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0455发布日期:2019-06-05 23:0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光源单元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源单元包括平面型荧光灯、在平面型荧光灯的发光面侧配置的扩散板、以及以在平面型荧光灯的发光面侧支承扩散板的方式配置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包括基台和支承突起,基台的两端固定。具体来说,通过嵌入到在保持部件上形成的切缺部,固定在平面型荧光灯与保持部件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58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源单元中,利用支承部件的支承突起支承扩散板。该支承部件由于由透明的塑料材料构成,因此使从平面型荧光灯发出的光透过。但是,由于透过支承突起后的光很难到达支承突起中的与扩散板抵接的抵接部位,因此存在该抵接部位容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而因此而产生亮度不均的可能。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多个光源,它们隔开间隔而以平面状排列;光学部件,其相对于多个所述光源在出光侧隔开间隔而以对置状配置;透光支承部,其具有透光性,以夹设在相邻的所述光源之间的方式配置,从所述光源侧与所述光学部件抵接而支承所述光学部件;以及光散射部,其设置在所述透光支承部中的至少照射有所述光源的光的光照射部位,使光散射。

按照这种方式,则从隔开间隔而以平面状排列的多个光源发出的光,由相对于多个光源在出光侧隔开间隔而以对置状配置的光学部件赋予光学作用后向外部射出。透光支承部从光源侧与光学部件抵接而支承光学部件,由此在多个光源与光学部件之间保持隔开的间隔。该透光支承部以夹设在相邻的光源之间的方式配置且具有透光性,因此能够避免遮挡来自光源的光,由此,透光支承部整体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另一方面,从透光支承部透过的光很难到达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因此该抵接部位会成为暗部。在这一点上,由于在透光支承部中的至少照射有光源的光的光照射部位设有使光散射的光散射部,因此若光源的光照射到透光支承部,则光在该光照射部位设置的光散射部的作用下散射,从而该光的至少一部分到达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由此,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由此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构成。

(1)所述光散射部由在所述透光支承部的外表面中的所述光照射部位形成的粗糙面构成。按照这种方式,则照射到透光支承部的外表面中的光照射部位的光源的光在由在该处形成的粗糙面构成的光散射部的作用下散射,从而该光的至少一部分到达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由此该抵接部位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上述的粗糙面能够在透光支承部的制造时形成,或对已制造的透光支承部实施加工而形成,因此与假设将使光散射的光散射粒子混合在透光支承部内的情况相比,在制造成本或便利性等方面优异。

(2)所述透光支承部的外表面以随着接近所述光学部件而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光源的排列方向形成为倾斜状。按照这种方式,则与假设透光支承部的外表面与光源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的面积。由此,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更加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因此更加适合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3)所述透光支承部形成为使相邻的所述光源之间分隔开的分隔壁状。按照这种方式,则由于相邻的光源之间由形成为分隔壁状的透光支承部分隔开,因此在例如进行选择性地对多个光源的点亮与否进行控制的所谓的局域调光控制的情况下,点亮光源的光不易漏出到设为不点亮的光源侧。由此,能够按区域控制该照明装置的射出光量。另外,由于光学部件中的透光支承部的抵接部位形成为线状,因此与假设抵接部位形成为点状的情况相比,透光支承部支承光学部件的支承稳定性高。

(4)所述透光支承部形成为将多个所述光源独立分隔开的格子状。按照这种方式,则多个光源由形成为格子状的透光支承部独立分隔开,因此能够按更小的区域控制该照明装置的射出光量。另外,由于透光支承部的机械强度更高,因此透光支承部支承光学部件的支承稳定性更高。

(5)所述透光支承部形成为柱状。按照这种方式,则光学部件中的透光支承部的抵接部位形成为点状,因此与假设抵接部位形成为线状的情况相比,光学部件中的透光支承部的抵接部位的面积减小。由此,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更加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更加适合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也适合于实现透光支承部的制造成本降低。

(6)所述光散射部设置在所述透光支承部的所述光照射部位处的全周范围内。按照这种方式,则即使向形成为柱状的透光支承部在其周向上全方位照射了光源的光,也能够利用光散射部使该光良好地散射。由此,能够使更多的光到达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光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

(7)所述光学部件至少包含使光扩散的面状扩散部件。按照这种方式,则光源的光通过面状扩散部件扩散并向外部射出。光源的光中的由透光支承部的光散射部散射了的光的至少一部分,若达到透光支承部中的与面状扩散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则由面状扩散部件扩散并向外部射出,因此透光支承部中的与面状扩散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

(8)所述光学部件至少包含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其为使光反射的面状反射部件,具有透光部,且透光部的分布密度距离所述光源越远则越高。按照这种方式,则光源的光在到达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中的透光部的情况下向外部射出,但在由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中的透光部的非形成部位反射了的情况下,暂时返回至光源侧后立即到达透光部并向外部射出。透光部由于在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中的分布密度距离光源距离越远则越高,因此在光源的光量相对较多的光源附近抑制向外部射出,在光源的光量相对较少的距离光源较远的位置促进向外部射出,由此向外部射出的射出光量均匀化。光源的光中的由透光支承部的光散射部散射了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到达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若从透光部透过则向外部射出,而若由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反射则再次返回至光源侧。

(9)所述光学部件至少包含带有反射部的面状扩散部件,其为使光扩散的面状扩散部件,在表面具有反射部,且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距离所述光源越远则越低。按照这种方式,则光源的光在到达带有反射部的面状扩散部件中的反射部的非形成部位的情况下扩散并向外部射出,在由反射部反射的情况下,暂时返回至光源侧后立即到达反射部的非形成部位,然后扩散并向外部射出。反射部在带有反射部的面状扩散部件中的分布密度距离光源越远则越低,因此在光源的光量相对较多的光源附近抑制向外部射出,在光源的光量相对较少的距离光源较远的位置促进向外部射出,由此向外部射出光量均匀化。光源的光中的由透光支承部的光散射部散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到达透光支承部中的与带有反射部的面状扩散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位,若从反射部的非形成部位透过,则扩散并向外部射出,而若由反射部反射则再次返回至光源侧。

