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带轧辊预加载装置的非倾斜工作轧辊的轧制机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109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具有带轧辊预加载装置的非倾斜工作轧辊的轧制机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轧制机架包括四个支撑柱(2);两个具有倾斜轧制轴线的圆锥轧制轧辊,该轧制轧辊互相倾斜并且被固定至两个轧辊支承座(6、7);四个位于下部轧辊支承座(7)的下方的千斤顶(24、26),用于在该轧辊支承座上施加预加载的力。四个千斤顶(20、21、22、23)被布置在上方,以在轧制过程中在上部轧辊支承座(6)上施加预加载的力。该机架还包括四个上部液压囊(((30、32、33、40、42、43)以及四个下部液压囊(37、46)、47),用于施加推力并控制上部(6)和下部(7)轧辊支承座以及工作轧辊的轧制位置。
【专利说明】具有带轧辊预加载装置的非倾斜工作轧辊的轧制机架发明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无缝管材的包括具有倾斜轴的工作轧辊的轧制机架。
[0002]现有技术水平
[0003]一般地,具有两个倾斜的工作轧辊轴线的轧机,且其中特别是用于在无缝管轧机中穿透圆坯料的现代穿孔机,提供机架或框架以及轧辊支承座,该机架或框架支撑在轧制过程中的材料变形所产生的载荷,该轧辊支承座支撑工作轧辊。目前的送料角的调节也被提供在两个工作轧辊之间,两个工作轧辊的倾斜的旋转轴线为互相倾斜的。
[0004]确实,为了允许多种产品在同一轧制机架中轧制,特别是多种直径的坯料,存在对调节送料角的实际的需求,送料角为由两个倾斜的轴线所形成的角,且关于轧制轴线而测量,以控制机器中所产生的扭矩和力。
[0005]不仅如此,现代轧机允许对工作轧辊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具体来说,这样的调节装置为机电的螺旋千斤顶,通过这样的调节装置,在工作轧辊之间产生的分离的力被释放在结构的端部。这些机电的螺旋千斤顶通常为两个,在数量上对应于每个工作轧辊,在特定情况下,四个螺旋千斤顶被应用。该螺旋千斤顶通常被组装在轧制机架的下部部分,被固定至机架结构,同时一般地将螺旋千斤顶组装在框架的运动部分上,该部分能够倾斜或偏移,以允许工作轧辊的替换和轧辊支承座的替换。
[0006]由于机架结构的正常的弹性,当工作轧辊在载荷下时,可能存在工作轧辊互相分离几个毫米,例如达到3至5毫米。由于与侧部导向系统的干涉,这种解决方案不可能总是通过调节预紧工作轧辊的机电的螺旋千斤顶而补偿。具体来说,当轧机机架具有圆盘导向件时,圆盘导向件需要被置于几乎接触工作轧辊的位置,且因此预紧会带来轧辊和圆盘之间接触和损坏的风险。不仅如此,在轧制工件头部和尾部的步骤(分离力被减小的两个步骤)中,由于分离力减小而引起的元件的弹性恢复而导致的结构的自动收紧,因此存在轧制截面变薄。
[0007]专利公开EP619150A描述了类似于上文描述的轧机的轧机,其中螺旋千斤顶被固定在结构上而组装,且其中用于替换工作轧辊对的轧辊支承座的拆卸是通过卡口紧固而获得的,且因此该轧制机架不像本领域现有的其他方案一样被装备有可动的盖。
[0008]发明概述
[0009]本发明的主要目标为制造具有确保轧辊的预加载的装置的圆锥形轧辊轧制机架。
[0010]本发明的另一个目标在于制造更便宜但具有更高刚度的结构的轧制机架。
[0011]本发明的另一个目标在于制造使其中的轧辊对可以更简单且更快速地替换的机架。
[0012]这些和其他目标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界定轧制轴线的轧制机架实现的,其中下述特征被提供:
[0013]具有纵轴的支撑结构,所述纵轴正交于所述轧制轴线;第一和第二工作轧辊,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作轧辊具有互相面对的周围表面并界定轧制通路,所述第一和第二轧辊具有倾斜的轧制轴线;第一和第二轧辊支承座,其中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工作轧辊且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二工作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机架提供了:
[0014]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千斤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千斤顶被布置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的远离所述轧制通路的第一表面上施加第一推力,
[0015]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千斤顶,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千斤顶被布置且被配置为以与所述第一推力相反的方向在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的远离所述轧制通路的表面上施加第二推力,
