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9792发布日期:2019-06-11 22:0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其构成为将从在投影透镜的后方侧配置的光源发出的出射光经投影透镜透射而向前方照射。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以下结构:在这样的车辆用灯具中,在投影透镜与光源之间配置有用于对从光源发出的出射光进行控制的辅助透镜。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以下结构:在这样的车辆用灯具中,在投影透镜与光源之间配置有可动遮光件,该可动遮光件被构成为能够处于对从光源朝向投影透镜照射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的遮光位置以及解除该遮光的遮光解除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90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823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果像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灯具那样采用在投影透镜与光源之间配置有辅助透镜的结构,则能够提高由来自投影透镜的照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形状自由度。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辅助透镜的位置被固定,因此,无法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相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如果将可动遮光件处于遮光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形成为左右宽度比可动遮光件处于遮光解除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小的配光图案,则此时能够利用照射到车辆前方路面的光进行路面描绘(即,有意地在路面形成光的花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虽然配光图案的形状因可动遮光件的移动而变化,但是由于其形成位置不变化,因此无法高效地对车辆前方路面进行光照射。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在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中,能够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在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中,在能够形成不同形状的配光图案的基础上,能够高效地对车辆前方路面进行光照射。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通过采用具有预定的可动透镜的结构,从而实现了上述目的。

即,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灯具被构成为具有投影透镜和在该投影透镜的后方侧配置的光源,通过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出射光穿过上述投影透镜而向前方照射,从而形成所需的配光图案,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投影透镜与上述光源之间配置有可动透镜,该可动透镜被构成为能够向与上述投影透镜的光轴交叉的所需方向移动,

所述车辆用灯具被构成为通过上述可动透镜向上述所需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配光图案的最高光度位置变化。

上述“所需的配光图案”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光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或者光源电子管等。

上述“可动透镜”只要被构成为能够向与投影透镜的光轴交叉的所需方向移动,则其移动的具体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基于直线往返运动的移动、基于转动运动的移动等。

上述“所需方向”只要是与投影透镜的光轴交叉的方向,则其具体方向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本发明通过采用具有预定的光控制单元的构成,从而实现上述目的。

即,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灯具被构成为具有投影透镜和在该投影透镜的后方侧配置的光源,通过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出射光透过上述投影透镜而向前方照射,从而形成第1配光图案,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投影透镜与上述光源之间配置有第1光控制单元,该第1光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对从上述光源朝向上述投影透镜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

该车辆用灯具被构成为利用基于上述第1光控制单元的遮光作用,形成左右宽度比上述第1配光图案小的第2配光图案,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有第2光控制单元,上述第2光控制单元在利用上述第1光控制单元进行遮光时,使上述第2配光图案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

上述“第1配光图案”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光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或者光源电子管等。

上述“第1光控制单元”只要能够对从光源朝向投影透镜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其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可动遮光件、液晶快门等。

上述“第2光控制单元”只要能够在利用第1光控制单元进行遮光时使第2配光图案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其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偏振透镜、矫平装置等。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灯具虽然被构成为形成所需的配光图案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但是由于是通过使在投影透镜与光源之间配置的可动透镜向所需方向移动从而使配光图案的最高光度位置变化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通过可动透镜的移动位置,能够使配光图案的最高光度位置变化,由此能够使配光图案的形成位置、其配光分布也变化,因此能够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这样,根据本发明,在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中,能够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在上述结构中,只要是形成斑点状的配光图案以作为所需的配光图案的结构,则在利用该配光图案提高远方视觉识别性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在上述结构中,只要是通过可动透镜的移动使最高光度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变化的结构,则能够根据是直行行驶时还是曲行行驶时,而使配光图案的形成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变化,基于此,能够进行与道路形状等相适应的光照射。

在上述结构中,只要是在可动透镜固定有用于对从光源朝向该可动透镜的出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的遮光件,则也能够使配光图案的形状根据车辆行驶状况而变化。

另外,通过遮光件的存在,能够减小对前车驾驶员、对面车驾驶员或者横穿行人等造成眩光的可能。

此时,只要是在该遮光件形成有纵长的狭缝的结构,则能够在车辆前方路面形成朝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的带,基于此,能够提高对横穿行人等的注意提醒功能。

在上述结构中,在构成为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朝向投影透镜反射的反射器的基础上,作为该反射器结构而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朝向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附近反射,只要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容易地形成斑点状的配光图案以作为所需的配光图案。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灯具虽然被构成为形成第1配光图案以作为投射型的灯具,但由于具有通过基于在投影透镜与光源之间配置的第1光控制单元进行的遮光作用能够形成左右宽度比第1配光图案小的第2配光图案的结构,并具有在进行该遮光时利用第2光控制单元使第2配光图案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虽然利用第1光控制单元的遮光作用,形成左右宽度比第1配光图案小的第2配光图案,但是由于该形成位置因第2光控制单元而向下方侧移位,因此与单纯切除第1配光图案的一部分而成的配光图案相比,能够高效地进行对车辆前方路面的光照射。

这样,根据本发明,在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中,在能够形成不同形状的配光图案的基础上,能够高效低进行对车辆前方路面的光照射。

而且,这样,通过使第2配光图案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从而能够容易地利用向车辆前方路面的光照射进行路面描绘,另外,能够减少对前车驾驶员、对面车驾驶员或者横穿行人等造成眩光的可能。

在上述结构中,只要是形成斑点状的配光图案以作为第1配光图案的结构,则在利用第1配光图案提高远方视觉识别性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第2配光图案对车辆前方路面进行局部且明亮地照射。