以下,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从所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构成的显示装置,由于来自照明装置的光不易产生亮度不均,因此能够实现显示品质优异的显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将液晶显示装置沿长边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短边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led及支承部件的格子状支承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格子状支承部的扩大剖视图。

图6是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沿长边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扩大俯视图。

图8是将背光源装置沿长边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背光源装置的扩大俯视图。

图11是将背光源装置沿长边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沿长边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沿长边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格子状支承部的扩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并且,在各附图的局部示出x轴、y轴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各附图中所示方向的方式绘制。另外,将图2、图3及图5等的上侧设为表侧,将对应附图的下侧设为背侧。

液晶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为长方形状,如图2及图3所示,至少包括:能够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其作为外部光源,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在背侧(入光侧),向液晶面板11照射显示用光;以及玻璃罩(保护面板)13,其以相对于液晶面板11重叠在表侧(出光侧)的方式配置。相互重叠的液晶面板11及玻璃罩13夹着由例如oca(opticalclearadhesive)等构成的大致透明的固着层(未图示)在大致全域范围内固着。另外,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2夹着例如在具有遮光性的基材的两个表面涂布粘接材料而成的遮光固定带(未图示)使外周端部彼此(非显示区域及非有效出光区域)固定。

首先对玻璃罩13进行简单说明。玻璃罩13如图2及图3所示,以从表侧将液晶面板11在其大致全域范围内覆盖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实现液晶面板11的保护。玻璃罩13在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状,且为大致透明且具有优异透光性的玻璃制,形成为板状,优选由强化玻璃构成。作为玻璃罩13使用的强化玻璃,优选使用例如通过对如板状玻璃基材的表面实施化学强化处理而在表面具有化学强化层的化学强化玻璃。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与玻璃罩13同样地在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状,一对玻璃制的基板11a、11b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基板11a、11b间封入含有液晶分子的液晶层(未图示),其中,液晶分子为伴随电场施加而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在一对基板11a、11b中的配置于背侧的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11b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取向膜等。另一方面,在配置于表侧的cf基板(对置基板)11a上,设有将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滤色部、将相邻的着色部之间隔开的遮光部(黑色矩阵)、对置电极、取向膜等。另外,该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划分为配置在中央侧并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有效区域)和配置在外周端侧并形成为包围显示区域的框缘状(框状)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无效区域)。并且,在一对基板11a、11b的外表面侧分别贴附表背一对偏光板11c。

接下来,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背光源装置12如图1所示,与液晶面板11及玻璃罩13同样地,在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状。背光源装置12如图2及图3所示,包括以平面状排列的多个led(光源)14、安装有led14的led基板15、以覆盖led基板15的方式配置并使光反射的反射片材(反射部件)16、在led14的出光侧隔开间隔配置的板状或片材状(面状)的光学部件(面状光学部件)17、和以夹设在光学部件17与led基板15之间的方式配置并支承光学部件17的支承部件18。按照这种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为在液晶面板11及光学部件17的正下方位置配置有led14并使其发光面14a呈对置状的所谓直下型。以下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led14如图2及图3所示,构成为表面安装在led基板15上,并且以使其发光面14a朝向与led基板15侧相反侧的所谓顶面发光型。led14的发光面14a相对于光学部件17处于在z轴方向(光学部件17的面的法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形成为对置状的位置关系。led14构成为,将led芯片(led元件、发光元件)利用树脂材封固在固着于led基板15的板面上的基板部上而成。安装在基板部上的led芯片,其主发光波长为一种,具体来说,使用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构造。另一方面,在对led芯片进行封固的树脂材料中分散混合由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激发而发出规定颜色光(红色光、绿色光、黄色光等)的荧光体,作为整体发出大致白色光。

led基板15如图1至图3所示,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大小及形状与液晶面板11及玻璃罩13大致相同的板状,其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在led基板15中的朝向表侧(光学部件17侧)的板面上,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4,该处设为安装面15a。led14在led基板15的安装面15a的面内隔开间隔而以平面状排列配置,详细来说,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分别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矩阵状。相邻的led14间的排列间隔大致恒定(等间隔)。另外,led基板15的基材采用例如铝系材料等金属制刚性基板,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由铜箔等金属膜构成且将相邻的led14串联的布线图案(未图示)。并且,作为led基板15的基材使用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

反射片材16为表面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部件,如图1所示,具有将led基板15从表侧在大致全域范围内覆盖的大小。在反射片材16上,如图2及图3所示,在俯视观察时与各led14重叠的位置开设有分别穿插各led14的led穿插孔(光源穿插孔)16a。该led穿插孔16a对应于各led14的配置而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以矩阵状排列配置多个。

光学部件17如图2及图3所示,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大小及形状与液晶面板11等大致相同的板状或片材状。光学部件17在z轴方向上夹设配置在液晶面板11与led14之间,具有对从led14发出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并使其向液晶面板11射出的功能。光学部件17相对于led14在表侧即出光侧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为对置状,通过利用后述的支承部件18从背侧支承,从而维持与led14之间隔开的间隔大致恒定。光学部件17中的表背一对面中的背侧的面为供来自led14的光射入的入光面17a,而表侧的面为使透过的光射出的出光面17b。因此,光学部件17的入光面17a为与led14的发光面14a对置的对置面。光学部件17的出光面17b划分为作为中央侧部分且使光有效射出的有效出光区域、和包围有效出光区域的外周侧部分且无法使光有效射出的非有效出光区域。该有效出光区域为能够向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供给射出光而有效用于图像显示的范围,为在俯视观察时与显示区域重叠的范围。