[0016]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hydraulic capsule),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被布置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的邻近所述轧制通路的表面上施加第三推力,并界定所述第一和第二轧辊支承座之间的相互的距离,
[0017]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囊,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囊被布置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的邻近所述轧制通路的表面上施加第四推力,并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合作地界定所述第一和第二轧辊支承座之间的相互的距离,
[0018]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轧辊支承座的位置的控制工具,所述控制工具被配置为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囊的位置和力,以及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千斤顶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千斤顶的力。
[0019]本发明的轧制机架提供液压囊的分别的间隙,其作用在两个上部和下部轧辊支承座上且被布置在一个轧辊支承座与另一个之间的内部空间中。该囊具有通过由适合的工具所进行的位置控制而界定轧辊支承座之间的距离的目的。该囊被置于两个轧辊支承座之间,并接近轧制轴线,工作轧辊之间的距离并不被整个机架结构的弹性变形(compliance)所影响,并因此在载荷下具有更少的弹性变形。不仅如此,替代了机电的螺旋千斤顶,存在以恒定的压力操作的液压千斤顶,且具有既不完全伸展也不完全收缩的杆件,这样以便吸收不同的结构变形,而不改变轧辊支承座的位置,该轧辊支承座仍然在为每个轧辊支承座提供的内部支撑囊上接触。有益地,该千斤顶与内部囊对立,并与其共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具有在框架上的卡口联接件系统的轧辊支承座的插入,还能够制造不具有上部可动的盖的机架框架。
[0020]在轧制机架中,多种装置还被有益地提供,这些装置涉及轧辊支承座和由机架伸出的插条的导向装置(被称为内部条形稳定器)的角度调节。该装置一般由组装在机架内的三个导向轧辊制成。
[0021]不仅如此,提出的方案允许在载荷下的轧辊的位置的调节,这是由于不具有当工作轧辊在载荷下时难以促动的机电的螺旋千斤顶,而机电的螺旋千斤顶由囊和液压千斤顶所替代。
[0022]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中,提到的问题通过一种用于组装前文所述的轧制机架的方法来解决,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23]a)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置于绕纵轴关于其预定的最终工作位置旋转角度δ 2的角位置,并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在纵轴的方向上在所述轧制机架结构的支撑结构内移位至在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处的邻接位置,
[0024]b)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绕纵轴旋转角度δ 2,使得每个叶瓣放置在分别的第一液压千斤顶处,并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布置在其工作位置,
[0025]c)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置于绕纵轴关于其预定的最终工作位置旋转角度δ I的角位置,并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在纵轴的方向上在所述轧制机架的支撑结构内移位至在所述第一液压囊处的邻接位置,
[0026]d)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绕纵轴旋转角度δ I,使得每个叶瓣放置在分别的第一囊处,并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放置在其工作位置。
[0027]由根据本发明的轧制机架结构带来的轧制操作的另一个优势为使得可能调节轧辊支承座之间的沿机架纵轴的距离,甚至在其在载荷下时(即当金属产品被轧制时)也可以调节。