在上述结构中,只要采用作为第2配光图案而形成将第1配光图案的左右两侧部分切除而成的纵长带状的配光图案的结构,则能够利用第2配光图案,将在车辆前方路面朝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的带作为路面描绘而形成,基于此,能够提高对周围的注意提醒功能。

此时,只要采用作为纵长带状的配光图案而形成上部区域的左右宽度比下部区域的左右宽度大的配光图案的结构,则能够利用其上部区域的光,来提高对横穿车辆前方的行人等的注意提醒功能。

在上述结构中,只要第1光控制单元由被构成为能够处于遮光位置和遮光解除位置的可动遮光件构成,则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选择性地形成第1配光图案和第2配光图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第2光控制单元由固定在可动遮光件的偏振透镜构成,则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第2配光图案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侧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1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图4是在分解了上述主要构成要素的状态下从斜上前方观察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在分解了上述主要构成要素的状态下从斜上后方观察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由来自上述车辆用灯具的照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且是示出可动透镜处于退避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

图6b是示出由来自上述车辆用灯具的照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且是示出可动透镜处于光控制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5相同的图。

图8a是示出上述第1变形例的作用的与图6a相同的图。

图8b是示出上述第1变形例的作用的与图6b相同的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10是示出上述第2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5相同的图。

图11a是示出上述第2变形例的作用的与图6a相同的图。

图11b是示出上述第2变形例的作用的与图6b相同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侧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ii-ii线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12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图15是在分解了上述主要构成要素的状态下从斜上前方观察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16是在分解了上述主要构成要素的状态下从斜上后方观察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17a是示出由来自上述车辆用灯具的照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是示出第1配光图案的图。

图17b是示出由来自上述车辆用灯具的照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是示出第2配光图案的图。

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14相同的图。

图19a是单独示出上述第1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的立体图。

图19b是单独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的立体图。

图20a是示出上述第1变形例的作用的与图17b相同的图。

图20b是示出上述第2变形例的作用的与图17b相同的图。

图2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可动遮光件的与图13的主要部分相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侧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用x表示的方向是作为灯具的“前方”(作为车辆也是“前方”),用y表示的方向是“右方向”,用z表示的方向是“上方向”。在其他图中也一样。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是在作为前照灯的一部分而装入的状态下使用的投射型的灯具单元,被构成为具有:投影透镜12;光源单元14,被配置在比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更靠后方侧;反射器16,使从光源单元14射出的光朝向投影透镜12反射;以及可动透镜20,被配置在光源单元14与投影透镜12之间。

投影透镜12是前表面为凸面、后表面为平面的平凸非球面透镜,该投影透镜将在包含该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f在内的焦点面即后侧焦点面上形成的光源像作为反转像而投影在灯具前方的假想铅垂屏幕上。投影透镜12在投影透镜的外周凸缘部支承于透镜架32,透镜架32经由左右一对托架36而支承于基座部件34。

光源单元14被构成为利用聚光透镜14b使从作为光源的激光二极管14a射出的光汇聚在包含荧光体的发光部14c,并从该发光部14c作为白色的漫射光而射出。此时,对于来自光源单元14的出射光,来自发光部14c中心位置的出射光的强度最高。光源单元14的发光部14c具有圆形的表面形状,该光源单元14以将该表面朝向相对于铅垂上方向后方侧倾斜后的方向的状态支承于基座部件34。

反射器16以配置为从上方侧覆盖光源单元14的状态支承于左右一对托架36。反射器16的反射面16a由旋转椭圆面构成,将光源单元14中的发光部14c的发光中心作为第1焦点,并且将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作为第2焦点。基于此,反射器16使来自光源单元14的出射光在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附近汇聚。

可动透镜20具有:偏振透镜28,用于改变来自反射器16的反射光的方向;以及透镜架22,经由按压配件24而支承偏振透镜28。

透镜架22经由转动销26可转动地支承于致动器(例如螺线管等)30。此时,转动销26被配置为在光轴ax的下方且后侧焦点f的前方在左右方向延伸,其两端部支承于致动器30以及未图示的支承托架。致动器30以及支承托架支承于基座部件34。

可动透镜20通过致动器30的驱动从而能够处于光控制位置(图1中以实线示出的位置)和从该光控制位置向后方侧转动了预定角度的退避位置(图1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致动器30在未图示的光束切换开关被操作时进行驱动。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1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另外,图4和5是以将各要素分解后的状态示出车辆用灯具10的主要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图4是从斜上前方观察而示出构成可动透镜20的偏振透镜28以及透镜架22和按压配件24的立体图,图5是从斜上后方观察而示出这些要素的立体图。

如图3~5所示,透镜架22是压铸成形品,具有:转动销支承部22a,支承转动销26;倾斜部22b,从转动销支承部22a朝向后方地向斜上方延伸;立壁部22c,从倾斜部22b的后端缘向铅垂上方延伸;以及配重部22d,从转动销支承部22a向下方延伸。倾斜部22b被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光轴ax的下方位置朝向左右两侧地向前方侧弯曲延伸。另外,立壁部22c和配重部22d被形成为其左右宽度比转动销支承部22a和倾斜部22b窄。

而且,在倾斜部22b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通该倾斜部22b的开口部22ba,另外,在立壁部22c也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通该立壁部22c的开口部22ca。开口部22ba以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形状被形成。另一方面,开口部22ca被形成为以横向稍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形状围绕光轴ax。

在立壁部22c的下端部形成有沿着水平面朝向前方延伸的水平部22c1。在水平部22c1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面对开口部22ba的方式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22c1a。