光学部件17如图2及图3所示,由相对地在背侧(led14侧、入光侧)配置的扩散板(面状扩散部件)19和相对地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出光侧)配置的多个光学片材20构成。扩散板19构成为,其板厚大于光学片材20,在由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构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具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9是由后述的支承部件18直接支承的光学部件17。光学片材20将多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片)相互层叠,具体来说,从背侧(扩散板19侧)起依次为扩散片材20a、第一棱镜片材20b、第二棱镜片材20c。扩散片材20a构成为,在板厚小于扩散板19的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具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功能。第一棱镜片材20b及第二棱镜片材20c构成为,在板厚小于扩散板19的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基材的板面上,沿y轴方向或x轴方向排列配置大量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延伸的棱镜,仅在棱镜的排列方向上选择性地对透过光赋予聚光作用。第一棱镜片材20b及第二棱镜片材20c以彼此的棱镜延伸方向成为正交关系的方式配置。

支承部件18由透光性优异且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聚碳酸酯、丙烯酸等)构成。支承部件18如图2及图3所示,在z轴方向上以夹设在led基板15与光学部件17之间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限制面状光学部件17的挠曲等变形,从而能够将led14与光学部件17之间隔开的z轴方向上的间隔(光学距离)维持为恒定。支承部件18以其一部分(下述的格子状支承部22)夹设在相邻的led14之间的方式配置,但由于具有透光性,因此能够避免遮挡来自led14的光。由此,与假设支承部件具有遮光性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亮度),不易将支承部件18(特别是格子状支承部22)视觉辨认为暗部。具体来说,与假设支承部件具有遮光性的情况相比,能够获得与背光源装置12的射出光相关的亮度提高7%左右的效果。

支承部件18如图1所示,由框状支承部(框缘状支承部)21和格子状支承部(透光支承部)22构成,该框状支承部(框缘状支承部)21沿着光学部件17的作为非有效出光区域的外周端部而形成为框状(框缘状),该格子状支承部(透光支承部)22形成为格子状,以夹设于在led基板15的安装面15a上以矩阵状排列的led14之间的方式配置,将各led14独立分隔开。框状支承部21使沿光学部件17的长边延伸的一对长边部和沿其短边延伸的一对短边部的各端部彼此连接,从背侧在大致全周范围内支承光学部件17的外周端部即主要是非有效出光区域。框状支承部21如图2及图3所示,朝向表侧的面(与光学部件17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与光学部件17的入光面17a平行的平面状,而内侧面(面向分隔空间s的面)在大致全周范围内相对于光学部件17的入光面17a呈倾斜状。

格子状支承部22如图2及图3所示,从背侧支承光学部件17中的除了外周端部以外的中央侧部分即主要是有效出光区域。格子状支承部22如图1及图4所示,包括沿x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一分隔壁23和沿y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二分隔壁24,第一分隔壁23与第二分隔壁24的交叉部位彼此相互连接。第一分隔壁23夹设在沿y轴方向排列的led14之间,从而将这些led14之间独立分隔开,并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4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分隔壁23为在y轴方向上与led14交替排列的配置。详细来说,第一分隔壁23隔开与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4间的间隔相同的间隔而在y轴方向上等间距排列,其设置数量为从y轴方向上的led14的排列数量中减去1得到的值。第二分隔壁24夹设在沿x轴方向排列的led14之间,从而将这些led14之间独立分隔开,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4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第二分隔壁24为在x轴方向上与led14交替排列的配置。详细来说,第二分隔壁24隔开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4间的间隔相同的间隔而在x轴方向上等间距排列,其设置数量为从x轴方向上的led14的排列数量减去1得到的值。另外,格子状支承部22如图2及图3所示,朝向表侧的面即与光学部件17抵接的抵接面(抵接部位)22a,形成为与光学部件17的入光面17a平行的平面状,而侧面22b为与光学部件17的入光面17a大致垂直(法线)。也就是说,格子状支承部22的第一分隔壁23及第二分隔壁24的各自的宽度尺寸(厚度尺寸)在整个高度范围(z轴方向上的全域)内大致恒定。

构成支承部件18的框状支承部21及格子状支承部22如图2及图3所示,均与光学部件17中的扩散板19的入光面17a抵接。因此,led基板15与扩散板19之间的空间由框状支承部21和格子状支承部22按各led14而分隔为多个分隔空间s。该分隔空间s如图1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呈方形状,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各有多个(数量与led14的排列数量相同)以矩阵状排列配置。各分隔空间s在俯视观察时与光学部件17中的有效出光区域重叠。在led基板15中,在最外周位置配置的各led14如图1及图4所示,由框状支承部21、第一分隔壁23和第二分隔壁24从四周包围,与之相比配置在中央侧的各led14由各为一对的第一分隔壁23和第二分隔壁24从四周包围。由此,在led基板15上,以矩阵状排列的led14由框状支承部21及格子状支承部22独立分隔而配置在分隔空间s中,因此,例如,在选择性地对各led14的点亮与否进行控制即进行所谓的局域调光控制的情况下,点亮了的led14的光不易漏出到配置有设为不点亮的相邻的led14的分隔空间s侧。由此,能够针对扩散板19的有效出光区域,按各分隔空间s进行光的供给与否控制,由此能够按各分隔空间s控制背光源装置12的射出光量。而且,支承部件18具有透光性,因此在相邻的分隔空间s之间会有一定量的光的往来。由此,相邻的分隔空间s之间的边界不易被使用者视觉辨认,显示品质优异。

