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于2011年6月16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1-133967号的优先权。通过本声明,将其所有的内容引入到本申请中。本发明涉及对原稿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传真机装置以及数字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图像读取装置或借助网络等通信机构与计算机连接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一般情况下,利用由具有光源的照明装置所照明的原稿发出的反射光形成原稿图像来读取原稿。例如,作为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多具有下述构成具备照明装置,其配置有对载置 于原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照明的光源和第I反射镜;第2以及第3反射镜;成像透镜;以及摄像元件(例如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等线传感器),被光源照明的原稿反射光自第I反射镜、第2反射镜、第3反射镜开始经由成像透镜使成像于摄像元件来读取原稿图像。另外,图像读取装置例如被用作将成像于CCD等摄像元件上的图像信息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图像处理,向进行图像信息的打印的图像形成部转送、或向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例如,个人计算机)发送情况下等的图像读取机构。现在,作为设置于照明装置中的光源,有时采用卤素灯、氙气灯等棒状的光源或者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发光二极管(LED)等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源组。其中,当采用排列设置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源组时,由于LED等发光元件在规定方向上具有指向特性,所以有时在原稿的光照射面产生与发光元件的间距对应的照度不均匀。例如,随着发光元件的间距变大,在原稿的光照射面的主扫描方向的明暗的重复引起的照度不均匀易于变得明显。因此,优选减小所述间距,但若减小所述间距,则需要的发光元件的数量变多,正因为这样,会导致成本上升。从减轻该照度不均匀的观点来看,在日本特开2008-118246号公报中公开了将多个发光元件排列设置成交错状的光照射装置。但是,人通常有将原稿的光照射面上的明暗的浓淡程度为一定的情况识别为照度不均匀的倾向。即,若原稿的光照射面的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度分布的振幅或变动周期为恒定的,则主扫描方向的明暗的重复导致的照度不均匀会较醒目。然而,在上述的日本特开2008-118246号公报中所述的照明装置中,排列设置于主扫描方向的且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两侧的发光兀件排列设置成交错状,因此由于原稿的光照射面的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度分布的振幅、变动周期为恒定,所以照度不均匀较醒目。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该照明装置具备分别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设置了朝原稿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多列的光源组,能够使所述原稿的光照射面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明暗重复所引起的照度不均匀不明显。其中,作为针对本发明的关连技术的參考文献,可以參阅日本特开平4-344992号公报。即,该日本特开平4-344992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LED単元在图像传感器的LED单元中,在并联连接的多条布线上分別串联地排列多个LED,在排列这些LED的情况下,若同一布线上的ー个LED发生故障而成为断线状态,则同一布线上的其他所有的LED中也不会有电流流动,原稿的光照射面上的亮度会降低一部分。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在同一布线上的LED彼此之间逐个排列了一个其他布线上的LED。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I)照明装置ー种照明装置,其具备多列的光源组,该多列的光源组沿主扫描方向分别排列设 置了朝原稿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该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在同一光源组内以同一间距、且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之间以相互不同的间距来对所述原稿的光照射面进行照明。(2)图像读取装置ー种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照明装置,其具备多列的光源组,该多列的光源组沿主扫描方向分别排列设置了用于朝原稿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原稿读取部,其读取所述照明装置所照明的来自所述原稿的反射光,该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干,还具备设定部,该设定部用于设定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光量,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在同一光源组内以同一间距且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以相互不同的间距来对所述原稿的光照射面进行照明,当表示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明暗重复所导致的照度不均匀的照度分布偏离了预先设定的所述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时,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被所述设定部设定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3)图像形成装置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部,其在记录片材上形成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到的所述原稿的图像。这里,本发明所指的“所述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是指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明暗的重复中的亮部与暗部的照度差的程度的范围。所述照度差的程度可以例示有在所述照度分布中,亮部以及暗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度差相对于距离的变化比率(斜率)、在所述照度分布中亮部以及暗部的照度差相对于照度的平均值的变化比率(脉动率)。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在同一光源组内以同一间距且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以相互不同的间距来照明所述原稿的光照射面,因此能够使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的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照度分布的振幅、变动周期不为一定,由此,可以使所述照度不均匀不明显。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当所述照度分布偏离所述基准范围时,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被所述设定部设定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因此能够抑制所述照度不均匀,可以使所述照度不均匀更不明显。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下述方式,即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至少两个光源组中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构成为面向所述光照射面的光轴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射位置即光轴照射位置的至少ー个在所述至少两个光源组间一致。由于该特定事项,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一致的所述光轴照射位置能够使照度最大。由此,能够将所述照度分布一致的所述光轴照射位置的亮部以外的亮部的照度抑制得较低,进而,能够减少要光量的发光元件的数量。该情况下,基于减少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所述光轴照射位置一致的发光元件来増加所述光轴照射位置的数量这ー观点,优选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ー个光源组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距的长度为不同于其他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间距的整数倍的长度。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下述方式,即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构成为面向所述光照射面的光轴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射位置即光轴照射位置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都不一致。
由于该特定事项,能够使所述光轴照射位置的数量为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合计个数(最大个数),正因为这样,能够使所述照度不均匀不明显。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下述方式,即所述多列的光源组的至少ー个光源组具备以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多条布线。由于该特定事项,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以所述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的至少ー个光源组所具备的所述多条布线上,因此能够以所述多个为单位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光量设定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由此,能够简单化预先调整光量的调整作业。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下述方式,即在处于所述多条布线中的同一布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兀件之间,沿所述主扫描方向以同一排列顺序逐一地排列有位于其他布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由于该特定事项,在处于所述多条布线中的同一布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之间,沿所述主扫描方向以同一排列顺序逐一地排列有位于其他布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兀件,因此即使以所述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发光元件不亮吋,由于散布在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发光元件不亮,所以能够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分散不亮的发光元件,由此,能够分散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照度下降部分的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宽度,正因为这样,能够使所述照度不均匀不明显。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下述方式,即所述ー个光源组中的所述多条布线,分别按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的间距的长度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除以该ー个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间距的长度所得的个数串联连接排列于该ー个光源组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发光元件。由于该特定事项,能够按照所述照度分布的周期设定由所述设定部设定的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光量,由此,可以简单且精度良好地调整光量。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下述方式,当以所述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不亮时,执行第I光量控制,该第I光量控制使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光源组中的位于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旁边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增加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由于该特定事项,通过执行所述第I光量控制,能够补偿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照度降低,由此,能够确保所述光照射面上的光量,可以使所述照度分布維持在所述基准范围内。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下述方式,当以所述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不亮时,执行第2光量控制,该第2光量控制为使与不亮的发光元件处于不同的所述光源组中的參与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所述照度分布的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增加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由于该特定事项,通过执行所述第2光量控制,能够补偿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照度降低,由此,能够确保所述光照射面上的照度,能够使所述照度分布維持在所述基准范围内。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在同一光源组内以同一间距、且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以相互不同的间距照明所述原稿的光照射面,从而能够使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所述 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照度分布的振幅、变动周期不为一定,由此,能够使所述照度不均匀不明显。进而,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当所述照度分布偏离所述基准范围时,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被所述设定部设定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从而能够抑制所述照度不均匀,能够使所述照度不均匀更不明显。
