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52156阅读:来源:国知局
块至少有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这两个区域是外露的。使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外露的目的是为了出光,使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外露的目的是为了将该散热区域与散热模块的装配区接触安装,以提高散热效果。而第一散热面可以被遮盖件遮盖,也可以不被遮盖件遮盖,如果被遮盖件遮盖,则隔着遮盖件安装于散热模块的装配区,这种情况下,隔在第一散热面与散热模块之间的部分可以采用散热材料;如果第一散热面没有被遮盖件遮盖,也是外露的,则第一散热面可与散热模块的装配区接触,更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果。
[0039]上述照明模块中,遮盖件的外表面可以具有与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相适配且用于放置反射杯或透镜的区域,该区域可以设置在遮盖件的外表面上。该区域的设置能够避免反射杯或透镜直接安装于第二装配面或第一装配面上,提高性能。
[0040]上述照明模块中,遮盖件的一种结构可以是:
[0041]包括相适配的上壳和下壳,上壳、下壳均具有反向设置的遮盖面和外表面,上壳的遮盖面和下壳的遮盖面组成遮盖件的遮盖面,上壳的外表面和下壳的外表面组成遮盖件的外表面,遮盖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装配面、第二装配面的朝向相对。上壳和下壳之间可以固定安装或可拆卸方式安装,上壳具有与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相适配的中空,该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从上壳的中空向外露出;下壳具有与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相适配的中空,该散热区域从下壳的中空向外露出。
[0042]上壳还可以进一步具有与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相适配且用于放置反射杯或透镜的区域。
[0043]下壳的外表面与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可以在同一平面上;或者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内凹于下壳的外表面;或者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向外凸起于下壳的外表面。
[0044]下壳可以采用绝缘材料,这样能够起到安全保障;下壳可以采用散热材料,由于下壳与散热模块的装配区接触,因此采用散热材料的下壳能提升散热效果。更优的是,下壳采用既绝缘又散热的材料。
[0045]当下壳采用散热材料时,下壳可以与第一散热面接触;或者照明模块还包括传热件,传热件设置在下壳与第一散热面之间,且与下壳、第一散热面接触。对于第一散热面而言,不论是直接接触采用散热材料的下壳,还是通过传热件接触采用散热材料的下壳,都能实现很好的散热功能。
[0046]上述照明模块中,遮盖件的另一种结构可以是:只包括上壳,而没有下壳,该上壳具有反向设置的遮盖面和外表面,遮盖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装配面、第二装配面的朝向相对。该上壳可以以固定安装或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安装于第一承载板或第二承载板上,该上壳具有与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相适配的中空,该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从该上壳的中空向外露出;由于没有下壳,第一散热面、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向外露出,可接触散热模块的装配区,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该上壳还可以进一步具有与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相适配且用于放置反射杯或透镜的区域。
[0047]上述照明模块中,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制成。
[0048]第一承载板可以是PCB板,PCB板的一面为第一装配面,相反面为第一散热面,第一装配面与第一散热面之间的各面为第一承载板的侧面。第一承载板上与第一电子部件组电性连接的输入端组包括至少一个输入端,各输入端可以设置在第一装配面、第一散热面或任一侧面上。第一承载板上与第一电子部件组电性连接的输出端组包括至少一个输出端,各输出端可以设置在第一装配面、第一散热面或任一侧面上。优选的,第一承载板上与第一电子部件组电性连接的输入端组和输出端组均设置在第一装配面上。
[0049]第二承载板可以是陶瓷基板、硅材料基板、铝材料基板等。基板的一面为第二装配面,相反面为第二散热面,第二装配面与第二散热面之间的各面为第二承载板的侧面。第二承载板上与发光电路电性连接的供电输入端组包括至少一个供电输入端,各供电输入端可以设置在第二装配面、第二散热面或任一侧面上。
[0050]发光电路中可以包括一个半导体发光芯片,或包括两个、两个以上的半导体发光芯片,各半导体发光芯片在照明配置电路的驱动和控制下发出的光可以是白光、蓝光、红光、黄光等各种颜色,以发白光的半导体发光芯片为例,可以包括能激发出蓝光的发光二极管和涂覆在该发光二极管上的黄色荧光粉封装层,该发光二极管发出的蓝光与黄色荧光粉混合产生白光。发光电路中半导体发光芯片之间可以串联、并联或混合联。
[0051]第二承载板的供电输入端组与第一承载板的输出端组可通过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性连接:焊接、插接、螺接和卡接。
[0052]上述照明模块中,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位置关系,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的四种:
[0053]第一种位置关系,第一承载板位于第二承载板上方固定设置,且第一承载板的第一散热面与第二承载板的第二装配面部分重叠。