另外,在支承部件18中的以夹设在相邻的led14之间的方式配置的格子状支承部22上,如图2至图4所示,设有使光散射的光散射部25。光散射部25设置在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由led14的光照射的光照射部位即侧面(外表面)22b上。光散射部25设置在构成格子状支承部22的第一分隔壁23及第二分隔壁24中的各侧面22b的全高范围及全长范围内即大致全域范围内。并且,在图4中,将光散射部25的形成范围以填充状示出。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以与配置有led14的分隔空间s直接面对的方式配置,因此被存在于相应分隔空间s中的光照射。具体来说,在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直接照射从led14的发光面14a发出的光,或间接照射从led14发光后由光学部件17或液晶面板11等反射的光,或进一步间接照射由光学部件17或液晶面板11等反射后由反射片材16反射的光。按照这种方式,照射到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的光如图5所示,虽然原本具有恒定的指向性,但通过由光散射部25散射而成为向四面八方分散的无指向光。因此,在光散射部25的作用下散射了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到达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与扩散板19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a。在这里,在假设在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未设置光散射部的情况下,照射到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上的光保持恒定的指向性行进并透过格子状支承部22,因此很难到达抵接面22a,其结果,存在抵接面22a容易被被视觉辨认为暗部的倾向。在这一点上,通过使照射到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上的光在光散射部25的作用下散射,从而容易到达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抵接面22a,因此使抵接面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从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并且,在图5中,将向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照射的光的光路以单点划线示出。

光散射部25如图5所示,由在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形成的粗糙面构成。该粗糙面由微小的大量凹凸构成,例如在树脂成形支承部件18后,对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实施粗糙面化处理(例如喷砂加工等)而形成。并且,在不形成光散射部25的部分(框状支承部21及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抵接面22a等),可以在粗糙面化处理时预先设置掩模。除了这种方法以外,例如,也可以预先在树脂成形支承部件18时使用的成形模具的侧面22b的成形面上形成微小的大量凹凸,通过将该凹凸在树脂成形时转印到侧面22b上形成作为光散射部25的粗糙面。按照这种方式,则与支承部件18的制造相伴在侧面22b上形成光散射部25,因此不需要实施粗糙面化处理且不需要对不形成光散射部25的部分设置掩模。无论哪种方法,作为光散射部25的粗糙面均能够在支承部件18(格子状支承部22)的制造时形成或在已制造的支承部件18的格子状支承部22上实施加工而形成,因此与在假设将使光散射的光散射粒子混合在格子状支承部内的情况相比,在制造成本和便利性等方面优异。

本实施方式为上述构造,接下来说明其作用。若将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接通,则利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面板控制电路控制液晶面板11的驱动,并将来自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的led驱动电路的驱动电力向led基板15的各led14供给,从而对其驱动进行控制。

此时,led驱动电路基于向液晶面板11供给的图像信号,进行所谓的局域调光控制,即,选择性地将在显示面显示的图像中的明部附近配置的(例如与明部重叠的)led14点亮,将在该图像中的暗部附近配置的(例如与暗部重叠的)led14不点亮。在这里,各led14如图1及图4所示,以配置在独立的分隔空间s内的方式由构成支承部件18的格子状支承部22分隔开,因此,点亮了的led14的光难以进入配置设为不点亮的led14的分隔空间s内。因此,相对较多的光被供给至光学部件17的有效出光区域中的、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上显示的图像的明部附近,而供给至暗部附近的光量相对减少。由此,与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上显示的图像相关的对比特性良好,能够获得高显示品质。另一方面,支承部件18具有透光性,因此一定量的光在相邻的分隔空间s之间往来,由此,使用者不易视觉辨认相邻的分隔空间s间的边界,由此显示品质优异。

从各led14的发光面14a发出的光如图2及图3所示,直接或间接射入光学部件17的入光面17a,在由光学部件17赋予光学作用后从出光面17b射出,向液晶面板11照射。在来自led14的直接光的基础上,由反射片材16反射的光或从支承部件18的格子状支承部22透过的光也射入光学部件17中的最接近led14配置的扩散板19的入光面17a。其中,从格子状支承部22透过的光由在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设置的光散射部25散射,成为失去指向性的无指向光。因此,格子状支承部22的透过光也充分地射入在扩散板19的入光面17a中的与格子状支承部22的抵接面22a抵接的部分而被赋予扩散作用,由此,格子状支承部22的抵接面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格子状的暗部。由此,能够使背光源装置12的与射出光相关的亮度分布均匀化,并使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提高。并且,从格子状支承部22透过的光中,除了从led14直接向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照射的光以外,还包含由反射片材16反射后间接地向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照射的光。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包括:隔开间隔而以平面状排列的多个led(光源)14;相对于多个led14在出光侧隔开间隔而以对置状配置的光学部件17;格子状支承部(透光支承部)22,其具有透光性,以夹设在相邻的led14之间的方式配置,通过从led14侧与光学部件17抵接而支承光学部件17;以及光散射部25,其设置在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作为至少照射led14的光的光照射部位的侧面22b上,使光散射。