图I是概略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从背面观察图I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表示光源単元的概略构成的图,Ca)是其立体图,(b)是其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光源单元中的光源的概略构成的图,Ca)是光源単元的侧视图,(b)是光源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第I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进行顶面发光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图6是表示分别搭载于第I光源基板以及第2光源基板中的第I光源组以及第2光源组的排列状态的ー个例子的概略俯视图。图7是表不设所有的发光兀件都为同一光量的情况下,光照射区域的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度分布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Ca)是表示在第I光源组单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使第I光源组中的第I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至光照射区域的照度分布的图,(b)是表示在第2光源组单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使第2光源组中的第2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至光照射区域的照度分布的图,(C)是表示使第I以及第2光源组中的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至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的照度分布的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图,是以图像读取装置中的控制部为中心表示的控制框图。图9是表示相对于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将第I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的光量设定成照度分布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照度分布的曲线图。
图10是详细地表示图8所示的框图的光量控制部部分的布线图。图11是表示与图10所示的光量控制部连接的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在第I以及第2光源基板上的排列构成的电路图。图12是表示图8所示的光量控制中的详细的概略构成的ー个例子的电路图。图13是第I以及第2位置表的数据构造图,(a)是存储了第I发光元件与第I布线的连接关系以及第I发光元件在第I光源基板中的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第I位置表的ー个例子,(b)是存储了第2发光元件与第2布线的连接关系以及第2发光元件在第2光源基板中的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第2位置表的ー个例子。图14是第I以及第2光量表的数据构造图,(a)是存储了第I发光元件与照度对其照度分布产生影响的第2发光元件的对应关系以及使第2发光元件的光量増加的第3增加光量的第I光量表的ー个例子,(b)是存储了第2发光兀件与照度对其照度分布产生影响的第I发光元件的对应关系以及使第I发光元件的光量増加的第4増加光量的第2光量 表的ー个例子。图15是表示分别搭载于第I光源基板以及第2光源基板中的第I光源组以及第2光源组的排列状态的其他的例子的概略俯视图。图16是表示在所有的发光元件都为同一光量的情况下,光轴照射位置都不一致的照度分布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a)是表示第I光源组单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使第I光源组中的第I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至光照射区域的照度分布的图,(b)是表示在第2光源组单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使第2光源组中的第2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至光照射区域的照度分布的图,(c)是表示使第I以及第2光源组中的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至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的照度分布的图。图17是表示相对于图16 (c)所示的照度分布,将第I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的光量设定成照度分布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照度分布的曲线图。图18是表示具备第f第4光源组这4列光源组的光源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图19是表示从图18所示的光源取出并排列第f第4光源组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使第f第4光源组中的第f第4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至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的照度分布的曲线图。图21是表示第I光源组的所有第I发光元件都为同一光量,第2光源组的所有第2发光兀件都为同一的、与第I发光兀件不同的光量的情况下的实施例I的光量分布的曲线图,Ca)是表示第I光源组单独照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的图,(b)是表示第2光源组单独照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的图,(c)是表示合成了第I以及第2光源组的光量分布的光量分布的图。图22是表示在实施例I的构成中,对第I光源组以及第2光源组间光轴照射位置一致的发光元件降低了光量的情况下的实施例2的光量分布的曲线图,Ca)是表示第I光源组单独照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的图,(b)是表示第2光源组单独照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的图,(c)是表示合成了第I以及第2光源组的光量分布的光量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具体化本发明的例子,不具有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性质。图I是概略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D的剖视图。图I所示图像形成装置D具备图像读取装置100,其读取原稿G (參照后述的图2等)的图像;以及装置本体Dd,其以彩色或者単色在普通纸等记录片材上记录形成由图像读取装置100读取到的原稿G的图像或者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关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本体Dd具备曝光装置I、显影装置2(2a、2b、2c、2d)、作为像承载体发挥作用的感光鼓3 (3a、3b、3c、3d)、带电器5 (5a、5b、5c、5d)、清洁装置4 (4a、4b、4c、4d)、包括作为转印部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棍6 (6a、6b、6c、6d)的中间转印带装置8、定影装置12、片材传送装置50、作为供纸部发挥作用的供纸盘10以及作为排纸部发挥作用的排纸盘15。 在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本体Dd中被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使用了黒色(K)、青色(C)、品红(M)、黄色(Y)各色的彩色图像所对应的数据、或者是使用了単色(例如黒色)的黑白图像所对应的数据。因此,显影装置2 (2a、2b、2c、2d)、感光鼓3 (3a、3b、3c、3d)、带电器5 (5a、5b、5c、5d)、清洁装置 4 (4a、4b、4c、4d)、中间转印棍 6 (6a、6b、6c、6d)分别设置了 4组,以便形成与各色对应的4种类的图像,各个末尾标记a d之中,a与黒色建立对应,b与青色建立对应,c与品红建立对应,d与黄色建立对应,构成4个图像工作站。以下,省略末尾标记a d来进行说明。感光鼓3配置在装置本体Dd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为规定的电位的带电机构,除使用作为接触型的辊型、刷型的带电器之夕卜,还使用充电型的带电器。这里,曝光装置I是具备了激光二极管以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根据图像数据来使带电的感光鼓3的表面曝光,在其表面形成对应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利用(K、C、M、Y)的调色剂来显影形成于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清洁装置4去除并回收显影以及图像转印后残留于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配置于感光鼓3的上方的中间转印带装置8除具备中间转印辊6之外,还具备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从动辊22、张カ辊23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中间转印辊6、从动辊22、张カ辊23等辊部件架设并支持中间转印带7,来使中间转印带7沿规定的片材传送方向(图中箭头方向)旋转移动。中间转印辊6可以旋转地被中间转印带7的内侧支承,经由中间转印带7压接于感光鼓3。中间转印带7被设置成与各感光鼓3接触,通过将各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来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各色的调色剂像)。这里该中间转印带7使用厚度100 μ πΓ150 μ m的程度的薄膜来形成为闭合带状。从感光鼓3向中间转印带7的调色剂像的转印由压接于中间转印带7的内侧(背面)的中间转印辊6来执行。为了转印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辊6上施加有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例如,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_)相反极性(+ )的高电压)。这里,中间转印辊6是以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础,其表面由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所覆盖的辊。通过该导电性的弾性材料,能够向中间转印带7均匀地施加高电压。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本体Dd还具备作为转印部发挥作用的包含转印辊Ila的2次转印装置11。转印辊Ila在中间转印带7的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相反ー侧(外側)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如上述那样,各感光鼓3的表面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7上层叠,成为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这样层叠的各色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7 —起被传送,通过2次转印装置11被转印至记录片材上。中间转印带7与2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Ila相互压接而形成辊隙区域。另外,在2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Ila上施加有用于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各色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片材的电压(例如,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_)相反极性(+ )的高电压)。进而,为了稳定地得到该辊隙区域,使2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Ila或者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的任意一方为硬质材料(金属等),使另一方为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弾性橡胶辊、发泡性树脂辊等)。
另外,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通过2次转印装置11不能完全地转印到记录片材上,有时调色剂残留于中间转印带7上,该残留调色剂成为在下一エ序中发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因此,要利用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来去除以及回收残留调色剂。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中例如具备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清洁刮板来作为清洁部件,通过该清洁刮板,能够去除以及回收残留调色剂。从动辊22从内侧(里侧)支承中间转印带7,清洁刮板按照从外部朝从动辊22按压的方式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供纸盘10是用于容纳记录片材的纸盘,设置于装置本体Dd的图像形成部110的下側。另外,设置于图像形成部110的上侧的排纸盘15是用于以正面朝下的方式载置完成打印的记录片材的纸盘。另外,装置本体Dd中设置有片材传送装置50,该片材传送装置50用于使供纸盘10的记录片材经由2次转印装置11、定影装置12来传送至排纸盘15。该片材传送装置50具有S字形状的片材传送路S,沿着片材传送路S配置有拾取棍16、分选辊14a、分离辊14b、各传送棍13、定位前棍对19、定位棍对106、定影装置12以及排纸棍17等传送部件。拾取棍16是设置于供纸盘10的片材传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从供纸盘10逐张向片材传送路S供给记录片材的取入親。分选棍14a使记录片材在其与分离棍14b之间通过,一边逐张分离记录片材,一边将向片材传送路S传送。各传送辊13以及定位前辊对19是用于促进辅助记录片材的传送的小型辊。各传送辊13沿着片材传送路S设置于多个位置。定位前辊对19设置于最靠近定位辊对106的片材传送方向上游侧,以便将记录片材传送至定位棍对106。定位辊对106暂时使由定位前对辊19传送来的记录片材停止,对齐记录片材的前端,配合感光鼓3以及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在最佳时机传送记录片材,以便在中间转印带7与2次转印装置11间的辊隙区域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片材上。例如,定位辊对106按照在中间转印带7与2次转印装置11之间的辊隙区域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彩色调色剂像的前端与记录片材上的图像形成范围的前端对齐的方式,来传送记录片材。定影装置12具备加热辊31以及加压辊32。加热辊31以及加压辊32夹持记录片材来进行传送。
