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0566发布日期:2018-10-12 22:0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关于改善对称排列面光源中央照度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照明性灯具主要在提供使用者匀称且广度大的照明,随着发光二极管制程技术进步,效能高体积小的照明灯具已不再遥不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智慧财产局专利公开号TW201312041A1以及TW201250164A,是一种薄型LED灯具,利用几何排列关系分布LED芯片,提供大范围的照明。然而,LED芯片所需的电源驱动组件相较于LED芯片来说,体积及厚度大上许多,因此多数设置于此类薄型灯具的中央部位。故灯具中央部位无法再设置LED芯片,形成所谓的中央暗区,被视为是照明灯具的照明死角。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智慧财产局发明专利公告号TWI525291B在同心圆排列的LED芯片上设置同心圆凸型镜片,利用直接贴合在芯片上的镜片将出射光折射至中央部位,减少中央暗区的范围。但是,凸型镜片曲率因受限于两相邻LED的间距,所以光束集中效果有限,仅能略微缩小上述中央暗区。

为消弭中央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智慧财产局专利公开号TW201512598A利用两弯曲度不同的导光板,将LED出射光分别打向中央导光板以及外侧导光板,LED出射光在导光板中多次反射,通过导光板上下两面其一散布的微粒达到导光板面出光的效果,而且微粒的颗粒必须够小散布也必须够均匀。为了有效提高亮度,导光板相对于出光面的另一面需加设反射板或者加工镀膜,否则光源照度将明显减半。此外,导光板转折处容易有漏出的炫光,需要另外覆盖不透光灯罩来阻挡导光板漏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利用一体成形灯罩的大曲率入光面及小曲率出光面,成功折射外侧光线至内侧均匀射出,以消弭上述中央暗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含:

一本体,包含一平面;复数光源,配置于该平面上,其光线投射至与该平面相视对立的二维平面上有一照明区以及一第一暗区,而该第一暗区照度低于其周围最高照度95%以下,且该平面有第一内部相视对立该第一暗区;以及一个上盖,配置于该复数光源射出的光线路径上,包含第一入光面与第一出光面,并使该第一出光面落于该第一暗区与该第一内部所夹的空间内;其中,该复数光源是对称设立于该第一内部外侧,并有部分出射光线穿过该第一入光面,绕过或切过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一出光面的曲率圆心,最后穿出该第一出光面,用以提升该第一暗区至少5%的照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第一出光面的曲率大于该第一入光面的曲率。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复数光源是同功率、同出射范围、且对称设立于该平面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上盖的材质为水晶、玻璃、压克力或塑料。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上盖是一体成形的盖形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上盖是由一个镜片与一框架集装而成,且该镜片的内外两面分别为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一出光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复数光源是沿着一直线或一曲线对称设置,且在无设置该上盖时,该第一暗区相视对立的该第一内部,是沿着该直线或该曲线分布。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照明区内具有一第二暗区,而该第二暗区照度低于其周围最高照度95%以下,其相视对立在该平面有一第二内部,且该上盖具有第二入光面及第二出光面,而该第二出光面是落于该第二暗区与该第二内部所夹的空间内,同时,该复数光源是对称设立于该第二内部外侧并有部分出射光线穿过该第二入光面,绕过或切过该第二入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的曲率圆心,最后穿出该第二出光面,用以提升该第二暗区至少5%的照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上盖另外具有强入光面与强出光面,落于该第一暗区外的照明区与该平面所夹的空间内;该强入光面的曲率圆心是落在该复数光源出射光线范围之外,用以放大该复数光源出射面的光源面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上盖另具有侧入光面与侧出光面,配置于该第一暗区外的照明区外缘与该平面所夹的空间内;该侧入光面的曲率圆心比该侧出光面的曲率圆心更为靠近该强出光面,且该侧出光面的曲率大于该侧入光面的曲率,用以增强该照明区外缘的照度与放大该复数光源出射面的光源面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本体包含一个定位部,且该上盖亦设置一个定位对应部,用以在组装上盖与本体时,通过该定位部与该定位对应部的实体接触或非实体接触,以将该上盖放置于所设计的位置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第一内部配置有驱动与控制该复数光源的电子组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一内部间放置与该复数光源同色温、白色或其他具视觉效果的色块挡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一内部间放置具荧光图层的挡板,用以在关闭电源或停电时,荧光显示信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上盖具有雾化效果的雾化层,使透过该上盖望往该平面时,不能看清配置于该平面的该复数光源或该电子组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雾化层中有部分面积未实施雾化效果。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一出光面、第二入光面、该第二出光面、该强出光面、该强入光面、该侧入光面或该侧出光面的曲率圆心是非单一数值,而是呈线性分布或限定范围分布,用以强化其匀称出光效果。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复数光源是包含一基板以及一个配置在该基板上的一至多个的发光二极管。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型新是以简单工序制作使中央暗区照明确实获得明显改善的照明装置,并利用灯具结构里已有的灯罩改善中央暗区照明,成功达到简化组装程序与成本,同时有效利用光电效能,减少灯具额外热源,兼具美感与节能减碳的环保概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型新第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型新光束转折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型新对称光束转折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型新第二实施例。

