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8471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设有LED ( 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源、且例如嵌入式地设置在天花板等上而使用的 筒灯(down light)等照明装置。
本申请案基于先前在2007年9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No. 2007-230701, 且主张其优先权,其所有内容都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背景技术
以前,众所周知有一种筒灯,在嵌入式地设置在天花板面上的器具主 体内,收纳着光源组件(block)、点灯装置、安装板以及端子台,并且在使 器具主体的光向外方射出的下表面的开口上安装着框体(例如,参照日本 专利特开2006-172895号公报(段落0020 - 0030、图1-图7))。
在所述筒灯中,安装板水平地配置在器具主体内,在此安装板的上表 面上安装着点灯装置以及端子台,在下表面上安装着光源组件。光源组件 由安装着多个LED的印刷基板、以及LED的光可穿过的透镜体形成。透镜 体是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而形成为较薄的圆柱状,且在上表面侧具备对应 于各LED而形成着凹部的印刷基板的收纳部。而且,框体中,在直径从上 端到下端逐渐扩大的圓筒状的侧壁部的下侧,设置着覆盖挂在天花板的嵌 入孔边缘的器具主体的凸缘部的法兰部,侧壁部的内周面是倾斜的反射面, 使由光源组件从侧壁部的上端开口所射入的光、也就是已穿过透镜体的LED 的光向下方反射。
专利文献l中的筒灯,为了控制LED光的光分布,而具备透镜体,此透 镜体的出射面由水平面而形成,位于使框体的上端开口关闭的位置处。这 样,点灯时透镜体的整个出射面会发射出明亮的光,光源组件自身无法形成 遮光角。
因此,例如,就省略用来反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的框体、并且在器具 主体的下端配置着透镜体的筒灯而言,LED自身的亮度较高,因此,光源组 件的刺目感较强。而且,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在光源组件下侧配置着框 体的筒灯而言,可利用框体来确保遮光角。但是,在要获得更大的遮光角 的情况下,必须提高框体的高度。这样,会导致筒灯的光学性能下降。也就 是说,经框体反射后获得的照明区域会逐渐变小。
而且,用于控制光分布的透镜体,为了有效利用LED发出的光而形成
为具有全反射面,但这样的透镜体需要有某种程度以上的厚度。因此,透镜 体的成形需要较长时间,从而透镜体成形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能够利用对半导体发光元件 所发出的光的光分布进行控制的部件来确保光源的遮光角,/人而减少刺目 感,而且成本较4氐。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光源,具有多个半导体 发光元件,并且这些半导体发光元件朝向下方而配设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第 一反射体,配置在所述光源的下侧且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多个反 射部,形成为随着向上而逐渐变小的朝上的凸状,并且在此第一反射体的 顶部开有供所述各半导体发光元件配置的孔,且下端开得比所述孔更大;以
及第二反射体,具有下端开口,配设在所述第一反射体侧,并且以如下方 式来规定高度,即,由经过所述下端开口的边缘和所述反射部下端的直线 而规定的所述第一反射体的遮光角,小于由经过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和所 述反射部下端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光源的遮光角。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光源,具有多个半导体 发光元件,并且这些半导体发光元件朝向下方而配设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以 及第一反射体,配置在所述光源的下侧且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多 个反射部,形成为随着向上而逐渐变小的朝上的凸状,并且在此第一反射 体的顶部开有可供所述各半导体发光元件配置的孔,且下端开得比所述孔 更大,这些反射部从所述孔向下侧形成朝下的突部而互相邻接,并且在隔 着开口而邻接的突部之间,所述孔位于这些突部的斜上方的深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的照明装置,是将其装置主体插入至设在天花板等 被设置部上的嵌入孔内而使用的,对于此照明装置的光源所具有的半导体 发光元件而言,可使用例如LED或有机电致发光(EL, Electroluminescence) 元件等。本发明的第一发明中,作为第一反射体,可使用如下的第一反射 体,例如,在金属或者树脂制的底层(base)的内表面设置着由反射层构 成的反射面、而由此反射面进行镜面反射的第一反射体,或者由白色树脂 成形且在内表面(反射面)进行完全扩散反射的第一反射体等。本发明的 第二发明中,各反射部之间的朝下的突部彼此相连,这些突部所成的形状 可对应于第一反射体的下表面形状而有所不同,例如,当第一反射体的下 表面形状呈圓形时,可从中心部开始设有呈放射状的突部,而当第一反射 体的下表面形状为四方形时,可设有呈井字形的突部。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中,所谓多个反射部形成朝下的突部而相互邻接是 指,相邻接的反射部之间经由突部而相连。此时,包括相邻接的反射部的突
