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94309发布日期:2021-06-18 06:58阅读:5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引导从入射面入射的光的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灯具中,存在以下类型:光源和导光体配置在由罩和灯壳体构成的灯具外壳的内部,从光源射出的光被导光体引导,从导光体的射出面朝向外部照射。

一般地,在导光体中,引导光的导光部形成为沿规定的方向延伸的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光源配置在与导光体的入射面相对的位置,从光源射出的光从入射面入射,入射的光通过全反射梯级而被内反射(全反射),被导光部引导,并且,被内反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从射出面射出。

这样的导光体根据车辆、车辆用灯具的形状而形成各种形状。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两个导光体配置在灯具外壳的内部,两个导光体中的导光部被设为交叉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6875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车辆用灯具的种类增加、功能提高,在具有如上所述的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也产生了希望根据车辆用灯具的种类提高功能性、实现光的照射状态的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目的在于,实现基于光的照射状态的多样化的功能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第一,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具备:第一导光体,该第一导光体具有形成有第一射出面的第一导光部,并且导光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面形成为使光入射的第一入射面;第二导光体,该第二导光体具有形成有第二射出面的第二导光部,并且导光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面形成为使光入射的第二入射面;以及第一反射器,该第一反射器反射从所述第一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导光部与所述第二导光部隔着所述第一反射器配置在相反侧,所述第一导光部相比所述第二导光部位于光的射出方向侧,所述第二导光部的一部分在导光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外侧。

由此,在第一导光部相比于第二导光部位于光的射出方向侧的状态下,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隔着第一反射器配置在相反侧,并且第二导光部的一部分在导光方向上位于第一导光部的外侧。

第二,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设置有第二反射器,该第二反射器反射从所述第二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一部分。

由此,被第二导光部引导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二反射器反射。

第三,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入射面相对地配置,第二光源与所述第二入射面相对地配置,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搭载于相同的电路基板。

由此,在一个电路基板上搭载有将入射到不同的入射面的光射出的全部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因此不需要分别供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各自搭载的电路基板。

第四,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导光体设置有卡合突部,该卡合突部从所述第一导光部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反射器的一部分卡合,所述卡合突部从所述第一射出面以外的位置突出。

由此,通过卡合突部与第一反射器的一部分卡合,从而第一导光体被保持于第一反射器,并且从第一射出面射出的光不朝向卡合突部,卡合突部不妨碍从第一射出面射出的光的行进。

第五,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合突部从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导光方向上的一端部突出。

由此,从第一导光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突出的卡合突部与第一反射器的一部分卡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导光部相比于第二导光部位于光的射出方向侧的状态下,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隔着第一反射器配置在相反侧,并且第二导光部的一部分在导光方向上位于第一导光部的外侧,因此,能够分别控制从第一射出面射出的光和第二射出面射出的光而使它们连续或断续地照射,能够实现基于光的照射状态的多样化的功能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至图10一起表示本发明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图1是车辆用灯具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灯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灯具单元的一部分分离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3的iv-iv线处增加内透镜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3的v-v线处增加内透镜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卡合突部与第一反射器的一部分卡合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表示卡合突部与第一反射器的一部分卡合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光源和电路基板的放大侧视图。

图9是说明有关第一导光体的光的控制的图。

图10是说明有关第二导光体的光的控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车辆用灯具1例如安装在车体的前端部、后端部、侧表面部、顶面部等规定的位置。另外,以下,将从车辆用灯具1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作为前方来说明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但是,以下所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于这些方向。

车辆用灯具1具备:在前方具有开口的灯壳体2以及封闭灯壳体2的开口的罩3(参照图1)。灯具外壳4由灯壳体2和罩3构成,灯具外壳4的内部空间形成为灯室4a。

在灯室4a配置有灯具单元5。灯具单元5具有第一导光体6、第一反射器7、第二导光体8、第二反射器9以及内透镜10(参照图1至图3)。

第一导光体6由树脂、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并具有第一导光部11、第一被安装部12以及卡合突部13、13。第一导光部11、第一被安装部12以及卡合突部13、13一体地形成。