在立壁部22c的后表面形成有从开口部22ca向左右两侧扩大的矩形状凹部22cb。在矩形状凹部22cb中的左右两壁面和上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焊道22cb1。

立壁部22c的上端面沿着水平面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突起部22cc,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部位分别形成有突起部22cd。

在立壁部22c的后表面,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中的开口部22ca的下方附近部位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圆柱状的销22ce。

按压配件24是通过加工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而形成的部件,具有相对于光轴ax左右对称的形状。

按压配件24具有:铅垂面部24a,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上表面部24b,从铅垂面部24a的上端缘向前方延伸;板簧部24c,在铅垂面部24a的左右两侧从上表面部24b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以及下表面部24d,从铅垂面部24a的下端缘向前方延伸。

铅垂面部24a以与透镜架22的立壁部22c大致相同的上下宽度形成,并且以立壁部22c的开口部22ca大致相同的左右宽度形成。

在铅垂面部24a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形状接近正方形的开口部24aa。开口部24aa以与偏振透镜28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形成。

在铅垂面部24a中的开口部24aa的下方附近形成有上下方向稍长的长孔24ab。

上表面部24b沿着水平面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矩形状的缺口部24ba,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部位分别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24bb。

各板簧部24c朝向下方以向后方侧弯曲的方式延伸,并在其下端附近部位形成有半圆筒部24ca,该半圆筒部24ca以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半圆筒形状向前方侧突出。

下表面部24d沿着水平面延伸,并且在其前端附近部位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24da。

偏振透镜28是树脂制透镜,具有:透镜主体部28a以及从透镜主体部28a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一对凸缘部28b。偏振透镜28具有相对于光轴ax左右对称的形状。

左右一对凸缘部28b被形成为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平板状地延伸。透镜主体部28a被形成为从两凸缘部28b向前方突出。

透镜主体部28a的前表面28aa被形成为凸曲面状,并且其后表面28ab被形成为凹曲面状。透镜主体部28a的后表面28ab由曲面构成,该曲面大致沿着以位于光轴ax的稍上方的点为中心的纵长椭圆面。透镜主体部28a的前表面28aa由曲面构成,该曲面的比光轴ax更靠右侧的区域向前方大幅膨胀。

即,透镜主体部28a被形成为虽然在铅垂截面内以一定壁厚形成,但是在水平截面内壁厚从左端缘朝向右端缘逐渐增大。

而且,基于此,偏振透镜28使来自反射器16的反射光向右方向偏振一定量的角度。此时的右方偏振量被设定为大约2~4°(例如约3°)。

按压配件24和偏振透镜28被安装在透镜架22的立壁部22c。该安装如下地进行。

即,首先,相对于透镜架22的立壁部22c,将偏振透镜28从该立壁部后方侧插入到开口部22ca,使两凸缘部28b与矩形状凹部22cb抵接,从而能够使透镜主体部28a从立壁部22c的开口部22ca向前方突出。

接着,使在按压配件24的上表面部24b形成的缺口部24ba与在立壁部22c的上端面形成的突起部22cc卡合,以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且,使在上表面部24b形成的左右一对开口部24bb与在立壁部22c的上端面形成的左右一对突起部22cd卡合。

接着,将左右一对板簧部24c的半圆筒部24ca推压到偏振透镜28的凸缘部28b,使各板簧部24c弹性形变。

而且,通过将在按压配件24的下表面部24d形成的开口部24da与在立壁部22c的水平部22c1的下表面形成的突起部22c1a卡合,从而将按压配件24固定在透镜架22,基于此,利用按压配件24和透镜架22从前后两侧夹持偏振透镜28,以进行定位。

在可动透镜20被配置为处于光控制位置时,该按压配件24的铅垂面部24a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此时,开口部24aa的中心位置位于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的稍下方。

而且,可动透镜20处于光控制位置时,来自反射器16的反射光在被偏振透镜28向右偏振后,到达投影透镜12。另一方面,在可动透镜20处于退避位置时,来自反射器16的反射光保持原样地到达投影透镜12。

图6a、图6b是透视地示出利用从车辆用灯具10向前方照射的光在配置在灯具前方25m位置的假想铅垂屏幕上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

图6a所示的配光图案pa1是第1配光图案,在可动透镜20处于退避位置时被形成为远光用配光图案ph的一部分,图6b所示的配光图案pa2是第2配光图案,在可动透镜20处于光控制位置时被形成为远光用配光图案ph的一部分。

图6a所示的远光用配光图案ph被形成为由来自其他车辆用灯具(未图示)的照射光形成的基本配光图案ph0与配光图案pa1的合成配光图案。

基本配光图案ph0被形成为以h-v(灯具正面方向的消失点)为中心地向左右方向大幅扩大的横长的配光图案。

另一方面,配光图案pa1被形成为以h-v为中心的横向稍长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基于此,在远光用配光图案ph的中心形成高光度区域。配光图案pa1的中心部的光度很高,但其周缘部的光度较低。

图6b所示的远光用配光图案ph被形成为上述基本配光图案ph0与配光图案pa2的合成配光图案。

配光图案pa2被形成为使配光图案pa1向右方向移位后的配光图案。此时,配光图案pa2相对于配光图案pa1的右方位移量约为2~4°(例如,约3°)。即,相对于配光图案pa1,配光图案pa2的最高光度位置向右方向变化。

