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475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提供液晶显示器光源 的侧光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晶 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 器,且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也显著地降低。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 包括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两大部分,而背光模块的主要功用在于提供光源供液 晶显示器使用。
时下最常见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主要是由光源、导光板、反射板(reflective sheet)、扩散膜与增亮膜所组成,其优点在于具有重量轻、薄型、窄框化、低 耗电等特色。然而,因侧光式的结构是将光源置于导光板侧边,使入射至导光 板的光线需横跨整个导光板的展长,而随着光线传递距离的增加,明亮度会迅 速衰减,故这种设计较适用于18寸以下的液晶显示器,少有大尺寸的液晶显示 器采用。
为了使侧光式背光模块能应用在大尺寸液晶显示器,已有专利公开多个侧 光式背光模块平行且间隔地排列于同 一平面上,这样可以应用于大尺寸的液晶 显示器,且不会像直下式背光模块一样地增加其厚度,达到薄型化的目的。
请参阅图1,图1所绘示为中国台湾省专利号1247951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 意图,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1包括有多个导光板11、多个光源12、 一反射板13、 一扩散膜15以及一增亮膜16。其中,所述导光板11为一楔形体,且具有一出 光面IIA、 一入光面IIB以及一反射面IIC。如图l所示,所述反射板13用于 反射导光板ll底部的光线,使其再进入导光板ll内。自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 射入所述入光面11B后,会在导光板11内向左边传递,经过所述反射板13与 反射面11C的反射之后,由所述出光面11A射出。然而,本专利的导光板ll
3仅具有单一入光面,光源12在导光板11内传递一定距离后其辉度会衰减,造 成导光板11在宽度上有其限制,若使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未绘示)则需配置 较多数量的导光板11与光源12,徒增成本。在此,辉度是指每单位面积的光通 量。
另外,中国台湾省专利公开号200742914公开了另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 请参阅图2,图2所绘示为中国台湾省专利公开号200742914的侧光式背光模块 示意图,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2包括有多个导光板21、多个光源22、 一反射板 23、 一扩散膜25以及一增亮膜26。如图2所示,自光源22所发出的光线射入 所述入光面21B后,会在导光板21内向左边传递,经过所述反射板23、第一 反射面21C、第二反射面21D、第三反射面21E的反射之后,由所述出光面21A 射出。相同地,本专利的导光板21仅具有单一入光面21B,光源22在导光板 21内传递一定距离后其辉度会衰减,造成导光板21在宽度上有其限制,若使用 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未绘示)则需配置较多数量的导光板21与光源22,徒增成 本。
因此,为了减少侧光式背光模块中光源的配置数量,并达到进入扩散膜前 的光线具有相同辉度的目的,则是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可提供高均匀度的側光式背光模块,使液晶 显示器上不会呈现明暗差异的区块,且减少侧光式背光模块中光源的配置数量。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导光板、 多个光源、多个导遮光板以及一反射板。其中,导光板彼此平行且间隔排列于 同一平面上。光源位于两相邻导光板之间。反射板位于光源与导光板的下方。 导遮光板为一位于光源的上方的长板形结构物,可将光源射出的部份光线反射 至导光板,而另一部份光线则经由导遮光板的出光面射出。这样,使所有射出 导光板与导遮光板的光线经由侧光式背光模块射出时,其辉度均匀度达 60%~98%。辉度均匀度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上最暗点的辉度与最亮点的辉度的比 值百分比。
如上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在导遮光板左右两侧下方分别设置一透 明支撑板,或多个支撑柱,或在导光板上与导遮光板相邻的侧开设一容置缺角, 将导遮光板置于容置缺角之上,容置缺角的深度与导遮光板的厚度实质上相同。在导遮光板的入光面包括有微结构。 导遮光板为半反射半透明的材质。 在导遮光板的入光面贴有一半反射半透
光源为冷阴极萤光灯管或LED灯。
在导光板与导遮光板上方还包括一扩散 膜与一增亮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提供高均匀度的侧光式背光模块, 使液晶显示器上不会呈现明暗差异的区块,且减少侧光式背光模块中光源的配 置数量。
为使熟悉所述项技艺人士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 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后。