第一导光部11例如形成为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轴状,延伸方向被设为引导光的导光方向。第一导光部11的导光方向上的一端面形成为第一入射面11a。在第一导光部11的后表面侧形成有第一反射面11b,第一反射面11b例如被设为在导光方向上具有连续的凹凸形状的光控制梯级(参照图4)。在第一导光部11的前面侧形成有第一射出面11c,第一射出面11c例如被设为向前方凸出的圆弧面状。

第一被安装部12从第一导光部11向上方突出,并被设置在靠近第一入射面11a的部分(参照图2和图3)。

卡合突部13、13从第一导光部11的另一端部分别向上方和下方突出,并且例如形成为圆轴状(参照图2、图6以及图7)。卡合突部13、13分别从第一导光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因此,卡合突部13、13从第一射出面11c以外的位置突出。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反射器7具有:供第一导光部11插入的第一插入配置部14;从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第一上表面部15;从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向前方突出的第一侧表面部16;以及从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第一下表面部17。

第一插入配置部14具有:前方开口的大致半圆弧状的凹状部14a、从凹状部14a的上端部向斜上方突出的上侧倾斜面部14b以及从凹状部14a的下端部向斜下方突出的下侧倾斜面部14c。在插入配置部14的与设有第一侧表面部1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卡合用缺口18、18(参照图6和图7)。卡合用缺口18、18分别形成在上侧倾斜面部14b和下侧倾斜面部14c,并且在后方及侧方开口。下侧倾斜面部14c的上表面(内表面)作为将从第一导光体6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朝向规定的方向反射的反射控制面起作用。

在第一上表面部15形成有插通孔15a。在第一上表面部15形成有定位销15b,该定位销15b与插通孔15a并列且向前方突出。在第一侧表面部16上下并列地形成有插通孔16a和插入孔16b。

第二导光体8由树脂、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具有第二导光部19以及第二被安装部20、21(参照图2)。第二导光部19以及第二被安装部20、21一体地形成。

第二导光部19例如形成为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轴状,延伸方向被设为引导光的导光方向。第二导光部19的长度被设为比第一导光部11的长度长。第二导光部19的导光方向上的一端面形成为第二入射面19a。在第二导光部19的后表面侧形成有第二反射面19b,第二反射面19b例如被设为在导光方向上具有连续的凹凸形状的光控制梯级(参照图5)。在第二导光部19的前表面侧形成有第二射出面19c,第二射出面19c例如被设为向前方凸出的圆弧面状。

第二被安装部20、21分别从第二导光部19向上方突出,第二被安装部20被设置于靠近第二入射面19a的部分,第二被安装部21设置于与形成有第二入射面19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参照图2)。在第二被安装部21形成有定位孔21a。

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反射器9具有:供第二导光部19插入的第二插入配置部22;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第二上表面部23、24;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向前方突出的第二侧表面部25;以及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第二下表面部26。

第二插入配置部22具有:前方开口的大致半圆弧状的凹状部22a;从凹状部22a的上端部向斜上方突出的上侧倾斜面部22b;以及从凹状部22a的下端部向斜下方突出的下侧倾斜面部22c。下侧倾斜面部22c的上表面(内表面)作为将从第二导光体9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朝向规定的方向反射的反射控制面起作用。

第二上表面部23、24位于左右分离的位置,第二上表面部24位于与设有第二侧表面部2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第二上表面部23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安装凸台23a,在安装凸台23a形成有螺纹孔。在第二上表面部24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定位突部24a,在定位突部24a形成有螺纹孔。

在第二侧表面部25的上侧设置有具有螺纹孔的安装凸台25a,在第二侧表面部25的下侧形成有插入孔25b。在第二侧表面部25的安装凸台25a的侧方设置有安装凸台25c,在安装凸台25c形成有螺纹孔。在第二侧表面部25的插入孔25b的侧方形成有避让缺口25d。

在第二反射器9的上下两端部的第二上表面部23与第二上表面部24之间,分别形成有台阶面27、27(参照图2、图6以及图7)。台阶面27、27形成为朝向第二侧表面部25侧的面。

内透镜1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透过部28以及从透过部28分别向上方突出的结合片部29、30,透过部28与结合片部29、30一体地形成(参照图2)。在透过部28也可以形成扩散梯级。在结合片部29左右并列地形成有螺纹插通孔29a和定位孔29b。在结合片部30形成有螺纹插通孔30a。

