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1451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被摄物的光学像成像于电荷稱合装置(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等摄像元件上的定焦点的摄像镜头、以及搭载该摄像镜头进行拍摄的数字照相机(digitalstillcamera)或具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以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智能手机(smartphone)、平板(tablet)型终端、及便携式游戏机等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向一般家庭等的普及,可将拍摄的风景或人物像等图像信息输入至个人计算机的数字照相机正在快速地普及。又,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或平板型终端中也大多搭载有图像输入用的照相机模块(cameramodule)。在此种具有摄像功能的机器中使用电荷耦合装置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摄像元件。近年来,这些摄像元件越来越小型(compact)化,对摄像机器整体及搭载在其上的摄像镜头也要求小型性。又同时,摄像元件也越来越高像素化,从而要求摄像镜头高分辨率化、高性能化。例如要求应对5百万像素(megapixel)以上、进而更优选为8百万像素以上的高像素的性能。[0003]为满足上述要求,考虑使摄像镜头为透镜片数比较多的6片构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6片构成的摄像镜头,其自物体侧包含:第1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2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3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4透镜;第5透镜;以及第6透镜,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一种6片或7片构成的摄像镜头,其自物体侧包含:第1透镜成分,具有负折射力;第2透镜成分,具有正折射力;第3透镜成分,具有正折射力;及第4透镜成分,具有负折射力。又,专利文献4中提出一种6片构成的变焦透镜(zoomlens),其自物体侧包含:第1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3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4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5透镜,具有负折射力;及第6透镜,具有正折射力。[0004]又,尤其在利用数字变焦(digitalzoom)功能将所拍摄的图像放大来使用的机会多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及平板终端等摄像机器中,为实现更广的拍摄范围而需要广角的摄像镜头。专利文献3提出一种5片构成的摄像镜头,其为实现广角化而自物体侧包含:第1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3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4透镜,具有正折射力;及第5透镜,具有正折射力。[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第202067015号说明书[0008][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352060号公报[0009][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4-250408号公报[0010][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4-318102号公报【
发明内容】toon][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0012]另一方面,尤其是针对用于如便携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般的薄型化不断发展的装置的摄像镜头,透镜总长的缩短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为满足上述所有要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摄像镜头需要实现更广角化,专利文献3的摄像镜头需要实现大的图像尺寸以应对获得充分高的分辨率的摄像元件的尺寸,并且使透镜总长进一步缩短化。又,专利文献4记载的变焦透镜,需要进一步实现透镜总长的缩短化。[0013]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广角化及总长的缩短化、并且可自中心视场角至周边视场角实现高成像性能的摄像镜头、及可搭载该摄像镜头而获得高分辨率的摄像图像的摄像装置。[0014][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5]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包含6个透镜,自物体侧依序包含:第1透镜,具有负折射力,且使凹面朝向物体侧;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3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4透镜,具有正折射力,且为使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meniscus)形状;第5透镜;及第6透镜,使凹面朝向像侧,且像侧的面为具有至少1个反曲点的非球面形状,其中上述摄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0016]0.5<f/R6r<5(1)[0017]其中,设为:[0018]f: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0019]R6r:第6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20]再者,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中,"包含6个透镜"是指也包含如下情况,即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除6个透镜以外,实质上还包含不具有功率(power)的透镜、孔径光阑(aperturestop)或盖玻璃(coverglass)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lensflange)、透镜镜筒(lensbarrel)、摄像元件、抖动修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又,关于上述的透镜的面形状或折射力的符号,设为在包含非球面者的近轴区域所考虑者。[0021]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中,进而,可通过采用如下优选的构成而满足来使光学性能更优选。[0022]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中,优选为第1透镜为使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形状。[0023]又,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中,优选为孔径光阑配置在较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更靠物体侧,更优选为孔径光阑配置在较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更靠物体侧。[0024]又,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至条件式(12)中的任一者。再者,作为优选态样,也可为满足条件式(1-1)至条件式(12)中的任一者,或也可为满足任意组合者。[0025]I<f/R6r<4(1-1)[0026]-I<(Rlf-Rlr)/(Rlf+Rlr)<0(2)[0027]-0.5<(Rlf-Rlr)/(Rlf+Rlr)<-〇.02(2-1)[0028]0.7<f/f2<5(3)[0029]I<f/f2<3(3-1)[0030]0<f3/fI<0.5(4)[0031]-I<f2/f3<-0.35(5)[0032]40<vdl(6)[0033]-5<(R2f-R2r)/(R2f+R2r)<5(7)[0034]-0.5<(R4f-R4r)/(R4f+R4r)<I(8)[0035]I.0<TTL/f<3.0(9)[0036]I.3<TTL/f<2.6(9-1)[0037]3.0<TTL<6.0(10)[0038]0.23<BFL/f<0.47(11)[0039]0.55<<BFL<<I.3(12)[0040]其中,设为:[0041]f: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0042]R6r:第6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43]Rlf: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44]Rlr: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45]Π: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0046]f2:第2透镜的焦点距离[0047]f3:第3透镜的焦点距离[0048]vdl:第1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0049]R2f: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50]R2r: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51]R4f:第4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52]R4r:第4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0053]TTL: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其中,后焦点长度设为光轴上的空气换算长度)[0054]BFL:第6透镜的像侧的面顶点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长度)。[0055]再者,TTL是指物体距离无限大时的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至成像面的光轴上的长度(透镜总长),其中后焦点长度使用进行空气换算而得的长度。例如,当在最靠像侧的透镜与成像面之间插入有滤光器(filter)或盖玻璃等不具有折射力的构件时,后焦点设为对该构件的厚度进行空气换算而计算出者。又,BFL是指对物体距离无限大时的第6透镜的像侧的面顶点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后焦点)进行空气换算而得的长度。[0056]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0057][实用新型的效果][005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在整体上为6片的透镜构成中,可使各透镜要素的构成最佳化,尤其可适宜地构成第1透镜及第6透镜的形状,因此可实现一种透镜系统,其可实现广角化与总长的缩短化,进而自中心视场角至周边视场角具有高成像性能。[0059]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输出与由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高成像性能的摄像镜头而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因此可获得高分辨率的拍摄图像。【附图说明】[0060]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第1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1对应的透镜剖面图。[0061]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第2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2对应的透镜剖面图。[0062]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第3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3对应的透镜剖面图。[0063]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第4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4对应的透镜剖面图。[0064]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第5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当前第1页1 2 3 4 5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