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5718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该背光源包括背板、光源和扩散板,光源设置在背板的板面上,扩散板与背板的板面相互平行,且扩散板设置在背板设置有光源的一侧、并与光源相对,扩散板与背板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与扩散板采用相同的材料、且一体成型形成。该背光源通过使支撑柱与扩散板采用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形成,不仅大大提高了背光源的组装效率,而且提升了画面质量。采用该背光源的显示装置,不仅提高了组装效率,而且提升了画面显示质量。
【专利说明】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装置主要由显示面板和背光源组成。显示面板通常设置在背光源上方。常见的背光源中光源的设置方式有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
[0003]如图1所示为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光源2设置在背板I上,光源2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到背光源上方的显示面板6上。通常会在背光源的光源2与显示面板6之间设置扩散板3,用于将光源2发出的光进行混合扩散,以使光源2发出的光更加均匀地照射到显示面板
6。目前,针对大尺寸显示面板的直下式背光源,由于尺寸较大,在背光源上方设置显示面板6之后,显示面板6中心区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会下陷,造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弧度,影像画面显示品质。
[0004]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在背板与扩散板之间设置支撑物,但支撑物需要在背板上打孔并用卡扣或螺丝固定,大大降低了背光源的组装效率。另外,在支撑物与扩散板接触位置会出现接触阴影,影像画面显示品质。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该背光源通过使支撑柱与扩散板采用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形成,不仅大大提高了背光源的组装效率,而且提升了画面质量。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背板、光源和扩散板,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背板的板面上,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的板面相互平行,且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背板设置有所述光源的一侧、并与所述光源相对,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扩散板采用相同的材料、且一体成型形成。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扩散板通过注塑形成为一体,所述支撑柱沿垂直于所述扩散板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背板设置有所述光源的板面。
[0008]优选的,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光源均匀且等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柱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分别落入所述背板的所述光源的间隔区域。
[0009]优选的,多个所述支撑柱的形状相同且均匀等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柱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光源的间隔区域。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形状包括倒圆锥台状、圆柱状和倒棱锥台状,所述支撑柱的高度设置为能使所述扩散板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均匀混合并扩散。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扩散板采用聚碳酸酯、苯乙烯共聚物或聚苯乙烯材料形成。
[0012]优选的,形成所述支撑柱的材料中还添加有发光粒子,所述发光粒子接受所述光源照射能够发光。[0013]优选的,所述发光粒子采用稀土元素钕或铕。
[0014]优选的,在所述背板和所述扩散板之间还设置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在对应着所述光源的区域开设有通孔,所述光源透过所述通孔射向所述扩散片,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与所述反射片接触。
[0015]优选的,所述扩散板的上方还设置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透过所述扩散板的光进行光学处理。
[0016]本发明还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还包括上述背光源,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源的上方。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源,通过使支撑柱与扩散板采用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形成,组装时,只需将一体的扩散板和支撑柱放置到背板上即可,无需对支撑柱进行固定,从而大大提高了背光源的组装效率;另外,一体成型的支撑柱与扩散板使得支撑柱与扩散板之间不会出现接触阴影,从而提升了画面质量。采用该背光源的显示装置,不仅提高了组装效率,而且提升了画面显示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0023]1.背板;2.光源;3.扩散板;31.支撑柱;4.发光粒子;5.光学膜片;6.显示面板;
7.反射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实施例1:
[002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如图2所示,包括背板1、光源2和扩散板3,光源2设置在背板I的板面上,扩散板3与背板I的板面相互平行,且扩散板3设置在背板I设置有光源2的一侧、并与光源2相对,扩散板3与背板I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31,支撑柱31与扩散板3采用相同的材料、且一体成型形成。
[0027]其中,支撑柱31与扩散板3通过注塑形成为一体,支撑柱31沿垂直于扩散板3的方向延伸至背板I设置有光源2的板面。如图1所示,背板I的形状为倒梯形,组装时,可以将与支撑柱31为一体的扩散板3直接放置到背板I上,无需对支撑柱31进行固定。组装起来很方便。另外,支撑柱31与扩散板3 —体注塑成型,相对于支撑柱31独立设置且与扩散板3进行连接接触的情况,支撑柱31与扩散板3之间不会出现接触阴影,从而提升了画面质量。
[0028]本实施例中,光源2包括多个,多个光源2均匀且等间隔设置;支撑柱31包括多个,多个支撑柱31的自由端分别落入背板I的光源2的间隔区域。如此设置,使得支撑柱31的自由端和光源2能够分别位于背板I的不同位置,互不遮挡或干扰。
[0029]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6设置在背光源的上方,支撑柱31要足以支撑整个显示面板6,同时还要避免显示面板6因局部支撑不够而朝背光源方向下陷,所以支撑柱31的数量要根据显示面板6的大小来确定,如果显示面板6的尺寸较大,就需要多设置几个支撑柱31 ;如果显示面板6的尺寸较小,就少设置几个支撑柱31,只要能够足以支撑整个显示面板6,并防止显示面板6局部下陷即可。如55inch直下式产品需8个支撑柱即可。
