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保持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182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灯保持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灯保持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由于不是自发光,所以作为照明 装置需要另外设置背光源装置。这样的背光源装置公知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与显示 面相反一侧),具有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敷设在底座内的反射 片、作为灯收容在底座内的多个荧光管(例如冷阴极管)、配于底座的开口部分并用于有效 地使冷阴极管发出的光向液晶面板侧放出的多个光学部件(扩散片灯)、以及用于支承形 成为细长的管状的冷阴极管的中间部分的灯夹。其中,灯夹形成为在安装于底座的底板的 板状的主体部设置有用于把持冷阴极管的灯把持部的结构。但是,当点亮冷阴极管时,该冷阴极管的光量不可避免会在灯把持部的部分有所 下降,其结果是,主体部的一部分有可能在液晶面板上作为模糊的影子被观察到。因此,作为防止在主体部产生影子的技术提出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案。 该方案中,将主体部形成为截面三角形状,在其表面形成有倾斜面,能够使从由灯把持部把 持冷阴极管的部分的两侧照射到主体部的光通过倾斜面向液晶面板反射,从而能够防止在 主体部产生影子。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5-17691号公报但是,为了将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需要将各构成部件薄型化或缩小各构成部件 间的间隔,这时,若光学部件与灯夹之间的间隔缩小,则由灯夹产生的暗部有容易被观察到 的倾向。因此,当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进一步发展时,仅由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 不能完全应对,希望有进一步的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使暗部不易被观察到。本发明的灯保持件具有能够把持管状的灯的有端环状的灯把持部,上述灯把持部 的与上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在从上述灯远离的方向下部变宽的山形。由此,由于在灯与灯把持部的相对周面中山形的部分之间确保形成下部变宽的间 隙,所以从灯发出的光通过该间隙有效率地向灯把持部的外部射出。由此,能够使来自灯的 光的取出效率提高,所以灯把持部不易被作为暗部被观察到。另外,本发明的灯保持件具有能够把持管状的灯的有端环状的灯把持部,上述灯 把持部以与上述灯的表面之间具有空隙的方式具备与上述管状的灯的表面相对的相对面, 上述空隙在上述灯的长度方向具有不同的宽度。由此,由于在管状的灯的表面与灯把持部的相对面之间存在在灯的长度方向上呈 不同宽度的空隙,所以能够使从灯发出的光有效地向灯把持部的外部射出。由此,能够使从 灯取出光的取出效率提高,所以灯把持部不易被作为暗部观察到。
5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结构。(1)上述灯把持部的上述相对周面的底面形成为在从上述灯远离的方向下部变宽 的山形。由此,能够改善从灯向底面侧发出的光的取出效率,所以对于暗部的消除极有效^ ο(2)上述灯把持部的上述相对周面的整个区域形成为在从上述灯远离的方向下部 变宽的山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从灯发出的光的取出效率,所以对于暗部的消除更有效^ ο(3)具备按照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上述灯把持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上述灯把 持部的上述相对周面的底面形成为比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被安装部件侧相反一侧的面低。 由此,即使由灯把持部在比主体部低的位置把持灯的情况下,也不易观察到暗部。另外,关 于主体部能够确保如以往的强度。(4)具备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上述灯把持部具备从上述主体部立起的 一对臂部;和从上述各臂部的前端部向上述灯侧突出并能够保持上述灯的保持突起,上述 灯由上述灯把持部的上述相对周面的底面和上述各保持突起三点支承,并且在各支承点间 隔开在周向上延伸的间隙。由此,从灯发出的光容易通过在各支承点间在周向上延伸的间 隙而向灯把持部的外部射出,所以更不易产生暗部。(5)上述灯把持部的与上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倾斜面。由此,制 造上容易实现灯把持部的尺寸精度。(6)上述倾斜面形成有一对,两倾斜面相互形成钝角而连接。由此,两倾斜面在灯 把持部的相对周面上关于灯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整个区域,所以能够有效率地使光射出。(7)上述倾斜面形成有一对,两倾斜面与在上述灯把持部的上述相对周面的中央 侧形成的平坦面相接。由此,通过树脂成形制造的情况下,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容易充分流 入成形用的模具中,由此不易产生成形不良。(8)上述灯把持部的与上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曲面。由此,由曲 面反射光时,光容易散射,适合于反射效率的均勻化。(9)上述曲面形成为与将上述灯把持部的上述相对周面的顶点和上述灯把持部 的在上述灯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连接的线相比向外隆起的形状。由此,与假设形成比线向 内凹入的形状时相比,在强度上是有利的。(10)上述曲面形成为与将上述灯把持部的上述相对周面的顶点和上述灯把持 部的在上述灯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连接的线相比向内凹入的形状。由此,由于能够更大地 确保冷阴极管与曲面之间的较大间隙,所以能够进一步实现光的取出效率的提高。另外,与 假设形成相比于线向外隆起的形状时相比,能够降低材料费用。(11)上述灯把持部的与上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对称形状。由 此,能够以对称轴为界均等地射出光,所以能够使反射效率更均勻化。(12)具备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上述灯把持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上述主 体部包括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的台座部;和从上述台座部向上述被安装部件侧的相反侧 突出的突出部。由此,点亮灯时,主体部中从台座部突出的突出部由表面使光良好地反射并 且不易形成影子,所以主体部不易作为暗部被辨识。此外,通过在主体部设置具有大致一定 的厚度的台座部,从而能够充分确保主体部的强度,所以在主体部上不易产生破损等。
(13)上述突出部呈山形的形状。由此,山形的突出部不易形成影子,所以主体部更 不易作为暗部被观察到。(14)在上述被安装部件敷设有介于该被安装部件与上述主体部之间的反射部件, 在上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向上述被安装部件侧突出,被插入在形成于上述被 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和形成于上述反射部件且比上述安装孔大的插通孔中,并且能够在该安 装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安装孔的周边部,上述台座部能够闭塞上述插通孔和上述 安装孔。由此,通过使反射部件的插通孔比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大,从而即使在被安装部件 具有未被反射部件覆盖的部分,此处也会被台座部闭塞。该台座部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即 使局部具有薄壁的突出部,光也难以透过主体部,所以被安装部件中未由反射部件覆盖的 部分(特别是安装孔的周边部中包围插通孔的部分)不易作为暗部被观察到。另外,由于 能够充分确保主体部的强度,所以即使当向被安装部件安装时安装部通过安装孔的过程中 产生摩擦力等随之主体部受到应力作用,主体部上也不易产生破损等。(15)上述主体部呈在一个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状,并且具有宽度尺寸相互不同的宽 幅部分和窄幅部分,上述安装部设置于上述宽幅部分。由此,在主体部中作为高刚性部位的 宽幅部分设置有安装部,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随着向被安装部件的安装而作用于主体部 的应力使主体部出现破损等。另外,主体部的表面积与假设在主体部全长范围内形成与宽 幅部分一样的一定宽度的情况相比减小。(16)上述主体部呈在一个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状,上述突出部形成为短边侧的尺寸 逐渐减小直至突出前端侧的形状。由此,在主体部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不易产生影子,所以 主体部更不易作为暗部被观察到。(17)上述主体部在与上述灯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细长的矩形状,上述主 体部形成为比上述灯把持部宽,并且上述突出部配置为与上述灯相对。由此,能够由突出部 使从灯向主体部侧发出的光反射,所以暗部更不易被观察到。(18)上述突出部的作为突出前端的顶点的厚度尺寸比上述台座部的厚度尺寸大。 由此,由突出部反射的光量变多,所以台座部不易作为暗部被观察到。(19)上述灯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上述灯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即使灯 由呈有端环状的灯把持部覆盖,其覆盖面积也减少与灯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逐渐变 细的形状相应的量。由此,灯的有效发光面积扩大,能够增加从灯取出的光量,所以灯把持 部不易作为暗部被观察到。(20)上述灯把持部中覆盖上述灯的光射出侧的部分形成为在从光射出侧观察时 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从光射出侧观察的情况下,灯把持部更不易作为暗部被观察到。(21)上述灯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按照在上述灯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上述灯 的中心轴线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由此,灯把持部更不易作为暗部被观察到。(22)具备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上述灯把持部具备从上述主体部立起的 一对臂部;和从上述各臂部的前端部向上述灯侧突出并能够保持上述灯的保持突起,上述 灯把持部中上述保持突起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由于灯把持部中成为相对于灯从 被安装部件侧的相反侧被覆盖的位置关系的保持突起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所以暗部更 不易被观察到。(23)上述灯把持部中上述臂部的与上述灯的中心相比更靠上述被安装部件侧的相反侧的部分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由于从灯向被安装部件侧的相反侧射出的光 量增加,所以暗部更不易被观察到。(24)上述臂部在全长范围内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从灯 射出的光量,所以暗部更不易被观察到。接着,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有上文上述的灯保持件;安 装该灯保持件的被安装部件;和收容在该被安装部件中并由上述灯保持件保持的多个呈管 状的灯。根据这样的照明装置,当点亮灯时,能够提高从灯取出光的效率,并且灯保持件不 易作为暗部被辨识,所以不易产生亮度不均。接着,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上文所述的照明装置和配置 在该照明装置的正面侧的显示面板。根据这样的照明装置,在对显示面板照射光的照明装置中不易产生亮度不均,所 以能够实现显示品质优良的显示。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例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应 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电脑的显示器等,特别是作为大型画面用很合适。(发明效果)依据本发明,能够使暗部不易被观察到。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是灯夹的正面图。图6是灯夹的平面图。图7是灯夹的底面图。图8是灯夹的侧面图。图9是表示将各灯夹安装在底座上的状态下的平面图。图10是底座以及反射片的平面图。图11是底座以及反射片的放大平面图。图1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3是图12的A-A线截面图。图14是图12的B-B线截面图。图15是图12的C-C线截面图。图16是图12的D-D线截面图。图17是图12的E-E线截面图。图18是表示将灯夹安装在底座上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9是表示安装灯夹的过程中将主体部倾斜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0是表示安装灯夹的过程中使主体部滑动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1是表示将灯夹以与正规方式相反的朝向安装,第一安装部干涉第二安装孔 边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底座上安装有灯夹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底座上安装有灯夹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底座上安装有灯夹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灯夹的底面图。 图26是底座的放大平面图。 图27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灯夹的底面图。 图28是底座的放大平面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灯夹的主体部的侧截面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灯夹的主体部的侧截面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灯夹的主体部的侧截面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灯夹的正面图。 图37是表示将灯夹安装在底座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灯夹的平面图。