按照这种方式,则从隔开间隔而以平面状排列的多个led14发出的光,在由相对于多个led14在出光侧隔开间隔而以对置状配置的光学部件17赋予光学作用之后向外部射出。格子状支承部22通过从led14侧与光学部件17抵接而支承光学部件17,由此,在多个led14与光学部件17之间保持隔开的间隔。该格子状支承部22以夹设在相邻的led14之间的方式配置且具有透光性,因此能够避免遮挡来自led14的光,由此,格子状支承部22整体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另一方面,从格子状支承部22透过的光很难到达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作为与光学部件17抵接的抵接部位的抵接面22a,因此作为其抵接部位的抵接面22a容易成为暗部。在这一点上,由于在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作为至少照射有led14的光的光照射部位的侧面22b上设有使光散射的光散射部25,因此若led14的光照射到格子状支承部22,则通过由在作为其光照射部位的侧面22b设置的光散射部25使光散射,从而至少其一部分会达到格子状支承部22中作为与光学部件17抵接的抵接部位的抵接面22a。由此,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作为与光学部件17抵接的抵接部位的抵接面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由此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另外,光散射部25由在格子状支承部22的外表面中的作为光照射部位的侧面22b上形成的粗糙面构成。按照这种方式,则照射到格子状支承部22的外表面中的作为光照射部位的侧面22b上的led14的光,通过由在此处形成的粗糙面构成的光散射部25散射,从而其至少一部分到达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与光学部件17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a,由此该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上述的粗糙面能够在格子状支承部22的制造时形成,或在已制造的格子状支承部22实施加工而形成,因此与假设将使光散射的光散射粒子混合在格子状支承部内的情况相比,制造成本或便利性等方面优异。

另外,格子状支承部22形成为使相邻的led14之间分隔开的分隔壁状。按照这种方式,则相邻的led14之间由形成为分隔壁状的格子状支承部22分隔,因此例如在选择性地对多个led14的点亮与否进行控制的进行所谓的局域调光控制的情况下,点亮了的led14的光不易漏出到设为不点亮的led14侧。由此,能够按区域对该背光源装置12的射出光量进行控制。另外,由于光学部件17中的作为格子状支承部22的抵接部位的抵接面22a形成为线状。因此与假设作为抵接部位的抵接面形成为点状的情况相比,由格子状支承部22支承光学部件17的支承稳定性高。

另外,格子状支承部22形成为将多个led14独立分隔开的格子状。按照这种方式,则多个led14由形成为格子状的格子状支承部22独立分隔开,因此能够按更小的区域对该背光源装置12的射出光量进行控制。另外,格子状支承部22的机械强度更高,因此,格子状支承部22支承光学部件17的支承稳定性更高。

另外,光学部件17至少包含使光扩散的扩散板(面状扩散部件)19。按照这种方式,则led14的光由扩散板19扩散并向外部射出。led14的光中的由格子状支承部22的光散射部25散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若到达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与扩散板19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a,则由扩散板19扩散并向外部射出,因此,格子状支承部22中的与扩散板19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由于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光中不易产生亮度不均,因此能够实现显示品质优异的显示。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6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使光学部件117的构成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117如图6所示,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扩散板119及扩散片材120a的基础上,还包含作为光学片材12的棱镜片材26及反射型偏光片材27和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28。先说明光学片材120。光学片材120包含两片扩散片材120a和上述的棱镜片材26及反射型偏光片材27合计四片片材,两片扩散片材120a为从表背将扩散板119夹入的配置,而棱镜片材26为相对于表侧的扩散片材120a在表侧重叠的配置,此外,反射型偏光片材27为相对于棱镜片材26重叠在表侧的配置。棱镜片材26构成为,在基材的板面上,沿y轴方向或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大量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延伸的棱镜,仅在棱镜的排列方向上选择性地对透过光赋予聚光作用。反射型偏光片材27由使光偏光反射的反射型偏光膜和将反射型偏光膜从表背夹入的一对扩散膜构成,通过使透过光含有的p波透过并使s波向背侧反射,从而将原本由未图示的液晶面板的偏光板吸收的s波再利用,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来说是亮度)。

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如图6所示,相对于背侧的扩散片材120a配置在背侧即光学部件117中最靠近背侧(led114附近)。因此,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成为由支承部件118直接支承的光学部件117。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由表面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构成,具有板厚与扩散板119相同的板状基材。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通过使基材反射光而具有光反射功能,但在基材的局部设有槽部29及开口部30,通过使光从该槽部29及开口部30透过而同时具有透光功能。也就是说,槽部29及开口部30构成使光透过的“透光部”。槽部29使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基材的表面凹陷而形成,由此,基材的槽部29的形成部位的板厚局部变薄。因此,与槽部29的非形成部位相比,光容易在基材中的槽部29的形成部位透过。另一方面,开口部30以使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基材沿其板厚方向(z轴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由此使光从开口部30透过。开口部30的光透过率相对地高于槽部29的光透过率。槽部29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入光面117a的面内,配置在距离led114相对较近的位置(距离格子状支承部122较远的位置),而开口部30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入光面117a的面内配置在距离led114相对较远的位置(距离格子状支承部122较近的位置)。

并且,槽部29及开口部30如图6所示,以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入光面117a的面内分布密度距离led114越远则越高、反之距离led114越近则越小的方式配置多个。详细来说,槽部29沿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入光面117a以距离led114越远则排列间隔越小、反之距离led114越近则排列间隔越宽的方式配置多个,在与led114重叠的位置基本不配置。也就是说,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中的与led114重叠的部分基本上为槽部29及开口部30的非形成部分。开口部30沿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入光面117a以距离led114越远则开口宽度越宽、反之距离led114越近开口宽度越小的方式配置多个。开口部30中的与槽部29相邻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最小,而与格子状支承部122重叠配置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最大。该开口部30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入光面117a中的单位面积中所占比率,即开口部30的开口率,例如优选设计为与到led114的距离的平方成比例。

