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0540发布日期:2018-09-25 19:20阅读:11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根据照明需要调节改变灯光照射方向和照明方式以及照明范围,更符合人类双眼视觉生理功效特点的手电筒。



背景技术:

人们在黑暗环境条件下独立作业行动时,常常需要使用手电筒来进行照明。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传统手电筒,从光源聚焦反射结构上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个灯、一个反射杯及一个灯座构成的单一灯单元手电筒,另一种则是由多个单一灯单元组合而成的复合灯单元手电筒。主要技术特点:灯单元的灯泡、反射杯及灯座一体化构成和光照射角度固化,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固定不变;手电筒的照明覆盖范围直接取决于灯单元的数量和排列组合方式以及电池和灯泡的功率;灯光照明方式通过组合聚焦反射形成一个圆形明亮点;邻近视野区的照明覆盖范围多呈圆形分布。存在主要问题:一是灯单元的光照射角度固化,导致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不能调节改变,照明覆盖范围窄,使用时只能通过摆动电筒的方位来适应不同位置目标的照明,不能很好满足特殊作业现场,对特定照明目标进行高质量照明的需要;二是圆形明亮点不能与人类的双眼视觉生理和功效特点达成最佳匹配契合,易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很好满足某些操作工作要求扩大观察面的照明需要;三是左右两侧视野区的照明覆盖范围较窄,尤其不利于在野外自然环境下夜间作业行动时,对左右两侧方向环境事物的观察预警和及时反应处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传统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固定、圆形聚焦明亮点和两侧近邻视野区的照明范围窄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重点是解决调节改变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和照明方式,扩大两侧近邻视野区的照明范围等相关问题,改善手电筒的照明效果,适应人体双眼视觉生理功效特点。

2.技术方案基本结构:本手电筒由前盖、筒头、筒身和后盖四部分构成。前盖为长方体的环状结构,在前盖内环中镶嵌有一长方形镜片,筒头由外壳、灯单元、固定支架及灯光调向器组成,外壳为中空长方体环状结构,侧面有一旋钮插孔,后侧面有一圆柱连接环与筒身相应结构适配连接,灯单元由节能灯、反射杯及灯座组成,固定支架为一个长方体蜂窝状结构,窝孔内镶嵌灯单元,筒身为圆柱体结构由中空的外壳和内部的电池组成,外壳前端1/3处有一开关键,后端与圆柱体的后盖结构适配连接。关键技术方案:①灯单元的排列及特性。本手电筒为复合灯单元手电筒,多个灯单元分别排列镶嵌在筒头的固定支架的中心和左右两侧窝孔内;中心灯单元与固定支架融合固定不动;外侧灯单元的灯座上下方各有一个垂直方向的转动轴结构,外端固定在固定支架的窝孔内侧,可在灯光调向器的牵引下向内或向外转动。②灯光调向器的结构。由调向旋钮、调向螺杆、球窝关节体及灯座连杆构成。调向旋钮为圆盘结构,安装在筒头的外壳旋钮插孔处;调向螺杆为左右两端反向螺纹杆状结构,安装固定在固定支架底部,右侧末端与调向旋钮连接,球窝关节体由螺帽基底和凹形球窝关节面构成,螺帽基底套在调向螺杆上,灯座连杆的球状头端与球窝关节面构成球窝关节连接,尾端与外侧灯单元的灯座连接。③灯光调向的方法。筒头的灯光调向采取灯单元联动方法,通过旋转调向旋钮使调向螺杆转动,带动两侧球窝关节体上的螺帽基底同步向内或外侧方向移动,牵拉外侧灯座同步向内或向外转动,调控灯单元的光照射角度和组合照明方式,使外侧灯单元的聚焦明亮点向中心灯单元的聚焦明亮点平行靠近或适度分开,改变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形成一个宽窄可调、有光照叠加互补效应的灯光明亮带和左右两侧宽阔的视野照明区间。④灯光调向的依据。一是基于人的双眼解剖位置和视觉生理特点,近似长条形的灯光明亮带比圆形的灯光明亮点更符合双眼视觉生理功效学特点,而且在左右两侧方向上的照明覆盖范围更宽阔;二是在黑暗环境条件下作业行动,尤其是在野外自然环境活动时,不仅正前方需要有良好的灯光照明,而且在前方左右两侧的视野区也同时需要有宽广的照明范围,为增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观察预警,及时反应处置来自左右两侧方向的突发情况,创造必要照明条件;三是通过调整改变手电筒外侧灯单元的光照射角度的方式,替代通过摆动手电筒满足对左右两侧不同角度范围和位置目标照明的需要,既能提供一种有光照叠加互补效应的灯光明亮带,也能实现拓宽左右两侧近邻视野照明区间的目标,同时也更便利于手电筒的操作使用。

