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投光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3837发布日期:2019-02-12 21:5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投光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LED投光灯。



背景技术:

LED投光灯使指定被照面上的照度高于周围环境的灯具,又称聚光灯。通常,它能够瞄准任何方向,并具备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结构。主要用于大面积作业场矿、建筑物轮廓、体育场、立交桥、纪念碑、公园和花坛等。因此,几乎所有室外使用的大面积照明灯具都可看作投光灯。

目前,公告号为CN20646917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层LED投光灯,它包括侧板、两个灯壳和LED灯珠,所述LED灯珠均布在灯壳内,所述侧板焊接在金属外壳两侧,所述侧板顶部呈弧形凸起部,两个所述灯壳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穿过侧板与灯壳连接。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只能由两个灯壳进行照明,光覆盖面小,照明亮度不足,不能满足较高的照明效果的需求,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LED投光灯,光覆盖面较大,照明亮度强,可满足较高的照明效果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LED投光灯,包括灯体、支撑机构与连接机构,所述灯体由支撑机构支撑,且所述灯体上下平行、左右相邻连接于支撑机构之间;灯体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互连接;所述灯体包括上灯体与下灯体;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平行安装于所述支撑机构的上下两端,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分别左右相邻安装于所述支撑机构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灯体通过支撑机构支撑,避免灯体直接与地面接触;上灯体与下灯体分别上下平行、左右相邻连接于支撑机构之间,通过四个灯体实现亮度更强的照明效果,光覆盖面大,满足较高的照明效果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定位件与定位柱,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定位柱配合连接;所述定位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连接于左右相邻的上灯体和下灯体之间,且所述固定板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连接处的上下两端;所述固定板上间隔设有若干固定螺栓孔,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与所述固定螺栓孔对应处固定有定位柱,所述固定螺栓孔与对应的所述定位柱中固定有固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件与定位柱的配合连接可将上灯体与下灯体分别固定,使连接结构更稳定;固定板分别位于相邻的上灯体与下灯体连接处的上下两端,为进一步的固定连接提供空间;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对应固定板的位置形成有定位柱,通过定位柱与固定板上的固定螺栓孔的配合,并用固定螺栓固定,分别实现相邻的上灯体与相邻的下灯体之间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件还包括延伸板;所述固定板朝向上灯体与下灯体内侧的方向延伸并固定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左右两端设有紧固螺栓孔,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与所述紧固螺栓孔对应处固定有定位柱,所述紧固螺栓孔与相对应的所述定位柱中固定紧固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板由固定板向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内侧延伸所得,通过延伸板左右两端的紧固螺栓孔与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对应处的定位柱配合,并用紧固螺栓固定,实现对相邻的上灯体及相邻的下灯体之间的进一步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相邻的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相靠近的四个角部处;所述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均间隔设有若干加强螺栓孔,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与所述加强螺栓孔对应处固定有定位柱,所述加强螺栓孔与相对应的所述定位柱中固定加固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安装于相邻的上灯体与下灯体相靠近的四个角部处,由此将平行的上灯体与下灯体相互连接,通过加强板上间隔设有的加固螺栓孔与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对应处的定位柱配合,并用加固螺栓固定,实现平行的上灯体与下灯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增强结构的稳固性,避免灯头过多造成结构不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形成有散热片,且所述散热片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固定板、延伸板及加强板错开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上均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片,增强散热效果;散热片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使整体结构更合理美观;散热片与固定板、延伸板及加强板错开设置,避免散热片与连接机构冲突,设计更合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片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固定有加强柱,且所述加强柱沿水平方向固定于所述散热片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片上水平方向的加强柱沿竖直方向间隔固定在散热片上,增强散热片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提手、支撑板与连接板,所述支撑板沿竖直方向连接于相邻的上灯体与相邻的下灯体靠近外侧的后侧壁上;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分别对应所述支撑板的上下两端,且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后侧壁与所述支撑板对应处沿竖直方向固定有相对的安装柱;所述支撑板上与所述安装柱对应处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安装孔内固定有安装螺栓;所述支撑板向外侧弯折形成连接板,所述提手上部的左右两端通过连接装置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连接于相邻的上灯体与相邻的下灯体靠近外侧的后侧壁上,形成较稳定的连接;支撑板上分别对应上灯体与下灯体的位置形成相对的两个安装孔,且安装孔对应上灯体与下灯体后侧壁上的安装柱,在安装孔与安装柱中固定安装螺栓,即可将分别将上灯体与下灯体与支撑板固定;支撑板上弯折形成的连接板使与提手的连接结构更合理;提手通过连接装置与连接板连接,使提手可相对连接板转动,改变照明方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转动板与配合板,所述提手上部的左右两端靠近连接板的一侧固定有所述转动板,所述连接板下部与所述转动板对应处固定有所述配合板,所述转动板与配合板上均形成有相互配合的齿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手上部的左右两端固定转动板,转动板与连接板下部固定的配合板相互配合,且转动板与配合板上均形成有相互配合的齿条,实现更稳定的转动结构,由此使提手相对于上灯体与下灯体的转动更稳定、更便于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灯体与所述下灯体的前侧壁的边缘处环绕形成有若干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灯体与下灯体前侧壁边缘的通孔可辅助散热片的散热,使散热效果更佳;同时也节省材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前侧壁的中部形成置灯台;所述置灯台前侧固定有玻璃板;所述置灯台的左右两端固定有支撑凸条,所述置灯台的上下两端沿水平方向间隔固定有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灯体与下灯体的前侧壁的中部的置灯台用于安装灯泡;置灯台前侧固定的玻璃板用于防护灯泡;置灯台左右两端的支撑凸条以及上下两端的凸块均对玻璃板的固定起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上灯体与下灯体分别上下平行、左右相邻连接于支撑机构之间,通过固定板和延伸板与上灯体和下灯体上对应的定位柱的配合固定进一步将相邻的上灯体及下灯体固定;再通过加强板与上灯体和下灯体上对应的定位柱的固定连接将上灯体与下灯体相靠近的四个角部相互固定,实现上灯体与下灯体之间的稳定连接,从而实现亮度更强的照明效果,光覆盖面大,满足较高的照明效果的需求;

