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95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以面形态射出光的光源母体和向该光源母体施加电压的外部电极的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通常,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显示图像的平板显示装置之一,与其它的显示装置相比具有薄、耗电量小、驱动电压低的优点,因此产业上广泛使用。
这种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是不能自身发光的非发光元件,因此需要提供单独光源的背光源组合体。
传统的背光源组合体作为光源主要使用细管型的冷阴极射线管。将冷阴极射线管作为光源的背光源组合体根据光源位置大致分为边缘型和(edge type)直下型(direct type)。边缘型的光源位于透明导光板侧面的一个或两个侧面,边缘型利用导光板的一面多重反射光以向液晶显示面板射出得到的光。直下型的光源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直下部,在整个光源布置扩散板,且在光源背面布置反射板以反射、扩散来自光源的光。
这种传统背光源组合体具有由导光板或扩散板等光学部件导致的光损失,使光利用率下降、全体结构复杂导致生产费用增加、灰度均匀性降低的弊端。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最近积极开发了以面形态直接射出光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包括具有分割成多个放电空间的内部空间的光源母体及向该光源母体施加放电电压的电极。此时,各放电空间与部分邻接的放电空间连通使来自外部的放电气体均匀分布。根据这种从外部施加于电极的放电电压在各放电空间产生等离子放电,利用其射出光。
然而,驱动这种面光源装置时,具有多个放电空间中位于光源母体上端部及下端部的放电空间,即离光源母体最近的放电空间灰度比另外放电空间灰度低的弊端。特别是,当结合面光源装置和其它部件制造背光源组合体时,这种灰度低的弊端更为显著,因此出现灰度均匀度及显示质量降低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缺陷,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位于上端部及下端部的放电空间灰度下降,以提高射出光的灰度均匀性及显示质量的面光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面光源装置作为光源的液晶显示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面光源装置,包括光源母体、以及第一和第二电极。
光源母体包括为了射出平面形状光而并排形成的多个放电空间,放电空间根据形成位置具有不同体积。特别是,各放电空间的体积从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逐渐增加。
第一及第二电极形成在光源母体外表面,分别形成在放电空间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上,使其与多个放电空间交叉。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面光源装置包括光源母体,包含为了平面形状射出而并排形成的多个放电空间,该放电空间中邻接外围的放电空间的体积大于形成在中央的放电空间体积;以及第一及第二电极,分别形成在光源母体的外表面的放电空间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上,使其与放电空间交叉,各电极的宽度从光源母体的中央到光源母体的外围逐渐增加。
实现本发明另一目的的液晶显示器包括面光源装置、接纳容器、液晶显示面板、以及逆变器。
面光源装置包括具备不同体积的多个放电空间的光源母体及形成在光源母体两个端部的外表面且与多个放电空间交叉的第一及第二电极。
接纳容器接纳面光源装置。
液晶显示器利用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显示图像。
逆变器置于接纳容器的背面,并将驱动面光源装置的放电电压施加到第一及第二电极上。
而且,液晶显示器进一步包括置于面光源装置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光扩散部件及在接纳容器上固定液晶显示面板的固定部件。
这种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增加位于光源母体上端部及下端部的放电空间的体积,以提高来自光源母体的光的灰度均匀性及显示质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面光源装置截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面光源装置背面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及第二电极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面光源装置截面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截面图;以及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面光源装置截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面光源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1、图2及图3,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1000包括光源母体100、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