通过在远光用配光图案ph中形成这样的配光图案pa2,从而能够提高在车辆前方行驶道路向右方向转弯这种情况下的远方视觉识别性。

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被构成为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形成作为所需的配光图案而向灯具正面方向照射的配光图案pa1。而且,被构成为通过在投影透镜12与光源单元14之间配置的可动透镜20从光控制位置向退避位置转动,从而形成相对于配光图案pa1向右方向移位后的配光图案pa2(即,使配光图案的最高光度位置变化)。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利用可动透镜20的移动位置,能够使配光图案pa1、pa2的最高光度位置变化,同时,也能够使配光图案pa1、pa2的形成位置、其配光分布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状况来进行精密的配光控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10中,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状况而进行精密的配光控制。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配光图案pa1作为适合直行行驶时的配光图案,并且将配光图案pa2作为适合向右方向曲行行驶时的配光图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各配光图案pa1、pa2,被构成为形成斑点状的配光图案。因此,在通过各配光图案pa1、pa2来提高远方视觉识别性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具有使来自光源单元14的出射光朝向投影透镜12反射的反射器16,该反射器16是使来自光源单元14的出射光朝向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附近反射的结构。因此,作为各配光图案pa1、pa2,能够容易地形成斑点状的配光图案。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在车辆中安装有左右一对车辆用灯具,因此,例如,利用右侧的车辆用灯具形成配光图案pa2,另一方面,将左侧的车辆用灯具设定为与右侧的车辆用灯具左右对称的结构,从而也能够设定为形成相对于v-v线而与配光图案pa2左右对称的配光图案的结构。而且,通过选择性地形成该左右一对配光图案,从而在车辆前方行驶道路向左右中的任一方向转弯时都能够提高远方视觉识别性。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偏振透镜28经由按压配件24而支承于透镜架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偏振透镜28利用粘合等而直接支承于透镜架22的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可动透镜20通过前后方向的转动运动而能够处于光控制位置和退避位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左右方向的转动运动、或代替转动运动而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上的直线往返运动等。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通过可动透镜20从退避位置向光控制位置移动,从而形成相对于配光图案pa1向右方向移位后的配光图案pa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适当改变透镜主体部28a的前表面28aa的曲面形状,使其构成为将配光图案pa2形成为改变了其大小、形状后的配光图案,而不是仅仅使配光图案pa1向右方向移位了的配光图案。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被构成为使来自光源单元14的出射光被反射器16反射并入射到投影透镜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使来自光源单元14的直射光入射到投影透镜12。

接着,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本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5相同的图。

如图7所示,虽然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可动透镜120的按压配件124以及偏振透镜128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虽然本变形例的按压配件124的基本结构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配件24相同,但是在其铅垂面部124a形成的开口部124aa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配件24中,开口部24aa具有接近正方形的形状,与此相对,本变形例的按压配件124中的开口部124aa的形状被形成为按压配件124的开口部124aa的左侧的近一半的区域被堵塞的大致梯形形状。此时,位于铅垂面部124a中的开口部124aa左侧的侧端面124aa1被形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微向左侧倾斜地延伸。

另外,本变形例的偏振透镜128虽然其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偏振透镜28相同,但其透镜主体部128a的水平截面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透镜主体部128a也是在其前表面128aa形成有凸曲面状,并且在其后表面128ab形成有凹曲面状。此时,后表面128ab由大致沿着以位于光轴ax的稍上方的点为中心的纵长椭圆面的曲面构成,前表面128aa由曲面构成,该曲面的比光轴ax更靠左侧的区域向前方大幅膨胀。

基于此,本变形例的透镜主体部128a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主体部28a相反地,被形成为壁厚从右端缘朝向左端缘逐渐地增大。但是,对于其厚度不均的程度,本变形例的透镜主体部128a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主体部28a程度小。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在可动透镜120处于光控制位置时,来自反射器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被按压配件124遮挡,仅有穿过开口部124aa之后的光在被偏振透镜128向左偏振约1~3°(例如约2°)之后,到达投影透镜12。

即,按压配件124作为用于将从光源单元14朝向可动透镜120的出射光的一部分遮挡的遮光件而发挥作用。

图8b是透视地示出在本变形例中可动透镜120处于光控制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pa3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8a是与图6a相同的图(即是示出可动透镜120处于退避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pa1的图)。

如图8b所示,配光图案pa3被形成为近光用配光图案pl的一部分。

即,近光用配光图案pl被形成为由来自其他车辆用灯具(未图示)的照射光形成的基本配光图案pl0与配光图案pa3的合成配光图案。

基本配光图案pl0是左配光的近光用配光图案,被形成为以h-v为中心地向左右方向大幅扩大的横长的配光图案,并且在其上端缘具有左右高度不同的截止线cl1、cl2。该截止线cl1、cl2以在铅垂方向穿过h-v的v-v线为边界,左右高度不同并且在水平方向延伸,比v-v线更靠右侧的对面车道侧部分被形成为下段截止线cl1,并且比v-v线更靠左侧的本车道侧部分被形成为上段截止线cl2,该上段截止线cl2从该下段截止线cl1经由倾斜部而上升。

另一方面,配光图案pa3被形成为在相对于配光图案pa1向左方向移位了约1~3°(例如约2°)的状态下、配光图案pa1的右侧区域被切除近一半而得到的配光图案。即,相对于配光图案pa1,配光图案pa3的最高光度位置向左方向变化。

在该配光图案pa3中,在v-v线的左侧约1~2°(例如约1.5°)的位置形成有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微向左侧倾斜地延伸的截止线cl3。