加热辊31进行温度控制,以便形成为规定的定影温度,具有通过与加压辊32 —井热压接记录片材,来熔融、混合、压接转印至记录片材上的调色剂像,对记录片材进行热定影的功能。另外,定影装置12中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加热加热辊31的外部加热带33。各色调色剂像定影后的记录片材由排纸辊17被排出至排纸盘15上。其中,使用4个图像形成工作站中的至少ー个,来形成单色图像,也可以将单色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8的中间转印带7。该单色图像也与彩色图像同样,从中间转印带7被转印至记录片材,并被定影于记录片材上。另外,当不光在记录片材的表(正面)面,而在双面进行图像形成时,通过定影装置12来定影记录片材的正面的图像后,在利用片材传送路S的排纸辊17传送记录片材的中途,使排纸辊17停止后逆旋转,来使记录片材通过正反面反转路径Sr,使记录片材的正反面反转后,再次将记录片材导向定位辊对106,与记录片材的正面同样,在记录片材的反面记录并定影图像,并将记录片材排出至排纸盘15。 [关于图像读取装置的整体构成]图2是从背面观察图I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100的概略剖视图。图I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100为缩小光学系统型的图像读取装置,构成为通过原稿移动方式移动原稿G来读取原稿图像,并且,通过原稿固定方式固定原稿G来读取原稿图像。S卩,图像读取装置100具备执行原稿移动读取模式的原稿移动读取构成(原稿移动读取功能)与执行原稿固定读取模式的原稿固定读取构成(原稿固定读取功能)。对于原稿移动读取构成而言,在原稿读取部200中,由位于读取位置V的光源単元210 (照明装置的ー个例子)隔着原稿读取玻璃201a对在自动地传送原稿G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中按照通过第I透明板的ー个例子即原稿读取玻璃201a上的方式被传送至副扫描方向(图中箭头Yl方向)的ー侧的原稿G进行照明,并且沿主扫描方向(图2的箭头X方向)扫描来自光源単元210所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来读取原稿图像。对于原稿固定读取构成而言,ー边向副扫描方向Y的一侧移动光源单兀210,—边经由平板玻璃201b照明载置于第2透明板的ー个例子即平板玻璃(原稿台玻璃)201b上的原稿G,沿主扫描方向X扫描来自光源単元210所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来读取原稿图像。其中,图2表示光源単元210位于读取位置V的状态。具体而言,原稿读取部200具备平板玻璃201b、作为扫描体发挥作用的光源单元210、使光源单元210移动的光学系统驱动部530 (在图I以及图2中未图示,參照后述的图8)、反射镜单元203、聚光透镜204以及光电变换元件(这里是(XD) 205,这些部件被收容于金属制的框体202内。光源单兀210具有朝原稿G照射光的光源211和将来自原稿G的反射光导向反射镜单兀203的第I反射镜230。其中,对于具备第I以及第2发光兀件212a、…、212b、…、第I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a、213b等构成部件的光源单元210,随后參照图3来详细地进行说明。载置原稿G的平板玻璃201b由透明的玻璃板构成,主扫描方向X的两端部被载置于框体202。其中,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可以绕着沿副扫描方向Y的轴线(例如由铰链轴支承),相对于原稿读取部200开合,其下面设置有从上按压载置于原稿读取部200的平板玻璃201b上的原稿G的原稿按压部件319。反射镜单元203具备第2反射镜203a、第3反射镜203b以及支持部件(未图示)。所述支持部件按照反射井向第3反射镜203b引导来自光源単元210中的第I反射镜230的光的方式支承第2反射镜203a。另外,所述支持部件按照反射并向聚光透镜204引导来自第2反射镜203a的光的方式支持第3反射镜203b。聚光透镜204使来自第3反射镜203b的光聚光于光电变换兀件205的受光面205d。光电变换兀件205重复沿主扫描方向X扫描来自聚光透镜204的光(原稿图像光),并每次输出I条扫描线的模拟信号。另外,光学系统驱动部530这里具备未图示的扫描电动机以及未图示的滑轮以及线材等移动机构,构成为通过这些扫描电动机以及移动机构,使光源単元210以一定的速度沿副扫描方向Y移动,并且使反射镜单元203以光源単元210的移动速度的1/2的移动速度相同地沿副扫描方向Y移动。 这里,原稿读取部200除对应原稿固定方式外,也对应原稿移动方式,具备原稿读取玻璃201a。因此,光学系统驱动部530进ー步构成为使光源単元210位于原稿读取玻璃201a下方的规定的起始位置V。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具备原稿纸盘301,其为了传送原稿G而载置原稿G;排出纸盘302,其配置于该原稿纸盘301的下方;第I传送路303,其连接原稿纸盘301与排出纸盘302之间;以及2个传送辊对,其由上游侧传送辊对304以及下游侧传送辊对305构成。上游侧传送辊对304以原稿读取玻璃201a为基准,在原稿G的传送方向Yl上在上游侧传送原稿G。下游侧传送辊对305以原稿读取玻璃201a为基准,在原稿G的传送方向Yl上在下游侧传送原稿G。即,上游侧传送辊对304、原稿读取玻璃201a以及下游侧传送辊对305沿传送方向Yl以该顺序配设。另外,原稿读取玻璃201a被设置成大致水平,以构成第I传送路303的传送壁的一部分。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此外还具备拾取棍306、分选辊307和分离垫等分离部件308。拾取棍306从原稿纸盘301沿传送方向Yl向第I传送路303内送出载置于原稿纸盘301上的原稿G。分选辊307配置在拾取棍306的传送方向Yl下游侧,与分离部件308一起夹持由拾取棍306送来的原稿G,并进而将其传送至传送方向Yl的下游侧。分离部件308按照以与分选辊307对峙的状态分选(分离)被传送至其与分选辊307之间的原稿G,以使原稿G为I张。具备该构成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利用拾取棍306将原稿G传送至分选辊307与分离部件308之间,这里,通过分选、分离原稿G,并且旋转驱动分选辊307,以使原稿G被逐张传送。而且,以便在第I传送路303上引导由分选辊307传送的原稿G,并逐张地供给给上游侧传送辊对304。具体而言,拾取棍306可以通过未图示的拾取棍驱动部相对于积载于原稿纸盘301的原稿G分离接触。另外,拾取棍306按照借助包含环状带等的驱动传导机构309与分选棍307向同方向旋转的方式与分选棍307连结。当收到原稿G的读取请求时,拾取棍306以及分选棍307由未图不的原稿供给驱动部沿向传送方向Yl传送原稿G的方向(图2中箭头W)被旋转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构成为按照可以读取原稿G的一面的方式传送原稿G后,按照正反面逆转的方式使原稿G反转来进行传送,以便可以读取原稿G的
另一面。
具体而言,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在所述构成之外,还具备反转辊对310、第2传送路311和切换爪312。第I传送路303按照从分选辊307经由上游侧传送辊对304、原稿读取玻璃201a、下游侧传送辊对305以及反转辊对310向排出纸盘302传送原稿G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反转辊对310配设于下游侧传送辊对305的传送方向Yl的下游侧,并且,用于按照后端(传送方向Yl上游侧端)朝前的方式传送来自下游侧传送辊对305的原稿G。第2传送路311从反转辊对310与下游侧传送辊对305之间的分支部Sd分支,并且,为了使由反转辊对310传送成后端朝前的原稿G按照原稿G的正反面逆转的方式反转,将原稿G导向第I传送路303的上游侧传送辊对304的传送方向Yl的上游侧。在第I传送路303的反转辊对310与分支部Sd之间,形成有折返传送路313。该折返传送路313是可以进行反转辊对310的顺时针方向(原稿G的传送方向Yl)的旋转引起的原稿G的传送与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引起的原稿G的逆传送的传送路。切換爪312配置于分支部Sd,并且,构成为可以取得下述两种姿势,即从反转辊对 310经由第2传送路311将原稿G导向上游侧传送辊对304的第I切换姿势、和从下游侧传送辊对305经由折返传送路313将原稿G导向反转辊对310的第2切换姿势。这里,切換爪312在通常状态下以直接连结折返传送路313与第2传送路311的方式配置(第I切换姿势,參照图2中实线),当在原稿读取部200中原稿图像被读取后的原稿G沿传送方向Yl被传送时,原稿G的前端(传送方向Yl下游侧端)推起切换爪312来将原稿G导向折返传送路313 (第2切換姿势,參照图中虚线)。该切换爪312的爪部312a由于自重而落下,堵塞下游侧传送辊对305与反转辊对310之间的第I传送路303,以取得所述第I切换姿势,如此绕沿着反转辊对310的轴线方向的摇动轴Q摇动自如。而且,当原稿G的后端位于折返传送路313内,原稿G通过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反转辊对310向与原稿G的传送方向Yl相反方向的逆传送方向(图中箭头Y2方向)被逆传送吋,切換爪312将原稿G导向第2传送路311。其中,载置于原稿纸盘301的原稿G的尺寸由配设于原稿纸盘301的原稿载置部的原稿尺寸传感器314来检测。载置于原稿纸盘301的原稿G的有无由配设于原稿纸盘301的原稿载置部的拾取棍306附近的原稿有无检知传感器315来检测。另外,上游侧传送辊对304在停止状态下,紧挨着由分选辊307传送来的原稿G的前端来调整,配合读取时机被旋转驱动。这样,传送的原稿G在第I传送路303的传送方向Yl上,由配设在第2传送路311的下游侧、且配设在上游侧传送辊对304的下游侧的传送传感器316来检测。另外,由反转辊对310排出的原稿G在反转辊对310的排出侧由配设于反转辊对310的附近的排出传感器317来检测。其中,传送辊对304、305、反转辊对310等传送系统辊由未图示的传送系统的驱动部来驱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读取部200还具备白基准部件(这里是白基准板)318,其在使数字图像信号的值为一致的阴影校正(shading correction)时用于进行读取。具体而言,白基准部件318为设置干与原稿读取玻璃201a对置的位置的读取引导部件。也就是说,白基准部件318作为与原稿读取玻璃201a—井引导传送的原稿G的读取引导发挥作用。在以上说明的图像读取装置100中,当接收到原稿固定方式的原稿G的读取指示时,光源単元210经由平板玻璃201b向载置于平板玻璃201b上的原稿G照射光,并且以一定的速度向副扫描方向Y的一侧移动来扫描原稿G的图像,与此同时,反射镜单元203以光源单元210的移动速度的1/2的移动速度相同地向副扫描方向Y的ー侧移动。由光源単元210照明来从原稿G反射的反射光在被设置于光源単元210的第I反射镜230反射后,通过反射镜单元203的第2以及第3反射镜203a、203b被进行180°光路变换。从第3反射镜203b反射出的光经由聚光透镜204成像于光电变换元件205的受光面205d,这里,原稿图像光被读取而变换成模拟信号。另ー方面,当接收到原稿移动方式的原稿G的读取指示时,光源単元210静止保持于图2所示的位置V,按照原稿G通过图2所示的位置V的上部的方式被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0传送至副扫描方向Y的ー侧。即,载置于原稿纸盘301的原稿G由拾取棍306取出,通过分选辊307以及分离部件308被逐张地分离,来被传送至第I传送路303。被传送至第I传送路303的原稿G在由传送传感器316确认到原稿G的传送后,为了防止斜向行迸,由上游侧传送辊对304使前端对齐,并且在规定的读取时机被送出,从而正反面被反转来被传 送至原稿读取玻璃201a。而且,来自光源単元210的光经由原稿读取玻璃201a照射至通过了原稿读取玻璃201a上的原稿G的一面,并在该一面被反射。从该原稿G的一面反射的光,与上述的原稿固定方式同样地被第I反射镜230反射后,通过反射镜单元203的第2以及第3反射镜203a、203b被进行180°光路变换,经由聚光透镜204成像于光电变换元件205的受光面205d,这里,读取原稿图像并变换成模拟信号。其中,由该光电变换元件205执行的读取动作,在后述的双面读取的情况下也相同,以下省略说明。完成读取后的原稿G由下游侧传送辊对305从原稿读取玻璃201a上被抽出,经由第I传送路303的折返传送路313,通过能够可逆旋转的反转辊对310被排出至排出纸盘302 上。另外,当读取原稿G的一面与另一面双面时,被读取了一面的原稿G不被排出至排出纸盘302,而被传送成原稿G的后端位于折返传送路313内,由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反转辊对310在逆传送方向Y2上被逆传送,由处于第I切换姿势的切換爪312引导至第2传送路311。引导至第2传送路311的原稿G经由第2传送路311再次返回第I传送路303,从而正反面被反转,由上游侧传送辊对304进行传送,通过原稿读取玻璃201a上而被读取了另一面。这样完成了双面读取的原稿G再次返回第I传送路303,从而正反面被反转来由传送辊对304、305传送,之后,通过第I传送路303的折返传送路313,经由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反转辊对310来被排出至排出纸盘302。图3是表示光源单元210的概略构成的图。图3 Ca)表示其立体图,图3 (b)表示其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光源单元210中的光源211的概略构成的图。图4 (a)表示光源单元210的侧视图,图4 (b)表示光源211的侧视图。其中,在图4中,也图示出原稿读取玻璃201a、平板玻璃201b以及原稿G。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211具备多列的光源组(具体而言是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将原稿G上的沿主扫描方向X延伸的一定的光照射区域Ld置于中间,排列设置于与主扫描方向X正交的沿光照射面Gd的副扫描方向Y的两侧。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分别具备多个发光元件(具体而言是第I发光兀件212a、…以及第2发光兀件212b、…)。第I发光兀件212a、…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的各光轴La、…、Lb、…被配置成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呈直角。具体而言,光源211在副扫描方向Y的两侧中的ー侧沿主扫描方向X排列设置有由多个第I发光兀件212a、...构成的第I光源组220a,在另ー侧沿主扫描方向X排列设置有由多个第2发光兀件212b、…构成的第2光源组220b。光源211具备沿主扫描方向X延伸的相互平行的多个基板(具体而言是第I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a、213b)。第I光源基板213a上搭载有多个第I发光元件212a、.··,第2光源基板213b上搭载有多个第2发光兀件212b、…。