图39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将灯夹安装在底座的状态的正截面图。 图4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保持突起的平截面图。 图41是灯把持部的臂部的平截面图。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保持突起的平截面图。 图43是实施方式16的变形例的保持突起的平截面图。 图44是其他实施方式(1)以及(5)的灯夹的正面图。 图45是其他实施方式(1)以及(5)的灯夹的平面图。 图46是其他实施方式(9)的底座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14底座(被安装部件) 17冷阴极管(灯) 18灯夹(灯保持件) 23反射片(反射部件) 27主体部 27a宽幅部分 27b窄幅部分 28灯把持部0102]30第一安装部(安装部)0103]31第二安装部(安装部)0104]32第一安装孔(安装孔)0105]33第二安装孔(安装孔)0106]34第一插通孔(插通孔)0107]35第二插通孔(插通孔)0108]36台座部0109]37突出部0110]38倾斜面0111]39臂部0112]41保持突起0113]44倾斜面(避让面)0114]56曲面0115]57平坦面0116]58曲面(避让面)0117]59曲面(避让面)0118]AX中心轴线0119]C中心0120]G空隙0121]L3、L4 线0122]P1、P2顶点Sl S3支承点T1、T2厚度尺寸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至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 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收容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正面侧(也称为表侧)背面侧(也称为背 侧)两机壳Ca、Cb、电源P、调谐器T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成为横长 的方形,以立式(纵置)的状态被收容。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 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状的边框13等 保持为一体。此外,在各图面的一部分表示了 X轴、Y轴及Z轴,按照各轴方向成为在各图 面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绘。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2 (参照图2至图 4)。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贴合,并 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还设置有取向膜等,在另 一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R(红色)、G (绿色)、B (蓝色)等的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 色滤光片、相对电极,还设置有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1 la、1 Ib (参 照图3及图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在光射出面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大致呈 箱型的底座14、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的扩散板15a、配置在扩散板15a 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和框架16,该框架16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在该 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夹着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而将其加以保持。进而,在底座14内具 备冷阴极管(光源)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上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 各端部负责电连接的中继的中继连接器19、以及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中继连 接器19组的保持部件20。此外,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冷阴极管17更靠扩散板15a —侧 为光射出侧。此外,图2 图4中,省略灯夹18的图示。底座14是金属制的,钣金冲压成型为较浅的大致箱型,该箱型由矩形状的底板、 和从其各边立起翻折为大致U字状的翻折外缘部21 (短边方向的翻折外缘部21a和长边方 向的翻折外缘部21b)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凿设置有多个用 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进而,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b的上表 面,穿凿设置有固定孔14c,能够通过例如螺钉等将边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一体化。在底座14的底板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一面侧)配设有反射片23。反 射片23为合成树脂制,其表面形成为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以沿着底座14的底板面的内侧覆 盖该底座14的底板面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敷设。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如图3所示, 以覆盖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b的方式立起,成为被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住的状态。通 过该反射片23,能够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向扩散板15a侧反射。冷阴极管17形成为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 一致的状态且多根该冷阴极管17相互平行地排列的状态下收容在底座14内(参照图2)。 此外,冷阴极管17为从底座14的底板(反射片23)稍微浮起的状态,其各端部嵌入中继连 接器19,以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保持部件20。保持部件20为呈现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构成为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且沿着底 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保持部件20在其表面具有台阶 状面能够将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载置在不同台阶,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翻 折外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翻折外缘部21a共同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 插入销24从保持部件20中与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通过将该插入销24 插入形成在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该保持部件20被安装在底座 14。保持部件20的台阶状面由与底座14的底板面平行的3个面构成,在处于最低位 置的第一面20a载置有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进而,从第一面20a延伸出朝向底座14的 底板面倾斜的倾斜罩26。在保持部件20的台阶状面的第二面20b载置有液晶面板11的短 边缘部。处于保持部件20的台阶状面中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配置在与底座14的翻折外 缘部21a重叠的位置,与边框13接触。扩散板15a在合成树脂制的板状部件中分散混合有光散射颗粒(粒子),具有将从
11作为管状光源的冷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如上所述 载置在保持部件20的第一面20a上,不受到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扩 散板15a的长边缘部由底座14(反射片23)与框架16夹住从而被固定。配置在扩散板15a上的光学片15b从扩散板15a侧开始依次层叠有扩散片、透镜 片、反射型偏光板,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而通过了扩散板15a的光成为面状光的功能。 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15b被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 夹持。此处,详细说明灯夹18。灯夹18是合成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制),表面为光的 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如图5 图8所示,具备主体部27 (安装板、基底部),该主体部27呈 沿着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大致板状,在俯视图中呈大致矩形。以相对于底座14而 言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即大致平行于 与冷阴极管17的轴方向(长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姿势(朝向)安装灯夹18。 此外,下面,就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的记载而言,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以底座14和反射片 23的底板为基准。另外,下面的说明中,就Z轴方向而言,以图3及图4所示的上侧为正面 侧,以相反的下侧为背面侧。在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与扩散板15a及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与底座14侧 为相反侧的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冷阴极管17支承在规定高度位置的灯把持部28 ;和用 于将扩散板15a支承在比冷阴极管17高的位置的支承销29。在沿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 分开的位置并排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灯把持部28,分别把持不同的冷阴极 管17。各灯把持部28间的间距基本相同,与在底座14内排列的各冷阴极管17间的间距一 致。支承销29配置在从主体部27的中心CC偏离(偏移)的位置、即偏心的位置(图5及 图6)。换言之,支承销29配置在与主体部27的中心CC分离的位置、进而换言之配置在避 开主体部27的中心CC的位置。再换言之,支承销29配置在与主体部27的中心CC隔开规 定的距离(间隔)的位置、进而换言之配置在主体部27的中心CC与外周端部之间的位置。 详细而言,支承销29设置在从面CS在长度方向上偏离(偏移)的位置、即偏心的位置,其 中,CS面是通过主体部27的中心CC (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沿着Z轴方向及X轴方向、即 与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面。进一步具体而言,支承销29配置在主体部27的 最靠端部的灯把持部28和与该灯把持部28相邻的灯把持部28的大致中间位置。另一方 面,在主体部27的背面侧的面(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相对的面、与扩散板15a和冷阴极 管17侧为相反侧的面),设置有用于将灯夹18保持为安装于底座14的状态的安装部30、 31。在沿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安装部 30,31ο如图9所示,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内表面中多个分散的位置设置有该 灯夹18,下面,对其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各灯夹18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长边方向(X轴 方向)上的相互分开的多个位置并排设置,由此,能够在轴方向上分开的多个位置把持冷 阴极管17。进而,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与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侧相比在 中央侧(基准线Ll侧)各灯夹18的设置数较多。具体而言,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短边 方向的中央侧、详细而言夹着通过该中央位置且沿长边方向(X轴方向、冷阴极管17的长度 方向、与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扩散板15a的面方向)横切的假想基准线Ll的位置,各三个灯夹18在长边方向上分开设置,而在从这六个灯夹18靠短边方向的两端的位 置,每两个灯夹18沿长边方向分开设置。由此,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 (基准线Ll侧)与两端侧相比,灯把持部28的数量、即对冷阴极管17的支承部位更多,并 且支承销29的数量即对扩散板15a的支承部位变多。此外,在长边方向上每两个并列的各灯夹18(相对于短边方向的中央侧配置在两 端侧的各灯夹18),相对于在短边方向上相邻的灯夹18配置于在长边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从而,由于各灯夹18分散配置在反射片23的底板的面内,与假设各灯夹18沿短边方向排 成一列的情况相比,就人类的眼睛的特性而言,难以识别出灯夹18的影子。即,即使灯夹18 是相同的个数,若呈线状地或集中地配置,则依据人类的眼睛的特性易于识别出来,但是通 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分散配置灯夹18,即使在反射片23和灯夹18的光的反射率不同的情 况下,在背光源装置12也不易于产生亮度不均。于是,各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安装朝向(安装姿势、安装 状态)按照各支承销29朝向上述的基准线Ll侧(靠近基准线Ll侧、或者接近基准线Li) 的方式、即向基准线Ll侧偏离(偏心)的方式进行设定。详细而言,各灯夹18虽然按照使 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与冷阴极管17的长度 方向和基准线Ll正交的方向)一致的朝向被安装,但是在各灯夹18上,由于支承销29在主 体部27配置于在长度方向上偏心的位置,因此相对于底座14的安装朝向产生方向性。因 此,作为各灯夹18的安装朝向设定有如下两种支承销29朝向图9所示的下侧的第一安装 朝向(第一安装姿势、第一安装状态);和支承销29朝向图9所示的上侧,与上述第一安装 朝向为相反朝向的第二安装朝向(第二安装姿势、第二安装状态)。而且,底座14和反射 片23的底板中,与基准线Ll相比安装在图9所示的上侧的第一区域Al的灯夹18为第一 安装朝向,而安装在该图下侧的第二区域A2的灯夹18为第二安装朝向。即,各灯夹18夹 着基准线Ll (作为分界)被分为第一安装朝向的第一灯夹组18A和第二安装朝向的第二灯 夹组18B,在各主体部27被偏心配置的各支承销29全部靠基准线Ll配置。在该状态下, 与从基准线Ll到各灯夹18的主体部27的中心CC为止的距离相比,从基准线Ll到各灯夹 18的支承销29为止的距离分别变得更小。由此,各支承销29对于扩散板15a的支承位置 靠近扩散板15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换言之,支承销29的分布密度越靠扩散板15a的短 边方向的中央侧越高。