通过近光用配光图案pl形成这样的配光图案pa3,从而能够在不造成前车2的驾驶员眩光的情况下,明亮地照射本车道侧的车辆前方路面、路肩等。

即使在采用了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在车辆中安装有左右一对车辆用灯具,因此,例如利用左侧的车辆用灯具形成配光图案pa3,另一方面,通过将右侧的车辆用灯具设定为与左侧的车辆用灯具左右对称的结构,从而也能够设定为形成相对于v-v线而与配光图案pa3左右对称的配光图案。而且,通过选择性地形成该左右一对的配光图案,从而能够在不造成前车2的驾驶员、对面车的驾驶员眩光的情况下,提高车辆前方的视觉识别性。

接着,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9和10是示出本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和5相同的图。另外,如图9、10所示地,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虽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可动透镜220的按压配件224和偏振透镜228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本变形例的按压配件224也与前面同样,虽然其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配件24相同,但是在其铅垂面部224a上形成有狭缝224aa,来代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开口部24aa,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狭缝224aa被形成为在铅垂面部224a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纵长矩形状的开口形状。

狭缝224aa以与偏振透镜228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形成,相对于光轴ax,下方侧的区域比上方侧的区域稍长。狭缝224aa的左右宽度被设定为约1~3mm(例如约2mm)。

另外,本变形例的偏振透镜228虽然其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偏振透镜28相同,但是其透镜主体部228a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透镜主体部228a也与前面同样,其前表面228aa被形成为凸曲面状,并且其后表面228ab被形成为凹曲面状。此时,后表面228ab以曲面构成,该曲面大致沿着以位于光轴ax的稍上方的点为中心的纵长椭圆面,前表面228aa由曲面构成,该曲面的比光轴ax更靠下方侧的区域向前方大幅膨胀。

但是,透镜主体部228a被形成为在水平截面内以一定壁厚形成,另一方面,在铅垂截面内,壁厚从上端缘朝向下端缘逐渐地增大。

而且,基于此,偏振透镜228使来自反射器16的反射光向下方侧偏振一定量的角度。此时的下方偏振量被设定为约1~3°(例如约2°)。

在本变形例中,在可动透镜220处于光控制位置时,来自反射器16的反射光的大半被按压配件224遮挡,仅有穿过狭缝224aa的光在被偏振透镜28向下偏振后,到达投影透镜12。

即,按压配件224作为用于将从光源单元14朝向可动透镜220的出射光的一部分遮挡的遮光件而发挥作用。

图11b是透视地示出在本变形例中可动透镜220处于光控制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pa4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1a是与图6a相同的图(即是示出可动透镜220处于退避位置时形成的配光图案pa1的图)。

如图11b所示,配光图案pa4被形成为近光用配光图案pl的一部分。

近光用配光图案pl被形成为上述基本配光图案pl0与配光图案pa4的合成配光图案。

第2配光图案pa2被形成为在将配光图案pa1的左右两侧部分切除而成为纵长带状的配光图案的基础上使其向下方侧移位而得到的配光图案。此时,配光图案pa2相对于配光图案pa1的下方位移量约为1~3°(例如约2°),配光图案pa2的左右宽度约为1~3°(例如约2°)。即,相对于配光图案pa1,配光图案pa4的最高光度位置向下方向变化。

通过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中形成这样的配光图案pa2,从而将在车辆前方路面朝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的带生成为路面描绘(即,作为在路面上有意地形成的光的花纹),基于此,能够提高对周围的注意提醒功能。

配光图案pa4被形成为其上端部从截止线cl1、cl2溢出并延伸到h-v的稍上方的位置,但是如上所述地,配光图案pa1的周缘部的光度较低,配光图案pa4的上下两端部的光度也较低,因此,不会对前车的驾驶员等造成有害的眩光。

在采用了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与车辆行驶状况对应的精密的配光控制。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10的侧剖视图,图13是其ii-ii线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13中,用x表示的方向是作为灯具的“前方”(作为车辆也是“前方”),用y表示的方向是“右方向”,用z表示的方向是“上方向”。在其他图中也一样。

如图12、13所示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10是在作为前照灯的一部分而装入的状态下使用的投射型的灯具单元,被构成为具有:投影透镜1012;光源单元1014,被配置在比投影透镜1012的后侧焦点f更靠后方侧;反射器1016,使从光源单元1014射出的光朝向投影透镜1012反射;以及可动遮光件1020,被配置在光源单元1014与投影透镜1012之间。

投影透镜1012是前表面为凸面、后表面为平面的平凸非球面透镜,将在包含其后侧焦点f在内的焦点面即后侧焦点面上形成的光源像作为反转像而投影在灯具前方的假想铅垂屏幕上。投影透镜1012在其外周凸缘部支承于透镜架1032,透镜架1032经由左右一对托架1036而支承于基座部件1034。

光源单元1014被构成为利用聚光透镜1014b使从作为光源的激光二极管1014a射出的光汇聚在包含荧光体的发光部1014c,并从发光部1014c作为白色的漫射光而射出。对于来自光源单元1014的出射光,来自发光部1014c中心位置的出射光的强度最高。光源单元1014的发光部1014c具有圆形的表面形状,该光源单元1014以将该表面朝向相对于铅垂上方向后方侧倾斜后的方向的状态支承于基座部件1034。

反射器1016以配置为从上方侧覆盖光源单元1014的状态被支承于左右一对托架1036。反射器1016的反射面1016a由旋转椭圆面构成,该旋转椭圆面将光源单元1014中的发光部1014c的发光中心作为第1焦点,并且将投影透镜1012的后侧焦点f作为第2焦点。基于此,反射器1016使来自光源单元1014的出射光在投影透镜1012的后侧焦点f附近汇聚。

