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带牵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059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带牵引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拉动钢带向前移动的牵引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带牵引机包括机架,在该机架上活动支撑有两个钢制的轧辊,这两个轧辊上下并排布置,且两个轧辊分别带有一个齿轮,这一对齿轮相啮合,其中一个齿轮与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相啮合,该电机固设在所述机架上。使用钢带牵引机时,先让钢带穿过两个轧辊之间的间隙,再启动电机,此时两个轧辊发生相对转动,此时钢带与轧辊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牵引钢带向前移动。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钢带与轧辊的接触面积不够大,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不够,常常会发生不能正常向前牵引钢带的情况,如果想强行向前牵引钢带的话,一般会减小两个轧辊的间距,而这样不仅达不到牵引钢带向前移动的目的,而且还会将钢带压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牵引钢带向前移动的钢带牵引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钢带牵引机,在机架上活动支撑有第一、二轧辊,其中第一轧辊由机架上的电机带动,所述第二轧辊与第一轧辊并排设置,并靠近第一轧辊,其关键在于所述第二轧辊位于第一轧辊的后上方,并在该第一轧辊的后下方并排设置第三轧辊,该第三轧辊的两端活动支撑在所述机架上。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改变了第一、二轧辊的相对位置,并将第二轧辊设在第一轧辊的后上方,另外在第一轧辊的后下方并排设置第三轧辊。使用本牵引机牵引钢带时,钢带穿过第一、二轧辊之间的间隙后,包绕在第一轧辊前部的外圆面上,然后向后延伸,并包绕在第三轧辊上部的外圆面上,最后从第三轧辊下部的外圆面向前延伸,这样钢带在三个轧辊之间就形成“S”形;此时启动电机,在电机的带动下第一轧辊发生自转,从而牵引钢带向前移动。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使钢带与轧辊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大, 进而增大相互作用的摩擦力,从而能够可靠牵引钢带向前移动,结构简单,构思巧妙,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所述第一、二、三轧辊的外圆面均设有橡胶涂层,以上结构一方面能通过增大摩擦系数来增大摩擦力,另一方面又可有效避免将钢带压坏。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使钢带与轧辊的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都有效增大,进而增大相互作用的摩擦力,该增大的摩擦力能够可靠地牵引钢带向前移动,结构简单,构思巧妙,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0009]图2是第一、二、三轧辊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机架1、第一轧辊2、第二轧辊3、电机4、第三轧辊5 和橡胶涂层6构成,其中机架1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在上述机架1上并排设置三个轧辊,各轧辊的两端均分别与机架1形成活动支撑关系,其中第一轧辊2为现有结构,而第二轧辊3位于该第一轧辊2的后上方,并靠近第一轧辊2。为了带动本牵引机工作,特在机架1上设置电机4,该电机4能够带动上述第一轧辊2自转,至于电机4与第一轧辊2的连接、传动结构为现有通用技术,在此不作赘述。同时,所述第三轧辊5位于第一轧辊2的后下方。作为优化,所述第一轧辊2、第二轧辊3和第三轧辊5的外圆面均设有橡胶涂层6。使用本牵引机牵引钢带时,钢带7穿过第一、二轧辊2、3之间的间隙后,包绕在第一轧辊2前部的外圆面上,然后向后延伸,并包绕在第三轧辊5上部的外圆面上,最后从第三轧辊5下部的外圆面向前延伸,这样钢带7在三个轧辊之间就形成“S”形。在电机4的带动下,第一轧辊2发生自转,从而牵引钢带7向前移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钢带牵引机,在机架(1)上活动支撑有第一、二轧辊(2、3),其中第一轧辊(2)由机架(1)上的电机(4)带动,所述第二轧辊(3)与第一轧辊(2)并排设置,并靠近第一轧辊 (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轧辊(3)位于第一轧辊(2)的后上方,并在该第一轧辊(2)的后下方并排设置第三轧辊(5),该第三轧辊(5)的两端活动支撑在所述机架(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带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三轧辊(2、3、5)的外圆面均设有橡胶涂层(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带牵引机,在机架上活动支撑有第一、二轧辊,其中第一轧辊由机架上的电机带动,所述第二轧辊与第一轧辊并排设置,并靠近第一轧辊,所述第二轧辊位于第一轧辊的后上方,并在该第一轧辊的后下方并排设置第三轧辊,该第三轧辊的两端活动支撑在所述机架上。本实用新型能使钢带与轧辊的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都有效增大,进而增大相互作用的摩擦力,该增大的摩擦力能够可靠地牵引钢带向前移动,结构简单,构思巧妙,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
文档编号B21B39/00GK202114072SQ20112019381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0日
发明者陈明友 申请人:陈明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