2.提手上部的左右两端固定转动板,转动板与支撑板下部固定的配合板相互配合,且转动板与配合板上均形成有相互配合的齿条,实现更稳定的转动结构,由此使提手相对于上灯体与下灯体的转动更稳定、更便于控制,便于改变照明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2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灯体;2、支撑机构;21、提手;22、支撑板;23、连接板;24、安装螺栓;3、连接机构;4、上灯体;5、下灯体;6、连接装置;61、转动板;62、配合板;7、安装柱;8、置灯台;81、支撑凸条;82、凸块;83、玻璃板;9、通孔;10、定位件;11、定位柱;12、固定板;121、固定螺栓;13、延伸板;131、紧固螺栓;14、加强板;141、加强螺栓;15、散热片;16、加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LED投光灯,如图1、2所示,包括灯体1、支撑机构2与连接机构3,灯体1由支撑机构2支撑,且灯体1上下平行、左右相邻地连接于支撑机构2之间;灯体1之间通过连接机构3相互连接。

如图1所示,灯体1包括上灯体4与下灯体5;上灯体4与下灯体5平行安装于支撑机构2的上下两端,且上灯体4左右相邻连接于支撑机构2之间,下灯体5左右相邻连接于支撑机构2之间。

如图1所示,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前侧壁的中部形成置灯台8,用于安装灯泡;置灯台8的前侧固定有玻璃板83,可对灯泡进行防护;置灯台8的左右两端固定有支撑凸条81,置灯台8的上下两端沿水平方向间隔固定有凸块82,由支撑凸条81与凸块82对玻璃板83起支撑作用,使玻璃板83的固定结构更稳定;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前侧壁的边缘处环绕形成有若干通孔9,辅助进行散热,同时也可节约材料。

