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连续制造薄金属带材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1428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连续制造薄金属带材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续制造薄金属带材特别是热轧带钢的方法和设备,其中该金属带材直接由熔融金属制造并且在利用铸轧装置进行铸轧加工之后的带坯连铸厚度小于10mm。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带坯连铸厚度小于6mm的热轧带钢的方法和设备。在轧制变形之后该热轧带材被存储时,该热轧带材的厚度在0.3和4mm之间。
背景技术
所提出的本发明建立在其基础上的铸轧方法包括所有类型的铸轧方法,其中熔融金属在铸轧辊的外表面固化以便连续地形成金属带。利用单辊铸轧装置的单辊铸轧方法和利用双辊铸轧装置的竖直或水平双辊铸轧方法都适合于实现本发明。两个相互作用的铸轧辊的轴线设置在一个平面内也是合适的,该平面相对于水平面斜交地倾斜,以便实现本发明的方法。
在竖直双辊铸轧方法中,熔融金属输入由两个旋转的铸轧辊横向地定界并与侧板相关的熔融空间中,其中该铸轧辊的旋转轴线基本上位于一个水平面内。包括必要的调节和控制装置的具有该相关侧板的两个铸轧辊在这种情况下构成该双辊铸轧装置的核心部件。该熔融金属在该旋转的内部冷却的铸轧辊的外表面连续地固化,并形成与该外表面一起移动的坯壳(strand shell)。在该两个铸轧辊之间的最窄的横截面上,两个坯壳结合以形成至少基本上完全固化的金属带材。该铸轧金属带以该铸轧辊之间的铸轧速度输出,然后为了机内厚度减小送进轧制装置中。然后,该热轧的带材输送给储存它的储存装置。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制造带钢,但是也能够以这种方式用于用铝或铝合金制造金属带材。这种类方法和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已知的,例如从WO01/94094或WO 03/035291。
为了确保进一步加工而没有任何问题,热轧带材必需保持平直度公差,这种平直度和公差在一些情况下是在标准中规定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由用户根据想要的进一步加工所要求的。在热轧带材中得到的经验表明,当在相应的铸轧装置中利用双辊铸轧方法时,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薄热轧带材的平直度的标准值在标准(例如,DIN 10051)中规定,并且对于热轧带材在该引言中描述的厚度范围其值为从20到30 I单位。
难以达到标准平直度值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用于铸轧中间产品所选择的制造方法的高生产速度。在生产过程中金属带材以极度的宽/厚比、以非常高的固化速率直接制造,虽然为了实现所希望的热轧带材最终的厚度,这省去大量的轧辊型缝、与宽度无关的装置,但是考虑到金属池中非常大的扰动流条件,均匀的对流热传输,或在固化前(当形成坯壳时)液态金属温度限制在一定程度才是可能够的。当金属带材从铸轧辊之间的铸轧辊隙出现时,由于相对于平衡固线温度过冷却,这导致铸轧金属带材上的温度/宽度分布经受高达100%以上的波动,因此在铸轧带材中出现引起厚度不均匀性的内应力状态和蠕变性质。即便波动仅在30-40%的范围内,也会产生超出热轧带材标准之外的厚度不均匀性。
如果带材进入温度(金属带材进入该轧机的温度)在该金属带材的宽度上比较不均匀,或进入带材外形是未知的或波动的,那末铸轧金属带材的机内轧制也能够促使形成进一步的厚度不均匀性。由于不同的弹性性质或相对于轧制方向的横向辊隙外形不同,这导致在辊隙中变化的变形性质。
当它首先进入轧机时,该铸轧金属带材具有进入显微结构,其中具有在每个型缝中较少减少的铸轧结构转换成更微小颗粒的轧制显微结构,以便实现有利于相应的进一步加工步骤的材料性质。同时,在轧机上游的开始厚度小于10mm,优选小于6mm。以优选的较小的开始厚度,不能影响相关的带材外形没有任何平直度缺陷。而且,由铸轧操作和由任何氧化皮引起的金属带材的高粗造度导致加工辊的大量磨损。加工辊的这种磨损现象引起带材边缘区的尺寸增大并导致带材的外形缺陷。由于这个原因,除了带材厚度和温度高低,磨损现象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该带材、带材的外形和热分布。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所述的这些缺点,并且提出一种方法和装置,利用它可以在连续制造过程中直接由熔融金属开始并且铸轧厚度小于10mm地制造高质量的热轧金属带材,其特别是在所希望的平直度公差方面具有的特性与利用相应现有技术的轧制装置由铸轧厚度为40~300mm的带坯连铸薄板坯制造热轧金属带材特别是带钢过程中能够实现的平直度公差相当。