然而,在分隔空间s内存在的光量分布具有距离led114越近则越高、反之距离led114越远则越低的倾向。在这一点上,按照上述方式,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入光面117a的面内,由于槽部29及开口部30的分布密度距离led114越远则越高,因此在分隔空间s内距离led114较近的相对较多的光不易从槽部29及开口部30透过,通过由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反射而抑制向外部射出,而距离led114较远的相对较少的光,其由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进行的反射被抑制而容易从槽部29及开口部30透过,从而促进向外部射出。根据上述方式,从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的出光面117b射出的射出光量在面内均匀化。而且,开口部30中与格子状支承部122重叠配置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最大,因此由光散射部125散射并从格子状支承部122的抵接面122a透过的光容易从开口部30透过,由此,抵接面1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并且,到达抵接面122a的光中,还存在无法从开口部30透过而由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反射再次返回至背侧的光。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光学部件117至少包含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28,其为使光反射的反射板(面状反射部件),具有作为透光部的槽部29及开口部30,其分布密度为距离led114越远则越高。按照这种方式,则led114的光在到达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中的透光部即槽部29及开口部30的情况下向外部射出,在由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中的透光部即槽部29及开口部30的非形成部位反射的情况下,暂时返回至led114侧后立即到达作为透光部的槽部29及开口部30而向外部射出。作为透光部的槽部29及开口部30,其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中的分布密度距离led114越远则越高,因此在led114的光量相对较多的led114附近抑制向外部射出,在led114的光量相对较少的距离led114较远的位置促进向外部射出,从而使得向外部射出的射出光量均匀化。led114的光中的由格子状支承部122的光散射部125散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若到达格子状支承部122中的与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122a,并从作为透光部的槽部29及开口部30透过,则向外部射出,而若由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反射,则再次返回至led114侧。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7或图8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格子状支承部222的构成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格子状支承部222如图7及图8所示,形成为使具有光散射部225的侧面222b相对于x轴方向或y轴方向形成为倾斜状。详细来说,格子状支承部222的侧面222b以随着在z轴方向上向作为支承对象的扩散板219接近而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与led214远离的方式,相对于led214的排列方向(扩散板219的入光面217a)形成为倾斜状。具体来说,格子状支承部222的侧面222b中的相对于led214的排列方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例如35°至70°的范围。因此,构成格子状支承部222的第一分隔壁223及第二分隔壁224,其宽度尺寸在z轴方向上越接近扩散板219(距离led214越远)则越小而变为窄幅,反之,在z轴方向上越接近led214(距离扩散板219越远)则越大而变为宽幅。另外,由格子状支承部222分隔的分隔空间s在z轴方向上越接近扩散板219(距离led214越远)则越宽,反之,在z轴方向上越接近led214(距离扩散板219越远)则越窄。根据这种构成,与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使格子状支承部22的侧面22b相对于led14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情况(参照图2及图3)相比,能够减小格子状支承部222中的与扩散板219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2a的面积。由此,由于更加不易将格子状支承部222中的抵接面222a视觉辨认为暗部,因此更加适合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并且,为确保光学部件217的支承稳定性,抵接面222a的径向尺寸优选确保1mm以上。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格子状支承部222以外表面随着接近光学部件217而与led214远离的方式,相对于led214的排列方向呈倾斜状。按照这种方式,则与假设格子状支承部的外表面相对于led214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格子状支承部222中的与光学部件217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2a的面积。由此,由于格子状支承部222中的与光学部件217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222a更加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因此更加适合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9至图11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支承部件318的构成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18如图9及图11所示,由框状支承部321和独立于框状支承部321的多个柱状支承部(透光支承部)31构成。其中,框状支承部321与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支承部件18中将格子状支承部22去除的构造相当,其从背侧支承光学部件317的外周端部(非有效出光区域)。柱状支承部3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支承部件18同样地,由透光性优异且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柱状支承部31相对于框状支承部321配置在向内周侧分离的位置,通过在z轴方向上夹设在反射片材316与光学部件317(扩散板319)之间,从而从背侧支承光学部件317中的除了外周端部以外的中央侧部分即有效出光区域。

详细来说,柱状支承部31如图9及图10所示,形成为径向尺寸在全高范围内大致恒定的大致圆柱状,成为独立于框状支承部321的构造物。因此,柱状支承部31的朝向表侧的面即与光学部件317(扩散板319)抵接的抵接面31a,成为与光学部件317的入光面317a平行的平面状,而具有光散射部325的侧面31b与光学部件317的入光面317a大致垂直。柱状支承部31以夹设在以矩阵状配置的led314中的、在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相邻的led314之间的方式平面配置。更详细来说,柱状支承部31配置在将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排列的各两个led314中的、成为对角配置的led314彼此连结的两条线的交点处,x轴方向上的配置为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314间的中间位置,y轴方向上的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314间的中间位置。因此,柱状支承部31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各排列配置多个,其排列间隔与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排列的led314的排列间隔大致相等。

上述构成的柱状支承部31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光学部件317的入光面317a的面内,其抵接面31a呈点状。因此,与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格子状支承部22的抵接面22a呈线状的情况相比(参照图1),与光学部件317抵接的抵接面31a的抵接面积较小。由此,柱状支承部31的抵接面31a更加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更加适合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全部柱状支承部31使用的合成树脂材料的量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格子状支承部22使用的合成树脂材料的量少,因此也适合于实现柱状支承部3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而且,光散射部325如图10及图11所示,由于设置在柱状支承部31的侧面31b中的全高范围及全周范围内,因此即使led314的光相对于柱状支承部31从其周向上的全方位照射,也能够利用光散射部325使该光良好地散射。由此,能够使更多的光到达柱状支承部31的抵接面31a。

