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36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发光系统,且特别有关于一种具有发光二极管模块的发光系 统。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因其具有高亮度、体积小、重量轻、 不易破损、低耗电量和寿命长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式显示产品中,其发光原理如 下施加一电压于二极管上,驱使二极管里的电子与空穴结合,此结合所产生的能量以光的 形式释放出来;此外,尚可添加荧光体于此结构里,以调整发光波长(颜色)与强度。其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出现,更是将发光二极管的应用延伸至照明领域;以白光 发光二极管与目前照明中最常使用的白炽灯泡与日光灯比较,发光二极管具有低发热量、 低耗电量、寿命长、反应速度快、体积小等优点,故为业界所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由发光二极管模块所组合的发光系统,由于组装和拆卸不易,并不适合 一般消费者自行购买使用。因此有需要一种易于组装和拆卸的发光系统,同时还可降低不 良组装方式对发光系统的电性和散热效果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系统,包括一发光二极管模块,具有一导热区; 一承载基板,承载发光二极管模块;一灯座,与承载基板结合;一导热柱,位于导热区下方 且夹置于承载基板与灯座之间;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电极,电性连接发光二极管模块,且该 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沿着一圆形区域或一同心圆区域围绕着导热柱。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还包括一第一接触垫及一第二接触垫,其位于该导热柱 外,且位于该圆形区域或该同心圆区域上,以在该灯座或该承载基板发生旋转位移时,始终 保持该第一接触垫及该第二接触垫电性接触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位于该承载基板上,且该第一 接触垫及该第二接触垫位于该灯座上并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源线及一第二电源线。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第一接触垫及该第二接触垫位于该承载基板上以电性 连接该发光二极管模块,且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位于该灯座上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源 线及一第二电源线。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设置于一电路基板上,该电路 基板位于该承载基板、该灯座或两者之间,且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由一第一导电结构 及一第二导电结构构成,并沿着该圆形区域或该同心圆区域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还包括一旋锁装置,且该灯座及该承载基板通过旋转该 灯座或该承载基板而结合于该旋锁装置上。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第一导电结构及该第二导电结构于该圆形区域上为彼 此隔离的半圆形或半环形图案。
4
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第一导电结构及该第二导电结构于该同心圆区域上为 彼此隔离的圆形或环形图案。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第一导电结构或该第二导电结构由多个不连续图案构 成,且任两相邻不连续图案的间隔小于该接触垫的长度。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导热柱与该承载基板一体成型,且该灯座包括一中空 部以容纳该导热柱。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中空部的底部包括一排气孔,以在该导热柱进入该灯 座的中空部时,排出位于该中空部内的空气。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承载基板包括一中空部以容纳该导热柱。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中空部的侧壁或该导热柱还包括一排气孔,以在该导 热柱进入该导热区下方的中空部时,排出位于该中空部内的空气。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导热柱与该灯座一体成型。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导热柱与该承载基板的接触面积占该承载基板的四分