高质量的热轧金属带材的可比较的性质分布具体包括·产生的金属带材的均匀性,特别是金属带材在横向和纵向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性质,·实现与对于热轧带材当前规定的并且在实际中能够实现的值相似的平直度,并且即使在通过冷带材生产线之后也能够实现,·接近常规生产方法中能够到达的表面外观和粗造度值,·与其他表面处理或成形加工步骤相关的具有几何要求的柔顺性。
在开始所述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类型的加工中,这个目的通过这样的事实实现,即在移动的金属带材上进行平直度的测量,而来自该平直度测量的平直度测量值用于针对性地影响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生,即或者在两个铸轧辊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金属带材的期间,或者用控制电路或可选地用手动干预在机内厚度减小的期间。平直度测量沿在由至少一个铸轧辊构成的铸轧装置和储存装置之间的路径,在与该带运行方向交叉的平面内进行。
金属带材的机内厚度减小在至少单机轧制装置中在至少一个变形步骤中进行,而平直度测量在至少一个这种变形步骤之前或之后进行,优选在紧接第一变形步骤之后进行。
根据优选实施例,该平直度测量通过在与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确定在该金属带材中的应力分布进行。
来自平直度测量的该测量值用于影响轧制装置的至少一个轧机的辊隙是有利的。在中心处理单元处理过的该测量的平直度值用于闭环回路平直度控制,其中,轧机的部件或安装在该轧机直接上游的装置用于影响该辊隙和/或该金属带材可变化的状态。
该轧机中辊隙通过至少一个下述措施影响·工作轧辊弯曲·工作轧辊位移·至少轧辊辊筒或工作轧辊的区域热影响。
同样,来自平直度测量的测量值能够用于至少区域热影响该金属带材。
用平直度测量值产生用于平直度控制电路的信号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来自平直度测量的平直度测量值影响至少一个铸轧辊的表面形状。
除了平直度测量之外,对制造的热轧带材的平直度公差的改善这样实现,即在至少在该轧制装置之前或之后,在与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确定该带材的温度分布,并且该测量的温度分布用于针对性地影响该热轧带材的平直度。
如果在与该金属带材的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在金属带材中的温度分布依赖于测量的温度分布而分段地受到影响,那么,发生在纵向取向的区域中的在热轧带材上的局部温度偏移能够特别地受影响。比较独立地控制的冷却区或加热区与该带材运行方向交叉地设置,在该铸轧金属带材能够控制较好的温度分布。
使金属带材的平直度更加均匀的另一种方式包括,在与该金属带材的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附加地测量厚度轮廓,并且利用该测量的厚度轮廓针对性地影响该热轧带材的平直度。
优选,本发明用于根据特别是竖直的双辊铸轧加工的金属带材制造中,其中,用于记录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测量值的平直度测量装置设置在该铸轧装置和储存装置之间,并且该平直度测量装置被给予用于记录并转换确定的该平直度测量值的分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用于连续制造薄金属带材特别是热轧带钢的设备实现,该金属带材直接用熔融金属制造并且厚度小于10mm,该装置具有设置在下游的至少单机轧制装置,并具有用于储存该轧制的带材储存装置,其中用于记录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测量值的平直度测量装置设置在该铸轧装置和该储存装置之间,并且该平直度测量装置被给予用于记录并转换该平直度测量值的分析装置。
有利的是,用于记录该平直度测量值的平直度测量装置设置在与该金属带材的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
优选地,该平直度测量装置设置在至少单机轧制装置的轧机的上游或下游。在多机辊轧机系列的情况下,该平直度记录装置设置在第一轧机的上游,或优选设置在其下游。
该平直度测量可以利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各种平直度测量装置进行。通常这种类型的测量装置用于从冷轧带材生产中确定平直度值,因此考虑到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对于在轧制温度下的热轧的特殊应用,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对于热区的平直度测量,优选,该平直度测量装置用平直度测量辊、用于光学形状记录的装置、和用于记录带材表面性质中的其他不均匀性的装置构成。在利用平直度测量辊的平直度测量的情况下,金属带材通常在带材张力下,在该分析装置中分析测量结果期间要考虑到该张力。在金属带材光学形状记录的情况下,如果想要得到很好的测量结果,该金属带材不应处在带材张力状态下。在常规冷轧和热轧装置中使用的平直度测量装置从DE 3721 746 A1、US 6,606,919 B2、US 2002/0178840 A1以及US 2002/0080851A1中已经知道,在这些文献中已经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结构。