部连接成一体的形态,也包括相邻接的反射部的突部之间隔着间隙而相连 的形态,换句话说,是在突部之间设置若干间隙而使反射部相邻接的形态。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中,由第一反射体来对半导体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 的光分布进行控制,因此,与由具有全反射面的透镜体来进行光分布控制 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制造光分布控制所需的部件(第一反射体)。尤其是, 当由白色树脂成形出第一反射体时,更容易制造。因此,能够降低第一反 射体的制造成本,从而可降低照明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本发明的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端和下端 分别开口的第二反射体配置成,开口的上端与所述第 一反射体的下侧相连, 并且以如下方式来规定所述第二反射体的高度,即,由经过所述第一反射体 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反射体的下端开口的边缘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第 一反射 体的遮光角,小于由经过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和所述突部的直线而规定的 所述光源的遮光角。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发明,本发明的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 射体的上端开口小于下端开口 ,并且以使所述上端开口关闭的方式而将从 下方覆盖所述反射板的绝缘性透光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反射体的上端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 案,本发明照明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能够利用对半导体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的光分布进 行控制的部件来确保光源的遮光角,从而减少刺目感,而且成本较低。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il明如下。


图1是以局部截面来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的筒灯的侧视图。 图2是去除图1中的筒灯的一部分零件后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筒灯的仰视图。 图4是图1中的筒灯所具备的第二反射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照明装置其具体实施 方式、结构、特4正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以下,参照图1 ~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
图1 ~图3中符号1表示照明装置,例如筒灯。筒灯1嵌入式地设置在 图1所示的例如室内的天花板2等被设置部中,图1中的符号3表示天花 板2的嵌入孔。嵌入孔3是卸下已设的筒灯后留下的孔、或者是重新在天 花板2上开设的孔。
筒灯1具备装置主体5、光源ll、电源装置8、端子台9、第一反射体 H、第二反射体31、透光板35以及一对安装弹簧41。
如图1所示,装置主体5为了兼作将后述的LED释放出的热排放到外 部的散热部件,而为金属制,在主体主部6上利用螺钉固定而形成着天板7。 主体主部6的圓形底壁6a的上侧具有电源收容部6b,而在底壁6a的下侧 具有光源收容部6c,并且外周具有多个散热片(fin)6d。光源收容部6c形 成为下端开口的较短的圆筒形状,在所述下端开口边缘的外侧多个部位上 形成着连结部6e。天板7使电源收容部6b的上端开口关闭。
装置主体5上安装着电源装置8和端子台9。详细而言,电源装置8收 容在电源收容部6b内,端子台9安装在沿着天板7的主体主部6的侧面而 弯折的部位7a上。电源装置8具有控制后述的LED的点灯电流的功能,端 子台9向电源装置8供给商用交流电源。
如图1所示,光源11和第一反射体21收容在光源收容部6c内。光源 11是由在光源基板12的表面上安装多个例如LED13的半导体发光元件而形 成。
光源基板12是圓形的,使尚未安装LED13的背面可与底壁6a的下表 面紧密地面接触而配置在光源收容部6c。另外,图2中符号6f表示设在光 源收容部6c内表面的多个定位凸部,例如肋(rib)部(仅图示一个),光源 基板12的周部被凹凸扣合在此肋部6f,由此,将光源11定位在光源收容 部6c。
例如图3所示,可使用6个LED13,它们以固定间隔也就是60度的间 隔配置在光源基板12的中心部的周围。这些LED13是由发出例如蓝光的LED 芯片、包围此芯片的反射体(reflector )、以及填充在所述反射体内来将 LED芯片密封的含有荧光体的透光性密封树脂而形成的。对于混入密封树脂 中的荧光体而言,所使用的是黄色荧光体,此黄色荧光体被LED芯片发出 的蓝光而激发后主要放射出与蓝光具有补色关系的黄光。因此,各LED13 》文射出白光。