更具体而言,光源単元210具备发光元件阵列单元215和设置了发光元件阵列单元215的反射镜基底单元216。发光元件阵列单元215具备第I发光元件212a、···、第I光源基板213a、第2发光元件212b、···、第2光源基板213b和设置了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 的基台214。具体而言,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按照其长边方向朝主扫描方向X的方式配置于基台214。基台214使第I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a、213b在副扫描方向Y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并用螺丝等固定部件SC固定于主扫描方向X两端侧。这样,第I发光兀件212a、…和第2发光兀件212b、…将光照射区域Ld置于中间,沿着主扫描方向X分别排列设置于副扫描方向Y的两侧。在基台214上还在第I光源基板213a与第2光源基板213b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来自原稿G的反射光LI通过的沿主扫描方向X延伸的开ロ(这里为狭缝)R。该狭缝R在读取原稿之时被配置于原稿读取位置即光照射区域Ld的下方。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排列于狭缝R的短边方向的两侧。反射镜基底単元216上设置有第I反射镜230。具体而言,第I反射镜230以插过沿着反射镜基底単元216的主扫描方向X的开ロ 216a的状态被支承,以便将被原稿G的光照射面Gd反射的光经由设置于基台214的狭缝R导向反射镜单元203的第2反射镜203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 (b)所示,多个第I发光元件212a、...以及多个第2发光兀件212b、…分别具有发光面El,该发光面El进行侧面发光,即按照光轴La、…、Lb、…与发光元件所搭载的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的发光元件的配置面F平行的方式射出光。具体而言,搭载了第I发光兀件212a、…的第I光源基板213a和搭载了第2发光元件212b、…的第2光源基板213b按照侧视时光轴La、…、Lb、…的方向朝向光照射区域Ld侧的方式被配置成原稿G侧的相反侧打开的倒“V字”形。光照射区域Ld位于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的中间。另外,也可以进行顶面发光,即按照光轴La、…、Lb、…相对于发光兀件所搭载的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的配置面F垂直的方式射出光。其中,在图3中,附图标记Pl表示第I发光元件212a、···的间距,附图标记P2表示第2发光元件212b、…的间距。另外,在图4 (b)中,附图标记Ha表示从各第I发光元件212a、…到光照射区域Ld的光轴La的距离即第I光轴距离,附图标记Hb表示从各第2发光元件212b、…到光照射区域Ld的光轴Lb的距离即第2光轴距离。图5是表不第I发光兀件212a、…以及第2发光兀件212b、…进行顶面发光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如图5所示,第I发光元件212a、…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为具有进行顶面发光的发光面E2时,能够按照光轴La、…、Lb、…的方向朝向光照射区域Ld侧的方式来将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配置成在原稿G侧开ロ的“V字”形。光照射区域Ld位于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的中间。这样,发光元件能够为图4以及图5所示的配置构成,当发光元件进行侧面发光与顶面发光之中的任意一种发光吋,根据光源単元210内的构成部件的配置构成,来区别使用进行侧面发光的构成与进行顶面发光的构成,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光源単元210内的空
着的空间。图6是表示分别搭载于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的排列状态的ー个例子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6所示,光源211使来自分别排列设置于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上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的光照射至原稿G的光照射面Gd (具体而言是光照射区域Ld)。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分别具备多个第I发光元件212a (l)、...、212a (i) (i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多个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j) (j为2以上的整数)。在本实施方式中,i为16,j为12。以下,以i为16,j为12来进行说明。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12)都为发光二极管(LED)元件。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212b(I)、…、212b (12)在规定的ー个方向具有强的指向特性。从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I)、…、212a (16)、212b (I)、…、212b (12)射出的光中的光束最强的方向为光轴La、…、Lb、…。其中,第 I 以及第 2 发光元件 212a (I)、…、212a (16),212b (I)、…、212b (12)为相同类型(形式)。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12)朝光照射区域Ld侧照射光。光照射区域Ld为原稿读取位置。其中,第I光轴距离Ha(參照图4 (b))都为同一距离。另外,第2光轴距离Hb (參照图4 (b))都为同一距离。这里,第I光轴距离Ha以及第2光轴距离Hb为同一距离。(光源单元中的发光元件的排列构成)接下来,对光源211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排列构成进行说明。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 (16)在同一光源组(具体而言是220a)内为同一间距(具体而言为P1),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I)、…、212b (12)在同一光源组(具体而言是220b)内为同一间距(具体而言是P2)。另夕卜,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在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为相互不同的间距(Pl < P2)。具体而言,间距Pl为18mm,间距P2为24mm。其中,间距Pl为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I发光元件中心(光出射部)间的距离,间距P2为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2发光元件中心(光出射部)间的距离。其中,在图6中,附图标记Kl、"'Kn — l、Kn表不光轴La、.“、Lb、…向光照射面Gd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照射位置即光轴照射位置。
图7是表不在所有的发光兀件都为同一光量的情况下,光照射区域Ld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照度分布α I、α 2、α 3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图7 Ca)表示在第I光源组220a単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Ld的情况下,使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的光轴La、…照射至光照射区域Ld的照度分布α I。图7 (b)表不在第2光源组220b単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Ld的情况下,使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I)、…、212b (12)的光轴Lb、…照射至光照射区域Ld的照度分布α 2。图7 (C)表不使第I以及第2光源组220a、220b中的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
212b (I).....212b (12)的光轴La、…、Lb、…照射至光照射区域Ld时的照度分布α 3。
其中,在图7 (a)以及图7 (b)中,原稿G的光照射面Gd (具体而言是光照射区域Ld)的主扫描方向X的明暗的重复所导致的照度不均匀的中央的照度为M [Lx]。该情况在后述的图16 (a)以及图16 (b)中也同样。另外,在图7中,以一端(图6中的左端)的发光元件为横轴的原点,附图标记β I β 16表不亮部的顶点,附图标记Y I Y 15表不暗部的最低点。该情况在后述的图9、图16、图17以及图20中也同样。 如图7所示,表示照度不均匀的照度分布α 3 (參照图7 (C))为第I光源组220a的照度分布α I (參照图7 Ca))与第2光源组220b的照度分布α 2 (參照图7 (b))所合成的(求和)照度分布,振幅、变动周期不一定。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16)在同一光源组(具体而言是220a)内为同一间距(具体而言是P1),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兀件212b (I)、…、212b (12)在同一光源组(具体而言是220b)内为同一间距(具体而言是P2),在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为相互不同的间距(Pl < P2),因此原稿G的光照射面Gd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照度分布α 3 (參照图7 (C))的振幅、变动周期能够不为一定,由此,可以使照度不均匀不明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之间,光轴照射位置KU ->Kn - UKn (參照图6)的至少ー个(具体而言是Κ1、Κ7、…、Κη —5)—致。其中,η为3以上的整数。在本实施方式中,η为24。以下,以η为24来进行说明。S卩,第I光源组220a的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 (16)的光轴照射位置的至少ー个K1、K7、…、Κ19与第2光源组220b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光轴照射位置的至少ー个Kl、K7、…、K19 一致。具体而言,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的每隔4个的光轴La与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每隔3个的光轴Lb位于与主扫描方向X正交的同一假想平面上。这样,能够使光轴照射位置Kl、K7、…、K19按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之间的间距的长度(具体而言Pl = 18mm、P2 = 24mm)的最小公倍数(具体而言是72mm)的长度一致。由此,能够使照度在所有的发光元件都为同一光量的情况下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之间的一致的光轴照射位置K1、K7、…、K19为最大。由此,能够将照度分布α3 (參照图7 (C))—致的光轴照射位置Kl、Κ7、…、Κ19的亮部的顶点β I、β 5、…、β 13以外的亮部的顶点β 2、β 3、β 4、β 6、…、β 12、β 14、β 15、β 16的照度抑制得较低,进而能够减少应设定光量的发光元件的数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16)的间距Pl与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间距P2为与对方的光源组中的间距的整数倍不同的长度(參照图6)。由此,能够减少在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光轴照射位置一致的发光元件,来増加光轴照射位置的数量。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图,是以图像读取装置100中的控制部400为中心表示的控制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00还具备负责图像读取装置100整体的控制的控制部400、信号处理部510和存储部520。控制部400具备主控制部410、原稿读取控制部420、图像处理部430和光量控制部 440。主控制部410与原稿读取控制部420、图像处理部430、光量控制部440、信号处理 部510以及光学系统驱动部530连接。具体而言,主控制部410由包括CPU等处理部410a和包含ROM以及RAM等存储器的存储部410b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主控制部410的处理部410a将预先保存于存储部410b的ROM的控制程序下载至存储部410b的RAM上来执行,从而控制各种构成要素。其中,主控制部410接收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D的控制图像形成动作整体的控制部(未图示)的指示。原稿读取控制部420基于来自主控制部410的指示信号,来控制光电变换元件205的原稿G的读取动作。信号处理部510与光电变换元件205连接,基于来自主控制部410的指示信号,来处理来自光电变换元件205的信号。这里,信号处理部510为模拟前端(AFE) 1C,对由光电变换元件205输出的信号(摄像信号)进行OB (Optical Blank :光黑)钳位、⑶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 :相关双米样)、AGC(Auto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ADC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模数转换)等信号处理。信号处理部510包含将来自光电变换元件205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这里为8比特数字图像信号)的电路。图像处理部430基于来自主控制部410的指示信号,来对通过信号处理部510变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各种图像处理,这里,为图像处理用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 :专用集成电路)。光量控制部440具备控制电路441、设定部442和调整部443。光量控制部440这里为发光元件控制器,与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212b (I)、…、212b (12)连接。光量控制部440基于来自主控制部410的指示信号,来控制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212b (I)、…、212b (12)的0N/0FF以及出射光量(具体而言是电流值)。另外,控制电路441具备检测部441a。其中,关于检测部441a、调整部443以及存储于存储部520的第I以及第2位置表TP1、TP2、第I增加光量Nal、Na2、第2增加光量Nbl、Nb2以及第I以及第2光量表111、112、第5增加光量他1、他2、第6增加光量Nf I、Nf2,在后详述。