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扳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扳铃。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扳铃为两种结构:第一种结构为扳铃底座上设有中心柱,扳铃盖上设有与中心柱相适配的连接孔,扳铃盖与扳铃底座之间通过静配合连接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结构使得扳铃盖易拔出脱落,且中心柱较细且一般为塑料材质,在扳铃受到撞击或者温度较高时,中心柱易变性、折断,导致扳铃不响或者损坏,影响扳铃的寿命;第二种结构为扳铃底座上的中心柱设置为螺柱结构,扳铃盖上设置有内螺纹螺帽,使得扳铃底座与螺帽实现旋转连接,这种连接结构的缺点在于对扳铃盖进行反向旋转即可将扳铃盖旋下,使得扳铃底座与扳铃盖之间不能稳固连接。以上两种结构都会造成“无扳铃盖”现象,使得扳铃失去其原有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扳铃,该扳铃有效解决了现有结构中连接结构不稳定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扳铃,所述扳铃包括底座、上盖、连接螺钉和螺帽;其中,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中心柱,所述中心柱的外表面套接有摆动架和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设置在所述摆动架的上部;所述上盖的顶部设置有内凹限位槽,上盖的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螺钉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中心柱连接;所述螺帽设置在所述连接螺钉的上方,且螺帽的下表面嵌入所述内凹限位槽。
进一步,所述连接螺钉上设置有压紧环,所述压紧环的下部设置有下凸限位沿;所述连接螺钉为自攻螺钉,且所述中心柱顶部设置有内螺纹。
进一步,所述中心柱的上端面设置有上凸限位沿,所述上凸限位沿为圆环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摆动架和限位套筒一体制成,或二者分体设置。
进一步,所述限位套筒的上端面低于所述中心柱的上端面;且所述限位套筒的中心纵剖面呈上底窄、下底宽的梯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连接孔的直径小于所述中心柱的外径,与中心柱上的上凸限位沿的外径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压紧环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下凸限位沿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下凸限位沿的高度与所述中心柱上的上凸限位沿的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上盖的厚度。
进一步,所述连接螺钉和螺帽一体制成,或二者分体设置;当二者分体设置是,所述螺帽下部设有压紧环放置腔;所述压紧环放置腔的内径小于压紧环的外径;所述螺帽底部的外径与所述内凹限位槽的直径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连接螺钉和螺帽一体制成时,所述连接螺钉上部设置有指南针放置板,所述指南针放置板上设置有指南针;此时,所述螺帽为透明玻璃罩,所述连接螺钉上设置的压紧环的外径与指南针放置板的外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结构中连接结构不稳定的缺陷;限位套筒上端面低于中心柱上端面,有效防止摆动杆上移;中心柱上设有上凸限位沿,且连接孔直径与上凸限位沿外环直径一致,有效对扳铃上盖进行限位,防止扳铃上盖左右移动;中心柱外沿直径大于连接孔直径,所以中心柱与上凸限位沿之间的区域对扳铃上盖形成一个限位作用,防止扳铃上盖下移;所述连接螺钉上设置有压紧环,压紧环下部设有下凸限位沿,下凸限位沿的外沿直径与连接孔的直径一致,且上凸限位沿高度与下凸限位沿高度之和小于等于扳铃上盖厚度,实现中心柱与压紧环同时对扳铃上盖实现上下同时限位及压紧;连接螺钉上部设有螺帽,压紧环放置腔内侧直径略小于压紧环外沿直径,通过材料的张力实现二者紧密连接,且螺帽底部圆环直径与内凹限位装置内侧直径一致,有效实现内凹限位装置及压紧环对于螺帽的双重限位;螺帽的设置能够防止螺钉中落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帽与连接螺钉分体设置时的整体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帽与连接螺钉一体设置时的整体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柱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扳铃上盖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螺钉与压紧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为了易于说明,在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如图1-5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扳铃,所述扳铃包括底座1、上盖2、连接螺钉3和螺帽4;其中,所述底座1内设置有中心柱1a,所述中心柱1a的外表面套接有摆动架6和限位套筒7,所述限位套筒7设置在所述摆动架6的上部;所述上盖2的顶部设置有内凹限位槽2b,上盖2的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连接孔2a,所述连接螺钉3穿过所述连接孔2a与所述中心柱1a连接;所述螺帽4设置在所述连接螺钉3的上方,且螺帽4的下表面嵌入所述内凹限位槽2b。
连接螺钉3上设置有压紧环5,压紧环5的下部设置有下凸限位沿5a;所述连接螺钉3为自攻螺钉,且所述中心柱1a顶部设置有内螺纹。中心柱1a的上端面设置有上凸限位沿1a-1,所述上凸限位沿1a-1为圆环状结构。摆动架6 和限位套筒7一体制成,或二者分体设置。
限位套筒7的上端面低于所述中心柱1a的上端面;且所述限位套筒7的中心纵剖面呈上底窄、下底宽的梯形结构。限位套筒7上端面低于中心柱上端面可以有效防止摆动架6上移。
连接孔2a的直径小于所述中心柱1a的外径,与中心柱1a上的上凸限位沿1a-1的外径相适配;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对扳铃的上盖2进行限位,防止扳铃上盖左右移动。因中心柱1a外沿直径大于连接孔2a直径,所以中心柱1a与上凸限位沿1a-1之间的区域对扳铃上盖形成一个限位作用,防止扳铃上盖下移。
压紧环5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2a的直径,所述下凸限位沿5a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孔2a的直径相适配。下凸限位沿5a的高度与上凸限位沿1a-1的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上盖的厚度;如此设置实现了中心柱1a与压紧环5同时对扳铃上盖的上下同时限位及压紧。
连接螺钉3和螺帽4一体制成,或二者分体设置;当二者分体设置是,所述螺帽4下部设有压紧环放置腔4a;所述压紧环放置腔4a的内径小于(二者内径差别比较小)压紧环5的外径;所述螺帽4底部的外径与所述内凹限位槽2b的直径相适配。压紧环放置腔4a的内侧直径略小于压紧环外沿直径,通过材料的张力实现二者紧密连接,且螺帽4底部圆环外径与内凹限位槽2b内径一致,有效实现内凹限位槽2b及压紧环5对于螺帽4的双重限位;螺帽4的设置能够防止螺钉中落灰。
连接螺钉3和螺帽4一体制成时,所述连接螺钉3上部设置有指南针放置板8,所述指南针放置板8上设置有指南针(图中未示出);此时,所述螺帽4为透明玻璃罩,所述连接螺钉3上设置的压紧环5的外径与指南针放置板8的外径一致。螺帽4套在指南针放置板8的外侧;通过设置指南针放置板8及指南之,且将螺帽4选为透明玻璃罩为扳铃增加了新的功能。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