之一至三分之二。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旋锁装置包括设置于该导热柱上的螺纹以旋锁于该承 载基板或该灯座上。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承载基板或该灯座包括一中空部以容纳该导热柱,且 该中空部的侧壁包括一相对的螺纹以旋锁该导热柱,其中该中空部的侧壁或该导热柱的螺 纹设有一缺口以作为排气孔,以在该导热柱进入该导热区下方的中空部时,排出该中空部 内的空气。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承载基板为该发光二极管模块的一部分。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该导热柱为一梯型或锥形结构,且具有较小面积的端面 朝向该承载基板。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易于组装和拆卸,并可有效提升发光效率。


图IA是绘示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局部剖面图。图IB绘示图IA的一实施例其发光列中发光晶片的排列方式。图IC绘示图IA的另一实施例其发光列中发光晶片的排列方式。图2是绘示一实施例的发光系统示意图。图3是绘示另一实施例的发光系统示意图。图4是绘示另一实施例的发光系统示意图。图5是绘示一实施例的发光系统的组合示意图。图6A至图6B是绘示一实施例的电极结构俯视图。图7是绘示一实施例的散热座的俯视图。图8A至图8B是绘示具有反射罩的发光系统示意图。图9A、图9B是绘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光系统的电极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本实施例在此并入PCT专利申请号PCT/CN2007/002570作为本发明参考。在本发明的下列实施例中,主要分别说明由发光二极管模块组合的发光系统,但 是所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具有反光结构的发光二极管樽块图IA绘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反光结构的发光模块。发光二极管模块100 包括一共用的承载基板102,用以承载多个发光二极管晶片104,本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 晶片可排列成至少一发光列130,且每一发光列130由一反光结构110所围绕,而反光结构 110包括对应上述发光列130的列空间,以固定多个发光晶片104于列空间内的承载基板 102上。此外,由于多颗发光晶片可分成多列配置,并分别由多列的反光结构所围绕,因此, 相较于全部的发光晶片仅由一环状结构所围绕的情形,每列的各发光晶片与反光结构的间 距不仅较短,且也较容易使发出的光线照射至相邻的反光结构而不易被其他发光晶片所阻 挡。其中上述发光列130中的各发光二极管晶片104可以电性连接到承载基板102中的电 极161、163,以便和后续灯座结合时连接到外部电源。此外,至少一发光列可选择性地(optionally)还包括一置于同列以覆盖多个发 光晶片104表面的发光材料层106,例如由荧光粉粒材料所构成,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材料 层连续性覆盖所述发光晶片104并延伸至该反光结构的内侧壁上。在一特定例子中,发光 材料层106至少有部分可为凝结成块且不含粘着剂的荧光粉粒,例如可通过烘干方式形成 范德华力键结,在本例中,荧光粉粒层106完整覆盖同列的各发光晶片104的上表面及侧 边。在另一例子中,发光模块可还包括一覆盖着上述发光材料层106的内覆盖层108以作 为保护层,一般而言,保护层不高于反光结构,且于晶片上方的区域保持为一平坦化层。其中,反光结构110所围成的区域可为多边形,例如矩形或五边形,亦可为圆形或 椭圆形。由于反光结构110可用来调整来自发光晶片104所发出光线的方向,例如遮蔽、反 射、收集或聚焦,因此当发光材料层106未完全覆盖住发光晶片侧边时,仍可解决发光晶片 104侧边的漏光现象,并改善光线色偏的问题。反光结构110 —般可为具有反射面的金属材料,或者为一陶瓷本体或塑胶本体, 表面则可形成一反光材料层,例如选择电镀一层铬、镍、银、氟化锌或硫化镁等反光材料。其中,由于反光结构110与发光晶片104设置在同一面,因此如果选择散热特性较 佳的材质,例如抛光形成具有反光面的金属材料,则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在另一实施例中,反光结构110的材料为金属,例如是不锈钢材料;或是塑胶或树 脂等材料,例如硅胶材质,另外也可以改用其他材质,因此PC或PE透明塑胶(Plastic)、压 克力(Acrylic)、玻璃(Glass)、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等亦可采用,然后再于反光结构 110表面选择一层镀膜以形成反射效果。