设定部442将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光量设定成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的设定值Ks。这里,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的设定值Ks为使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 (16)的光量以及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兀件212b (I)、…、212b (12)的光量相对于图7 (C)所不的照度分布α3变更为使照度分布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值。这里,“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是指对于原稿G的光照射面Gd的主扫描方向X的明暗的重复中的各相邻的亮部的顶点β1^··β15 (參照图7 (c))与暗部的最低点Y I、…Y 15 (參照图7 (c))的照度差的程度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间的范围。作为所述照度差的程度,能够例示在照度分布α 3中,用各相邻的亮部的顶点β I、…β 15所对应的位置与暗部的最低点Y I、…Y 15所对应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去除从各相邻的亮部的顶点β 、…β 15的照度中减去暗部的最低点Y I、…Y 15的照度的值所得的值(倾斜度)。另外,作为所述照度差的程度,能够例示在照度分布α 3中,用各相邻的亮部的顶点β I、…β 15的照度与暗部的最低点Y I、…Y 15的照度的平均值去除从各相邻的亮部的顶点β I、…β 15的照度中减去暗部的最低点Y I、…Y 15的照度的值所得的值(脉动率)。而且,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都为同一光量的情况下,当照度分 布α3 (參照图7 (C))偏离预先设定的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时,通过设定部442被设定为照度分布ct 3处于基准范围内的光量。S卩,在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中,当照度分布α 3偏离基准范围时,降低或者増加光量来进行使照度分布处于基准范围内的设定。这样,能够抑制照度不均匀,可以进ー步使照度不均匀不明显。图9是表示相对于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 3,将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兀件212b (I)、…、212b (12)的光量设定成使照度分布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照度分布α 4的曲线图。其中,在图9中,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 3用虚线来表示。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对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之间光轴照射位置一致的发光元件降低光量。具体而言,降低光轴照射位置一致的第I发光元件212a(l)、212a (5),212a (9),212a (13)以及/或者第 2 发光元件 212b (I),212b (4),212b (7)、212b (10)的光量。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于光轴照射位置(具体而言是Kl K24)的至少ー个(具体而言是K1、K7、…、Κ19) 一致,所以能够尽量減少要设定(调整)的发光元件(例如仅通过降
低光轴照射位置Kl、Κ7.....Κ19 一致的发光元件的光量),来使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
α3成为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分布。由此,能够简单化预先调整光量的调整作业。其中,对于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光量而言,能够由部件制造商等使用对各发光元件的通过设计上的模拟获得的设定值,或者/以及使用I台或者数台采样机的对各发光元件实际采样的调整值,来预先设定设定部442。图10是详细地表示图8所示的框图的光量控制部440部分的布线图。其中,在图10中,原稿读取控制部420、存储部520、光学系统驱动部530等未图示。如图10所示,第I光源组220a具备多条(具体而言是4条)第I布线(具体而言是Al、A2、A3、A4)。第2光源组220b具备多条(具体而目是3条)第2布线(具体而目是BI、B2、B3)。
4条第I布线Al、A2、A3、A4以多个为单位(具体而言是4个为单位)串联连接多个(具体而言是16个)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3条第2布线BI、B2、B3以多个为单位(具体而言是4个为单位)串联连接多个(具体而言是12个)第2发光元件212b(I) 212b (12)。第I布线A1、A2、A3、A4以及第2布线BI、B2、B3的一端与光量控制部440连接,另一端与电源(电源电压+ Vcc)连接。而且,光量控制部440根据来自主控制部410的指示信号,按各布线调整与第I布线A1、A2、A3、A4连接的4个为单位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212a (5) 212a (8),212a (9) 212a (12),212a (13) 212a(16)。另外,光量控制部440根据来自主控制部410的指示信号,按各布线调整与第2布线B1、B2、B3连接的4个为单位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的出射光量。这样,能够相对于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 3,以多个为单位(具体而言是4个为单位)将多个(具体而言是16个)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以及/或者多个(具体而言是12个)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的光量设定成照度分布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由此,能够简单化预先调整光量的调整作业。
然而,在多列的光源组(具体而言是第I以及第2光源组220a、220b)的至少ー个光源组具备以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多个发光元件(具体而言是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I) 212a (16),212b (I) 212b (12))的多条布线(具体而言是第I以及第2布线Al A4、BI B3)的情况下,若多条布线(例如4条第I布线Al A4)中的位于同一布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例如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沿主扫描方向X连续地排列,则当以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发光元件(例如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不亮吋,在主扫描方向X上连续的发光兀件(例如第I发光兀件212a (I) 212a (4))在主扫描方向X上连续地不亮,因此原稿G的所述光照射面Gd上的照度的下降部分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宽度会变大,因此照度不均匀会明显。从该观点来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排列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l) 212a(16),212b (I) 212b (12)。图11是表示与图10所示的光量控制部440连接的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I) 212a (16),212b (I) 212b (12)的在第I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a、213b上的排列构成的电路图。如图11所示,在第I光源组220a中,4条第I布线A1、A2、A3、A4中的位于同一布线(例如Al)上的第I发光元件间(例如212a (I)与212a (2)之间,212a (2)与212a (3)之间,212a (3)与212a (4)之间)沿主扫描方向X以同一排列顺序逐一排列有位于其他的布线(例如 A2 A4)上的第 I 发光元件(例如[212a (5),212a (9),212a (13)],[212a (6)、212a (10),212a (14)], [212a (7),212a (11),212a (15)])。另外,在第 2 光源组 220b中,3条第2布线BI、B2、B3中的位于同一布线(例如BI)上的第2发光元件间(例如212b(I)与 212b (2)之间,212b (2)与 212b (3)之间,212b (3)与 212b (4)之间),沿主扫描方向X以同一排列顺序逐一排列有位于其他的布线(例如B2 B3)上的第2发光兀件(例如[212b (5),212b (9)],[212b (6),212b (10)],[212b (7),212b (11)])。这样,例如当以多个为单位(具体而言是4个为单位)串联的发光元件(例如,与第I布线Al连接的第I发光兀件212a (I) 212a (4))不亮时,由于沿主扫描方向X散布的发光兀件(例如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不亮,因此也能够使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在主扫描方向X上分散,由此,能够分散原稿G的光照射面Gd上的照度的下降部分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宽度,正因为这样,能够使照度不均匀不明显。这里,将同一布线例示成第I布线Al以及第2布线BI,对其他的第I布线A2、A3、A4以及第2布线B2、B3也能够同样地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第I光源组220a中,4条第I布线Al、A2、A3、A4在第I光源基板213a上发光元件搭载部分以外的部分沿主扫描方向X配设,另ー方面,发光元件搭载部分多次(这里是4次)沿副扫描方向Y交替地弯曲180°来依次配设。而且,各发光元件搭载部分上搭载有第I发光元件(具体而言是[212a (l)、212a (2),212a (3),212a (4)]、…、[212a (13),212a (14),212a (15),212a (16)])。另外,在第 2 光源组 220b 中,3 条第 2 布线B1、B2、B3在第2光源基板213b上发光元件搭载部分以外的部分沿主扫描方向X配设,另ー方面,发光元件搭载部分多次(这里是4次)沿副扫描方向Y交替地弯曲180°来依次配设。而且,各发光元件搭载部分上搭载有第2发光元件(具体而言是[212b (I),212b (2)、212b (3),212b (4)]、 ...、[212b (9),212b (10),212b (11),212b (12)])。
然而,如图7 (c)所示,照度分布α 3是以多列的光源组(具体而言是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的间距(具体而言是Pl、P2)的长度(具体而言是18mm、24mm)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具体而言是72mm)为周期重复相同波形的分布。从该观点来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光源组220a中的4条第I布线Al、A2、A3、A4分别构成为按用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的间距Pl的长度18mm去除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的间距PI、P2的长度18mm、24mm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72_所得的4个串联连接第I光源组220a的沿主扫描方向X排列的第 I 发光元件 212a (I) 212a (4),212a (5) 212a (8),212a (9) 212a (12)、212a (13) 212a (16)。另外,第2光源组220b中的3条第2布线B1、B2、B3分别构成为按用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间距P2的长度24mm去除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的间距P1、P2的长度18mm、24mm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72_所得的3个串联连接第2光源组220b的沿主扫描方向X排列的第2发光元件 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这样,能够配合照度分布α 3 (參照图7 (C))的周期来设定由设定部442设定的第I以及第2光源组220a、220b中的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212b(I)、…、212b (12)的光量,由此,可以简单且精度良好地调整光量。其中,在图11中,附图标记Tal Tal6表不排列设置于第I光源基板213a上的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 (16)的位置(排列顺序),附图标记Tbl Tbl2表不排列设置于第2光源基板213b上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位置(排列顺序)。图12是表示图8所示的光量控制部440的详细的概略构成的ー个例子的电路图。如图12所示,调整部443具备恒流机构Ial Ia4、Ibl Ib3和可变电阻机构Ral Ra4、Rbl Rb3。恒流机构Ial Ia4的一端与第I布线Al A4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可变电阻机构Ral Ra4连接。另外,恒流机构Ibl Ib3的一端与第2布线BI B3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可变电阻机构Rbl Rb3连接。