这里,假设在扩散板15a产生热隆起或者热收缩时,具有如下倾向, 即,在结构上越靠近画面中央侧越易于向冷阴极管17侧产生弯曲或者翘曲,但是由于在画 面中央侧分布有较多的支承销29,因此能够良好地限制弯曲、翘曲。然而,为了支承冷阴极 管17,存在灯夹18的最佳的(更少的)数量/配置。在采用最佳的规定配置的情况下,通 过使将支承销29偏心配置的灯夹18形成为支承销29靠近基准线Ll的配置,可以得到能 够良好地限制扩散板15a的弯曲或翘曲的效果。此外,如图10所示,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内表面,在各灯夹18的各安 装预定位置,分别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有用于插入安装部30、31的安装孔32、33和插 通孔34、35。在后面详细说明安装部30、31、安装孔32、33和插通孔34、35。接着,说明灯夹18的各部位的详细结构。首先,如图5 图8所示,主体部27形 成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呈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相对于其长度方向两端 部,中间部分形成为宽度稍窄。因此,与假设使主体部27的整个长度上的宽度与宽幅部分27a —致成为固定宽度的情况相比主体部27的表面积变小,所以灯夹18的表面积占反射片 23的整体的表面积的比例变小。由此,即使在反射片23和灯夹18的光的反射率不同的情 况下,也难以在背光源装置12产生亮度不均。在主体部27中在两端的宽幅部分27a(宽度 宽的第一部位)设置有两端的一对灯把持部28和两个安装部30、31,与此相对,在中间的窄 幅部分27b (宽度窄的第二部位)设置有靠中央的一对灯把持部28和支承销29。主体部 27的两个宽幅部分27a与窄幅部分27b相比是高刚性部位,在该两个宽幅部分27a设置有 两个安装部30、31,因此在安装灯夹18时,即使在两安装部30、31与底座14的安装孔32、 33的周面相干扰(干涉)时,也能够防止在安装部30、31或主体部27产生破损等。接着,对沿着板厚方向切断主体部27而得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主 体部27包括具有相对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安装面(相对面)的台座部36、从台 座部36向正面侧(冷阴极管17及扩散板15a侧)突出且在其表面具有倾斜面38的突出 部37。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高度尺寸、Z轴方向上的尺寸)和宽度尺寸(X轴方向上的 尺寸)分别基本一定,截面形状为横长的大致矩形(块状)。另一方面,突出部37,形成为虽 然其突出基端侧的宽度尺寸与台座部36大致相同,但随着靠近突出前端侧其宽度尺寸(主 体部27的短边侧(X轴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的逐渐变细的形状(前端窄的形状)。换 言之,突出部37形成为其厚度尺寸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顶点Pl)最大,从 中央位置随着接近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两下部侧)厚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山形。进而换种 方式说,突出部37形成为从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线AX朝向远离的方向下部拓宽的山形形 状。因此,突出部37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长边侧的外周边部)与中央 部侧相比,全部区域为薄壁,在其与台座部36之间几乎不产生台阶差。而且,在突出部37的表面,沿着宽度方向从中央位置向两端位置形成有一对下坡 度的倾斜面38。该倾斜面38的坡度形成为,在突出部37的宽度方向上,与反射片23之间 的距离从中央位置到两端位置逐渐变小,换言之,与扩散板15a(冷阴极管17)之间的距离 逐渐增加。具体而言,突出部37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等腰三角形,在其表面上以宽度方向的 中央的顶点Pl为分界形成有一对倾斜面38。S卩,突出部37形成为以通过宽度方向的中央 位置的沿着Z轴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因此,两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相同。在 突出部37的顶点Pl相连的两倾斜面38之间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另外,突出部37的顶点 Pl处的厚度尺寸Tl设定为比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T2大。此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 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宽幅部分27a与作为其中间部的窄幅部分27b,突出部37 的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设定为宽幅部分27a的倾斜角度θ 1比窄幅部分27b的 倾斜角度θ 2小(和缓)。此外,在台座部36的底面(主体部27的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 相对的面),遍及全长形成有一对以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为顶点且比倾斜面38和缓的倾斜 角度的倾斜面27c。如上所述,由于在主体部27形成有具有倾斜面38的突出部37,因此通过倾斜面 38能够使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良好地向扩散板15a侧反射。并且突出部37的沿着长度 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相比,在整个区域上为薄壁,在其与台座部36之间几 乎不产生台阶差,所以在突出部37几乎不存在能够成为影子的部分。由此,能够极力将主 体部27的表面的光的反射效率均勻化,从而尽力防止在主体部27产生暗部(影子部、阴影部)。此外,由于在突出部37的背侧设置有台座部36,且该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T2设定 得比突出部37的最大厚度尺寸Tl (顶点Pl处的厚度尺寸Tl)小,所以通过突出部37的两 倾斜面38能够实现光的反射效率的均勻化,而且台座部3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也难以识 别为暗部。此外,由于在突出部37的表面形成有不弯曲的形态的倾斜面38,所以在利用树 脂成形制造灯夹18时,能够得到易于实现突出部37的尺寸精度的效果。但是,突出部37虽然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但是在宽度 方向的两端部却非常薄,所以担心出现光透过薄壁部分的情况。但是,由于在该突出部37 的背面侧配置有台座部36,其厚度尺寸为能够充分遮光的大小,所以避免了光透过主体部 2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情况。由此,即使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背面侧不隔 着反射片23而配置有底座14,也能够防止从表侧将该底座14 (及安装孔32、33)识别为暗 部。另外,若突出部3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为薄壁(S卩,较薄),则虽然担心主体部27的强 度不足的情况,但通过在突出部37的背面侧设置台座部36,能够充分确保主体部27的强度 和刚性。下面,详细说明构成对扩散板15a的支承结构的支承销29。如图12所示,支承销 29从背面侧支承扩散板15a中比由保持部件20等支承的外周边部靠画面中央侧的部分,从 而能够限制扩散板15a向冷阴极管17侧弯曲或者翘曲。如图6所示,支承销29被形成为, 沿水平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如图5和图8所示,形成为直径尺寸随着从根侧起向前 端侧而逐渐变小的逐渐变细的形状。即,支承销29形成为大致圆锥状。在支承销29中能 够与扩散板15a抵接的前端部形成有R面,并将其弄圆。在支承销29的根部的外周面形成 有随着接近主体部27侧而变宽的曲面,与主体部27的倾斜面38不产生台阶差地流畅地连 接。支承销29的根部的直径尺寸比后述的灯把持部28的臂部39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 尺寸)大,而前端部的直径尺寸比灯把持部28的臂部39的宽度尺寸小。支承销29自主体 部27突出的高度设定为比灯把持部28高。如上所述,该支承销29配置在主体部27中沿 长度方向从中央位置偏离的位置,而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中央位置。支承销29成为灯夹18中突出到最高位置的部位。因此,在进行相对底座14安装 或拆卸灯夹18的作业时,作业人员能够抓住支承销29而进行作业,支承销29起到安装拆 卸时的操作部的作用。接着,详细说明构成对冷阴极管17的支承结构的灯把持部28。如图12所示,灯 把持部28能够从背面侧将冷阴极管17中设置有电极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即发光部分 支承在从反射片23稍微浮起的高度位置。灯把持部28整体成为朝向正面侧开口的有端环 状,具备相互相对的一对臂部39。在两臂部39的前端部间确保有容许沿着Z轴方向(底 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厚度方向)被安装拆卸的冷阴极管17的通过的开口部40。两 臂部39形成为在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从沿长度方向(Y轴方向)分开的位置分别立起 的悬臂状,成为弯曲为大致圆弧状的形状。该两臂部39的曲率与所安装的冷阴极管17的 外周面的曲率基本一致,安装状态下在该两臂部39与冷阴极管17之间产生的间隙沿周向 为基本一定的宽度。两臂部39成为以通过灯把持部28在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而沿着Z轴 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两臂部39以从主体部27立起的基端部为支点,沿着宽 度方向能够弹性变形。另外,如图8所示,各臂部39成为以通过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 心位置而沿着Z轴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另外,臂部39的宽度尺寸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寸小。另外,臂部39在突出基端部宽度逐渐变宽的同时与主体部27流畅地连接, 防止产生台阶差。如图12所示,在两臂部39的前端部的内表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面),分 别设置有用于保持冷阴极管17的保持突起41,在这两个保持突起41间确保有上述开口部 40。该开口部40的开口(开口宽度)设定为比冷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稍窄。因此,在通过 开口部40安装拆卸冷阴极管17时,两臂部39被冷阴极管17挤压而弹性地扩开变形。保 持突起41成为从臂部39的前端部的内表面向内(朝向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线AX侧)突 出的形态,且与安装状态下的冷阴极管17的中心C相比位于正面侧(光射出侧)、即相对于 冷阴极管17位于其取出方向侧。在安装状态下,冷阴极管17利用灯把持部28的底面中位 于冷阴极管17的中心C的正下方的中央的第一支承点Si、两保持突起41的内端的第二支 承点S2和第三支承点S3而形成三点支承,在各支承点Sl S3间,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 面与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之间空出沿着周向延伸的很小的间隙(clearance)。这时,若连 接对冷阴极管17的各支承点Sl S3彼此,则画出等腰三角形。另外,连接第一支承点Sl 与冷阴极管17的中心C的线、连接第二支承点S2与该中心C的线、连接第三支承点S3与 该中心C的线(未图示)它们之间所成的角度分别为钝角。在两臂部39的前端部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引导冷阴极管17的安装动作的 引导部42 (图15)。两引导部42形成为从臂部39倾斜向外立起的逐渐变细的形状。两引 导部42具有从突出基端到突出前端相互分离开的斜度(倾斜),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内表 面也成为同样斜度的倾斜面。因此,两引导部42的作为相对面的内表面间的间隔随着靠近 该图下侧、即靠近冷阴极管17的安装方向侧而逐渐变窄,相反随着靠近冷阴极管17的取出 方向侧而逐渐变宽。由此,通过两引导部42的内表面能够平滑地引导冷阴极管17的安装 动作。另外,引导部42的内表面维持原有状态地与保持突起41的内表面流畅地连接。这里,如图5和图12所示,灯把持部28的夹在两臂部39之间的底面(包含第一 支承点Si)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倾斜面38的顶点Pl (突出部37的突出前端)低。换言 之,在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形成有规定宽度的凹部,从夹着该凹部的位置立起一对臂部 39而形成灯把持部28。该凹部形成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整个范围,其深 度尺寸设定为比突出部37的最大厚度尺寸稍小。因此,主体部27形成为,台座部36在整 个长度上为一定的厚度尺寸,而突出部37在长度方向上与各灯把持部28对应的部位局部 地形成为薄壁。于是,可以说灯把持部28的具有底面的底部43由台座部36和突出部37 的薄壁部分构成(图15)。作为主体部27的一部分的底部43形成为比构成灯把持部28的 臂部39的宽度宽。此处,冷阴极管17被支承为其底面在比主体部27的顶点Pl还低的位 置、即接近反射片23的位置(远离扩散板15a的位置),适合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薄型化。 此外,冷阴极管17的中心C在比主体部27的顶点P1、P2还高的位置(正面侧的位置)。此 外,这里所说的灯把持部27的底面是,灯把持部27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面中、以Z轴 方向为铅垂方向时位于该方向最下侧的部分,也是灯把持部27中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 面中最接近底座14的部分。进而换种方式说,所谓灯把持部27的底面是与冷阴极管17相 对的周面中灯把持部27的根侧部分。灯把持部28的底面是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保持一定的高度并 形成为基本笔直的形状,但是如图15所示,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冷阴极管