另外,柱状支承部31通过下述的安装构造安装于led基板315。柱状支承部31如图11所示,具有从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分朝向背侧即led基板315侧突出的安装部32。安装部32由能够挠曲变形的四片爪状部32a构成,对应于led基板315及反射片材316中的柱状支承部31的安装位置,分别穿插在所形成的安装孔33及穿插孔34中,并从背侧卡定于安装孔33的孔缘。由此,柱状支承部31保持为不从led基板315脱离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柱状支承部(透光支承部)31形成为柱状。按照这种方式,则光学部件317中的与柱状支承部31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31a形成为点状,因此与在假设作为抵接部位的抵接面形成为线状的情况相比,光学部件317中的与柱状支承部31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31a的面积减小。由此,柱状支承部31中的与光学部件317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31a更加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更加适合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也适合于实现柱状支承部3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光散射部325设置在柱状支承部31的作为光照射部位的侧面31b中的全周范围内。按照这种方式,则即使相对于形成为柱状的柱状支承部31从其周向上的全方位照射led314的光,也能够利用光散射部325良好使该光散射。由此,能够使更多的光到达柱状支承部31中的与光学部件317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31a。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12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柱状支承部431的构成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418的柱状支承部431如图12所示,以具有光散射部425的侧面431b相对于x轴方向或y轴方向呈倾斜状的方式形成。详细来说,柱状支承部431的侧面431b以随着在z轴方向上接近作为支承对象的扩散板419(光学部件417)而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远离led414的方式,相对于led414的排列方向(扩散板419的入光面417a)呈倾斜状。具体来说,柱状支承部431的侧面431b的相对于led414的排列方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例如35°至70°的范围。因此,柱状支承部431的径向尺寸在z轴方向上越接近扩散板419(距离led414越远)则越小,反之,在z轴方向上越接近led414(距离扩散板419越远)则越大。也就是说,柱状支承部431形成为大致圆锥状(尖细状)。根据这种构成,与像上述第四实施方式那样柱状支承部31的侧面31b相对于led314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情况(参照图11)相比,能够减小柱状支承部431中的与扩散板419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431a的面积。由此,柱状支承部431中的抵接面431a更加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更加适合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并且,为确保光学部件417的支承稳定性,抵接面431a的径向尺寸优选确保1mm以上。

<第六实施方式>

根据图13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光学部件517的构成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517如图13所示,取代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而设置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带有反射部的面状扩散部件)35,并将扩散片材520a的片数减少一片。光学片材520包含各为一片的扩散片材520a、棱镜片材526及反射型偏光片材527以及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合计四片片材,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相对于扩散板519重叠在背侧,扩散片材520a相对于扩散板519重叠在表侧,并且,在扩散片材520a的表侧重叠配置棱镜片材526,在棱镜片材526的表侧重叠配置反射型偏光片材527。按照这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对应于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28而使光学部件517的片数及厚度减小,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薄型化。

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如图13所示,在光学部件517中配置在最接近背侧(led514附近),并由支承部件518直接支承。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具有与扩散片材520a相同构造的基材,因此具有使透过光扩散的光扩散功能。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在基材表面的局部设有使光反射的反射部36,因此在上述光扩散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光反射功能。反射部36由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墨材料构成,例如通过喷墨印刷法等局部印刷在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的基材上。并且,反射部36以距离led514越远则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在入光面517a的面内的分布密度越低,反之,距离led514越近密度越高的方式配置多个。详细来说,反射部36沿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的入光面517a以距离led514越远则排列间隔越宽、反之距离led514越近排列间隔越窄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与led514重叠配置的反射部的排列间隔最窄,与格子状支承部522重叠配置的反射部的排列间隔最宽。该反射部36在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的入光面517a中的单位面积比率,优选设计为例如与到led514的距离的平方成比例。

根据这种构成,在分隔空间s内位于led514附近的相对较多的光不易从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的基材透过而由反射部36反射,从而被抑制向外部射出,而距离led514较远的相对较少的光,由反射部36进行的反射被抑制,容易从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透过,从而被促进向外部射出。根据以上方式,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的从出光面517b射出的射出光量在面内均匀。而且,反射部36中与格子状支承部522重叠配置的反射部的排列间隔最宽,由光散射部525散射而从格子状支承部522的抵接面522a透过的光,容易从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的基材透过,由此,抵接面5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并且,到达抵接面522a的光中,存在无法从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的基材透过而由反射部36反射、再次返回背侧的部分。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光学部件517至少包含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带有反射部的面状扩散部件)35,其为使光扩散的扩散片材(面状扩散部件),在表面具有反射部36,其分布密度距离led514越远则越低。按照这种方式,则led514的光在到达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中的反射部36的非形成部位的情况下扩散并向外部射出,而在由反射部36反射的情况下,则暂时返回到led514侧后立即到达反射部36的非形成部位,扩散并向外部射出。反射部36在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中的分布密度距离led514越远则越低,因此在led514的光量相对较多的led514附近被抑制向外部射出,在led514的光量相对较少的距离led514较远的位置被促进向外部射出,由此向外部射出光量均匀化。led514的光中的由格子状支承部522的光散射部525散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到达格子状支承部522中的与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35抵接的抵接部位即抵接面522a,若从反射部36的非形成部位透过则扩散并向外部射出,而若由反射部36反射则再次返回至led514侧。

<第七实施方式>

根据图14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led614及柱状支承部631的配置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led614及柱状支承部631如图1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分别以棋盘状(z字状)配置。详细来说,led614及柱状支承部631以分别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交替重复排列的方式配置,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614之间夹设柱状支承部631,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相邻的柱状支承部631之间夹设led614。led614及柱状支承部631分别沿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斜方向连续地(之间没有夹设其他部件)排列配置。这种配置构成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根据图15说明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在该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格子状支承部722的构成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格子状支承部722如图15所示,以在分隔空间s中配置多个led714的方式构成。详细来说,构成格子状支承部722的第一分隔壁723及第二分隔壁724以将分别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排列的各为两个合计四个led714合并包围的方式设置。这种构成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根据图16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在该第九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支承部件818的构成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818如图16所示,由框状支承部821和沿x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分隔壁37构成。分隔壁37与框状支承部821的沿y轴方向延伸的两个短边部的内侧面连接,从背侧支承光学部件817中的有效出光区域。分隔壁37通过夹设在沿y轴方向排列的led814之间而将这些led814间分隔开,配置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814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分隔壁37为在y轴方向上与led814交替排列的配置。详细来说,分隔壁37隔开与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814间的间隔相同的间隔而在y轴方向上等间距排列,其设置数量为从y轴方向上的led814的排列数量减去1得到的值。由这种分隔壁37分隔开的分隔空间s形成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横长形状,在其中配置有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led814。这种构成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