上述构成的灯具单元5的各部分被如下所述地组装而构成该灯具单元5。

在第二导光部19中的入射面19a侧的端部被插入于在第二反射器9的第二侧表面部25形成的插入孔25b的状态下,第二导光体8从前方插入第二插入配置部22而配置,第二导光部19位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里侧(参照图4和图5)。第二被安装部20通过螺纹固定等安装于安装凸台25a,并且定位突部24a被插入于第二被安装部21的定位孔21,由此第二导光体8被组装到第二反射器9(参照图3)。通过将定位突部24a插入于定位孔21a,从而使第二导光体8相对于第二反射器9定位。

在从前侧覆盖第二导光体8的除了第二被安装部21侧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状态下,第一反射器7被组装到第二反射器9。第二反射器9的安装凸台23a、25c分别插入于第一反射器7的插通孔15a、16a。在第一反射器7被组装到第二反射器9的状态下,卡合用缺口18、18分别位于台阶面27、27的附近(参照图6和图7)。

在第一导光部11的第一入射面11a侧的端部插入于插入孔16b的状态下,第一导光体6从前方插入于第一插入配置部14而配置,第一导光部11位于插入配置部14的里侧(参照图4)。插入于插入孔16b的第一导光部11插通第二反射器9的避让缺口25d,避免了与第二反射器9的接触。

第一导光体6的卡合突部13、13分别插入于在第一反射器7形成的卡合用缺口18、18,并与卡合用缺口18、18的侧缘卡合(参照图6和图7)。因此,在卡合用缺口18、18中,台阶面27、27分别位于卡合突部13、13的侧方。

第一导光体6的第一被安装部12通过螺纹固定等经由插通孔16a被安装于第二反射器9的安装凸台25c(参照图3)。

如上述这样,在第二导光体8被组装到第二反射器9且第一导光体6被组装到第一反射器7的状态下,第一导光体6的第一导光部11与第二导光体8的第二导光部19位于前后的位置(参照图4),第二导光部19的第二被安装部21侧的部分在第一导光部11的侧方露出到前方(参照图3)。因此,光不会被第一反射器7遮蔽而从在第二导光部19中的前侧露出的部分朝向前方射出,该部分形成为光射出部31。

通过将定位孔29b插入于定位销15b,从而内透镜10相对于第一反射器7被定位。内透镜10以相对于第一反射器7被定位的状态,通过分别插通于螺纹插通孔29a、30a的未图示的安装螺钉经由插通孔15a和定位孔21a而与安装凸台23a和定位突部24a螺合,由此安装于第二反射器9。

在内透镜10被安装于第二反射器9的状态下,内透镜10从前方覆盖第一导光体6和第二导光体8的除了第一导光体6和第二导光体8的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

如上所述构成的灯具单元5在配置于灯室4a的状态下,第一光源32、32和第二光源33、33配置在与在第一导光体6的第一导光部11形成的第一入射面11a以及在第二导光体8的第二导光部19形成的第二入射面19a相对的位置(参照图8)。但是,分别与第一入射面11a和第二入射面19a相对配置的第一光源32和第二光源33不限于各两个,只要至少各配置有一个即可,也可以配置三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中,表示了第一导光部11的导光方向上的一端面形成为第一入射面11a,第二导光部19的导光方向上的一端面形成为第二入射面19a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第一导光部11的导光方向上的两端面中的任意一面形成为第一入射面,第二导光部19的导光方向上的两端面中的任意一面形成为第二入射面。在该情况下,第一光源分别与第一导光部11的两个第一入射面相对配置,第二光源分别与第二导光部19的两个第二入射面相对配置。

第一光源32、32以及第二光源33、33搭载于电路基板34。在这样的车辆用灯具1中,分别与第一入射面11a和第二入射面19a相对配置的第一光源32和第二光源33全部搭载于电路基板34。

因此,在一个电路基板34上,搭载有将入射到不同的入射面的光射出的全部的第一光源32和第二光源33,因此,不需要分别供第一光源32、32和第二光源33、33各自搭载的电路基板,能够通过减少零部件数量来实现降低车辆用灯具1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灯具单元5配置于灯室4a的状态下,在灯室4a配置有遮蔽灯具单元5的一部分的延伸件35(参照图1、图4以及图5)。延伸件35例如安装于在灯壳体2的内部设置的未图示的安装部,并从前方遮蔽灯具单元5中的没有被内透镜10覆盖的部分。