[0054]这种结构下,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也为了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优选的,第一承载板具有与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相适配的中空,该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从该中空向外露出。即第二承载板位于第一承载板的中间区域的下方,且第一承载板的中该中间区域为空,第二承载板上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从该空的中间区域外露。
[0055]这种结构下,还由于第一承载板的第一散热面与第二承载板的第二装配面部分重叠,优选的,第二承载板的供电输入端组与第一承载板的输出端组,在该第一散热面与第二装配面的重叠区域电性连接。在重叠区域电性连接,更加牢固。
[0056]在重叠区域电性连接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焊接、插接、螺接和卡接。优选的,在该重叠区域,第二承载板的供电输入端组与第一承载板的输出端组,通过回流焊工艺电性连接。
[0057]第二种位置关系,第一承载板位于第二承载板下方固定设置,且第一承载板的第一装配面与第二承载板的第二散热面部分重叠。
[0058]这种结构下,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也为了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优选的,第一承载板具有与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相适配的中空,该散热区域从该中空向外露出。即第二承载板位于第一承载板的中间区域的上方,且第一承载板的该中间区域为空,第二承载板的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从该空的中间区域外露。
[0059]这种结构下,还由于第一承载板的第一装配面与第二承载板的第二散热面部分重叠,优选的,第二承载板的供电输入端组与第一承载板的输出端组,在第一装配面与第二散热面的重叠区域电性连接。在重叠区域电性连接,更加牢固。
[0060]在重叠区域电性连接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焊接、插接、螺接和卡接。优选的,在该重叠区域,第二承载板的供电输入端组与第一承载板的输出端组,通过回流焊工艺电性连接。
[0061]第三种位置关系,第一承载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与第二承载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在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0062]相比前两种结构,这种结构下,第二承载板与第一承载板不需要重叠,且第一装配面与第二装配面可以在同一平面或不在同一平面,第一散热面与第二散热面也可以在同一平面或不在同一平面。
[0063]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也为了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优选的,第一承载板具有与第二承载板相适配的中空,第二装配面上发光电路的出光区域以及第二散热面的散热区域从该中空向外露出;即第一承载板的中间区域为空,第二承载板位于该空的中间区域,第一承载板环绕第二承载板。
[0064]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也为了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优选的,第一承载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与第二承载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在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的厚度方向上全部或部分贴合。
[0065]第四种位置关系,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为一体成型的承载板结构。这种结构下,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在物理上为一体成型结构,为了便于描述,从逻辑上划分成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
[0066]这种结构下,第一装配面与第二装配面可以在同一平面或不在同一平面,第一散热面与第二散热面也可以在同一平面或不在同一平面。
[0067]优选的,第二承载板位于该一体成型的承载板结构的中间区域,第一承载板环绕第二承载板。
[0068]上述照明模块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导线组或接线端子组;
[0069]当包括导线组时,该导线组与第一承载板上的输入端组电性连接,用于将第一承载板上的输入端组接入外部电路,该外部电路可以是分离出的照明配置电路中的部分,也可以是供电电源,或者是其他设备。该导线组包括至少一根导线,该导线组中的各导线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上,与第一承载板上的至少一个输入端电性连接,另一端延伸出照明模块之外,便于接外部电路;进一步地,该导线组中的各导线的一端可以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的第一装配面,方便与同样设置在第一装配面上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70]当包括接线端子组时,该接线端子组设置在第一承载板上,用于将第一承载板上的输入端组与外部导线组可插拔电性连接。接线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个接线端子,可以针对每一根外部导线设置一个接线端子,也可以多根外部导线同用一个接线端子,各接线端子在插入外部导线后,将插入的该外部导线与第一承载板上的至少一个输入端电性连接,在拔出外部导线后,断开相应地电性连接;例如,将接线端子设计为按钮加过线孔的形式,当按下按钮时,可拔出过线孔中的外部导线,拔出过线孔中的外部导线后,按钮复位,当将外部导线插入过线孔时自动固定,且将该外部导线与第一承载板上的至少一个输入端电性连接,如果遮盖件遮盖住了接线端子组所在的区域,则在遮盖件的相应区域设置通孔,以露出按钮,便于用户按下。
[0071]上述照明模块中,第一承载板、第二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