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直管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648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LED直管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ED(light-emitting diode)直管灯与其光源设计、电子组件以及灯头结构。



背景技术:

LED照明技术正快速发展而取代了传统的白炽灯及萤光灯。相较于充填有惰性气体及水银的萤光灯而言,LED直管灯无须充填水银。因此,在各种由像是传统萤光灯泡及灯管等照明选项所主宰的家用或工作场所用的照明系统中,LED直管灯无意外地逐渐成为人们高度期待的照明选项。LED直管灯的优点包含提升的耐用性及寿命以及较低耗能。因此,考虑所有因素后,LED直管灯将会是可节省成本的照明选项。

已知LED直管灯一般包括灯管、设于灯管内且带有光源的电路板,以及设于灯管两端的灯头,灯头内设有电源,光源与电源之间通过电路板进行电气连接。然而,现有的LED直管灯仍有以下几类质量问题需解决:

第一,电路板一般为刚性板,当灯管破裂后,尤其在局部破裂的时候,整根LED直管灯仍旧处于直管的状态,使用者会误认为灯管还能使用,从而去自行安装,容易导致发生漏电而触电事故。

第二,现有LED直管灯中,刚性电路板与灯头之间一般采用金属导线透过打线的方式实现电气连接,在LED直管灯的制造、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金属导线打线容易由于搬动而损坏甚而断裂,造成LED直 管灯无法使用。

第三,现有LED直管灯中,灯头与灯管之间粘接时通常使用热熔胶或者硅胶,当其直接套接灯头后,不易控制粘胶溢出的状况,如果不去除多余的粘胶,则影响美观、造成遮光问题;如果要去除多余的粘胶,则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工在制造过程擦拭,造成生产障碍及低效率。此外,灯头内的电源元件的散热不良容易导致灯头内形成高温环境,进而减少热熔胶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灯管与灯头间的粘接性,导致LED直管灯的可靠度下降。

第四,现有技术的灯管一般为均匀的圆柱体,灯头套设在灯管外并与灯管之间通过粘胶粘接,因此,灯头的外径要大于灯管的外径。包装时,由于包装承托物一般也是呈均匀柱状的盒体,从而只能与灯头接触,使得灯头成为唯一受力点,造成在运输过程中,灯头与灯管的连接部位容易破裂。揭示于公开号为US2014226320A的美国专利申请案的直管灯即为一例。再者,公开号为CN102518972的中国专利申请案所揭示的直管灯为另一例。针对此部分,公开号为US20100103673A的美国专利申请案公开了一种LED直管灯,其灯管为玻璃灯管,并将灯头塞入玻璃灯管内,使得玻璃灯管的两端承受内应力而在两端遭受外加力量时较容易破裂。这将导致产品瑕疵及品质问题。

第五,现有的LED直管灯中,视觉上的颗粒感经常发生。位于灯管内部的电路板上所排布的多个LED晶粒属于点光源,因为其点光源的特性,未经过适宜的光学处理,整个灯管中的光照ㄧ般而言不均匀。因此对于LED直管灯的观察者而言,整根灯管呈现出具有颗粒感或不均匀照明的效果,影响视觉的舒适度,甚而窄化了出射光线的视角范围。换言话说,一般消费者的品质及美观要求将无法被满足。针对该问题,申请号为CN 201320748271.6的中国专利申请案,揭示了将一扩散管放置于玻璃管之中,以期降低视觉上的颗粒感。然而,扩散管的设置使得在光的传播路径中增加了一个接口,这将增加光在传播时发生全反射的机率,使得光的输出效率降低。此外,扩散管的吸旋光性,将导致光的输出效率降低。

再者,现有的LED直管灯的电路设计,对于符合相关的认证规范以及与现有的日光灯使用电子镇流器的驱动架构的兼容性之间,并未能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举例来说,日光灯内部并无电子组件,对于符合照明设备的UL认证、EMI的规范上相当简单。然而,LED直管灯具有相当多的电子组件于灯内,重要的是考虑各电子组件间的布局所造成的影响,而不易符合UL认证、EMI的规范。

市售常见的电子镇流器主要可分成瞬时启动型(Instant Start)电子镇流器、预热启动型(Program Start)电子镇流器两种。电子镇流器具有谐振电路,其驱动设计与日光灯的负载特性匹配,即电子镇流器在日光灯在点亮前为电容性组件,而点亮后为电阻性组件,提供对应的启动程序,而使日光灯可以正确的点亮。而LED为非线性组件,与日光灯的特性全然不同。因此,LED直管灯会影响电子镇流器的谐振设计,而造成兼容性问题。ㄧ般而言,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会侦测灯丝,而传统的LED驱动电路无法支持而造成侦测失败而无法启动。另外,电子镇流器等效上为电流源,做为LED直管灯的直流转直流转换器的电源时,容易造成过流过压或者欠流欠压,因而导致电子组件损坏或LED直管灯无法稳定提供照明。

再来,LED驱动所用的驱动讯号为直流讯号,然而日光灯的驱动讯号为市电的低频、低压交流讯号或电子镇流器的高频、高压交流讯号,甚至应用于紧急照明时,紧急照明的电池为直流讯号。不同驱动讯号间的电压、频率范围落差大,并非简单进行整流即可兼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以下提出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摘要描述关于「本实用新型」的许多实施例。然而所述词汇「本实用新型」仅仅用来描述在此说明书中揭露的某些实施例(不管是否已在权利要求项中),而不是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完整描述。以下被 描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或方面的某些实施例可以不同方式合并以形成一LED直管灯或其中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LED直管灯,以及其各个方面(与特征),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用以对外部驱动讯号进行整流;以及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耦接,用以对整流后的所述外部驱动讯号进行滤波。

可选的,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电路或半波整流电路。

可选的,所述全波整流电路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第三整流二极管及第四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耦接第二整流输出端,负极耦接第二接脚;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整流输出端,负极耦接第一接脚;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接脚,负极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一接脚,负极耦接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半波整流电路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及第二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的正端耦接所述第二接脚,负端耦接所述半波连接点;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的正端耦接所述半波连接点,负端耦接第一接脚。

可选的,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及第一滤波输出端,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整流输出端及第二滤波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电容、电感以及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并经过电感耦接所述第一滤波输出端,另 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整流输出端及所述第二滤波输出端;所述电感耦接于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及所述第一滤波输出端之间;所述电容的一端经过电感耦接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并耦接所述第一滤波输出端,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整流输出端及所述第二滤波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滤波单元包括并联的电容和电感,所述电容一端耦接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及所述第一滤波输出端,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整流输出端及所述第二滤波输出端;所述电感一端耦接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及所述第一滤波输出端,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整流输出端及所述第二滤波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滤波单元还包括耦接在所述第一整流输出端以及电容之间的电阻。

可选的,所述灯还包括灯管,与所述滤波电路耦接,用以接收外部驱动讯号;以及LED驱动模块,与所述滤波电路耦接,用以接收滤波后的外部驱动讯号并发光。

可选的,所述灯管具有一第一接脚及一第二接脚。

可选的,所述灯为LED灯。

可选的,所述灯为LED直管灯。

可选的,所述灯为荧光灯。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电容和电感,所述电容及所述电感耦接于所述第一接脚及第二接脚其中之一及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之间,且所述并联的电容和电感对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等效阻抗在一特定频率上呈现最大值。

可选的,所述灯还包括一第二整流电路,所述灯管还包括一第三接脚及一第四接脚,用以与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同时接收所述外部驱动讯号,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用以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同时对所述外部驱动讯号进行整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灯管、一第一整流电路、一整滤波电路、一LED驱动模块。所述灯管具有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以接收一外部驱动讯号。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耦接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用以对所述外部驱动讯号进行整流号。所述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电连接,用以对整流后的讯号进行滤波。所述LED驱动模块与所述滤波电路电连接,以接收滤波后讯号并发光。

可选的,所述灯管内周面上还设有反射膜,且沿周向占用所述灯管的部分内周面。

可选的,更包括一扩散膜片罩设于所述LED驱动模块外与所述LED驱动模块中的LED单元不接触,使所述LED单元发光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扩散膜片。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电容和电感,所述电容及所述电感耦接于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至少其中之一及第一整流电路之间,且所述并联的电容和电感对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等效阻抗于一特定频率上呈现最大值。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更包括一电阻,与所述并联的电容和电感串联于与所述并联的电容和电感耦接的接脚及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为半波整流电路,包含串联的二整流 二极管,所述的二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连接另一的负端形成一半波连接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为全桥整流电路,包含四个整流二极管,其中所述四个整流二极管中两个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及另一的负端连接形成一第一滤波连接点,所述四个整流另两个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及另一的负端连接形成一第二滤波连接点。

可选的,还包含一第二整流电路,所述灯管还包含一第三接脚及一第四接脚,用以与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同时接收所述外部驱动讯号,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用以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同时对所述外部驱动讯号进行整流。

可选的,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为半波整流电路,包含串联的二整流二极管,所述的二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连接另一的负端形成一半波连接点。

可选的,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为全桥整流电路,包含四个整流二极管,其中所述四个整流二极管中两个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及另一的负端连接形成一第一滤波连接点,所述四个整流另两个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及另一的负端连接形成一第二滤波连接点。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还包含一EMI电容,耦接于全桥整流电路的所述第一滤波连接点及所述第二滤波连接点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还包含一EMI电容,耦接于半波整流电路的所述半波连接点和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至少其中之一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还包含一EMI电容,耦接于半波整流电路 的所述半波连接点和所述第三接脚及所述第四接脚至少其中之一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的所述电容耦接于全桥整流电路的所述第一滤波连接点及所述第二滤波连接点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的所述电容耦接于半波整流电路的所述半波连接点和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至少其中之一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的所述电容耦接于半波整流电路的所述半波连接点和所述第三接脚及所述第四接脚至少其中之一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脚与所述第二接脚分别位于所述灯管的相对二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脚与所述第二接脚位于所述灯管的同一端。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更包含π型滤波电路。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的所述电容的电容值在10nF~2uF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的所述电感的电感值小于2mH。

可选的,所述特定频率在20kHz-30kHz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滤波单元。

可选的,所述滤波单元包括一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及第一滤波输出端,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整流输出端及第二滤波输出端。

藉由上述的电路设计,可以使LED直管灯可以符合EMI规范及UL认证要求,而且使外部驱动讯号的电压准位经适当的调整后提供至LED驱动电路,而避免过高的电压而毁损LED驱动电路。

可选的,所述LED驱动模块包含一驱动电路及一LED模块,所述驱动电路为直流转直流转换电路,将所述滤波后讯号转换成一驱动讯号以驱动所述LED模块发光,并使所述LED模块的电流稳定于一预定电流值。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路根据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调整预定电流值的大小。

可选的,所述预定电流值的调整函数系为包含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的二次方或以上的函数。

可选的,所述预定电流值系于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大于一电压上限值时向上调整,于或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小于一电压下限值时向下调整,其中所述电压上限值大于所述电压下限值。

可选的,所述预定电流值系于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大于一电压上限值时,预定电流值与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间的曲线斜率随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上升而变大,

可选的,所述预定电流值系于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小于一电压下限值时,预定电流值与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间的曲线斜率随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下降而变小。

可选的,所述预定电流值系于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小于一电压上限值并大于一电压下限值时,所述预定电流值随所述滤波后讯号的 准位增加或减少而线性增加或减少。藉由上述的电路设计,可以使LED直管灯中的LED驱动电路随不同电子镇流器的驱动能力调整LED的电流,而避免电子镇流器的驱动能力与LED直管灯的初始值不相同而导致的过压、过流或者欠压、欠流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包含电感、控制器、切换开关以及两个或以上并联的电容,其中所述电感、所述控制器及所述切换开关设置于一第一电路板,两个或以上并联的电容的至少部分设置于一第二电路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于LED直管灯的一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于LED直管灯的一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彼此相对。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具有一第一灯头,所述第二端具有一第二灯头,所述第一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灯头中,以及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二灯头中。

可选的,所述第二灯头的长度尺寸为所述第一灯头的长度尺寸的30%-80%。藉由上述的电路及结构间的布局设计,可以降低LED直管灯的EMI问题,并提高电容的寿命及整体电路的可靠度,而且减少不透光的灯头长度而增加透光灯管的长度,可以使增加灯管的发光面积以及增加LED的散热。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一镇流兼容电路,耦接于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其中之一以及所述整流电路之间,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开始输入所述LED直管灯起一预定延迟时间内为截止,于所述预定延迟时间后为导通。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一镇流兼容电路,耦接于所述整 流电路以及所述滤波电路之间,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开始输入所述LED直管灯起一预定延迟时间内为截止,于所述预定延迟时间后为导通。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二镇流兼容电路,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滤波电路的一连接点之间,以及耦接于所述第二接脚及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滤波电路的所述连接点之间,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开始输入所述LED直管灯起一预定延迟时间内为导通,于所述预定延迟时间后为截止。

可选的,所述整流电路包含一整流单元及一端点转换电路,所述端点转换电路与所述整流单元串联于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以及所述滤波电路之间,所述端点转换电路与耦接所述整流单元的所述半波连接点、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另一耦接所述滤波电路。

可选的,所述整流单元为一半波整流电路。

可选的,所述预定延迟时间在0.1-3秒之间。

可选的,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由瞬时启动型电子镇流器所提供。

可选的,所述整流电路的所述整流单元用以对所述外部驱动讯号进行整流,以及所述端点转换电路包含至少一电流调整电容,使流经所述LED模块的电流限制于所述LED模块的一额定电流值之内。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一镇流兼容电路,耦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所述整流单元以及所述端点转换电路之间,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开始输入所述LED直管灯起一预定延迟时间内为截止,于所述预定延迟时间后为导通。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一镇流兼容电路,耦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所述整流单元以及所述端点转换电路之间, 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小于一预定延迟准位值时为截止,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大于所述预定延迟准位值时为导通。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一镇流兼容电路,耦接于所述整流电路以及所述滤波电路之间,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小于一预定延迟准位值时为截止,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大于所述预定延迟准位值时为导通。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一镇流兼容电路,所述镇流兼容电路具有一外壳、一金属电极及一双金属片,其中外壳内含惰性气体,所述金属电极与所述双金属片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小于一预定延迟准位值时为电隔离状态,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大于所述预定延迟准位值时为电导通状态。

可选的,所述镇流兼容电路还包含一加热丝,于所述金属电极与所述双金属片为所述电导通状态时流经一电流,使所述金属电极与所述双金属片的温度维持大于一预定导通温度。

藉由上述的电路设计,可以避免启动过程LED直管灯的负载特性影响瞬时启动型电子镇流器的启动,大幅提高了LED直管灯对于瞬时启动型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更包含一保护电路,侦测所述LED模块的一电压或/及一电流,并于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压大于一过压值或/及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流大于一过流值时,进入一保护状态,以箝制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压。

可选的,所述保护电路包含一分压电路,所述分压电路根据一分压比例以及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压或/及所述电流产生一分压,并于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流大于所述过流值时,调高所述分压比例。

可选的,所述分压电路包含一第一切换开关及一第二切换开关,分别串联一第一电阻及一第二电阻,当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流小于所述过流值时,所述第一切换开关导通,所述第二切换开关截止,所述分压比例由所述第一电阻决定,当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流大于所述过流值时,所述第一切换开关截止,所述第二切换开关导通,所述分压比例由所述第二电阻决定。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

可选的,所述保护电路更包含一钳压电路耦接所述LED模块,所述钳压电路根据所述分压决定是否箝制所述LED模块的所述电压。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还包含一过压保护电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以箝制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等于或小于一预定过压值。

可选的,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包含一齐纳二极管。

藉由上述的电路设计,可以避免LED驱动电路因驱动电压或电流超过范围(例如:不同电子镇流器提供的驱动讯号不同,部分可能造成电压过高之问题)毁损LED驱动电路。

可选的,所述LED模块的多个LED组件设置于一可挠式电路板上,其中所述可挠式电路板包含一第一线路层及一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一线路层电连接所述多个LED组件,所述第二线路层电连接所述滤波电路。

可选的,所述第二线路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线路层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线路层中连接多个LED组件负极的部分的面积大于连接多个LED组件正极的部分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第一线路层中同时连接多个LED组件邻接两个LED组件的正极和负极的部分的面积大于连接多个LED组件负极的部分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第一线路层电连接所述多个LED组件成一网状连接。

可选的,所述多个LED模块可分成多组n个串联的LED组件的LED单元,其中n为15-25。

可选的,所述端点转换电路还包含两电容,所述两电容的各一端电连接形成一共同连接端,所述至少一电流调整电容耦接所述第一接脚、所述第二接脚及所述共同连接端,所述两电容其中之一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三接脚,所述两电容另一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第四接脚。

藉由上述的LED灯板的设计,可以使LED组件具有良好的散热结构,而且网状连接的LED模块也不会因单一LED组件损毁而影响LED直管灯正常发光。可选的,所LED直管灯还包含一防闪烁电路,耦接于滤波电路与LED驱动模块,并于滤波后讯号的准位高于LED驱动模块中的一LED模块的一最低导通电压时,流经大于一预定防闪烁电流的电流。藉由上述的防闪烁电路的设计,可以避免LED直管灯于电源关闭时的闪烁问题。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还包含一模式切换电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及所述LED驱动模块中的所述驱动电路以及所述滤波电路及所述LED驱动模块中的所述LED模块,所述模式切换电路根据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频率决定将所述滤波后讯号直接输入所述驱动电路,或直接输入所述LED模块。

可选的,所述模式切换电路于所述部驱动讯号的频率高于一预定模式切换频率时,将所述滤波后讯号直接输入所述LED模块,低于所 述预定模式切换频率时,所述滤波后讯号直接输入所述驱动电路。

可选的,所述预定模式切换频率位于200Hz至20kHz之间。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还包含一镇流侦测电路,耦接于所述第一接脚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之间或所述第二接脚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之间,并与至少一电容并联,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频率高于一预定镇流判断频率时,所述镇流侦测电路为截止,所述外部驱动讯号流经所述至少一电容,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频率低于所述预定镇流判断频率时,所述镇流侦测电路为导通,所述外部驱动讯号流经所述镇流侦测电路并旁通所述至少一电容。

可选的,所述镇流侦测电路包含一侦测电路以及一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并联所述至少一电容,所述侦测电路侦测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所述频率,并根据侦测结果决定导通或截止所述切换电路。

可选的,所述侦测电路包含互感的两电感,根据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的所述频率产生一侦测电压,所述侦测电压的准位随着所述频率变高而变高。

可选的,所述镇流侦测电路包含一侦测电路以及一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并联所述至少一电容,所述侦测电路侦测所述至少一电容的电压,并根据侦测结果决定导通或截止所述切换电路。

可选的,所述切换电路包含串联的一双向可控硅及一电感。

藉由上述的电路设计,LED直管灯可以手动或自动对应市电、电子镇流器或电池的驱动源进行切换,因此大幅提高了LED直管灯的应用范围。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还包含两灯丝仿真电路,分别耦接于所 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之间以及所述第三接脚及所述第四接脚之间。

可选的,所述外部驱动讯号由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所提供。

可选的,所述两灯丝仿真电路的每一个包含串联的两个负温度系数电阻。

可选的,所述每一个灯丝仿真电路的阻值于25℃时大于10奥姆,于所述LED模块稳定发光时,阻值介于2~10奥姆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及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一半波整流电路,所述半波整流电路包含串联的二整流二极管,所述串联的二整流二极管的一连接点耦接所述两灯丝仿真电路中对应的串联的两个负温度系数电阻的一连接点。

可选的,所述两灯丝仿真电路的每一个包含并联的一电阻及一电容,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接脚及所述第二接脚之间以及所述第三接脚及所述第四接脚之间,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及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一半波整流电路,所述半波整流电路包含串联的二整流二极管且其连接点为一半波连接点,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所述半波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一接脚与所述第二接脚其中之一,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所述半波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三接脚与所述第四接脚其中之一。

藉由上述的电路设计,LED直管灯可以通过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对灯丝的检测,使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能正常启动,因此提高对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再者,灯丝的设计也符合传统日光灯对灯丝的规范,并同时可以降低模拟灯丝对于LED直管灯对发光效率上所造成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LED直管灯还包含一辅助电源模块,耦接所述LED模块,于所述LED模块的驱动电压低于一辅助电压时,辅助电源模块提供电力以驱动LED模块发光。

可选的,所述辅助电压根据辅助电源模块的一辅助电源电压而决定。

可选的,由辅助电源模块提供电力时流经的电流小于所述LED模块于由外部驱动讯号提供电力时流经的电流。

可选的,所述辅助电源模块包含一储能单元、一二极管以及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所述驱动电压经过所述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对所述储能单元充电,所述储能单元经过所述二极管对所述LED模块放电。

藉由上述的电路设计,LED直管灯可以额外具有紧急照明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灯管和一套设于所述灯管的灯头,所述灯头包括一绝缘管,以及固设于所述绝缘管外周面上的一导热部;所述导热部和所述灯管之间通过粘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灯管和设于所述灯管两端部外的两个灯头,所述两个灯头的尺寸大小可以为相同或不相同。当两个灯头的尺寸大小为不相同时,可选的,所述较小灯头的尺寸为较大灯头尺寸的30%至80%。

可选的,所述灯管包括一主体区和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区两端的末端区,所述末端区的外径小于所述主体区的外径,所述灯头套设于所述末端区外,对应末端区的灯头外径与所述主体区的外径相等。优选的,对应末端区的外径与所述本体区外径的差值范围为1mm至10mm。更优选的,对应末端区的外径与所述本体区外径的差值范围为2mm至 7mm。

可选的,所述末端区与所述本体区之间具有一过渡区。

可选的,所述过渡区的两端皆为弧形且在过渡区靠近本体区的外表面为受拉力的状态,内表面为受压力的状态;过渡区靠近末端区的外表面为受压力的状态,内表面为受拉力的状态。所述过渡区与本体区相接的弧面的法向量方向为朝向灯管外,过渡区与末端区相接的弧面的法向量方向为朝向灯管内。

可选的,所述过渡区与本体区相接的弧面的曲率半径R1小于所述过渡区与末端区相接的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R1与R2的比例R1:R2为1:1.5至1:10。

可选的,所述本体区与所述灯头之间并无缝隙。

可选的,所述过渡区的外表面与所述本体区的外表面之间具有一弧面,所述弧面的夹角大于九十度,而所述末端区的外表面为一连续面且与本体区的外表面维持平行。

优选的,所述过渡区的长度为1mm至4mm。

可选的,所述灯管为玻璃灯管或塑料灯管。

可选的,沿轴向朝向所述灯管的方向,所述绝缘管包括沿其轴向或长度方向相接的一第一管和一第二管,所述第二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管的外径。优选的,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的外径差值范围为0.15mm至0.3mm。

可选的,所述导热部设于所述第二管的外周面上,所述导热部的 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管的外周面平齐。

可选的,所述第二管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灯管外,所述导热部和所述灯管之间通过热熔胶粘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管远离所述第一管的一端开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所述多个缺口沿周向排列。

优选的,所述导热部沿所述灯头轴向或长度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绝缘管的轴向长度比为1:2.5至1:5之间。

可选的,所述灯管伸入所述灯头的长度为所述导热部轴向或长度方向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优选的,所述导热部为金属片。

优选的,所述导热部呈管状。

优选的,所述绝缘管为塑料管。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的灯管及灯头连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涂布一热熔胶于灯头的内表面上;将灯头套设在灯管的端部;以及通过一外部加热设备使得热熔胶发热膨胀后充填在灯头的内表面和灯管的端部的外表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灯管和一套设于所述灯管的灯头,所述灯头包括一绝缘管,所述绝缘管包括沿轴向或长度方向相接的一第一管和一第二管,以及固设于所述绝缘管外周面上的一导热部,所述第二管、所述导热部内表面、所述末端区外表面以及所述过渡区外表面形成一容置空间。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位于所述的容置空间中。优选的,所述热熔胶未完全填满所述容置空间。优选的,部分热熔胶位于所述第二管内表面和末端区外表面之间的空间。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借由一与灯管轴向垂直的第一虚拟平面通过,沿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依次通过所述导热部、所述热熔胶及所述灯管的外周面。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借由一与灯管轴向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通过,沿径向方向,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依次通过所述导热部、所述第二管、所述热熔胶及所述末端区。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借由一与灯管轴向垂直的第一虚拟平面通过,沿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依次通过所述导热部、所述热熔胶及所述灯管的外周面;所述热熔胶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还借由一与灯管轴向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通过,沿径向方向,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依次通过所述导热部、所述第二管、所述热熔胶及所述末端区。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其主要的组成物包括:酚醛树脂2127#、虫胶、松香、方解石粉、氧化锌、乙醇,所述热熔胶在摄氏200-250度的温度时,体积相较在室温时膨胀1至1.3倍。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灯管和一设于所述灯管末端区外的灯头,所述灯头包括:一绝缘管,用于套设在所述灯管末端区外;一导磁金属件,固设在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上;所述导磁金属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和所述灯管末端区之间。优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的内径大于灯管末端区的外径。

可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和所述灯管末端区通过粘接固定,例如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全部位于所述绝缘管内,所述热熔胶覆盖所述导磁金属件的整个内表面。

可选的,所述绝缘管内周面上还包括一沿径向向内突伸的支撑部,所述导磁金属件沿轴向顶靠在所述支撑部上。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沿径向方向的厚度为1mm至2mm。

可选的,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上还包括一沿径向向内突伸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导磁金属件的外周面和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之间,以在所述导磁金属件的外周面和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凸出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优选的,所述凸出部的厚度为0.2mm至1mm。

可选的,所述凸出部呈沿所述绝缘管周向延伸的环形;或者,所述凸出部包括多个凸块,多个凸块围绕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排列。

可选的,所述多个凸块沿周向绕着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等距离间隔排列。

可选的,所述多个凸块沿周向绕着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不等距离间隔排列。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用于LED直管灯的灯头,所述灯头包括:一绝缘管,用于套设在一灯管的末端区;一导磁金属件,固设在所述绝缘管的内周面上;一热熔胶覆盖所述导磁金属件面的内周面上。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完全覆盖所述导磁金属件面的内周面。

可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为环状。

可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具有至少一空孔。优选的,所述空孔面积占所述导磁金属件表面积的10%至50%。