第 一反射体21作为用来控制LED13发出的光的光分布的第 一光分布控 制部件而发挥着功能,且配置在光源收容部6c内的光源11的下侧。第一 反射体21是白色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框部22 内侧具有下表面开口的多个反射部,具体而言是数量与LED13相同的反射 部23。第一反射体21是与光源基板12的形状相对应而形成,因此,本实
施形态中框部22形成为环形。
各反射部23朝上凸起,此凸起的顶部中具有孔24,而且下端形成开口 。 反射部23的下端开口大于孔24。各反射部23沿着框部22的周方向而相互 邻接,这些相邻接的反射部23相互之间形成着朝下的突部25。各突部25, 如图1中代表的代表性示例所示,越往下越尖,截面大致成为V字状。
各突部25从第一反射体21的中心部呈放射状延伸,横跨所述中心部 和框部22,因此,从下方观察筒灯1,以60度为单位而隔开反射部23。这些 突部25从孔24开始向下侧形成,而且使孔24分别位于相邻接的突部25 之间。从各突部25以及框部22的内周缘到孔24的壁部,是由截面成弧形 的反射壁而形成的。
第一反射体21的背面上设有朝上突出的螺钉孔(screw boss ) 26。在 本实施形态中,所述螺钉孔26形成在第一反射体21的中央部背面。第一反 射体21穿过底壁6a以及光源基板12的中心部,且利用从上方拧入螺钉孔 26的安装螺钉27而固定在光源收容部6c,各个孔24内分别配置着LED13。 进而,经过此固定后,第一反射体21的框部22的上端将光源基板12的周 部夹在所述框部22的上端与底壁6a之间,由此,使光源基板12的背面紧 密接触该底壁6a的下表面而固定在光源收容部6c。另外,图4中的符号 28表示形成在框部22的多个定位槽。通过将所述定位槽28凹凸扣合在肋 部6f ,而使第一反射体21相对于光源收容部6c以及光源11而定位。
图i中的角度ei表示光源11的遮光角。遮光角6 1是由经过配置在 反射部23的孔24内的LED13和突部25的直线来规定,更准确地说,是指 此直线与天花板2所夹的角度。在此角度范围内即便仰视筒灯1时,也无 法辨认高亮度的LED13。
第二反射体31作为对LED13发出的光的光分布进行控制的第二光分布 控制部件而发挥功能,是与第一反射体21的成形材料相同的白色合成树脂 的一体成形品。如图l所示,第二反射体31是上端和下端分别开口的框体, 例如是圆形框体,其上端开口小于下端开口。换句话说,第二反射体31的 内径形成为随着从上端开口到下端开口而逐渐变大。第二反射体31的作为 反射面的内表面31a例如由曲面的一部分而形成。另外,内表面31a也可 以是笔直的倾斜面。
第二反射体31的下端部设有向外突出的环状法兰(flange) 32。此环 状法兰32的直径大于天花板2的嵌入孔3的直径,在筒灯1嵌入式地设置 在天花板2上的状态下,此环状法兰32从下方挂在嵌入孔3的周围。
第二反射体31配置在第一反射体21的下侧,利用经过所述主体主部6 的各连结部6e而狞入的连结螺钉(图1中仅表示出1根)32而连结在装置 主体5的下端。连结在装置主体5上的第二反射体31的内表面31a是与第
一反射体21的反射部23的内表面(反射面)连成一连续的面。换句话说, 第二反射体31的内表面31a和第一反射体21的内表面(反射面)是连续 的,它们与反射部23的下端部内表面之间未形成高低差异等的使来自第一 反射体21的反射光无法射入的部位。因此,第二反射体31的内表面31a 不会形成阴影,整个内表面31a都会发出明亮的光。
所述第二反射体31上支撑着绝缘性的透光板35。透光板35也可设成 使第二反射体31的下表面的开口关闭,但在本实施形态中,是使第二反射 体31的上端开口关闭而配置透光板35。由此,与将透光板35设在第二反 射体31的下表面开口处的情况相比,可使用更小的透光板35,从而能够降 低成本。
透光板35的周部嵌合在环状槽31b内而得到支撑,此环状槽31b是在 第二反射体31的上端开口的边缘部与上端开口连续而形成的。进而,所述 透光板35的周部,随着第二反射体31与装置主体5的连结而夹在装置主 体5的下端面和环状槽31b的槽底之间。透光板35可例如由透明玻璃板或 者透明丙烯酸树脂板等而构成,从而使光源11与其下方形成电绝缘。另夕卜, 透光板35上可使用扩散透过性树脂板来代替透明板,或者也可重叠使用透 明板和扩散透过板。
图1中62表示第一反射体21的遮光角。当将由反射部23的内表面构 成的反射面作为发光面时,遮光角6 2是由经过所述发光面的下端、即第一 反射体21的下端和第二反射体31的下端开口的边缘的直线而规定的,更 准确地说,是指由此直线和天花板2所夹的角度。在此角度范围内即便仰 视筒灯l,也无法辨认第一反射体21的反射面。而且,第二反射体31的高 度H规定为,遮光角6 2小于光源11的遮光角6 1。
第二反射体31的外表面形成着未图示的相差180度的一对弹簧安装 部。这些弹簧安装部上分别安装着安装弹簧41的下端部。由此,对应于第 二反射体31的直径方向而配置的一对安装弹簧41,可在倾斜于装置主体5 而配置的第一位置、与沿着装置主体5的外侧面而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 动。
筒灯1在所述一对安装弹簧41产生弹性变形而配置在第二位置上的状 态下,插入到天花板2的嵌入孔3内,并向上推压,直到环状法兰32抵接 到天花板2为止,这样,将筒灯1嵌入式地设置在天花板2上。此时,随着 筒灯l向上推压,一对安装弹簧41以逐渐向第一位置倾斜的方式而张开,从 而这些安装弹簧41的根部和环状法兰32夹住嵌入孔3的边缘,以维持着 筒灯1的嵌入状态。
筒灯1向下方的照明,是利用LED13发出的光中的如下各光而进行的, 即,未经反射便射向下方的光,由第一反射体21的各反射部23反射后而射
向下方的光,以及由第二反射体31反射后而射向下方的光。
