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辊缝同步调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轧钢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多种轧机或矫直机的新型辊缝同步调整系统。
背景技术:
板带轧机、带材铸轧机、型钢轧机、钢板矫直机、钢管两辊连轧管机和两辊定减径机的辊缝压下系统有手动压下、电动压下、液压压下以及电动、液压联合压下四种调整方式。电动、液压联合压下是前述设备最常用的一种压下装置,但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精度要求和快速响应要求。目前采用的电动、液压联合压下系统来控制辊缝,都是采用左右液压缸分别控制左右压下螺丝各自压下,同步性完全依赖于液压系统的同步性,不仅系统复杂,可靠性差,影响带钢厚度不均质量,影响矫直过程板形或钢管壁厚不均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辊缝同步调整系统,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如图I至图3所示,其构造包括机架、轧辊系统及由电动机带动蜗杆蜗轮,再带动压下螺丝移动,进而推动前轴承座及轧辊移动的辊缝同步调整系统, 所述的辊缝同步调整系统的构造特征是如图I至图3所示,与左右压下螺丝12、12'相配合的左右压下螺母11、1Γ的前端分别装有左右轴向止推滚动轴承7、7',其外部分别安装有左右径向滚动轴承8、V,左右压下螺丝12、12^的后端分别与安装前轧辊16的左右前轴承座15、15^相接触,左右压下螺丝12、12^的另一端在左右蜗轮1、Γ的中心孔中可轴向滑动、周向固定,安装有后轧辊W的左右后轴承座13、13'与左右前轴承座15、15'之间分别安装有左右压缩弹簧14、14',在机架中间位置安装有其轴线与左右压下螺丝12、 12'轴线相垂直的伺服液压油缸18,伺服液压油缸18的活塞杆前段与双面齿条19为刚性连接,双面齿条19的左右分别与左右扇形齿17、17'啮合,左右扇形齿17、17'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压下螺母11、11,固定连接,双面齿条19的另一端在机架上的滑道5内移动,并通过压缩弹簧3与机架相连接。本发明所述的辊缝精调系统安装在钢板矫直机机架上即能用于矫直辊缝的调节。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I、采用先通过左右电动机同步驱动粗调辊缝,再利用伺服液压油缸进行同步精确调整辊缝,实现双精度调节辊缝,可快捷、准确的调节辊缝达到要求值。既满足控制精度,又能快速压下,可使轧机、带钢铸轧机、钢板矫直机和其它钢管轧机稳定的工作。2、采用可以实现自锁的蜗杆传动,可使压下螺母轴向固定、周向可转动,通过伺服液压油缸联接的双面齿条、扇形齿轮可阻止螺母转动。分别可实现粗调和精调,两者虽机械并联耦合,但动作衔接协调、互无干涉。3、采用一个伺服液压油缸带动双面齿条往复运动,左右扇形齿轮同时转动两侧的压下螺母(只做转动,不做轴向移动),由压下螺母带动压下螺丝做轴向移动,实现同步精调辊缝,提高了可靠性,简化了系统,保证了精度,降低了成本。4、双面齿条下面装设了消除间隙的压缩弹簧装置,有效地消除了左右扇形齿和双面齿条之间的间隙,提高了同步调整辊缝的精度。
图I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向视图。图3是与压下螺丝相关联的结构图。图中1、广-左右蜗轮,2、2'-左右蜗杆,3-压缩弹簧,4、4'-左右联轴器, 5-滑道,6、6'-左右电动机,7、7'-左右轴向止推滚动轴承,8、8'-左右径向滚动轴承,
9、9'-左右机架,10、10'-左右法兰压盖,11、11'-左右压下螺母,12、12'-左右压下螺丝,13、13'-左右后轴承座,14、14'-左右压缩弹簧,15、15'-左右前轴承座,16、 16'-前后轧辊,17、17'-左右扇形齿,18-伺服液压油缸,19-双面齿条,20、20'-左右支撑套,21-离合器,22-滑动环。
具体实施例方式辊缝进行粗调时,通过伺服液压油缸18控制双面齿条19和左右扇形齿轮17、 17',使左右压下螺母11、1Γ保持不动;左右电动机6W通过左右蜗轮蜗杆1、2和Γ、 2'带动左右压下螺丝12、12^转动,推动左右前轴承座15、15^实现辊缝压进,左右前轴承座返回时,左右压下螺丝12、12'在伺服液压油缸18的反向运动下让位,靠左右弹簧14、 14'推回,使辊缝增大。辊缝进行精调时,左右蜗轮蜗杆1、2和I'、2'自锁,使左右压下螺丝12、12'周向固定,通过伺服液压油缸19的活塞杆连接的双面齿条19同步带动左右扇形齿轮17、17',使左右压下螺母11、1Γ转动,带动左右压下螺丝12、12'做轴向移动,实现精调辊缝。本发明结构可适用于板带轧机、型钢轧机、带钢铸轧机、钢板矫直机、钢管两辊连轧管机和两辊定减径机的辊缝调整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辊缝同步调整系统,其结构包括机架、轧辊系统及由电动机带动蜗杆蜗轮、 再带动压下螺丝移动,进而推动前轴承座及轧辊移动的辊缝调整系统,所述的辊缝调整系统的构造特征是与左右压下螺丝(12、12')相配合的左右压下螺母(11、1广)的前端分别装有左右轴向止推滚动轴承(J、r ),其外部分别安装有左右径向滚动轴承(8、8'),左右压下螺丝(12、12')的后端分别与安装前轧辊(16)的左右前轴承座(15、15')相接触, 左右压下螺丝(12、12')的另一端在左右蜗轮(1、Γ )中心孔中可轴向移动、周向固定, 安装有后轧辊)的左右后轴承座(13、13')与左右前轴承座(15、15')之间分别安装有左右压缩弹簧(14、14'),在机架中间位置安装有其轴线与左右压下螺丝(12、12') 轴线相垂直的伺服液压油缸(18),伺服液压油缸(18)的活塞杆前段与双面齿条(19)为刚性连接,双面齿条(19)的左右分别与左右扇形齿(17、17')啮合,左右扇形齿(17、17') 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压下螺母(11、11')固定连接,双面齿条(19)的另一端在机架上的滑道(5)内移动,并通过压缩弹簧(3)与机架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新型辊缝同步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其安装在钢板矫直机的机架上,用于矫直辊缝的调整。
全文摘要
一种新型辊缝同步调整系统,属于轧钢机械技术领域,结构特征是包括机架、轧辊系统、由电机驱动蜗杆蜗轮、再带动压下螺丝移动,进而推动前轴承座及前轧辊移动的辊缝调整系统。辊缝调整系统的结构特征是与左右压下螺丝相配合的左右压下螺母的上端装有轴向止推滚动轴承,其外部装有径向滚动轴承,压下螺丝的下端与左右前轴承座相接触,另一端在蜗轮中心孔中轴向移动、周向固定,轴承座间安有压缩弹簧,在机架中间安有其轴线垂直左右压下螺丝的伺服液压油缸,双面齿条与左右扇形齿啮合,左右扇形齿分别与左右压下螺母相连接,双面齿条的下端在滑道内移动,并通过压缩弹簧与机架相连接。优点是构造简单可靠、调节辊缝快捷、同步精确度高。
文档编号B21B31/20GK102601121SQ20121005296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于永水, 任志峰, 孙尧, 孙斌煜, 宁宏军, 宋明娟, 张洪, 张芳萍, 徐绍明, 杨和威, 杨小容, 许春园 申请人: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