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射线管用斗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64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阴极射线管用斗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用斗部(Funnel)的角锥状轭(yoke)部的改良技术,其中此轭部与阴极射线管用斗部的主体(body)部相连结。
在具有前述构件的阴极射线管中,由于偏向轭为较大的耗电源,因此,为了节省此种阴极射线管的总消耗电力,有效的减少偏向轭的消耗电力为非常重要的。为了降低此偏向轭的消耗电力,一般所知者,为当斗部的颈管为小半径时,安装着偏向轭的轭部外径也会随之变小。
然而,从颈管内的电子枪所照射出来的电子束,为了通过接近的前述轭部内壁面,颈管或轭部的外径空隙变小,而导致电子束朝向具有最大偏向角的对角部,与轭部的内壁面发生碰撞,进而发生无法得到良好影像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处理,从颈管侧朝分面部方向,将轭部外面从圆形依次变成略呈矩形形状的角锥状。如此,由于轭部的外面为角锥状,因此当偏向轭的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的半径变小时,可能会导致对应其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的偏向线圈靠近电子束。借此,必需使电子束有效率的偏向,才可以得到降低偏向电力的优点。
关于此,朝向位于轭部内径的对角部的电子束,为了避免与对角部内壁面相碰撞,而于此轭部的内面,与上述的外面相同,从颈管侧朝分面部方向,将轭部内面从圆形依次变成略呈矩形形状的角锥状。
此情形下,例如是参照日本特开平11-120940号专利或日本特开平11-176355号专利,轭部内面为角锥状之际,当考虑其成型性及强度面时,其对角部为圆弧状弯曲部。因此,此弯曲部以对角轴为基准,使其长轴侧与短轴侧呈现大致同一曲率的圆弧形状。其中,轭部内面的形状一般来说,大致与电子束理想通过区域相对应。
因此,轭部的对角轴,通常设定成与电子束通过区域相对应。
然而,现实的电子束通过区域,常因偏向轭的精确度而发生歪曲的情形,因此,轭部的对角轴对于现实的电子束通过区域,会产生方向性的偏移的情形。
然而,在具有此特性的阴极射线管中,形成于轭部的对角部的弯曲部,以上述对角轴为基准,而在长轴侧及短轴侧具有大致相同的弯曲率的圆弧形状,故持有最大偏向角的电子束,会与任何一侧的部分弯曲部相碰撞。而且,由于此项原因,因而产生无法得到良好影像的问题。
对于此项问题,如同图8所示,轭部6的对角部7与管轴之间的距离,从保持一定到对角部7的对角内面弯曲部8及对角外面弯曲部9一起扩张成全体为单一的圆弧为止。在此种方法之下,必然要对关于斗部成型用模具的设计制作、偏向轭的设计制作、其它阴极射线管的制造等各种构件进行根本上的改变,如此,其时间及劳苦更会导致负担费用的增大。
再者,除了上述之外,当考虑将轭部的壁厚全体变薄的方式时,其壁厚会过薄,而产生成型上的问题或强度上的问题,且其壁厚薄化的界限,尚未有有效的解决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阴极射线管用斗部,具有略呈矩形的大开口部及略呈圆形的小开口部,于小开口部上连设圆筒形的颈管,且阴极射线管用斗部从大开口部,经过略呈漏斗状的主体部及与主体部相连的角锥状的轭部,到达小开口部。其中于轭部的对角部的内面,形成对角内面弯曲部,且对角内面弯曲部由以对角轴为基准而假想区分成的长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及短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所构成。而且,前述长轴侧及短轴侧的至少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系朝外边侧膨胀突出(swelling)。
在此,“朝外边侧膨胀突出”是指在与管轴垂直相交的剖面中,以构成轭部的长边及短边各自的内面的朝向对角轴侧的假想延长线为基准,朝其外边侧(即轭部的外面侧)膨胀突出。因而,当长边及短边各自的内面为圆弧的情形时,也可以意指从其圆弧的假想延长线朝外边侧膨胀突出。更详细的说,“朝外边侧膨胀突出”,是指相对于由从长轴侧及短轴侧的至少一边的内面中央部到对角轴的变化较缓和的曲率而得的假想基准曲线(公知曲线),于此假想基准曲线的途中,朝外边侧膨胀突出而形成曲率较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此部分内面弯曲部位于长轴侧及短轴侧的至少一边,且此部分内面弯曲部的曲率大于假想基准线的曲率。而且,当长轴侧或短轴侧的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之际,此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分比另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还要相对的朝外边侧膨胀突出。