尤其是在一特定例子中,荧光粉粒层106内的荧光粉粒间并不含胶,因此可以增加 发光效率。其中,发光晶片104的晶片数量依据需要而决定;在本例中,此晶片为发光二极管。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反光结构110所围成的区域的形状亦可依据需要而作适当变更,例如是长方形、圆形或其它形状等;且反光结构110本身的形状也可以做任意变 更,例如其剖面形状可以是梯形、三角形或弧形等。在其他实施例中,此反光结构所围成的 区域也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例如配合背光模块的空间制造适当的长条状反光结构。反光结构与承载基板间的界面请参阅图IA所示的发光模块。在本实施例中,反光结构110底部通过粘着剂150 接合于承载基板102上,然而由于粘着剂150固化后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发光晶片104 侧边所发出的侧部光将可能有一部分会进入反光结构110与承载基板102间的界面,因此 不论粘着剂是由透明或不透明的树脂构成,进入此界面的光线并无法通过反光结构反射, 因此可能会减损发光列的发光效率。在本例中,在粘着剂150如透明树脂中混合有多颗发光粉粒,如荧光粉,如此进入 反光结构Iio与承载基板102间的界面的侧部光,可再激发粘着剂中的发光粉粒而使之发 光并重新进入发光列中,因而提升了发光效率。多个发光晶片的排列请参阅图IB所示的具有多个发光晶片的发光列的排列方式,传统发光模块以一 反光杯包围单颗晶片的封装形式为主,不采用多颗晶片排列方式的原因在于各个发光晶片 的侧边可能会各自遮蔽其他发光晶片侧边所发出的侧部光,因而减损了发光效率。为了提高发光效率,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发光晶片的排列方式和反光结构可应用至 先前实施例所述的发光模块,此外发光晶片并不限于裸晶片或封装晶片。发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列130a、130b,且每一发光列由一反光结构110所围绕。以 发光列130b为例,其包括多个发光晶片,例如发光晶片l(Ma、104b,可承载于承载基板102 上。此反光结构110侧壁包括一反射面,用以反射发光晶片所发出的光线L。在发光列130b 中,就相邻两发光晶片间的关系而言,例如所述发光晶片104a、104b各自包括至少一侧边 12如、1Mb,且其中发光晶片如10 的侧边12 的投影面与对应的发光晶片104b的侧边 124b实质上不完全重叠。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基于较高发光效率的要求,该发光晶片10 的侧边12 的投影面与对应的发光晶片104b的侧边124b可实质上完全不重叠。另以四边 形晶片为例,如果相邻两晶片的4个侧边均以上述方式排列,则可以得到最高的发光效率。此外,所述发光晶片可选择由多边形的发光晶片构成,例如是四边形或六边形,而 此形状依据晶片切割技术而定。另就发光晶片与反光结构的关系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当一个发光晶片有愈多的 侧边所发出的直射光线L均实质或以一倾斜角朝向该反光结构侧壁反光面而未被其他发 光晶片所阻挡时,可得到愈高的发光效率;当一个发光晶片的所有侧边所发出的直射光线 L均实质或以一倾斜角朝向该反光结构侧壁反光面而未被其他发光晶片所阻挡时,可得到 最高的发光效率。另如图IB所示,在两相邻的晶片10 和晶片104b间包括一最短间距p,例如是两 晶片端点的距离,因此可调整最短间距P的距离而使得晶片104b侧边表面的投影面Al和 晶片10 的侧边表面A2的实质不重叠。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以适当间距设置多个发光 晶片的方式,可使至少两相邻晶片的每一侧边所发出的直射光线实质或以一倾斜角度朝向 反光结构的侧壁,而达到更高的发光效率。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光晶片10 可以菱形排列方式设置,换言之,为避免因相邻两发光晶片的侧边投射面重叠过多而阻挡光线,当所述发光晶片由多边形的发光晶片构成 时,因每个发光晶片包括一由两端点延伸的对角线,因此可将所述发光晶片以对角线平行 于反光结构110侧壁的方式排成一列。通过上述发光晶片的排列,可以有效的导引发光晶片侧边所发出的直射光线,实 质朝向反光结构的侧壁反射面,而不易被其他发光晶片所阻挡,因此可以有效提升发光效率。请参阅图1C,在另一实施例中,为进一步缩小承载基板102所需的面积,或是提高 发光晶片的排列密度,或是增强一特定发光列的发光强度,在散热条件允许下,以及在发光 晶片所发出的直射光线不会被其他发光晶片完全阻挡的情形下,可依据上述原则选择在一 由反光结构110所围绕的发光列中设置至少两列发光晶片130a、130b。