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雾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092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灯,具体涉及一种防雾车灯。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配件的设计也随着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而需要改进。汽车灯为电器类零部件,其工作环境恶劣,车灯作为灯具的重要功能部件,必须在恶劣工作环境中保证其工作状态良好,否则由于车灯的工作情况不好会使其他道路使用者无法接受到光信号,很可能会造成交通事故,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制作车灯外壳的塑料和灯罩等其内部都含有一定的水分,并且车灯外壳上还连接有一小型的弯管,供车灯内部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随着大灯开启的时间的增长,大灯周围的温度会越来越高,其周边空气的温度也越来越高,远离大灯的边角的空气温度较低,随着热空气与冷空气相撞冲击,空气中的水或车灯材料内部的水容易在边角形成水雾,易损坏车灯内部的元件,特别是在灯罩形成的水雾,由于光线通过大灯射出,并经由灯罩折射出去,在灯罩上形成的水雾会影响光线的折射,光线射出的效果不好,极易使对向车辆的驾驶者产生炫目,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防雾车灯,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雾的车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雾车灯,包括灯罩(1)以及固定所述灯罩(1)的安装板(2),所述灯罩(1)和安装板(2)组成车灯主体,所述主体内部位于所述安装板(2)上设置有基座(3),所述基座(3)靠向所述灯罩(1)的一侧上安装有多个灯(4),所述灯罩(1)的另一侧安装有多个散热板(5),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罩(1)上设置有进风口(11),所述安装板(2)内部设置有导风管(6),所述导风管(6)设置有一风口(61),所述风口(61)连通所述灯罩(1)和所述基座(3)组成的空间,所述导风管(6)还连通所述安装板(2)外部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2)的底部设置有出风通道(7)和进风通道(8),所述出风通道(7)内部安装有一进风风机(71),所述出风通道(8)的内部安装有一出风风机(81),所述出风通道(8)上还安装有防水海绵(82)。

进一步的,所述灯(4)和所述灯罩(1)之间还设置有一透镜(9),所述透镜(9)通过连接柱固定在所述安装板(2)上。

进一步的,所述灯(4)为LED灯。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板(5)为铜板。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灯罩上的进风口将外部空气引入到灯罩内部,在将灯罩内部的空气通过导风管引入到车灯外部,实现了灯罩内外空气的流通,保证了灯罩的内部温度一样,实现了防雾功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用电机智能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灯罩;11-进风口;2-安装板;3-基座;4-灯;5-散热板;6-导风管;61-风口;7-出风通道;71-出风风机;8-进风通道;81-进风风机;82-防水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雾车灯,包括灯罩(1)以及固定所述灯罩(1)的安装板(2),所述灯罩(1)和安装板(2)组成车灯主体,所述主体内部位于所述安装板(2)上设置有基座(3),所述基座(3)靠向所述灯罩(1)的一侧上安装有多个灯(4),所述灯罩(1)的另一侧安装有多个散热板(5),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罩(1)上设置有进风口(11),所述安装板(2)内部设置有导风管(6),所述导风管(6)设置有一风口(61),所述风口(61)连通所述灯罩(1)和所述基座(3)组成的空间,所述导风管(6)还连通所述安装板(2)外部空间。

-所述安装板(2)的底部设置有出风通道(7)和进风通道(8),所述出风通道(7)内部安装有一进风风机(71),所述出风通道(8)的内部安装有一出风风机(81),所述出风通道(8)上还安装有防水海绵(82)。

-所述灯(4)和所述灯罩(1)之间还设置有一透镜(9),所述透镜(9)通过连接柱固定在所述安装板(2)上。

-所述灯(4)为LED灯。

-所述散热板(5)为铜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灯罩上的进风口将外部空气引入到灯罩内部,在将灯罩内部的空气通过导风管引入到车灯外部,实现了灯罩内外空气的流通,保证了灯罩的内部温度一样,实现了防雾功能。

同时灯罩后部设置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实现了散热板空气的流通,实现了散热功能,进风通道还设置了防水海绵,能够有效防止水进入车灯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