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照明装置及触控式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593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车用照明装置及触控式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照明装置及触控式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许多的地方(如:车内)常常会需要设置有照明装置,但现有的照明装置大都是在其发光面以外的地方设置开关组件,而上述开关组件不但使得现有照明装置的美观性受到影响,也使得现有照明装置的体积难以被进一步地缩小。

于是,本实用新型人有感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照明装置及触控式照明装置,其能改善现有照明装置所可能产生的缺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车用照明装置,包括:一透光保护层,包含:一透光件,具有一触控面;及一取光件,具有一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位在远离所述透光件的所述取光件的表面,并且所述触控面位在远离所述取光件的所述透光件的表面;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取光件的所述承载面上,并且所述透明导电层包含有多个透明电极;以及一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下方,并且所述发光模块包含有:一电路板;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并且分别在位置上对应于多个所述透明电极;及一控制芯片,设置于所述电路板并且电性连接于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与所述透明导电层;其中,所述车用照明装置能以所述触控面用来与一带电体建立一电荷动作路径,并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产生电荷累积,使所述控制芯片能依据所述透明导电层所累积的电荷量而触发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进而发出光线并穿过所述触控面。

优选地,所述车用照明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遮光件,并且所述遮光件包围形成有相互隔离的多个通道;其中,多个所述通道的一端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透明电极,多个所述通道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所述遮光件用来隔离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线,使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线分别于多个所述通道内传递且不相互干扰。

优选地,所述取光件包含有凹槽状的一透光区及位于所述透光区外侧的一遮光区;其中,所述透光件通过埋入射出而形成在所述取光件上,并且所述透光件的局部填满凹槽状的所述透光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公开一种触控式照明装置,包括:一透光保护层,包含有分别位于相反两侧的一触控面及一承载面;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透光保护层的所述承载面上;一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下方,并且所述发光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透明导电层;其中,所述触控式照明装置能以所述触控面用来与一带电体建立一电荷动作路径,并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产生电荷累积,所述发光模块能依据所述透明导电层所累积的电荷量而被触发,进而发出光线并穿过所述触控面。

优选地,所述透光保护层包含有一透光件及一取光件,并且所述触控面位在远离所述取光件的所述透光件的表面,所述承载面位在远离所述透光件的所述取光件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发光模块包含有一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一控制芯片;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位于所述透光件朝向所述电路板正投影所沿经的一投影空间之内,并且所述控制芯片电性连接于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与所述透明导电层。

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层包含有多个透明电极,所述触控式照明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遮光件,并且所述遮光件包围形成有相互隔离的多个通道;其中,多个所述通道的一端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透明电极,多个所述通道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所述遮光件用来隔离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线,使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线分别于多个所述通道内传递且不相互干扰。

优选地,所述取光件包含有一透光区及位于所述透光区外侧的一遮光区,所述透光区包含有多个子区域,并且多个所述通道的一端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子区域;其中,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能发出光线至所述取光件,以使所述光线穿透所述透光区的相对应所述子区域、并通过所述触控面的相对应部位而照射于外。

优选地,所述取光件与所述透明导电层皆位于所述透光件朝向所述发光模块正投影所沿经的一投影空间之内,所述透光件黏接或者通过埋入射出而固定于所述取光件。

优选地,所述触控面用来与位在大于0且小于5毫米的距离处的所述带电体建立所述电荷动作路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车用照明装置及触控式照明装置,其触控面也就是发光面、且可有效地替代现有的开关组件,所以触控式照明装置无须另行设置有任何开关组件,借以提升美观性且有效地降低体积,进而适于应用在空间有限的地方(如:车体内)。

为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式照明装置(或车用照明装置)实施例一应用于车体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触控式照明装置(或车用照明装置)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触控式照明装置(或车用照明装置)实施例一另一实施态样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触控式照明装置(或车用照明装置)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触控式照明装置(或车用照明装置)实施例二另一实施态样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触控式照明装置(或车用照明装置)实施例三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附图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外型,仅用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触控式照明装置100,并且本实施例的触控式照明装置100尤其是指安装在车体(如:图1所示的车顶棚)上的一种车用照明装置100,但不受限于此。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是排除并非作为照明之用的任何触控装置(如: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

所述触控式照明装置100包含有一透光保护层1、设置于上述透光保护层1上的一透明导电层2、对应于上述透明导电层2的一发光模块3、及位于所述透明导电层2与发光模块3之间的一遮光件4。再者,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下将分别介绍上述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的各个组件构造及连接关系,而后再说明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的运作方式。

所述透光保护层1包含有一透光件11以及一取光件12,并且上述取光件12较佳是成形于透光件11上。其中,所述透光件11具有一触控面111,其位在远离所述取光件12的透光件11表面(如:图2或图3中的透光件11外表面)。所述取光件12具有一承载面121,其位在远离所述透光件11的取光件12表面(如:图2或图3中的取光件12顶面)。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触控面111及承载面121是分别位于所述透光保护层1的相反两侧(如:图2或图3中的透光保护层1底侧与顶侧)。

再者,所述透光件11的材质于本实施例中可以是透明的树脂(如:透镜)或是半透明的树脂,并且上述透光件11能通过埋入射出成型的方式而形成在取光件12上,或者,所述透光件11也能通过一透明胶层G而黏接固定于取光件12上,但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所述取光件12包含有一透光区122及位于上述透光区122外侧的一遮光区123。其中,所述透光区122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相互分离设置的多个子区域1221。举例来说,如图2或图3,所述取光件12可以是透光片体,并且上述透明片体上涂上油墨,而油墨覆盖的透明片体区域也就是上述遮光区123,油墨未覆盖的透明片体区域也就是上述透光区122。或者,所述取光件12也可以是不透光片体,并且在所述不透光片体上刻出上述透光区122,而其余部位则为遮光区123(图中未示出)。