光源母体100包括为了以面形态射出光而相邻并排形成的多个放电空间130。此时,放电空间130根据形成位置具有不同的体积。
具体而言,光源母体100由第一基片110及与第一基片110结合形成多个放电空间130的第二基片120组成。
第一基片110具有四角形的平板状,其中一个实例,由透射可见光线,阻挡紫外线的透明玻璃基片组成。
第二基片120与第一基片110结合形成多个放电空间,其中一个实例,由与第一基片110相同的透明玻璃组成。第二基片120由为了形成多个放电空间130而与第一基片110隔开的多个放电空间部122和为了分割多个放电空间370而与第一基片110接触的多个空间分割部124组成。此时,各放电空间130体积从光源母体100的中央部到光源母体100的周边部逐渐增加。即,形成在第二基片120的多个放电空间部122从光源母体100的中央部到光源母体100的周边部其空间宽度SW逐渐增加。在这里,空间宽度SW意味着垂直于各放电空间130长度方向的宽度。
在各放电空间130产生的光灰度与各放电空间130中的电流量成比例。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位于周边部的放电空间130电流量,放电空间部122的空间宽度SW比位于中央部的放电空间宽度大。即,随着放电空间部122的空间宽度SW的增加,放电空间130的体积增加、与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重叠的面积增加。从而,放电空间130电容增加,与电容成反比例阻抗减少。由这种电容的增加及阻抗的减少使放电空间130的电容量增加。
因此,光源母体100的周边部,即位于光源母体100上端部及下端部的放电空间130的放电空间宽度SW比多个放电空间130中位于光源母体100中央部的放电空间130宽度大,以增加位于周边部的放电空间130灰度,从而提高光源母体100的整个灰度均匀性。
光源母体100具有的放电空间130数量根据光源母体100的整体大小及所需的放电特性可以多样变化。其中一个实例,光源母体100如图2所示,可以形成8个放电空间130。此时,与光源母体100中央部相邻的4个放电空间130以相同的第一空间宽度SW1形成,以具有相同体积。相反地,位于光源母体100周边部的4个放电空间130,即上端部的两个及下端部的两个放电空间130具有比位于中央部的放电空间130的第一空间宽度SW1大的第二及第三空间宽度SW2、SW3。优选地,上端部的两个及下端部的两个放电空间130中离光源母体100外围最近的放电空间130具有最大的第三空间宽度SW3。
另外,随着光源母体100大小的增大,放电空间130的数量可以增加到数十个。像这样,即使增加放电空间的数量,但位于光源母体100中央部相邻处的放电空间130产生几乎均匀的灰度,只是分别位于光源母体10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三个至五个左右的放电空间130产生灰度下降。因此,位于光源母体100中央部的大部分放电空间130具有相同的空间宽度SW1,只是分别位于光源母体10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三个至五个左右的放电空间130空间宽度SW更宽,以提高灰度均匀性。其中一个实例,位于光源母体100中央部的放电空间130空间宽度SW约为10mm,而位于光源母体100最外围的放电空间130空间宽度SW为12mm-13mm左右。
这种形状的第二基片120,其中一个实例,根据成型加工(forming)形成。即,将与第一基片110相同的板状底板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通过所需形状的模具,将底板成型,以得到包括放电空间部122和空间分割部124的第二基片120。除此之外,第二基片还可以利用加热底板后,通过空气的吸入加工形状的方法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基片120截面具有类似梯状的多个半椭圆连续连接的形状。然而,与此不同地,第二基片120的截面可以呈半圆、四边形等多种形状。
第二基片120,其中一个实例,通过熔点低于玻璃的玻璃金属的混合物玻璃料(frit)等的粘合部件与第一基片110结合。即,在第一基片110和第二基片120之间围绕着边缘部填充粘合部件140,然后使其成塑性,从而第一基片110与第二基片120彼此结合。此时,粘合部件140只在第一基片110与第二基片120之间的边缘部形成,在与第一基片110接触的空间分割部124不形成。空间分割部124通过光源母体100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压力差紧贴在第一基片110上。具体而言,第一基片110与第二基片120结合后,排出放电空间130内空气形成真空状态,然后向放电空间130注入进行等离子放电的多种放电气体。因为放电气体的气压约为50托(torr),与外部大气压760torr产生压力差。由于这种压力差在光源母体100产生从外向内的力,通过这种力量空间分割部124紧贴在第一基片110上。
而且,各空间分割部124为了连接相邻的放电空间130与第一基片110结合时包括与第一基片110隔开一段距离的连接通道126。优选地,在各空间分割部124至少形成一个以上连接通道126,且交替形成在相邻空间分割部124长度方向一端或另一端上。即,连接通道126在相邻的空间分割部124中的某一个空间分割部124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一端,其在另一空间分割部124形成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这种连接通道126在第二基片120的成型加工时,通过比空间分割部124少沉陷形成。因此,注入到某个一个以上放电空间130的放电气体通过连接通道移动到其它放电空间130,结果放电气体均匀分布在所有的放电空间130中。