其中此两列发光晶 片的颗数、密度、亮度或色温可以不必相同,排列方式亦毋须并排或对称,错位排列亦可,例 如发光晶片KMe的位置所示。本实施例的排列方式具有另一优点,亦即,由于两相邻晶片 的侧边彼此不完全重叠,因此来自晶片侧边产生的热辐射较不会成为相邻晶片的热源,且 因相邻晶片所形成的空间不易形成密闭空间,也较不会产生热堆积。具有发光二极管樽块的发光系统请参阅图2所示的发光系统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系统包括发光二极管模 块100,在其下方定义有一导热区(如虚线所示)。导热区一般选择集中于邻近发光二极管 的区域,以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发光二极管散发的热流导引出来。发光系统还包括一承载基板200,其用来承载着发光二极管模块100,在此必须说 明的是,此承载基板可以配合发光系统如照明设备中的灯体结构额外设置,或者亦可直接 属于发光二极管模块100的一部分,例如以前述发光二极管模块100的承载基板102取代。 灯座300则与承载基板200以可分离或拆卸的方式结合。为了加速导出发光二极管模块100 的热流,本实施例另外设置一导热柱500,其位于导热区下方且夹置于承载基板200与灯座 300之间。此外,多个电极,一般如一对电极沈1、沈3,则用以电性连接上述发光二极管模块 100,且两者沿着一圆形区域或一同心圆区域围绕着导热柱500,如图6A至图6B及图9B所 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极261、263可位于承载基板200与灯座300之间,其功能主要在于电 性连接发光二极管模块,例如发光二极管晶片的正负电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电极 的电流和通过导热柱的热流彼此互相隔离,因此,可以避免电流产生的热能增加导热柱的 负担。其次,发光系统可还包括多个接触垫,如接触垫461、463,其亦设置于导热柱500 外围以电性接触电极沈1、沈3。其中,由于灯座300或承载基板200之间可能发生旋转位移 的情形,因此在一实施例中,为避免在后续组装时,发生电极和接触垫接触不良的情形,接 触垫461、463亦设置在上述圆形区域或同心圆区域内以始终保持电性接触电极沈1、沈3。以图2为例,电极261、263位于承载基板200上,且接触垫461、463位于灯座的相 对位置上并电性连接电源线400,举例而言,连接电源的电源线400可穿过灯座300至灯座 上表面。导热柱500则分别插入承载基板200和灯座300的中空部210、310中,以将热流 自发光二极管模块100导入灯座300。灯罩600则与承载基板200结合以覆盖住发光二极 管模块100。请参阅图3,其显示本发明发光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其中,承载基板220与导热柱520 一体成型,且灯座300包括中空部310以容纳导热柱520。此外,当导热柱520插入灯 座300的中空部310时,可能因无法完全挤出中空部310内的空气而导致在导热柱520与 中空部底端之间形成阻绝热流的空气薄膜。因此,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灯座300的中空部 310的侧壁或底端设置一或多个排气孔330,以在导热柱520进入灯座300的中空部310时, 排出位于中空部310内的空气。请参阅图4,其显示本发明发光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其中,灯座320与导热柱560 一体成型,且承载基板240包括中空部MO以容纳导热柱560。此外,当导热柱560插入承 载基板240的中空部540时,可能因无法完全挤出中空部540内的空气而导致在导热柱560 与中空部540底端之间形成阻绝热流的空气薄膜,而此空气薄膜正位于导热区下方。因此,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承载基板240的中空部540的侧壁或底端设置一或多个排气孔M2,或 是在导热柱560的适当位置如中央区设置一排气孔562以在导热柱560进入承载基板240 的中空部540时,排出位于中空部MO内的空气。通常,上述中空部540还包括一突出于承 载基板MO的延伸部。请参阅图5,其显示上述发光系统的组合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框架620可用来 包覆发光二极管模块100和承载基板M0,而灯罩600则固定于框架620上。值得注意的是 在前述例子中,电极261、263位于承载基板上,而接触垫461、463位于灯座的相对位置上并 电性连接电源线400 ;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接触垫461、463亦 可改设置于承载基板240上以电性连接发光二极管模块100,电极261、263则位于灯座320 上以电性连接电源线400。接续请参阅图6A、图6B,其显示发光系统的电极结构俯视图。