可选的,所述空孔为复数个,沿所述灯头的周向等距离间隔排列或不等距离间隔排列。

可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面向所述绝缘管的表面具有压痕或浮凸。

可选的,所述浮凸由导磁金属件内表面向外表面凸起。

可选的,所述压痕由导磁金属件外表面向内表面凹下。

可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呈与所述绝缘管同轴的管状。

可选的,所述导磁金属件为圆形环或非圆形环,例如椭圆形环。

可选的,在热熔胶中直接参杂预定比例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藉由一外部加热设备通电后,使得均匀分布在热熔胶中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带电,进而使得热熔胶发热,热熔胶吸收热量后膨胀并流动,随后冷却固化,以实现将灯头固定于灯管的目的。

因此,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用于LED直管灯的热熔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胶包括:酚醛树脂2127#、虫胶、松香、方解石粉、氧化锌、乙醇、以及高导磁性粉末,其中所述高导磁性粉末与所述方解石粉的体积比例为1:3至1:1,且所述热熔胶在温度为200-250度时的体积为所述热熔胶在室温时的体积的1至1.3倍。

优选的,所述高导磁性材质粉末的相对导磁系数介于至102至106

优选的,所述高导磁性材质粉末其材质系选自铁、镍、钴及其合金所组成的混合物族群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高导磁性材质粉末占所述热熔胶之重量百分比为10%至50%。

优选的,所述高导磁性材质粉末平均粒径为1微米到30微米。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中所述高导磁性材质粉在一电磁场范围内形成一闭合电路。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中所述高导磁性材质粉末的单个颗粒在一电磁场范围内带有电荷。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在摄氏200至250的温度时具有流动性。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被加热至摄氏200至250的温度后,经冷却后固化。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被加热至摄氏200至250的温度后,随即固化。

可选的,所述外部加热设备为一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连接一电源,通电后形成电磁场,当所述灯头内的所述导磁金属件进入所述电磁场后,将感应生电产生电流,使得导磁金属件发热,并将热量传导至热熔胶。

可选的,所述电源在流入感应线圈前会先经一功率放大单元,所 述功率放大单元将交流电电功率放大1至2倍。

可选的,所述感应线圈由宽度5mm至6mm的金属导线所卷曲成环状线圈结构,所述环状线圈结构直径约30mm至35mm。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材质主要为紫铜。

可选的,所属导磁金属件的发热温度可以达到摄氏250至300度。

可选的,所述热熔胶的加热温度可以达到摄氏200至250度。

可选的,所述感应线圈摆放在固定位置不动,所述灯头被移动并进入所述感应线圈中,所述热熔胶受热后膨胀并流动,接著所述灯头被抽离感应线圈,随后所述热熔胶冷却固化。

可选的,所述感应线圈摆放在固定位置不动,所述灯头被移动并进入所述感应线圈中,所述热熔胶受热固化,接著所述灯头被抽离感应线圈。

可选的,所述灯头摆放在固定位置不动,所述感应线圈被移动并包围所述灯头,所述热熔胶受热后固化,接著所述感应线圈被移动而离开所述灯头。

可选的,所述灯头摆放在固定位置不动,所述感应线圈被移动并包围所述灯头,所述热熔胶受热后膨胀并流动,接著所述感应线圈被移动而离开所述灯头,随后所述热熔胶冷却固化。

可选的,所述感应线圈摆放在固定位置不动,所述灯头被滚动并进入所述感应线圈中,所述热熔胶受热固化或受热后流动,接著所述灯头被抽离感应线圈。

可选的,所述灯头和所述灯管末端区通过所述热熔胶粘接固定后,可以通过1.5至5牛顿-米(Nt-m)的扭矩测试。

可选的,所述灯头和所述灯管末端区通过所述热熔胶粘接固定后,可以通过5至10牛顿-米(Nt-m)的弯矩测试。

可选的,所述灯头上设有用于散热的孔洞。

优选的,所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孔洞为弧形。

可选的,所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孔洞为三条大小不一的弧线。

可选的,所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孔洞为由小到大逐渐变化的三条弧线。

可选的,所述灯管还包括一扩散膜,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扩散膜后穿出所述灯管。

可选的,所述扩散膜为扩散涂层,覆盖于所述灯管的内周面或外周面。

可选的,所述扩散膜为扩散涂层,覆盖于所述光源表面。

可选的,所述扩散膜的厚度范围为20μm至30μm。

可选的,所述扩散膜为扩散膜片且罩设于光源外,与光源不接触。

可选的,所述扩散膜具有85%以上的透光率。

可选的,所述扩散膜的透光率为92%至94%且厚度范围为200μm至300μm。

可选的,所述灯管内周面上还设有一反射膜,且沿周向占用所述灯管的部分内周面。优选的,所述反射膜沿所述灯管周向延伸的长度与所述灯管内周面的周长之间的比例范围为0.3至0.5。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灯管和一设于所述灯管一端的灯头;一电源,设于所述灯头内;一灯板,设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灯板上设有一光源;所述光源和所述电源之间通过所述灯板电气连通;所述灯板为一可挠式电路软板。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为一层线路层(具导电效果),所述光源设于所述线路层上,所述光源通过所述线路层与所述电源电气连通。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还包括一层介电层,与所述线路层迭置;所述介电层设于所述线路层与光源相背的一侧,并固定于所述灯管的内周面。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沿所述灯管周向延伸的长度与所述灯管内周面的周长之间的比例范围为0.3至0.5。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表面还包括一层电路保护层。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与所述电源之间通过导线打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设于所述反射膜上。

可选的,沿所述灯管的周向方向,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位于所述反射膜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反射膜设于所述灯板两侧且沿所述灯管周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灯管内周面或外周面上可覆盖有粘接膜,用于在灯管破裂后对灯管的外部和内部进行隔离。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爬过所述过渡区和所述电源电气连通,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包括多层线路层与多层介电层,所述介电层与所述线路层依序交错迭置,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多层线路层的最上一层,并通过所述多层线路层的最上一层与所述电源电气连通。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沿灯管轴向的两端不固定在灯管的内周面上。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沿灯管轴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一自由部,自由部向灯管内部弯曲变形。

可选的,所述电源可以为单个体(即所有电源模组都集成在一个部件中),并设于灯管一端的灯头中;或者电源也可以分为两部分,称为双个体(即所有电源模组分别设置在两个部件中),并将两部分分别设于灯管两端的灯头中。

可选的,所述灯头中包含有一用于安装电源的电源插槽。

可选的,所述电源一端具有一金属插针,灯头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的空心导电针。

可选的,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直接与所述电源焊接。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灯管和一设于所述灯管一端的灯头;一电源,设于所述灯头内;一灯板,设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灯板上设有至少一光源;所述光源和所述电源之间通过所述灯板电气连通;所述电源包含一短电路板及一电源模组,所述灯板包含一长电路板,所述长电路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短电路板的长度,所述短电路板及所述长电路板彼此贴合构成一电路板组合件。

优选的,所述短电路板的长度约为15毫米至40毫米,更优选为19毫米至36毫米,所述长电路板的长度可为800毫米至2800毫米,更优选为1200毫米至2400毫米。所述短电路板和长电路板的比例可以为1:20至1:200。

可选的,所述短电路板为一硬式电路板,以达到支撑电源模组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组和所述长电路板皆位于所述短电路板的相同一侧表面,所述电源模组直接与所述长电路板电气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组和所述长电路板系分别位于所述短电路板的相背对两侧表面,所述电源模组透过所述短电路板和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的线路层电气连接。

可选的,所述长电路板包含一线路层及一介电层,所述电源模组透过所述短电路板与所述线路层电气连接。

可选的,所述长电路板包含一线路层及一介电层,所述电源模组直接与所述线路层电气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组采用垂直的方式焊接固定在所述短电路板 端部上方。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光源,所述光源包括一具有凹槽的支架,LED晶粒设于所述凹槽中,所述支架具有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低于所述第二侧壁。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为斜面,所述斜面面向所述凹槽的外部。

可选的,所述斜面为平面。可选的,所述斜面为弧面。优选的,所述平面与所述凹槽底壁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65度。更优选的,所述平面与所述凹槽底壁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0度至150度。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LED光源以及一用于容纳所述光源的灯管,所述光源包括一具有凹槽的支架以及一设于所述凹槽中的LED晶粒;至少一个光源的所述支架具有沿所述灯管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侧壁,以及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低于所述第二侧壁。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一LED光源以及一用于容纳所述光源的灯管,所述光源包括一具有凹槽的支架以及一设于所述凹槽中的LED晶粒;至少一个光源的所述支架具有沿所述灯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以及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低于所述第二侧壁。

可选的,所述光源具有多个,多个光源排布成一列或多列,每列光源沿所述灯管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选的,所述多个光源的支架中,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位于同一侧的所有第二侧壁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选的,对于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位于最外侧的两列光源,每列的多个光源的支架中,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位于同一侧的所有第二侧壁在同一条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进一步地,在灯头上设置一导热部,在灯头与灯管连接时,可以通过热传导实现热熔胶的固化,粘接方便,效率高。

进一步地,在灯头上设置一导磁金属片,在灯管与灯头粘接时,通过电磁感应技术实现粘胶的固化,粘接方便,效率高。

进一步地,长短灯头的设计,可以增加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弹性。

进一步地,灯头中电源插槽的设计,可以提高电源安装的效率与方便性。

进一步地,透过灯头针脚的设计,可以增加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弹性。

进一步地,透过灯头散热孔的设计,可以解决电源散热问题并提升产品的外观美感。

进一步地,灯管的一端或两端通过强化处理形成一外径小于本体区的末端区,并使得灯头外周面与本体区外周面平齐,使得包装承托物能够同时接触灯管和灯头,整个LED直管灯受力均匀,防止运输过程中破裂。

进一步地,灯管具有连接本体区及末端区的过渡区,灯头在过渡区与灯管粘接,由于灯管末端区与本体区之间具有高度差,从而避免 粘胶溢出至本体区上,省去人工修饰处理的麻烦,提高产量。

进一步地,灯管内设有一扩散膜,当光线透过扩散膜时能够发生漫射,可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以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最终使得从灯管的亮度均匀分布。通过在灯管内壁设置一扩散膜的形式,可以减小用户观察时的颗粒感,提升视觉舒适度;且扩散膜的厚度可以非常小,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光的输出效率。

进一步地,在灯管内设一反射膜,一方面,当从侧面看灯管时,由于有反射膜反射,可以让使用者从其他角度看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另一方面,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反射膜的反射作用,可以控制灯管的发散角,使得光线更多地朝向未涂有反射膜的方向照射,使得LED直管灯以更低的功率获得相同的照射效果,提高节能性。

进一步地,透过光源直接于灯管内周面进行贴合,可以增加发管角度并提升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灯管内周面或外周面上覆盖粘接膜,可帮助在灯管破裂后对灯管的外部和内部进行隔离而提高安全性。

灯板采用一可挠式电路软板,使得灯管在破裂后,例如断裂呈两截时不能保持直管状态,使得使用者不会认为灯管还能使用而去自行安装,从而避免触电事故。

进一步地,可挠式电路软板沿灯管轴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一自由部,自由部向灯管内部弯曲变形,如此一来可以以提升组装制造的方便性。

进一步地,可挠式电路软板直接焊接在灯头的电源输出端,在搬动过程中不容易发生断裂。

进一步地,电源透过一长短电路板的组合件与灯板电气连通,可以强化其结构而不容易发生断裂。

进一步地,透过利用不同形式的电源模组,可以增加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弹性。

进一步地,光源包括具有一凹槽的支架,支架具有包围所述凹槽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LED晶粒设于凹槽中,第一侧壁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排布,第二侧壁沿所述灯管长度方向排布。通过在支架中设置沿所述灯管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二侧壁,使得用户从侧面观察灯管时,LED晶粒能够被第二侧壁遮挡,减少颗粒感,提高视觉的舒适度;设置支架的第一侧壁低于第二侧壁,使得LED晶粒发出的光线能够越过第一侧壁而照射出去,增加光照强度,提高节能效果。

进一步地,每列的多个光源的支架中,第二侧壁沿灯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灯管宽度方向位于同一侧的所有第二侧壁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降低光线在沿灯管长度方向照射时的损耗,同时第二侧壁排列形成一面墙,能够更好地阻挡用户的视线看到光源。

进一步地,透过优化热熔胶的设计与使用以及热熔胶的加热方式,可以更好地执行灯管与灯头之间的结合固定,避免灯管与灯头间的热熔胶黏接因灯头内部环境的高温所导致的可靠度下降。此外,利用热熔胶作为灯管与灯头间实现绝缘作用的物体,亦可避免灯管破损时可能发生的触电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

图1A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两端的灯头具有不同尺寸;

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显示图1的LED直管灯;

图3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头的前部及顶部;

图4是一立体图,显示图3的LED直管灯的灯头的底部;

图5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头及灯管的连接部分;

图6是一立体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内有导磁金属件与热熔胶);

图7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内有导磁金属件和热熔胶)和灯管透过感应线圈加热固化;

图8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的绝缘管的内周面上具有一支撑部及一凸出部;

图9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8中的全塑料灯头沿X-X方向的内部结构;

图10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内的导磁金属件的表面上具有空孔;

图11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内的导磁金属件的表面上具有压痕或浮凸;

图12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8的灯头的绝缘管和灯管结合后,沿灯管轴向方向的结构,其中导磁金属件为圆形环结构;

图13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8的灯头的绝缘管和灯管结合后,沿灯管轴向方向的结构,其中导磁金属件为椭圆形环结构;

图14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LED直管灯中的再一灯头结构;

图15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中灯管的端部结构;

图16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15中灯管的端部的过渡区的局部结构;

图17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两个反射膜分别在灯板两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18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反射膜仅在灯板一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19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反射膜位在灯板下且在灯板两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20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反射膜位在灯板下且仅在灯板一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21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两个反射膜分别邻接于灯板的两侧且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22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板为可挠式电路软板且其末端爬过灯管的过渡部而与电源的输出端焊接连接;

图23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具双层结构;

图24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的用与电源的印刷电路板焊接连接的焊盘;

图25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的焊盘配置;

图26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具有3个呈一列并排的焊盘;

图27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具有3个呈两列并排的焊盘;

图28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具有4个呈一列并排焊盘的焊盘;

图29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仍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具有4个呈两列并排的焊盘;

图30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 可挠式电路软板的焊盘上具有孔洞;

图31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利用图30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的焊盘与电源的印刷电路板的焊接过程;

图32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利用图30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的焊盘与电源的印刷电路板的焊接过程,其中焊盘上的孔洞靠近可挠式电路软板的边缘;

图33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的焊盘具有缺口;

图34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沿图33中A-A'线的局部放大剖面;

图35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与电源的印刷电路板结合成一电路板组件;

图36是一立体图,显示图35的电路板组件的另一配置;

图37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光源的支架结构;

图38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中的电源;

图39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LED直管灯中,电源的电路板垂直地焊接至铝制的硬式电路板上;

图40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用来焊接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与电源的印刷电路板所使用的热压头结构图;

图41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与电源的印刷电路板焊接前的焊盘上的预留锡厚度差异状态;

图42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用于焊接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与电源的印刷电路板的焊接载具装置;

图43是一平面图,显示图41的焊接载具装置上的旋转平台的转动状态;

图44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藉以加热热熔胶的一外部加热设备;

图45是一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掺杂有均匀分布的小粒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的热熔胶体;

图46是一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掺杂有不均匀分布的小粒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形成一闭合电路的热熔胶体;

图47是一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掺杂有不均匀分布的大粒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形成一闭合电路的热熔胶体;

图48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灯板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具双层线路层;

图4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49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49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49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49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0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0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0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0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1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1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滤波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图52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图52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图52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5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5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走线示意图;

图53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走线示意图;

图53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走线示意图;

图54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4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4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4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4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4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4G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4H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压Vin与电流Iout之区线关系示意图;

图5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5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闪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6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7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G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H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7I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8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8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配置示意图;

图58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8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8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8G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8H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8I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9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9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59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0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60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0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0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0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0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6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过压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6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八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62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镇流侦测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62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镇流侦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2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镇流侦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6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十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6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辅助电源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6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玻璃灯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LED直管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以及上述问题。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下列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叙述仅是为了说明而为例示,并不表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特定实施例。

请参照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其包括:一灯管1、一设于灯管1内的灯板2,以及分别设于灯管1两端的两个灯头3。灯管1可以采用塑料灯管或者玻璃灯管,所述灯头的尺寸大小为相同或不同。请参照图1A,在所述灯头的尺寸不相同的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较小灯头的尺寸为较大灯头尺寸的30%至80%。

在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的灯管1采用具强化结构的玻璃灯管,以避免传统玻璃灯易破裂以及破裂因漏电而引发触电事故的问题,以及塑料灯容易老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化学方式或是物理方式对玻璃制灯管1做二次加工强化。

使用化学方式对玻璃做强化的基本原理是用改变玻璃表面的组成来提高玻璃的强度,其方法是用其它的碱金属离子与玻璃表层的Na离子或K离子发生交换,表面形成离子交换层,当冷却到常温后,玻璃处于内层受拉,外层受压缩的状态,从而达到增加强度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高温型离子交换法、低温型离子交换法、脱碱法、表面结晶法、硅酸钠强化法等,进一步说明如下。

1、高温型离子交换法

在玻璃的软化点与转变点之间的温度区域内,把含Na2O或K2O的玻璃侵入锂的熔盐中,使玻璃中的Na离子或与它们半径小的熔盐中的Li离子相交换,然后冷却至室温,由于含Li离子的表层与含Na离子或K离子内层膨胀系数不同,表面产生残余压力而强化,同时;玻璃中和含有Al2O3、TiO2等成分时,通过离子交换,能产生膨胀系数极低的结晶,冷却后的玻璃表面将产生很大的压力,可得到强度高达700MPa的玻璃。

2、低温型离子交换法

低温离子交换法在比玻璃应变点低的温度区,用比表层碱离子(如Na离子)还大一些离子半径的一价阳离子(如K离子)与Na离子做离子交换,使K离子进入表层的方法。例如Na2O+CaO+SiO2系统玻璃,在四百多度的熔融盐中可以浸渍十几小时。低温型离子交换法可以容易的得到高强度,具有处理方法简单、不损坏玻璃表面透明性、不变形等特点。

3、脱碱法

脱碱法是在含亚硫酸气体与水分的高温气氛中,利用Pt催化剂处理玻璃,使Na+离子从玻璃表层渗出与亚硫酸反应,从而表面层成为富SiO2层,其结果由于表层成为低膨胀性玻璃,冷却时产生压应力。

4、表面结晶法

表面结晶法与高温型离子交换不同的,但仅通过热处理在表层形成低膨胀系数的微晶体,从而使之强化的方法。

5、硅酸钠强化法

硅酸钠强化法是将硅酸钠(水玻璃)的水溶液中在摄氏100度以上数个大气压下处理,从而得到难以划伤表层的高强度玻璃。

使用物理方式对玻璃做强化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涂层的方式或是改变物品的结构。涂层根据需要喷涂的基质决定涂料的种类和状态,可以是瓷砖强化涂层、压克力涂层或是玻璃涂层等,在涂布时可以为液态或是气态涂布。改变物品的结构,例如在易破裂之处做结构性强化设计。

以上不论是化学方式或是物理方式不限于单一方式实施,可以混合物理方式中或化学方式中的任一种做任意搭配组合。

请参照图2与图1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提出的LED直管灯的玻璃灯管具有结构强化端部,说明如下。玻璃制灯管1包括本体区102和分别位于本体区102两端的末端区101,分别套设于末端区101外的灯头。至少一个末端区101的外径小于本体区102的外径。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末端区101的外径均小于本体区102的外径,末端区101的剖面为一平面且与本体区102平行。具体地,灯管1的两端通过强化处理,末端区101形成强化部结构,灯头3套在强化后的末端区101上,且灯头3外径与灯管本体区102外径的差值变小,甚至完全相平,即灯头3外径与本体区102外径相等并使得灯头3与本体区102之间不会有缝隙产生。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运输过程中,包装承托物不会只接触灯头3,其能够同时接触灯头3和灯管1,使得整支LED直管灯受力均匀,而不会使得灯头3成为唯一受力点,避免灯头3与灯管末端区101连接的部位由于应力集中发生破裂,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兼具美观的作用。

一实施例中,灯头3外径与本体区102外径基本相等,公差为在正负0.2mm(毫米)内,最多不超过正负1mm。为了达到灯头3外径与本体区102外径基本相等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灯头3的厚度,强化后的末端区101与本体区102外径的差值范围可以为1mm至10mm;或者优选的,强化后的末端区101与本体区102外径的差值范围可以 放宽至2mm至7mm。

参照图15,灯管1的末端区101与本体区102之间平滑过渡,形成一个过渡区103。一实施例中,过渡区103的两端皆呈弧面,即过渡区103的两端沿轴向的剖面呈弧线状。进一步地,过渡区103的两端的弧面其一连接本体区102,另一连接末端区101。弧面的弧角大于九十度,且末端区101的外表面为一连续面且从剖面观之与本体区102的外表面仍维持平行。其他实施例中,过渡区103的外形可以不是弯曲状或呈弧形。过渡区103的长度为1mm至4mm,如果小于1mm,则过渡区的强度不够;如果大于4mm,则会减小本体区102的长度,减小发光面,同时需要灯头3的长度相应增加以与本体区102配合,造成灯头3的材料增加。在其他实施例中,则过渡区103也可以不为弧形。

参照图5与图16,在本实施例中,灯管1系采用玻璃灯管,介于本体区102与末端区101之间的过渡区103,会略呈由连续二个具有曲率半径R1、R2之弧面所构成的倒S形曲面,过渡区103之接近本体区102的弧面呈向外凸状,而过渡区103之接近末端区101的弧面呈向内凹。一般而言,二个弧面之曲率半径R1与R2之间的关系为R1<R2,R1与R2的比例R1:R2为1:1.5至1:10,较佳的范围为1:2.5至1:5,最佳的范围为1:3至1:4,本实施例采用R1:R2约为1:3,如此一来,靠近末端区101的过渡区103,经过强化处理后,使得玻璃处于内层受拉,外层受压的状态;而靠近本体区102的过渡区103,经过强化处理后,使得玻璃处于内层受压,外层受拉的状态;从而达到增加玻璃灯管1之过渡区103强度的目的。

以T8的标准灯管为例,强化后的末端区101的外径范围为20.9mm至23mm,如果小于20.9mm,则末端区101的内径过小,导致电源部件无法插入灯管1中。本体区102的外径范围为25mm至28mm,如果小于25mm,则以现有的工艺条件,不方便对其两端作强化部处理,如果大于28mm,将不符合行业标准。

请参照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的灯头3包括一绝缘管302,一固设于绝缘管302外周面上的导热部303,以及设于绝缘管302上的两支空心导电针301。所述导热部303可以是一管状的金属环。

请参照图5,一实施例中,导热部303的一端伸出绝缘管302面向灯管的一端,导热部303的伸出部分(伸出绝缘管的部分)和灯管1之间通过一热熔胶6粘接。进一步地,灯头3通过导热部303延伸至过渡区103,藉由导热部303与过渡区103紧密的接触,使得导热部303和灯管1通过热熔胶6粘接时,不会有热熔胶6溢出灯头3而残留至灯管1之主体本体区102。此外,绝缘管302面向灯管1的一端未延伸至过渡区103,即绝缘管302面向灯管的一端与过渡区103之间保持一定间隔。本实施例中,绝缘管302的材质并不限定使用塑料、陶瓷等材质,主要是在一般状态下不是电的良导体即可。

再者,热熔胶6是一种组成物,包含一种为焊泥粉的材料,成份较佳的为:酚醛树脂2127#、虫胶、松香、方解石粉、氧化锌、乙醇等。本实施例中,松香为一种增黏剂,具有溶于乙醇,但不溶于水的特性。这种热熔胶6能够在高温加热的条件下,改变其物理状态发生大幅膨胀,达到固化的效果,加上本身材料的黏性,从而可以使灯头3与灯管1紧密接触,便于LED直管灯实现自动化生产。于一实施例中,热熔胶6在高温加热后会呈现膨胀并流动,随后冷却即会达到固化的效果,当热熔胶6从室温加热到摄氏200至250度的温度时,热熔胶的体积将膨胀至原来的1至1.3倍。当然,本实用新型热熔胶成份的选用并不限定于此,亦可选用高温加热至预定温度后而固化的成份。由于本实用新型热熔胶6不会由于电源模组等发热元器件发热形成高温环境而导致可靠性下降,可以防止LED直管灯使用过程中灯管1与灯头3的粘接性能降低,提高长期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导热部303伸出部分的内周面与灯管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热熔胶6填充于该容置空间中,如图5中虚线B所示位置。换言之,热熔胶6填充的位置借由与灯管1轴向垂直的第一虚拟平面(如图5中虚线B所画过的平面)通过:沿径向向内的方向,在第一虚拟平面的位置,依序排列为导热部303、热熔胶6和灯管1的外周面。热熔胶6涂覆厚度可以为0.2mm至0.5mm,热熔胶6会膨胀后固化,从而与灯管1接触并将灯头3固定于灯管1。并由于末端区101和本体区102两者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因此可以避免热熔胶溢出到灯管的本体区102部分上,免去后续的人工擦拭过程,提高LED直管灯的产量。加工时,通过外部加热设备将热量传导至导热部303,然后再传导至热熔胶6、使热熔胶6膨胀后冷却固化,从而将灯头3固定粘接在灯管1上。

请参照图5,一实施例中,绝缘管302包括沿轴向相接的第一管302a和第二管302b,第二管302b的外径小于第一管302a的外径,两个管的外径差值范围为0.15mm至0.3mm。导热部303设于第二管302b的外周面上,导热部303的外表面与第一管302a的外周面平齐,使得灯头3的外表面平整光滑,保证整个LED直管灯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力均匀。其中,导热部303沿灯头轴向方向的长度与绝缘管302的轴向长度比为1:2.5至1:5,即导热部长度:绝缘管长度为1:2.5至1:5。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粘接的牢固性,第二管302b至少部分套设于灯管1外,容置空间还包括第二管302b的内表面和灯管的末端区101外表面之间的空间。热熔胶6有部分填充于相互重迭(图5中虚线A所示位置)的第二管302b和灯管1之间,即部分热熔胶6位于第二管302b的内表面和末端区101的外表面之间。换言之,热熔胶6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借由一与灯管轴向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如图5中虚线A所画过的平面)通过:沿径向向内的方向,在第二虚拟平面的位置,依序排列为导热部303、第二管302b、热熔胶6及末端区101。