在车辆用灯具1中,当光从第一光源32、32射出时,射出的光从第一入射面11a入射到第一导光部11,被第一导光部11引导,通过第一反射面11b被内反射而从第一射出面11c射出,经由内透镜10和罩3朝向前方照射。这时从第一导光部11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一反射器7的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内表面反射。

另外,当光从第二光源33、33射出时,射出的光从第二入射面19a入射到第二导光部19,被第二导光部19引导,通过第二反射面19b被内反射而从第二射出面19c射出。这时从第二导光部19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二反射器9的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内表面反射。

在上述的光从第二光源33、33射出时,从第二导光部19的光射出部31以外的部分射出的光被第一反射器7遮蔽,从光射出部31射出的光经由内透镜10和罩3朝向前方照射。

因此,在灯具单元5中,从在第一反射器7的第一导光部11形成的第一射出面11c射出的光和从在第二反射器9的光射出部31形成的第二射出面11c射出的光经由内透镜10和罩3朝向前方照射。

在这样的灯具单元5中,光分别从第一导光部11和第二导光部19射出,从第一光源32、32射出的光入射于第一导光部11,从第二光源33、33射出的光入射于第二导光部19。因此,通过控制从第一光源32、32射出光和从第二光源33、33射出光的时刻等,能够设定希望的射出状态。

例如,通过将从第一光源32、32和第二光源33、33射出的光的射出的时刻设为不同的时刻,从而能够设置为光从第一导光部11和第二导光部19具有时间差地射出的方式。因此,例如,能够进行所谓的依次序地发光状态的设定,即在第一导光部11和第二导光部19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体,光宛如被目视确认为从一方向另一方流动的状态。

另外,通过将从第一光源32、32射出的光和从第二光源33、33射出的光的发光亮度设置为不同亮度,从而也能够设置为使从第一导光部11和从第二导光部19射出的光的亮度变化的方式。

进一步地,通过对从第一光源32、32和从第二光源33、33射出的光进行点亮/熄灭控制,也能够将光设定为以忽亮忽灭的状态朝向前方照射。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从第一光源32、32和从第二光源33、33射出的光的点亮/熄灭的时刻设为不同时刻,从而也能够提高发光状态的自由度。

另外,在车辆用灯具1中,通过第一导光体6相对于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位置与作为反射控制面起作用的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下侧倾斜面部14c的倾斜角度的关系,能够控制从第一射出面11c射出的光的发光宽度(参照图9)。另外,通过第二导光体8相对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位置与作为反射控制面起作用的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下侧倾斜面部22c的倾斜角度的关系,能够控制从第二射出面19c射出的光的发光宽度(参照图10)。

例如,通过将第一导光体6相对于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位置、尤其是前后方向(深度方向)的位置设定为规定的位置,将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下侧倾斜面部14c的倾斜角度设定为规定的角度,从而能够将被下侧倾斜面部14c反射而朝向前方的光的上下发光宽度h1设定为希望的宽度(参照图9)。此时被第一反射面11b反射而从第一射出面11c朝向下侧倾斜面部14c射出的光在下侧倾斜面部14c中以规定的前后宽度l1反射,并以上下发光宽度h1朝向前方照射。

因此,通过将第一导光体6相对于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位置设定为规定的位置,将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下侧倾斜面部14c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设定为以前后宽度l1进行反射的倾斜角度θ1,由此能够使光以发光宽度h1朝向前方照射。

另外,例如通过将第二导光体8相对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位置、尤其是前后方向(深度方向)的位置设定为规定的位置,将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下侧倾斜面部22c的倾斜角度设定为规定的角度,由此能够将被下侧倾斜面部22c反射而朝向前方的光的上下发光宽度h2设定为希望的宽度(参照图10)。此时被第二反射面19b反射而从第二射出面19c朝向下侧倾斜面部22c射出的光在下侧倾斜面部22c中以规定的前后宽度l2反射,并以上下发光宽度h2朝向前方照射。

因此,通过将第二导光体6相对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位置设置为规定的位置,将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下侧倾斜面部22c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设置为以前后宽度l2进行反射的倾斜角度θ2,从而能够使光以发光宽度h2朝向前方照射。