而且,光源母体100进一步包括分别在第一及第二基片110、120彼此面对的对面形成的第一及第二荧光层150、160、形成于第一基片110与第一荧光灯150之间的反射层170。第一及第二荧光层150、160通过等离子放电产生的紫外线被激发射出可见光。反射层170将由第一及第二荧光层150、160产生的可见光反射到第二基片120,以防止向第一基片110泄漏光。
而且,光源母体100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基片120与第二荧光层160之间和/或第一基片110与反射层170之间钝化层(未示出)。钝化层防止与第二或第一基片120、110和放电气体的主要成分汞之间的化学反应,防止汞的损失。
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形成于光源母体外表面,并且分别形成在放电空间150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使其与多个放电空间150交叉。各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呈具有一定电极宽度EW的带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形成在第一基片110及第二基片120的外表面。像这样,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形成在第一及第二基片110、120以增加与放电空间130重叠的面积,由此可以增加电容。然而,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只形成在第一基片110的外表面或只在第二基片120的外表面形成。
通过喷涂的方法由导电性良好的材料,例如由铜(Cu)、镍(Ni)、银(Ag)、金(Au)、铝(Al)、铬(Cr)等组成的金属粉末(metalpowder)形成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即,在光源母体100的外表面中除去第一及第二电极形成位置的区域布置掩模后,在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形成位置上将金属粉末以喷涂的方法涂布后除去掩模,以形成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与此不同,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可以通过粘合铝带(Al tape)或涂布银糊形成。而且,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可以由透明导电性物质,例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组成。像这样,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由透明物质组成时,即使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形成到实际影响图像显示的有效发光区域内部,也可以防止由此产生的暗区等显示不良现象。
这种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将来自外部的放电电压施加到光源母体100,在多个放电空间130产生等离子。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及第二电极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第一及第二电极之外的其它结构与图3所示的相同,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其重复部分说明。
参照图4,在第一及第二基片110、120的外表面两个端部形成第一及第二电极240、250。各第一及第二电极240、250沿着长度方向具有不同的电极宽度EW。其中一个实例,各第一及第二电极240、250的电极宽度EW从中央到两个端部逐渐增加。像这样,增加与位于比别处灰度低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放电空间130重叠的第一及第二电极240、250电极宽度EW,以增加放电空间内部的电流量,提高灰度均匀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电极240、250从中央到两个端部逐渐线性增加电极宽度EW,或与此不同,考虑面光源装置1000的发光特性及各放电空间130体积等可以进行多种变形。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第二基片之外的其它结构与图2所示的面光源装置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2000包括多个放电空间330,多个放电空间330中位于光源母体300周边部的放电空间330体积大于中央部的放电空间330体积。
具体而言,光源母体300包括第一基片310及与第一基片310结合形成多个放电空间330的第二基片320。第一基片310呈平板状,相反地第二基片320由与第一基片310隔开的多个放电空间322和与第一基片310接触的多个空间分割部324组成。此时,各放电空间330体积从光源母体300的中央部到光源母体300的周边部逐渐增加。即,形成在第二基片320的多个放电空间部322空间高度SH从光源母体300中央部到光源母体300周边部逐渐增加,即,其空间高度是与第一基片310的最大隔开距离。像这样,随着位于周边部的放电空间130的最大隔离距离的增加,与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重叠的面积大于位于中央部的放电空间130,由此可以防止位于周边部的放电空间130灰度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母体300具有8个放电空间330。此时,位于邻接光源母体300中央部处的4个放电空间330形成相同的第一空间高度SH1以具有相同的体积。相反地,位于光源母体300周边部的4个放电空间,即上端部的两个及下端部的两个放电空间330具有大于中央部放电空间第一空间高度SH1的第二及第三空间高度SH2、SH3。优选地,上端部的两个及下端部的两个放电空间330中,最靠近光源母体外围的放电空间330具有最大的第三空间高度SH3。在本实施例中,各放电空间330的空间宽度SW相同,或与此不同,越接近光源母体300周边部其空间高度SH越大同时空间宽度SW也随着增加。