1617的长度方向(中心轴线AX方向))上,成为沿着从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线AX远离的方 向下部变宽的山形形状。即,在冷阴极管17的表面与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 相对于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具有不同宽度的空隙G(间隔)。详细而言,灯把持部28的 底部43形成为,厚度尺寸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最大而从该中央位置随着靠 近两端位置则逐渐变小的山形。而且,该灯把持部28的底面由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上 从中央位置到两端位置成为下坡度的一对倾斜面44 (避让面)构成。该倾斜面44在主体 部27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央侧到两端部侧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换言之,成为 与冷阴极管17(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间隔、间隙、空隙G)逐渐增加的倾斜的面。换言 之,在冷阴极管17的表面与灯把持部28的倾斜面44之间存在的空隙G,成为从灯把持部 28的中央沿着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随着靠近两端侧而逐渐变宽的形状,在两端位置成 为最大的开口宽度。具体而言,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的突出部37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等 腰三角形,在作为其表面的底面以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顶点P2(含第一支承点Si)为分界形 成有一对倾斜面44。S卩,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成为以通过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沿着Z 轴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因此,两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θ 3相同。在灯把持部 28的底部43的顶点Ρ2相连的两倾斜面44彼此所成的角度为钝角。该灯把持部28的底 部43处的顶点Ρ2比上述主体部27的突出部37处的顶点Pl低。因此,在灯把持部28的 底部43形成的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θ 3比在灯把持部28外的主体部27的突出部37形 成的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θ 1、θ 2(参照图13和图14)小。如图17所示,在该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形成的倾斜面44形成为在臂部39的内 周面也连续地扩张,这里成为扩张倾斜面45。进而,如图16所示,该扩张倾斜面45形成为从 保持突起41的内周面扩张至引导部4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进而扩张至臂部39的外周面。 由此,扩张倾斜面45形成在臂部39、保持突起41、以及引导部4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全部 区域。因此,臂部39、保持突起41、和引导部42成为其厚度尺寸从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 中央位置随着接近两端位置而逐渐变薄的形态。在安装有冷阴极管17的状态下,如图15 图17所示,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与包 含灯把持部28的底面的内周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面)之间的距离(间隔、间隙) 随着从灯把持部28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向两端位置(冷阴极管17的轴方向的外侧)而 逐渐变大。因此,在点亮冷阴极管17时,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通过在冷阴极管17与灯 把持部28之间确保的间隙(clearance),照射在倾斜面44和扩张倾斜面45上然后被反射, 变为朝向扩散板15a。假设使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为笔直的形态时,若从冷阴极管17发 出的光照射在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而被反射,则被原样反射回冷阴极管17的可能性高,与 该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能够增多朝向扩散板15a的光量,能够提高来自冷阴极管17的光 的取得效率。另外,由于扩张倾斜面45被形成至灯把持部28的外周面,所以能够将从外侧 照射到灯把持部28的光良好地向扩散板15a反射。由此,能够实现灯把持部28处的光的 反射效率的均勻化。另外,通过在灯把持部28的内外两周面形成倾斜面44和扩张倾斜面 45,有利于将灯夹18树脂成形时的模型开口。下面,对于构成灯夹18的相对底座14的保持结构的安装部30、31,与底座14和反 射片23的安装孔32、33以及插通孔34、35—起进行详细说明。首先,简单说明保持结构, 如图5所示,安装部30、31构成为沿着主体部27的背面(板面)的钩状,将该安装部30、31插入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安装孔32、33以及插通孔34、35,使之向底座14的背面侧突出 (图20参照),在该状态下,使灯夹18沿着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反射片23和 底座14的底板的板面方向)滑动,由此,如图12所示,能够在安装部30、31与主体部27之 间夹持底座14和反射片23。如上所述,在灯夹18,在沿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位置设置有一对安 装部30、31,其分别成为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第一安装部30设置在主体部27 中在长度方向上与支承销29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而第二安装部31设置在主体部27中 在长度方向上支承销29侧的端部附近。此外,在这些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遍 及全周/全区域地形成各形成有一对分别以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为顶点的平缓的倾斜面 30a、31a。这些倾斜面30a、31a的倾斜角度与上述的主体部27的底面处的倾斜面27c大致 相同。详细而言,第一安装部30具有从主体部27的背面侧的面向背面侧(沿Z轴方向 在底座14侧)突出的基部46 ;和从基部46的前端基本呈直角折曲(弯曲)而沿着主体部 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突出(延伸出)的片部47,从正面观察大致呈L字形。基部46 位于在主体部27中在沿长度方向与支承销29侧相反侧的端部所设置的灯把持部28的背 面侧,更详细的说就是,配置在与构成该灯把持部28的端侧的臂部39的基端位置大致相同 的位置。基部46与主体部27中宽幅部分27a连接,所以即使在力经由第一安装部30作用 在主体部27的情况下,在主体部27也不易产生变形或破损。另外,基部46设置在主体部 27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片部47形成为从基部46向与支承销29侧相反侧延伸的悬臂状,并且具有其前端 部比与主体部27的支承销29相反侧的端部(滑动方向的前端部)进一步向侧方突出的长 度。换言之,片部47的前端部(包含后述的引导部48)在平面观察时(俯视时)比主体部 27的外周端还向外侧伸出。该片部47从背面侧观察呈矩形形状,被设定为沿着X轴方向 的尺寸(宽度尺寸)比沿着Y轴方向(滑动方向)的尺寸(长度尺寸)小。片部47的与 基部46的连结部分与主体部27基本平行地延伸,而突出前端部折曲形成钝角,该折曲的突 出前端部成为能够对向底座14的安装动作加以引导的引导部48。引导部48按照越向前 端侧其与主体部27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的斜度倾斜,换言之,成为越向前端侧越远离主体 部27的形状,且厚度尺寸在整个长度上基本一定,由此其正面背面这两面成为引导面48a。 另外,引导部48的根部位置位于比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的端面靠外侧的位置。另外,基部 46和片部47的宽度尺寸基本相同,其大小被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寸小。如图11所示,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分别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有能够将上述 结构的第一安装部30插入的第一安装孔32和第一插通孔34。形成在底座14的第一安装 孔32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其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在与Z轴方向(第一安装部30 对于第一安装孔32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设定为与第一安装部30基本相同 或较大。另一方面,形成在反射片23的第一插通孔34与第一安装孔32同样地在平面视图 中呈矩形,其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设定为比第一安装孔32还大。第一安装孔32与第一插 通孔34的大小的差被设定为与当将反射片23安装在底座14时在两者间可能产生的位置 偏移量的假想最大值相同或比其大。由此,在第一插通孔34的内侧可靠地配置第一安装孔 32,避免反射片23覆盖第一安装孔32的情况。反过来说,底座14的第一安装孔32的周边部不会被反射片23覆盖,与主体部27的背面成为不是隔着反射片23而是直接相对的位置 关系。并且,如图20所示,若将第一安装部30插入第一插通孔34和第一安装孔32,在 使第一安装部30突出到底座14的背面侧的状态下,使主体部27朝向片部47的突出方向 (沿Y轴方向,在图20的右方)滑动,则如图12所示,片部47被配置在第一安装孔32的周 边部中滑动方向(安装方向)的前部的背面侧。由此,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第 一安装部30的片部47之间夹持反射片23和底座14。反射片23和底座14中夹持在主体 部27与第一安装部30之间的被夹持部分是第一安装孔32及第一插通孔34的周边部是与 后述的卡止孔52侧为相反侧的部分。此外,第一插通孔34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主体部27 的宽度尺寸小,并且主体部27中从滑动方向的后端位置即支承销29侧的侧端面到基部46 为止的距离比安装时的滑动量大,因此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安装孔32和第一插通孔34被主 体部27覆盖(闭塞),防止两孔32、34露出到主体部27的外部。但是,第一安装部30为从主体部27的端部向侧方突出的形态,所以在将灯夹18 安装到底座14时,能够将第一安装部30的突出前端部先行插入到第一安装孔32而进行作 业。在进行该安装作业时,如图19所示,虽然构成为使主体部27的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0 一侧的端部向下倾斜的倾斜姿势,但是这时作业人员所抓住的支承销29被偏心地设置在 靠向主体部27中与先行插入的第一安装部30相反侧的端部,所以使主体部27倾斜的同时 将主体部27安装在底座14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如图5所示,第二安装部31与第一安装部30相同,正面观察为大致L字形,具备 从主体部27的背面侧的面向背面侧(沿Z轴方向底座14侧)突出的基部49 ;和从基部49 的前端基本呈直角地折曲且沿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突出(延伸出)的片部50。基部49配 置于主体部27中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支承销29侧的端部的灯把持部28与支承销29的大 致中间位置。即,第二安装部31,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安装部30来说配 置在夹着支承销29的相反侧。该基部49与第一安装部30的基部46同样地与主体部27 的宽幅部分27a连结。另外,基部49的突出尺寸与第一安装部30的基部46基本相同。另 外,基部49设置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即与第一安装部30的基部46 相同的位置。片部50成为从基部49向支承销29侧延伸的悬臂状,并且具有其前端部配置在支 承销29的大致正背面侧的长度尺寸。片部50形成为在整个长度上与主体部27大致平行, 在其突出前端部的与主体部27的相对面设置有卡止突起51。卡止突起51以接近主体部27 侧的方式从片部50突出,在其与主体部27的相对面形成有锥(taper)面51a。锥面51a连 续形成至片部50的前端,由此,片部50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卡止突起51的与基部49 相对的面,与基部49的外表面大致平行且直立,沿着与灯夹18相对底座14的滑动方向(Y 轴方向)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成为大致笔直的面,这里成为相对底座14的卡止面51b。 该片部50从背面侧观察时呈矩形形状,沿着X轴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设定为比沿着Y 轴方向(滑动方向)的尺寸(长度尺寸)小。另外,该片部50的长度尺寸比第一安装部30 的片部47或第一安装孔32大。另外,基部49和片部50的宽度尺寸基本相同,其大小设定 为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寸小。如图11所示,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分别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有能够将上述结构的第二安装部31插入的第二安装孔33和第二插通孔35,进而在底座14中在厚度方 向上贯通地形成有卡止突起51能够卡止的卡止孔52。形成在底座14的第二安装孔33在 平面视图中(俯视时)为矩形,其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与Z轴方向(第二安装部31对于 第二安装孔33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与第二安装部31基本相同或设定为稍 大。另外,该第二安装孔33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比第一安装孔32、第一安装部30大。卡 止孔52形成在第一安装孔32与第二安装孔33之间的位置、且是相对于第二安装孔33在 其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邻的位置。卡止孔52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其宽 度尺寸和长度尺寸设定为与第二安装部31的卡止突起51基本相同或稍大。另一方面,形 成在反射片23的第二插通孔35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其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被设 定为比将第二安装孔33和卡止孔52的该尺寸相加而得的大小还大,能够一并包围第二安 装孔33和卡止孔52。第二安装孔33和卡止孔52与第二插通孔35的大小的差被设定为, 与将反射片23安装在底座14时在两者间产生的位置偏移量的假想最大值相同或者比其还 大。由此,第二安装孔33和卡止孔52能够可靠地配置在第二插通孔35的内侧,能够避免 反射片23覆盖第二安装孔33或者卡止孔52的情况。反过来说,底座14的第二安装孔33 和卡止孔52的周边部不会被反射片23覆盖,与主体部27的背面成为不是隔着反射片23 而是直接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图20所示,若将第二安装部31插入第二插通孔35和第二安装孔33,在使其突 出到底座14的背面侧的状态下使主体部27朝向片部50的突出方向(沿着Y轴方向,图20 的右方)滑动,则如图12所示,片部50配置在第二安装孔33的周边部中滑动方向(安装 方向)的前部的背面侧,并且该片部50的前端部的卡止突起51进入卡止孔52内并被其孔 缘卡止。由此,在主体部27的与支承销29的连结部分和第二安装部31的片部50之间夹 持底座14,并且卡止突起51的卡止面51b卡止在卡止孔52的孔缘,由此,向安装方向的后 侧(卸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底座14中夹持在主体部27与第二安装部31之间的被夹 持部分成为第二安装孔33与卡止孔52之间的部分。