可动遮光件1020具有:遮光件保持器1022,经由转动销1026而被致动器(例如螺线管等)1030可转动地支承;以及遮光件主体1024,被遮光件保持器1022支承。转动销1026被配置为在光轴ax的下方且后侧焦点f的前方在左右方向延伸,其两端部支承于致动器1030和未图示的支承托架。这些致动器1030和支承托架支承于基座部件1034。

可动遮光件1020通过致动器1030的驱动从而能够处于遮光位置(图12中以实线示出的位置)和从该遮光位置向后方侧转动了预定角度的遮光解除位置(图12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致动器1030在未图示的光束切换开关被操作时进行驱动。

在可动遮光件1020中安装有用于改变来自反射器1016的反射光的方向的偏振透镜1028。偏振透镜1028被遮光件主体1024固定在遮光件保持器1022。

图14是示出车辆用灯具1010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12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另外,图15和16是以将各要素分解后的状态示出车辆用灯具1010的主要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图15是从斜上前方观察而示出构成可动遮光件1020的遮光件保持器1022以及遮光件主体1024和偏振透镜1028的立体图,图16是从斜上后方观察而示出这些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14~16所示,遮光件保持器1022是压铸成形品,具有:转动销支承部1022a,支承转动销1026;倾斜部1022b,从转动销支承部1022a朝向后方地向斜上方延伸;立壁部1022c,从倾斜部1022b的后端缘向铅垂上方延伸;以及配重部1022d,从转动销支承部1022a向下方延伸。倾斜部1022b被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光轴ax的下方位置朝向左右两侧地向前方侧弯曲延伸。另外,立壁部1022c和配重部1022d被形成为其左右宽度比转动销支承部1022a和倾斜部1022b窄。

在倾斜部1022b形成有将该倾斜部1022b在前后方向贯通的开口部1022ba。另外,在立壁部1022c也形成有将该立壁部1022c在前后方向贯通的开口部1022ca。开口部1022ba以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形状形成。另一方面,开口部1022ca被形成为以横向稍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形状围绕光轴ax。

在立壁部1022c的下端部形成有沿着水平面朝向前方延伸的水平部1022c1。在水平部1022c1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面对开口部1022ba的方式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1022c1a。

在立壁部1022c的后表面形成有从开口部1022ca向左右两侧扩大的矩形状凹部1022cb。在矩形状凹部1022cb中的左右两壁面以及上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焊道1022cb1。

立壁部1022c的上端面沿着水平面延伸,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突起部1022cc,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部位分别形成有突起部1022cd。

在立壁部1022c的后表面,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中的开口部1022ca的下方附近部位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圆柱状的销1022ce。

遮光件主体1024是通过加工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而形成的部件,具有相对于光轴ax左右对称的形状。

遮光件主体1024具有:铅垂面部1024a,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上表面部1024b,从铅垂面部1024a的上端缘向前方延伸;板簧部1024c,在铅垂面部1024a的左右两侧从上表面部1024b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以及下表面部1024d,从铅垂面部1024a的下端缘向前方延伸。

铅垂面部1024a以与遮光件保持器1022的立壁部1022c大致相同的上下宽度形成,并且以与其开口部1022ca大致相同的左右宽度形成。

在铅垂面部1024a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矩形状的狭缝1024aa。狭缝1024aa以与偏振透镜1028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形成,相对于光轴ax,下方侧的区域比上方侧的区域稍长。另外,狭缝1024aa的左右宽度被设定为约1~3mm(例如约2mm)。

在铅垂面部1024a中的狭缝1024aa的下方附近形成有上下方向稍长的长孔1024ab。

上表面部1024b沿着水平面延伸,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矩形状的缺口部1024ba,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部位分别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1024bb。

各板簧部1024c朝向下方向后方侧弯曲地延伸,并且在其下端附近部位以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半圆筒形状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半圆筒部1024ca。

下表面部1024d沿着水平面延伸,在其前端附近部位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1024da。

偏振透镜1028是树脂制透镜,具有:透镜主体部1028a以及从透镜主体部1028a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一对凸缘部1028b,并且具有相对于光轴ax左右对称的形状。

左右一对的凸缘部1028b被形成为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平板状地延伸。透镜主体部1028a被形成为从两凸缘部1028b向前方突出。

透镜主体部1028a的前表面1028aa被形成为凸曲面状,并且其后表面1028ab被形成为凹曲面状。后表面1028ab由曲面构成,该曲面大致沿着以位于光轴ax的稍上方的点为中心的纵长椭圆面。前表面1028aa由曲面构成,该曲面的比光轴ax更靠下方侧的区域向前方大幅膨胀。

即,透镜主体部1028a被形成为虽然在水平截面内以一定壁厚形成,但是在铅垂截面内,壁厚从上端缘朝向下端缘逐渐地增大。

而且,基于此,偏振透镜1028使来自反射器1016的反射光向下方侧偏振一定量的角度。此时的下方偏振量被设定为约1~3°(例如约2°)。

遮光件主体1024和偏振透镜1028被安装在遮光件保持器1022的立壁部1022c。该安装如下地进行。

即,首先,相对于遮光件保持器1022的立壁部1022c,将偏振透镜1028从该立壁部后方侧插入到开口部1022ca,并使两凸缘部1028b与矩形状凹部1022cb抵接,从而使透镜主体部1028a从立壁部1022c的开口部1022ca向前方突出。

接着,使在遮光件主体1024的上表面部1024b形成的缺口部1024ba与在立壁部1022c的上端面形成的突起部1022cc卡合,以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且,使在该遮光件主体的上表面部1024b形成的左右一对的开口部1024bb与在立壁部1022c的上端面形成的左右一对的突起部1022cd卡合。