图5是本实用型新第三实施例。

图6是本实用型新第四实施例。

图7是本实用型新防眩光设置示意图。

附图中:100-本体;200-光源;300-上盖;110-第一内部;109-平面;9-照明区;310-第一入光面;320-第一出光面;311-第一入光面曲率圆心;321-第一出光面曲率圆心;201-射出面;210-射光甲;220-射光丙;230-射光丙;211-入光甲;221-入光乙;231-入光丙;212-出光甲;222-出光乙;232-出光丙;260-对称设置之光源;271-对称设置之光源的入光甲;281-对称设置之光源的入光乙;291-对称设置之光源的入光丙;272-对称设置之光源的出光甲;282-对称设置之光源的出光乙;292-对称设置之光源的出光丙;7-直线对称轴;8-曲线对称轴;120-第二内部;130-第三内部;350-强入光面;360-强出光面;370-侧入光面;380-侧出光面;371-侧入光面的曲率圆心;381-侧出光面的曲率圆心。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是本实用型新第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结构示意图。该复数光源200是对称设置于该第一内部110外侧,并在无上盖时造成该照明区9内部的第一暗区10。驱动及控制该复数光源之电子组件系设置在该第一内部110内,并与该复数光源200电性连接形成电子回路,且该等电子组件透过该本体上的孔洞与外部组件做电性连接。将该上盖300的定位对应部对齐该本体100的定位部,进行卡榫、磁性或是电性定位,使该上盖300置于所设定的位置上。

其中,该上盖300可以是一体成形的透明盖形体也可以是具有雾化效果的雾化盖形体,其上的各种曲率可以通过先行设计的立体模具,注入材质后固化完成预期的形体。该上盖也可以由一凸形镜片与一框架集合而成,该凸形镜片靠本体侧的曲率较另一侧的曲率小,是分别为该第一入光面310与该第一出光面320。

本体100对称配置于该本体平面109上的复数光源以及配置于该复数光源射出光线路径上的上盖300。该上盖具有第一入光面310以及第一出光面320。在无配置该上盖300时,该复数光源于相视对立该平面109的二维表面上投射出照明区9,且该照明区内具有第一暗区10,其照度低于周围最高照度95%以下。该平面109上具有第一内部110相视对立该第一暗区10,且该第一出光面320是落于该第一暗区10与该第一内部110所夹的空间内,使其曲率圆心321皆落在该空间内,用以提升该第一暗区10之照度。为了更近一步达到匀称出光的效果,可使该第一入光面310设置于该复数光源射出的部分光线路径210、220、230上,并使其曲率圆心311皆落在该复数光源射出的部分光线路径210、220、230外至该复数光源最强出射光之间。

图二是本实用型新光线折射的示意图,示意该复数光源的出射面201射出侧向射光甲210、射光乙220及射光丙230,经过该第一入光面310及该第一出光面320后,分别往该第一入光面曲率圆心311及该第一出光面曲率圆心321靠拢折射的出光甲212、出光乙222及出光丙232。该第一入光面310的功能,是当入光甲211、入光乙221及入光丙231穿过该第一入光面曲率圆心311下方时,根据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该等入光将往该第一入光面曲率圆心311靠拢折射。当这些折射光随后穿过该第一出光面曲率圆心321的右侧,最后出光将往其左侧靠拢,成功将原来侧向射光甲乙丙210、220、230折向该第一暗区10。