于本实施例中,热熔胶6并不需要完全填满上述的容置空间(如图中容置空间还可以包括导热部303与第二管302b之间的空间)。制造时,当在导热部303和末端区101之间涂覆热熔胶6时,可以适当增加热熔胶的量,使得在后续加热的过程中,热熔胶能够由于膨胀而流动至第二管302b和末端区101之间,冷却固化后进而将两者粘合连接。

在制作LED直管灯时,灯管1的末端区101插设于灯头3后,灯管1的末端区101插入灯头3部分的轴向长度占导热部303轴向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保证空心导电针301与导热部303具有足够的爬电距离,通电时两者不易短接使人触电而引发危险;另一方面,由于绝缘管302的绝缘作用,使得空心导电针301与导热部303之间的爬电距离加大,更容易通过高电压时使人触电而引发危险的测试。

进一步地,对于第二管302b内表面的热熔胶6来说,第二管302b隔在热熔胶6与导热部303之间,因此热量从导热部303传导至热熔胶6的效果会打折扣。为解决此问题,参照图4,本实施例在第二管302b面向灯管1的一端(即远离第一管302a的一端)设置多个沿周向排列的缺口302c,增加导热部303与热熔胶6的接触面积,以利于热量快速从导热部303传导至热熔胶6上,加速热熔胶6的固化过程。同时,当用户触及导热部303时,由于导热部303和灯管1之间热熔胶6的绝缘作用,不会因为灯管1有破损而触电。

导热部303可以为各种容易传导热量的材料,本实施例中为金属片,并兼具美观的考虑,例如铝合金。导热部303呈管状(或称环状),套设在第二管302b外。绝缘管302可以为各种绝缘材料,但以不容易导热为佳,避免热量传导至灯头3内部的电源模组上、影响电源模组的性能,本实施例中的绝缘管302为塑料管。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部303还可以由多个沿第二管302b周向间隔或者不间隔排列的金属片 组成。

本实用新型LED直管灯的灯头,还可以设计成具有其他结构或者包含其他元件。请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灯头3除包括绝缘管302外,还包括一导磁金属件9,但不包含前述的导热部。导磁金属件9固设在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绝缘管302的内周面和灯管末端区之间、与灯管1沿径向具有重迭部分。本实施例中,整个导磁金属件9都位于绝缘管302内,热熔胶6涂覆于导磁金属件9的内表面上(导磁金属件9面向灯管1的表面),并与灯管1的外周面粘接。其中,为了增加粘接面积、提高粘接稳定性,热熔胶6较佳覆盖导磁金属件9的整个内表面。

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LED直管灯于制造时,系将灯头3的绝缘管302插设于一外部加热设备中,此一外部加热设备较佳为一感应线圈11,使得感应线圈11位于导磁金属件9的上方而与导磁金属件9沿绝缘管302的径向相对。加工时,将感应线圈11通电,感应线圈11通电后形成电磁场,电磁场经过导磁金属件9后转换为电流,使得导磁金属件9发热,即运用电磁感应技术使得导磁金属件9发热,并热量传导至热熔胶6,热熔胶6吸收热量后膨胀并流动,经冷却后使得热熔胶6固化,以实现将灯头3固定于灯管1的目的。感应线圈11主要材质可以为紫铜且由宽度5mm至6mm的金属导线所卷曲成的一环状线圈,环状线圈的直径约30mm至35mm,环状线圈直径下限稍大于灯头3的外径。在灯头3的外径相同于灯管1的外径的前提下,灯头3的外径将随著不同的灯管1而有不同的外径,因而不同型号的灯管可以使用不同直径的感应线圈11。例如,T12灯管的直径为38.1mm,T10灯管的直径为31.8mm,T8灯管的直径为25.4mm,T5灯管的直径为16mm,T4灯管的直径为12.7mm,T2灯管的直径为6.4mm。

进一步地,感应线圈11还可与一功率放大单元搭配使用,藉以将交流电店功率放大1至2倍。感应线圈11最好与绝缘管302同轴,使 得能量传递较为均匀。优选地,感应线圈11与绝缘管302中轴线之间的偏差不超过0.05mm。当粘接完成后,灯头3连同灯管1将被抽离感应线圈11。随后,热熔胶6在吸收热量后会呈现膨胀并流动,随后冷却即会达到固化的效果。一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的发热温度可以达到摄氏250至300度,而热熔胶6的加热温度可以达到摄氏200至250度。当然,本实用新型热熔胶成份的选用并不限定于此,亦可选用吸收热量后随即固化的成份。

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管1制造流程完成后,系采取感应线圈11不动,再将灯管1连同灯头3抽离感应线圈11的方式。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灯管1不动,再将感应线圈11脱离灯管的来完成。一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的加热设备可以采用具有复数个感应线圈11的装置,也就是说,当欲将复数个灯管1之灯头3加热时,仅需将复数个灯管1摆放在默认位置,接着,加热设备即会移动对应的感应线圈11至欲加热灯管1之灯头位置加热,加热完成后,卽会将复数个感应线圈11抽离对应的灯管1而完成导磁金属件9的加热。然而,由于灯管1的长度远大于灯头3的长度,甚或在一些特殊用途中灯管1的长度可达240cm以上,因此在灯管1及灯头3连动的情况下,感应线圈11和灯头3彼此在以如前所述的前后方向进行相对抽入或抽离时,很可能会因为位置的误差而损害灯头3与灯管1的连接固定。

请继续参照图44,本实施例中所述之感应线圈11也可以采用多数个上、下二半圆状的夹具11a所构成的一外部加热设备110,来达到相同于前述感应线圈的效果,同时降低前述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所带来因位置误差而造成灯头3与灯管1连接固定的损害可能性。上、下二半圆状的夹具11a内分别具有上述宽度5mm至6mm的金属导线所卷曲成的半圆状线圈,当上、下半圆状的夹具接触后将形成一直径约30mm至35mm的中空环状,且内部形成一闭合的电路而形成前述的感应线圈11。本实施例中,使用上、下二半圆状的夹具11a形成中空环状,灯管1之灯头3不是以前后移动的方式进入中空环状中,而是用 滚动的方式进入下半圆状的夹具缺口中,可以避免感应线圈11和灯头3彼此在抽入或抽离时产生因位置精度控制不良而造成损害的问题。详言之,灯管1在一滚动的生产线上,灯管1之灯头3经滚动而置放在下半圆状的夹具缺口上,接著上半圆状的夹具和下半圆的夹具接触形成一闭合的电路,待加热完成后,再将上半圆状的夹具分离,如此可以降低对于位置精度控制的要求,以减少制造上的良率问题。

请参照图6,为了较好地支撑导磁金属件9,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用于支撑导磁金属件9的第一管部302d的内径要大于其余第二管部302e的内径,并于302d及302e交接处形成一个台阶,导磁金属件9的轴向一端顶靠在台阶上,并且使得设置导磁金属件9后,整个灯头的内表面平齐。另外,导磁金属件9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呈周向排列的片状或管状等,此处设置导磁金属件9呈与绝缘管302同轴的管状。

请参照图8、图9,在其他实施例中,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用于支撑导磁金属件9的部位还可以为如下形式: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具有朝向绝缘管302内部突伸的支撑部313,使得导磁金属件9在轴向上顶靠在支撑部313的上缘(即支撑部面向凸出部一侧的端面)。优选地,支撑部313由绝缘管302的内周面向内侧凸起的厚度为1mm至2mm。并且,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还设置有凸出部310,使得导磁金属件9在周向上顶靠在凸出部310的径向内侧,且导磁金属件9的外周面及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凸出部310的径向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313的径向厚度,于一实施例中,优选为0.2mm至1mm。

如图9所示,凸出部310与支撑部313沿轴向相连,导磁金属件9在轴向上顶靠在支撑部313的上缘(即支撑部面向凸出部一侧的端面),在周向上顶靠在凸出部310的径向内侧,使得至少一部分凸出部310位于导磁金属件9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之间。凸出部310可 以是沿绝缘管302周向延伸的环形、或者是绕着绝缘管302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排列的多个凸块,此外,凸块的排列可以呈周向等距离间隔排列或是不等距离间隔排列,只要能够使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但又能具有固持热熔胶6的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灯头3还可以作成全金属的,此时需要在空心导电针的下部增设一绝缘体,以耐高电压。

请参照图10,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面向绝缘管302的表面具有至少一空孔91,空孔91的形状为圆形,但不限于圆形,可以例如为椭圆形、方形、星形等,只要能够减少导磁金属件9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但又能具有热固化即加热热熔胶6的功能。优选地,空孔91面积占导磁金属件9面积的10%至50%。空孔91的排列可以呈周向等距离间隔排列或是不等距离间隔排列等。

请参照图11,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面向绝缘管302的表面具有一压痕/浮凸93,压痕/浮凸93可以为从导磁金属件9的内表面向外表面凸起的浮凸,但也可以为从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凹下的压痕,其目的是为了在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以达到减小使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的目的。也就是说,导磁金属件9的表面形状可选自空孔、浮凸、压痕及其结合所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结构形状,以达到减小使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应当保证导磁金属件9与灯管稳定粘接,实现热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

请参照图12,一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为一圆形环。请参照图13,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为一非圆形环,例如但不限于椭圆形环,当灯管1和灯头3为椭圆形时,椭圆形环的短轴略大于灯管末端区外径,以减小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但又能实现热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换言之,绝缘管302 的内周面上具有支撑部313,非圆形环的导磁金属件9设于支撑部313上,因此,可以使导磁金属件9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并又能实现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需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导磁金属件9设至于灯头3的外部,取代如图5中所示的导热部303,藉由电磁感应原理,亦可实现固化热溶胶6的功能。

请参照图45至47,于其他实施例中,不需要在灯头3额外设置导磁金属件9,仅在前述所提热熔胶6中直接参杂预定比例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其相对导磁系数介于102至106。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可用来取代热熔胶6中原有部份方解石粉的添加量,也就是说,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与方解石粉的占有体积比例大约为1:1~1:3。优选地,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的材质系选自铁、镍、钴及其合金所组成的混合物族群中的一种,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占热熔胶6之重量百分比为10%至50%,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的平均粒径为1微米到30微米。这样具有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的热熔胶6使得灯头3与灯管1藉由热熔胶6黏合后,可通过灯头的破坏性试验,即可同时符合灯头的弯矩测试标准及灯头的扭矩测试标准。一般而言,直管灯的灯头弯矩测试标准需大于5牛顿-米(Nt-m),直管灯的灯头扭矩测试标准需大于1.5牛顿-米(Nt-m)。依据不同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掺杂至热熔胶6的比例以及施予灯头不同的磁通量可通过5至10牛顿-米(Nt-m)的弯矩测试及1.5至5牛顿-米(Nt-m)的扭矩测试。加工时,将前述的感应线圈11通电,感应线圈11通电后,使得均匀分布在热熔胶6中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带电,进而使得热熔胶6发热,热熔胶6吸收热量后膨胀并流动,经冷却后固化,以实现将灯头3固定于灯管1的目的。

如图45至图47所示,为不同的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在热熔胶6内的分布状态。如图45所示,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平均粒径为1微米到5微米之间,且在热熔胶6内均匀分布,当热熔胶6涂覆于灯头3的内表面,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在热熔胶6内的均匀分布虽无法形成一闭合的电路,但在一电磁场范围内,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的单个颗 粒仍会因为磁滞效应发热,藉以加热热熔胶6。如图46所示,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平均粒径为1微米到5微米之间,且在热熔胶6内不均匀分布,当热熔胶6涂覆于灯头3的内表面,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颗粒间彼此连接形成一闭合的电路,在一电磁场范围内,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单个颗粒会因为磁滞效应发热,也会因为闭合电路的电荷流动而产生热量。如图47所示,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平均粒径为5微米到30微米之间,且在热熔胶6内不均匀分布,当热熔胶6涂覆于灯头3的内表面,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颗粒间彼此连接形成一闭合的电路,在一电磁场范围内,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单个颗粒会因为磁滞效应发热,也会因为闭合电路的电荷流动而产生热量。因此,藉由调整高导磁性材质粉末65的粒径大小、分布密度、分布形貌、以及施予灯头3的磁通量,可以对热熔胶6的加热温度做不同的控制。一实施方式中,当热熔胶6被加热至摄氏200至250度的温度时可具有流动性,经冷却后固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当热熔胶6被加热至摄氏200至250度的温度后随即固化。

请参照图14及图39,于另一实施例中,灯头3’的端部设有一凸柱312,凸柱312的顶端开设有孔洞,其外缘设有一深度为0.1±1%mm的凹槽314可供导电引脚53定位。导电引脚53在穿出灯头3’端部凸柱312的孔洞之后,可弯折置于凹槽314之上,然后再以一导电金属帽311覆盖住凸柱312,如此,则可将导电引脚53固定在凸柱312与导电金属帽311之间,于本实施例中,导电金属帽311的内径例如为7.56±5%mm,而凸柱312的外径例如为7.23±5%mm,且导电引脚53外径例如为0.5±1%mm,因此导电金属帽311可直接紧密覆盖住凸柱312而不需要再额外涂覆黏胶,如此便可完成电源5与导电金属帽311的电气连接。

请参照图2、3、12、13,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灯头上设有用于散热的孔洞304。藉此,让位于灯头内部的电源模组产生的热能够散去而不会造成灯头内部处于高温状态,以避免灯头内部 元件的可靠度下降。进一步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孔洞为弧形。进一步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孔洞为三条大小不一的弧线。进一步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孔洞为由小到大逐渐变化的三条弧线。进一步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孔洞可以为上述弧形,弧线的任意搭配所构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灯头中包含有一用于安装电源模组的电源插槽(图未示)。

参照图17,本实施例的灯管1内除了紧贴于灯管1的灯板2(或可挠式电路软板)外,还包括扩散膜13,光源202产生的光线通过扩散膜13后穿出灯管1。扩散膜13对光源202发出的光起到扩散的作用,因此,只要能使得光线透过扩散膜13后再穿出灯管1,扩散膜13的布置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扩散膜13可以涂覆或覆盖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或者涂覆于光源202表面上的扩散涂层(图中未示出),或者作为一个外罩而罩(或遮盖)在光源202外的扩散膜片。

请再次参照图17,当扩散膜13为扩散膜片时,其可罩在光源202外,且与光源202不接触。扩散膜片的一般用语是光学扩散片或光学扩散板,通常用PS聚苯乙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C(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搭配扩散粒子,所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当光线透过该复合材料时能够发生漫射现象,可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以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最终使得从灯管的亮度均匀分布。

当扩散膜13为扩散涂层时,其主要成分可以是碳酸钙、卤磷酸钙以及氧化铝其中之任一种,或其中任二种的组合,或三种的组合。当利用碳酸钙为主要材料搭配适当的溶液所形成的扩散涂层,将具有绝佳的扩散和透光(有机会达到90%以上)的效果。另外也发现,结合强化部玻璃的灯头有时候会有质量问题,有些许比例会容易脱落,而只要将该扩散涂层也涂到灯管的末端区101的外表面上,扩散涂层和 热熔胶6间会增加灯头和灯管间的摩擦力,使得扩散涂层和热熔胶6间的摩擦力大于未涂上扩散涂层时灯管的末端区101的端面和热熔胶间的摩擦力,因此灯头3透过扩散涂层和热熔胶6间的摩擦力,灯头3脱落的问题便能大幅度的解决。

本实施例中,在调配时,扩散涂层的组成成分包括碳酸钙、磷酸锶(例如CMS-5000,白色粉末)、增稠剂,以及陶瓷活性炭(例如陶瓷活性碳SW-C,无色液体)。具体地,当扩散涂层以碳酸钙为主材料,搭配增稠剂,陶瓷活性碳以及去离子水,混合后涂覆于玻璃灯管的内周面上,涂覆的平均厚度落在20至30μm之间。采用这种材料形成的扩散膜13,可以具有约90%的透光率,一般而言,透光率的范围约为85%至96%。另外,这种扩散膜13在除了具有扩散光的效果之外,还能起到电隔离的作用,从而使得当玻璃灯管破裂时,降低用户触电的风险;同时,这种扩散膜13可以使得光源202在发光时,让光产生漫射,往四面八方射出,从而能够照到光源202的后方,即靠近可挠式电路软板的一侧,避免在灯管1中形成暗区,提升空间的照明舒适感。此外,当选择不同材料成分的扩散涂层时,有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扩散膜厚度范围为200μm至300μm,且透光率控制在92%至94%之间,也会有另一番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扩散涂层也可以碳酸钙为主材料,搭配少量的反射材(如磷酸锶或硫酸钡)、增稠剂,陶瓷活性碳以及去离子水,混合后涂覆于玻璃灯管的内周面上,涂覆的平均厚度落在20至30μm之间。由于扩散膜的目的是让光产生漫射,漫射现象在微观而言,是光线经颗粒的反射作用,磷酸锶或硫酸钡等反射材的颗粒粒径大小会远大于碳酸钙的粒径,因此,选择在扩散涂层中加入少量的反射材,可有效地增加光线的漫射效果。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卤磷酸钙或氧化铝为扩散涂层的主要材料,碳酸钙的颗粒的粒径大约落在2至4μm之间,而卤磷酸 钙和氧化铝的颗粒的粒径大约分别落在4至6μm之间与1至2μm之间,以碳酸钙为例,当透光率的要求范围落在85%至92%时,整体以碳酸钙为主要材料的扩散涂层涂覆的平均厚度约在20至30μm,在相同的透光率要求范围(85%至92%)下,卤磷酸钙为主要材料的扩散涂层涂覆的平均厚度会落在25至35μm,氧化铝为主要材料的扩散涂层涂覆的平均厚度会落在10至15μm。若透光率需求更高时,例如92%以上,则以碳酸钙、卤磷酸钙或氧化铝为主要材料的扩散涂层厚度则需更薄。

也就是说,依灯管1的使用场合,而选择不同的透光率需求,即可选择所欲涂覆扩散涂层的主要材料、对应的形成厚度等等。需补充说明的是,扩散膜的透光率越高,使用者看到光源的颗粒感会越显着。

继续参照图17,进一步地,灯管1的内周面上还设有反射膜12,反射膜12设于具有光源202的灯板2周围,且沿周向占用灯管1的部分内周面。如图17所示,反射膜12在灯板2两侧沿灯管周向延伸,灯板2基本位于反射膜12沿周向的中间位置。反射膜12的设置具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当从侧面(图中X方向)看灯管1时,由于有反射膜12阻挡,不会直接看到光源202,从而减少颗粒感造成的视觉上的不适;另一方面,光源202发出的光经过反射膜12的反射作用,可以控制灯管的发散角,使得光线更多地朝向未涂有反射膜的方向照射,使得LED直管灯以更低的功率获得相同的照射效果,提高节能性。

具体地,反射膜12贴设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并在反射膜12上开设与灯板2对应的开孔12a,开孔12a的尺寸应当与灯板2一致或者略大于灯板2,用于容纳具有光源202的灯板2。装配时,先将带有光源202的灯板2(或可挠式电路软板)设置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再将反射膜12贴设在灯管内周面,其中反射膜12的开孔12a与灯板2一一对应,以将灯板2暴露在反射膜12之外。

一实施例中,反射膜12的反射率至少要大于85%,反射效果较好,一般在90%以上时,最好能达到95%以上,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反射效果。反射膜12沿灯管1周向延伸的长度占据整个灯管1圆周的30%至50%,也就是说,沿灯管1的周向方向,反射膜12的周向长度与灯管1内周面的周长之间的比例范围为0.3至0.5。特予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仅以灯板2设置在反射膜12沿周向的中部位置为例,也就是说,灯板2两侧反射膜12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面积,如图17所示。反射膜的材料可以是PET、磷酸锶以及硫酸钡其中任一种,或者其中任二种的组合,或者三种的组合,反射效果更好,厚度在140μm至350μm之间,一般在150μm至220μm之间,效果更佳。如图18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膜12可以只设于灯板2的一侧,即反射膜12和灯板2周向一侧接触,其周向单侧占据灯管1圆周的比例同样为0.3至0.5。或者,如图19、图20所示,反射膜12可以不开设开孔,装配时直接将反射膜12贴设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然后再将带有光源202的灯板2固定在反射膜12上,此处反射膜12也可以在灯板2的一侧或两侧分别沿灯管周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种类型反射膜12与各种类型扩散膜13可以任意搭配,而能实现单独反射,单独扩散或同时实现反射及扩散的光学效果。例如,可以只设置反射膜12,不设置扩散膜13,如图19、图20以及图21所示。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软板的宽度可以加宽,由于电路板表面包括油墨材料的电路保护层,而油墨材料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因此在加宽的部位,电路板本身便可以起到如反射膜12功能的效果。优选地,可挠式电路软板沿灯管2周向延伸的长度与所述灯管2内周面的周长之间的比例范围为0.3至0.5。可挠式电路软板外可包覆一电路保护层,电路保护层可以是一种油墨材料,具有增加反射的功能,加宽的可挠式电路软板以光源为起点向周向延伸,光源的光线会藉由加宽的部位使光线更加集中。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玻璃管的内周面上,可全部都涂上扩散涂层,或者是部分涂上扩散涂层(有反射膜12之处不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扩散涂层最好都要涂到灯管1的末端区的外表面上,以使得灯头3与灯管1之间的黏接更牢固。

需补充的是,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皆可选用由扩散涂层、扩散膜片、反射膜以及粘接膜所组成之群组中的一种,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光源所发出光线的光学处理。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还包括粘接剂片4、灯板绝缘胶片7和光源胶片8。灯板2通过粘接剂片4粘贴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图中所示,粘接剂片4可以为硅胶,其形式不限,可以是图中所示的几段,或者呈长条状的一段。各种形式的粘接剂片4、各种形式的灯板绝缘胶片7和各种形式的光源胶片8可互为组合而构成本实用新型之不同实施例。

灯板绝缘胶片7涂于灯板2面向光源202的表面上,使得灯板2不外露,从而起到将灯板2与外界隔离的绝缘作用。涂胶时预留出与光源202对应的通孔71,光源202设于通孔71中。灯板绝缘胶片7的组成成分包括乙烯基聚硅氧烷、氢基聚硅氧烷和氧化铝。灯板绝缘胶片7的厚度范围为100μm至140μm(微米)。如果小于100μm,则起不到足够的绝缘作用,如果大于140μm,则会造成材料的浪费。

光源胶片8涂于光源202的表面。光源胶片8的颜色为透明色,以保证透光率。涂覆至光源202表面后,光源胶片8的形状可以为颗粒状、条状或片状。其中,光源胶片8的参数有折射率、厚度等。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允许的范围为1.22~1.6,如果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为光源202壳体折射率的开根号,或者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为光源202壳体折射率的开根号的正负15%,则透光率较好。这里的光源壳体是 指容纳LED晶粒(或芯片)的壳体。本实施例中,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范围为1.225至1.253。光源胶片8允许的厚度范围为1.1mm至1.3mm,如果小于1.1mm,将会盖不住光源202,效果不佳,如果大于1.3mm,则会降低透光率,同时还会增加材料成本。

装配时,先将光源胶片8涂于光源202的表面;然后将灯板绝缘胶片7涂于灯板2上的一侧表面上;再把光源202固定于灯板2上;接着将灯板2与光源202相背的一侧表面通过粘接剂片4粘贴固定于灯管1的内周面;最后再将灯头3固定于灯管1的末端区,同时将光源202与电源5电连接。或者是如图22所示,利用可挠式电路软板2爬过过渡区103和电源5焊接(即穿过过渡区103与电源5焊接),或者采取传统导线打线的方式让灯板2与电源5电性相连,最后灯头3通过图5(用图3-图4的结构)或图7(用图6的结构)的方式接在强化处理的过渡区103,形成一个完整的LED直管灯。

本实施例中,灯板2通过粘接剂片4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使得灯板2贴设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这样可以增大整支LED直管灯的发光角度,扩大可视角,这样设置一般可以使得可视角可以超过330度。通过在灯板2涂灯板绝缘胶片7,在光源202上涂绝缘的光源胶片8,实现对整个灯板2的绝缘处理,这样,即使灯管1破裂,也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灯管1内周面或外周面上可覆盖有粘接膜(未图示),用于在灯管1破裂后对灯管1的外部和内部进行隔离。本实施例将粘接膜涂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

粘接膜的组成成分包括端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二甲苯和碳酸钙。其中二甲苯为辅助性材料,当粘接膜涂覆在灯管1内周面并固化后,二甲苯会挥发掉,其作用主要是调节粘度,进而来调节粘接膜的厚度。

一实施例中,粘接膜的厚度范围为100μm至140μm。如果粘接膜厚度小于100μm则防爆性能不够,玻璃破碎时,整根灯管会裂开,大于140μm则会降低透光率,且增加材料成本。如果防爆性能和透光率要求较宽松,则粘接膜的厚度范围也可以放宽至10μm至800μm。

本实施例中,由于灯管内部涂有粘接膜,在玻璃灯管破碎后,粘接膜会将碎片粘连一起,并且不会形成贯通灯管内部和外部的通孔,从而防止用户接触到灯管1内部的带电体,以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同时采用上述配比的粘接膜还具有扩散光、透光的作用,提高整支LED直管灯的发光均匀度和透光率。本实施例的粘接膜可以与前述的粘接剂片4、灯板绝缘胶片7和光源胶片8搭配使用,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当灯板2为可挠式电路软板,也可以不设置粘接膜。

进一步地,灯板2可以是条状铝基板、FR4板或者可挠式电路软板中的任意一种。由于本实施例的灯管1为玻璃灯管,如果灯板2采用刚性的条状铝基板或者FR4板,那么当灯管破裂,例如断成两截后,整个灯管仍旧能够保持为直管的状态,这时使用者有可能会认为LED直管灯还可以使用、并去自行安装,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由于可挠式电路软板具有较强的可挠性与易弯曲的特性,解决刚性条状铝基板、FR4板可挠性与弯曲性不足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的灯板2采用可挠式电路软板,这样当灯管1破裂后,即无法支撑破裂的灯管1继续保持为直管状态,以告知使用者LED直管灯已经不能使用,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因此,当采用可挠式电路软板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玻璃管破碎而造成的触电问题。以下实施例即以可挠式电路软板作为灯板2来做说明。

