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力线杆残留拉线棒套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133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压电力线杆残留拉线棒套丝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线杆拉线棒的修复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压电力线杆残留拉 线棒套丝器。二、 背景技术-目前,高压电力线杆一般由拉线固定,拉线的上端固定在电线杆的顶部,下端连 接拉线棒(拉线棒是直径为lcm—3cm,长为150cm—300cm的铁棒,水平地面以上部 分30cm—150cm,地面以下有120cm—250cm),拉线棒的下端与深埋在地面深处的水 泥拉线礅固定连接,从而将电线杆固定。虽然在正常工作时间由专职工人定期查线, 但是拉线棒从水平地面以上部分在现场还是经常被盗或者被破坏,破坏者通常将拉线 棒从水平地面处剪断或锯断,并将水平地面以上部分至拉线部分拆除,造成了巨大的 安全隐患。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修复, 一种是挖大坑更换拉线棒;另一种是对残留地面的 拉线棒顶端套丝,将其加工成螺杆,再将内腔带有螺纹的管状连接器旋转拧紧在上述 螺杆上,最后将更换好的拉线穿过管状连接器上的拉环,使电线杆拉线棒和拉线恢复 到原工作状态。上述提到的套丝采用的工具由套丝主体、钣牙和旋转长柄组成,其存在以下问题一 是在现场应用中,由于旋转长柄的工作半径较大,且残留拉线棒与水平地面呈一定的角度, 因此需要在被破坏的拉线棒处挖直径较大的坑,才能对拉线棒套丝;二是在套丝过程中没有稳定套丝器和拉线棒的装置,使套丝器从拉线棒顶端滑落,导致套丝失败。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设计有固定管,且省 略旋转长柄,从而不需要在被破坏的拉线棒处挖直径较大的坑,就可以实现套丝的高压电 力线杆残留拉线棒套丝器。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套丝主体(4)、固定管(5)和固定销(6),套丝主体(4)内 固定可以套丝的钣牙(7),固定管(5)与套丝主体固定连接,固定管的外表面为多棱体 结构,内径与拉线棒的直径相适应。通过固定销(6)将钣牙(7)固定在套丝主体(4)内,并可以根据不同拉线棒的直 径更换不同型号的钣牙。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将残留的拉线棒找到,然后将本实用新型套丝,由于设计有固定管, 一方面可以起固定稳定拉线棒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扳手旋转固定管 的外表面上的多棱体,即可实现旋转本实用新型套丝,达到不需要在被破坏的拉线棒处挖 直径较大的坑就可以实现套丝的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管状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五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套丝主体(4)、固定管(5)和固定销(6),套丝主体(4)内 固定可以套丝的钣牙(7),固定管(5)与套丝主体固定连接,固定管的外表面为多棱体 结构,可以为两棱以上,便于用扳手旋转,固定管的内径与拉线棒的直径相适应。由于 固定管(5)内径与拉线棒的直径相适应,在套丝的时候可起到稳定拉线棒和套丝器的作 用,用扳手等工具旋转固定管外表面的多棱体结构即可对拉线棒套丝。另外,通过固定 销(6)将钣牙(7)固定在套丝主体(4)内,并可以针对根据不同拉线棒的直径更换不 同型号的钣牙。原残留拉线棒顶端经套丝器套丝后,被加工成标准螺杆,然后将管状连 接器(内腔带螺纹)拧紧在上述加工好的螺杆上,最后将更换好的拉线穿过管状连接器 上的拉环,使电线杆拉线棒和拉线恢复到原工作状态。其中,管状连接器的结构如下参照附图3,由工具主体1和拉环2组成,所述的工 具主体为圆形管体,管体的内腔设有螺纹3;所述的拉环2连接在工具主体1的顶端。所 述的拉环可以是固定连接在工具主体的顶端,也可以是活动联接在工具主体的顶端,所 述的拉环不仅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圆环结构,还可以是三角结构或者方形结构或者 多角结构等等。
权利要求1、一种高压电力线杆残留拉线棒套丝器,其特征是包括套丝主体(4)、固定管(5)和固定销(6),套丝主体(4)内固定可以套丝的钣牙(7),固定管(5)与套丝主体固定连接,固定管(5)的外表面为多棱体结构,内径与拉线棒的直径相适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力线杆残留拉线棒套丝器,其特征是通过固定销 (6)将钣牙(7)固定在套丝主体(4)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线杆拉线棒的修复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压电力线杆残留拉线棒套丝器。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套丝主体(4)、固定管(5)和固定销(6),套丝主体(4)内固定可以套丝的钣牙(7),固定管(5)与套丝主体固定连接,固定管的外表面为多棱体结构,内径与拉线棒的直径相适应。有益效果是首先将残留的拉线棒找到,然后将本实用新型套丝,由于设计有固定管,一方面可以起固定稳定拉线棒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扳手即可旋转本实用新型,从而不需要在被破坏的拉线棒处挖直径较大的坑就可以实现套丝,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B23G1/00GK201030459SQ20062000963
公开日2008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日
发明者杜正旺, 王海峰 申请人:王海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