图1所绘示为中国台湾省专利号1247951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2所绘示为中国台湾省专利公开号200742914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3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4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5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6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现有l-側光式背光模块;ll-导光板;11A-出光面;11B-入光面;11C-反射面;12-光源;13-反射板;15-扩散膜;16-增亮膜;2-侧光式 背光模块;21-导光板;21A-出光面;21B-入光面;21C-第一反射面;21D-第二 反射面;21E-第三反射面;22-光源;23-反射板;25-扩散膜;26-增亮膜;本实 用新型3-侧光式背光模块;31-导光板;31A-出光面;31B-入光面;32-光源; 33-反射板;34-导遮光板;34A-出光面;34B-入光面;341-支撑板;35-扩散膜; 36-增亮膜;4-侧光式背光模块;41-导光板;41A-出光面;42-光源;43-反射板; 44-导遮光板;44A-出光面;441-支撑柱;45-扩散膜;46-增亮膜;5-侧光式背光 模块;51-导光板;51A-出光面;511-容置缺角;51A-出光面;51B-入光面;52-光源;53-反射板;54-导遮光板;54A-出光面;54B-入光面;55-扩散膜;56-增 亮膜;61-导光板;61A-出光面;61B-入光面;62-光源;63-反射板;64-导遮光
5
如上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 如上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 如上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 明的半透膜。
如上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 如上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板;64A-出光面;64B-入光面;641-支撑板;67-半透膜;L!、 L2、 L3、 L4、 L5、 L6、 L7、 Lg、 L" Lio-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3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 图,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3包括有多个导光板31、多个光源32、多个导遮光板 34、 一扩散膜35、 一增亮膜36以及一反射板33。其中,多个导光板31彼此平 行且间隔地排列于同一平面上,且每一导光板31的左右两侧为其入光面31B, 上面为出光面31A。光源32置于两相邻的导光板31之间,所述光源32可为冷
导遮光板34为一置于光源32上方的长板形结构物,在导遮光板34的入光面34B 上包括有微结构,可用于增加光线被反射的量。在导遮光板34左右两侧下方分 别设有一透明的支撑板341,用以支撑并固定导遮光板34。反射板33紧邻于所 述光源32与所述导光板31的下方。扩散膜35位于导光板31与导遮光板34上 方,增亮膜36位于扩散膜35上方。如图3的放大图所示,光源32所发出的光 线I^穿透过支撑板341后,由导光板31的入光面31B进入导光板31。而光线 L2向上前进碰触到导遮光板34的入光面34B的微结构后, 一部份光线L3穿透 过所述导遮光板34而自出光面34A射出,另一部份光线L4反射后穿过支撑板 341,再由导光^反31的入光面31B进入导光板31的内部。在导光板31内部, 往上前进的光线Ls碰触到导光板31的出光面31A后, 一部份光线L6射出导光 板31,另一部份光线L7反射后继续在导光板31内传递;接着,往下传递前进 的光线L7碰触到导光板31的底部后,因为在导光板31下方紧邻有反射板33, 因此光线L7会^皮反射再进入导光板31内。由于所述导遮光板34的入光面34B 上具有微结构,可增加光线被反射的量,使射入导光板31内的光线增加。当所 有射出导光板31与导遮光板34的光线经由侧光式背光模块3射出时,该光线 的辉度均匀度达60%~98%。辉度均匀度为侧光式背光模块3上最暗点的辉度与 最亮点的辉度的比值百分比。 一般而言,较佳的辉度均匀度为80%~98%。
请参阅图4,图4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 图,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4包括有多个导光板41、多个光源42、多个导遮光板 44、 一扩散膜45、 一增亮膜46以及一反射板43。如图4所示,请同时参照图3, 其中,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4的导光板41、光源42、导遮光板44、扩散膜45、增亮膜46以及反射板43的结构和功能均与图3的导光板31、光源32、导遮光 板34、扩散膜35、增亮膜36以及反射板3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图式与图 3的差异在于导遮光板44下方设置有多个支撑柱441,用以支撑并固定导遮光 板44。本实施例可使侧光式背光模块4的辉度均勻度达60%~98%。
请参阅图5,图5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 图,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5包括有多个导光板51、多个光源52、多个导遮光板 54、 一扩散膜55、 一增亮膜56以及一反射板53。其中,多个导光板51彼此平 行且间隔地排列于同一平面上,且每一导光板51的左右两侧为其入光面51B, 上面为出光面51A。另外,在导光板51的左上角及右上角分别开设一容置缺角 511,使容置缺角511的深度与导遮光板54的厚度实质上相同。如图5所示, 请同时参阅图3,所述光源52、导遮光板54、扩散膜55、增亮膜56与反射板 53的结构、功能分别与图3的光源32、导遮光板34、扩散膜35、增亮膜36与 反射板3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导遮光板54置于两相邻的容 置缺角511上而被支撑固定。请再参阅图5的放大图,利用导遮光板54的入光 面54B上的微结构来增加光线被反射的量,使射入导光板51内的光线增加。当 所有射出导光板51与导遮光板54的光线经由侧光式背光模块5射出时,其辉 度均匀度达60%~98%。