请参照图23,作为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包括一层具有导电效果的线路层2a,光源202设于线路层2a上,通过线路层2a与电源电 气连通。参照图23,本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软板还可以包括一层介电层2b,与线路层2a迭置,介电层2b与线路层2a的面积相等,线路层2a在与介电层2b相背的表面用于设置光源202。线路层2a电性连接至电源5用以让直流电流通过。介电层2b在与线路层2a相背的表面则通过粘接剂片4粘接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其中,线路层2a可以是金属层,或者布有导线(例如铜线)的电源层。

在其他实施例中,线路层2a和介电层2b的外表面可以包覆一电路保护层,所述电路保护层可以是一种油墨材料,具有阻焊和增加反射的功能。或者,可挠式电路软板可以是一层结构,即只由一层线路层2a组成,然后在线路层2a的表面包覆一层上述油墨材料的电路保护层。不论是一层线路层2a结构或二层结构(一层线路层2a和一层介电层2b)都可以搭配电路保护层。电路保护层也可以在可挠式电路软板的一侧表面设置,例如仅在具有光源202之一侧设置电路保护层。需要注意的是,可挠式电路软板为一层线路层结构2a或为二层结构(一层线路层2a和一层介电层2b),明显比一般的三层柔性基板(二层线路层中夹一层介电层)更具可挠性与易弯曲性,因此,可与具有特殊造型的灯管1搭配(例如:非直管灯),而将可挠式电路软板紧贴于灯管1管壁上。此外,可挠式电路软板紧贴于灯管管壁为较佳的配置,且可挠式电路软板的层数越少,则散热效果越好,并且材料成本越低,更环保,柔韧效果也有机会提升。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并不仅限于一层或二层电路板,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软板包括多层线路层2a与多层介电层2b,介电层2b与线路层2a会依序交错迭置且设于线路层2a与光源202相背的一侧,光源202设于多层线路层2a的最上一层,通过线路层2a的最上一层与电源电气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的长度大于灯管的长度。

请参见图48,在一实施例中,作为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由上 而下依序包括一第一线路层2a,一介电层2b及一第二线路层2c,第二线路层2c的厚度大于第一线路层2a的厚度,灯板2的长度大于灯管1的长度,其中在灯板2未设有光源202且突出于灯管1的末端区域上,第一线路层2a及第二线路层2c分别透过二个贯穿孔203及204电气连通,但贯穿孔203及204彼此不连通以避免短路。

藉此方式,由于第二线路层2c厚度较大,可起到支撑第一线路层2a及介电层2b的效果,同时让灯板2贴附于灯管1的内管壁上时不易产生偏移或变形,以提升制造良率。此外,第一线路层2a及第二线路层2c电气相连通,使得第一线路层2a上的电路布局可以延伸至第二线路层2c,让灯板2上的电路布局更为多元。再者,原本的电路布局走线从单层变成双层,灯板2上的线路层单层面积,亦即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进一步减缩,让批次进行固晶的灯板数量可以增加,提升生产率。

进一步地,灯板2上未设有光源202且突出于灯管1的末端区域上的第一线路层2a及第二线路层2c,亦可直接被利用来实现电源模组的电路布局,而让电源模组直接配置在可挠式电路软板上得以实现。

请继续参照图2,灯板2上设有若干光源202,灯头3内设有电源5,光源202与电源5之间通过灯板2电气连通。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电源5可以为单个体(即所有电源模组都集成在一个部件中),并设于灯管1一端的灯头3中;或者电源5也可以分为两部分,称为双个体(即所有电源模组分别设置在两个部件中),并将两部分分别设于灯管两端的灯头3中。如果灯管1仅有一端作强化部处理时,电源优先选择为单个体,并设于强化后的末端区101所对应的灯头3中。

不管是单个体还是双个体,电源的形成方式都可以有多重选择,例如,电源可以为一种灌封成型后的模块,具体地,使用一种高导热的硅胶(导热系数≥0.7w/m·k),通过模具对电源模组进行灌封成型, 得到电源,这种方式得到的电源具有高绝缘、高散热、外形更规则的优点,且能够方便地与其他结构件配合。或者,电源也可以为不作灌封胶成型,直接将裸露的电源模组置入灯头内部,或者将裸露的电源模组用传统热缩管包住后,再置入灯头3内部。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电源5可为如图23所示以单片印刷电路板搭载电源模组的形式出现,亦可为如图38所示以单个体模块的形式出现。

请参照图2并结合图38,于一实施例中,电源5的一端具有公插51,另一端具有金属插针52,灯板2的端部设有母插201,灯头3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空心导电针301。电源5的公插51插设于灯板2的母插201内,金属插针52插设于灯头3的空心导电针301内。此时公插51和母插201相当于转接头,用于将电源5和灯板2电连接。当金属插针52插入空心导电针301内后,经过外部冲压工具冲击空心导电针301,使得空心导电针301发生轻微的变形,从而固定住电源5上的金属插针52,并实现电气连接。通电时,电流依次通过空心导电针301、金属插针52、公插51以及母插201到达灯板2,并通过灯板2到达光源202。然而,电源5的结构则不限于图38所示模块化的样态。电源5可以是一载有电源模组的印刷电路板,再用公插51、母插201的连接方式与灯板2电性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何型式的电源5与灯板2之间的电性连接也可以用传统导线打线方式取代上述的公插51及母插201,即采用一根传统的金属导线,将金属导线的一端与电源电连接,另一端与灯板2电连接。进一步地,金属导线可包覆一绝缘套管以保护使用者免于触电。但导线打线连接的方式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断裂的问题,质量上稍差。

其他实施例中,电源5与灯板2之间的电性连接可以通过铆钉钉接、锡膏黏接、焊接或是以导线捆绑的方式来直接连接在一起。与前述灯板2的固定方式一致,可挠式电路软板的一侧表面通过粘接剂片4 粘接固定于灯管1的内周面,而可挠式电路软板的两端可以选择固定或者不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

如果可挠式电路软板的两端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则优先考虑在可挠式电路软板上设置母插201,然后将电源5的公插51插入母插201实现电气连接。

如果灯板2沿灯管1轴向的两端不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如果采用导线连接,在后续搬动过程中,由于两端自由,在后续的搬动过程中容易发生晃动,因而有可能使得导线发生断裂。因此灯板2与电源5的连接方式优先选择为焊接。具体地,参照图22,可以直接将灯板2爬过强化部结构的过渡区103后焊接于电源5的输出端上,免去导线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此时灯板2不需要设置母插201,电源5的输出端也不需要设置公插51。

如图24所示,具体作法可以是将电源5的输出端留出电源焊盘a,并在电源焊盘a上留锡、以使得焊盘上的锡的厚度增加,方便焊接,相应的,在灯板2的端部上也留出光源焊盘b,并将电源5输出端的电源焊盘a与灯板2的光源焊盘b焊接在一起。将焊盘所在的平面定义为正面,则灯板2与电源5的连接方式以两者正面的焊盘对接最为稳固,但是在焊接时焊接压头典型而言压在灯板2的背面,隔着灯板2来对焊锡加热,比较容易出现可靠度的问题。如果如图30所示,将灯板2正面的光源焊盘b中间开出孔洞,再将其正面朝上迭加在电源5正面的电源焊盘a上来焊接,则焊接压头可以直接对焊锡加热熔解,对实务操作上较为容易实现。

如图2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大部分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只有在两端是不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不固定在灯管1内周面上的灯板2形成一自由部21,而灯板2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自由部21具有上述的焊盘b。在装配时,自 由部21和电源5焊接的一端会带动自由部21向灯管1内部收缩。值得注意的是,当作为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如图48所示具有二层线路层2a及2c夹一介电层2b的结构时,前述灯板2未设有光源202且突出于灯管1的末端区域可作为自由部21,而让自由部21实现二层线路层的连通及电源模组的电路布局。

在本实施例中,当灯板2及电源5连接时,焊盘b及a及灯板上的光源202所在表面朝同一方向,而灯板2上的焊盘b上形成有如图30所示的贯通孔e,使得焊盘b及焊盘a相互连通。当灯板2的自由部21朝向灯管1的内部收缩而变形时,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及灯板2之间的焊接连接部对电源5有一个侧向的拉力。进一步地,相较于电源5之焊盘a及灯板2上的焊盘b系面对面的情况,这里的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及灯板2之间的焊接连接部对电源5还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此一向下拉力来自于贯通孔e内的焊料而于电源5及灯板2之间形成一个更为强化及牢固的电性连接。

如图25所示,灯板2的光源焊盘b为两个不连接的焊盘,分别和光源202正负极电连接,焊盘的大小约为3.5×2mm2,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上也有与其相对应的焊盘,焊盘的上方为便于焊接机台自动焊接而有预留锡,锡的厚度可为0.1至0.7mm,较佳值为0.3至0.5mm较为恰当,以0.4mm为最佳。在两个焊盘之间可设置一绝缘孔洞c,避免两个焊盘在焊接的过程中因焊锡熔接在一起而造成电性短路,此外在绝缘孔洞c的后方还可设置定位孔d,用来让自动焊接机台可正确判断出光源焊盘b的正确位置。

灯板的光源焊盘b至少有一个,分别和光源202正负极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能达到兼容性及后续使用上的扩充性,光源焊盘b的数量可以具有一个以上,例如2个、3个、4个或是4个以上。当焊盘只有1个时,灯板对应二端都会分别与电源电连接,以形成一回路,此时可利用电子组件取代的方式,例如:以电感取代电容当作稳 流组件。如图26至28所示,当焊盘为3个时,第3个焊盘可以用作接地使用,当焊盘为4个时,第4个焊盘可以用来作讯号输入端。相应的,电源焊盘a亦和光源焊盘b数量相同。当焊盘为3个以上时,焊盘间的排列可以为一列并排或是排成两列,依实际使用时的容置面积大小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只要彼此不电连接造成短路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若是将部份电路制作在可挠式电路软板上,光源焊盘b可以单独一个,焊盘数量愈少,在工艺上愈节省流程;焊盘数量愈多,可挠式电路软板和电源输出端的电连接固定愈增强。

如图30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焊盘b的内部可以具有焊接穿孔e的结构,焊接穿孔e的直径可为1至2mm,较佳为1.2至1.8mm,最佳为1.5mm,太小则焊接用的锡不易穿越。当电源5的电源焊盘a与灯板2的光源焊盘b焊接在一起时,焊接用的锡可以穿过所述的焊接穿孔e,然后堆积在焊接穿孔e上方冷却凝结,形成具有大于焊接穿孔e直径的焊球结构g,这个焊球结构g会起到像是钉子的功能,除了透过电源焊盘a和光源焊盘b之间的锡固定外,更可以因为焊球结构g的作用而增强电性连接的稳固定。

如图31至图32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光源焊盘b的焊接穿孔e距离灯板2的边缘≦1mm时,焊接用的锡会穿过所述的孔洞e而堆积在孔洞上方边缘,过多的锡也会从灯板2的边缘往下方回流,然后与电源焊盘a上的锡凝结在一起,其结构就像是一个铆钉将灯板2牢牢的钉在电源5的电路板上,具有可靠的电性连接功能。如图33及图34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焊接缺口f取代了焊接穿孔e,焊盘的焊接穿孔是在边缘,焊接用的锡透过所述的焊接缺口f把电源焊盘a和光源焊盘b电连接固定,锡更容易爬上光源焊盘b而堆积在焊接缺口f周围,当冷却凝结后会有更多的锡形成具有大于焊接缺口f直径的焊球,这个焊球结构会让电性连接结构的固定能力增强。本实施例中,因为焊接缺口的设计,焊接用的锡起到像是C形钉子的功能。

焊盘的焊接穿孔不论是先形成好,或是在焊接的过程中直接用如图40所示的焊接压头或称热压头打穿,都可以达到本实施例所述的结构。所述的焊接压头其与焊锡接触的表面可以为平面,凹面,凸面或这些组合;而所述的焊接压头用于限制所欲焊接物件例如灯板2的表面可以为长条状或是网格状,所述的与焊锡接触的表面不完全将穿孔覆盖,确保焊锡能从穿孔穿出,当焊锡穿出焊接穿孔堆积在焊接穿孔周围时,凹部能提供焊球的容置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具有一定位孔,在焊接时可以透过定位孔将电源焊盘a和光源焊盘b的焊盘精准的定位。

请参照图40,于上述实施例中,灯板2的光源焊盘b和电源5的电源焊盘a可透过焊接方式固定,焊盘的穿孔不论是先形成好,或是在焊接的过程中系直接用焊接压头41打穿。如图40所示,所述的焊接压头41大致可分成四个区域:压焊面411、导流槽412、锡成形槽413以及压制面414,压焊面411为与焊锡实际接触的表面,提供焊接时的压力与加热源,其形状可以为平面或是凹面或是凸面或以上的组合,压制面414为与焊接物件例如灯板2实际接触的表面,其可以为长条状或是网格状,所述的压焊面411不会完全将焊盘上的孔洞覆盖,在焊接压头41中间压焊面411下缘的部分有复数个圆弧形下凹的导流槽412,其主要功能即是确保经过压焊面411加热熔解的焊锡能从下凹的导流空间流入穿过焊盘的孔洞或缺口,故,导流槽412具有导流和止挡(stopper)的功能,当焊锡穿出孔洞或缺口堆积在其表面周围时,位于导流槽412下方比导流槽412更下凹的锡成形槽413即为提供焊锡凝结成焊球的容置位置。另外在成形槽413周边比压焊面411略为低一点的平面则是压制面414,其与压焊面411的高低厚度差别即为灯板2的厚度,主要功能就是在焊接的过程中能够确实将灯板2压制固定在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上。

请参照图41、图25及图40,灯板2与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上也有与其相对应的焊盘,焊盘的上方为便于焊接机台自动焊接而有预留 锡,一般而言锡的厚度较佳值为0.3至0.5mm则可以将灯板2稳固地焊接在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上。若发生如图41中所示,二个焊盘上预留锡的厚度相差太大时,焊接压头41在焊压过程中,就会发生一个焊盘已经先接触预留锡而加热熔化,另一个预留锡要等前述预留锡熔化至相同高度而被焊接压头41接触后才会开始熔化,如此,预留锡厚度较低的那一个焊盘,常会发生焊接不牢靠的状况,进而影响到灯板2与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因此,本实施例应用动平衡的原理解决此一状况。于本实施例中,可在焊接压头41的设备上设置一连动机构,始动焊接压头41为一可转动的机构,当焊接压头41接触并侦测到二个焊盘上预留锡的压力值相同时,再施予和压过程,即可解决上述的状况。

上述实施例中,是以灯板2与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不动,而转动焊接机台的焊接压头41的动平衡原理来达成焊压过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则是以焊接压头41不动,而转动灯板2之动平衡原理来达成焊压过程。首先,先将灯板2与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放置于一载具装置(或称焊接载具)60中,载具装置60包括一灯板载具(或称旋转平台)61用以承载灯板2与电源5的印刷电路板,以及一载具支架62用以承载灯板载具61。灯板载具61包括一转动轴63以及二弹性组件64分别设于转动轴二侧用以当灯板载具61空载时保持灯板载具61呈水平状态。于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64为弹簧,且弹簧的一端分别设置于载具支架62上作为支点,当图42中所示具二边厚度不一的预留锡之灯板2放置在灯板载具61上时,灯板载具61会受转动轴63驱动而转动,直至焊接压头41侦测到二边预留锡的压力相等时,才会开始执行焊压过程,如图43所示,此时转动轴二侧的弹性组件64分别后一拉力与一压力,当焊压过程完成后,转动轴63的驱动力即会移除,且藉由转动轴63二侧之弹性组件64的回复力而使得灯板载具61回复到原始的水平状态。

当然,本实施例的灯板载具61也可以其他方式的机构来达成,而 并非必需要转动轴63与弹性组件64,例如于灯板载具61内建驱动马达、主动式转动机构等,此时载具支架62(固设弹性组件64的作用)也非必要组件,凡利用动平衡的原理而带动灯板2转动的方式达成焊压过程的变化例,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范畴,以下则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35和图36,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透过焊接方式固定的灯板2和电源5可以用搭载有电源模组250的电路板组合件25取代。电路板组合件25具有一长电路板251和一短电路板253,长电路板251和短电路板253彼此贴合透过黏接方式固定,短电路板253位于长电路板251周缘附近。短电路板253上具有电源模组25,整体构成电源。短电路板253材质较长电路板251硬,以达到支撑电源模组250的作用。

长电路板251可以为上述作为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或柔性基板,且具有图23所示的线路层2a。灯板2的线路层2a和电源模组250电连接的方式可依实际使用情况有不同的电连接方式。如图35所示,电源模组250和长电路板251上将与电源模组250电性连接的线路层2a皆位于短电路板253的同一侧,电源模组250直接与长电路板251电气连接。如图36所示,电源模组250和长电路板251上将与电源模组250电性连接的线路层2a系分别位于短电路板253的两侧,电源模组250穿透过短电路板253和灯板2的线路层2a电气连接。

如图3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组合件25省略了前述实施例中灯板2和电源5要用焊接的方式固定的情况,而是先将长电路板251和短电路板253黏接固定,再将电源模组250和灯板2的线路层2a电气连接。此外,灯板2如上述并不仅限于一层或二层电路板,可以是如图48所示还包含另一层线路层2c。光源202设于线路层2a,通过线路层2a与电源5电气连通。如图36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电路板组合件25具有一长电路板251和一短电路板253,长电路板251可以为上述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软板或柔性基板,灯板2包括一线路 层2a与一介电层2b,先将介电层2b和短电路板253以拼接方式固接,之后,再将线路层2a贴附在介电层2b上并延伸至短电路板253上。以上各实施例,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合件25的应用范围。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短电路板253的长度约为15毫米至40毫米,较佳为19毫米至36毫米,长电路板251的长度可为800毫米至2800毫米,较佳为1200毫米至2400毫米。短电路板253和长电路板251的比例可以为1:20至1:200。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当灯板2和电源5系透过焊接方式固定时,灯板2的端部并不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无法安全的固定支撑住电源5,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电源5必须另行固定在灯管1末端区的灯头内,则灯头会相对较长而压缩了灯管1有效的发光面积。

请参考图39,在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灯板为铝制硬式电路板22,因其端部可相对的固定在灯管1的末端区,而电源5则采用垂直于硬式电路板22的方式焊接固定在硬式电路板22端部上方,一来便于焊接工艺的实施,二来灯头3不需要具有足以承载电源5之总长度的空间而可以缩短长度,如此可增加灯管有效的发光面积。此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电源5上除了装设有电源模组之外,还需要另行焊接金属导线与灯头3的空心导电针301形成电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使用于电源5上,做为电源模组的导电引脚53与灯头3电气连接,不需额外再焊接其它导线,更有利于制程之简化。

接下来说明电源组件250的电路设计及应用。

请参见图4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交流电源508系用以提供交流电源讯号。交流电源508可以为市电,电压范围100-277V,频率为50或60Hz。灯管驱动电路505接收交流电源508的交流电源讯号,并转换 成交流驱动讯号以做为外部驱动讯号。灯管驱动电路505可以为电子镇流器,用以将市电的讯号转换而成高频、高压的交流驱动讯号。常见电子镇流器的种类,例如:瞬时启动型(Instant Start)电子镇流器、预热启动型(Program Start)电子镇流器、快速启动型(Rapid Start)电子镇流器等,本实用新型的LED直管灯均适用。交流驱动讯号的电压大于300V,较佳电压范围为400-700V;频率大于10kHz,较佳频率范围为20k-50kHz。LED直管灯500接收外部驱动讯号,在本实施例中,外部驱动讯号为灯管驱动电路505的交流驱动讯号,而被驱动发光。在本实施例中,LED直管灯500为单端电源的驱动架构,灯管的同一端灯头具有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用以接收外部驱动讯号。本实施例的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耦接(即,电连接、或直接或间接连接)至灯管驱动电路505以接收交流驱动讯号。

值得注意的是,灯管驱动电路505为可省略的电路,故在图式中以虚线标示出。当灯管驱动电路505省略时,交流电源508与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耦接。此时,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接收交流电源508所提供的交流电源讯号,以做为外部驱动讯号。

除了上述的单端电源的应用外,本实用新型的LED直管灯500也可以应用至双端单接脚的电路结构。请参见图49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A所示,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分别置于LED直管灯500的灯管相对的双端灯头以形成双端各单接脚,其余的电路连接及功能则与图49A所示电路相同。

接着,请参见图49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LED灯的电源组件主要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滤波电路520以及LED驱动模块530。第一整流电路510耦接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以接收外部驱动讯号,并对外部驱动讯号进行整流,然后由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输出整流后讯 号。在此的外部驱动讯号可以是图49A及图49B中的交流驱动讯号或交流电源讯号,甚至也可以为直流讯号而不影响LED灯的操作。滤波电路520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耦接,用以对整流后讯号进行滤波;即滤波电路520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以接收整流后讯号,并对整流后讯号进行滤波,然后由第一滤波后输出端521、第二滤波后输出端522输出滤波后讯号。LED驱动模块530与滤波电路520耦接,以接收滤波后讯号并发光;即LED驱动模块530耦接第一滤波后输出端521、第二滤波后输出端522以接收滤波后讯号,然后驱动LED驱动模块530内的LED组件(未绘出)发光。此部分请详见之后实施例的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及第一滤波后输出端521、第二滤波后输出端522的数量均为二,而实际应用时则根据第一整流电路510、滤波电路520以及LED驱动模块530各电路间讯号传递的需求增加或减少,即各电路间耦接端点可以为一个或以上。

再者,图49C所示的LED灯的电源组件以及以下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各实施例,除适用于图49A及图49B所示的LED直管灯外,对于包含两接脚用以传递电力的发光电路架构,例如:球泡灯、PAL灯、插管节能灯(PLS灯、PLD灯、PLT灯、PLL灯等)等各种不同的照明灯的灯座规格均适用。

请参见图49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交流电源508系用以提供交流电源讯号。灯管驱动电路505接收交流电源508的交流电源讯号,并转换成交流驱动讯号。LED直管灯500接收灯管驱动电路505的交流驱动讯号,而被驱动发光。在本实施例中,LED直管灯500为双端(各双接脚)电源,灯管的一端灯头具有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另一端灯头具有第三接脚503、第四接脚504。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 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耦接至灯管驱动电路505以共同接收交流驱动讯号,以驱动LED直管灯500内的LED组件(未绘出)发光。交流电源508可以为市电,而灯管驱动电路505可以是安定器或电子镇流器。

请参见图49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LED灯的电源组件主要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滤波电路520、LED驱动模块530以及第二整流电路540。第一整流电路510耦接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用以接收并整流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所传递的外部驱动讯号;第二整流电路540耦接第三接脚503、第四接脚504,用以接收并整流第三接脚503、第四接脚504所传递的外部驱动讯号。也就是说,LED灯的电源组件可以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共同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输出整流后讯号。滤波电路520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以接收整流后讯号,并对整流后讯号进行滤波,然后由第一滤波后输出端521、第二滤波后输出端522输出滤波后讯号。LED驱动模块530耦接第一滤波后输出端521、第二滤波后输出端522以接收滤波后讯号,然后驱动LED驱动模块530内的LED组件(未绘出)发光。

本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可以应用至图49D的双端电源架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同时具有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也可以应用至图49A、B的单端电源架构,来接收外部驱动讯号(包含前述实施例中的交流电源讯号、交流驱动讯号等)。当然,除本实施例外,其余各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也可以应用至直流讯号的驱动架构。

请参见图50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整流电路610为桥式整流电路,包含第一整流二极管611、第二整流二极管612、第三整流二极管613及第四整流二极管614,用 以对所接收的讯号进行全波整流。第一整流二极管611的正极耦接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负极耦接第二接脚502。第二整流二极管612的正极耦接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负极耦接接脚501。第三整流二极管613的正极耦接第二接脚502,负极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整流二极管614的正极耦接接脚501,负极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

当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接收的讯号为交流讯号时,整流电路610的操作描述如下。当交流讯号处于正半波时,交流讯号依序经第一接脚501、整流二极管614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后流入,并依序经第二整流输出端512、第一整流二极管611和第二接脚502后流出。当交流讯号处于负半波时,交流讯号依序经第二接脚502、第三整流二极管613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后流入,并依序经第二整流输出端512、第二整流二极管612和接脚501后流出。因此,不论交流讯号处于正半波或负半波,整流电路610的整流后讯号的正极均位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负极均位于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依据上述操作说明,整流电路610输出的整流后讯号为全波整流讯号。

当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耦接直流电源而接收直流讯号时,整流电路610的操作描述如下。当第一接脚501耦接直流电源的正端而第二接脚502耦接直流电源的负端时,直流讯号依序经第一接脚501、整流二极管614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后流入,并依序经第二整流输出端512、第一整流二极管611和第二接脚502后流出。当第一接脚501耦接直流电源的负端而第二接脚502耦接直流电源的正端时,交流讯号依序经第二接脚502、第三整流二极管613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后流入,并依序经第二整流输出端512、第二整流二极管612和第一接脚501后流出。同样地,不论直流讯号如何透过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输入,整流电路610的整流后讯号的正极均位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负极均位于第二整流输出端512。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整流电路610不论所接收的讯号为交流讯号 或直流讯号,均可正确输出整流后讯号。

请参见图50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整流电路710包含第一整流二极管711及第二整流二极管712,用以对所接收的讯号进行半波整流。第一整流二极管711的正端耦接第二接脚502,负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第二整流二极管712的正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负端耦接第一接脚501。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视实际应用而可以省略或者接地。

接着说明整流电路710的操作如下。

当交流讯号处于正半波时,交流讯号在第一接脚501输入的讯号准位高于在第二接脚502输入的讯号准位。此时,第一整流二极管711及第二整流二极管712均处于逆偏的截止状态,整流电路710停止输出整流后讯号。当交流讯号处于负半波时,交流讯号在第一接脚501输入的讯号准位低于在第二接脚502输入的讯号准位。此时,第一整流二极管711及第二整流二极管712均处于顺偏的导通状态,交流讯号经由第一整流二极管711、第一整流输出端511而流入,并由第二整流输出端512或LED灯的另一电路或接地端流出。依据上述操作说明,整流电路710输出的整流后讯号为半波整流讯号。