该分析装置优选地是中央计算单元,其经由传输控制变量的信号线连接于用于影响该轧机中的辊隙的至少下一个述调节装置-用于使工作辊弯曲的弯曲装置,-工作辊位移装置,-用于区域地直接或间接热影响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用于至少区域地热影响金属带材的加热/冷却装置。
作为一种选择或附加,该分析装置经由信号线连接于至少一个下述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用于影响至少一个铸轧辊的表面形状-用于区域地直接或间接热影响铸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用于施加径向作用变形力的在铸轧辊处的优选可液压操作的变形装置,
-用于在铸轧辊辊筒上区域地影响坯壳固化条件的气体吹洗装置,-用于用涂覆剂区域地涂覆该涂覆铸轧辊辊筒的涂覆装置,该涂覆剂影响热传输或成核密度,以便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用于区域地清洁该铸轧辊辊筒的清洁装置,以便在铸轧辊辊筒处区域地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
为了在非常窄的公差范围内获得平直度值,在与该金属带材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在该轧制装置的至少一个轧机的前面或后面,附加设置用于记录该金属带材的温度分布的温度测量装置,并且该温度测量装置被给予用于记录并转换该测量值的分析装置。优选地,这个温度测量应当紧靠在第一轧机的之前进行,以便尽可能精确地重现该辊隙的特性。
有利的是,该温度测量装置设置在该轧制装置的上游,并且该分析装置经由用于传输控制变量的信号线连接于带材加热装置或带材冷却装置,以便使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使热轧带材上的平直度偏差最小化的另一种可能的方法包括在这样一个事实中,即用于确定带材厚度轮廓的带材厚度轮廓测量装置设置在与该金属带材的传输送方向交叉的平面内,并且该带材厚度测量装置被给予用于记录并转换该测量值的分析装置。
该分析装置经由用于传输控制变量的信号线连接于用于影响该轧机中的带材厚度轮廓的至少一个下述调节装置-工作辊调节装置;-用于使工作辊弯曲的弯曲装置;-工作辊位移装置;-用于区域地直接或间接热影响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
而且,该分析装置可以经由信号线单个地连接于至少一股线束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用于通过该至少一个铸轧辊影响该带材厚度轮廓-工作辊调节装置;-用于区域地热影响该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用于施加径向作用的变形力的在铸轧辊处的优选可液压操作的变形装置,-用于在铸轧辊辊筒上区域地影响坯壳固化条件的气体吹洗装置,-用于用涂覆剂区域地涂覆该涂覆辊筒的涂覆装置,该涂覆剂影响热传输或成核密度,以便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用于区域地清洁该铸轧辊辊筒的清洁装置,用于在铸轧辊辊筒处区域地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
该平直度测量的测量结果,或可选地沿着生产线的多个平直度测量的测量结果,可以专用于针对性地影响至少一个轧机中的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或者专用于铸轧装置中,或者可选地用于这两种装置的结合中。此外,通过相关的装置,例如带材加热装置,也能够影响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
优选地,该铸轧装置根据本发明构造成进行双辊铸轧工艺,并且包括两个以旋转方式驱动的铸轧辊和两个侧板,它们一起构成用于容纳熔融金属的熔融空间,和用于形成铸轧金属带材横截面形式的铸轧间隙。
在半工业的试验装置中执行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刚刚进行几次试验之后就已经设法减少平直度的偏差达50%。


从下面参考附图的描述中显出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特征,该附图示出非限制性示范的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薄热轧带材的制造设备,该设备具有包括平直度测量装置的双辊铸轧装置和单机轧制装置;