依据前述结构,于轭部的对角部内面所形成的对角内面弯曲部,由于其在对角轴的长轴侧及短轴侧的任一边或两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因此,当起因于轭部的对角轴对现实的电子束通过区域而产生的方向性的偏移等时,具有最大偏向角的电子束呈现朝上述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相碰撞的状态,此时,由于有此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朝外边侧的膨胀突出部份作为通行路,而使此电子束可顺利通过。因而,可以避免电子束与形成于轭部的对角部的弯曲部相碰撞,而得到良好的影像。而且,由于不需要将形成于轭部的对角部内面的弯曲部全体扩张,因此对角轴与弯曲部间的交叉位置几乎没有变化,且由于仅有一部份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因此,可以在不对斗部成型用模具或偏向轭等的设计制作造成较大的影响的情况下,以最低限度的变更而避免电子树枝碰撞,并可更进一步减少所需的时间及劳苦而造成的费用负担。
而且,长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及短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较佳由半径相异的两圆弧部所构成。此情形,也可以是半径较小的圆弧部比半径较大的圆弧部还要朝外边侧膨胀突出,也可以是半径较大的圆弧部比半径较小的圆弧部还要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再者,长轴侧的圆弧部与短轴侧的圆弧部可以在对角轴上相连接,也可以在对角轴以外的位置相连接。更甚之,长轴侧及短轴侧的圆弧部,可以各自具有一个圆弧部,也可以各自由多个圆弧部连接而成。依据上述结构,有效利用长轴侧与短轴侧的圆弧部半径的差异的方法,可使任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相对的朝外边侧膨胀突出,而可使此弯曲部的设计制作容易进行,甚至可以抑制制造成本。在此,长轴侧的圆弧部与短轴侧的圆弧部相互间的“连接”,是指内接或略呈内接,其中略呈内接的情形时,各圆弧的曲折点必须要圆滑的连结(以下皆同)。
再者,一圆弧部的中心点、与圆弧部相连接的另一圆弧部的中心点、以及二圆弧部的连接点,较佳是配置于一直线上或一直线的附近。亦即,当一圆弧部与另一圆弧部的半径不同时,两圆弧的各自的中心点与两圆弧部的连接点配置于一直线上。虽然两圆弧部相互间的曲率不同,然由于在此直线上,两圆弧部的连接端的接线与此直线垂直相交,因此,两圆弧部的连接点不需曲折,即可圆滑的连结。因而,将两圆弧部的各自的中心点与两圆弧部的连接点,配置于一直线上或一直线的附近,则至少可以避免两圆弧部的连接部被过度曲折,进而可以对此连接部维持良好的成形性。
虽然以上的发明为关于轭部的对角部内面的部分,然其外面部分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亦即,在轭部的对角部的外面,形成对角外面弯曲部,此对角外面弯曲部是由以对角轴为基准而假想区分成的长轴侧的部分外面弯曲部及短轴侧的部分外面弯曲部所构成,长轴侧及短轴侧的至少一边的部分外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在此,“朝外边侧膨胀突出”是指在与管轴垂直相交的剖面中,以构成轭部的长边及短边各自的外面的朝向对角轴侧的假想延长线为基准,朝其外边侧(即轭部的外面侧)膨胀突出。因而,当长边及短边各自的外面为圆弧的情形时,也可以意指从其圆弧的假想延长线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再者,更详细的说,“朝外边侧膨胀突出”,是指相对于由从长轴侧及短轴侧的至少一边的外面中央部到对角轴的变化较缓和的曲率而得的假想基准曲线(公知曲线),于此假想基准曲线的途中,朝外边侧膨胀突出而形成曲率较大的部分外面弯曲部,此部分外面弯曲部位于长轴侧及短轴侧的至少一边,且此部分外面弯曲部的曲率大于假想基准线的曲率。依据上述结构,当在轭部的对角部内面有部分朝外边侧膨胀突出的同时,其对角部的外面也有部分朝外边侧膨胀突出之际,此对角部的全体的壁部的量充足,因而不会受到形成部分的膨胀突出部的影响,而可将对角部的全体的刚性控制于一个适当的范围内。
在此情形下,也可以仅使长轴侧及短轴侧的任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及部分外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依据此种结构,可使对角部的膨胀突出部份与未膨胀突出的部分的壁厚均一化,而可在不发生局部强度降低的情形下,同时维持良好的成形性。
图2绘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此局部结构为依据

图1的A-A线所切断的局部放大纵切背面图。
图3绘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此局部结构为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局部放大纵切背面图。