请参见图50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整流电路810包含整流单元815和端点转换电路541,以进行半波整流。在本实施例中,整流单元815为半波整流电路,包含第一整流二极管811及第二整流二极管812,用以进行半波整流。第一整流二极管811的正端耦接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负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第二整流二极管812的正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负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端点转换电路541耦接半波连接点819,以及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用以将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所接收的讯号传递至半波连接点819。藉由端点转换电路541的端点转换功能, 整流电路810可以提供两个输入端(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的端点)及两个输出端(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

接着说明在某些实施例中整流电路810的操作如下。

当交流讯号处于正半波时,交流讯号依序经第一接脚501(或者第二接脚502)、端点转换电路541、半波连接点819、第二整流二极管812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后流入,并由LED灯的另一电路流出。当交流讯号处于负半波时,交流讯号并由LED灯的另一电路流入,然后经第二整流输出端512、第一整流二极管811、半波连接点819、端点转换电路541和第一接脚501(或者第二接脚502)后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端点转换电路541可以包含电阻、电容、电感或其组合,来同时具有限流/限压、保护、电流/电压调节等功能中的至少一个。这些功能的说明请参见于后说明。

实际应用上,整流单元815和端点转换电路541可以调换而不影响半波整流功能。请参见图50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第一整流二极管811的正端耦接第二接脚502,第二整流二极管812的负端耦接第一接脚501,而第一整流二极管811的负端及第二整流二极管812的正端同时耦接半波连接点819。端点转换电路541耦接半波连接点819,以及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当交流讯号处于正半波时,交流讯号并由LED灯的另一电路流入,然后经第二整流输出端512(或者第一整流输出端511)、端点转换电路541半波连接点819、第二整流二极管812、和第一接脚501后流出。当交流讯号处于负半波时,交流讯号依序经第二接脚502、第一整流二极管811、半波连接点819、端点转换电路541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或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后流入,并由LED灯的另一电路流出。

值得说明的是,图50C和图50D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和端点转换电路541可以被省略,故以虚线来表示。图50C省略端点转换电路541后,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耦接至半波连接点819。图50D省略端点转换电路541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耦接至半波连接点819。

图50A到图50D所示的整流电路的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变更为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时,即可作为图49E所示的第二整流电路540。

接着搭配图49C、图49E来说明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的选用及组合。

图49C所示实施例的第一整流电路510可以使用图50A所示的整流电路610。

图49E所示实施例的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则可以使用图50A至图50D中的任一整流电路,而图50C和图50D所示的整流电路也可以省略端点转换电路541而不影响LED直管灯操作所需的整流功能。当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选用图50B至图50D的半波整流的整流电路时,随着交流讯号处于正半波或负半波,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其中之一负责流入,另一负责流出。再者,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若同时选用图50C或图50D,或者图50C和图50D各一,则其中之一的端点转换电路541即可具有限流/限压、保护、电流/电压调节的功能,另一端点转换电路541可以省略。

请参见图5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端点转换电路641包含电容642,电容642的一端同时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另一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电 容642对交流讯号具有等效阻抗值。交流讯号的频率越低,电容642的等效阻抗值越大;交流讯号的频率越高,电容642的等效阻抗值越小。因此,本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641中的电容642具有高通滤波作用。再者,端点转换电路641与LED灯中的LED组件为串联,并具有等效阻抗下,对LED组件具有限流、限压的作用,可以避免LED组件的电流及跨压过高而损害LED组件。另外,藉由配合交流讯号的频率选择电容642的容值,更可对LED组件具有电流、电压调节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端点转换电路641可以额外包含电容645或/及电容646。电容645一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另一端耦接第三接脚503。电容646一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另一端耦接第四接脚504。即,电容645及646以半波连接点819做为共同连接端,做为电流调整电容的电容642耦接共同连接端以及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这样的电路架构下,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其中之一与第三接脚503之间有串联的电容642及645,或者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其中之一与第四接脚504之间有串联的电容642及646。藉由串联的电容的等效阻抗值,交流讯号被分压。请同时参见图49E,根据串联的电容的等效阻抗值的比例,可以控制第一整流电路510中的电容642的跨压以及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上的跨压,使流经LED驱动模块530的LED模块的电流限制于一额定电流值之内,且同时避免过高电压毁损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而达到保护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的作用。

请参见图5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端点转换电路741包含电容743及744。电容743的一端耦接第一接脚501,另一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电容744的一端耦接第二接脚502,另一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相较于图51A所示的端点转换电路641,端点转换电路741主要系将电容642改为两个电容743及744。电容743及744的电容值可以相同,也可以视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所接收的讯号大小而为不同。

同样地,端点转换电路741可以额外包含电容745或/及电容746,分别耦接至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如此,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中任一与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中任一均有串联的电容而达到分压作用以及保护的功能。

请参见图51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端点转换电路841包含电容842、843及844。电容842及843串联于第一接脚501及半波连接点819之间。电容842及844串联于第二接脚502及半波连接点819之间。在这样的电路架构下,电容842、843及844之间任一短路,第一接脚501及半波连接点819接脚之间以及第二接脚502及半波连接点819之间均仍存在电容而仍有限流的作用。因此,对于使用者误触LED灯而发生触电时,可以避免过高电流流经人体而造成使用者触电伤害。

同样地,端点转换电路841可以额外包含电容845或/及电容846,分别耦接至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如此,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中任一与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中任一均有串联的电容而达到分压作用以及保护的功能。

请参见图51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端点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端点转换电路941包含保险丝947、948。保险丝947一端耦接第一接脚501,另一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保险丝948一端耦接第二接脚502,另一端耦接半波连接点819。藉此,当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任一流经的电流高于保险丝947及948的额定电流时,保险丝947及948就会对应地熔断而开路,藉此达到过流保护的功能。

当然,上述端点转换电路的实施例中的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改为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以及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改为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即可转用至第二整流电路540。

上述端点转换电路实施例中的电容的电容值较佳为落在100pF~100nF之间。另外,电容可以并联或串联的二个或以上的电容来等效取代。例如:电容642、842可以用两个电容串联来代替。2个电容其中之一的容值可自1.0nF~2.5nF的范围内选取,较佳的选取1.5nF;另一个选自1.5nF~3.0nF的范围,较佳的选取2.2nF。

请参见图5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滤波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图中绘出第一整流电路510仅用以表示连接关系,并非滤波电路520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滤波电路520包含滤波单元523,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以接收整流电路所输出的整流后讯号,并滤除整流后讯号中的纹波后输出滤波后讯号。因此,滤波后讯号的波形较整流后讯号的波形更平滑。滤波电路520也可更包含滤波单元524,耦接于整流电路及对应接脚之间,例如:第一整流电路510与第一接脚501、第一整流电路510与第二接脚502、第二整流电路540与第三接脚503及第二整流电路540与第四接脚504,用以对特定频率进行滤波,以滤除外部驱动讯号的特定频率。在本实施例,滤波单元524耦接于第一接脚501与第一整流电路510之间。滤波电路520也可更包含滤波单元525,耦接于第一接脚501与第二接脚502其中之一与第一整流电路510其中之一的二极管之间或第三接脚503与第四接脚504其中之一与第二整流电路540其中之一的二极管,用以降低或滤除电磁干扰(EMI)。在本实施例,滤波单元525耦接於第一接脚501与第一整流电路510其中之一的二极管(未绘出)之间。由于滤波单元524及525可视实际应用情况增加或省略,故图中以虚线表示之。

请参见图5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滤波单元623包含一电容625。电容625的一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另一端耦接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对由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 出512输出的整流后讯号进行低通滤波,以滤除整流后讯号中的高频成分而形成滤波后讯号,然后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出。

请参见图52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滤波单元723为π型滤波电路,包含电容725、电感726以及电容727。电容725的一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并同时经过电感726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另一端耦接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电感726耦接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之间。电容727的一端经过电感726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并同时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另一端耦接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

等效上来看,滤波单元723较图52B所示的滤波单元623多了电感726及电容727。而且电感726与电容727也同电容725般,具有低通滤波作用。故,本实施例的滤波单元723相较于图52B所示的滤波单元623,具有更佳的高频滤除能力,所输出的滤波后讯号的波形更为平滑。

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感726的感值较佳为选自10nH~10mH的范围。电容625、725、727的容值较佳为选自100pF~1uF的范围。

请参见图52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滤波单元824包含并联的电容825及电感828。电容825的一端耦接第一接脚501,另一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以对由第一接脚501输入的外部驱动讯号进行高通滤波,以滤除外部驱动讯号中的低频成分。电感828的一端耦接第一接脚501,另一端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以对由第一接脚501输入的外部驱动讯号进行低通滤波,以滤除外部驱动讯号中的高频成分。因此,电容825及电感828的结合可对外部驱动讯号中特定频率呈现高阻抗。也就是,并联的电容和 电感对外部驱动讯号的等效阻抗于特定频率上呈现最大值。

经由适当地选取电容825的容值以及电感828的感值,可使阻抗对应频滤的中心频率(阻抗最大值)位于特定频率上,中心频率为 其中L为电感828的感值,C为电容825的容值。例如:较佳的中心频率在20-30kHz范围内,更佳为25kHz,因此具有滤波单元824的LED灯可符合UL认证的安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滤波单元824可包含电阻829。电阻829耦接于第一接脚501及第一整流输出端511之间。因此,电阻829与并联的电容825、电感828串联。举例来说,电阻829耦接于第一接脚501及并联的电容825和电感828之间,或者电阻829耦接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并联的电容825和电感828之间。在本实施例,电阻829耦接于第一接脚501及并联的电容825和电感828之间。电阻829用以调整电容825及电感828所构成的LC电路的Q值,以更适应于不同Q值要求的应用环境。由于电阻829为非必要组件,故在本实施例中以虚线表示。

电容825的容值较佳为在10nF~2uF的范围内。电感828的感值较佳为小于2mH,更佳为小于1mH,可以使用空心电感或工字电感。电阻829较佳为大于50奥姆,更佳为大于500奥姆。

除了上述的实施例所示的滤波电路外,传统的低通或带通滤波器均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滤波单元而使用于滤波电路内。

请参见图52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滤波单元的电路方块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滤波单元925设置于图50A所示的整流电路610之内,以降低整流电路610及/或其他电路所造成电磁干扰(EMI)。在本实施例中,滤波单元925包含EMI电容,耦接于第一接 脚501与整流二极管614的正端之间并同时也耦接于第二接脚502与第三整流二极管613的正端之间,以降低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所接收交流驱动讯号的正半波传递时伴随的电磁干扰。滤波单元925的EMI电容也耦接于第二整流二极管612的负端与第一接脚501之间并同时也耦接第一整流二极管611的负端与第二接脚502之间,以降低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所接收交流驱动讯号的负半波传递时伴随的电磁干扰。也就是,整流电路610为全桥整流电路并包含第一整流二极管611、第二整流二极管612、第三整流二极管613及第四整流二极管614,第一整流二极管611、第二整流二极管612、第三整流二极管613及第四整流二极管614中两个整流二极管-第一整流二极管611及第三整流二极管613,其中第三整流二极管613的正端及第一整流二极管611的负端连接形成一第一滤波连接点,第一整流二极管611、第二整流二极管612、第三整流二极管613及第四整流二极管614中另两个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612及第四整流二极管614,其中第四整流二极管614的正端及第二整流二极管612的负端连接形成一第二滤波连接点,滤波单元925的EMI电容耦接于第一滤波连接点及第二滤波连接点之间。

另外,请参见图50C与图51A、图51B及图51C,相似的,图51A、图51B及图51C其中之一的电路中的任一电容均耦接于与图50C的电路中的任一二极管及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或者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之间,因此图51A、图51B及图51C中的任一或全部电容可以做为滤波单元的EMI电容使用,而达到降低电路的电磁干扰之功能。也就是,图49C及图49E中的第一整流电路510可以是半波整流电路并包含两个整流二极,两个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连接另一的负端形成半波连接点,图51A、图51B及图51C中的任一或全部电容耦接于两个整流二极管的半波连接点及所述两个接脚至少其中之一;或者及图49E中的第二整流电路540可以是半波整流电路并包含两个整流二极,两个整流二极管其中之一的正端连接另一的负端形成半波连接点,图51A、图51B及图51C中的任一或全部电容耦接于 两个整流二极管的半波连接点及所述第三接脚及所述第四接脚至少其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图52E所示实施例中的EMI电容可以做为图52D所示实施例中的滤波单元824的电容而与滤波单元824的电感搭配,而同时达到对特定频率呈现高阻抗及降低电磁干扰的功能。也就是,当整流电路为全桥整流电路时,滤波单元824的电容825耦接于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滤波连接点及第二滤波连接点之间,当整流电路为半波整流电路时,滤波单元824的电容825耦接于半波整流电路的半波连接点及所述两个接脚至少其中之一。

请参见图5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电路示意图。LED模块630的正端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负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LED模块630包含至少一个LED单元632,即前述实施例中的光源。LED单元632为两个以上时彼此并联。每一个LED单元的正端耦接LED模块630的正端,以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每一个LED单元的负端耦接LED模块630的负端,以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LED单元632包含至少一个LED组件631。当LED组件631为复数时,LED组件631串联成一串,第一个LED组件631的正端耦接所属LED单元632的正端,第一个LED组件631的负端耦接下一个(第二个)LED组件631。而最后一个LED组件631的正端耦接前一个LED组件631的负端,最后一个LED组件631的负端耦接所属LED单元632的负端。

值得注意的是,LED模块630可产生电流侦测讯号S531,代表LED模块630的流经电流大小,以作为侦测、控制LED模块630之用。

请参见图5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电路示意图。LED模块630的正端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负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LED模块630包含至少二个LED单元732,而 且每一个LED单元732的正端耦接LED模块630的正端,以及负端耦接LED模块630的负端。LED单元732包含至少二个LED组件731,在所属的LED单元732内的LED组件731的连接方式如同图53A所描述般,LED组件731的负极与下一个LED组件731的正极耦接,而第一个LED组件731的正极耦接所属LED单元732的正极,以及最后一个LED组件731的负极耦接所属LED单元732的负极。再者,本实施例中的LED单元732之间也彼此连接。每一个LED单元732的第n个LED组件731的正极彼此连接,负极也彼此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LED模块630的LED组件间的连接为网状连接。

相较于图54A至图54G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的LED驱动模块530包含LED模块630但未包含驱动电路。

同样地,本实施例的LED模块630可产生电流侦测讯号S531,代表LED模块630的流经电流大小,以作为侦测、控制LED模块630之用。

另外,实际应用上,LED单元732所包含的LED组件731的数量较佳为15-25个,更佳为18-22个。

请参见图5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走线示意图。本实施例的LED组件831的连接关系同图53B所示,在此以三个LED单元为例进行说明。正极导线834与负极导线835接收驱动讯号,以提供电力至各LED组件831,举例来说:正极导线834耦接前述滤波电路520的第一滤波输出端521,负极导线835耦接前述滤波电路520的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接收滤波后讯号。为方便说明,图中将每一个LED单元中的第n个划分成同一LED组833。

正极导线834连接最左侧三个LED单元中的第一个LED组件831,即如图所示最左侧LED组833中的三个LED组件的(左侧)正极,而负 极导线835连接三个LED单元中的最后一个LED组件831,即如图所示最右侧LED组833中的三个LED组件的(右侧)负极。每一个LED单元的第一个LED组件831的负极,最后一个LED组件831的正极以及其他LED组件831的正极及负极则透过连接导线839连接。

换句话说,最左侧LED组833的三个LED组件831的正极透过正极导线834彼此连接,其负极透过最左侧连接导线839彼此连接。左二LED组833的三个LED组件831的正极透过最左侧连接导线839彼此连接,其负极透过左二的连接导线839彼此连接。由于最左侧LED组833的三个LED组件831的负极及左二LED组833的三个LED组件831的正极均透过最左侧连接导线839彼此连接,故每一个LED单元的第一个LED组件的负极与第二个LED组件的正极彼此连接。依此类推从而形成如图53B所示的网状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导线839中与LED组件831的正极连接部分的宽度836小于与LED组件831的负极连接部分的宽度837。使负极连接部分的面积大于正极连接部分的面积。另外,宽度837小于连接导线839中同时连接邻近两个LED组件831中其中之一的正极及另一的负极的部分的宽度838,使同时与正极与负极部分的面积大于仅与负极连接部分的面积及正极连接部分的面积。因此,这样的走线架构有助于LED组件的散热。

另外,正极导线834还可包含有正极引线834a,负极导线835还可包含有负极引线835a,使LED模块的两端均具有正极及负极连接点。这样的走线架构可使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其他电路,例如:滤波电路520、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由任一端或同时两端的正极及负极连接点耦接到LED模块,增加实际电路的配置安排的弹性。

请参见图53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走线示意图。本实施例的LED组件931的连接关系同图53A所示,在 此以三个LED单元且每个LED单元包含7个LED组件为例进行说明。正极导线934与负极导线935接收驱动讯号,以提供电力至各LED组件931,举例来说:正极导线934耦接前述滤波电路520的第一滤波输出端521,负极导线935耦接前述滤波电路520的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接收滤波后讯号。为方便说明,图中将每一个LED单元中七个LED组件划分成同一LED组932。

正极导线934连接每一LED组932中第一个(最左侧)LED组件931的(左侧)正极。负极导线935连接每一LED组932中最后一个(最右侧)LED组件931的(右侧)负极。在每一LED组932中,邻近两个LED组件931中左方的LED组件931的负极透过连接导线939连接右方LED组件931的正极。藉此,LED组932的LED组件串联成一串。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导线939用以连接相邻两个LED组件931的其中之一的负极及另一的正极。负极导线935用以连接各LED组的最后一个(最右侧)的LED组件931的负极。正极导线934用以连接各LED组的第一个(最左侧)的LED组件931的正极。因此,其宽度及供LED组件的散热面积依上述顺序由大至小。也就是说,连接导线939的宽度938最大,负极导线935连接LED组件931负极的宽度937次之,而正极导线934连接LED组件931正极的宽度936最小。因此,这样的走线架构有助于LED组件的散热。

另外,正极导线934还可包含有正极引线934a,负极导线935还可包含有负极引线935a,使LED模块的两端均具有正极及负极连接点。这样的走线架构可使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其他电路,例如:滤波电路520、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由任一端或同时两端的正极及负极连接点耦接到LED模块,增加实际电路的配置安排的弹性。

再者,图53C及53D中所示的走线可以可挠式电路板来实现。举例来说,可挠式电路板具有单层线路层,以蚀刻方式形成图53C中的 正极导线834、正极引线834a、负极导线835、负极引线835a及连接导线839,以及图53D中的正极导线934、正极引线934a、负极导线935、负极引线935a及连接导线939。

请参见图53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LED模块的走线示意图。本实施例系将图53C的LED模块的走线由单层线路层改为双层线路层,主要是将正极引线834a及负极引线835a改至第二层金属层。说明如下。

请同时参见图48,可挠式电路板具有双层线路层,包括一第一线路层2a,介电层2b及第二线路层2c。第一线路层2a及第二线路层2c间以介电层2b进行电性隔离。可挠式电路板的第一线路层2a以蚀刻方式形成图53E中的正极导线834、负极导线835及连接导线839,以电连接所述多个LED组件831,例如:电连接所述多个LED组件成网状连接,第二线路层2c以蚀刻方式正极引线834a、负极引线835a,以电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滤波输出端)。而且在可挠式电路板的第一线路层2a的正极导线834、负极导线835具有层连接点834b及835b。第二线路层2的正极引线834a、负极引线835a具有层连接点834c及835c。层连接点834b及835b与层连接点834c及835c位置相对,用以电性连接正极导线834及正极引线834a,以及负极导线835及负极引线835a。较佳的做法系将第一层金属层的层连接点834b及835b的位置同下方个藉电层形成开口至裸露出层连接点834c及835c,然后用焊锡焊接,使正极导线834及正极引线834a,以及负极导线835及负极引线835a彼此电性连接。

同样地,图53D所示的LED模块的走线也可以将正极引线934a及负极引线935a改至第二层金属层,而形成双层金属层的走线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双层导电层的可挠式电路板的第二线路层的厚度较佳为相较于第一线路层的厚度厚,藉此可以降低在正极引线及 负极引线上的线损(压降)。再者,具有双层导电层的可挠式电路板相较于单层金属层的可挠式电路板,由于将两端的正极引线、负极引线移至第二层,可以缩小可挠式电路板的宽度。在相同的治具上,较窄的基板的排放数量多于较宽的基板,因此可以提高LED模块的生产效率。而且具有双层导电层的可挠式电路板相对上也较容易维持形状,以增加生产的可靠性,例如:LED组件的焊接时焊接位置的准确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变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LED直管灯,该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至少部分电子组件设置在灯板上:即利用PEC(印刷电子电路,PEC:Printed Electronic Circuits),技术将至少部分电子组件印刷或嵌入在灯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将电源组件的电子组件全部设置在灯板上。其制作过程如下:基板准备(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准备)→喷印金属纳米油墨→喷印无源组件/有源器件(电源组件)→烘干/烧结→喷印层间连接凸块→喷涂绝缘油墨→喷印金属纳米油墨→喷印无源组件及有源器件(依次类推形成所包含的多层板)→喷涂表面焊接盘→喷涂阻焊剂焊接LED组件。

上述的本实施例中,若将电源组件的电子组件全部设置在灯板上时,只需在灯板的两端通过焊接导线连接LED直管灯的接脚,实现接脚与灯板的电气连接。这样就不用再为电源组件设置基板,进而可进一步的优化灯头的设计。较佳的,电源组件设置在灯板的两端,这样尽量减少其工作产生的热对LED组件的影响。本实施例因减少焊接,提高电源组件的整体信赖性。

若将部分电子组件印刷在灯板上(如电阻,电容)时,而将大的器件如:电感,电解电容等电子组件设置在灯头内。灯板的制作过程同上。这样通过将部分电子组件,设置在灯板上,合理的布局电源组件,来优化灯头的设计。

作为上述的方案变形,也可通过嵌入的方式来实现将电源组件的电子组件设置在灯板上。即:以嵌入的方式在可挠性灯板上嵌入电子组件。较佳的,可采用含电阻型/电容型的覆铜箔板(CCL)或丝网印刷相关的油墨等方法实现;或采用喷墨打印技术实现嵌入无源组件的方法,即以喷墨打印机直接把作为无源组件的导电油墨及相关功能油墨喷印到灯板内设定的位置上。作为上述方案的变形,无源组件也可以喷墨打印机直接把作为无源组件的导电油墨及相关功能油墨喷印到灯板上)。然后,经过UV光处理或烘干/烧结处理,形成埋嵌无源组件的灯板。嵌入在灯板上电子组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有源组件也适用。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合理的布局电源组件进而达到优化灯头的设计(由于部分采用嵌入式电阻和电容,本实施例节约了宝贵的印刷电路板表面空间,缩小了印刷电路板的尺寸并减少了其重量和厚度。同时由于消除了这些电阻和电容的焊接点(焊接点是印刷电路板上最容易引入故障的部分),电源组件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将减短印刷电路板上导线的长度并且允许更紧凑的器件布局,因而提高电气性能)。

以下说明嵌入式电容、电阻的制造方法。

通常使用嵌入式电容的方法,采用一种叫做分布式电容或平面电容的概念。在铜层的基础上压上非常薄的绝缘层。一般以电源层/地层的形式成对出现。非常薄的绝缘层使电源层与地层之间的距离非常小。这样的电容量也可以通过传统的金属化孔实现。基本上来说,这样的方法在电路板上建立了一个大的平行的板极电容。

一些高电容量的产品,有些是分布式电容型的,另外一些是分立嵌入式的。通过在绝缘层中填充钛酸钡(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来获得更高的电容量。

通常制造嵌入式电阻的方法是使用电阻粘剂。它是掺杂有传导性碳或石墨的树脂,以此为填充剂,丝网印刷至指定处,然后经过处理后层压入电路板内部。电阻由金属化孔或微过孔连接至电路板上的其他电子组件。另一种方法为Ohmega-Ply法:它是双金属层结构——铜层与一个薄的镍合金层构成了电阻器元素,它们形成层状的相对于底层的电阻器。然后通过对铜层和镍合金层的蚀刻,形成具有铜端子的各种镍电阻。这些电阻器被层压至电路板的内层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将导线直接印刷在玻璃管的内壁(设置成线状),LED组件直接贴该内壁,以经过这些导线彼此电性连接。较佳的,采用LED组件的芯片形式直接贴在该内壁的导线上(在导线的两端设置连接点,通过连接点LED组件与电源组件连接),贴附后,在该芯片上点滴荧光粉(使LED直管灯工作时产生白光,也可是其它颜色的光)。

本实用新型的LED组件的发光效率为80lm/W以上,较佳为120lm/W以上,更佳为160lm/W以上。LED组件可以是单色LED芯片的光经荧光粉而混成白色光,其光谱的主要波长为430-460nm以及550-560nm,或者430-460nm、540-560nm以及620-640nm。

请参见图54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E所示,本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LED驱动模块530,且LED驱动模块530更包含驱动电路1530及LED模块630。驱动电路1530为直流转直流转换电路,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进行电力转换以将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号而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输出。LED模块630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以接收驱动讯号而发光,较佳为LED模块630的电流稳定于一设定电流值。LED模块630可参见图53A至图53D的说 明。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整流电路540为非必要组件而可省略,故在图中以虚线表示。也就是说,图49A及图49C所示的实施例中的LED驱动模块530可如同图49E的实施例,更包含驱动电路1530及LED模块630。因此,本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亦可应用至单端电源、双端电源的应用环境,例如:球泡灯、PAL灯等均适用。

请参见图54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驱动电路包含控制器1531及转换电路1532,以电流源的模式进行电力转换,以驱动LED模块发光。转换电路1532包含开关电路1535以及储能电路1538。转换电路1532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根据控制器1531的控制,转换成驱动讯号而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输出,以驱动LED模块。在控制器1531的控制下,转换电路1532所输出的驱动讯号为稳定电流,而使LED模块稳定发光。