图2示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薄热轧带材的制造设备,该设备具有包括平直度测量装置的双辊铸轧装置和多机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以示意性纵截面示出用于制造热轧带钢的设备的两个实施例,其包括该设备的主要部件,以及用于在对于薄热轧带材的常见平直度公差范围内制造该薄热轧带材的测量和调节装置。当用于制造非铁金属带材时该设备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在双辊铸轧装置1中,熔融钢输入熔融空间4,该熔融空间4由两个内部冷却(内冷)的反向旋转的铸轧辊2和端侧定位于该铸轧辊的两个侧板3构成,具有预定横截面形式的铸轧带钢5从由该铸轧辊2和侧板3形成的铸轧间隙竖直地向下输出。在带钢转向成水平输送方向之后,该铸轧带钢在轧制装置6中经历厚度减小以及显微结构改变,然后输送到储存装置7。根据钢质量、铸轧厚度和热轧带的最终厚度,该轧制装置6构造成单机轧制装置8(图1),例如用于制造具有低质量要求的带钢,或作为多机轧辊机系列9(图2),例如用于制造高质量等级钢,其中厚度较大地减小并且对表面质量和变形性质提出特殊要求。该储存装置7包括用于将热轧带材卷绕成卷的卷绕机并且也可以结合在卷绕炉中。用于在卷绕期间调节带材张力的带材驱动器10和带材剪断机安装在该储存装置的上游。
为了在第一轧机的上游设置恒定的轧制温度,该带钢通过安装在该第一轧机11上游的带材加热装置12,并且该带材加热装置12可以包括冷却装置。该带材加热装置12能够与该带材的运行方向交叉地区域地影响该带钢的温度,例如,如果在该区域发生过分冷却则增加该带材边缘的加热。为了控制该带材加热装置12用于在与带材运行方向交叉的平面内将连续地记录多个区域的带材温度的温度测量装置13安装在该第一轧机11的直接上游。利用带材驱动器14,带钢在带材张力状态下保持在带材加热装置12中并直至该第一轧机11,如果需要,还可以在此定中心。在带材离开双辊铸轧装置时带材厚度轮廓测量装置15测量该铸轧带钢的带材厚度,预先设置的这个带材厚度用于铸轧辊控制装置16或根据该测量结果进行校正。
用于在与带材运行方向交叉的平面内记录该带钢上的平直度分布的平直度测量装置18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设置在该第一并且唯一的轧机11下游很短的距离,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在该第一轧机11下游很短的距离。平直度的偏差起因于该带材宽度上的厚度偏差或者该带材的波度。平直度测量装置18包括适合用于高温的平直度测量辊19。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的平直度测量辊19详细地公开在US6,606,919 B2中。用于确定平直度偏差的相应的测量方法公开在US2002/0178840 A1中,并且也能够用于本发明。确定的测量值被输送给分析装置20,该分析装置由中央计算单元(CPU)构成,其中该测量信号被分析并且反作用于该平直度偏差的控制信号传输给该第一轧机11的调节装置21和/或该双辊铸轧装置1的调节装置22。
该第一轧机的可能的调节装置21是作为具有常规轧机的标准得到的装置。该调节装置21可以包括用于使例如圆柱形工作或支撑辊这样的工作辊弯曲的弯曲装置,或者用于使成型工作或支撑辊轴向位移的工作辊位移装置。还有,用于区域地热影响该工作辊的滚筒的加热和冷却装置也构成可能的调节装置。
在子区域中,在双辊铸轧装置中形成该带钢时,在带钢上已经发生平直度偏差或厚度偏差。在较小带材铸轧厚度的情况,这些偏差不再能够或仅仅其小部分能够通过随后的轧制过程被消除。具体说,在形成带钢时产生的该厚度轮廓偏差在轧制过程中能够导致平直度偏差。因此有利的是,在带材外形形成中利用直接在该双辊铸轧装置1上的调节装置22,根据测量的平直度值进行干预。用于影响在双辊铸轧装置处的该铸轧辊的表面外形的可能的调节装置22包括用于区域地直接或间接热影响该铸轧辊辊筒的外部形状的加热和/或冷却装置;优选用于对铸轧辊外表面施加径向作用的变形力的在铸轧辊处的可液压操作的变形装置;用于在铸轧辊辊筒上区域地影响坯壳固化条件的气体吹洗装置;用于用涂覆剂区域地涂覆该涂覆辊筒的涂覆装置,该涂覆剂影响热传输或成核密度,以便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或者可选地,用于区域地清洁该铸轧辊辊筒的清洁装置,以便在铸轧辊辊筒处区域地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
用于使平直度偏差最小化的有利的控制可以在于,监控和影响在双辊铸轧装置中的铸轧过程中的外形形成和在第一轧机的第一轧辊缝型中的外形形成或外形改变。这借助于在分析装置中合适的分析,或通过包括在第一轧机的上游的其他的平直度测量装置能够进行。
