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541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开,在走廊、入口等处,使用通过安装于天花板上的多个荧光管和照明罩而实现平面照明的照明装置。此外还有照明装置的提案,其具有防止进入到照明装置内的虫子等的尸骸堆积在照明罩上而影响美观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如下照明罩的照明装置,即在框体的荧光管侧贴有透光片,在该侧的相反侧贴有光扩散片。在该照明罩中,由框体、透光片以及光扩散片形成密闭空间。进入到照明装置内的虫子的尸骸不会堆积在照明罩内,而是堆积在透光片上。因此,从下方看照明装置时,不易看到虫子的尸骸,因此可以保持美观。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2006-2099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如上所述的照明装置中,根据建筑物结构的实际情况,需要缩短荧光管与照明罩的下表面的距离而实现薄型化。然而,若缩短该距离,则不仅容易从下方看到荧光管,而且产生发光不均勻,从而不能得到均勻的平面照明。此外,由于照明罩的薄型化,虫子的尸骸容易在照明罩上形成投影。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即使在薄型化的情况下,从下方也不会看到荧光管和虫子等的尸骸,且可以实现均勻的平面照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源和以覆盖光源的方式设置的照明罩,照明罩具有框架、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框架具有用于使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的开口,开口的位于光源侧的端部被第1光扩散部件覆盖,开口的位于光源侧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被第2光扩散部件覆盖,第2光扩散部件由具有玻璃纤维织物以及覆盖玻璃纤维织物的树脂覆盖层的玻璃纤维薄板形成,第1光扩散部件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第2光扩散部件的总透光率为40%以上,基值(base value)为80%以上, 由框架、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形成密闭空间。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框架的开口的两端被第1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覆盖,这些光扩散部件使光透过且使入射的光扩散。由于第1光扩散部件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第 2光扩散部件的总透光率为40%以上,因此即使从光源发出的光在通过框架的开口时通过第1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也能够确保照明装置充足的光量。此外,由于第1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具有光扩散性,因此通过开口的光被第1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双方扩散。此外,由于第2光扩散部件的基值为80%以上,因此即使光源与位于照明罩的下表面的第2光扩散部件间的距离较小,从下方也难以看到堆积在照明罩与光源之间的虫子等的尸骸和光源的形状。因此,不仅保持了照明装置的美观,而且可以实现均勻的平面照明而不会产生斑点。此外,总透光率为入射于光扩散部件的光中,透过光扩散部件的光的比例,基值为漫射透光率(DiffuseTransmittance)相对于总透光率的比例。即,意味着基值越大被扩散的入射光越多。这些透光率利用JISK7105所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此外,由于通过框架、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形成密闭空间,因此虫子等不会侵入到该密闭空间内。为此,虫子等的尸骸不会堆积在第2光扩散部件上,从而可以保持美观。即使是在虫子等侵入照明装置内的情况下,其尸骸也是堆积在位于照明罩的上表面的第1光扩散部件上。由于来自光源的光被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扩散,因此从下方难以看到第1光扩散部件上的虫子等的尸骸。此外,由于构成第2光扩散部件的玻璃纤维薄板由玻璃纤维织物以及覆盖玻璃纤维织物的树脂覆盖层形成,因此具有不可燃性,可以提高照明装置的防火性能。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第1光扩散部件的基值为70%以上。由于第1光扩散部件的基值为70%以上,来自光源的光被充分扩散,因此难以看到虫子等的尸骸的影子和光源的形状。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第1光扩散部件由具有玻璃纤维织物以及覆盖玻璃纤维织物的树脂覆盖层的玻璃纤维薄板形成。由于除了第2光扩散部件,第1光扩散部件也由不可燃性的玻璃纤维薄板形成,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照明装置的防火性能。