图4绘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此局部结构为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局部放大纵切背面图。
图5绘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此局部结构为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局部放大纵切背面图。
图6绘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此局部结构为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局部放大纵切背面图。
图7绘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此局部结构为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局部放大纵切背面图。
图8绘示比较例(公知例)的局部放大纵切背面图。
1阴极射线管用斗部(斗部)2大开口部3小开口部4颈管5主体6轭部6a短边6aa内面6ax假想延长线6b长边6bb内面6bc外面6bx假想延长线6cx假想延长线7对角部8对角内面弯曲部8a部分内面弯曲部(第1弯曲部)8a’第1弯曲部8b部分内面弯曲部(第2弯曲部)9对角外面弯曲部
9a部分外面弯曲部(第3弯曲部)9b部分外面弯曲部(第4弯曲部)D对角轴D’对角轴Dx圆弧J连接点K连接点L长轴O1中心点O2中心点O3中心点O4中心点r半径R1半径R2半径R3半径R4半径S短轴如同图1所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阴极射线管用斗部(以下简称斗部)1,具有略呈矩形的大开口部2及略呈圆形的小开口部3。略呈矩形的大开口部2,作为与图外的阴极射线管用分面部相互密封接合使用。在略呈圆形的小开口部3上密封接合有略呈圆筒形的颈管4。而且,在略呈漏斗状的主体部5的小开口部3侧连结形成轭部6,且于轭部6的外周侧安装有偏向轭,轭部6的内部作为电子束的通路。此轭部6从颈管4侧朝向主体部5侧,为由圆形依次变化成略呈矩形形状的角锥形状。
图2绘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对轭部6的主体部5侧的端部5,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纵切背面图。请参照同一图,于轭部6的对角部7的内面上,形成对角内面弯曲部8的同时,此对角内面弯曲部8,以对角轴D为基准,假想区分成其长轴L侧也就是短边6a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以下简称第1弯曲部)8a及其短轴S侧也就是长边6b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以下简称第2弯曲部)8b。
而且,第2弯曲部8b,从朝向长边6b的内面6bb的对角轴D侧延伸的假想延长线(同一图中所示的破折线)向外边侧膨胀突出。相对于此,第1弯曲部8a并未从朝向短边6a的内面6aa的对角轴D侧延伸的假想延长线向外边侧膨胀突出。详细的说,如同图3所示,为了维持长边6b的内面6bb的曲率,而以朝向对角轴D侧延伸的假想延长线6bx为基准,使第2弯曲部8b朝外边侧膨胀突出。构成公知对角内面弯曲部的圆弧Dx,内切于此假想延长线6bx,因而,从假想延长线6bx至圆弧Dx的曲线,与公知的长边6b的内面形状相对应。换言之,对应从长边6b的内面6bb的中央部到对角轴D的曲率变化缓和的假想基准曲线(公知的曲线),第2弯曲部8b的曲率比此假想基准曲线的曲率还大,而于此假想基准线的图中朝外边侧膨胀突出。相对于此,第1弯曲部8a,以朝对角轴D延伸的假想延长线6ax为基准,维持短边6a的内面6aa的曲率,故未朝外边侧膨胀突出。也就是,第1弯曲部8a,沿着从短边6a的内面6aa的中央部到对角轴D的曲率变化缓和的假想基准曲线(公知的曲线)而形成。而且,在此较佳实施例中,短边6a及长边6b的任一内面6aa、6bb也为单一的圆弧,因而,上述的假想延长线6ax、6bx,为前述任一个圆弧的延长线。
通过此结构,因第2弯曲部8b的朝外边侧膨胀突出的部分,因此轭部6的内部面积会变广。此情形下,如同图2所示,当第1弯曲部8a具有半径R1的圆弧部的同时,第2弯曲部8b具有半径R2的圆弧部,且半径R2大于半径R1。而且,在此较佳实施例中,两圆弧的连接点J与两圆弧部的各中心点O1、O2皆配置排列于对角轴D上,两圆弧部的连接部,在不曲折的平滑弯曲状态下,而相连在一起。而且,上述连接点J及各中心点O1、O2,也可以对角轴D为基准,而配置于对角轴D的附近,甚至,也可以配置于除对角轴D之外的直线上或此直线的附近。再者,如同图3所示,于短边6a的内面6aa上,也可以形成从假想延长线6ax朝外边膨胀突出的第1弯曲部8a’,此结构可以取代上述结构或与上述结构并存。
依据上述结构,当电子束通过轭部6的内部时,具有最大偏向角的电子束可通过对角部7的附近。此情形,当起因是轭部6的对角部D对现实的电子束的通过区域产生方向性的偏移时,具有最大偏向角的电子束,变为朝向第2弯曲部8b碰撞的状态,此时,由于此第2弯曲部8b已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因此此电子束可顺利通过第2弯曲部8b的朝外边侧膨胀的部分。因此,可以避免电子束与轭部6的对角内面弯曲部8相互碰撞的事情发生,进而可以得到良好的影像。