3.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手电筒能根据黑暗环境作业行动的照明需要,调节改变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和照明方式及照明范围,提高手电筒照明的功效性和灵活性,为人们在黑暗环境条件下安全高效作业行动,提供一种更符合人类双眼视觉生理功效特点的矢量手电筒。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电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电筒的筒头主要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手电筒的筒头灯光调向器主要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手电筒的灯光照明效果示意图。

附图中1.前盖,2.筒头,3.筒身,4.后盖,5.筒头的外壳,6.外侧灯单元,7.固定支架,8.灯光调向器的调向旋钮,9.前盖镜片,10.开关键,11.中心灯单元,12.节能灯,13.反射杯,14.灯座,15.灯座的转动轴,16.灯座连杆,17.灯光调向器的球窝关节体,18.灯光调向器的调向螺杆,19.灯座连杆的球状头端,20.凹形球窝关节面,21.螺帽基底,22.圆柱连接环,23.中心灯单元的聚焦明亮点,24.外侧灯单元的聚焦明亮点,25.灯光明亮带,26.视野照明区,27.近邻视野照明区外围。

具体实施方案

1.产品名称及组成本实用新型手电筒实施例取名“矢量手电筒”由前盖(1)、筒头(2)、筒身(3)和后盖(4)四部分组成(图1)。

2.主要结构本实施例是一种由三个灯单元组成的复合灯单元手电筒。前盖:8cm长、5cm宽、2cm高的长方体的环状结构,在前盖内环中镶嵌有一个7.6cm长、4.6cm宽、0.2cm厚的长方形镜片(9)。筒头(图2):由外壳(5)、灯单元(6,11)、固定支架(7)及灯光调向器组成,外壳为7.6cm长、4.6cm宽、5cm高的中空长方体环状结构,右侧面有一直径为0.5cm的旋钮插孔,后侧面有一前口直径为4.5cm、后口直径为4cm、高1.5cm的圆柱连接环(22)与筒身相应结构适配连接;灯单元由LED节能灯(12)和口径2cm、深度2cm的反射杯(13)以及高0.5cm的灯座(14)组成,3个灯单元平行排列分别镶嵌在固定支架(7)的中心和外侧窝孔内,一个中心灯单元(11)和两个外侧灯单元(6),中心灯单元与固定支架融合整体固定不动,左右外侧灯单元的灯座上下方各有一个垂直方向的转动轴(15)结构,外端固定在固定支架的窝孔内侧,可在灯光调向器的牵引下向内或向外转动;固定支架(7)7.2cm长、4.2cm宽、3cm高,长方体蜂窝状结构共3个窝孔,分别镶嵌3个灯单元;灯光调向器(图3)由调向旋钮(8)、灯座连杆(16)、球窝关节体(17)及调向螺杆(18)构成,调向旋钮直径2.5cm、高1.5cm圆盘结构,固定在筒头外壳的旋钮插孔处,调向螺杆外直径0.3cm、长8.5cm,左右两端为反向螺纹杆状结构,安装在固定支架(7)底部,右侧末端与调向旋钮(8)连接,球窝关节体由螺帽基底(21)和凹形球窝关节面(20)构成,螺帽基底套在调向螺杆上,灯座连杆直径0.3cm、长1cm,球状头端与球窝关节面(20)构成球窝关节,尾端与外侧灯单元的灯座(14)连接。筒身:由外直径4cm、长20cm的中空圆柱体外壳和内部的可充电池组成,外壳前端1/3处有一长2cm、宽1.5cm的开关键,后端1/5处有深0.1cm、长1cm螺纹。后盖:内口直径3.9cm、高2cm的圆柱体结构,内口径有深0.1cm、长1cm的螺纹,与筒身后端螺纹结构适配连接。

3.相互关系及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采用三灯单元平行排列组合方式,灯光调向采取灯单元联动方法,通过旋转调向旋钮(8),使调向螺杆(18)转动,带动左右两边外侧灯单元(6)球窝关节体(17)上的螺帽基底(21)同步向内或外侧方向移动,牵拉外侧灯座(14)同步向内或向外转动,调控灯单元的光照射角度和组合照明方式,使外侧灯单元的聚焦明亮点(24)与中心灯单元(11)的聚焦明亮点(23)平行靠近或适度分开,改变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形成一个宽窄可调、有光照叠加互补效应的灯光明亮带(25)和左右两侧宽阔的视野照明区间(26)。当首次使用本矢量手电筒照明时,打开手电筒开关键(10),三灯单元平行向前照射,三聚焦明亮点平行靠近,形成近似长方形的明亮带(图4);再根据夜间活动本身对正前方明亮灯光照明的要求和对前方左右两侧视野照明区间(26)范围的需要,向前旋转调向旋钮(8)使外侧灯单元的聚焦明亮点(24)适度向外侧分开,改变手电筒的灯光照射方向,形成既有向正前方照射的灯光,同时也有向左右两侧照射的灯光,获得更为广阔的照明视野;当再打开手电筒时,照明模式将保持最近所使用过的调整模式,如果需要可重新调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