根据图17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在该第十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使光散射部925变更了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散射部925如图17所示,由使光散射的光散射粒子38构成。光散射粒子38通过在支承部件918的制造时分散混合到支承部件918的材料中而埋设在格子状支承部922内。该光散射粒子38分散在格子状支承部922内的大致全域范围内,因此在格子状支承部922中位于来自未图示的led的光照射的照射部位。因此,照射到格子状支承部922的光由作为光散射部925的光散射粒子38散射,从而容易到达格子状支承部922中的与扩散板919(光学部件917)抵接的抵接面922a,由此,抵接面922a不易被视觉辨认为暗部,由此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光散射部在格子状支承部的侧面上设置在大致全域范围内的情况,但格子状支承部的侧面中的光散射部的具体形成范围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格子状支承部的侧面中的高度方向上局部设置光散射部。另外,也可以在构成格子状支承部的第一分隔壁及第二分隔壁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局部设置光散射部。

(2)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光散射部设置在柱状支承部的侧面中在全高范围及全周范围内的情况,但柱状支承部的侧面中的光散射部的具体形成范围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柱状支承部的侧面中的高度方向上局部设置光散射部。另外,也可以在柱状支承部的侧面中的周向上局部设置光散射部。

(3)在上述第十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光散射部的光散射粒子在格子状支承部内的大致全域范围内分散的情况,但格子状支承部内的光散射部的具体形成范围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格子状支承部内将构成光散射部的光散射粒子以非均布方式局部设置。

(4)除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使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中的槽部及开口部的具体配置(分布)、大小等适当变更。

(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上分别设有槽部及开口部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上不设置槽部而仅设置开口部,或者在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上不设置开口部而仅设置槽部。

(6)也可以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与第三至第十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组合。

(7)除了上述第三、第五实施方式以外,格子状支承部或柱状支承部中的侧面的具体倾斜角度也能够适当变更。另外,格子状支承部或柱状支承部中的侧面也可以是分段弯折的倾斜状。

(8)也可以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格子状支承部中的形成为倾斜状的侧面)与第六、第八至第十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组合。

(9)在上述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柱状支承部和led的排列方向为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倾斜的斜方向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将柱状支承部夹设在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以矩阵状排列的led之间的配置,采用柱状支承部和led的排列方向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一致的构成。

(10)除了上述第四、第五、第七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适当变更led及柱状支承部的具体配置或设置数量等。

(11)也可以将上述第五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柱状支承部中的形成为倾斜状的侧面)与第七实施方式组合。

(12)除了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适当变更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中的反射部的具体配置(分布)、大小等。

(13)也可以将上述第六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与第七至第十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组合。

(14)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一个分隔空间中配置四个led的情况,但在一个分隔空间中配置的led的数量除了四个以外也可以适当变更。

(15)在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隔壁沿x轴方向延伸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分隔壁沿y轴方向延伸的构成。

(16)在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隔壁在y轴方向上与led交替排列的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在相邻的分隔壁之间夹入多个led的配置。

(17)在上述第十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构成光散射部的光散射粒子埋设在格子状支承部内的情况,但也可以与上述第四、第五、第七实施方式的构成组合,在柱状支承部内埋设构成光散射部的光散射粒子。

(18)在上述第十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光散射部的光散射粒子埋设在格子状支承部内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光散射粒子涂布在格子状支承部的侧面。

(19)也可以将上述第十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光散射粒子)与第七至第九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组合。

(20)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适当变更光学部件的具体片数、种类、层叠顺序等。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的基材为刚性基板的情况,但led基板的基材也可以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

(2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led的具体设置数量或排列等也能够适当变更。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仅为一片的情况,但led基板也可以分割为多个。

(24)上述各实施方式记载的玻璃罩也可以设有用于检测使用者的触摸位置的触摸面板图案。

(25)也可以独立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记载的玻璃罩,另外设置具有触摸面板图案的触摸面板。在设置触摸面板的情况下,可以将玻璃罩去除。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设有玻璃罩的情况,但也可以取代玻璃罩设置合成树脂制的保护膜。另外,也可以将玻璃罩或保护膜去除。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液晶面板或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形状为横长方形的情况,但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纵长的方形、正方形、长圆形状、椭圆形状、圆形、梯形、局部具有曲面的形状等。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光源使用led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除了led以外的光源(有机el等)。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面板的滤色部为红色、绿色及蓝色三色构成的情况,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在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基础上增加黄色或白色而成为四色构成的滤色部的构造。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一对基板间夹持有液晶层的液晶面板,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在一对基板间夹持有除了液晶材料以外的功能性有机分子(媒质层)的显示面板。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面板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也可以应用于使用除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面板,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面板以外,也能够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面板。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面板例示了液晶面板,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显示面板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led(光源)、17,117,217,317,417,517,917…光学部件、19,119,219,319,419,519,919…扩散板(面状扩散部件)、22,122,222,522,722,922…格子状支承部(透光支承部)、22a、122a,222a,522a,922a…抵接面(抵接部位)、22b,222b…侧面(光照射部位)、25,125,225,325,425,525,925…光散射部、28…带有透光部的反射板(带有透光部的面状反射部件)、29…槽部(透光部)、30…开口部(透光部)、31,431,631…柱状支承部(透光支承部)、31a,431a…抵接面(抵接部位)、31b,431b…侧面(光照射部位)、35…带有反射部的扩散片材(带有反射部的面状扩散部件)、36…反射部、37…分隔壁(透光支承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