另外,随着光源母体300大小增加放电空间330的数量增加时,位于光源母体300中央的大部分放电空间330具有相同的空间高度SH,位于光源母体300上端部及下端部的三个及五个左右放电空间330的空间高度比中央部高。在这里,比位于光源母体中央部的放电空间330具有大的空间高度SH的放电空间330的数量及增加的放电空间330空间高度SH根据面光源装置的发光特性可以进行多种变化。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面光源装置截面图。
参照图6及图7,根据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3000包括光源母体400、第一及第二电极510、520。
光源母体400包括第一基片410、与第一基片410以一定距离隔开面对布置的第二基片420及结合第一基片410和第二基片以形成内部空间的密封部件430。
第一及第二基片410、420呈平板状,其中一个实例,由透射可见光线但阻挡紫外线的透明玻璃基片组成。密封部件430布置于第一及第二基片410、420之间,密封第一及第二基片410、420的外围以在内部形成空间。
光源母体400进一步包括置于第一及第二基片410、420之间的空间分割部件440。为了将光源母体400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多个放电空间450并排布置至少一个以上空间分割部件440。各空间分割部件440呈向一个方向延长的棒状,在第二基片420与第一基片410紧贴上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放电空间450中一部分放电空间450具有与其它放电空间450不同的体积,特别是,从光源母体400的中央部到光源母体400的周边部放电空间450的体积逐渐增加。为了放电空间450体积的增加,相邻空间分割部件440之间的距离从中央部到周边部逐渐增加。
例如,如图7所示,光源母体400具有8个放电空间450时,位于光源母体400中央部的4个放电空间450以相同的第四空间宽度SW4形成以具有相同体积。此时,第四空间宽度SW4是相邻空间分割部件440之间的距离。相反地,位于光源母体400周边部的4个放电空间450,即上端部的两个及下端部的两个放电空间450具有大于第四空间宽度SW4的第五及第六空间宽度SW5、SW6。此时,第六空间宽度SW6是离密封部件最近的空间分割部件440和密封部件430之间的距离。优选地,第五及第六空间宽度SW5、SW6可以相同,但是第六空间宽度SW6大于第五空间宽度SW5,使最靠近光源母体400外围的放电空间450具有最大的空间宽度(SW)。
随着光源母体400大小增加放电空间450数量增加时,位于光源母体400中央部的大部分放电空间450形成相同的空间宽度SW。分别位于光源母体400上端部及下端部的三至五个左右的放电空间450空间宽度SW大于中央部。而且,具有与光源母体400的中央部不同空间宽度SW的放电空间450数量及空间宽度SW根据面光源装置3000的发光特性可以进行多种变化。
另外,各空间分割部件440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至少一个端部与密封部件430内侧面以一定距离隔开。这是为了提供连接通道使注入到光源母体400内部空间的放电气体可以均匀分布在多个放电空间450中。
光源母体400进一步包括分别在第一及第二基片410、420彼此面对的对面形成的第一及第二荧光层460、470、形成在第一基片410与第一荧光层460之间的反射层480。第一及第二荧光层460、470在除了空间分割部件440所在的区域之外的第一及第二基片410、420对面以薄膜形状形成。此时,虽然未示出,但空间分割部件440侧面也可以形成荧光层。这种第一及第二荧光层460、470根据通过等离子放电产生的紫外线被激发产生可见光。反射层480向第二基片反射通过第一及第二荧光层460、470产生的可见光,以防止向第一基片410泄漏光。
而且,光源母体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基片420和第二荧光层470之间和/或第一基片410和反射层480之间的钝化层(未示出)。钝化层防止与第二或第一基片420、410和放电气体的主要成分汞之间的化学反应,以防止汞损失。
第一及第二电极510、520形成于光源母体400外表面,分别形成于放电空间45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即形成于空间分割部件44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上,使其与多个放电空间450交叉。此时,如图3所示,第一及第二电极510、520具有一定电极宽度EW,或如图4所示,从中央部到两个端部电极宽度EW逐渐增加。而且,为了不影响光源母体400射出的光,第一及第二电极510、520优选只在形成反射层480的第一基片410外表面,但也可以形成在第二基片420外表面或第一及第二基片410、420外表面。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第二基片之外的剩下结构与图2所示的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8,根据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4000包括多个放电空间630。此时,从光源母体600的周边部到中央部各放电空间600的体积逐渐增加。
具体而言,光源母体600由第一基片610和与第一基片610结合形成多个放电空间630的第二基片620组成。第一基片610呈平板状,相反地,第二基片620由与第一基片610隔开的多个放电空间部622和与第一基片610接触的多个放电空间624组成。此时,多个放电空间部622为了增加体积从光源母体600周边部到中央部其空间宽度SW逐渐增加。而且,多个放电空间部622从光源母体600的周边部到中央部其空间高度SH逐渐增加。