此照明中,LED13射出的光射入到反射部23的整个内表面(反射面)。因 此,在各反射部23的整个内表面上使射入光完全扩散而进行反射,因此,第 一反射体21的整个反射面都进行发光。但是,第一反射体21并不是棱镜 (prism)体或者透镜(lens)体,而是比它们更大的具有下端开口的反射 板,进行所述完全扩散反射的第一反射体21的内表面作为发光面,因此,可 确保其发光面积较大。所以,利用第一反射体21的各反射部23的反射而 容易取出LED13输出的光。
而且,在第一反射体21所反射的光中射入到第二反射体31的光,射入 至此第二反射体31的整个内表面31a,因此,与第一反射体21相同,第二反 射体31的内表面31a也使射入光完全扩散而进行反射,从而发光。并且,第 二反射体31配置在第一反射体21的下侧,以使各反射部23的内表面与第 二反射体31的内表面31a形成为没有高低差异的一连续的面。由此,第二 反射体31上不会形成第一反射体21所反射的光难以射入的部位,从而抑 制了第 一反射体21与第二反射体31连续的部分上形成阴影。
因此,尽管分为第一反射体21和第二反射体31这上下两段进行反射, 也可使上下连续的第一反射体21的内表面和第二反射体31的内表面31a 连续而发光。
如上所述,筒灯l中是由第一反射体21来对LED13所发出的光的光分 布进行控制。因此,与利用具有全反射面的透镜体进行光分布控制的情况 相比,容易制造第一反射体21。尤其是,在利用白色合成树脂成形出第一反 射体21的本实施形态中,更容易制造第一反射体21。所以,可降低第一反 射体21的制造成本,从而可降低筒灯1的成本。
而且,所述筒灯1中,在配置在光源11下侧的第一反射体21所具有 的多个反射部23之间,形成着朝下的突部25,从而相邻接,因此,当从下 方观察第一反射体21时,如图3所示,各反射部23被各突部25隔开。而 且,这些突部25位于配置着光源11的LED13的反射部23的顶部上所设的 孔24的下侧,且相邻的突部25之间设置着孔24。因此,LED13发出的光 的一部分净皮各突部25以及框部22遮住。
换句话说,在以隔开相邻的反射部23的方式而设置的突部25的斜上 方的深处位置上,设置着LED13,因此,可确保由经过LED13和突部25的 直线而规定的光源11的遮光角6 1。因此,利用此遮光角6 1,可緩解光源 11所具有的高亮度LED13的刺目感。
然而,对于各反射部2 3的内表面的亮度而言,因为是以如上所述的方式 在此内表面进行完全扩散反射,所以此时的亮度比镜面反射时的更高。换句 话说,可视作发光面的第一反射体21的内表面的亮度得到提高。对此,配
置成使第二反射体31与第一反射体21的下侧相连,确保由经过此第二反 射体31的下端开口的边缘与第一反射体21的下端的直线而少见定的第一反 射体21的遮光角6 2,因此,可利用此遮光角6 2来緩解第一反射体21的 刺目感。
然后,在由第一反射体21和第二反射体31这上下两段进行反射的结构
中,如上所述,第一反射体2i的遮光角e 2小于光源的遮光角e i,因此,不需
要将第一反射体21的遮光角6 2设为与光源的遮光角6 1的角度相等。因
此,与利用第二反射体3i来确保遮光角e i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第二反
射体31的高度H。这样,利用此第二反射体31向下方的反射而获得的照明
区域不会变小,因此,筒灯1的光学性能不会降低。
与此同时,因第二反射体31的高度H降低,所以第一反射体21的下 侧上具有第二反射体31的筒灯1的高度变低,从而可使嵌入天花板内的深 度变浅。本发明的第 一发明中,配置在光源的下侧的第 一反射体的多个反射部 形成为如下,随着靠近其上方的顶部开口而逐渐变小、且下端开得比所述孔 更大的朝上的凸状,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体的顶部上开口的孔内配置着半 导体发光元件,而第二反射体的高度位置是以如下方式而规定的,即,由经 过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和所述反射部的下端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光源的遮 光角,大于由经过所述第二反射体的下端开口的边缘和所述反射部的下端 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第一反射体的遮光角,因此,能够緩解光源的刺目感。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中,配置在光源的下侧的反射体所具有的多个反射 部之间形成着朝下的突部而相邻接,因此,当从下方观察第一反射体时,各 突部是以隔开各反射部的方式而设置着的。而且,这些突部位于供光源的 半导体发光元件配置的设在反射部的顶部的孔的下侧,相邻的突部之间设 置着孔。换句话说,在位于隔开相邻接的反射部的位置上的突部的斜上方 的深处位置,设置着半导体发光元件。由此,光源的半导体发光元件所发 出的光的 一部分被用于控制光分布的第 一反射体的突部所遮住,从而可利 用此第一反射体来确保对于光源的遮光角、也就是由经过半导体发光元件 和突部的直线而规定的遮光角,因此,利用此遮光角便能够緩解光源的刺 目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发明,可进一步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利用对半导 体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的光分布进行控制的部件来确保光源的遮光角,,人 而能够緩解刺目感,并且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第三发明中,无须利用第二反射体来确保与由经过半导体发光 元件和所述突部的直线而规定的光源遮光角相同的遮光角,因此,能够降 低此第二反射体的高度。由此,能够降低在第一反射体的下侧具有第二反