而且,由于对角内面弯曲部8与对角轴D间的交叉位置并未变更,仅第2弯曲部8b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因此,其与例如是前述图8所示的将对角内面弯曲部8从破折线的状态,以单一圆弧方式,全体扩张至实线所示的状态的情形进行比较可知,本发明不需大幅改变斗部成型用模具等的设计制作,而只需进行最小限度的变更,即可避免其与电子束的碰撞。
图4绘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对轭部6的大开口部2侧的端部,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纵切背面图。请参照同一图式,此第二较佳实施例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异,不仅于轭部6的对角部7的内面,形成对角内面弯曲部8,也于对角部7的外面,形成对角外面弯曲部9,而且对角外面弯曲部9具有的特点,为对角轴D的长轴L侧的部分外面弯曲部(以下简称第3弯曲部)9a未朝外边侧膨胀突出,且短轴S侧的部分外面弯曲部(以下简称第4弯曲部)9b比长边6b的外面6bc的朝向对角轴D侧的假想延长线6cx还要向外边膨胀突出。此假想延长线6cx,为在维持长边6b的外面6bc的曲率的情形下,朝对角轴D侧延伸的曲线(在此较佳实施例中为圆弧)。
而且,构成第3弯曲部9a的半径R3的圆弧部与构成第4弯曲部9b的半径R4的圆弧部的连接点K,与两圆弧部的各中心点O3、O4配置于对角轴D上,其中半径R4大于半径R3。此情形下,上述对角部7的内面侧的连接点J及各中心点O1、O2,与外面侧的连接点K及各中心点O3、O4,不一定要配置于铜一直线上,也可以为连接点J及各中心点O1、O2配置于一直线及其附近,而连接点K及各中心点O3、O4配置于另一直线及其附近。而且,当在同一图中的破折线所示的公知轭部6的外周侧安装偏向轭之际,第4弯曲部9b,利用此偏向轭的内周面与轭部6的外周面之间所产生的间隙,而朝外边侧膨胀突出。因而,偏向轭使用公知的东西即可。
依据此第二较佳实施例,除了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的效果之外,相对的将膨胀突出于外边侧的第4弯曲部9b与未膨胀突出的第3弯曲部9a间的壁厚均一化,则不会产生部分强度降低的问题,并可维持良好的成型性。而且,当与例如是前述图8所示的将对角内面弯曲部8从破折线的状态,以单一圆弧方式,全体扩张至实线所示的状态的情形进行比较可知,本发明不需大幅改变斗部成型用模具或偏向轭等的设计制作,而只需进行最小限度的变更,即可避免其与电子束的碰撞。而且,也可以通过使第4弯曲部9b改为破折线所示的形状而不朝外边侧膨胀,并使第3弯曲部9a,朝由与上述相同之方法所得到的短边6a外面的假想延长线所构成的外边侧膨胀突出的方式,代替图4所示的结构。当在此情形时,虽然会对上述壁厚的均一化造成若干的阻害,然不会使对角部7的全体的壁部的量产生变化,故仍可以适度的维持对角部7的全体的刚性。再者,必要时,第3弯曲部9a、第4弯曲部9b两者,也可以同时朝外边侧膨胀突出。
图5绘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中,对轭部6的大开口部2侧的端部,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纵切背面图。此第三较佳实施例,使短边6a及长边6b的各自的内面6aa、6bb的中央部朝内边侧膨胀突出,且于轭部6的对角部7上,使用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对角内面弯曲部8的结构。因而,图5所示的轭部6中,与图2所示的轭部6所共通的构成要件,以同一标号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图6绘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中,对轭部6的大开口部2侧的端部,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纵切背面图。此第四较佳实施例,使短边6a及长边6b的各自的内面6aa、6bb的中央部朝内边侧膨胀突出,且于轭部6的对角部7上,使用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对角内面弯曲部8及对角外面弯曲部9的结构。因而,图6所示的轭部6中,与图3所示的轭部6所共通的构成要件,以同一标号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虽然上述第一~第四较佳实施例中,以对角内面弯曲部8及对角外面弯曲部9两者中,半径较大的圆弧部比半径较小的圆弧部还要朝外边膨胀突出的方式进行说明,然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反过来,改变更为半径较小的圆弧部比半径较大的圆弧部还要朝外边膨胀突出的方式。