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固定框,该固定框与光源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固定框与框架具有矩形的外形,且被分别成对的第1联结杆以及第2联结杆相互联结;成对的第1联结杆的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1部分,且能够以固定框的相对的两条边的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第1部分为固定框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由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与其他一边形成的角部附近的部分;成对的第1联结杆的另一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1 部分,且能够以所述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第1部分为框架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 由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与其他一边形成的角部附近的部分;成对的第2联结杆的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2部分,且能够以所述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第2部分为固定框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比固定框的第1部分更离开角部的部分;成对的第2联结杆的另一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2部分,且能够以所述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第2部分为框架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比框架的第1部分更离开角部的部分;第2联结杆的长度大于第1联结杆的长度。由于框架的第2部分与第2联结杆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可以通过以该连接部分为轴使框架转动而开闭照明罩。此外,由于第2联结杆的端部与固定框的第2部分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可以以该连接部分为轴使第2联结杆转动。利用该转动,成为框架的转动轴的第2联结杆的另一端部一边以端部为中心划弧一边向远离固定框的角部的方向移动。由此,即使在使多个照明装置无间隙地相邻配置的情况下,在开闭照明罩时,可以使框架转动而不会与相邻的照明装置彼此干涉。而且,第1联结杆的端部与固定框的第1部分可转动地连接,并且,框架的第1部分与第1联结杆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固定框的第1部分与框架的第1部分的距离由第1联结杆的端部与另一端部的距离来决定。由此,第2联结杆相对于固定框的转动角与框架相对于第2联结杆的转动角被协调为一致。此外,由于第1联结杆比第2联结杆短,因此能够以随着离开固定框的角部而使固定框与框架的距离变大的方式打开照明罩。 因此,在开闭照明罩时,由于框架的转动轨迹一定,所以工作人员在照明罩的开闭作业中不会对照明罩进行意想不到的操作。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在第1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上施加较大的力而引起的皱纹的产生以及破损,有助于均勻的平面照明。此外,还可以提高伴随照明罩的开闭的作业的安全性。此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第1联结杆的另一端部以及第2联结杆的另一端部通过连接部件而被安装于上述框架上,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所述框架的与固定框相对的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1联结杆以及第2联结杆通过连接部件一起被连接于框架,因此可以确保连接强度。此外,由于第2光扩散部件被设置在框架的与固定框相对的面的相反侧,因此第1以及第2联结杆和框架的联结部与第2光扩散部件互不干涉。这样,当在框架上设置第1以及第2联结杆和框架的联结部时,不需要在第2光扩散部件上以及在框架的开口部的第1光扩散部件上进行开孔加工,因此可以由框架、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形成完全密闭的空间。此外,当开闭照明罩时,由于可以防止在联结部上施加会使框架变形的力,因此不易在第1光扩散部件和第2光扩散部件上产生皱纹以及破损,可以实现均勻的平面照明而不会产生斑点。此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从与连接有连接部件的框架的边平行的方向所看到的连接部件的截面形状大致为L字形。在这种情况下,在确保连接强度的同时,第1 以及第2联结杆被更适宜地连接到框架上。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即使在薄型化的情况下,从下方也不会看到荧光管和虫子等的尸骸,且可以实现均勻的平面照明。


图1(a)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照明罩闭合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b)为照明罩打开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概略底视图。图3为沿图2的I-I线的概略截面图。图4为用于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的玻璃纤维薄板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立体图。图5为固定框与框架的联结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沿图5的II-II线的截面图。图7为图3所示的照明装置的照明罩打开状态的概略截面图。图8为照明罩打开的状态下固定框与框架的联结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照明罩卡锁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沿图9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其中,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被设置于天花板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a)为照明罩闭合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b)为照明罩打开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概略底视图。而且,图3为沿图2的I-I线的概略截面图。