请参见图54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本实施例,驱动电路1630为降压直流转直流转换电路,包含控制器1631及转换电路,而转换电路包含电感1632、续流二极管1633、电容1634以及切换开关1635。驱动电路1630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将接收的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号,以驱动耦接在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LED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开关1635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具有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切换开关1635的第一端耦接续流二极管1633的正极,第二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控制端耦接控制器1631以接受控制器1631的控制使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为导通或截止。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电感 1632的一端,而电感1632的另一端耦接切换开关1635的第一端。电容1634的耦接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以稳定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电压差。续流二极管1633的负端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

接下来说明驱动电路1630的运作。

控制器1631根据电流侦测讯号S535或/及S531决定切换开关1635的导通及截止时间,也就是控制切换开关1635的占空比(Duty Cycle)来调节驱动讯号的大小。电流侦测讯号S535系代表流经切换开关1635的电流大小。电流侦测讯号S535系代表流经耦接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LED模块的电流大小。根据电流侦测讯号S531及S535的任一,控制器1631可以得到转换电路所转换的电力大小的信息。当切换开关1635导通时,滤波后讯号的电流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流入,并经过电容1634及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到LED模块、电感1632、切换开关1635后由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流出。此时,电容1634及电感1632进行储能。当切换开关1635截止时,电感1632及电容1634释放所储存的能量,电流经续流二极管1633续流到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使LED模块仍持续发光。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1634非必要组件而可以省略,故在图中以虚线表示。在一些应用环境,可以藉由电感会阻抗电流的改变的特性来达到稳定LED模块电流的效果而省略电容1634。

请参见图54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本实施例,驱动电路1730为升压直流转直流转换电路,包含控制器1731及转换电路,而转换电路包含电感1732、续流二极管1733、电容1734以及切换开关1735。驱动电路1730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所接收的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号,以驱动耦接在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 LED模块。

电感1732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另一端耦接滤流二极管1733的正极及切换开关1735的第一端。切换开关1735的第二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续流二极管1733的负极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电容1734耦接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

控制器1731耦接切换开关1735的控制端,根据电流侦测讯号S531或/及电流侦测讯号S535来控制切换开关1735的导通与截止。当切换开关1735导通时,电流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流入,并流经电感1732、切换开关1735后由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流出。此时,流经电感1732的电流随时间增加,电感1732处于储能状态。同时,电容1734处于释能状态,以持续驱动LED模块发光。当切换开关1735截止时,电感1732处于释能状态,电感1732的电流随时间减少。电感1732的电流经续流二极管1733续流流向电容1734以及LED模块。此时,电容1734处于储能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1734为可省略的组件,以虚线表示。在电容1734省略的情况,切换开关1735导通时,电感1732的电流不流经LED模块而使LED模块不发光;切换开关1735截止时,电感1732的电流经续流二极管1733流经LED模块而使LED模块发光。藉由控制LED模块的发光时间及流经的电流大小,可以达到LED模块的平均亮度稳定于设定值上,而达到相同的稳定发光的作用。

请参见图54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本实施例,驱动电路1830为降压直流转直流转换电路,包含控制器1831及转换电路,而转换电路包含电感1832、续流二极管1833、电容1834以及切换开关1835。驱动电路1830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将接收的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 号,以驱动耦接在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LED模块。

切换开关1835的第一端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第二端耦接续流二极管1833的负极,而控制端耦接控制器1831以接收控制器1831的控制讯号而使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状态为导通或截止。续流二极管1833的正极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电感1832的一端与切换开关1835的第二端耦接,另一端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续流二极管1833的正极。电容1834耦接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以稳定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电压。

控制器1831根据电流侦测讯号S531或/及电流侦测讯号S535来控制切换开关1835的导通与截止。当切换开关1835导通时,电流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流入,并流经切换开关1835、电感1832、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后由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流出。此时,流经电感1832的电流以及电容1834的电压随时间增加,电感1832及电容1834处于储能状态。当切换开关1835截止时,电感1832处于释能状态,电感1832的电流随时间减少。此时,电感1832的电流经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续流二极管1833再回到电感1832而形成续流。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1834为可省略组件,图式中以虚线表示。当电容1834省略时,不论切换开关1835为导通或截止,电感1832的电流均可以流过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以驱动LED模块持续发光。

请参见图54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本实施例,驱动电路1930为降压直流转直流转换电路,包含控制器1931及转换电路,而转换电路包含电感1932、续流二极管 1933、电容1934以及切换开关1935。驱动电路1930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将接收的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号,以驱动耦接在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LED模块。

电感1932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另一端耦接切换开关1935的第一端。切换开关1935的第二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而控制端耦接控制器1931以根据控制器1931的控制讯号而为导通或截止。续流二极管1933的正极耦接电感1932与切换开关1935的连接点,负极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电容1934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以稳定耦接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的LED模块的驱动。

控制器1931根据电流侦测讯号S531或/及电流侦测讯号S535来控制切换开关1935的导通与截止。当切换开关1935导通时,电流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流入,并流经电感1932、切换开关1935后由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流出。此时,流经电感1932的电流随时间增加,电感1932处于储能状态;电容1934的电压随时间减少,电容1934处于释能状态,以维持LED模块发光。当切换开关1935截止时,电感1932处于释能状态,电感1932的电流随时间减少。此时,电感1932的电流经续流二极管1933、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再回到电感1932而形成续流。此时,电容1934处于储能状态,电容1934的电压随时间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1934为可省略组件,图式中以虚线表示。当电容1934省略时,切换开关1935导通时,电感1932的电流并未流经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而使LED模块不发光。切换开关1935截止时,电感1932的电流经续流二极管1933而流经LED模块而使LED模块发光。藉由控制LED模块的发光时间及流经的电流 大小,可以达到LED模块的平均亮度稳定于设定值上,而达到相同的稳定发光的作用。

请参见图54G,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驱动电路包含控制器2631及转换电路2632,以可调电流源的模式进行电力转换,以驱动LED模块发光。转换电路2632包含开关电路2635以及储能电路2638。转换电路2632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根据控制器2631的控制,转换成驱动讯号而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输出,以驱动LED模块。控制器2631接收电流侦测讯号S535或/及S539,控制转换电路2632输出的驱动讯号稳定于设定电流值上。其中,电流侦测讯号S535代表开关电路2635的电流大小;电流侦测讯号S539代表储能电路2638的电流大小,例如:储能电路2638中的电感电流,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所输出的电流等。电流侦测讯号S535及S539的任一均可以代表驱动电路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提供给LED模块的电流Iout的大小。控制器2631更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以根据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的电压Vin决定设定电流值的大小。因此,驱动电路的电流Iout,即设定电流值,会根据滤波电路所输出的滤波后讯号的电压Vin的大小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电流侦测讯号S535及S539的产生可以是利用电阻或电感的方式量测。举例来说,根据电流流经电阻而于电阻两端产生的压差,或者利用互感电感与储能电路2638中的电感互感等均可以用以侦测电流。

上述的电路架构,尤其适用于灯管驱动电路为电子镇流器的应用环境。电子镇流器等效上为电流源,其输出功率并非为定值。而如图54C到图54F所示般的驱动电路,其消耗功率与LED模块的LED组件数量有关,可视为定值。当电子镇流器的输出功率高于驱动电路所驱动的LED模块的消耗功率时,电子镇流器的输出电压会不断提高,也 就是LED灯的电源组件所接收的交流驱动讯号的准位会不断上升而导致有超过电子镇流器或/及LED灯的电源组件的组件耐压而毁损的风险。当电子镇流器的输出功率低于驱动电路所驱动的LED模块的消耗功率时,电子镇流器的输出电压会不断降低,也就是交流驱动讯号的准位会不断下降而导致电路无法正常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LED灯照明所需的功率已经小于日光灯等荧光灯照明所需的功率。若使用以往背光模块等控制LED亮度的控制机制,应用于电子镇流器等传统的驱动系统,必然会遭遇到驱动系统的功率与LED灯的所需功率不同造成的不兼容问题。甚至导致驱动系统或/及LED灯毁损的问题。例用上述的功率调整,使得LED灯更为兼容于传统的荧光灯照明系统。

请参见图54H,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压Vin与电流Iout的区线关系示意图。其中,横轴为电压Vin,纵轴为电流Iout。在一实施例中,当滤波后讯号的电压Vin(即准位)在电压上限值VH和电压下限值VL之间时,电流Iout维持在最初的设定电流值。当滤波后讯号的电压Vin高于电压上限值VH时,电流Iout(即设定电流值)随电压Vin的增加而提高。电压上限值VH高于电压下限值VL。较佳为曲线的斜率随电压Vin上升而变大。当滤波后讯号的电压Vin低于电压下限值VL时,设定电流值随电压Vin的减少而降低。较佳为曲线的斜率随电压Vin减少而变小。也就是,当电压Vin高于电压上限值VH或低于电压下限值VL时,电设定电流值较佳为电压Vin的二次方或以上的函数关系,而使得消耗功率的增加率(减少率)高于输出功率的增加率(减少率)。即,所述设定电流值的调整函数系为包含所述滤波后讯号的准位的二次方或以上的函数。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滤波后讯号的电压Vin在电压上限值VH和电压下限值VL之间时,LED灯的电流Iout会随电压Vin增加或减少而线性增加或减少。当电压Vin在电压上限值VH时,电流Iout在上 电流值IH;当电压Vin在电压下限值VL时,电流Iout在下电流值IL。其中,上电流值IH高于下电流值IL。也就是,当电压Vin在电压上限值VH和电压下限值VL之间,电流Iout为电压Vin的一次方的函数关系。

藉由上述的设计,当电子镇流器的输出功率高于驱动电路所驱动的LED模块的消耗功率时,电压Vin会随时间提高并超过电压上限值VH。当电压Vin高于电压上限值VH时,LED模块的消耗功率的增加率高于电子镇流器的输出功率的增加率,并于电压Vin为高平衡电压VH+以及电流Iout为高平衡电流IH+时,输出功率等于消耗功率而平衡。此时,高平衡电压VH+高于电压上限值VH,而高平衡电流IH+高于上电流值。反之,当电压Vin低于电压下限值VL时,LED模块的消耗功率的减少率高于电子镇流器的输出功率的减少率,并于电压Vin为低平衡电压VL-以及电流Iout为低平衡电流IL-时,输出功率等于消耗功率而平衡。此时,低平衡电压VL-低于电压下限值VL,而低平衡电流IL-低于下电流值IL。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电压下限值VL定义为电子镇流器的最低输出电压的90%,电压上限值VH定义为最高输出电压的110%。以全电压100-277V AC/60HZ为例,电压下限值VL设置为90V(100V*90%),电压上限值VH设置为305V(277V*110%)。

配合图35及图36,短电路板253被区分成与长电路板251两端连接的第一短电路板及第二短电路板,而且电源组件中的电子组件被分别设置于的短电路板253的第一短电路板及第二短电路板上。第一短电路板及第二短电路板的长度尺寸可以约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一般,第一短电路板(图35短电路板253的右侧电路板及图36的短电路板253的左侧电路板)的长度尺寸为第二短电路板的长度尺寸的30%~80%。更佳的第一短电路板的长度尺寸为第二短电路板的长度尺寸的1/3~2/3。在本实施中,第一短电路板的长度尺寸大致为第二短电 路板的尺寸的一半。第二短电路板的尺寸介于15mm~65mm(具体视应用场合而定)。第一短电路板设置于LED直管灯的一端的灯头中,以及所述第二短电路板设置于LED直管灯的相对的另一端的灯头中。

举例来说,驱动电路的电容例如:图54C至图54F中的电容1634、1734、1834、1934)实际应用上可以是两个或以上的电容并联而成。电源组件中驱动电路的电容至少部分或全部设置于短电路板253的第一短电路板上。即,整流电路、滤波电路、驱动电路的电感、控制器、切换开关、二极管等均设置于短电路板253的第二短电路板上。而电感、控制器、切换开关等为电子组件中温度较高的组件,与部分或全部电容设置于不同的电路板上,可使电容(尤其是电解电容)避免因温度较高的组件对电容的寿命造成影响,提高电容信赖性。进一步,还可因电容与整流电路及滤波电路在空间上分离,解决EMI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的转换效率为80%以上,较佳为90%以上,更佳为92%以上。因此,在未包含驱动电路时,本实用新型的LED灯的发光效率较佳为120lm/W以上,更佳为160lm/W以上;而在包含驱动电路与LED组件结合后的发光效率较佳为120lm/W*90%=108lm/W以上,更佳为160lm/W*92%=147.2lm/W以上。

另外,考虑LED直管灯的扩散层的透光率为85%以上,因此,本实用新型的LED直管灯的发光效率较佳为108lm/W*85%=91.8lm/W以上,更佳为147.2lm/W*85%=125.12lm/W。

请参见图5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E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LED驱动模块530,且更增加防闪烁电路550。防闪烁电路550耦接于滤波电路520与LED驱动模块530之间。其中,第二整流电路540为可省略的电路,在图式中以虚线表示。

防闪烁电路550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接收滤波后讯号,并于至少于特定情况时,消耗滤波后讯号的部分能量,以抑制滤波后讯号的纹波造成LED驱动模块530的发光间断的情况发生。一般而言,滤波电路520具有电容或电感等滤波组件,或者电路上会有寄生的电容及电感,而形成谐振电路。谐振电路在交流电源讯号停止提供时,例:使用者关闭LED灯的电源之后,其谐振讯号的振幅会随时间递减。然而,LED灯的LED模块为单向导通组件且具有最低导通电压。当谐振讯号的波谷值低于LED模块最低导通电压,而波峰值仍高于LED模块最低导通电压时,LED模块的发光会出现闪烁现象。防闪烁电路在此时会流经大于一设定防闪烁电流的电流,消耗滤波后讯号的部分能量,此部分能量高于谐振讯号于波峰值与波谷值之间的能量差,而抑制LED模块的发光的闪烁现象。较佳为在滤波后讯号接近LED模块的最低导通电压时,防闪烁电路所消耗滤波后讯号的部分能量高于谐振讯号于波峰值与波谷值之间的能量差。

值得注意的是,防闪烁电路550更适用于LED驱动模块530未包含驱动电路1530的实施情况。也就是说,当LED驱动模块530包含LED模块630,而LED模块630由滤波电路的滤波后讯号直接驱动发光时的应用情况。LED模块630的发光将直接反映滤波后讯号的纹波而变化。防闪烁电路550的设置,将抑制在关闭LED灯的电源后LED灯所出现的闪烁现象。

请参见图55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闪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防闪烁电路650包含至少一电阻,例如:串联的两个电阻,串联于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防闪烁电路650持续消耗滤波后讯号的部分能量。在正常操作时,此部分能量远小于LED驱动模块530所消耗的能量。然,当电源关闭后,滤波后讯号的准位下降至LED模块630的最低导通电压附近时,防闪烁电路650仍消耗滤波后讯号的部分能量而使LED模块630减少间断发光的情况。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防闪烁电路650可设定为 在LED模块630的最低导通电压时,流经大于或等于一防闪烁电流,并据此可决定防闪烁电路650的等效防闪烁电阻值。

参见图5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55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LED驱动模块530及防闪烁电路550,且更增加保护电路560。保护电路560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侦测滤波后讯号以决定是否进入保护状态。当决定进入保护状态时,保护电路560箝制滤波后讯号的准位大小,以避免LED驱动模块530中的组件发生损坏。其中,第二整流电路540及防闪烁电路550为可省略的电路,在图式中以虚线表示。

参见图56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保护电路660包含电容663及670、电阻669、二极管672、钳压电路以及分压电路,其中钳压电路包含双向可控硅661及双向触发二极管662,分压电路包含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及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第一电阻665、第二电阻666、第三电阻664及第四电阻671。保护电路660于LED模块的电流或/及电压过高时进入保护状态,而避免LED模块的损坏。

双向可控硅661的第一端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第二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而控制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一端。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耦接电容663的一端,电容663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电阻664的一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而与电容663并联。第一电阻665的一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另一端耦接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的集极。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的射极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第二电阻666的一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另一端耦接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的集极以及第一双载 子接面晶体管667的基极。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的射极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电阻669的一端耦接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的基极,另一端耦接电容670的一端。电容670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第四电阻671的一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另一端耦接二极管672的负极。二极管672的正极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电阻665的阻值小于第二电阻666的阻值。

以下先说明保护电路660的过流保护的操作。

电阻669和电容670的连接点接收电流侦测讯号S531,其中电流侦测讯号S531代表LED模块流经的电流大小。第四电阻671的另一端耦接电压端521’。在此实施例中,电压端521’可以耦接一偏压源或者如图式般,透过二极管672耦接到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以滤波后讯号作为偏压源。当电压端521’耦接额外的偏压源时,二极管672可以省滤,在图式中,二极管672以虚线表示。电阻669和电容670的组合可以滤除电流侦测讯号S531的高频成分,并将滤除后电流侦测讯号S531输入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的基极以控制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的导通与截止。藉由电阻669和电容670的滤波作用,可以避免因噪声所造成的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的误动作。在实际应用上,电阻669和电容670可以省略(故电阻669和电容670于图中以虚线表示),而将电流侦测讯号S531直接输入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的基极。

当LED灯正常操作而LED模块的电流在正常范围内时,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为截止。此时,第二电阻666将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的基极电压拉高而使得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导通。此时,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的电位根据电源端521’的偏压源的电压,以及第四电阻671及并联的第三电阻664与第一电阻665的 分压比例而决定。由于第一电阻665的阻值较小,分压比例较低因而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的电位较低。此时,双向可控硅661的控制端电位也被双向触发二极管662拉低,双向可控硅661为截止而使保护电路660处于未保护状态。

当LED模块的电流超过一过流值时,此时电流侦测讯号S531的准位会过高而使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导通。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会拉低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的基极而使得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为截止。此时,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的电位根据电源端521’的偏压源的电压,以及第四电阻671及并联的第三电阻664与第二电阻666的分压比例而决定。由于第二电阻666的阻值较大,分压比例较高因而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的电位较高。此时,双向可控硅661的控制端电位也被双向触发二极管662拉高,双向可控硅661为导通以箝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之间的电压差而使保护电路660处于保护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偏压源的电压系根据双向可控硅661的触发电压、第四电阻671及并联的第三电阻664与第一电阻665的分压比例以及第四电阻671及并联的第三电阻664与第二电阻666的分压比例来决定。藉此,偏压源的电压在前者的分压比例分压后低于双向可控硅661的触发电压,而在后者的分压比例分压后高于双向可控硅661的触发电压。也就是,于所述LED模块的电流大于过流值时,分压电路调高所述分压比例,而达到迟滞比较的作用。具体实施方面,做为切换开关的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及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分别串联决定分压比例的第一电阻665及第二电阻666,分压电路根据LED模块的电流是否大于过流值,来决定第一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7及第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668何者截止何者导通,来决定分压比例。钳压电路根据分压电路的分压决定是否箝制LED模块的电压。

接着说明保护电路660的过压保护的操作。

电阻669和电容670的连接点接收电流侦测讯号S531,其中电流侦测讯号S531代表LED模块流经的电流大小。因此,此时保护电路660仍具有电流保护的功能。第四电阻671的另一端耦接电压端521’,在此实施例中,电压端521’耦接LED模块的正端以侦测LED模块的电压。以上述的实施例为例,在图53A及图53B的实施例等LED驱动模块530未包含驱动电路1530的实施例中,电压端521’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在图54A至图54G等LED驱动模块530包含驱动电路1530的实施例中,电压端521’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电阻671及并联的第三电阻664与第一电阻665的分压比例以及第四电阻671及并联的第三电阻664与第二电阻666的分压比例将视电压端521’的电压,即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或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的电压来调整。因此,保护电路660的过流保护仍可正常操作。

当LED模块正常操作时,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的电位(由电阻671与并联的第一电阻665与第三电阻664的分压比例与电压端521’的电压决定)不足以触发双向可控硅661。此时,触发双向可控硅661为截止,保护电路660处于未保护状态。当LED模块操作异常而造成LED模块的正端的电压超过一过压值。此时,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二端的电位较高而使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第一端超过触发双向可控硅661的触发电压。此时,触发双向可控硅661为导通,保护电路660处于保护状态并箝制滤波后讯号的准位。

如上所述,保护控制电路660可以具有过流或过压保护功能,或者可以同时具有过流及过压保护的功能。

另外,保护电路660可在第三电阻664的两端并联齐纳二极管,以箝制两端的电压。齐纳二极管的崩溃电压较佳为25-50V,更佳为36V。

再者,双向可控硅661可用硅控整流器(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来代替,而不影响保护电路的保护功能。尤其,通过采用硅控整流器管可降低导通时的压降。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电路660的组件参数可如下设定。电阻669的阻值较佳为10奥姆。电容670的容值较佳为1nf。电容633的容值较佳为10nf。双向触发二极管662的电压范围26-36V。第四电阻671的阻值较佳为300K-600K奥姆,更佳为540K奥姆。第二电阻666的阻值较佳为100K-300K奥姆,更佳为220K奥姆。第一电阻665的阻值较佳为30K-100K奥姆,更佳为40K奥姆。第三电阻664的阻值较佳为100K-300K奥姆,更佳为220K奥姆。

参见图5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54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包含驱动电路1530及LED模块630的LED驱动模块530,且更增加模式切换电路580。模式切换电路580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至少其中之一以及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至少其中之一,用以决定进行第一驱动模式或第二驱动模式。其中,第一驱动模式系将滤波后讯号输入驱动电路1530,第二驱动模式系至少旁通驱动电路1530的部份组件,使驱动电路1530停止操作并将滤波后讯号直接输入并驱动LED模块630。被旁通的驱动电路1530的部份组件包含电感或切换开关,使驱动电路1530无法进行电力转换而停止操作。当然,驱动电路1530的电容若存在而未省略,依然可以用以滤除滤波后讯号的纹波而达到稳定LED模块两端的电压的作用。当模式切换电路580决定第一驱动模式而将滤波后讯号输入驱动电路1530时,驱动电路1530将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号以驱动LED模块630发光。当模式切换电路580决定第二驱动模式而将滤波后讯号直接输至LED模块630而旁通驱动电路1530时,等效上滤波电路520为LED模块630的驱动电路,滤波电路520提供滤波后讯号为LED模块的驱 动讯号,以驱动LED模块发光。

值得注意的是,模式切换电路580可以根据用户的命令或侦测LED灯所接受的经由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所接收的讯号来判断,而决定第一驱动模式或第二驱动模式。藉由模式切换电路,LED灯的电源组件可以对应不同的应用环境或驱动系统,而调整适当的驱动模式,因而提高了LED灯的兼容性。另外,第二整流电路540为可省略电路,以虚线表示。

参见图57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6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681,适用于图54C所示的驱动电路1630。请同时参见图57B及图54C,模式切换开关681具有三个端点683、684、685,端点683耦接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端点684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及端点685耦接驱动电路1630的电感1632。

当模式切换电路6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681导通端点683及6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683及684的第二电流路径。此时,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与电感163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6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6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681导通端点683及6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683及685的第一电流路径。此时,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与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6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630的电感1632及切换开关1635。

参见图57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7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781,适用于图54C所示的驱动电路1630。请同时参见图57C及图54C,模式切换开关781具有三个端783、784、785,端点783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端点784耦接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以及端点785耦接驱动电路1630的切换开关1635。

当模式切换电路7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781导通端点783及7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783及784的第二电流路径。此时,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与切换开关1635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6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7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781导通端点783及7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783及785的第一电流路径。此时,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与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6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630的电感1632及切换开关1635。

参见图57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8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881,适用于图54D所示的驱动电路1730。请同时参见图57D及图54D,模式切换开关881具有三个端点883、884、885,端点883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端点884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以及端点885耦接驱动电路1730的电感1732。

当模式切换电路8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881导通端点883及8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883及884的第二电流路径。 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电感173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7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8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881导通端点883及8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883及885的第一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7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730的电感1732及续流二极管1733。

参见图57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9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981,适用于图54D所示的驱动电路1730。请同时参见图57E及图54D,模式切换开关981具有三个端点983、984、985,端点983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端点984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以及端点985耦接驱动电路1730的续流二极管1733的负极。

当模式切换电路9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981导通端点983及9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983及984的第二电流路径。此时,续流二极管1733的负极与第一滤波输出端521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7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9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981导通端点983及9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983及985的第一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7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 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730的电感1732及续流二极管1733。

参见图57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16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1681,适用于图54E所示的驱动电路1830。请同时参见图57F及图54E,模式切换开关1681具有三个端点1683、1684、1685,端点1683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端点1684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以及端点1685耦接驱动电路1830的切换开关1835。

当模式切换电路16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681导通端点1683及16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683及1684的第二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切换开关1835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8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16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681导通端点1683及16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683及1685的第一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8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830的电感1832及切换开关1835。

参见图57G,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17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1781,适用于图54E所示的驱动电路1830。请同时参见图57G及图54E,模式切换开关1781具有三个端点1783、1784、1785,端点1783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端点1784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以及端点1785耦接驱 动电路1830的电感1832。

当模式切换电路17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781导通端点1783及17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783及1784的第二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电感183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8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17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781导通端点1783及17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783及1785的第一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8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830的电感1832及切换开关1835。

参见图57H,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18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1881及1882,适用于图54F所示的驱动电路1930。请同时参见图57H及图54F,模式切换开关1881具有三个端点1883、1884、1885,端点1883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端点1884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以及端点1885耦接驱动电路1930的续流二极管1933。模式切换开关1882具有三个端点1886、1887、1888,端点1886耦接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端点1887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及端点1888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

当模式切换电路18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881导通端点1883及18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883及1884的第二电流路径,以及模式切换开关1882导通端点1886及1888的第三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886及1887的第四电流路径。此时,第一驱动输出端 1521与续流二极管1933耦接,且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9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18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881导通端点1883及18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883及1885的第一电流路径,以及模式切换开关1882导通端点1886及1887的第四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886及1888的第三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耦接,而且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与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9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930的续流二极管1933及切换开关1935。

参见图57I,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模式切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模式切换电路1980包含模式切换开关1981及1982,适用于图54F所示的驱动电路1930。请同时参见图57I及图54F,模式切换开关1981具有三个端点1983、1984、1985,端点1983耦接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端点1984耦接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以及端点1985耦接驱动电路1930的切换开关1935。模式切换开关1982具有三个端点1986、1987、1988,端点1986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端点1987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以及端点1988耦接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