再者,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第四较佳实施例中所提出的对角内面弯曲部8及对角外面弯曲部9的结构,在存在于轭部6的四角的全部对角部上,可在以轴心(管轴)为基准的情形下对称形成,也可以非对称的方式形成。甚至仅在一个对角部、二个对角部或三个对角部上使用。
接着,以阴极射线管(尺寸(size)66厘米、纵横比(aspect ratio)169、偏向角104度、颈外径29.1毫米)为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7绘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斗部的轭部,此结构为依据图1的A-A线所切断的纵切背面图。此较佳实施例,与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相同,短边6a及长边6b的各自的内面6aa、6bb的中央部,朝内边侧膨胀突出。在此轭部6中,起因于现实电子束因轭部6的对角轴D而发生的长轴L侧偏移,而使电子束与轭部6内壁相碰撞的情形,会因在短边6a侧所形成的第1弯曲部8a,而避免此种电子束的碰撞。
在同一图中,实线表示此较佳实施例中轭部6的内面及外面的轮廓形状,破折线则表示公知内面的轮廓形状。例如,在斗部1中的与从略小开口部3的位置朝主体部5移动60毫米时的位置的管轴垂直相交的剖面中,公知的内面轮廓形状的半径(破折线所示的圆弧半径)r为13.3毫米,相对于此公知半径,第2弯曲部8b之半径R2为16.3毫米,第1弯曲部8a的半径R1为9.8毫米。再者,此第1弯曲部8a的中心O1及第2弯曲部8b的中心O2,从公知的对角轴D上,改配置于长轴L侧上偏移的对角轴D’上,而且两弯曲部8a、8b的连接部,在不曲折的平滑弯曲状态下,而相连在一起。
下述表1关于上述斗部1中的与从略小开口部3的位置朝主体部5移动60毫米时的位置的管轴垂直相交的剖面的内面轮廓形状,而且分别比较公知的轮廓形状(在表1中以PO表示)与本较佳实施例的轮廓形状(在表1中以PP表示),在自斗部1的轴心(管轴)起的距离。而且,在下述的表1中,从长轴L至短轴S的轮心周,表示每10度(途中为每2度)计算一次来自轮心的距离(单位mm)。
表1

由上述表1中可以明显的得知,本较佳实施例的内面轮廓形状,与公知的内面轮廓形状相比较之下,除了在对角轴D的长轴L侧的28度的位置时,形成差值为最大值(1.0mm)的第1弯曲部8a之外,可确认对角轴D的短轴S侧形成几乎没有差异的大致相同的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阴极射线管用斗部,具有略呈矩形的一大开口部及略呈圆形的一小开口部,于该小开口部上连设圆筒形的一颈管,且该阴极射线管用斗部从该大开口部,经过略呈漏斗状的一主体部及与该主体部相连的角锥状的一轭部,到达该小开口部,其特征为于该轭部之对角部的内面,形成一对角内面弯曲部,该对角内面弯曲部是由以一对角轴为基准而假想区分成的一长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及一短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所构成,该长轴侧及该短轴侧的至少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斗部,其特征为该长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及该短轴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是由半径相异的两圆弧部所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斗部,其特征为一圆弧部的中心点、与该圆弧部相连接的另一圆弧部的中心点、以及该二圆弧部的连接点,配置于一直线上或该直线的附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斗部,其特征为于该轭部的对角部的外面,形成一对角外面弯曲部,该对角外面弯曲部是由以该对角轴为基准而假想区分成的该长轴侧的部分外面弯曲部及该短轴侧的部分外面弯曲部所构成,该长轴侧及该短轴侧的至少一边的部分外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斗部,其特征为仅使该长轴侧及该短轴侧的任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及部分外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阴极射线管用斗部,其于角锥状的轭部的对角部内面,形成对角内面弯曲部。此对角内面弯曲部中,其在对角轴D的长轴L侧及短轴S侧的至少一边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朝外边侧膨胀突出。而且前述长轴L侧及短轴S侧的部分内面弯曲部是由半径相异的圆弧部所构成。
文档编号H01J29/86GK1447378SQ0215815
公开日2003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25日
发明者柿木浩 申请人: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