[0030]多个支撑柱31的形状相同且均匀等间隔设置,支撑柱31在背板I上的正投影落入光源2的间隔区域。这样既能避免设置在背光源上方的显示面板出现局部下陷,又使得光源2的正上方不会被支撑柱31遮挡住,从而使光源2发出的光绝大部分能够直接照射到扩散板3的除支撑柱31以外的区域,只有小部分光线会照射到支撑柱31,通过支撑柱31后再照射到扩散板3的对应着支撑柱31的区域。这小部分的光线由于不是在空气中传播,而是在支撑柱31中传播,所以这小部分光线的损失相对较大,如被支撑柱31吸收或反射出去,不能被有效利用等。
[0031]本实施例中,支撑柱31的形状包括倒圆锥台状、圆柱状和倒棱锥台状等各种柱状结构。如倒圆锥台状的结构能够使支撑柱31与扩散板3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支撑柱31的高度设置能使扩散板3对光源2发出的光均匀混合并扩散。具体支撑柱31的高度的设置要根据背板I上光源2的设置密度以及光源2的发光性能来确定,最终要确保扩散板3能够对光源2发出的光均匀混合并扩散。另外,根据背板I上光源2的设置密度,一般情况下,支撑柱31的自由端与背板I的设置有光源2的板面相接触的面的直径范围为1.5-2.5_。该直径的尺寸小于相邻两光源2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支撑柱31的自由端落入背板I的光源2的间隔区域。
[0032]其中,支撑柱31与扩散板3采用聚碳酸酯PC、苯乙烯共聚物MS或聚苯乙烯PS材料形成。这些材料具有对光源2发出的光进行均匀混合和扩散的性能。
[0033]本实施例中,扩散板3的上方还设置有光学膜片5,光学膜片5用于对透过扩散板3的光进行光学处理。光学膜片5通常包括一些光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膜片5能够对透过扩散板3的光线进行进一步的混合扩散和反射,以使光源2发出的光更加均匀地照射到显示面板6,还能提高光线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画面质量。
[0034]实施例2:
[003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形成支撑柱31的材料中还添加有发光粒子4,发光粒子4接受光源2照射能够发光。其中,发光粒子4采用稀土元素钕或铕等。这些材料遵守反斯托克斯效应,即在光源2的照射下,这些材料的发光中心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子后,经过无辐射弛豫达到发光能级,能级跃迁到基态即可发射出一个可见光子。通过添加发光粒子4,使支撑柱31本身也成为一个发光源,从而减少了支撑柱31与扩散板3其他部分的亮度差,提升了画面质量。
[0036]本实施例中背光源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37]实施例3:
[003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与实施例1-2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在背板I和扩散板3之间还设置有反射片7,反射片7在对应着光源2的区域开设有通孔,光源2透过通孔射向扩散片3,支撑柱31的自由端与反射片7接触。
[0039]反射片7紧贴背板I设置,反射片7的设置能使光源2照射到背板I方向的光线被反射片7反射至扩散板3,从而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画面质量。
[0040]本实施例中背光源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41]实施例1-3的有益效果:实施例1-3中的背光源,通过使支撑柱与扩散板采用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形成,组装时,只需将一体的扩散板和支撑柱放置到背板上即可,无需对支撑柱进行固定,从而大大提高了背光源的组装效率;另外,一体成型的支撑柱与扩散板使得支撑柱与扩散板之间不会出现接触阴影,从而提升了画面质量。
[0042]实施例4:
[004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还包括实施例1-3中任一的背光源,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源的上方。
[0044]该显示装置通过采用实施例1-3中任一的背光源,提高了组装效率,且提升了画面显示质量。
[0045]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面板、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0046]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源,包括背板、光源和扩散板,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背板的板面上,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的板面相互平行,且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背板设置有所述光源的一侧、并与所述光源相对,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扩散板采用相同的材料、且一体成型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扩散板通过注塑形成为一体,所述支撑柱沿垂直于所述扩散板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背板设置有所述光源的板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光源均匀且等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柱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分别落入所述光源的间隔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柱的形状相同且均匀等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柱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光源的间隔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形状包括倒圆锥台状、圆柱状和倒棱锥台状,所述支撑柱的高度设置为能使所述扩散板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均匀混合并扩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扩散板采用聚碳酸酯、苯乙烯共聚物或聚苯乙烯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支撑柱的材料中还添加有发光粒子,所述发光粒子接受所述光源照射能够发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粒子采用稀土元素钕或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板和所述扩散板之间还设置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在对应着所述光源的区域开设有通孔,所述光源透过所述通孔射向所述扩散片,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与所述反射片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的上方还设置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透过所述扩散板的光进行光学处理。
1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源的上方。
【文档编号】F21V19/00GK103712128SQ201310717990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孙文佳, 张宇, 尹大根, 马青, 马文文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