此外,第二插通孔35的宽度尺寸设定 为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寸小,且主体部27中从处于滑动方向的后端位置的支承销29侧的 侧端面到基部49为止的距离比安装时的滑动量大,所以在安装状态下,第二安装孔33和第 二插通孔35被主体部27覆盖(闭塞),防止两孔33、35露出到主体部27的外部。但是,如上所述,该灯夹18被设计为,按照偏离配置的支承销29朝向基准线Ll侧 的方式(向基准线Ll侧偏离的方式),限定对底座14的安装朝向。因此,该灯夹18具有限 制结构,其用于限制为以与规定的安装朝向相反的朝向进行安装。下面,对该限制结构进行 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的宽度尺寸W1、W2 (与滑动方向平行 且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互不相同,与之对应,如图11所示,底座14的 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尺寸W3、W4(与滑动方向平行且与滑动方向正交的 方向上的尺寸)也设定为互不相同。具体而言,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尺寸Wl比第二安装 部31的宽度尺寸W2大,与之相应,第一安装孔32的宽度尺寸W3比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 尺寸W4大。并且,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尺寸Wl比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尺寸W4大,且第 一安装孔32的宽度尺寸W3比第二安装部31的宽度尺寸W2大。此外,反射片23的第一插 通孔34和第二插通孔35的宽度尺寸也具有与底座14的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相同的关系。因此,在将灯夹18安装在底座14时为与正规情况相反的安装朝向的情况下,在各 安装部30、31与本来要对应的各安装孔32、33不匹配的状态下,第一安装部30将进入第二 安装孔33,第二安装部31将进入第一安装孔32。但是,如图21所示,第一安装部30的宽 度尺寸Wl比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尺寸W4大,所以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会与 第二安装孔33的周边部中宽度方向的端部干扰,在主体部27从底座14浮起的状态下,安 装动作受限。由此,能够防止以错误的安装朝向安装灯夹18。此外,可以说第二安装孔33 的周边部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起到限制灯夹18的安装的安装限制部的作用。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分别单另制造液晶面板11和背 光源装置12,使用边框13等将上述这些部件相互组装,从而制造图3和图4所示的液晶显 示装置10。接着,对背光源装置12的组装作业尤其是灯夹18的安装作业进行详细说明。若在底座14的内侧敷设反射片23,则如图10所示,对应的各安装孔32、33和卡 止孔52以与各插通孔34、35内面对的方式进行对位,接着进行将各灯夹18安装到底座14 的作业。这里,灯夹18对底座14的安装朝向根据安装在底座14的区域A1、A2中的哪个区 域而有所不同。详细而言,在底座14中以基准线Ll为分界的第一区域Al与第二区域A2, 灯夹18的安装朝向被设定为相互反向,规定在第一区域Al为第一安装朝向(支承销29向 图9所示的下侧偏离的安装朝向),在第二区域A2为与第一安装朝向相反的第二安装朝向 (支承销29向图9所示的上侧偏离的安装朝向)。因此,在安装灯夹18时,必须是适合于 对底座14的安装位置的安装朝向。关于灯夹18的安装朝向为正规的情况进行说明。抓住在主体部27中偏心配置的 支承销29,使灯夹18从图18所示的状态以接近底座14侧的方式沿Z轴方向移动,令主体 部27成为与支承销29侧相反侧的端部下降的姿势,同时将从该端部向安装方向的前方突 出的第一安装部30先行插入第一插通孔34和第一安装孔32。这时,如图19所示,在第一 安装部30的前端部形成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48a与第一安装孔32的孔缘部滑动接触,从 而实现平滑的插入。于是,在将主体部27变换为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平行的姿势 的同时将第二安装部31插入第二插通孔35和第二安装孔33内。此外,若第一安装部30 的片部47向底座14的背面侧突出,则在第二安装部31插入前的阶段,也可以将主体部27 朝向各片部47、50的延伸方向稍微滑动。如图20所示,若从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的各片部47、50突出到底座14 的背面侧的状态开始,使主体部27朝向各片部47、50的延伸方向(沿Y轴方向,图20所示 右方)滑动,则各片部47、50与底座14的背面相对,与各安装孔32、33的孔缘部的安装方 向的前部抵接或接近。在该过程中,由于第二安装部31的卡止突起51搭载于底座14的背 面,因此片部50暂时弹性变形。而且,如图12所示,在灯夹18滑动了规定距离时,卡止突 起51进入卡止孔52内同时片部50弹性复原,卡止突起51的卡止面51b与卡止孔52的内 周面卡止。由此,能够防止灯夹18不慎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卸下方向,图12所示的 左方)移动的情况。这时,片部50复原的同时触碰底座14的背面而发出声音,所以作业人 员能够得到较强的适度感(敲击感),能够可靠地使灯夹18滑动到正规的安装位置(止脱 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各安装部30、31的片部47、50与主体部27之间夹持反射片23和底座14,从而将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保持为安装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在施加振动等作 用使灯夹18沿着Z轴方向向正面侧移位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各安装部30、31的片部47、50 与底座14的背面卡合,也能够限制灯夹18向该方向的移位。另外,通过将一对安装部30、 31插入到各安装孔32、33中,实现阻止灯夹18的旋转。另一方面,关于灯夹18的安装朝向为与正规情况相反的朝向(与正规不同的安装 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即使要在安装朝向错误的状态下安装灯夹18,宽度尺寸W1、W2互 不相同的各安装部30、31也与本来要对应的各安装孔32、33不匹配。因此,如图21所示, 比较(相对)大的宽度尺寸Wl的第一安装部30 (相对较大的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方向 的端部与比较(相对)小的宽度尺寸W4的第二安装孔33 (相对小的第二安装孔33)的周 边部中宽度方向的端部确实发生干扰。而且,第二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孔33的长度尺寸 也设定为比第一安装部30和第一安装孔32的长度尺寸大,因此第二安装部31的长度方向 的端部与第一安装孔32的周边部中长度方向的端部发生干扰。因此,第一安装部30不能 被插入第二安装孔33内,且主体部27成为从底座14和反射片23浮起的状态。由此,作业 人员能够可靠地发现安装朝向错误的情况。此外,在灯夹18的安装朝向为与正规相反的朝向、且灯夹18从在底座14的安装 预定位置沿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偏离的情况下,存在第一安装部 30进入第一安装孔32内,或者第二安装部31进入第二安装孔33内的可能性。但是,即使 在该情况下,不同于能够进入的一个安装部的另一个安装部与所对应的安装孔不匹配,该 另一个安装部载置在反射片23上,成为主体部27浮起的状态,所以作业人员能够发现安装 朝向错误的情况。换言之,安装于在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相邻的位置的灯夹18的安装朝 向为与正规相反的朝向、且灯夹18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从安装预定位置有所偏移的 情况下,沿底座14的短边方向排列的各安装孔32、33成为与该灯夹18的安装部30、31不 匹配的配置。如上所述,各灯夹18若不是适合于底座14的各区域Al、A2的安装朝向(安装姿 势、安装状态),则安装受限制。因此,如图9所示,在底座14安装有全部的灯夹18的状态 下,各灯夹18的支承销29可靠地集中在向基准线Ll侧偏离的状态。由此,在随后安装扩 散板15a时,能够由各支承销29良好地支承扩散板15a的画面中央侧,即使在发生热隆起 或热收缩时,也难以产生扩散板15a向冷阴极管17侧弯曲或者翘曲的情况。尤其在本实施 方式中,为了将液晶显示装置10薄型化,而构成为由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直接承受液 晶面板11的结构,所以液晶面板11与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之间的距离极小几乎不能 够确保,这种情况下,存在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的外周边部被夹在保持部件20与液晶 面板11之间而易于受到限制(约束)的倾向。因此,虽然由热而导致的伸缩易于偏向(集 中于)画面中央部侧而产生,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将各支承销29汇集在画面中央侧,能够良 好地限制扩散板15a的翘曲或弯曲,因而极其适合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另外,反过 来说,如果假设允许与正规情况相反的安装朝向的安装,则支承销29配置为从基准线Ll向 远侧偏离,存在扩散板15a的支承功能下降的问题,但是本发明能够可靠地避免上述情况。如上所述,安装灯夹18后,对各灯把持部28安装各冷阴极管17,随后安装保持部 件20。其后,层叠设置扩散板15a和各光学片15b,进而从其正面侧载置液晶面板11后,组 装边框13,由此组装液晶显示装置10。
接着,对于使背光源装置12的各冷阴极管17点亮时的作用进行说明。从各冷阴 极管17产生的线状的光,如图12所示,直接或者由反射片23、灯夹18反射后照射到扩散板 15a,并在透过扩散板15a和各光学片15b的过程中被变换为面状的光,随后向液晶面板11 照射。下面,对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与灯夹18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冷阴极管17由灯把持部28把持,通过灯把持部28的底面中处于冷阴极管17的 中心C的正下方位置的第一支承点Si、两保持突起41的第二支承点S2和第三支承点S3进 行三点支承。而且,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与两臂部39的内周面之间,沿周向在各支承点 Sl S3间确保间隙。因此,随着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冷阴极管17被保持在比主体部 27的顶点Pl还低的位置,即使在仅能确保很小的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够 将从冷阴极管17产生的光通过上述间隙而有效地射出到灯把持部28的外部。而且,在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中的、两臂部39间的底面,如图15所示,在冷阴极 管17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有一对中央位置(顶点P2)最高而两端位置最低的 倾斜面44,倾斜面44与冷阴极管17之间的间隙成为随着从该中央位置向两端位置逐渐变 宽的形态,即,成为下部(下摆)变宽的形状。因此,从冷阴极管17朝向灯把持部28的底 面侧(底座14侧、正下、正背面侧)发出的光,通过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越靠灯把 持部28的外侧越变宽的方式的上述间隙而有效地向灯把持部28的外部射出。这时,由于 按照从冷阴极管17朝向灯把持部28的底面发出的光通过间隙并照射到倾斜面44,在冷阴 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朝向灯把持部28外反射的方式形成有角度,因此能够几乎完全消除 被再次反射回冷阴极管17内的光,从而光的取出效率变得更好。另外,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为对称形状,两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相同,因此在冷 阴极管17与底部43之间,能够从两倾斜面44的顶点P2向图15所示的左右基本均勻地射 出光,获得更加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的效果。进而,由于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的突出部37 形成为其截面为三角形状,由此能够通过形成在底部43的突出部37的整个表面的倾斜面 44将光反射到扩散板15a侧,另外,若与假设为截面梯形等的情况相比,则能够使倾斜面44 的倾斜角度平缓,所以更加适合使光的反射效率均勻化。在此基础上,不只在灯把持部28的底面,而且在臂部39、保持突起41、和引导部42 的内周面的整个区域形成有与上述倾斜面44具有相同的斜度的扩张倾斜面45,因此在扩 张倾斜面45与冷阴极管17之间形成有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随着从中央位置向两 端位置而逐渐变宽的间隙。因此,不只从冷阴极管17向底面侧发出的光,而且向两侧或正 面侧等发出的光也能够通过与上述扩张倾斜面45之间的间隙而有效地向灯把持部28的外 部射出,且按照通过间隙后的光照射到扩张倾斜面45并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向灯 把持部28外反射的方式形成角度,因此光的取出效率变得更好。在此基础上,在灯夹18的各灯把持部28间(各冷阴极管17间),如图13和图14 所示,在主体部27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从中央位置到两端位置具有下坡度的倾斜面38的 突出部37,因此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照射到倾斜面38,从而良好地向扩散板15a侧反 射。这时,由于设置有使由倾斜面38反射的光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朝向主体部27 外射出的角度,因此适合于降低亮度不均。与此同时,突出部37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宽度方 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相比整个区域成为薄壁,在与台座部36之间几乎没有产生台阶差,因 此在突出部37几乎不存在能够成为影子(阴影)的部分(突出部37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面),几乎没有识别为阴影的情况。进而,由于突出部37形成为截面为三角形,因此能够通 过形成在突出部37的表面整体的倾斜面38将光反射到扩散板15a侧,另外,若与截面假设 为梯形等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平缓,所以更加适合光的反射效率的均 勻化。另外,突出部37的突出前端即顶点Pl处的厚度尺寸Tl比台座部38的厚度尺寸T2 还大,因此由突出部37反射的光量变多,台座部38难以被识别为暗部。如上所述,由于主 体部27的表面的光的反射效率被尽可能地均勻化,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在主体部27产 生暗部。此外,由于在突出部37的背面侧形成有具有规定厚度的台座部36,所以即使在光 照射在突出部37中的成为薄壁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光透过主体部 27的情况。在该主体部27中与反射片23的各插通孔34、35对应的部分的背面侧,如图13 所示,由于反射片23的各插通孔34、35比底座14的各安装孔32、33还大一圈,因此底座14 不是隔着反射片23而是被直接配置,所以假设光能够透过主体部27,则担心与反射片23相 比光的反射率低的底座14被识别为暗部的情况。