控制电路441与恒流机构Ial Ia4和可变电阻机构Ral Ra4之间的连接部al a4连接,构成为分别使连接部al a4的端子电压Val Va4在发光时总是维持为相同电压值。另外,控制电路441和恒流机构Ibl Ib3与可变电阻机构Rbl Rb3间的连接部bl b3连接,构成为分别使连接部bl b3的端子电压Vbl Vb3在发光时总是维持为相同电压值。恒流机构Ial Ia4构成为分别使在连接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212a (5) 212a (8),212a (9) 212a (12),212a (13) 212a (16)的第 I 布线 A1、A2、A3、A4中流动的电流为一定的电流值。恒流机构Ibl Ib3也同样构成为分别使在连接第2 发光元件 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的第 2 布线B1、B2、B3中流动的电流为一定的电流值。恒流机构Ial Ia4、Ibl Ib3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恒流机构。作为恒流机构Ial Ia4、Ibl Ib3,例如能够例示包含晶体管、调节器的恒流电路。可变电阻机构Ral Ra4、Rbl Rb3构成为由控制电路441进行工作控制,来变更自身的电阻值。可变电阻机构Ral Ra4、Rbl Rb3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可变电阻机 构。作为可变电阻机构Ral Ra4、Rbl Rb3,虽不限于此,但代表性地能够例不由控制电路441进行工作控制的使用了半导体开关的数字型可变电阻器,例如,能够举出通过工作控制与串联连接的多个固定电阻器的各固定电阻器并联连接的半导体开关来切换通电的固定电阻器的可变电阻器、通过工作控制与串联连接的多个固定电阻器的各连接点连接了一端子的半导体开关来切换通电的固定电阻器的可变电阻器。具备该构成的光量控制部440通过控制电路441分别将连接部al a4、bl b3的端子电压val va4、vbl vb3控制成总是为相同电压值,因此,通过改变可变电阻机构Ral Ra4、Rbl Rb3 的电阻值 ral ra4、rbl rb3,根据 ial = val/ral, ia2 = va2/ra2, ia3 = va3/ra3, ia4 = va4/ra4, ibl = vbl/rbl, ib2 = vb2/rb2, ib3 = vb3/rb3 的公式,结果能够由恒流机构Ial Ia4改变在第I布线Al A4中流动的电流ial ia4以及由恒流机构Ibl Ib3改变在第2布线BI B3中流动的电流ibl ib3。其中,光量控制部440也可以通过使电阻值ral rb4固定,由控制电路441改变连接部al a4、bl^b3的端子电压val va4、vbl vb3,来由恒流机构Ial Ia4改变第I布线Al A4中流动的电流ial ia4以及由恒流机构Ibl Ib3变更第2布线BI B3中流动的电流ibl ib3。另外,检测部441a构成为检测以4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第I发光元件212a(l) 212a (4),212a (5) 212a (8),212a (9) 212a (12),212a (13) 212a (16)以及第2 发光元件 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是否不売。具体而言,检测部441a通过判断连接部al a4、bl b3的端子电压val va4、vbl vb3是否为OV来检测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212a (5) 212a (8)、212a (9) 212a (12),212a (13) 212a (16)以及第 2 发光元件 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是否不亮。例如,当由于第I布线Al的断线,或者由于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的不良造成与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连接的第I布线Al的连接部al的端子电压val为OV时,检测部441a能够识别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不亮。对于与其他的第I布线A2 A4连接的第I发光元件 212a (5) 212a (8),212a (9) 212a (12),212a (13) 212a (16)以及与第2 布线 BI B3 连接的第 2 发光元件 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也能够同样地识别。而且,根据检测部441a的检测结果,当以多个为单位(具体而言是4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第 I 发光元件 212a (I) 212a (4),212a (5) 212a (8),212a (9) 212a(12),212a (13) 212a (16)以及第 2 发光元件 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不亮时,光量控制部440如下来控制。S卩,对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 3进行第I光量控制,S卩,使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a (4))的光源组(例如第I光源组220a)中的位于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a (4))的旁边(当不亮的发光元件位于两端以外时两旁中的至少ー旁, 位于端部时单侧)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5)], [212a (13),212a (6)], (212a (14),212a
(7))、[212a (15),212a (8)])的光量增加为使照度分布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这里,第I光量控制仅使要进行光量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增加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的第I增加光量Nal、Na2或者第2增加光量Nbl、Nb2 (參照图8)。这里,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的第I増加光量Nal或者第2増加光量Nb I是使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旁边(这里,当不亮的发光元件位于两端以外时两旁,位于端部时单侧)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变更为使照度分布α3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值。另外,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的第I増加光量Na2或者第2増加光量Nb2是使不亮的处于端部的发光元件的单侧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变更为使照度分布α 3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值。该增加光量能够通过对各发光元件的设计上的模拟,或者/以及通过用I台或者数台采样机的实际的采样,来预先设定。这样,通过进行第I光量控制,能够补偿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a(4))的在原稿G的光照射面Gd上的照度降低,由此,能够确保光照射面Gd上的光量,如图9所示,可以使照度分布α 4维持在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与第I布线Al A4的连接关系以及第I发光元件212a(l) 212a(16)的第I光源基板213a上的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另外,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l) 212b (12)与第2布线BI B3的连接关系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的第2光源基板213b上的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同样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图13是第I以及第2位置表TP1、TP2的数据构造图。图13 (a)表示存储了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与第I布线Al A4的连接关系以及第I发光元件212a(I) 212a (16)的第I光源基板213a上的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第I位置表TPl的ー个例子。图13 (b)表示存储了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与第2布线BI B3的连接关系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的第2光源基板213b上的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第2位置表TP2的ー个例子。如图13 (a)所示,第I位置表TPl中存储有与第I布线Al连接的第I发光元件为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4),与第I布线A2连接的第I发光元件为第I发光元件212a (5) 212a (8),与第I布线A3连接的第I发光元件为第I发光元件212a (9) 212a (12),与第I布线A4连接的第I发光元件为第I发光元件212a (13) 212a (16)。另外,第I位置表TPl中存储有与第I光源基板213a上的位置Tal Tal6 (參照图11)对应以第 I 发光元件 212a (I),212a (5),212a (9),212a (13),212a (2),212a (6),212a
(10),212a (14),212a (3),212a (7),212a (11),212a (15),212a (4),212a (8),212a
(12)、212a(16)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关系。由此,光量控制部440例如当第I布线Al的发光元件不亮时,能够识别第I发光元件212a (I)的旁边(由于发光元件处于端部,因此是在单侦D的第I发光元件212a (5)、第I发光元件212a (2)的两旁的第I发光元件212a (13)、212a (6)、第I发光元件212a (3)的两旁的第I发光元件212a (14),212a (7)、第I发光元件212a (4)的两旁的第I发光元件212a (15),212a (8)来使其光量増加。对于第I布线A2 A4的发光元件不亮的情况也能够同样地识别来使光量増加。另外,如图13 (b)所示,第2位置表TP2中存储有与第2布线BI连接的第2发 光元件为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4),与第2布线B2连接的第2发光元件为第2发光元件212b (5) 212b (8),与第2布线B3连接的第2发光元件为第2发光元件212b(9) 212b (12)。另外,第2位置表TP2中存储有与第2光源基板213b上的位置Tbl Tbl2 (參照图11)对应地以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以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5),212b (9),212b (2),212b (6),212b (10),212b (3),212b (7),212b (11),212b(4),212b (8),212b (12)的顺序被排列的关系。由此,光量控制部440例如当第2布线BI的发光元件不亮时,能够识别第2发光元件212b (I)的旁边(由于发光元件处于端部,所以是单侧)的第2发光元件212b (5)、第2发光元件212b (2)的两旁的第2发光元件212b
(9),212b (6)、第2发光元件212b (3)的两旁的第2发光元件212b (10),212b (7)、第2发光兀件212b (4)的两旁的第2发光兀件212b (ll)、212b (8)来使光量增加。对于第2布线B2 B3的发光元件不亮的情况也能够同样地识别来使光量増加。使不亮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不处于端部的情况下的位于两旁的第I发光元件的光量増加的第I増加光量Nal以及使不亮的第2发光元件212b(l)、…、212b( 12)不处于端部的情况下的位于两旁的第2发光元件的光量増加的第2増加光量Nbl
如前所述,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另外,使不亮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处于端部的情况下的位于单侧的第I发光元件的光量増加的第I増加光量Na2以及使不亮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处于端部的情况下的位于单侧的第2发光元件的光量増加的第2増加光量Nb2如前所述,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其中,第I以及第2増加光量Na2、Nb2分别能够为第I以及第2増加光量Nal、Nbl的2倍的光量。另外,当根据检测部441a的检测結果,以多个为单位(具体而言是4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第 I 发光元件 212a (I) 212a (4),212a (5) 212a (8),212a (9) 212a(12),212a (13) 212a (16)以及第 2 发光元件 212b (I) 212b (4),212b (5) 212b
(8),212b (9) 212b (12)不亮时,光量控制部440如下控制。S卩,对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 3进行第2光量控制,S卩,使与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a (4))处于不同的光源组(例如第2光源组220b)中的有助于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a (4))的光照射面Gd上的照度分布α 3的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例如[212b (I)]、[212b (2)]、[212b (3)]、[212b (4)])的光量增加为使照度分布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这里,第2光量控制使要进行光量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光量仅增加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的第I光量表TLl的第3増加光量Ne (I) Ne(20)或者第2光量表TL2的第4增加光量Nd (I) Nd (20)(參照后述的图14))。这里,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的第I光量表TLl的第3増加光量Ne (I) Ne (20)或者第2光量表TL2的第4増加光量Nd (I) Nd (20)是使參与不亮的发光元件的光照射面Gd上的照度分布α 3的(对照度分布α 3产生照度的影响)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变更为使照度分布α3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值。该增加光量能够通过对各发光元件的设计上的模拟,或者/以及通过I台或者数台采样机的实际采样来预先设定。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与对其照度分布α3产生照度的影响的(具体而言是光轴照射位置接近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的对应关系如前所述,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中。另外,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与对其照度分布α 3产生照度的影响的(具体而言是光轴照射位置接近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的对应关系如前所述,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0 中。