照明装置1具有照明罩2、固定框3以及光源4。为了实现安装有照明装置1的空间的平面照明,例如将多个照明装置1相邻地配置于天花板上。照明罩2被配置为覆盖光源4,具有框架5、第1光扩散部件6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7。框架5具有大致为矩形的外形,且具有用于使光源4所发出的光通过的开口 fe。该开口如位于光源4侧的端部被第1光扩散部件6覆盖,开口如位于光源4侧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被第2光扩散部件7覆盖。因此从光源4发出的光在通过框架5的开口时,透过第1光扩散部件6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7。此外,由于由框架5、第1光扩散部件6以及第 2光扩散部件7形成了密闭空间,因此虫子等不会侵入照明罩2的内部。这样,可以防止虫子等的尸骸堆积在第2光扩散部件7上。第1光扩散部件6为具有透光性以及光扩散性的薄板状部件,以覆盖框架5的开口 fe位于光源4侧的端部的方式安装于框架5上。使用例如螺钉将第1光扩散部件6安装于框架5上,并使用双面胶带将其贴在框架5上(未图示)。由于该第1光扩散部件6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因此即使光源4所发出的光通过第1光扩散部件6,也可以确保照明装置足够的光量。此外,由于第1光扩散部件6具有光扩散性,因此通过开口 fe的光在透过第1光扩散部件6时被扩散。为此,即使侵入照明罩2与光源4之间的虫子等的尸骸堆积在第1光扩散部件6上,从下方也难以看到这些虫子等的影子。此外,由于第1光扩散部件6的光扩散性,从下方也难以看到光源4的形状。因此,不仅可以保持照明装置的美观, 而且可以实现均勻的平面照明而不会产生斑点。优选该第1光扩散部件6的基值为70%以上。在基值为70%以上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光源4的光被充分扩散,因此更难以看到虫子等尸骸的影子和光源的形状。此外,第1光扩散部件6可以为合成树脂制的薄板,然而优选由玻璃纤维薄板形成。玻璃纤维薄板具有玻璃纤维织物以及覆盖玻璃纤维织物的树脂覆盖层。在第1光扩散部件6由玻璃纤维薄板形成的情况下,由于玻璃纤维薄板具有不可燃性,因此可以提高照明装置1的防火性能。第2光扩散部件7为具有透光性以及光扩散性的薄板状部件,以覆盖框架5的开口 fe位于光源4侧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方式利用螺钉恥安装于框架5上(参照图6)。 由于该第2光扩散部件7的总透光率为40%以上,因此即使光源4所发出的光通过第2光扩散部件7,也可以确保照明装置足够的光量。然而为了使照明装置具有足够的光量,优选第2光扩散部件的总透光率为50%以上。此外,由于第2光扩散部件7具有光扩散性且基值为80%以上,因此即使光源4与第2光扩散部件7的距离较小,从下方也难以看到堆积在照明罩2和光源4之间的虫子等尸骸和光源的形状。因此,不仅可以保持照明装置的美观, 而且可以实现均勻的平面照明而不会产生斑点。图4为第2光扩散部件7所使用的玻璃纤维薄板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立体图。玻璃纤维薄板30由玻璃纤维织物31以及树脂覆盖层34形成,玻璃纤维织物31被树脂覆盖层
34覆盖。玻璃纤维织物31通过织造玻璃纤维束而得到,例如通过平织经丝32以及纬丝33 而形成。织造方法并不局限于平织,也可以采用例如双面织、缎纹编织、斜纹织等。从作为光扩散部件的玻璃纤维薄板的光扩散性、透光性、拉伸强度等观点出发,玻璃纤维织物31 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优选为100 300g/m2、厚度优选为100 300 μ m。此外,玻璃纤维织物31的透气度优选为10cm7cm7sec以下。对作为玻璃纤维原料的玻璃的组分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例如E玻璃。树脂覆盖层34为通过将树脂组合物浸渍于玻璃纤维织物31中并使其固化而以覆盖玻璃纤维织物31的经丝32以及纬丝33的方式形成的层。作为用于形成树脂覆盖层34 的优选的第一方式,可以列举将含有中空玻璃球的氟树脂或硅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浸渍于玻璃纤维织物31中以形成薄板的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树脂组合物,不但可以调整玻璃纤维30 的透光性以及光扩散性,而且可以提高不可燃性。此外,作为树脂覆盖层34的树脂组合物, 可以使用聚氯乙烯树脂、乙烯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聚酯树脂、聚乙烯树脂以及聚丙烯酸树脂等。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从光扩散性、透光性、难燃性等观点出发, 优选树脂组合物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50 300g/m2。此外,作为用于形成树脂覆盖层34的优选的第二方式,可以列举将具有与玻璃纤维织物31的玻璃组合的折射率大致相等的折射率的树脂浸渍于玻璃纤维织物31中以形成薄板,在其表面的一面或两面上再设置珠子层而形成树脂覆盖层34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聚氯乙烯树脂和乙烯酯树脂。珠子层是这样的层在将许多微小珠子混合于聚氯乙烯树脂、乙烯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树脂中并充分分散之后,形成了加入有这些珠子的树脂覆盖膜。被分散于珠子层的多个珠子以较高的比例使入射于玻璃纤维薄板30的光扩散,从而提高了玻璃纤维薄板30的光扩散性,光源相反侧的珠子层发挥了防眩光性。珠子的形状例如优选为球形,珠子的粒径例如优选为1 30 μ m左右的微小粒径。珠子的材料为例如二氧化硅这样的无机物或丙烯酸这样的有机物。在这种情况下,从光扩散性、透光性、难燃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树脂覆盖层每单位面积的树脂量为50 300g/m2。另一方面,优选第1光扩散部件6由玻璃纤维薄板形成,并优选与图4的概略立体图所示的用于第2光扩散部件7的玻璃纤维薄板30相同,由玻璃纤维织物31以及树脂覆盖层34形成,玻璃纤维织物31被树脂覆盖层34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从光扩散性、透光性等观点出发,玻璃纤维织物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优选为50 200g/m2,此外树脂覆盖层34优选为上述第2光扩散部件7中利用第二种方式形成的树脂覆盖层,从光扩散性、透光性、难燃性等观点出发,树脂覆盖层每单位面积的树脂量优选为30 200g/m2。