通过这样地设定第一导光体6、第二导光体8的位置以及下侧倾斜面部14c、22c的倾斜角度,能够使光分别以所需的发光宽度h1、h2照射。在这样的设定中,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变化下侧倾斜面部14c、22c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将下侧倾斜面部14c、22c的倾斜角度设为相同。另外,可以将下侧倾斜面部14c的倾斜角度和下侧倾斜面部22c的倾斜角度设为不同角度,也可以设为相同角度。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变化第一导光体6相对于第一插入配置部1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和第二导光体8相对于第二插入配置部2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化分别朝向前方照射的光的量,也能够实现关于光量的控制的自由度的提高。

通过上述的第一导光体6、第二导光体8的位置以及下侧倾斜面部14c、22c的倾斜角度的设定,能够实现对分别从第一导光体6和第二导光体8射出的光的控制的自由度的提高。

如上所述,在车辆用灯具1中,第一导光部11和第二导光部19隔着第一反射器7配置在相反侧,第一导光部11相比第二导光部19位于光的射出方向侧,第二导光部19的一部分在导光方向上位于第一导光部11的外侧。

因此,在第一导光部11相比于第二导光部19位于光的射出方向侧的状态下,第一导光部11与第二导光部19隔着第一反射器7配置在相反侧,并且第二导光部19的一部分在导光方向上位于第一导光部11的外侧。由此,能够分别控制从第一射出面11c射出的光和从第二射出面22c射出的光而使它们连续或断续地照射,能够实现基于光的照射状态的多样化的功能性的提高。尤其是,通过将第一导光部11和第二导光部19在光的射出方向上隔着第一反射器7配置在相反侧,能够使光从第一导光部11和从第二导光部19向相同方向射出,在实现提高亮度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基于光的照射状态多样化的功能性的提高。

另外,车辆用灯具1构成为,使光分别从在第一导光部11的一端面形成的第一入射面11a和在第二导光部19的一端面形成的第二入射面19a入射,通过内反射而使光朝向前方射出。因此,与将多个光源在沿规定的方向延伸的透明体的背面侧的长度方向上排列并例如依次以时间差点亮而进行依次发光的结构不同。

因此,在车辆用灯具1中,难以产生由于使光从在透明体的背面侧排列的光源射出的结构中产生的、光源间的亮度降低而导致的光的均匀性降低的不良状况,能够通过提高光的均匀性而确保良好的发光状态。

更进一步地,由于设置有将从第一射出面11a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反射的第一反射器7,因此,被第一导光部11引导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一反射器7反射,能够抑制第一导光体6中的光泄漏,从而实现亮度的提高。

另外,由于设置有将从第二射出面22a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反射的第二反射器9,因此被第二导光部19引导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二反射器9反射,能够抑制第二导光体8中的光泄漏,从而实现亮度的提高。

另外,在第一导光体6设置有卡合突部13、13,该卡合突部13、13从第一导光部11突出,并与第一反射器7的一部分卡合,卡合突部13、13从第一射出面11c以外的位置突出。

因此,通过卡合突部13、13与第一反射器7的一部分卡合,从而第一导光体6被保持于第一反射器7,并且从第一射出面11c射出的光不朝向卡合突部13、13,卡合突部13、13不妨碍从第一射出面11c射出的光的行进。由此,设置有卡合突部13、13的部分不会变成暗部,在确保从第一射出面11c射出的光的良好的射出状态的基础上,能够确保第一导光体6相对于第一反射器7的稳定的保持状态。

除此以外,卡合突部13、13从第一导光部11的导光方向上的一端部突出,从第一导光部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突出的卡合突部13、13与第一反射器7的一部分卡合,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导光体6的由于第一反射器7带来的稳定的保持状态。

另外,在上述中,表示了第一导光体6和第二导光体8这两个导光体并列位于前后的位置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例如三个以上的导光体并列位于前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反射器分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三个以上的导光体之间,并且位于里侧的导光体的一部分相比位于跟前侧的导光体位于导光方向上的外侧即可。

符号说明

1…车辆用灯具、6…第一导光体、7…第一反射器、8…第二导光体、9…第二反射器、11…第一导光部、11a…入射面、11c…射出面、13…卡合突部、19…第二导光部、19a…入射面、19c…射出面、32…第一光源、33…第二光源、34…电路基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