当模式切换电路1980决定第一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981导通端点1983及1985的第一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983及1984的第二电流路径,以及模式切换开关1982导通端点1986及1988的第三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986及1987的第四电流路径。此时,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与切换开关1935耦接,且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930正常运作,将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 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接收滤波后讯号并转换成驱动讯号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

当模式切换电路1980决定第二模式时,模式切换开关1981导通端点1983及1984的第二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983及1985的第一电流路径,以及模式切换开关1982导通端点1986及1987的第四电流路径而截止端点1986及1988的第三电流路径。此时,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耦接,而且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与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耦接。因此,驱动电路1930停止运作。滤波后讯号由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输入直接由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驱动LED模块,而旁通驱动电路1930的续流二极管1933及切换开关193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模式切换开关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或两个半导体开关(例如: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用来切换两个电流路径其中之一为导通,另一为截止。电流路径系用以提供滤波后讯号的导通路径,使滤波后讯号的电流流经其中之一来达到模式选择的功能。举例来说,请同时参见图49A、图49B及图49D,当灯管驱动电路505不存在而由交流电源508直接供电给LED直管灯500时,模式切换电路可以决定第一模式,由驱动电路将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号,使驱动讯号的准位可以匹配LED模块发光所需的准位,而得以正确驱动LED模块发光。当灯管驱动电路505存在时,模式切换电路可以决定第二模式,由滤波后讯号直接驱动LED模块发光;或者也可以决定第一模式,仍由驱动电路将滤波后讯号转换成驱动讯号以驱动LED模块发光。

参见图5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E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日光灯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且更增加镇流兼容电路1510。镇流兼容电路1510 可耦接于第一接脚501或/及第二接脚502以及整流电路510之间。在本实施例,以镇流兼容电路1510耦接于第一接脚501及整流电路之间为例说明。请同时参见图49A、图49B及图49D,灯管驱动电路505为电子镇流器,提供交流驱动讯号以驱动本实施例的LED灯。

由于灯管驱动电路505的驱动系统启动之初,输出能力尚未完全提升至正常状态。然而,在启动之初LED灯的电源组件立即导通并接收灯管驱动电路505所提供的交流驱动讯号。这会造成启动之初,灯管驱动电路505立即有负载而无法顺利启动。举例来说,灯管驱动电路505的内部组件自其转换的输出取电而维持启动后的操作,输出电压无法正常上升而导致启动失败,或灯管驱动电路505的谐振电路的Q值因LED灯的负载的加入而改变而无法顺利启动等。

本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1510在启动之初,将呈现开路状态,使交流驱动讯号的能量无法输入至LED模块,并经设定的延迟时间后才进入导通状态,使交流驱动讯号的能量开始输入至LED灯模块。上述的镇流兼容电路1510于做为外部驱动讯号的交流驱动讯号开始输入LED直管灯起一设定延迟时间内为截止,于所述设定延迟时间后为导通,藉此LED灯的操作模拟了荧光灯的启动特性—驱动电源启动后一段延迟时间后内部气体才放电而发光。因此,镇流兼容电路1510进一步改善了对电子镇流器等灯管驱动电路505的兼容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整流电路540为可省略的电路,以虚线表示。

参见图58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58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1510可耦接于第三接脚503或/及第四接脚504以及第二整流电路540之间。如图58A中镇流兼容电路1510的说明,镇流兼容电路1510具有延迟起动的作用,使交流驱动讯号的输入延迟了设定的时间,避免电子镇流器等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失败的问题。

镇流兼容电路1510除了如上述实施例般置于接脚与整流电路之间外,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整流电路的架构而改置于整流电路之内。请参见图58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配置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整流电路系采用图50C所示的整流电路810的电路架构。整流电路810包含整流单元815和端点转换电路541。整流单元815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端点转换电路541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而镇流兼容电路1510耦接于整流单元815及端点转换电路541之间。于启动之初,做为外部驱动讯号的交流驱动讯号开始输入LED直管灯,交流驱动讯号仅能经过整流单元815,而无法经过端点转换电路541以及内部的滤波电路及LED驱动模块等,且整流单元815内的第一整流二极管811及第二整流二极管812的寄生电容相当小可忽略。因此,LED灯的电源组件的等效电容或电感于启动之初并未耦接灯管驱动电路505,因而不影响灯管驱动电路505的Q值而可使灯管驱动电路505顺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端点转换电路541不包含电容或电感等组件的前提下,整流单元815和端点转换电路541的交换(即,整流单元815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端点转换电路541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并不影响镇流兼容电路1510的功能。

再者,如图50A到图50D的说明,整流电路的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变更为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时,即可作为第二整流电路540。即,上述的镇流兼容电路1510的电路配置也可以改至第二整流电路540内而不影响镇流兼容电路1510的功能。

另外,如前述般端点转换电路541不包含电容或电感等组件,或者第一整流电路510或第二整流电路540采用如图50A所示的整流电路610时,第一整流电路510或第二整流电路540的寄生电容相当小,也不会影响灯管驱动电路505的Q值。

参见图58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58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1510耦接于第二整流电路540与滤波电路520之间。如上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整流电路540不包含电容或电感等组件,因此不影响镇流兼容电路1510的功能。

参见图58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较佳实施例的LED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58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1510耦接于整流电路510与滤波电路520之间。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整流电路510不包含电容或电感等组件,因此不影响镇流兼容电路1510的功能。参见图58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镇流兼容电路1610中的初始状态为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之间等效上为开路。镇流兼容电路1610于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接收讯号后,经设定时间才导通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相容输出端1621,使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所接收的讯号传送到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

镇流兼容电路1610包含二极管1612、第一电阻1613、第二电阻1615、第三电阻1618、第四电阻1620及第五电阻1622、双向可控硅1614、双向触发二极管1617、电容1619、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其中,第一电阻1613的阻值相当大,因此在双向可控硅1614截止时,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之间等效上为开路。

双向可控硅1614耦接于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之间,第一电阻1613也耦接于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之间而与双向可控硅1614并联。二极管1612、第四电阻1620、第五电阻1622及电容1619依序串联于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之间,而与双向可控硅1614并联。二极管1612 的正极与双向可控硅1614连接,而负极连接到第四电阻1620的一端。双向可控硅1614的控制端与双向触发二极管1617的一端相连,双向触发二极管1617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1618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1618的另一端耦接电容1619及第五电阻1622的连接端。第二电阻1615耦接于双向可控硅1614的控制端及第一电阻1613与电容1619的连接端之间。

当交流驱动讯号(例如:电子镇流器所输出的高频、高压交流讯号)开始输入到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时,双向可控硅1614先处于开路状态,使交流驱动讯号无法输入而使LED灯也处于开路状态。交流驱动讯号经过二极管1612、第四电阻1620、第五电阻1622开始对电容1619充电,使电容1619的电压逐渐上升。持续充电一段时间后,电容1619的电压升高到超过双向触发二极管1617的阀值而使触发双向触发二极管1617导通。然后,导通的双向触发二极管1617触发双向可控硅1614,使双向可控硅1614也导通。此时,导通的双向可控硅1614电性连接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使交流驱动讯号经由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输入,使LED灯的电源组件开始操作。另外,电容1619所储存的能量维持双向可控硅1614导通,以避免交流驱动讯号的交流变化造成双向可控硅11614,即镇流兼容电路1610的再度截止,或者重复于导通与截止之间变化的问题。

一般电子镇流器等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后经几百毫秒,电子镇流器的输出电压可以提高到一定电压值之上而不至于受到LED灯的负载加入的影响。另外,电子镇流器等灯管驱动电路505会设有荧光灯是否点灯的侦测,若超过时间荧光灯未点灯则判断荧光灯异常而进入保护状态。因此,镇流兼容电路1610的延迟时间较佳为在0.1秒到3秒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第五电阻1622可以额外并联电容1623。电容1623的作用在于反应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之间电 压差的瞬间变化,且不影响镇流兼容电路1610的延迟导通的作用。

请参见图58G,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D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灯管驱动电路505驱动多个串联的LED直管灯500,且每个LED直管灯500内均装设有镇流兼容电路1610。为方便说明,以下以两个串联的LED直管灯500为例说明。

因两个LED直管灯500内的镇流兼容电路1610的延迟时间因组件制程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延迟时间,因此两个镇流兼容电路1610的导通时间并不一致。当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灯管驱动电路505所提供的交流驱动讯号的电压大致由两个LED直管灯500所均分承受。而后当镇流兼容电路1610其中之一先导通时,灯管驱动电路505的交流驱动讯号的电压几乎落在尚未导通的另一只LED直管灯500上。这使得尚未导通的LED直管灯500的镇流兼容电路1610上的跨压突然增加一倍,即镇流兼容输入端16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21之间电压差突然增加一倍。由于电容1623的存在,电容1619及1623的分压效果,会瞬间拉高电容1619的电压,使得双向触发二极管1617触及双向可控硅1614导通,而使两个LED直管灯500的镇流兼容电路1610几乎同时导通。藉由电容1623的加入,可避免串联的LED直管灯之间因镇流兼容电路1610的延迟时间不同,导致先导通的镇流兼容电路1610中的双向可控硅1614因维持导通的电流不足而再度截止的问题。因此,加入电容1623的镇流兼容电路1610可进一步改受串联的LED直管灯的兼容性。

在实际应用上,电容1623的建议容值为在10pF~1nF之间,较佳为10pF~100PF,更佳为47pF。

值得注意的是,二极管1612系用以对电容1619充电的讯号进行整流。因此,请参见图58C、图58D及图58E,在镇流兼容电路1610 配置于整流单元或整流电路之后的应用情况,二极管1612可以省略。因此,在图58F中,二极管1612以虚线表示。

参见图58H,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镇流兼容电路1710中的初始状态为镇流兼容输入端17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721之间为开路。镇流兼容电路1710于镇流兼容输入端1711接收讯号,于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小于一设定延迟准位值时为截止,于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大于设定延迟准位值时为导通,使镇流兼容输入端1711所接收的讯号传送到镇流兼容输出端1721。

镇流兼容电路1710包含双向可控硅1712、双向触发二极管1713、电阻1714、1716及1717及电容1715。双向可控硅1712的第一端耦接镇流兼容输入端1711,控制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1713的一端及电阻1714的一端,而第二端耦接电阻1714的另一端。电容1715的一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1713的另一端,另一端耦接双向可控硅1712的第二端。电阻1717与电容1715并联,因此也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1713的另一端及双向可控硅1712的第二端。电阻1716的一端耦接双向触发二极管1713与电容1715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镇流兼容输出端1721。

当交流驱动讯号(例如:电子镇流器所输出的高频、高压交流讯号)开始输入到镇流兼容输入端1711时,双向可控硅1712先处于开路状态,使交流驱动讯号无法输入而使LED灯也处于开路状态。交流驱动讯号的输入会在镇流兼容电路1710的镇流兼容输入端17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721之间造成压差。当交流驱动讯号随时间变大并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足够的振幅(设定延迟准位值)时,镇流兼容输出端1721的准位经过电阻1716、并联的电容1715及电阻1717以及电阻1714反应到双向可控硅1712的控制端而触发双向可控硅1712导通。此时,镇流兼容电路1710导通而使LED灯正常操作。在双向可控硅1712导通后,电阻1716流经电流,并对电容1715充电以储存一定的电压于电 容1715。电容1715所储存的能量维持双向可控硅1712导通,以避免交流驱动讯号的交流变化造成双向可控硅1712,即镇流兼容电路1710的再度截止,或者重复于导通与截止之间变化的问题。

参见图58I,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镇流兼容电路1810包含外壳1812、金属电极1813、双金属片1814以及加热丝1816。金属电极1813及加热丝1816由外壳1812穿出,因此部分在外壳1812内,部分在外壳1812之外,且并于外壳外的部分具有镇流兼容输入端18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821。外壳1812为密封状态,内充有惰性器体1815,例如:氦气。双金属片1814位于外壳1812内,与加热丝1816在外壳1812内部的部分物理性及电性连接。双金属片1814与金属电极1813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因此镇流兼容输入端18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821在初始状态并未电性连接。双金属片1814具有两个不同温度系数的金属片,靠近金属电极1813侧的金属片温度系数较低,而离金属电极1813较远的金属片温度系数较高。

当交流驱动讯号(例如:电子镇流器所输出的高频、高压交流讯号)开始输入到镇流兼容输入端18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821时,金属电极1813及加热丝1816之间会形成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能击穿惰性气体1815发生弧光放电时,也就是当交流驱动讯号随时间变大并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设定延迟准位值时,惰性气体1815发热使双金属片1814往金属电极1813膨胀而靠近(参见图线箭头的方向),并使双金属片1814与金属电极1813闭合而形成物理性及电性连接。此时,镇流兼容输入端18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821彼此导通。然后,交流驱动讯号流过加热丝1816,使加热丝1816发热。此时,加热丝1816于金属电极1813与所述双金属片1814为电导通状态时流经一电流,使双金属片1814的温度维持大于一设定导通温度。双金属片1814的两个不同温度系数的金属片因温度维持大于设定导通温度,而使双金属片1814向金属电极1813偏折而碰触,因而维持双金属片1814与金属电 极1813的闭合状态。因此,镇流兼容电路1810于镇流兼容输入端18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821接收讯号后,经设定时间才导通镇流兼容输入端181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821。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镇流兼容电路,可以耦接于任一接脚以及任一整流电路之间,于外部驱动讯号开始输入LED直管灯起设定延迟时间内为截止,于设定延迟时间后为导通,或者於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小于设定延迟准位值时为截止,于外部驱动讯号的准位大于设定延迟准位值时为导通,而进一步改善了对电子镇流器等灯管驱动电路505的兼容性。

请参见图5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E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日光灯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且更增加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分别耦接于第三接脚503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之间以及第四接脚504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之间。请同时参见图49A、图49B及图49D,灯管驱动电路505为电子镇流器,提供交流驱动讯号以驱动本实施例的LED灯。

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的初始状态为导通,并经一段时间后截止。因此,在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之初,交流驱动讯号经第三接脚503、对应的镇流兼容电路1540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一整流电路510或第四接脚504、对应的镇流兼容电路1540和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一整流电路510流过LED灯,并旁通了LED灯内部的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藉此,在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之初,LED灯等同空载,LED灯在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之初不影响灯管驱动电路505的Q值而使灯管驱动电路505可以顺利启动。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经一段时间后截止,此时灯管驱动电路505已顺利启动,并可以开始驱动LED灯。

请参见图59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59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的配置改为分别耦接于第三接脚503与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之间以及第四接脚504与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之间。同样地,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的初始状态为导通,并经一段时间后截止,使灯管驱动电路505顺利启动后才开始驱动LED灯发光。

值得注意的是,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的配置也可以改为分别耦接于第一接脚501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之间以及第二接脚502与第一整流输出端511之间,或者改为分别耦接于第一接脚501与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之间以及第二接脚502与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之间,依然可以使灯管驱动电路505顺利启动后才开始驱动LED灯发光。

请参见图59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59A及图59B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二整流电路540改采图50C所示的整流电路810,其中整流单元815耦接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端点转换电路541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的配置也改为分别耦接于第一接脚501与半波连接点819之间以及第二接脚502与半波连接点819之间。

在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之初,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的初始状态为导通,交流驱动讯号经第一接脚501、对应的镇流兼容电路1540、半波连接点819及整流单元815或第二接脚502、对应的镇流兼容电路1540和半波连接点819及整流单元815流过LED灯,并旁通了LED灯内部的端点转换电路541、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藉此,在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之初,LED灯等同空载,LED灯在灯管驱动电路505启动之初不影响灯管驱动电路505的Q值而使灯管驱动电路505可以顺利启动。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经一段时间后截止,此时灯 管驱动电路505已顺利启动,并可以开始驱动LED灯。

值得注意的是,图59C的实施例也可以改为第一整流电路510采用图50C所示的整流电路810,其中整流单元815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端点转换电路541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两镇流兼容电路1540的配置也改为分别耦接于第三接脚503与半波连接点819之间以及第四接脚504与半波连接点819之间。如此,镇流兼容电路1540依然可以使灯管驱动电路505顺利启动后才开始驱动LED灯发光。

请参见图59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镇流兼容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可以应用于图59A至图59C所示的实施例及对应说明所述的变形例。

镇流兼容电路1640包含电阻1643、1645、1648及1650、电容1644及1649;二极管1647及1652、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46及1651、镇流兼容输入端1641及镇流兼容输出端1642。电阻1645一端连接镇流相容输入端1641,另一端耦接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46的射极。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46的集极耦接二极管1647的正极,而二极管1647的负极耦接镇流兼容输出端1642。电阻1643及电容1644串联于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46的射极与集极之间,且电阻1643及电容1644的连接点耦接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46的基极。电阻1650一端连接镇流兼容输出端1642,另一端耦接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51的射极。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51的集极耦接二极管1652的正极,而二极管1652的负极耦接镇流相容输入端1641。电阻1648及电容1649串联于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51的射极与集极之间,且电阻1648及电容1649的连接点耦接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51的基极。

当电子镇流器的灯管驱动电路505刚启动时,电容1644及1649的电压为0,此时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46及1651的基极流过一定电流 而处于短路状态(即导通状态)。因此,在灯管驱动电路505激活之初,镇流兼容电路1640处于导通状态。交流驱动讯号经电阻1643及二极管1647对电容1644充电,同样地经电阻1648及二极管1652对电容1649充电。一定时间后电容1644及1649的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使电阻1643及1648的电压降低而截止双载子接面晶体管1646及1651(即截止状态),因此镇流兼容电路1640转为关断状态。这样电路运作设计可以避免于灯管驱动电路505因LED灯的电源组件内部的电容或电感影响灯管驱动电路505的Q值,确保灯管驱动电路505的顺利启动。因此,镇流兼容电路1640可以改善LED灯对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

纵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两个镇流兼容电路,分别耦接整流电路与滤波电路的一连接点(即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其中之一)与第一接脚501及整流电路与滤波电路的连接点与第二接脚502之间,或者分别耦接整流电路与滤波电路的连接点与第三接脚503及整流电路与滤波电路的连接点与第四接脚504间,于所述外部驱动讯号开始输入所述LED直管灯起一设定延迟时间内为导通,于所述设定延迟时间后为截止,改善LED灯对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

请参见图60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E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LED直管灯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且更增加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分别耦接于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之间以及耦接于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之间,用以改善具有灯丝侦测的灯管驱动电路的兼容性,例如:具有预热功能电子镇流器。

具有灯丝侦测的灯管驱动电路于启动之初,会侦测灯管的灯丝是否正常而未发生短路或开路的异常情况。当判断灯丝发生异常时,灯管驱动电路会停止而进入保护状态。为避免灯管驱动电路判断LED灯 异常,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可以仿真正常的灯丝,而使灯管驱动电路正常启动驱动LED灯发光。

请参见图60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灯丝仿真电路1660包含并联的电容1663及电阻1665,而电容1663及电阻1665的各自两端分别耦接灯丝模拟端1661及1662。请同时参见图60A,两灯丝仿真电路1660的灯丝仿真端1661及1662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以及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当灯管驱动电路输出侦测讯号以测试灯丝是否正常时,侦测讯号会经过并联的电容1663及电阻1665而使灯管驱动电路判断灯丝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1663的容值小。因此当灯管驱动电路正式驱动LED灯而输出的高频交流讯号时,电容1663的容抗(等效阻值)远小电阻1665的阻值。藉此,灯丝仿真电路1660在LED灯正常操作时,所消耗的功率相当小而几乎不影响LED灯的发光效率。

请参见图60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整流电路510或/及第二整流电路540采用图50C所示的整流电路810但省略端点转换电路541,而由灯丝仿真电路1660取代端点转换电路541的功能。即,本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1660同时具有灯丝仿真及端点转换功能。请同时参见图60A,灯丝仿真电路1660的灯丝仿真端1661及1662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或/及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整流电路810中的整流单元815的半波连接点819耦接灯丝模拟端1662。

请参见图60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相较于图60C所示的实施例,半波连接点819改为耦接灯丝模拟端1661,而本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1660依然同时具有灯丝仿真及端点转换功能。

请参见图60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灯丝仿真电路1760包含电容1763及1764,以及电阻1765及1766。电容1763及1764串联于灯丝模拟端1661及1662之间。电阻1765及1766也串联于灯丝模拟端1661及1662之间,且电阻1765及1766的连接点与电容1763及1764的连接点耦接。请同时参见图60A,两灯丝仿真电路1760的灯丝仿真端1661及1662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以及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当灯管驱动电路输出侦测讯号以测试灯丝是否正常时,侦测讯号会经过串联的电容1763及1764以及电阻1765及1766而使灯管驱动电路判断灯丝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1763及1764的容值小。因此当灯管驱动电路正式驱动LED灯而输出的高频交流讯号时,串联的电容1763及1764的容抗远小串联的电阻1765及1766的阻值。藉此,灯丝仿真电路1760在LED灯正常操作时,所消耗的功率相当小而几乎不影响LED灯的发光效率。再者,电容1763或电阻1765任一开路或短路,或者电容1764或电阻1766任一开路或短路,灯丝模拟端1661及1662之间仍可以流过灯管驱动电路所输出的侦测讯号。因此,电容1763或电阻1765任一开路或短路及/或电容1764或电阻1766任一开路或短路,灯丝仿真电路1760仍可正常运作而具有相当高的容错率。

请参见图60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整流电路510或/及第二整流电路540采用图50C所示的整流电路810但省略端点转换电路541,而由灯丝仿真电路1860取代端点转换电路541的功能。即,本实施例的灯丝仿真电路1860也同时具有灯丝仿真及端点转换功能。灯丝仿真电路1860具有负温度系数的阻值,在温度高时的阻值低于在温度低时的阻值。在本实施例中,灯丝仿真电路1860包含了两负温度系数电阻1863及1864,串联于灯丝模拟端1661及1662之间。请同时参见图60A, 灯丝仿真电路1860的灯丝仿真端1661及1662耦接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或/及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整流电路810中的整流单元815的半波连接点819耦接负温度系数电阻1863及1864的连接点。

当灯管驱动电路输出侦测讯号以测试灯丝是否正常时,侦测讯号会经过负温度系数电阻1863及1864而使灯管驱动电路判断灯丝正常。而且负温度系数电阻1863及1864因测试讯号或预热程序,温度逐渐上升并降低阻值。当灯管驱动电路正式驱动LED灯发光时,负温度系数电阻1863及1864的阻值已降至相对低值,而减少功耗的损失。

灯丝仿真电路1860的阻值较佳为于室温25℃时为10奥姆或以上并于LED灯稳定操作时,灯丝仿真电路1860的阻值降至2~10奥姆;更佳的是,于LED灯稳定操作时灯丝仿真电路1860的阻值介于3~6奥姆之间。

请参见图6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49E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LED直管灯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及LED驱动模块530,且更增加过压保护电路1570。过压保护电路1570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以侦测滤波后讯号,并于滤波后讯号的准位高于设定过压值时,箝制滤波后讯号的准位。因此,过压保护电路1570可以保护LED驱动模块530的组件不因过高压而毁损。第二整流电路540为可省略,故在图式中以虚线表示。

请参见图6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过压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过压保护电路1670包含稳压二极管1671,例如:齐纳二极管(Zener Diode),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稳压二极管1671于第一滤波输出端521及第二滤波输出端522的电压 差(即,滤波后讯号的准位)达到崩溃电压时导通,使电压差箝制在崩溃电压上。崩溃电压较佳为在40-100V的范围内,更佳为55-75V的范围。

请参见图6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60A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LED灯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LED驱动模块530及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且更增加镇流侦测电路1590。镇流侦测电路1590可以耦接于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的任一与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中对应的整流电路。在本实施例中,镇流侦测电路1590耦接于第一接脚501及第一整流电路510之间。

镇流侦测电路1590侦测交流驱动讯号或者经过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输入的讯号,并根据侦测结果判断所输入的讯号是否为电子镇流器所提供。

请参见图6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八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62A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二整流电路540采用图50C所示的整流电路810。镇流侦测电路1590耦接于整流单元815及端点转换电路541之间。整流单元815及端点转换电路541其中之一耦接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另一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在本实施例,整流单元815耦接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而端点转换电路541耦接第一整流输出端511及第二整流输出端512。同样地,镇流侦测电路1590侦测由第三接脚503或第四接脚504所输入的讯号,根据讯号的频率以判断是否为电子镇流器所提供。

再者,本实施例也可以改由第一整流电路510采用图50C所示的整流电路810,并将镇流侦测电路1590耦接于整流单元815及端点转换电路541之间。

请参见图62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镇流侦测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镇流侦测电路1590包含侦测电路1590a以及切换电路1590b。切换电路1590b耦接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侦测电路1590a耦接侦测端1593及1594以侦测流经侦测端1593及1594的讯号。或者,也可以省略侦测端1593及1594而共同耦接到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以侦测流经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的讯号。因此,图式中侦测端1593及1594以虚线表示。

请参见图62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镇流侦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镇流侦测电路1690包含侦测电路1690a以及切换电路1690b,耦接于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之间。侦测电路1690a包含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电阻1692及1696以及电容1693、1697及1698。切换电路1690b包含双向可控硅1699及电感1694。

电容1698耦接于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之间,用以反应流经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的讯号而产生侦测电压。当讯号为高频讯号时,电容1698的容抗相当低,而产生的侦测电压相当小。当讯号为低频讯号或直流讯号时,电容1698的容抗相当高,而产生的侦测电压相当高。电阻1692及电容1693串联于电容1698的两端,对电容1698所产的侦测电压进行滤波并于电阻1692及电容1693的连接点产生滤波后侦测电压。电阻1692及电容1693的滤波作用系用以滤除侦测电压的高频噪声,以避免高频噪声造成的误动作。电阻1696及电容1697串联于电容1693的两端,用以将滤波后侦测电压传递至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的一端。电阻1696及电容1697同时对滤波后侦测电压进行第二次滤波,使侦测电路1690a的滤波效果更佳化。根据不同的应用及噪声滤波需求,电容1697可以选择省略而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的一端经过电阻1696耦接至电阻1692及电容1693的连接点;或者,电阻1696及电容1697同时省略而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的一端直接耦接至电阻1692及电容1693的连接点。故,在图式中电 阻1696及电容1697以虚线表示。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的另一端耦接至切换电路1690b的双向可控硅1699的控制端。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根据所接受到的讯号准位大小,以决定是否产生控制讯号1695来触发双向可控硅1699导通。双向可控硅1699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切换端1591,第二端经过电感1694耦接第二切换端1592。电感1694的作用在于保护双向可控硅1699不因流经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的讯号超过最大切换电压上升率、截止状态下反复电压峰值及最大的切换电流变化率而毁损。