图14是第I以及第2光量表TL1、TL2的数据构造图。图14 (a)表示存储了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与对其照度分布α 3产生照度的影响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的对应关系以及使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I) Ne (20)的第I光量表TLl的ー个例子。图14 (b)表示第2发光元件212b (I) 212b (12)与对其照度分布α 3产生照度的影响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的对应关系以及使第I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I) Nd (20)的第2光量表TL2的ー个例子。如图14 (a)所不,第I光量表TLl中分别建立对应地存储有对于第I发光兀件212a (I)使第2发光兀件212b (I)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I),对于第I发光兀件212a (5)使第2发光元件212b (5)的光量増加的第3増加光量Ne (2),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9)使第2发光元件212b (5),212b (9)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3)、Ne (4),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13)使第2发光元件212b (9)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5),对于第I发光兀件212a (2)使第2发光兀件212b (2)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6),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6)使第2发光元件212b (6)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7),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10)使第2发光元件212b (6),212b (10)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8)、Ne (9),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14)使第2发光元件212b
(10)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0),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3)使第2发光元件212b (3)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1),对于第I发光兀件212a (7)使第2发光兀件212b (7)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2),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11)使第2发光元件212b (7),212b (11)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3),Ne (14),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15)使第2发光元件212b (11)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5),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4)使第2发光元件212b (4)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6),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8)使第2发光元件212b (8)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7),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12)使第2发光元件212b (8),212b (12)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18)、Ne (19),对于第I发光元件212a (16)使第2发光元件212b (12)的光量增加的第3增加光量Ne (20)。由此,例如当第I布线Al的发光元件不亮时,光量控制部440能够识别对第I发光元件212a (I)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2发光元件212b (1),对第I发光元件212a (2)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2发光元件212b (2),对第I发光元件212a (3)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2发光元件212b (3),对第I发光元件212a (4)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2发光元件212b (4),来使光量増加。对于第I布线A2 A4的发光元件不亮的情况也能够同样地识别来使光量增加。另外,如图14 (b)所示,第2光量表TL2中分别建立对应地存储有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I)使第I发光元件212a (I)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1),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5)使第I发光元件212a (5),212a (9)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2)、Nd (3),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9)使第I发光元件212a (9),212a (13)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4)、Nd (5),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2)使第I发光元件212a (2)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6),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6)使第I发光元件212a (6)、212a (10)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7)、Nd (8),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10)使第I发光元件212a (10),212a (14)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9)、Nd (10),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3)使第I发光元件212a (3)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11),对于 第2发光元件212b (7)使第I发光元件212a (7),212a (11)的光量増加的第4増加光量Nd (12),Nd (13),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11)使第I发光元件212a (ll)、212a (15)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14),Nd (15),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4)使第2发光元件212b (4)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16),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8)使第I发光元件212a (8),212a (12)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17),Nd (18),对于第2发光元件212b (12)使第I发光元件212a (12),212a (16)的光量增加的第4增加光量Nd (19),Nd
(20)。由此,例如当第2布线BI的发光元件不亮时,光量控制部440能够识别对第2发光元件212b (I)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I发光元件212a (1),对第2发光元件212b (2)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I发光元件212a (2),对第2发光元件212b (3)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I发光元件212a (3),对第2发光元件212b (4)的照度产生影响的第I发光元件212a (4),来使光量増加。对于第2布线B2 B3的发光元件不亮的情况也能够同样地识别来使光量增カロ。这样,通过进行第2光量控制,能够补偿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b
(4))的在原稿G的光照射面Gd上的照度降低,由此,能够确保光照射面Gd的光量,如图9所示,可以使照度分布α 4维持在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而且,在使与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a (4))不同的光源组(例如第2光源组220b)中的与不亮的发光元件(例如212a (I) 212a (4))对应的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例如212b (I) 212b (4))的光量增加的情况下,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例如212b
(I) 212b (4))串联连接于布线(例如I条第2布线BI)(參照图11),因此仅对与该布线(例如I条第2布线BI)连接的发光元件(例如212b (I) 212b (4))调整光量即可解决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第I光量控制与第2光量控制双方的情况下,能够预先在存储部中存储第5増加光量Nel、Ne2 (參照图8)、第6増加光量Nf I、Nf2 (參照图8)以及第7增加光量Ng (I) Ng (20)(參照图14 (a))和第8增加光量Nh (I) Nh (20)(參照图 14 (b))。
具体而言,在进行第I光量控制与第2光量控制双方的情况下,在第I光量控制中,能够分别使用第5増加光量Nel、Ne2以及第6増加光量Nf I、Nf2来代替第I増加光量Nal、Na2以及第2増加光量Nbl、Nb2,另外,在第2光量控制中,能够分别使用第7増加光量Ng (I) Ng (20)以及第8增加光量Nh (I) Nh (20)来代替图14所示的第3增加光量Ne (I) Ne (20)以及第4增加光量Nd (I) Nd (20)。图8所示的第5增加光量Nel、Ne2和第6增加光量Nf I、Nf2以及图14所示的第7增加光量Ng (I) Ng (20)和第8增加光量Nh (I) Nh (20)是使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旁边(这里,当不亮的发光元件位于两端以外时位于两旁,位于端部时位于单侧)的发光元件的光量与对不亮的发光元件的在光照射面Gd上的照度分布α 3产生照度的影响的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变更为使照度分布α 3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值。该增加光量能够通过对各发光元件的设计上的模拟,或者/以及用I台或者数台采样机的实际采样,来预先设定。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I布线Al Α4以及第2布线BI Β3分别为4条以及3条,与各布线连接的发光元件为4个,但不限于此,能够根据光源211、光量控制部440 等构成来适当设定。另外,光量控制部440也可以对I条布线以I个为单位连接发光元件,来设定以及调整各个发光元件的光量。另外,将第I发光元件的间距Pl设为18mm,将第2发光元件的间距P2设为24mm,但不限于此,能够根据到发光元件的光照射区域Ld的光轴距离、发光元件的排列个数等来适当设定。另外,本实施方式在存储部520中预先存储有相对于原来的光量值的光量的増量值(相对值)作为增加光量,也可以在存储部520中预先存储在原来的光量值上加上相对值后的绝对值。(其他的实施方式)图15是表不分别搭载于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上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的排列状态的其他例子的概略俯视图。图15所示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除了在图6所示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中,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上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保持原样地使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沿主扫描方向X错开以外,具有与图6所示的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同样的构成。其中,在第I光源基板213a以及第2光源基板213b上,使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中的至少一方沿主扫描方向X错开即可。图15所示的多个发光元件(具体而言是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
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具有光轴照射位置Kl、…、Km — I、Km (參照后述的图15)在多列的光源组(具体而言是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都不一致的构成。其中,m为4以上的整数。在本实施方式中,m为28。以下,以m为28来进行说明。S卩,第I光源组220a的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 (16)的光轴照射位置K2、K3、…、Κ28与第2光源组220b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光轴照射位置K1、K4、…、Κ27相互不同。
在图15所示的构成中,在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光轴La、···、Lb、…向光照射面Gd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照射位置即光轴照射位置K1、…、K27、K28都不—致。这样,能够使光轴照射位置Κ1、…、Κ27、Κ28的数量为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合计个数的量(最大个数的量),正因为这样,能够使照度不均匀不明显。图16是表不所有的发光兀件都为同一光量的情况下,光轴照射位置K1、…、K27、K28都不一致的照度分布α 、α2、α 5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图16 (a)表示第I光源组220a単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Ld的情况下的使第I光源组220a中的第I发光元件212a(I)、…、212a (16)的光轴La、…照射至光照射区域Ld的照度分布α I。图16 (b)表不第2光源组220b単独地照射光照射区域Ld的情况下的使第2光源组220b中的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的光轴Lb、…照射至光照射区域Ld的照度分布α 2。图
16 (c)表示使第I以及第2光源组220a、220b中的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 (I).....