接着,将左右一对板簧部1024c的半圆筒部1024ca推压到偏振透镜1028的凸缘部1028b,使各板簧部1024c弹性形变。

而且,通过将在遮光件主体1024的下表面部1024d形成的开口部1024da与在立壁部1022c的水平部1022c1的下表面形成的突起部1022c1a卡合,从而将遮光件主体1024固定在遮光件保持器1022,基于此,利用遮光件主体1024和遮光件保持器1022,从前后两侧夹持偏振透镜1028,以进行定位。

可动遮光件1020被配置为在处于遮光位置时,其遮光件主体1024的铅垂面部1024a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此时,狭缝1024aa的中心位置位于投影透镜1012的后侧焦点f的稍下方。

而且,在可动遮光件1020处于遮光位置时,来自反射器1016的反射光的大半被遮光件主体1024遮挡,仅有穿过狭缝1024aa之后的光在被偏振透镜1028向下偏振后,到达投影透镜1012。另一方面,在可动遮光件1020处于遮光解除位置时,来自反射器1016的反射光不会被遮光件主体1024遮挡,而是到达投影透镜1012。

图17a、17b是透视地示出利用从车辆用灯具1010向前方照射的光在配置在灯具前方25m位置处的假想铅垂屏幕上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

图17a所示的配光图案pa1a是第1配光图案,在可动遮光件1020处于遮光解除位置时被形成为远光用配光图案pha的一部分,图17b示出的配光图案pa2a是第2配光图案,在可动遮光件1020处于遮光位置时被形成为近光用配光图案pla的一部分。

图17a示出的远光用配光图案pha被形成为由来自其他车辆用灯具(未图示)的照射光形成的基本配光图案ph0a与第1配光图案pa1a的合成配光图案。

基本配光图案ph0a被形成为以h-v(灯具正面方向的消失点)为中心地向左右方向大幅扩大的横长的配光图案。

另一方面,第1配光图案pa1a被形成为以h-v为中心的横向稍长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基于此,在远光用配光图案pha的中心形成高光度区域。第1配光图案pa1a的中心部的光度很高,但是其周缘部的光度较低。

图17b示出的近光用配光图案pla被形成为由来自其他车辆用灯具(未图示)的照射光形成的基本配光图案pl0a与第2配光图案pa2a的合成配光图案。

基本配光图案pl0a是左配光的近光用配光图案,被形成为以h-v为中心向左右方向大幅地扩大的横长的配光图案,并且在其上端缘具有左右高度不同的截止线cl1、cl2。该截止线cl1、cl2以在铅垂方向穿过h-v的v-v线为边界,左右高度不同并且在水平方向延伸,比v-v线更靠右侧的对面车道侧部分被形成为下段截止线cl1,并且比v-v线更靠左侧的本车道侧部分被形成为从该下段截止线cl1经由倾斜部而升高了的上段截止线cl2。

另一方面,第2配光图案pa2a被形成为在将第1配光图案pa1a的左右两侧部分切除而成为纵长带状的配光图案的基础上使其向下方侧移位而得到的配光图案。此时,第2配光图案pa2a相对于第1配光图案pa1a的下方位移量约为1~3°(例如约2°),第2配光图案pa2a的左右宽度约为1~3°(例如约2°)。

通过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a中形成这样的第2配光图案pa2a,从而将在车辆前方路面朝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的带生成为路面描绘,基于此,能够提高对周围的注意提醒功能。

该第2配光图案pa2a虽然被形成为其上端部从截止线cl1、cl2溢出并延伸到h-v的稍上方的位置,但是如上所述,第1配光图案pa1a的周缘部的光度较低,第2配光图案pa2a的上下两端部的光度也较低,因此,不会对前车的驾驶员等造成有害的眩光。

接下来,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10虽然作为投射型的灯具单元而形成第1配光图案pa1a,但是可以是以下的结构:利用基于在投影透镜1012与光源单元1014之间配置的作为第1光控制单元的可动遮光件1020而进行的遮光作用,能够形成左右宽度比第1配光图案pa1a小的第2配光图案pa2a,并且在进行该遮光时,利用作为第2光控制单元的偏振透镜1028,使第2配光图案pa2a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虽然利用可动遮光件1020的遮光作用,能够形成左右宽度比第1配光图案pa1a小的第2配光图案pa2a,但是其形成位置因偏振透镜1028而向下方侧移位,因此,与单纯切除第1配光图案pa1a的一部分而得到的配光图案相比,能够高效地对车辆前方路面进行光照射。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1010中,在能够形成不同形状的配光图案pa1a、pa2a的基础上,能够高效地对车辆前方路面进行光照射。

而且,这样,通过第2配光图案pa2a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从而能够利用向车辆前方路面的光照射,容易地进行路面描绘。另外,能够减少对前车驾驶员、对面车驾驶员或者横穿行人等造成眩光的可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配光图案pa1a,被构成为形成斑点状的配光图案。因此,在利用第1配光图案pa1a提高远方视觉识别性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第2配光图案pa2a将车辆前方路面局部明亮地照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配光图案pa2a,被构成为形成将第1配光图案pa1a的左右两侧部分切除而成的纵长带状的配光图案。因此,能够利用第2配光图案pa2a将在车辆前方路面朝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的带形成为路面描绘,基于此能够提高对周围的注意提醒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光控制单元由被构成为能够处于遮光位置和遮光解除位置的可动遮光件1020构成。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选择性地形成第1配光图案pa1a和第2配光图案pa2a。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光控制单元由被固定在可动遮光件1020的偏振透镜1028构成。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第2配光图案pa2a的形成位置向下方侧移位。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可动遮光件1020被构成为能够利用前后方向的转动运动而处于光控制位置和退避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左右方向的转动运动和代替转动运动而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直线往返运动等。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灯具1010虽然被构成为形成左配光的近光用配光图案pl,但是对于被构成为形成右配光的近光用配光图案的情况、或者被构成为在上端部形成仅具有水平截止线的配光图案的情况,通过采用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结构,与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8是示出本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14相同的图。