但是,如上所述,在突出部37的薄壁部分 的背面侧形成有具有充分厚度的台座部36并且将各安装孔32、33和各插通孔34、35阻塞, 所以避免光透过主体部27的情况并且防止底座14的各插通孔34、35的内侧部分被从正面 侧识别为暗部。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的取出效率变得极高,并且 灯夹18、底座14的一部分难以被识别为暗部,因此随着将背光源装置12薄型化,即使在液 晶面板11与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之间的距离、扩散板15a与冷阴极管17和灯夹18之 间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时,也极难产生亮度不均,因此,在超 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显示性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的管径是4. 0mm、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 23之间的距离是0. 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距离是16. 4mm、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 15a的距离是2. 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在各构成部件间实现了薄型化,尤其将冷阴 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的距离缩小。于是,通过这样的背 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的表面至背光源装置12 的背面的厚度)是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从正面侧机壳Ca的表面至背面侧机 壳Cb的背面的厚度)是34mm,实现了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实施方式2>参照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将设定在底座14_A的 基准线Ll-A的位置改变的例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 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并在其末尾附加尾标-A,对于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说明。如实施方式1中所述,组装在背光源装置12-A的扩散板(未图示)是能够热隆起 或热收缩的部件,但是存在在其面内哪个部分易于伸缩依赖于点亮或熄灭背光源装置12-A 时的热分布的倾向。若该热分布是均勻的情况下,则扩散板越向画面中央侧越易于产生伸 缩,但是如果热分布具有偏向,则与之相应扩散板的易于伸缩的部分会从画面中央移位。因 此,通过分析背光源装置12-A的热分布,确定出扩散板中易于产生伸缩的部分,则能够据 此而设定成为各灯夹18-A的支承销29-A的偏向配置的基准的基准线Ll-A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在比底座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该图上侧的位置,易于产生扩散板的伸缩的情况下,使基准线Ll-A从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向该图上侧移 位。于是,底座14-A中与偏心配置的基准线Ll-A相比,将图22所示的上侧作为第一区域 A1-A,在那里设置第一灯夹组18A-A,并且将该图下侧作为第二区域A2-A,在那里设置第二 灯夹组18B-A即可。由此,在扩散板的靠近易于伸缩的部分的位置配置各支承销29-A,因此 能够可靠地限制扩散板的弯曲或翘曲。此外,这时,第一灯夹组18A-A与第二灯夹组18B-A 中,灯夹18-A的数量不同也没有关系。若如上所述,则能够对应背光源装置12-A的设计而 将扩散板的支承状态最优化。此外,在背光源装置12-A的内部,存在随着点亮而产生暖空气上升的对流的情 况,这时,背光源装置12-A中,使用液晶显示装置时的铅直方向的上部比下部容易变为高 温。由于扩散板具有越是高温部位其伸缩量越大的倾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基准线 Ll-A向使用液晶显示装置时的铅直方向的上侧移动是有效的。〈实施方式3>使用图23或图2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将底座14_B 的冷阴极管17-B等的配置和基准线L-B的配置改变的例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在 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B,省略对结构、 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23所示,在使冷阴极管17-B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_B(扩散板)的短边方向 一致的状态下将冷阴极管17-B安装在底座14-B,且配置为多根相互平行排列。用于保持这 些冷阴极管17-B的灯夹18-B在使主体部27-B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_B(扩散板)的长边 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安装在底座14-B。于是,成为偏心配置有支承销29-B的各灯夹18-B的 安装朝向的基准的基准线Ll-Β,被设定为通过底座14-B(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 且沿着短边方向横切。若这样设置,则对于以使底座14-B的长边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的姿 势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良好地限制扩散板的弯曲或者翘曲。此外,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设计思想,如图24所示,将基准线Ll-B‘的 位置从底座14-B'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移位当然也是可能的。〈实施方式4>使用图25至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该实施方式4中,表示对用于限制灯 夹18-C的不适当朝向的安装的结构加以改变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4中,在与上述实 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C,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 果的重复说明。如图25所示,灯夹18-C的第一安装部30-C与第二安装部31-C的宽度尺寸基本 相同。其中,从第一安装部30-C的片部47-C的两侧面向侧方突出形成有一对限制部53。 因此,第一安装部30-C的与限制部53对应的部位形成为局部宽度变宽。另一方面,在底座 14-C的第一安装孔32-C与第二安装孔33-C,如图26所示,与各安装部30_C、31_C相一致 (匹配)而形成为相同宽度,而在第一安装孔32-C形成有与限制部53对应的切口 54,由此 局部宽度变宽。因此,若欲按照与正规情况不同的安装朝向安装灯夹18-C,则第一安装部30-C的 两限制部53与第二安装孔33-C的周边部相干扰。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以不适当的朝向 安装灯夹18-C。
25
此外,作为限制灯夹18-C的以不适当的朝向安装的结构的变形例,例如图27和 图28所示,也可以使第二安装部31-C'和第二安装孔33-C'的宽度尺寸比第一安装部 30-C'和第一安装孔32-C'大。<实施方式5>参照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该实施方式5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_D的 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5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D,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29所示,主体部27-D为层叠有截面呈块状的台座部36_D、和截面呈三角形状 的突出部37-D的结构,但是突出部37-D的顶点Pl的厚度尺寸T3被设定为比台座部36-D 的厚度尺寸T4还小。而且,将这些突出部37-D的厚度尺寸T3与台座部36-D的厚度尺寸 T4相加的尺寸(主体部27-D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将实施方式1所示的突出部37的厚 度尺寸Tl和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T2相加的尺寸(参照图13)相同。因此,突出部37-D 的两倾斜面38-D的倾斜角度θ 4比实施方式1所示的该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θ 1、θ 2还 小。这时,两倾斜面38-D的倾斜角度θ 4有可能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灯把持部28的底面 的两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θ 3(参照图15)相同,如果这样,就能够实现灯夹18-D的表面 的反射效率的进一步均勻化。<实施方式6>参照图3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该实施方式6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Ε的 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6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Ε,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0所示,构成主体部27-Ε的突出部37_Ε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梯形的形状。在 突出部37-Ε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形成有一对倾斜面38-Ε,这两倾斜面38-Ε的顶点彼此通 过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55连结。在该突出部37-Ε中,平坦面55与各倾斜面38-Ε所成 的角度θ 5比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突出部37的两倾斜面38所成的角度(参照图13)大。 所以,在对灯夹18-Ε进行树脂成形时,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易于充分地流入模具内,从而 不易产生成形不良。〈实施方式7>使用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该实施方式7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F的 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7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F,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1所示,构成主体部27-F的突出部37-F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弓形。在突出 部37-F的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圆弧状的曲面56。该曲面56形成为,相比于连结突出部 37-F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冷阴极管17-F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顶点Pl的线L2, 通过外侧向外隆起的形状。若该曲面56对光加以反射,则反射光不会朝向特定的方向而是 适当散射。因此,适于反射效率的均勻化。另外,假设突出部为与线L2相比向内凹入的形 状,与该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在强度方面有利。〈实施方式8>使用图3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该实施方式8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28_G 的底部43-G的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8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G,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2所示,构成灯把持部28-G的底部43-G的突出部37-G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梯 形的形状。在底部43-G的突出部37-G的两侧面形成有一对倾斜面44-G,这两倾斜面44-G 的顶点彼此之间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57连接。在该底部43-G,平坦面57与各倾斜 面44-G所成的角度θ 6比实施方式1记载的底部43的两倾斜面44所成的角度(参照图 15)大。因此,在对灯夹18-G进行树脂成形时,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易于充分地流入模具 内,从而难以产生成形不良。〈实施方式9>参照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该实施方式9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28_Η 的底部43-Η的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9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 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H,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3所示,构成底部43-Η的突出部37_Η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弓形。在底部43_Η 的突出部37-Η的周面,遍及全周地形成有圆弧状的曲面58。该曲面58形成为,与连结突出 部37-Η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与顶点Ρ2的线L3相比通过外侧向外隆起的形状。若在该 曲面58反射光,则反射光不会朝向特定的方向而是适当散射。因此,适于反射效率的均勻 化。另外,假设突出部为与线L3相比向内凹入的形状,则本实施方式与该情况相比在强度 方面有利。〈实施方式10>参照图3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该实施方式10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 28-1的底部43-1的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10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 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1,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 明。如图34所示,构成底部43-1的突出部37_1的两侧面形成为呈圆弧状地凹陷的截 面为大致山形的形状。在底部43-1的突出部37-1的两侧面,形成有与连结突出部37-1的 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和顶点Ρ2的线L4相比通过内侧而向内缩窄(凹陷)的一对圆弧状的 曲面59。底部43-1通过两曲面59形成为随着接近顶点Ρ2而逐渐变细的形态。这样,能 够更大地确保冷阴极管17-1与底部43-1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取出效率。 另外,与假设比线L4向外隆起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材料费。〈实施方式11>参照图3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该实施方式11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 28-J的底部43-J的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1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 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J,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5所示,构成底部43-J的突出部37-J的截面形状在宽度方向上是非对称的 三角形。因此,在底部43-J的突出部37-J的两侧面形成的一对倾斜面44-J被设定为倾 斜角度互不相同。这样,在冷阴极管17-J与底部43-J之间,能够使从底部43-J的顶点Ρ2 向图35所示的左右射出的光的量在左右不同,适用于上述设计所要实现的背光源装置。或 者,在背光源装置中添加亮度分布校正功能时能够加以利用。此外,这种情况下,顶点Ρ2位 于从底部43-J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偏心的位置。<实施方式12>