除了平直度值之外,由温度测量装置13、13a、13b记录的在带材宽度上的温度分布,和用带材厚度轮廓测量装置15、15a记录的带材厚度轮廓可以输入到该分析装置的数学模型中,以便该数学模型得出最佳控制策略并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该铸轧金属带材的温度分布在该带材刚刚形成之后能够用温度测量装置13b立即记录,该温度测量装置13b设置在该两个铸轧辊2之下的一定距离处。这个温度分布可以得到对于在铸轧辊的辊筒上形成坯壳以及此时占主导地位的固化或温度条件的结论。考虑到这个温度条件当分析平直度测量值时使得能够产生更加精确地与带材形成条件匹配的控制变量,特别是在用于控制该双辊铸轧装置的调节装置22中。
在结合竖直双辊铸轧装置已经描述的措施同样能够用于单辊铸轧装置。优选,用于调节自由带材表面的平滑轧辊赋予该单辊铸轧装置,并且用于影响该平直度的该调节装置能够赋予该铸轧辊和该平滑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连续制造薄金属带材特别是热轧带钢的方法,该金属带材直接用熔融金属制造并且在铸轧过程之后薄带连铸厚度小于10mm,其中-熔融金属施加于至少一个旋转铸轧辊的外表面并形成金属带材,-该金属带材以铸轧速率输送,用于机内厚度减小,并且-然后该金属带材输送给储存装置并储存在该储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移动的金属带材上进行平直度测量,和-该平直度测量的测量值用于针对性地影响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带材的机内厚度减小在至少单机轧制装置中在至少一个变形步骤中进行,并且该平直度测量在至少一个变形步骤之前或之后进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平直度测量在该第一或唯一的变形步骤之后立即进行。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平直度测量通过在与该传送方向交叉的平面内确定该金属带材中的应力分布来进行。
5.如前述权利要求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平直度测量的平直度测量值用于影响在该铸轧装置的至少一个轧机中的辊隙。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轧机中的辊隙的影响通过以下至少一个措施进行-工作辊弯曲,-工作辊位移,-该轧辊辊筒的至少区域热影响,-该工作辊的至少区域热影响,-该金属带材的至少区域热影响。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平直度测量的平直度测量值用于影响该铸轧辊的表面外形。
8.如前述权利要求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该金属带材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紧挨在该轧制设备之前或之后确定该金属带材的温度分布,并且该测量的温度分布用于针对性地影响该热轧带材的平直度。
9.如前述权利要求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该金属带材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该金属带材中的温度分布依赖于测量的温度分布而分段地受到影响。
10.如述权利要求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该金属带材传输方向横向的平面内测量该金属带材厚度轮廓,并且该测量的带材厚度轮廓用于针对性地影响该热轧带材的平直度。
11.如前述权利要求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铸轧方法作为竖直双辊铸轧方法执行,-其中熔融金属输入由旋转的铸轧辊和侧板限定的熔融空间,-熔融金属在该铸轧辊的外表面上随动地以坯壳形式连续固化,-这些坯壳在该铸轧辊之间的最窄的横截面处连接成为至少基本上完全固化的金属带材,-该金属带材以该铸轧辊之间的铸轧速度输出。
12.一种用于连续制造薄金属带材特别是热轧带钢的设备,该金属带材直接用熔融金属制造并且带材厚度小于10mm,该设备具有铸轧装置,具有设置在下游的至少单机轧制设备,并且具有用于储存该轧制的金属带材的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铸轧装置和储存装置(7)之间设置用于记录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测量值的平直度测量装置(18),并且该平直度测量装置被给予用于记录并转换该平直度测量值的分析装置(20)。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记录该平直度测量值的平直度测量装置(18)设置在一个与该金属带材的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平直度测量装置(18)设置在至少单机轧制装置(8,9)的轧机(11)的上游或下游。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平直度测量装置(18)由平直度测量辊(19)、用于光学形状记录的装置或用于记录带材表面性质中的其他不均匀性的装置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分析装置(20)经由传输控制变量的信号线连接于用于影响该轧机中的辊隙的下述调节装置(21)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使工作辊弯曲的弯曲装置,-工作辊位移装置,-用于区域热影响该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用于至少区域热影响该金属带材的加热/冷却装置。