如图18所示,虽然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可动遮光件1120的遮光件主体1124和偏振透镜1128的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图19a是单独示出本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1124的立体图。

如图18、19a所示,本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1124的基本结构也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遮光件主体1024相同,在该遮光件主体的铅垂面部1124a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1124aa,但是其形状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虽然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遮光件主体1024中,狭缝1024aa以一定的左右宽度形成为纵长矩形状,但是本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1124中,狭缝1124aa的下部区域1124aa1也可以形成为宽度比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狭缝1024aa宽。

具体而言,遮光件主体1124的狭缝1124aa也形成为与偏振透镜1128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相对于光轴ax,下方侧的区域比上方侧的区域稍长。而且,在下部区域1124aa1以外的一般区域中,狭缝1124aa的左右宽度被设定为约1~3mm(例如约2mm),但是在下部区域1124aa1中,被设定为约4~6mm(例如约5mm)。下部区域1124aa1的上端缘的位置被设定在比光轴ax稍下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18所示地,本变形例的偏振透镜1128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偏振透镜1028相同,但是其透镜主体部1128a的铅垂截面形状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偏振透镜1128也被构成为使来自反射器1016的反射光向下方侧偏振一定量的角度,但是此时的下方偏振量被设定成比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稍微小的值。具体而言,被设定为约1~2°(例如约1.5°)。

为了实现这一点,透镜主体部1128a的前表面1128aa被形成为凸曲面状,比光轴ax更靠下方侧的区域由向前方大幅膨胀的曲面构成,但是其膨胀程度比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主体部1028a小。

图20a是透视地示出在可动遮光件1120处于遮光位置时在上述假想铅垂屏幕上形成的第2配光图案pa3a的图。

第2配光图案pa3a被形成为在移位到比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2配光图案pa2a稍上方的位置处,该第2配光图案pa3a的上部区域pa3a向左右两侧伸出。图17a示出的第2配光图案pa3a相对于第1配光图案pa1a的下方位移量约为1~2°(例如约1.5°),第2配光图案pa3a的左右宽度在上部区域pa3a以外约为1~3°(例如约2°),在上部区域pa3a中约为4~6°(例如约5°)。

通过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a形成这样的第2配光图案pa3a,从而能够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2配光图案pa2a同样地,将在车辆前方路面朝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的带作为路面描绘而生成,基于此,能够提高对周围的注意提醒功能。

此外,第2配光图案pa3a被形成为移位到比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2配光图案pa2a稍上方,并且该第2配光图案pa3a的上部区域pa3a向左右两侧伸出。因此,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远方视觉识别性。

例如,如图17a所示,在对面车1002的背后有横穿车辆前方路面的行人1004的情况下,难以利用照射光从对面车1002的前照灯发现行人1004,但是通过向行人1004照射第2配光图案pa3a的上部区域pa3a,从而容易发现行人1004。另外,对于行人1004而言,通过向自己的身体照射光,从而容易意识到车辆正在接近。

接着,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9b是单独示出本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1224的立体图。

如图19b所示,虽然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但是在本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1224中,在其铅垂面部1224a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的狭缝1224aa的下部区域1224aa1被形成为宽度比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遮光件主体1124中的狭缝1124aa的下部区域1124aa1宽。具体而言,下部区域1224aa1的左右宽度被设定为约7~9mm(例如约8mm)。

通过以上方式,如图20b所示,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第2配光图案pa3a的上部区域pa3a相比,在可动遮光件(未图示)处于遮光位置时在上述假想铅垂屏幕上形成的第2配光图案pa4a的上部区域pa4a被形成为更大幅地向左右两侧伸出。第2配光图案pa4a的上部区域pa4a的左右宽度约为7~9°(例如约8°)。

通过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a形成这样的第2配光图案pa4a,从而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情况相比,进一步提高远方视觉识别性。

接着,针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1是示出本变形例的可动遮光件320的与图13的主要部分相同的图。

如图21所示,虽然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本变形例的可动遮光件320的遮光件保持器322兼具有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遮光件保持器1022的功能和遮光件主体1024的功能。

即,在可动遮光件320中,在压铸制的遮光件保持器322的立壁部322c形成有狭缝322ca。

狭缝322ca在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遮光件主体1024的狭缝1024aa相同的位置以相同的开口形状形成。

在本变形例的可动遮光件320中,偏振透镜1028的后表面通过粘合等而固定在该可动遮光件的遮光件保持器322的立壁部322c的前表面。

在立壁部322c的外周缘部,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偏振透镜1028定位的突起部322cb。另外,立壁部322c的后表面中的狭缝322ca的左右两侧的区域被形成为朝向狭缝322ca地向前方侧倾斜而成的倾斜面322cc。通过以上方式,将面对狭缝322ca的侧端缘的位置处的立壁部322c的壁厚变薄至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遮光件主体24的板厚相同的程度,从而可以防止来自反射器(未图示)的反射光被无意地遮挡。

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各种参数而示出的数值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将它们适当地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记载的结构,能够采用施加了其他各种变更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6年10月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98762号和2016年10月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98763号,并以引用的形式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