固定框3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且具有用于使光源4所发出的光通过的开口的部件。该固定框3被配置为与光源4的相对位置被固定。例如,固定框3通过安装部件3a 而被安装于天花板20上。由于光源4也被安装于天花板20上,因此固定框3与光源4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光源4发出用于照明的光,由例如荧光管等构成。在天花板20上排列有多个光源 4。固定框3和框架5被分别成对的第1联结杆8以及第2联结杆9相互联结。图5 为固定框3与框架5的联结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沿图5的II-II线的截面图。如图 5所示,第2联结杆9的长度比第1联结杆8的长度长。成对的第1联结杆8的端部8a分别通过连接部件11而被安装于固定框3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由该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与其他一边形成的角部北附近。更详细而言,第1联结杆8的端部8a被安装于连接部件11的第1部分Ila上,且能够以方向D为轴转动,其中方向D为该相对的两条边的相对方向。连接部件11的第1部分Ila分别位于固定框3上该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角部北附近。成对的第1联结杆8的另一端部8b分别通过连接部件10而被安装于框架5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由该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与其他一边形成的角部5c附近。更详细而言,第1联结杆8的另一端部8b被安装于连接部件10的第1部分IOa上,且能够以方向D 为轴转动。连接部件10的第1部分IOa分别位于框架5上该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角部5c 附近。成对的第2联结杆9的端部9a分别通过连接部件11而被安装于固定框3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上。更详细而言,第2联结杆9的端部9a被安装于连接部件11的第2部分 lib上,且能够以方向D为轴转动。连接部件11的第2部分lib配置为比第1部分Ila更离开固定框3的角部北。成对的第2联结杆9的另一端部9b分别通过连接部件10而被安装于框架5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上。更详细而言,第2联结杆9的另一端部9b被安装于连接部件10的第 2部分IOb上,且能够以方向D为轴转动。连接部件10的第2部分IOb配置为比第1部分 IOa更离开框架5的角部5c。图7为图3所示的照明装置1的照明罩2打开状态的图。图8为照明罩2打开的状态下固定框3与框架5的联结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由于被安装于框架5上的连接部件10 的第2部分IOb可转动地与第2联结杆9的另一端部9b相联结,因此通过以该联结部分为轴使框架5转动,可以开闭照明罩2。此外,由于第2联结杆9的端部9a可转动地与安装于固定框3上的连接部件11 的第2部分lib相联结,因此能够以该联结部分为轴使第2联结杆9转动。通过该转动,成为框架5的转动轴的第2联结杆9的另一端部9b —边以端部9a为中心划弧,一边向远离固定框3的角部北的方向移动(比较参照图5以及图8)。由此,即使在使多个照明装置1 无间隙地相邻配置的情况下,在开闭照明罩2时,可以使框架5转动而不会与相邻的照明装置1彼此干涉。第1联结杆8的端部8a可转动地与连接部件11的第1部分Ila相联结,且连接部件10的第1部分IOa可转动地与第1联结杆8的另一端部8b相联结,因此连接部件10 的第1部分IOa与连接部件11的第1部分Ila间的距离由第1联结杆8的端部8a与另一端部8b的距离所决定(比较参照图5以及图8)。由此,第2联结杆9相对于固定框3的转动角与框架5相对于第2联结杆9的转动角被协调为一致。此外,由于第1联结杆8比第 2联结杆9短,因此能够以随着离开固定框3的角部北而使固定框3与框架5的距离变大的方式打开照明罩2。因此,在开闭照明罩2时,由于框架5的转动轨迹一定,所以工作人员在照明罩2的开闭作业中不会对照明罩2进行意想不到的操作。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在第1光扩散部件6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7上施加较大的力而引起的皱纹的产生以及破损, 有助于均勻的平面照明。此外,还可以提高伴随照明罩2的开闭的作业的安全性。第1联结杆8的另一端部8b以及第2联结杆9的另一端部9b在框架5的与固定框3相对的面上通过连接部件10而被联结。由于第2光扩散部件7被设置在框架5的与固定框3相对的面的相反侧,因此第1联结杆8以及第2联结杆9与框架5的联结部与第2 光扩散部件7互不干涉。这样,当在框架5上设置与第1联结杆8以及第2联结杆9的联结部时,不需要在第2光扩散部件7上进行开孔等加工,因此不易在第2光扩散部件上产生皱纹以及破损,可以实现均勻的平面照明而不会产生斑点。此外,在框架的开口如处,不需要在第1光扩散部件6上进行开孔等加工,因此可以由框架、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形成完全密闭的空间。此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1联结杆8的另一端部8b以及第2联结杆9的另一端部9b通过连接部件10而被连接于框架5,从与连接有连接部件10的框架5的边平行的方向所看到的连接部件10的截面形状大致为L字形。为此,在确保连接强度的同时,第 1联结杆8以及第2联结杆9被更适宜地连接到框架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联结杆8以及第2联结杆9分别通过连接部件10以及连接部件11被联结于框架5以及固定框3,然而也可以不通过连接部件10以及连接部件 11而直接被联结于框架5以及固定框3。图9为照明罩卡锁12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沿图9的III-III线的截面图。照明罩卡锁12具有卡止钩12a、杠杆部件12b、钩保持部12c以及卡止棒(rod) 12d。卡止钩1 能够以被钩保持部12c保持的轴为中心转动,具有用于将卡止棒12d卡止的钩部。 卡止钩1 通过操作杠杆部件12b而转动。钩保持部12c为保持用于使卡止钩1 转动的轴部的部件,被安装于框架5的上表面。卡止棒12d为安装于固定框3的下表面的U字形部件。通过操作杠杆部件12b而将卡止钩1 的钩部卡止于卡止棒12d,可以将照明罩2保持为关闭状态。此外,通过操作杠杆部件12b而使卡止钩12a的钩部脱离卡止棒12d,使得框架5可以转动,从而可以打开照明罩2。