如图2、3所示,支撑机构2包括提手21、支撑板22与连接板23,支撑板22沿竖直方向连接于相邻的上灯体4与相邻的下灯体5靠近外侧的后侧壁上;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后侧壁分别对应支撑板22的上下两端;上灯体4的后侧壁对应支撑板22的上部沿竖直方向固定有相对的两个安装柱7,下灯体5的后侧壁对应支撑板22的下部沿竖直方向固定有相对的两个安装柱7;支撑板22上与安装柱7对应处形成有安装孔,安装柱7与安装孔内可固定安装螺栓24,由此将相邻的上灯体4和下灯体5分别与支撑板22固定连接,使支撑板22对上灯体4和下灯体5起到支撑效果。

如图2、4所示,支撑板22向外侧弯折形成连接板23,提手21上部的左右两端通过连接装置6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板23的下部,由提手21进一步支撑上灯体4和下灯体5;连接装置6包括转动板61与配合板62,提手21上部的左右两端靠近连接板23的一侧固定有转动板61,连接板23下部与转动板61对应处固定有配合板62,转动板61与配合板62上均形成有相互配合的齿条,转动板61与配合板62可相对转动,由此使提手21与连接板23可发生相对转动,可调整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照明方向。

如图2所示,连接机构3包括定位件10与定位柱11,且定位件10可与定位柱11配合连接,实现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固定;定位件10包括固定板12、延伸板13与加强板14;固定板12、延伸板13与加强板14分别与对应的定位柱11配合固定,实现稳固的固定结构。

如图2所示,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后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形成有散热片15,当灯泡工作时可起到散热效果;散热片15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于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后侧壁;散热片15与固定板12、延伸板13及加强板14错开设置,使结构更合理;散热片15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固定有加强柱16,且加强柱16沿水平方向固定于散热片15上,增强散热片15的强度。

如图2、5所示,固定板12连接于左右相邻的上灯体4和左右相邻的下灯体5之间,且固定板12分别位于相邻的上灯体4的连接处的上端以及相邻的下灯体5的连接处的下端;固定板12上间隔开有四个固定螺栓孔,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后侧壁与固定螺栓孔对应处固定有定位柱11,固定螺栓孔与对应的定位柱11中固定有固定螺栓24,由此可将分别将相邻的上灯体4以及相邻的下灯体5固定。

如图2、5所示,固定板12朝向上灯体4与下灯体5内侧的方向延伸并固定有延伸板13,延伸板13的左右两端开有紧固螺栓孔,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后侧壁与紧固螺栓孔对应处固定有定位柱11,紧固螺栓孔与相对应的定位柱11中固定紧固螺栓131,由此通过延伸板13的固定进一步加固相邻的上灯体4与下灯体5之间的固定结构。

如图2、6所示,加强板14位于相邻的上灯体4与相邻的下灯体5相靠近的四个角部处;加强板14的上下两端均间隔开有四个加强螺栓孔,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后侧壁与加强螺栓孔对应处固定有定位柱11,加强螺栓孔与相对应的定位柱11中固定加强螺栓141;通过加强板14分别将相邻的上灯体4与相邻的下灯体5以及上下平行的上灯体4和下灯体5固定连接,使整体的连接结构更稳定牢固,增强上灯体4和下灯体5之间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安装上灯体4与下灯体5时,首先分别将上灯体4与下灯体5靠近支撑板22的一侧用螺栓与支撑板22固定;然后将固定板12对应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后侧壁上下两端的定位柱11,并用固定螺栓121固定,由此将相邻的上灯体4与相邻的下灯体5分别相互固定;再在延伸板13上的紧固螺栓孔以及与紧固螺栓孔对应的定位柱11中固定紧固螺栓131,进一步使相邻的上灯体4与相邻的下灯体5的连接结构更稳定;最后将加强板14用加强螺栓141固定于相邻的上灯体4与相邻的下灯体5相靠近的四个角部处,使平行的上灯体4与下灯体5之间也形成稳定的连接,由此将上灯体4与下灯体5牢固固定在一起。

提手21与连接板23上的转动板61与配合板62的齿条配合,使转动板61与配合板62可相对转动,由此使提手21与连接板23可发生相对转动,以调整上灯体4与下灯体5的照射方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