如上开实施例所述,是通过导遮光板的入光面上的微结构,使射入导光板 内的光线增加,进而使侧光式背光模块的辉度均勻度达60%~98°/0。然而,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将所述导遮光板设计成半反射半透明的材质,或者在导遮光 板下方贴一半反射半透明的半透膜。
请参阅图6,图6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放大 图。为显示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未绘示)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此仅绘示其部 份放大图与部份元件。如图6所示,在导遮光板64的入光面64B上贴有一半反 射半透明的半透膜67,使得光源62所发出的部份光线L8向上前进碰触到半透 膜67后, 一部份光线L9穿透过所述半透膜67和导遮光板64而自导遮光板64 的出光面64A射出,另一部份光线Lu)反射后穿过支撑板641,再由导光板61 的入光面61B进入导光板61的内部。这样,射入导光板61内的光线增加,使 得侧光式背光模块(未绘示)的辉度均匀度达60°/。~9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可提供液晶显示器一高均匀度的 背光模块,使光线在进入扩散膜前的辉度的均匀度达60%~98%,而且可减少侧
7光式背光模块中光源的配置数量。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公开如上, 然其所揭露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而所述领域具有通常知识 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其所作 的更动与润饰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 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导光板,所述多个导光板彼此平行且间隔排列于同一平面上;多个光源,所述光源分别位于两相邻导光板之间;多个导遮光板,所述导遮光板为一位于所述光源的上方的长板形结构物,将所述光源射出的部份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另一部份光线经由所述导遮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以及一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所有射出导光板与导遮光板的光线经由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射出时,该光线的辉度均匀度达60%~98%。
2. 如权利要求1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遮光板左右两侧下 方分别设有 一透明支撑板。
3. 如权利要求1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遮光板下方设有 多个支撑柱。
4. 如权利要求1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板上且与所述 导遮光板相邻的一侧开设一容置缺角,将所述导遮光板置于所述容置缺角之上, 且所述容置缺角的深度与所述导遮光板的厚度相同。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导遮光板的入光面包括有微结构。
6.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 导遮光板为半反射半透明的材质。
7.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导遮光板的入光面贴有一半反射半透明的半透膜。
8. 如权利要求1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冷阴极萤光灯 管或LED灯。
9. 如权利要求1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扩散膜,所述 扩散膜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导遮光板的上方。
10. 如权利要求9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增亮膜,所述 增亮膜位于所述扩散膜的上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导光板、多个光源、多个导遮光板、一反射板、一半透膜、一扩散膜以及一增亮膜。其中,所述些导光板彼此平行且间隔地排列于同一平面上,光源位于两相邻导光板之间,反射板位于光源和导光板的下方。在所述光源的上方设置一长板形导遮光板,所述导遮光板是由半反射半透明材质所构成,或在其入光面上包括有微结构,或者在导遮光板的入光面上贴一半透膜,通过将光源射出的部分光线反射至导光板,另一部分光线经由导遮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使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的辉度的均匀度达60%~98%。
文档编号F21V7/00GK201348177SQ20092000157
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9日
发明者王铭禧, 罗维德 申请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