像这样,从光源母体600的周边部到中央部逐渐增加放电空间600的空间宽度SW或空间高度SH,以增加放电空间600的体积,从而增加光源母体600中央部的灰度。像这样,中央部的灰度最大的面光源装置400可以用于需要最亮中央部的显示装置。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分解立体图。本实施例中,面光源装置与参照图1至图8说明的面光源装置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重复部分说明。
参照图9,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5000包括面光源装置1000、显示单元700、接纳容器800、以及逆变器850。
显示单元700包括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710、提供驱动液晶显示器710的驱动信号的数据及栅极印刷电路板720、730。从数据及栅极印刷电路板720、730提供的驱动信号通过数据柔性电路薄片740及栅极柔性电路薄片750施加到液晶显示面板710上数据及栅极柔性电路薄片740、750的其中一个实例,由带载封装(TapeCarrier PackageTCP)或芯片封装于薄膜上(Chip On FilmCOF)组成。而且,各数据及栅极柔性电路薄片740、750为了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来自数据及栅极印刷电路板720、730的驱动信号施加到液晶显示面板710,包括控制驱动信号的数据及栅极驱动芯片742、752。
液晶显示面板710包括薄膜晶体管(以下简称TFT)、面对TFT结合的滤色器基片714及介入于两个基片712、714之间的液晶716。
TFT基片712为控制元件TFT(未示出)以矩阵形式形成的透明玻璃基片。TFT的源极及栅极端分别与数据及栅极线连接,漏极端与由透明导电性材料组成的像素电极连接(未示出)。
滤色器基片714是彩色像素的RGB像素(未示出)通过薄膜工序形成的基片。在滤色器基片714形成由透明导电性材料组成的共同电极(未示出)。
具有这种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710在上述TFT的栅极端子上施加电压接通(turn on)TFT时,像素电极与共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通过这种电场改变介入于TFT基片712和滤色器基片714之间的液晶716排列,而且根据液晶716排列的变化,改变来自面光源装置1500的光透射比,以得到所需亮度的图像。
接纳容器800为了接纳面光源装置1000由底面部810及从底面部810的边缘延长以形成接纳空间的多个侧壁820组成。面光源装置1000被接纳到接纳容器800的接纳空间,并且被固定。
逆变器850置于接纳容器800背面,产生驱动面光源装置100的放电电压。逆变器850产生的放电电压通过第一及第二电源线852、854分别施加到面光源装置的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独立形成在第一及第二基片110、120上,因此进一步包括电连接第一及第二电极210、220的同时分别连接在第一及第二电源线852、854的第一及第二导电夹子856、858。
而且,液晶显示器5000进一步包括置于面光源装置100和液晶显示面板710之间的光扩散部件900及将液晶显示面板710固定在接纳容器800的固定部件950。
光扩散部件900扩散来自面光源装置1000的光,向液晶显示面板710提供均匀灰度的光。这种光扩散部件900由具有预定厚度的板状扩散板组成,且进一步包括薄膜形状的扩散薄膜。另外,虽然未示出,为了提高射向液晶显示面板710的光的正面灰度,液晶显示器5000进一步包括置于光扩散部件900和液晶显示面板710之间的棱镜薄膜。
固定部件950围绕着液晶显示面板710的边缘与接纳容器800结合,以在光扩散部件900的上部固定液晶显示面板710。这种固定部件950防止外部冲击对液晶显示面板710的损伤,并且防止液晶显示面板710脱离接纳容器600。
另外,虽然未示出,液晶显示器2000进一步包括,将面光源装置1000及光扩散部件900固定在接纳容器800上,并且引导液晶显示面板710接纳位置的独立固定件。
这种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使位于光源母体上端部及下端部的放电空间体积比中央部的放电空间体积大,从而可以来自提高光源母体的光灰度均匀性及显示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符号说明100光源母体110第一基片120第二基片122放电空间部
124空间分割部126连接通道140放电空间 150、160第一及第二荧光层170反射层210、220第一及第二电极710液晶显示面板 800接纳容器850逆变器900光扩散部件950固定部件 1000面光源装置5000液晶显示器
权利要求
