < I. 1 (1-1)
[0125] 0. 6 < f/fl2 <1.0 (1-2)
[0126] 又,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6r以及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满足 以下的条件式(2)。
[0127] 0. 5 < f/R6r < 6 (2)
[0128] 条件式(2)分别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的近 轴曲率半径R6r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在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的情形时,不利于总长的 缩短化,难以充分修正像面弯曲。在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的情形时,尤其难以在中间视场 角充分抑制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增大。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2),可适宜地在中间视场 角抑制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变得过大。又,可适宜地实现总长的缩短化,并且可良好地修 正像面弯曲。自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为满足下述条件式(2-1),进而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 (2-2)〇
[0129] 1. 5 < f/R6r < 5 (2-1)
[0130] 2. 0 < f/R6r < 4 (2-2)
[0131] 又,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以及第1透镜LI的中心厚度,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 式(3)。
[0132] 0.1 < T2/T1 <1.0 (3)
[0133] 条件式(3)规定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以及第1透镜Ll的中心厚度的优选数值 范围。在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的情形时,第2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接合面)与像侧的 面的间隔变窄,尤其对于轴外光线,无法充分获得使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