17.如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分析装置(20)经由信号线连接于用于影响该铸轧辊(2)的表面形状的下述调节装置(22)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区域地热影响该铸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用于施加径向作用的变形力的在铸轧辊处的优选可液压操作的变形装置,-用于在铸轧辊辊筒上区域地影响坯壳固化条件的气体吹洗装置,-用于用涂覆剂区域地涂覆该涂覆铸轧辊辊筒的涂覆装置,该涂覆剂影响热传输或成核密度,以便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用于区域地清洁该铸轧辊辊筒的清洁装置,以便在铸轧辊辊筒上区域地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
18.如权利要求12至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与该金属带材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用于记录该金属带材的温度分布的温度测量装置(13、13a、13b)至少设置在该轧制装置(8,9)的至少一个轧机前面或后面,这种温度测量装置被给予用于记录并转换该测量值的分析装置(20)。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温度测量装置(13、13b)设置在该轧制装置的上游,并且经由用于传输控制变量的信号线连接于带材加热装置(12)或带材冷却装置,以便均匀温度分布。
20.如权利要求12至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确定该带材厚度轮廓的带材厚度轮廓测量装置(15,15a)设置在与该金属带材传输方向交叉的平面内,并且该带材厚度轮廓测量装置被给予用于记录并转换该测量值的分析装置(20)。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分析装置(20)经由用于传输控制变量的信号线连接于用于影响该轧机中的带材厚度轮廓的下述调节装置(21)中的至少一个-工作辊调节装置,-用于使工作辊弯曲的弯曲装置,-工作辊位移装置,-用于区域地热影响该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分析装置(20)经由信号线连接于用于利用该铸轧辊影响带材厚度轮廓的下述调节装置(21)中的至少一个-铸轧辊调节装置,-用于区域地热影响该铸轧辊辊筒的加热/冷却装置,-用于施加径向作用的变形力且在铸轧辊处的优选可液压操作的变形装置,-用于在铸轧辊辊筒上区域地影响坯壳固化条件的气体吹洗装置,-用于用涂覆剂区域地涂覆该涂覆铸轧辊辊筒的涂覆装置,该涂覆剂影响热传输或成核密度,以便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用于区域地清洁该铸轧辊辊筒的清洁装置,以便在铸轧辊辊筒上区域地影响该坯壳的固化条件。
23.如权利要求12至2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铸轧辊装置包括两个旋转驱动的铸轧辊和两个侧板,它们一起形成用于容纳熔融金属的熔融空间和用于形成铸轧金属带材的横截面形式的辊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续制造薄金属带材特别是热轧带钢的方法,其中该薄金属带材直接由熔融金属制造并且在铸轧加工之后的薄带连铸厚度小于10mm,其中为了机内厚度减小该金属带材被输送,并且然后输送给储存装置。为了在连续制造过程中,直接从熔融金属得到带材厚度较小的高质量的热轧金属带材,该金属带材具有可与在从连续铸轧薄板坯或板坯的热轧金属带材(其中铸轧厚度为40和300mm之间)的制造中当前能够实现的平直度公差相比较的平直度公差,根据本发明提出,在移动的金属带材上进行平直度测量,并且该平直度测量结果用于针对性地影响该金属带材的平直度。
文档编号B21B37/28GK101039762SQ200580035162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3日
发明者安德鲁斯·弗里克, 安德鲁斯·施魏格霍费尔, 马库斯·布鲁迈尔, 杰拉尔德·霍恩比希勒, 热拉尔德·埃克施托费尔 申请人:西门子Vai金属技术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