1.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光源母体,包含为了以面形态射出光而并排形成的多个放电空间,根据所述多个放电空间的形成位置具有不同体积;以及第一及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光源母体外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放电空间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使其与所述多个放电空间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放电空间的体积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母体包括第一基片,呈平板形状;第二基片,与所述第一基片结合形成多个放电空间,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基片隔开的多个放电空间部和为了分割所述多个放电空间与所述第一基片接触的多个空间分割部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放电空间部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垂直于所述放电空间长度方向的空间宽度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的电极宽度越接近所述周边部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放电空间部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与所述第一基片隔开的距离逐渐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分割部为了连接相邻的所述多个放电空间,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基片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母体包括第一基片,呈平板状;第二基片,与所述第一基片具有相同形状,并且与所述第一基片隔开结合;以及多个空间分割部件,置于所述第一基片与所述第二基片之间以形成多个放电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分割部件之间的隔开距离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逐渐增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空间分割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至少一个端部与所述光源母体侧壁隔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母体进一步包括反射层,形成在所述光源母体内部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反射所述内部空间产生的光;以及荧光层,形成在所述光源母体的内部表面,产生可见光。
12.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光源母体,包括为了平面形状射出光而并排形成的多个放电空间,所述多个放电空间中与邻接外围的放电空间比形成在中央的放电空间具有大的体积;以及第一及第二电极,分别形成在所述光源母体外表面的所述多个放电空间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上,使其与所述放电空间交叉,各电极宽度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外围逐渐增加。
13.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面光源装置,包括具有不同体积的多个放电空间的光源母体及形成在所述光源母体两个端部的外表面使与多个放电空间交叉的第一及第二电极;接纳容器,接纳所述面光源装置;液晶显示面板,利用所述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显示图像;逆变器,置于所述接纳容器的背面,将驱动所述面光源装置的放电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放电空间的体积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逐渐增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空间的空间宽度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逐渐增加。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空间的空间高度从所述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所述光源母体的周边部逐渐增加。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进一步包括光扩散部件,置于所述面光源装置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之间;以及固定部件,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固定在所述接纳容器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灰度均匀性的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面光源装置包括为了面形态射出光而并排形成的多个放电空间,该放电空间包括根据形成位置具有不同体积的光源母体、形成在该光源母体外部且分别形成在放电空间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使其与多个放电空间交叉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在这里,各放电空间体积从光源母体的中央部到周边部逐渐增加。从而,防止了在光源母体上端部及下端部产生的灰度下降,以提高射出光的灰度均匀性及显示质量。
文档编号H01J17/16GK1702509SQ20051006624
公开日2005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4日
发明者朴海日, 黄仁瑄, 李相裕, 卞真燮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