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防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24437发布日期:2019-12-27 14:4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电防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噪音污染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电防噪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现有的机电设备在工作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噪声,形成噪音污染,工作人员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严重影响听力,损害健康情况,现有的机电防噪装置降噪效果一般,在降噪的同时很难保证设备的散热效果,影响设备了的工作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机电防噪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电防噪装置,本实用新型设置下减震组件和上减震组件配合作用,缓冲设备上、下端的震动,通过缓冲震动,减小设备产生的部分噪音;此外,防噪腔和降噪凸起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再配合吸音海绵和防水吸音板的吸音作用,最终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在冷却设备的同时也有防噪的效果,降噪、防噪效果好,同时不会影响设备散热。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电防噪装置,包括防噪套壳、放置板、下减震组件、上减震组件和底座;横向水平设置的放置板位于防噪套壳内,且与防噪套壳滑动连接;下减震组件设置在防噪套壳和放置板之间;上减震组件设置在防噪套壳的顶端;底座设置在防噪套壳的下端;防噪套壳包括内壳、外壳、侧板和降噪凸起;内壳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防噪腔;防噪腔朝向机电位置开口;内壳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吸音层;外壳平行设置在内壳的外围;内壳和外壳的前后侧通过侧板连接,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降噪凸起交错设置在内壳和外壳的相对端上;下减震组件包括转动杆、第一弹性件、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套在伸缩杆的外部;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竖直设置两组,两组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位于放置板和防噪套壳之间的左右两侧,且上端和下端分别滑动连接放置板的底部和防噪套壳的底部;转动杆设置两组,两组转动杆上端转动连接放置板的底端,下端连接对应侧伸缩杆的底端;第一弹性件水平设置在两组转动杆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对应侧的转动杆;上减震组件包括杆套、移动杆、第三弹性件和固定辊;杆套设置在防噪套壳的顶端;移动杆上端伸入杆套,且与杆套的内壁滑动连接,下端连接第三弹性件;固定辊设置在第三弹性件的下端。

优选的,吸音层为吸音海绵;吸音海绵与内壳之间通过胶水粘黏。

优选的,降噪凸起为锥形结构,利用降噪凸起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

优选的,内壳、外壳和侧板均为防水吸音板制成。

优选的,防噪套壳的底端对应每组伸缩杆设置有两组限位件;两组限位件分别设置在对应伸缩杆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底座上设置有支撑组件。

优选的,支撑组件包括螺纹杆、螺帽、移动轮和支撑套;竖直设置的螺纹杆螺纹连接底座;螺帽螺纹连接螺纹杆的上端,螺帽位于底座的上方;上下端敞口的支撑套上端螺纹连接在螺纹杆上;螺纹杆的下端伸入支撑套,且与移动轮连接;支撑套的下端套口大于移动轮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设置下减震组件和上减震组件配合作用,第三弹性件和移动杆伸缩,缓冲设备上端的震动,转动杆在放置板移动下转动,推动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来回移动伸缩,第三弹性件伸缩,缓冲设备下端的震动,从而通过缓冲震动,减小设备产生的部分噪音;此外,防噪腔和降噪凸起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再配合吸音海绵和防水吸音板的吸音作用,最终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在冷却设备的同时也有防噪的效果,降噪、防噪效果好,同时不会影响设备散热。

二、本实用新型设置螺纹杆和支撑套调整设备的高度,以满足不同环境下机电设备的水平安装,减小晃动产生的噪音,同时向上旋转支撑套,使得移动轮露出,方便移动和运输,增强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防噪套壳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下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防噪套壳;2、放置板;3、下减震组件;4、上减震组件;5、底座;6、内壳;7、外壳;8、限位件;9、降噪凸起;10、吸音层;11、防噪腔;12、杆套;13、移动杆;14、第三弹性件;15、固定辊;16、转动杆;17、第一弹性件;18、伸缩杆;19、第二弹性件;20、支撑组件;21、螺纹杆;22、螺帽;23、移动轮;24、支撑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防噪套壳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下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意图。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包括防噪套壳1、放置板2、下减震组件3、上减震组件4和底座5;横向水平设置的放置板2位于防噪套壳1内,且与防噪套壳1滑动连接;下减震组件3设置在防噪套壳1和放置板2之间;上减震组件4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顶端;底座5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下端;防噪套壳1包括内壳6、外壳7、侧板和降噪凸起9;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防噪腔11;防噪腔11朝向机电位置开口;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吸音层10;外壳7平行设置在内壳6的外围;内壳6和外壳7的前后侧通过侧板连接,内壳6和外壳7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降噪凸起9交错设置在内壳6和外壳7的相对端上;下减震组件3包括转动杆16、第一弹性件17、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第二弹性件19套在伸缩杆18的外部;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竖直设置两组,两组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位于放置板2和防噪套壳1之间的左右两侧,且上端和下端分别滑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部和防噪套壳1的底部;转动杆16设置两组,两组转动杆16上端转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端,下端连接对应侧伸缩杆18的底端;第一弹性件17水平设置在两组转动杆16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对应侧的转动杆16;上减震组件4包括杆套12、移动杆13、第三弹性件14和固定辊15;杆套12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顶端;移动杆13上端伸入杆套12,且与杆套12的内壁滑动连接,下端连接第三弹性件14;固定辊15设置在第三弹性件14的下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吸音层10为吸音海绵;吸音海绵与内壳6之间通过胶水粘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降噪凸起9为锥形结构,利用降噪凸起9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内壳6、外壳7和侧板均为防水吸音板制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防噪套壳1的底端对应每组伸缩杆18设置有两组限位件8;两组限位件8分别设置在对应伸缩杆18的左右两侧。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中,将机电设备放置在放置板2上,固定辊15抵住了设备的上端,使得设备安装稳定,设备工作时产生一定的震动,下减震组件3和上减震组件4配合作用,第三弹性件14和移动杆13伸缩,缓冲设备上端的震动,转动杆16在放置板2移动下转动,推动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来回移动伸缩,第三弹性件14伸缩,缓冲设备下端的震动,从而通过缓冲震动,减小设备产生的部分噪音,此外,防噪腔11和降噪凸起9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再配合吸音海绵和防水吸音板的吸音作用,最终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内壳6和外壳7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在冷却设备的同时也有防噪的效果。

如图5所示,底座5上设置有支撑组件20。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组件20包括螺纹杆21、螺帽22、移动轮23和支撑套24;竖直设置的螺纹杆21螺纹连接底座5;螺帽22螺纹连接螺纹杆21的上端,螺帽22位于底座5的上方;上下端敞口的支撑套24上端螺纹连接在螺纹杆21上;螺纹杆21的下端伸入支撑套24,且与移动轮23连接;支撑套24的下端套口大于移动轮23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备安装时,通过旋转螺纹杆21和支撑套24即可调整设备的高度,以满足不同环境下机电设备的水平安装,减小晃动产生的噪音,同时向上旋转支撑套24,使得移动轮23露出,方便移动和运输,增强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