参照图36或者图3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该实施方式12中,表示变更了灯 夹18-K的各灯把持部28-K的配置的例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12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 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K,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 复说明。如图36所示,灯把持部28-K在主体部27_K中沿长度方向分开的位置排列设置有 多个(4个),但是各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间隔)ΡΤ1 ΡΤ3被设定为不同。具体而言, 相邻的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PTl ΡΤ3为越靠向主体部27-Κ的支承销29-Κ侧的端部 侧越小,越靠向与支承销29-Κ侧相反的端部侧越大。S卩,灯夹18-Κ的灯把持部28-Κ的分 布密度被设定为越靠近偏心配置的支承销29-Κ侧越高。而且,如图37所示,在底座14-Κ安装有多个上述结构的灯夹18_Κ,各灯夹18_Κ设 计为根据对底座14-Κ的安装位置而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PTl ΡΤ3不同。具体而言,接 近底座14-Κ的基准线Ll-K设置的灯夹18-Κ的各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的最大值PTmax 被设定为,与在比该灯夹18-Κ远离基准线Ll-K的位置设置的灯夹18-Κ中的各灯把持部 28-Κ间的间距的最小值PTmin相比还小。即,底座14-Κ的灯把持部28-Κ的分布密度被设 定为越接近基准线Ll-K侧越高。根据这样的设计,若将各冷阴极管17-Κ安装在各灯把持部28-Κ,则相邻的各冷阴 极管17-Κ间的间距不等,且越靠近底座14-Κ的基准线Ll-K侧冷阴极管17-Κ的分布密度 越高,越靠近两端侧冷阴极管17-Κ的分布密度越低。由此,能够提高背光源装置12-Κ的画 面中央侧的亮度,且通过配置在靠画面中央的各支承销29-Κ能够良好地支承扩散板。<实施方式13>参照图3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该实施方式13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_L 的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3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L,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8所示,主体部27-L在整个长度上均形成为一定宽度。这样,能够简化灯夹 18-L的形状,能够实现模具制作费的降低等。<实施方式14>参照图3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该实施方式14中,表示变更了安装部60的 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4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 其末尾添加尾标-M,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9所示,安装部60包括从主体部27_M的背面突出的基部61 ;和从基部61 的突出端向主体部27-M侧折返而与基部61相对的一对卡止片62。卡止片62能够以接近 基部61侧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带台阶的形状的卡止面62a。底座14-M的安 装孔63为与两卡止片62的卡止面62a间的间隔基本相同的直径尺寸。若从表侧沿着Z轴方向相对于底座14-M按入灯夹18-M,则各安装部60被插入各 安装孔63内且卡止片62临时弹性变形。于是,若灯夹18-M被压入至正规深度,则安装部 60突出到底座14-M的背面侧且卡止片62复原,卡止面62a从背面侧卡止在底座14-M的安 装孔63的周边部。由此,灯夹18-M相对于底座14-M保持为安装状态。这样,除上述实施 方式1记载的滑动安装式的灯夹18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安装式的灯夹18-M中也能 够良好地防止亮度不均。另外,安装部60设置在支承销29-M的正下方位置,因此在将灯夹18-M安装在底座14-M时的操作性提高。<实施方式15>参照图40或图4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该实施方式15中,表示变更了灯把 持部28-N的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5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 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N,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40所示,构成灯把持部28-N的保持突起41_N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 从外侧到内侧,即朝向冷阴极管17逐渐变小,形成为所谓的逐渐变细的形状(前端窄状)。 详细而言,保持突起41-N的宽度尺寸、即沿着冷阴极管17-N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在到冷阴 极管17-N的中心轴线AX的距离最大的外端位置最大,在到冷阴极管17-N的中心轴线AX 的距离最短的内端位置最小,朝向冷阴极管17-N的中心轴线AX侧逐渐变小。S卩,保持突起 41-N的宽度尺寸具有与到安装状态下的冷阴极管17-N的中心轴线AX为止的距离成比例的 倾向。因此,在保持突起41-N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形成有一对相同倾斜角度的锥面(倾斜 面)41a。另外,保持突起41是灯把持部28中从正面侧(光射出侧)覆盖冷阴极管17的部 分且从正面侧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而且,如图41所示,与上述的保持突起41-N的形状相一致,臂部39_N也成为同样 的逐渐变细的形状,在臂部39-N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也形成有与保持突起41-N侧连续的 扩张锥面39a,从而避免了在与保持突起41-N之间产生台阶差。扩张锥面39a在臂部39-N 中从与保持突起41-N相邻的前端部至根部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形成。臂部39-N的宽度尺寸 在整个长度上从外端位置到内端位置而逐渐变小。因此,在臂部39-N中比冷阴极管17-N的 中心靠正面侧的部分也形成有扩张锥面39a。此外,引导部也与保持突起41-N和臂部39-N 同样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另外,在从整体观察灯把持部28-N时,最接近冷阴极管17-N 的中心轴线AX的保持突起41-N的内端部形成为宽度最窄。在安装有冷阴极管17-N的状态下,如图40所示,灯把持部28_N中保持突起41_N 覆盖冷阴极管17-N的正面侧(光射出侧)成为能够形成阴影的位置关系,换言之,成为位 于冷阴极管17-N与扩散板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该保持突起41-N形成为如上所述 的逐渐变细的形状,所以与假设保持突起的宽度尺寸为一定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从正面 侧覆盖冷阴极管17-N的面积。这意味着冷阴极管17-N的有效的发光面积增加,由此,实现 了从冷阴极管17-N取出的光量的增加。而且,不仅保持突起41-N,而且臂部39-N和引导部 也在整个长度上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所以包围冷阴极管17-N的外周面的臂部39-N、保 持突起41-N、和引导部相对冷阴极管17的覆盖面积在周向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于光量的 增加更加有效。此外,在假设简单地将灯把持部形成为窄幅情况下,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灯把持部28-N的外端部侧确保与之前一样的宽度尺寸,因此能够 确保充分的强度。接着,对于点亮各冷阴极管17-N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40所示,处于从正面侧 (光射出侧)覆盖冷阴极管17-N的位置关系的灯把持部28-N的两保持突起41-N形成为越 靠内端侧前端越细的形状,所以与假设令保持突起的宽度尺寸一定的情况相比,从正面侧 观察冷阴极管17-N时的由保持突起41-N覆盖的面积变小。由此,能够增加冷阴极管17-N 的有效发光面积,能够充分地确保从冷阴极管17-N取出的光量,且从正面侧覆盖冷阴极管 17-N的保持突起41-N不易被识别为暗部。另外,保持突起41-N(灯把持部28-N)形成为对称形状,两锥面41a的倾斜角度相同,因此在防止亮度不均方面更加有效。而且,如图41所 示,由于不仅保持突起41-N,而且在臂部39-N和引导部也以遍及整个长度形成为逐渐变细 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有扩张锥面39a,所以由包围冷阴极管17-N的外周面的臂部39-N、保持 突起41-N、和引导部覆盖冷阴极管17-N的覆盖面积,在周向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光量的 增加方面更加有效。<实施方式16>参照图42或图4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该实施方式15中,表示变更了灯把 持部28-0的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5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 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0,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42所示,灯把持部28-0的保持突起41_0形成为,通过在内周面形成有曲面 64而朝向冷阴极管17-0逐渐变细的形状。详细而言,保持突起41-0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从 外端侧到内端侧、即朝向冷阴极管17-0的中心轴线AX侧逐渐变小。另外,臂部39-0也以 与保持突起41-0连续的方式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能够降低灯把持部28-0对冷 阴极管17-0的覆盖面积,充分确保从冷阴极管17-0取出的光量。此外,如图43所示,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保持突起41-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 致三角形,而成为两锥面41a_0'彼此直接连接的结构。这时,优选两锥面41a_0'彼此所 成的角度为锐角。这样,因为能够进一步降低灯把持部28-0'对冷阴极管17-0'的覆盖面 积,所以更加适合光量的增加。<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述和图面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的实施方式也 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够对灯夹的灯把持部的数量、形状、配置等进行适 当的变更。具体而言,也可以变更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的形状,如图44和图45所示,在 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中倾斜面44'的两侧端位置设置有朝向臂部39'侧形成上坡度的 辅助倾斜面65。另外,灯把持部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另外,构成灯把 持部的一对臂部也可以是相互为非对称形状。另外,灯把持部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其由1 个臂部构成,沿着主体部的板面从侧方安装冷阴极管。另外,灯把持部也可以配置在从主体 部上升规定高度的位置。(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5、16中,表示出灯把持部在整个区域为逐渐变细的 形状形成有锥面和扩张锥面的情况,但是除了形成在保持突起的锥面而省略扩张锥面的结 构,即只将保持突起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除此之外,例如也可 以在灯把持部中冷阴极管的中心、详细而言与通过冷阴极管的中心的平行于底座的基准面 相比靠正面侧的区域保留锥面和扩张锥面,但是在背面侧的区域省略扩张锥面,这样,至少 从冷阴极管向正面侧射出的光能够确保充分的量,不易观察出暗部。(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在灯把持部的内外周面的整个区域形成有 倾斜面(避让面)和扩张倾斜面(扩张避让面)的情况,但是除形成在底面的倾斜面以外, 省略扩张倾斜面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除此之外,能够适当变更灯把持部的扩张倾斜 面的形成范围。(4)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够适当变更灯夹的支承销的数量、形状、配置等。具