其中电极沈1、沈3 设置在一电路基板260上,一般而言,电路基板260可直接设置在承载基板240或灯座320 上,或者亦可单独提供此电路基板260,而使之夹置于承载基板240和灯座320之间,其中 此电路基板260的中心部分亦为中空以供导热柱560穿过。其次,提供导电结构图案如金 属层作为电极261J63,一般作为正负电极,其可沿着同心圆区域设置于电路基板260上, 在本例中,正极图案可位于外侧区域,负极图案则位于内侧区域,两者构成同心圆图案,其 中在内圈者可为一环形或圆形图案,在外圈者可为一环形图案。在图6A中,作为电极的导 电结构沈1、沈3可为连续的圆形或环形封闭图案;然而,如图6B所示,作为电极的导电结构 261,263亦可由多个相距一定间隔的不连续图案组成,其中只需要接触垫461、463的长度 大于上述间隔,则即使当灯座320与承载基板240发生旋转位移而使接触垫461、463落在 间隔区域而未能与电极261、263精准对位,其仍能与电极保持电性接触。通过上述的电极结构设计,在发明系统的一实施例中即可设置一旋锁装置,以使 灯座及承载基板通过旋转灯座320或承载基板而结合于旋锁装置上。如图2所示,旋锁装置 包括设置于导热柱500上的螺纹以旋锁于承载基板的中空部210或灯座的中空部310上。 如图3所示,旋锁装置则包括在与承载基板220 —体成型的导热柱500周围设置螺纹以旋 锁于灯座的中空部310上。或者如图4所示,旋锁装置包括在与灯座320 —体成型的导热 柱560周围设置螺纹以旋锁于承载基板240的中空部540上。其中,上述中空部侧壁包括 一相对的螺纹以旋锁于导热柱上,而为了增加导热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可考虑于中空部底 端或侧壁上的螺纹部、导热柱的中心或周围螺纹部设置一或多个缺口以作为排气孔,如此 可在导热柱进入导热区下方的中空部时,排出中空部内的空气。此外以图4为例,缺口 542可以是横向穿出中空部的侧壁,然而亦可选择以沿着侧壁螺纹部形成的纵向缺口作为连通 中空部底端的排气孔。请参阅图7,其显示一散热座340的俯视图。散热座340在本例中与灯座结合,或 者可直接做为灯座的一部分,以与导热柱560结合形成一导热与散热的连续路径。此外在 一实施例中,由于导热柱560与承载基板的接触面积只占承载基板的1/4 2/3之间,因 此,可以避免导热柱的热回流至发光二极管模块上,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热柱为一梯形或 锥形结构,而较小面积的端面选择接触导热区,因此避免热回流的效果可以进一步获得改
口 ο请参阅图8A至图8B,其显示具有反射罩的发光系统示意图。其中,灯罩600设置 于反射罩700上,在图8A中,反射罩700位于承载基板MO内侧并围绕着发光二极管模块 100 ;在图8B中,反射罩700位于承载基板240外侧并予以包覆。接续请参阅图9A、图9B,其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光系统的电极结构俯视图。其 中电极观1、283例如是由两导电结构图案形成,一般作为正负电极,其可沿着一圆形区域 设置,在本例中,正极图案和负极图案由彼此隔离的相对两半圆形或半环形金属层构成。其 中当灯座与承载基板所发生的旋转位移可控制在半圈之内时,则只需要接触垫分别设置于 此两半圆形区域内,则即使未能与电极沈1、263精准对位,其仍能与上述电极保持电性接 触。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熟悉本 项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变化,因 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附图中符号的简单说明如下发光二极管模块100 ;承载基板102 ;电极161、163 ;发光晶片104 ;发光材料 层106 ;反光结构110 ;内覆盖层108 ;透镜200 ;发光列130 ;粘着剂150 ;发光列 130a、130b、132a、132b ;发光晶片:104a 104e ;发光晶片侧边IMa、124b ;侧边直射 光线L;最短间距:p ;投影面=Al ;晶片侧边表面:A2 ;框架:310、内框架:310a、外框架 310b ;承载基板200 ;灯座300 ;导热柱500 ;电极261、263、281、283 ;接触垫=461,463 ; 电源线400 ;中空部210、310 ;灯罩600 ;承载基板220 ;导热柱520 ;灯座320 ;排气 孔330 ;导热柱560 ;承载基板J40 ;中空部540 ;排气孔542 ;排气孔:562 ;框架:620 ; 电路基板260 ;散热座340 ;反射罩700。