212a (16),212b (l)、...、212b (12)的光轴 La、...、Lb、 照射至光照射区域 Ld 的情况下的照度分布α5。在图16 (C)中,虚线表示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 3。如图16 (C)所示,在光轴照射位置Κ1、…、Κ27、Κ28都不一致的照度分布α5中,与光轴照射位置Κ1、…、Κ23、Κ24的至少ー个Kl、Κ7、…、Κ19 一致的照度分布α 3 (參照图16 (c)的虚线)相比,能够使光照射区域Ld中的照度在主扫描方向X上分散。图17是表示将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12)的光量设定成使图16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5处于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内的光量的照度分布α 6的曲线图。其中,在图17中,图16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5用虚线来表示。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使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光轴照射位置接近的发光元件的光量降低。具体而言,降低光轴照射位置接近的第I发光元件212a(l)、212a (2),212a (5),212a (6),212a (9),212a (10),212a (13),212a (14)以及/或者第2 发光元件 212b (I),212b (2),212b (4),212b (5),212b (7),212b (8),212b (10),212b
(II)的光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列的光源组设为2列的第I以及第2光源组220a、220b,也可以是3列以上的光源组。图18是表示具备第I至第4光源组220a、220b、220c、220d这4列光源组的光源211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图18所示的光源211除了在图4 (b)所示的光源211中增加了第3光源组210c以及第4光源组220d以外,具有与图4(b)所示的光源211同样的构成。因此,在图18中,对于与图4 (b)所示的光源211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图19是从图18所示的光源211中取出第I至第4光源组220a、220b、220c、220d来排列的俯视图。第3光源组210c以及第4光源组220d分别具备第3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I)、…、212d (8)。第3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I)、…、212d (8)分别搭载于第3光源基板213c以及第4光源基板213d上。第3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I)、…、212d(8)都为发光二极管(LED)元件。第3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212d(I)、…、212d (8)具有在规定的ー个方向强的指向特性。从第3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c(I)、…、212c (10)、212d (I)、…、212d (8)射出的光中的光束最强的方向为光轴Lc、…、LcU …。其中,第 3 以及第 4 发光元件 212c (I)、…、212c (10)、212d (I)、…、212d (8)为与第I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212b (I)、…、212b (12)相同类型(型式)的发光元件。第3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I)、…、212d
(8)朝原稿G的沿主扫描方向X延伸的一定的光照射区域Ld侧照射光。其中,从各第3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到光照射区域Ld的光轴La的距离即第3光轴距离都为同一距离。另外,从各第4发光元件212d (I)、…、212d (8)到光照射区域Ld的光轴Lb 的距离即第4光轴距离都为同一距离。这里,第I至第4光轴距离为同一距离。第3光源组220c中的第3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在同一光源组(具体而言是220c)内为同一间距(具体而言是P3),第4光源组220d中的第4发光元件212d(I)、…、212d (8)在同一光源组(具体而言是220d)内为同一间距(具体而言是P4)。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16)、第2发光元件212b (I)、…、212b (12)、第3发光元件212c (I)、…、212c (10)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I)、…、212d (8)在第I光源组220a、第2光源组220b、第3光源组220c以及第4光源组220d间为相互不同的间距(Pl< P2 < P3 < P4)。具体而言,间距P3为30mm,间距P4为36mm。其中,间距P3是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3发光元件中心(光出射部)间的距离,间距P4是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4发光元件中心(光出射部)间的距离。另外,关于针对第3光源组220c以及第4光源组220d的对发光元件的布线的配置、光量控制,能够与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同样地构成。而且,在第I至第4光源组220a 220d中,第I发光元件212a (I)、第2发光元件212b (I)、第3发光兀件212c (I)以及第4发光兀件212d (I)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l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3)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2)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2上。第I发光元件212a (5)、第2发光元件212b (4)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3)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3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6)以及第3发光元件212c (4)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4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7)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4)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5上。另外,第2发光兀件212b (6)以及第3发光兀件212c (5)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6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9)、第2发光元件212b (7)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5)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7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ll)、第3发光元件212c
(7)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6)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北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13)、第2发光元件212b (10)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7)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9上。另外,第2发光元件212b (11)以及第3发光元件212c (9)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lO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15)以及第4发光元件212d (8)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ll上。另外,第I发光元件212a (16)以及第3发光元件212c (10)的光轴照射位置位于同一假想直线J12上。其中,在第I至第4光源组220a 220d中,也可以是各发光元件的光轴照射位置都不一致的构成。图20是表示使第I至第4光源组220a、220b、220c、220d中的第I至第4发光元件 212a (I)、…、212a (16),212b (I)、…、212b (12),212c (I)、…、212c (10)、212d(I)、…、212d (8)的光轴La、…、Lb、…、Lc、…、Ld、…照射至光照射区域Ld的情况下的照度分布α 7的曲线图。如图20所示,照度分布α7与图7 (C)所示的照度分布α 3相比,亮部的顶点β I β 15与暗部的最低点Y I Y 15的照度差的程度小的位置多,因此能够抑制照度不均匀,可以使照度不均匀更不明显。此外,以上说明的图像读取装置100是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图像读取装置,也可以是等倍光学系统类型的图像读取装置。[实施例] 接下来,比较了在图4所示的构成的光源211中第I发光元件212a为29个、第2发光元件212b为19个、第I发光元件212a的间距Pl为10mm、第2发光元件212b的间距P2为15mm的情况下的算出了脉动率的实施例I与在实施例I的构成中降低了在光量分布中与光量大的位置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光量的情况下的算出了脉动率的实施例2,因此以下对此进行说明。图21表示第I光源组220a的所有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29)都为相同光量,第2光源组220b的所有的第2发光兀件212b (I)、…、212b (19)都为相同的、且与第I发光兀件212a (I)、…、212a (29)不同的光量的情况下的实施例I的光量分布,图22表示在实施例I的构成中,使第I光源组220a以及第2光源组220b间光轴照射位置一致的发光元件降低了光量的情况下的实施例2的光量分布。图21 (a)以及图22 (a)表示第I光源组220a单独的光量分布,图21 (b)以及图22 (b)表示第2光源组220b单独的光量分布,图21 (c)以及图22 (c)表示合成了第I以及第2光源组220a、220b的光量分布的光量分布。其中,在图21以及图22中,纵轴为光量,単位用I个发光元件的光轴(中心)的光量为I的比率来表示。在实施例I以及实施例2中,均使用配光(指向)特性的半值角约为45°的LED作为发光元件,第I以及第2光轴距离Ha、Hb (參照图4 (b))都为10mm,在实施例2中,在使光轴照射位置K1、K5、K9、…、Κ37—致的第I发光元件212a (I),212a (4)、…、212a (28)以及第2发光元件212b (l)、212b (3)、…、212b (19)中的至少一方(这里为第I发光元件212a (l)、212a (4)、…、212a (28))的光量降低11. 5%这ー条件下,算出了脉动率。这里,脉动率为用各亮部的顶点的光量与各暗部的最低点的光量的平均值去除从各亮部中的最高的光量减去各暗部中的最低的光量后的值所得的值。其中,脉动率的算出由于主扫描方向X的两端部的光量低下,因此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距离50mm 250mm之间进行。其结果,脉动率在图21 (C)所示的实施例I的光量分布中为3.9%,与此相对,在图22 (c)所示的实施例2的光量分布中为3.4%,降低了 0.5%。由此可知,与实施例I的光照射区域Ld的照度不均匀相比,实施例2的光照射区域Ld的照度不均匀被减轻。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g或者主要的特征地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例在所有的点上仅不过是例示,不作为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不受说明书原文的任何限制。此外,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均等范围的变形、变 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ー种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照明装置,其具备多列的光源组,该多列的光源组沿主扫描方向分别排列设置了用于朝原稿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原稿读取部,其读取所述照明装置所照明的来自所述原稿的反射光,该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干, 还具备设定部,该设定部用于设定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光量, 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在同一光源组内以同一间距且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以相互不同的间距来对所述原稿的光照射面进行照明, 当表示所述原稿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明暗重复所导致的照度不均匀的照度分布偏离了预先设定的所述照度不均匀的基准范围时,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被所述设定部设定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至少两个光源组中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构成为面向所述光照射面的光轴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射位置即光轴照射位置的至少ー个在所述至少两个光源组间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构成为面向所述光照射面的光轴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照射位置即光轴照射位置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都不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广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多列的光源组的至少ー个光源组具备以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多条布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在位于所述多条布线中的同一布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之间,沿所述主扫描方向以同一排列顺序逐一地排列有位于其他布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兀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ー个光源组中的所述多条布线,分别按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的间距的长度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除以该ー个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的间距的长度所得的个数串联连接排列于该ー个光源组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发光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当以所述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不亮时,执行第I光量控制,该第I光量控制使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光源组中的位于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旁边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增加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当以所述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不亮时,执行第2光量控制,该第2光量控制使与不亮的发光元件处于不同的所述光源组中的參与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所述照度分布的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增加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干, 当以所述多个为单位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不亮时,执行第2光量控制,该第2光量控制为使与不亮的发光元件处于不同的所述光源组中的參与不亮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光照射面上的所述照度分布的预先设定的发光元件的光量增加为使所述照度分布处于所述基准范围内的光量。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广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其在记录片材上形成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到的所述原稿的图像。
11.ー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干, 具备多列的光源组,该多列的光源组沿主扫描方向分别排列设置了用于朝原稿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在同一光源组内以同一间距且在所述多列的光源组间以相互不同的间距来对所述原稿的光照射面进行照明。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具备沿主扫描方向分别排列设置了朝原稿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多列的光源组的照明装置中,多列的光源组中的发光元件在各个同一光源组内分别以同一间距且在多列的光源组间以相互不同的间距来对原稿的光照射面进行照明。
文档编号F21V19/00GK102833446SQ201210200319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堀内孝郎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