需额外说明的是,当所述取光件12的透光区122呈凹槽状时,所述透光件11能通过埋入射出而形成在取光件12上,借以使透光件11的局部填满上述凹槽状的透光区122,以提升两者结合的效果,进而具备较佳的稳定度,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

所述透明导电层2设置于透光保护层1(的取光件12)的承载面121上,并且上述透明导电层2包含有多个透明电极21。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2可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锑锡氧化物(Antimony doped Tin Oxide,ATO)、或氧化铝(Alumina)等材质。

再者,上述透明导电层2的多个透明电极21的位置沿触控式照明装置100的一高度方向H分别对应于取光件12的多个子区域1221,并且所述透明导电层2与取光件12于本实施例中皆位于透光件11朝向所述发光模块3正投影所沿经的一投影空间之内,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

所述发光模块3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的下方,并且上述发光模块3电性连接于透明导电层2。而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块3包含有一电路板31、固定于上述电路板31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31的一控制芯片33。

进一步地说,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的位置沿上述高度方向H分别对应于透明导电层2的多个透明电极21(或是取光件12的多个子区域1221),并且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于本实施例中皆位于所述透光件11朝向电路板31正投影所沿经的投影空间之内。再者,所述控制芯片33通过电路板31而电性连接于上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与透明导电层2的多个透明电极21,借以依据每个透明电极21所给出的信号,而触发(如:开启或关闭)相对应的发光二极管芯片32。

所述遮光件4包围形成有相互隔离的多个通道41,所述遮光件4是用来隔离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所发出的光线,以使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所发出的光线分别于多个通道41内传递且不相互干扰。其中,所述多个通道41的一端(如:图2或图3中的通道41底端)分别对应于多个透明电极21(或多个子区域1221),所述多个通道41的另一端(如:图2或图3中的通道41顶端)分别对应于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

再者,每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能发出光线至上述取光件12,以使所述光线穿透取光件12的透光区122的相对应子区域1221、并通过所述触控面111的相对应部位而照射于外。

借此,所述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能通过在所述透明导电层2与发光模块3之间设置有遮光件4,以使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所发出的光线分别于多个通道41内传递且不相互干扰。

上述说明为本实施例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的各个组件构造及连接关系,下述接着介绍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的运作方式。

所述触控式照明装置100能以触控面111用来与一带电体F(如:手指)建立一电荷动作路径,并于所述透明导电层2产生电荷累积,所述发光模块3能依据上述透明导电层2所累积的电荷量而被触发(也就是,发光模块3的控制芯片33能依据所述透明导电层2所累积的电荷量而触发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进而发出光线并穿过所述触控面111。

进一步地说,上述触控面111可以通过带电体F的触碰而建立电荷动作路径,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所述触控面111也能用来与位在大于0且小于5毫米的距离D处的带电体F建立所述电荷动作路径。

依上所述,由于本实施例触控式照明装置100的触控面111也就是发光面、且可有效地替代现有的开关组件,所以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无须另行设置有任何开关组件,借以提升美观性且有效地降低体积,进而适于应用在空间有限的地方(如:车体内)。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类似,两个实施例相同的技术特征则不在加以赘述,而两个实施例的差异大致说明如下。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取光件12的透光区122是未形成任何子区域1221的一透明区域(如:图4),或者所述透光保护层1仅包含透光件11,而省略取光件12(如:图5)。据此,所述遮光件4仅形成有对应于上述透明区域的一个通道41。再者,所述透明导电层2的透明电极21数量可以是多个或是单个(图中未示出),而所述发光模块3的发光二极管32数量也可以是多个或是单个(图中未示出),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类似,两个实施例相同的技术特征则不在加以赘述,而两个实施例的差异大致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的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导光柱5。上述多个导光柱5分别设置于遮光件4的多个通道41内并且彼此大致呈平行设置,也就是说,每个导光柱5的长轴方向大致垂直于电路板31。

其中,每个导光柱5的相反两侧部位(如:图6中的导光柱5顶部与底部)分别定义为一前导光部51与一后导光部52,上述前导光部51面向相对应的发光二极管芯片32,而后导光部52面向相对应的透明电极21(或取光件12的相对应子区域1221)。进一步地说,上述每个前导光部51的末端大致呈弧状凹槽,借以透过前导光部51末端达到聚集光线之功用,而每个后导光部52的末端大致呈具弧面的凸起,借以透过后导光部52末端达到均匀发散光线之功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其触控面111也就是发光面、且可有效地替代现有的开关组件,所以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无须另行设置有任何开关组件,借以提升美观性且有效地降低体积,进而适于应用在空间有限的地方(如:车体内)。

再者,当所述取光件12的透光区122呈凹槽状时,所述透光件11能通过埋入射出而形成在取光件12上,借以使透光件11的局部填满上述凹槽状的透光区122,以提升两者结合的效果,进而具备较佳的稳定度。

另,所述触控式照明装置100(或车用照明装置100)能通过在所述透明导电层2与发光模块3之间设置有遮光件4,以使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32所发出的光线分别于多个通道41内传递且不相互干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保护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