该复数光源的光源一200与光源二260(图三)是以该第一内部110为轴,同功率同出射范围对称设立于该平面109上。该第一入光面310分别接收该复数光源部分的入光211、221及231和271、281及291,并折向其对称侧最后经由该第一出光面320分别射出212、222及232和272、282及292。为清楚显示折射效果,本实用型新的示意图刻意拉开该第一入光面310与该第二出光面320的间距,实际应用时可拉近该间距,最后令出光位置往该第一内部110靠拢,充分提高该第一暗区10的照度。

图四是本实用型新的第二实施例,该复数光源的光源一220与光源二260系沿着一直线7或一曲线8对称设置,且在无设置该上盖时,该第一暗区10对应的该第一内部110,是大致沿着该直线或该曲线分布。

图五是本实用型新的第三实施例,该照明区9内具有第二暗区大致平行于该第一暗区,其对应在该平面109有第二内部120。而该上盖300具有第二入光面及第二出光面,且该第二出光面是落于该第二暗区与该第二内部所夹的空间内,并使其曲率圆心皆落在该空间内,用以提升该第二暗区的照度。

图六是本实用型新的第四实施例,该照明区9内具有第二暗区与第三暗区,该等暗区是对应于该复数光源的几何排列,例如:正六角形对称设立、圆形对称设立等等。其对应在该平面109有第二内部120与第三内部130。而该上盖300具有第二入光面、第二出光面、第三入光面及第三出光面,且该第二出光面与该第三出光面是分别落于该第二暗区与该第二内部所夹之空间内及该第三暗区与该第三内部所夹的空间内,并使其曲率圆心皆落在该等空间内,用以提升该第二暗区及该第三暗区的照度。

图七是本实用型新防眩光设置的示意图,该上盖另具有强入光面350与强出光面360,落于该等暗区外的照明区与该平面109间的空间内。该强入光面的曲率圆心是落在该复数光源200出射光线范围之外,用以放大该复数光源出射面201的等效光源面积减少炫光不适感。该上盖还具有侧入光面370与侧出光面380,设置于该等暗区外的照明区外缘与该平面109间的空间内。该侧入光面之曲率圆心371比该侧出光面的曲率圆心381更为靠近该强出光面360,且该侧出光面的曲率大于该侧入光面的曲率,用以增强该照明区外缘之照度并减低侧边炫光的不适感。

在本实用型新的实施例中,该上盖300的材质为水晶、玻璃、压克力或塑料。

在本实用型新的实施例中,该本体100包含一定位部,且该上盖300亦具有一定位对应部,用以在组装上盖300与本体100时,通过该定位部与该定位对应部的实体接触(例如:卡榫、暗扣)或非实体接触(例如:磁力或其他远距力),将该上盖300放置于所设计的位置上。

在本实用型新的实施例中,该等内部110是配置有驱动与控制该复数光源的电子组件,该等电子组件上方可覆有与该复数光源同色温、白色或是其他具视觉效果的色块挡板。该等色块挡板亦可涂有图案作为荧光层,供以在关闭电源或是停电时,显示相关信息,例如:逃生箭头、星座图案、文字讯息等等。

在本实用型新的实施例中,该上盖300具有雾化效果的雾化层,使透过该上盖300望往该平面109时,不能看清设置于该平面109之该复数光源200或该等电子组件。且该雾化层中可以有部分面积未实施雾化效果,以提供多样化的视觉图案享受。

在本实用型新的该复数光源可为所有对称设立的面发光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等。在其实施例中,该复数光源包含一个基板与一个至多个的发光二极管,或更包含该发光二极管电子回路中所需的电子组件,例如:电阻、电容等等。

各该等入光面、该等出光面、该强出光面、该强入光面、该侧入光面或该侧出光面的曲率圆心不限制于单一数值,可以是呈线性分布或限定范围分布,用以更加强化其匀称出光效果或改善眩光不适感。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