30体而言,也可以配置多根支承销。另外,也可以将支承销形成为角锥形状。另外也可以将支 承销设置在主体部的在宽度方向上偏心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支承销配置在主体部的长 度方向的中央位置。(5)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够适当变更灯夹的安装部的数量、形状、配置等。具 体而言,如图44和图45所示,也可以变更第二安装部31'的配置,而第二安装部31'的基 部49'连结到主体部27'中支承销29'的正背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设置仅一个或者三 个以上的安装部。另外,也可以设定为第一安装部不从主体部的端部向侧方突出的结构。此 外,能够与上述安装部的变更相应地,对底座的安装孔和反射片的插通孔适当地变更数量、 形状、配置等。(6)另外,也可以是例如构成各安装部的片部为沿着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形 态,通过使主体部沿宽度方向滑动而相对于底座安装拆卸的结构。(7)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够对灯夹的主体部的形状等进行适当地变更。具体而 言,将主体部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正方形,或者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在平面视图中为四边 形以外的多边形也包含在本发明中。除此之外,也可以以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与基准线(冷 阴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朝向安装于底座。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定为多个灯把持部 保持一根冷阴极管。(8)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突出部沿着宽度方向具有一对倾斜面的结 构,而在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附加设置一对沿着该长度方向的倾斜面的结构也包含 在本发明中。另外,对于突出部的截面形状,在上述实施方式1、6、7以外也能够进行适当地 变更。这时,也可以使突出部为截面非对称形状。另外,也能够将倾斜面与突出部一起省略。 此外,也能够从主体部省略台座部或突出部。(9)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够对底座的各灯夹的设置数量、配置等进行适当地变 更。具体而言,如图46所示,在与基准线相邻的位置,沿着底座14"的长边方向排列的灯夹 18"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这时,也可以通过从灯夹18"省略灯把持部28"的结构,将只 具有支承销29"的支承部件66与灯夹18"分别设置。除此之外,能够变更底座的长边方 向上的灯夹的设置数量、各灯夹间的间隔,此外,在底座的短边方向上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 更。(10)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基准线被设定为与冷阴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朝 向,但是基准线被设定为与冷阴极管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朝向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1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情况,而使用例如热阴 极管等其他种类的光源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12)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底座,也可以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底座。(13)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 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够 适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 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还能够适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4)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例 子,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使用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15)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的例子,而本发明也
31能够适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16)上述实施方式1、8、10、11中,表示了在灯把持部的底面形成有一对以宽度方 向的中央位置为顶点的倾斜面或曲面的情况,但是形成例如顶点设定在灯把持部的宽度方 向的两端部中一方的端部且从该端部向另一方的端部形成下坡度的一个倾斜面或曲面的 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17)上述实施方式1、4中,表示了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 寸均不同且与之对应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也均不同的例子,但 是例如使各自的长度尺寸相同而只是宽度尺寸不同的结构、或者使各自的宽度尺寸相同而 只是长度尺寸不同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在该情况下,在与第一安装部或第二安装部 对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两安装部的大小和两安装孔的大小 分别不同,较大的安装部比较小的安装孔大而不能插入,所以能够限制以错误的安装朝向 安装灯夹。(18)上述实施方式1、4中,表示了使各安装部中片部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都不 相同的情况,但是使各片部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相同,各基部的宽度尺寸(各图面的X轴 方向的尺寸)或厚度尺寸(各图面的Y轴方向的尺寸)的至少任一方不同,并与之相应使 各安装孔的大小不同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总而言之,与各安装部对各安装孔的插入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不同即可。(19)另外,作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也可以在两安装部的至少任意一方设置向 长度方向局部突出的限制部,在两安装孔中与设置有限制部的安装部对应的安装孔设置容 许插入限制部的切口。(20)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灯夹的安装结构,表示了在灯夹设置有安装部,在 底座设置有安装孔,在反射片设置有插通孔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除去这些安装部、安装孔和 插通孔而通过其他的安装结构将灯夹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在底座。作为其他的安装结构, 包括例如在主体部与底座或者反射片之间设置双面胶带的结构。(2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主体部的突出部是具有一对倾斜面或者一对 曲面的山形的情况,但是例如在台座部的正面侧排列多个山形形状的部位,作为具有三个 以上的倾斜面或者三个以上的曲面的形态的突出部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而且,突出 部为山形以外的形状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一种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把持管状的灯的有端环状的灯把持部,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在从所述灯远离的方向下部变宽的山形。
2.一种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把持管状的灯的有端环状的灯把持部,所述灯把持部以与所述灯的表面之间具有空隙的方式具备与所述管状的灯的表面相 对的相对面,所述空隙在所述灯的长度方向具有不同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的所述相对周面的底面形成为在从所述灯远离的方向下部变宽的山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的所述相对周面的整个区域形成为在从所述灯远离的方向下部变宽的 山形。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按照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所述灯把持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灯把持部的所述相对周面的底面形成为比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被安装部件侧相 反一侧的面低。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所述灯把持部具备从所述主体部立起的一对臂部;和从所述各臂部的前端部向所述 灯侧突出并能够保持所述灯的保持突起,所述灯由所述灯把持部的所述相对周面的底面和所述各保持突起三点支承,并且在各 支承点间隔开在周向上延伸的间隙。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倾斜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形成有一对,两倾斜面相互形成钝角而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形成有一对,两倾斜面与在所述灯把持部的所述相对周面的中央侧形成的 平坦面相接。
10.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曲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形成为与将所述灯把持部的所述相对周面的顶点和所述灯把持部的在所述 灯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连接的线相比向外隆起的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形成为与将所述灯把持部的所述相对周面的顶点和所述灯把持部的在所述 灯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连接的线相比向内凹入的形状。
13.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对称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 13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所述灯把持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的台座部;和从所述台座部向所述被安装部件 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呈山形的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被安装部件敷设有介于该被安装部件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反射部件, 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向所述被安装部件侧突出,被插入在形成于所 述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和形成于所述反射部件且比所述安装孔大的插通孔中,并且能够在 该安装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 所述台座部能够闭塞所述插通孔和所述安装孔。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呈在一个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状,并且具有宽度尺寸相互不同的宽幅部分和 窄幅部分,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宽幅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4 17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呈在一个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状,所述突出部形成为短边侧的尺寸逐渐减小直至突出前端侧的形状。
19.如权利要求14 18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灯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细长的矩形,所述主体部形成为比所述灯把持部宽,并且所述突出部配置为与所述灯相对状。
20.如权利要求14 19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作为突出前端的顶点的厚度尺寸比所述台座部的厚度尺寸大。
21.如权利要求1 20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所述灯逐渐变细的形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中覆盖所述灯的光射出侧的部分形成为在从光射出侧观察时逐渐变细 的形状。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按照在所述灯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所述灯的中心轴 线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24.如权利要求21 23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主体部,所述灯把持部具备从所述主体部立起的一对臂部;和从所述各臂部的前端部向所述 灯侧突出并能够保持所述灯的保持突起,所述灯把持部中所述保持突起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中所述臂部的与所述灯的中心相比更靠所述被安装部件侧的相反侧的 部分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在全长范围内形成为逐渐变细的形状。
27.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灯保持件; 安装该灯保持件的被安装部件;和收容在该被安装部件中并由所述灯保持件保持的多个呈管状的灯。
28.—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7所述的照明装置;和配置在该照明装置的正面侧的显示面板。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灯保持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灯夹(18)包括安装于底座(14)的主体部(27);和主体部(27)的设置于与底座(14)侧相反一侧的面,并能够把持收容在底座(14)内的管状的冷阴极管(17)的有端环状的灯把持部(28),在灯把持部(28)的与冷阴极管(17)的相对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与冷阴极管(17)之间的距离沿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从中央侧到端部侧逐渐增加的一对倾斜面(44)。
文档编号F21Y103/00GK101925779SQ20088012525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2日
发明者山本修己, 山本香织, 横田匡史, 黑水泰守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