射体的照明装置的高度,并且能够将利用此第二反射体的反射所得的照明 区域抑制得较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本发明的第三发明进而能够降低在第 一反射 体的下侧具有第二反射体的照明装置的高度,并且能够将利用此第二反射 体的反射所得的照明区域抑制得较小。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中,利用透光板使作为充电部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与 其下方形成电绝缘。进而,以将第二反射体的小于下端开口的上端开口关 闭的方式而设置透光板,因此,与将第二反射体的下端开口关闭的情况相 比,透光4反可以更小,所以,可^f吏用4氐成本的透光^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发明,本发明第四发明可进一步利用较小的透光板 而使半导体发光元件与其下方形成电绝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光源,具有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并且这些半导体发光元件朝向下方而配设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第一反射体,配置在所述光源的下侧且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多个反射部,形成为随着向上而逐渐变小的朝上的凸状,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体的顶部开有供所述各半导体发光元件配置的孔,且下端开口比所述孔更大;以及第二反射体,具有下端开口,配设在所述第一反射体侧,并且以如下方式来规定高度,即,由经过所述下端开口的边缘和所述反射部的下端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第一反射体的遮光角,小于由经过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和所述反射部的下端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光源的遮光角。
2、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光源,具有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并且这些半导体发光元件朝向下方而 配设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以及第一反射体,配置在所述光源的下侧且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 多个反射部,形成为随着向上而逐渐变小的朝上的凸状,并且在所述第一 反射体的顶部开有供所述各半导体发光元件配置的孔,且下端开得比所述 孔更大,这些反射部从所述孔向下侧形成朝下的突部而互相邻接,并且在 隔着开口而邻接的突部之间,所述孔位于这些突部的斜上方的深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端和下端分别开口的第二反射体配置成,开口的上端与所述第一 反射体的下侧相连,并且以如下方式来规定所述第二反射体的高度,即,由经过所述第一反射体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反射体的下端开口的边缘的直线而 规定的所述第一反射体的遮光角,小于由经过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和所述 突部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光源的遮光角。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反射体的上端开口小于下端开口 ,并且以使所述上端开口关闭的方式而将从下方覆盖所述反射板的绝缘性透光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反射 体的上端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照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光源,具有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并且这些半导体发光元件朝向下方而配设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第一反射体,配置在所述光源的下侧且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多个反射部,形成为随着向上而逐渐变小的朝上的凸状,并且在此第一反射体的顶部开有供所述各半导体发光元件配置的孔,且下端开得比所述孔大;以及第二反射体,具有下端开口,配设在所述第一反射体侧,并且以如下方式来规定高度,即,由经过所述下端开口的边缘和所述反射部的下端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第一反射体的遮光角,小于由经过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和所述反射部的下端的直线而规定的所述光源的遮光角。
文档编号F21S8/04GK101382242SQ200810135548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5日
发明者井上优, 大武宽和, 平松拓朗, 桥本纯男, 清水惠一, 熊谷昌俊, 西家充彦 申请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