当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接收的讯号为低频交流讯号或直流讯号时,电容1698的侦测电压将足够高而使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产生控制讯号1695来触发双向可控硅1699。此时,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之间为短路,而旁通了切换电路1690b所并联的电路,例如:连接于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之间的电路、侦测电路1690a、电容1698等。

当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接收的讯号为高频交流讯号时,电容1698的侦测电压并不足以使双向触发二极管1691产生控制讯号1695来触发双向可控硅1699。此时,双向可控硅1699为截止,高频交流讯号主要经由外部电路或侦测电路1690a传递。

因此,镇流侦测电路1690可以判断输入的讯号是否为电子镇流器所提供的高频交流讯号,若是则使高频交流讯号流经外部电路或侦测电路1690a;若否则旁通外部电路或侦测电路1690a。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1698可以外部电路中的电容来取代,例如:图51A至图51C所示端点转换电路实施例的至少一电容,而侦测电路1690a则省略电容1698,故图式中以虚线表示。

请参见图62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镇流侦测电 路的电路示意图。镇流侦测电路1790包含侦测电路1790a以及切换电路1790b。切换电路1790b耦接于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之间。侦测电路1790a耦接于侦测端1593及1594之间。侦测电路1790a包含互感的电感1791及1792、电容1793及1796、电阻1794以及二极管1797。切换电路1790b包含切换开关1799。在本实施例,切换开关1799为P型空乏式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type Depletion Mode MOSFET),当其闸极电压高于一临界电压时为截止,低于该临界电压时为导通。

电感1792耦接于侦测端1593及1594之间,以根据流经侦测端1593及1594的讯号互感至电感1791,使电感1791产生侦测电压。侦测电压的准位随着讯号的频率高低而变高、变低。

当讯号为高频讯号时,电感1792的感抗相当高,互感至电感1791而产生相当高的侦测电压。当讯号为低频讯号或直流讯号时,电感1792的感抗相当低,互感至电感1791而产生相当低的侦测电压。电感1791的一端接地。串联的电容1793及电阻1794与电感1791并联,以接收电感1791所产生侦测电压,并进行高频滤波后产生滤波后侦测电压。滤波后侦测电压经二极管1797后对电容1796充电以产生控制讯号1795。由于二极管1797提供电容1796单向充电,故控制讯号1795的准位为电感1791的侦测电压的最大值。电容1796耦接切换开关1799的控制端。切换开关1799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

当侦测端1593及1594接收的讯号为低频交流讯号或直流讯号时,电容1796所产生的控制讯号1795低于切换开关1799的临界电压而使切换开关1799导通。此时,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之间为短路,而旁通了切换电路1790b所并联的外部电路,例如:图51A至图51C所示端点转换电路实施例中的至少一电容等。

当侦测端1593及1594接收的讯号为高频交流讯号时,电容1796所产生的控制讯号1795高于切换开关1799的临界电压而使切换开关1799截止。此时,高频交流讯号主要经由外部电路传递。

因此,镇流侦测电路1790可以判断输入的讯号是否为电子镇流器所提供的高频交流讯号,若是则使高频交流讯号流经外部电路;若否则旁通外部电路。

接下来说明LED灯中加入镇流侦测电路,其切换电路的导通(旁通)与截止(不旁通)的操作。举例来说,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耦接与LED灯串联的电容,即,驱动LED直管灯的讯号也会流经此电容。此电容可以设置在LED直管灯的内部与内部电路串联或者串联在LED直管灯外部。请同时参见图49A、图49B或图49D,当灯管驱动电路505不存在时,交流电源508提供低压、低频交流驱动讯号做为外部驱动讯号以驱动LED直管灯500。此时,镇流侦测电路的切换电路导通,使交流电源508的交流驱动讯号直接驱动LED直管灯的内部电路。灯管驱动电路505存在时,灯管驱动电路505产生高压、高频交流讯号以驱动LED直管灯500。此时,镇流侦测电路的切换电路截止,此电容与LED直管灯内部的等效电容串联,因而达到电容分压的效果。藉此,可以使施加在LED直管灯内部电路的电压较低(例如:落在100-277V的范围内)以避免内部电路因高压而毁损。或者,第一切换端1591及第二切换端1592耦接图51A至图51C所示端点转换电路实施例中的电容,使流经半波连接点819的讯号也同时流经此电容,举例来说,图51A的电容642、图51C的电容842。当灯管驱动电路505产生高压、高频交流讯号输入时,切换电路截止,使电容可以达到分压效果;当市电的低频交流讯号或电池的直流讯号输入时,切换电路导通以旁通电容。

值得注意的是,切换电路可以包含多个切换组件,以提供两个以上的切换端来并联连接多个并联的电容(例如:图51A的电容645及 646、图51A的电容643、645及646、图51B的电容743与744或/及745与746、图51C的电容843及844、图51C的电容845及846、图51C的电容842、843及844、图51C的电容842、845及846、图51C的电容842、843、844、845及846),来确实达到将等效与LED直管灯串联的多个电容旁通的效果。

另外,在此也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镇流侦测电路如何与图57A至图57I所示的模式切换电路结合使用。镇流侦测电路中的切换电路以模式切换电路来取代。镇流侦测电路中的侦测电路耦接于输入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其中之一,以侦测经由第一接脚501、第二接脚502、第三接脚503及第四接脚504输入到LED灯的讯号。侦测电路根据讯号的频率来产生控制讯号,以控制模式切换电路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举例来说,当讯号为高频讯号而高于设定模式切换频率时,例如:由灯管驱动电路505所提供的高频讯号,侦测电路的控制讯号将使模式切换电路为第二模式,以将所述滤波后讯号直接输入所述LED模块;当讯号为低频或直流讯号而低于设定模式切换频率时,例如:市电或电池所提供的低频或直流讯号,侦测电路的控制讯号将使模式切换电路为第一模式,以将所述滤波后讯号直接输入所述驱动电路。

请参见图6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60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LED直管灯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LED驱动模块530及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且更增加辅助电源模块2510。辅助电源模块2510耦接于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之间。辅助电源模块2510侦测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二滤波输出端522上的滤波后讯号,并根据侦测结果决定是否提供辅助电力到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二滤波输出端522。当滤波后讯号停止提供或交流准位不足时,即当LED模块的驱动电压低于一辅助 电压时,辅助电源模块2510提供辅助电力,使LED驱动模块530可以持续发光。辅助电压根据辅助电源模块的一辅助电源电压而决定。第二整流电路540及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为可以省略,在图式中以虚线表示。

请参见图6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十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图63A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的LED直管灯包含第一整流电路510及第二整流电路540、滤波电路520、LED驱动模块530、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及辅助电源模块2510,且LED驱动模块530更包含驱动电路1530及LED模块630。辅助电源模块2510耦接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之间。辅助电源模块2510侦测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的驱动讯号,并根据侦测结果决定是否提供辅助电力到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当驱动讯号停止提供或交流准位不足时,辅助电源模块2510提供辅助电力,使LED模块630可以持续发光。第二整流电路540及两灯丝仿真电路1560为可以省略,在图式中以虚线表示。

请参见图6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辅助电源模块的电路示意图。辅助电源模块2610包含储能单元2613以及电压侦测电路2614。辅助电源模块2610并具有辅助电源正端2611及辅助电源负端2612以分别耦接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二滤波输出端522或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及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电压侦测电路2614侦测辅助电源正端2611及辅助电源负端2612上讯号的准位,以决定是否将储能单元2613的电力透过辅助电源正端2611及辅助电源负端2612向外释放。

在本实施例中,储能单元2613为电池或超级电容。电压侦测电路2614更于辅助电源正端2611及辅助电源负端2612的讯号的准位高于储能单元2613的电压时,以辅助电源正端2611及辅助电源负端2612 上的讯号对储能单元2613充电。当辅助电源正端2611及辅助电源负端2612的讯号准位低于储能单元2613的电压时,储能单元2613经辅助电源正端2611及辅助电源负端2612对外部放电。

电压侦测电路2614包含二极管2615、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及电阻2617。二极管2615的正极耦接储能单元2613的正极,负极耦接辅助电源正端2611。储能单元2613的负极耦接辅助电源负端2612。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的集极耦接辅助电源正端2611,射极耦接储能单元2613的正极。电阻2617一端耦接辅助电源正端2611,另一端耦接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的基极。电阻2617于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的集极高于射极一个导通电压时,使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导通。当驱动LED直管灯的电源正常时,滤波后讯号经第一滤波输出端521与第二滤波输出端522及导通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对储能单元2613充电,或驱动讯号经第一驱动输出端1521与第二驱动输出端1522及导通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对储能单元2613充电,直至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的集极-射击的差等于或小于导通电压为止。当滤波后讯号或驱动讯号停止提供或准位突然下降时,储能单元2613通过二极管2615提供电力至LED驱动模块530或LED模块630以维持发光。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单元2613充电时所储存的最高电压将至少低于施加于辅助电源正端2611与辅助电源负端2612的电压一个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的导通电压。储能单元2613放电时由辅助电源正端2611与辅助电源负端2612输出的电压低于储能单元2613的电压一个二极管2615的阈值电压。因此,当辅助电源模块开始供电时,所提供的电压将较低(约等于二极管2615的阈值电压与双载子接面晶体管2616的导通电压的总和)。在图63B所示的实施例中,辅助电源模块供电时电压降低会使LED模块630的亮度明显下降。如此,当辅助电源模块应用于紧急照明系统或常亮照明系统时,用户可以知道主照明电源,例如:市电,异常,而可以进行必要的防范措施。

请参见图6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的应用电路方块示意图。相较于前述的LED直管灯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驱动电路外置。即,LED直管灯3500由外置驱动电源3530透过第一外部驱动端3501及第二外部驱动端3502而驱动发光。LED直管灯3500内仅包含LED模块630及电流控制电路3510,而不包含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及驱动电路。在此实施例中的第一外部驱动端3501及第二外部驱动端3502作用同图49A及图49B所示的第一接脚501及第二接脚502。

外置驱动电源3530可直接连接市电或电子镇流器,以接收电力并转换成外部驱动讯号并经第一外部驱动端3501及第二外部驱动端3502输入LED直管灯3500。外部驱动讯号可以为直流讯号,更佳为稳定的直流电流讯号。在正常工作情况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处于导通状态,使LED模块630流经电流而发光。电流控制电路3510还可以侦测LED模块630的电流以进行稳压及/或稳流控制,而具有线性纹波去除功能。在异常工作情况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截止以停止提供外置驱动电源3530的电力至LED模块630,以进入保护状态。

当电流控制电路3510判断LED模块630的电流低于设定电流值或设定范围的下限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处于完全导通状态。当电流控制电路3510判断LED模块630的电流高于设定电流值或设定范围的上限(较佳为超过LED模块630额定电流的30%)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处于截止状态,截止外置驱动电源3530的电力输入LED直管灯3500。根据这样的设计,不仅在外置驱动电源3530的驱动能力降低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可以尽量维持LED灯的亮度。在外置驱动电源3530的驱动能力异常提高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还可以避免LED模块630因过流而毁损,因而达到过流保护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外置驱动电源3530也可以是直流电压讯号。在正常工作情况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稳定LED模块630的电流或处于线 性工作状态(即,LED模块630的电流随电压线性变化)。为了维持LED模块630的电流稳定或处于线性工作状态,外置驱动电源3530所提供的直流电压讯号越高,电流控制电路3510上的跨压越高而使得电流控制电路3510的功耗也会越高。电流控制电路3510可以设有温度传感器。当外置驱动电源3530所提供的直流电压讯号过高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进入过温保护,截止外置驱动电源3530的电力输入LED直管灯3500。例如: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电流控制电路3510的温度超过120°时,电流控制电路3510进入过温保护。根据这样的设计,电流控制电路3510可以同时具有过温或过压保护的功能。

因采用外置驱动电源的结构,缩短了灯头的长度尺寸。为保证LED灯的整体长度符合规定,其灯头短缩的长度由延长灯管的长度来补足。因灯管的长度有延长,相应地延长贴在灯管内的灯板的长度。同等照明条件下,贴在灯管内壁的灯板上的LED组件间的间隔可相应的加大,由于LED组件间的间隔增大,这样可提高散热效率、降低LED组件操作时的温度,而可延长LED组件的寿命。

请参照图37,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光源202可以进一步改良为包括具有凹槽202a的支架202b,以及设于凹槽202a中的LED晶粒(或芯片)18。凹槽202a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凹槽202a内填充有荧光粉,荧光粉覆盖LED晶粒(或芯片)18,以起到光色转换的作用。特予说明的是,相较于传统LED晶粒(或芯片)之长度与宽度的比例约略为1:1的正方形形状,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LED晶粒(或芯片)18之长度与宽度的比例范围可为2:1至10:1,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采用的LED晶粒(或芯片)18之长度与宽度的比例范围以2.5:1至5:1为较佳,最佳范围为3:1至4.5:1,如此一来,将LED晶粒(或芯片)18之长度方向沿着灯管1的长度方向排列,改善了LED晶粒(或芯片)18的平均电流密度以及灯管1整体的出光光形等问题。

请再次参照图37,至少一个光源202的支架202b具有沿灯管长 度方向排布且沿灯管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15,以及沿灯管宽度方向排布且沿灯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16,第一侧壁15低于第二侧壁16,两个第一侧壁15及两个第二侧壁包围凹槽202a。第一侧壁15“沿灯管1的宽度方向”延伸,只要满足延伸趋势与灯管1的宽度方向基本相同即可,不要求严格与灯管1的宽度方向平行,例如,第一侧壁15可以与灯管1的宽度方向有些许角度差,或者,第一侧壁15也可以为折线形、弧形、波浪形等各种形状;第二侧壁16“沿灯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只要满足延伸趋势与灯管1的长度方向基本相同即可,不要求严格与灯管1的长度方向平行,例如,第二侧壁16可以与灯管1的长度方向有些许角度差,或者,第二侧壁16也可以为折线形、弧形、波浪形等各种形状。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一列光源中亦允许其中有一个或多个光源的支架的侧壁采用其他的排布或延伸方式。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5低于第二侧壁16,可以使得光线能够容易越过支架202b发散出去,透过疏密适中的间距设计,在Y方向可以不产生颗粒的不舒适感,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若第一侧壁不低于第二侧壁,则每列光源202之间要排列地更紧密,才能降低颗粒感,提高效能。另一方面,当用户从灯管的侧面,例如沿X方向观察灯管时,第二侧壁16可以阻挡用户的视线直接看到光源202,以降低颗粒的不舒适感。

请再次参照图37,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5的内表面15a可设置为坡面,相对于将内表面15a设置为垂直于底壁的形式来说,坡面的设置使得光线更容易穿过坡面发散出去。坡面可以包括平面或弧面,或者,坡面可以是平面和弧面的结合体。当采用平面时,该平面的坡度约在30度至60度之间。也就是说,平面形式的坡面与凹槽202a的底壁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0度至150度之间。优选地,平面的坡度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也就是说,平面形式的坡面与凹槽202a的底壁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65度之间。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一根灯管1中的光源202具有多个,多个光源202可以排布成一列或多列,每列光源202均沿灯管1的轴向(Y方向)排布。当多个光源202排布成沿灯管长度方向的一列时,多个光源202的支架202b中,沿灯管宽度方向位于同一侧的所有第二侧壁16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同侧的第二侧壁16形成类似于一面墙的结构,以阻挡用户的视线直接看到光源202。当多个光源202排布成沿灯管长度方向的多列时,且沿灯管1的轴向方向(Y方向)排布,仅要最外侧二列的光源202(即邻近灯管管壁的两列光源202)的支架202b具有沿灯管1长度方向(Y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一侧壁15以及沿灯管1宽度方向(X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二侧壁16,也就是说,最外侧二列的光源202的支架202b具有沿灯管1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15,以及沿灯管1的长度方向(Y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16即可,于此二列光源202之间的其他列的光源202的支架202b排列方向则不限定,例如,中间列(第三列)光源202的支架202b,每个支架202b可具有沿灯管1长度方向(Y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一侧壁15以及沿灯管1宽度方向(X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二侧壁16、或每个支架202b可具有沿灯管1宽度方向(X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一侧壁15以及沿灯管1长度方向(Y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二侧壁16、或交错排列等等,只要当用户从灯管的侧面,例如沿X方向观察灯管时,最外侧二列光源202中支架202b的第二侧壁16可以阻挡用户的视线直接看到光源202,即可降低颗粒的不舒适感。对于最外侧的两列光源,亦允许其中有一个或多个光源的支架的侧壁采用其他的排布或延伸方式。

综合以上,当多个光源202排布成沿灯管长度方向的一列时,所有光源202的支架202b的第二侧壁16需要分别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即同侧的第二侧壁16形成类似于一面墙的结构,以阻挡用户的视线直接看到光源202。当多个光源202排布成沿灯管长度方向的多列时,沿灯管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两列的所有光源202的支架202b的最外第二侧 壁16需要分别位于两条直线上,形成类似于两面墙的结构,以阻挡用户的视线直接看到光源202;而对于中间的一列或几列光源202,其侧壁的排布、延伸方式不作要求,可以与最外侧的两列光源202相同,也可以采用其他不同排布方式。

本实用新型LED直管灯于各实施例的实现以如前所述。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各个实施例中,对于同一根LED直管灯而言,在“灯管具有强化部结构”、“灯板采用可挠式电路软板”、“灯管内周面涂有粘接膜”、“灯管内周面涂有扩散膜”、“光源外罩有扩散膜片”、“灯管内壁涂有反射膜”、“灯头为包括导热部的灯头”、“灯头为包括导磁金属片的灯头”、“光源具有支架”、“电源具有长短电路板的组合件”、“整流电路”、“滤波电路”、“驱动电路”、“端点转换电路”、“防闪烁电路”、“保护电路”、“模式切换电路”、“过压保护电路”、“镇流侦测电路”、“镇流兼容电路”、“灯丝仿真电路”、“辅助电源模块”等特征中,可以只包括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特征。

此外,关于“灯管具有强化部结构”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中关于“灯板采用可挠式电路软板”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中关于“灯管内周面涂有粘接膜”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中关于“灯管内周面涂有扩散膜”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中关于“光源外罩有扩散膜片”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中关于“灯管内壁涂有反射膜”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中关于“灯头为包括导热部的灯头”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中关于“灯头为包括导磁金属片的灯头”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其 中关于“光源具有支架”的内容系可选自于包含有实施例中其相关技术特征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例如,在灯管具有强化部结构中,所述灯管包括本体区和分别位于所述本体区两端的末端区,所述末端区与所述本体区之间具有一过渡区,所述过渡区的两端皆为弧形,所述末端区各套设于一灯头,至少一个所述末端区的外径小于所述本体区的外径,且对应所述外径小于所述本体区外径的灯头,其外径与所述本体区的外径相等。

例如,在灯板采用可挠式电路软板中,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之间通过导线打线连接或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之间焊接。此外,所述可挠式电路软板包括一介电层与一线路层的堆栈;可挠式电路软板可以在表面涂覆油墨材料的电路保护层,并通过增加沿周向的宽度来实现反射膜的功能。

例如,在灯管内周面涂有扩散膜中,所述扩散涂层的组成成分包括碳酸钙、卤磷酸钙以及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以及增稠剂和陶瓷活性炭。此外,所述扩散膜亦可为扩散膜片且罩在光源外。

例如,在灯管内壁涂有反射膜中,所述光源可设置于反射膜上、设置于所述反射膜开孔中、或在所述反射膜之侧边。

例如,在灯头设计中,灯头可以包括绝缘管与导热部,其中热熔胶可以填充容置空间的一部分或者填充满容置空间。或者,灯头包括绝缘管与导磁金属件,其中,导磁金属件可以是圆形或者非圆形,并可以通过设置空孔或压痕或浮凸来减小与绝缘管的接触面积。另外,绝缘管内也可以通过设置支撑部、凸出部来加强对导磁金属件的支撑并减小导磁金属件与绝缘管的接触面积。

例如,在光源设计中,所述光源包括具有凹槽的支架,以及设于所 述凹槽中的LED晶粒;所述支架具有沿所述灯管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侧壁,以及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低于所述第二侧壁。

例如,在电源设计中,长短电路板的组合件具有一长电路板和一短电路板,长电路板和短电路板彼此贴合透过黏接方式固定,短电路板位于长电路板周缘附近。短电路板上具有电源模组,整体构成电源。

在电源组件设计中,所述的外部驱动讯号可以是低频交流讯号(例如:市电所提供)、高频交流讯号(例如:电子镇流器所提供)、或直流讯号(例如:电池所提供或外置驱动电源),且均可以单端电源的驱动架构或双端电源的驱动架构来输入LED直管灯。在双端电源的驱动架构,可以支持仅使用其中一端以做为单端电源的方式来接收外部驱动讯号。

在直流讯号做为外部驱动讯号时,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可以省略整流电路。

在电源组件的整流电路设计中,可以是具有单一整流单元,或双整流单元。双整流电路中的第一整流单元与第二整流单元分别与配置在LED直管灯的两端灯头的接脚耦接。单一整流单元可适用于单端电源的驱动架构,而双整流单元适用于单端电源及双端电源的驱动架构。而且配置有至少一整流单元时,可以适用于低频交流讯号、高频交流讯号、或直流讯号的驱动环境。

单一整流单元可以是半波整流电路或全桥整流电路。双整流单元可以是双半波整流电路、双全桥整流电路或半波整流电路及全桥整流电路各一之组合。

在LED直管灯的接脚设计中,可以是单端双接脚(共两个接脚, 另一端无接脚)、双端各单接脚(共两个接脚)、双端各双接脚(共四个接脚)的架构。在单端双接脚及双端各单接脚的架构下,可适用于单一整流电路的整流电路设计。在双端各双接脚的架构下,可适用于双整流电路的整流电路设计,且使用双端各任一接脚或任一单端的双接脚来接收外部驱动讯号。

在电源组件的滤波电路设计中,可以具有单一电容或π型滤波电路,以滤除整流后讯号中的高频成分,而提供低纹波的直流讯号为滤波后讯号。滤波电路也可以包含LC滤波电路,以对特定频率呈现高阻抗,以符合UL认证对特定频率的电流大小规范。再者,滤波电路更可包含耦接于接脚及整流电路之间的滤波单元,以降低LED灯的电路所造成的电磁干扰。在直流讯号做为外部驱动讯号时,LED直管灯的电源组件可以省略滤波电路。

在电源组件的LED驱动模块设计中,可以仅包含LED模块或者包含LED模块及驱动电路。也可以将稳压电路与LED驱动模块并联,以确保LED驱动模块上的电压不至发生过压。稳压电路可以是钳压电路,例如:齐纳二极管、双向稳压管等。在整流电路包含电容电路时,可以在双端的各端的一接脚与另一端的一接脚两两连接一电容于之间,以与电容电路进行分压作用而做为稳压电路。

在仅包含LED模块的设计中,于高频交流讯号做为外部驱动讯号时,至少一整流电路包含电容电路(即,包含一个以上的电容),与整流电路内的全桥或半波整流电路串联,使电容电路在高频交流讯号下等效为阻抗以做为电流调节电路并调节LED模块的电流。藉此,不同的电子镇流器所提供不同电压的高频交流讯号时,LED模块的电流可以被调节在预设电流范围内而不至发生过流的情况。另外,可以额外增加释能电路,与LED模块并联,于外部驱动讯号停止提供之后,辅助将滤波电路进行释能,以降低滤波电路或其他电路所造成的谐振造成LED模块闪烁发光的情况。在包含LED模块及驱动电路中,驱动电路 可以是直流转直流升压转换电路、直流转直流降压转换电路或直流转直流升降压转换电路。驱动电路系用以将LED模块的电流稳定在设定电流值,也可以根据外部驱动讯号的高或低来对应调高或调低设定电流值。另外,可以额外增加模式切换开关于LED模块与驱动电路之间,使电流由滤波电路直接输入LED模块或经过驱动电路后输入LED模块。

另外,可以额外增加保护电路来保护LED模块。保护电路可以侦测LED模块的电流或/及电压来对应启动对应的过流或过压保护。

在电源组件的镇流侦测电路设计中,镇流侦测电路与等效上与LED驱动模块串联的电容并联,并根据外部驱动讯号的频率来决定外部驱动讯号流经电容或流经镇流侦测电路(即旁通电容)。上述的电容可以是整流电路的电容电路。

在电源组件的灯丝仿真电路设计中,可以是单一并联电容及电阻或双并联电容及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路。灯丝仿真电路适用于程序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可以避免程序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判断灯丝异常的问题,改善对程序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而且灯丝仿真电路几乎不影响瞬时启动型(Instant Start)电子镇流器、快速启动型(Rapid Start)电子镇流器等其他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

在电源组件的镇流兼容电路设计中,可以与整流电路串联或与滤波电路及LED驱动模块并联。在与整流电路串联的设计中,镇流兼容电路的初始状态为截止,并经过设定延迟时间后导通。在与滤波电路及LED驱动模块并联的设计中,镇流兼容电路的初始状态为导通,并经过设定延迟时间后截止。镇流兼容电路可以在启动初期使瞬时启动型电子镇流器能顺利启动,而改善对瞬时启动型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而且镇流兼容电路几乎不影响预热启动型电子镇流器、快速启动型电子镇流器等其他电子镇流器的兼容性。

在电源组件的辅助电源模块设计中,储能单元可以是电池或超级电容,与LED模块并联。辅助电源模块适用于包含驱动电路的LED驱动模块设计中。

在电源组件的LED模块设计中,LED模块可以包含彼此并联的多串LED组件(即,单一LED芯片,或多个不同颜色LED芯片组成的LED组)串,各LED组件串中的LED组件可以彼此连接而形成网状连接。

也就是说,可以将上述特征作任意的排列组合,并用于LED直管灯的改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