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发光二极管模块,具有一导热区;一承载基板,承载该发光二极管模块;一灯座,与该承载基板结合;及一导热柱,位于该导热区下方且夹置于该承载基板与该灯座之间;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电极,电性连接该发光二极管模块,且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 沿着一圆形区域或一同心圆区域围绕着该导热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接触垫及一第二接触 垫,其位于该导热柱外,且位于该圆形区域或该同心圆区域上,以在该灯座或该承载基板发 生旋转位移时,始终保持该第一接触垫及该第二接触垫电性接触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 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位于该承 载基板上,且该第一接触垫及该第二接触垫位于该灯座上并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源线及一第 二电源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触垫及该第二接触垫位于 该承载基板上以电性连接该发光二极管模块,且该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位于该灯座上 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源线及一第二电源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设置于一 电路基板上,该电路基板位于该承载基板、该灯座或两者之间,且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 由一第一导电结构及一第二导电结构构成,并沿着该圆形区域或该同心圆区域设置于该电 路基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旋锁装置,且该灯座及该承 载基板通过旋转该灯座或该承载基板而结合于该旋锁装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结构及该第二导电结构 于该圆形区域上为彼此隔离的半圆形或半环形图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结构及该第二导电结构 于该同心圆区域上为彼此隔离的圆形或环形图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结构或该第二导电结构 由多个不连续图案构成,且任两相邻不连续图案的间隔小于该接触垫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与该承载基板一体成型, 且该灯座包括一中空部以容纳该导热柱。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中空部的底部包括一排气孔,以 在该导热柱进入该灯座的中空部时,排出位于该中空部内的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基板包括一中空部以容纳该 导热柱。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中空部的侧壁或该导热柱还包 括一排气孔,以在该导热柱进入该导热区下方的中空部时,排出位于该中空部内的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与该灯座一体成型。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与该承载基板的接触面积占该承载基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旋锁装置包括设置于该导热柱上 的螺纹以旋锁于该承载基板或该灯座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基板或该灯座包括一中空 部以容纳该导热柱,且该中空部的侧壁包括一相对的螺纹以旋锁该导热柱,其中该中空部 的侧壁或该导热柱的螺纹设有一缺口以作为排气孔,以在该导热柱进入该导热区下方的中 空部时,排出该中空部内的空气。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基板为该发光二极管模块的 一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为一梯型或锥形结构,且 具有较小面积的端面朝向该承载基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系统,包括一发光二极管模块,具有一导热区;一承载基板,承载发光二极管模块;一灯座,与承载基板结合;及一导热柱,位于导热区下方且夹置于承载基板与灯座之间;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电极,电性连接发光二极管模块,且两者沿着一圆形区域或一同心圆区域围绕着导热柱。本发明所述的发光系统,易于组装和拆卸,并可有效提升发光效率。
文档编号F21V23/06GK102072423SQ20101052350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5日
发明者吴裕朝 申请人:吴裕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