权利要求
1.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以覆盖该光源的方式设置的照明罩, 所述照明罩具有框架、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 所述框架具有用于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的开口, 所述开口的位于所述光源侧的端部被所述第1光扩散部件覆盖, 所述开口的位于所述光源侧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被所述第2光扩散部件覆盖, 所述第2光扩散部件由玻璃纤维薄板形成,其中,所述玻璃纤维薄板具有玻璃纤维织物以及覆盖该玻璃纤维织物的树脂覆盖层,所述第1光扩散部件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所述第2光扩散部件的总透光率为40%以上,基值为80%以上,由所述框架、所述第1光扩散部件以及所述第2光扩散部件形成密闭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光扩散部件的基值为70%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光扩散部件由玻璃纤维薄板形成,其中,所述玻璃纤维薄板具有玻璃纤维织物以及覆盖该玻璃纤维织物的树脂覆盖层。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与所述光源的相对位置被固定,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框架具有矩形的外形,且被分别成对的第1联结杆以及第2联结杆相互联结,所述成对的第1联结杆的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1部分,且能够以所述固定框的相对的两条边的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所述第1部分为所述固定框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由该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与其他一边形成的角部附近的部分,所述成对的第1联结杆的另一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1部分,且能够以所述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第1部分为所述框架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由该彼此相对的两条边与其他一边形成的角部附近的部分,所述成对的第2联结杆的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2部分,且能够以所述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第2部分为所述固定框的所述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比所述固定框的第1部分更离开所述角部的部分,所述成对的第2联结杆的另一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第2部分,且能够以所述相对方向为轴转动,其中第2部分为所述框架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各自的、比所述框架的第1部分更离开所述角部的部分,所述第2联结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1联结杆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联结杆的另一端部以及所述第2联结杆的另一端部通过连接部件而被安装于所述框架上,所述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所述框架的与所述固定框相对的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与连接有所述连接部件的框架的边平行的方向所看到的所述连接部件的截面形状大致为L字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即使在薄型化的情况下,从下方也不会看到荧光管和虫子等的尸骸,且可以实现均匀的平面照明。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具有光源(4)和以覆盖光源(4)的方式设置的照明罩(2);照明罩(2)具有框架(5)、第1光扩散部件(6)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7);框架(5)具有用于使光源(4)发出的光通过的开口(5a);开口(5a)位于光源(4)侧的端部以及位于光源(4)侧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分别被第1光扩散部件(6)和第2光扩散部件(7)覆盖;第2光扩散部件(7)由玻璃纤维薄板形成;第1光扩散部件(6)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第2光扩散部件(7)的总透光率为40%以上,基值为80%以上;由框架(5)、第1光扩散部件(6)以及第2光扩散部件(7)形成密闭空间。
文档编号F21V17/10GK102192453SQ201010128108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日
发明者横山忠则, 铃木谦志 申请人:日东纺绩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