[0028]从属权利要求涉及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通过对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带预加载装置的有倾斜轴线的圆锥形工作轧辊的轧制机架的优选但不排他的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楚,这些实施方式以非限制的示例的方式并通过附图的辅助而被示出,其中:
[0030]图1A示出本发明的轧制机架的轧制材料入口侧的轴测图;
[0031]图1B示出图1A中的轧制机架的轧制材料出口侧的轴测图;
[0032]图1C示出图1A中的轧制机架的材料入口侧的前视图;
[0033]图1D示出图1A中的轧制机架的箭头A方向的视图;
[0034]图2Α示出图1A中的轧制机架的部件的轴测图;
[0035]图2Β示出图1A中的轧制机架的部件的局部横截面轴测图;
[0036]图3Α示出图1A中的轧制机架的细部的轴测图;
[0037]图3Β示出图3Α中的细部在箭头G方向的视图;
[0038]图3C示出图1A中的轧制机架的另一个细部的轴测图;
[0039]图3D示出图3C中的细部在箭头A方向的视图;
[0040]图4示出图1D中的轧制机架在第一操作配置下沿平面C-C的截面;
[0041]图5示出图1D中的轧制机架在不同操作配置下沿平面C-C的截面;
[0042]图6示出图1D中的轧制机架在与前述操作配置不同的操作配置下沿平面C-C的截面;
[0043]图7示出图1C中的轧制机架沿平面D-D的截面;
[0044]图8示出图1C中的轧制机架沿平面E-E的截面;
[0045]图9示出图1C中的轧制机架在与图7中的操作配置不同的操作配置下沿平面D-D的截面;
[0046]图10示出图1C中的轧制机架在与图8中的操作配置不同的操作配置下沿平面E-E的截面。
[0047]图中的相同数字对应于相同的元件或部件。
[0048]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
[0049]特别地参考图1A至1D,轧制机架以其整体被示出,全面地用数字I表示,其包括框架或支撑结构,该框架或支撑结构具有被固定至地面的四个柱2、3、4、5,以及左肩81和右肩82。
[0050]布置在框架的下部的是具有左减小器83’的左圆盘导向件50的左移位框架84,以及具有右减小器83”的右圆盘导向件51的移位框架85。除了用于左圆盘导向件50的竖直阻挡元件90以及用于右圆盘导向件51的竖直阻挡元件91,还提供有用于左圆盘导向件50的水平阻挡元件86、87以及用于右圆盘导向件51的水平阻挡元件88、89。两个圆盘导向件50和51可以通过控制系统92调节,且在轧制过程中起到对管进行导向的作用。圆盘导向件50和51上的圆盘由电机驱动,虽然为了简洁的目的,图中没有示出电机。
[0051]机架I包括上部轧辊支承座6和下部轧辊支承座7,上部轧辊支承座6和下部轧辊支承座7布置在由四个柱2、3、4、5以及左肩81和右肩82所界定的空间中。上部圆锥形工作轧辊8被固定至上部轧辊支承座6,而下部圆锥形工作轧辊9被固定至下部轧辊支承座7。
[0052]机架I还包括四个具有两个活塞的上部液压千斤顶10、11、12、13以及分别的液压腔20、21、22、23,液压腔20、21、22、23与柱1、2、3和4集成为整体。其还包括由活塞14、15、
16、17以及分别的液压腔24、25、26、27形成的四个下部液压千斤顶,液压腔24、25、26、27与柱1、2、3和4集成为整体。上部液压千斤顶10、11、12、13在上部轧辊支承座6的上表面上施加向下的力,且液压千斤顶14、15、16、17抵着下部轧辊支承座7的下表面上施加向上的力。根据本发明,由液压千斤顶施加的力为恒定的,且具有没有完全抽取的活塞10、11、12、
13、14、15、16、17,以便允许对轧制过程中机架结构的弹性形变的吸收。
[0053]机架I还包括四个上部液压囊,每个上部液压囊包括分别的液压活塞和腔30、32、31、33、40、42、41、43。还提供有四个下部液压囊,每个下部液压囊包括分别的液压活塞和腔34、36、35、37、44、46、45、47。每个上部囊的活塞30、32、31、33邻接上部轧辊支承座6的分别的邻接表面52、53、54、55,因此将反作用力释放在其所固定至的柱上,而每个下部囊的活塞34、36、35、37邻接下部轧辊支承座7上的分别的邻接表面56、57、58、59,因此将反作用力转移在其所固定至的柱上。
[0054]上部轧辊支承座6和下部轧辊支承座7的俯视图显示了其独特的形状,其包括周围的叶瓣,其上布置有囊的活塞的所述的推力表面52、53、54、55以及56、57、58、59。两个上部轧辊支承座6和下部轧辊支承座7的每个设置有分别的径向控制臂100和99。通过千斤顶而操作的角度调节控制件93和角度调节千斤顶95作用在上部轧辊支承座6的臂100上。通过千斤顶而操作的角度调节控制件94和角度调节千斤顶96作用在下部轧辊支承座7的臂99上。
[0055]液压千斤顶与囊对齐,这样使得两个囊与两个千斤顶共轴,这样使得具有沿平行于Z轴的同一轴线对齐的两个千斤顶和两个囊的组。这有益地避免了在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力的不对齐,这种不对齐可能在轧辊支承座6、7上产生不期望的弯矩。
[0056]技术人员已知的是,液压囊与液压千斤顶的区别在于囊的活塞的位置被精确地控制,且可以被调节,这是由于直线位置传感器被组装至每个液压囊,且活塞为双作用式的,具有通过反馈伺服阀对油的流入和流出的控制,以便以增加的精度定位轧辊支承座6和7,而液压千斤顶能够仅向其施加力的分别的轧辊支承座施加压力。
[0057]两个轧辊支承座6和7可以在机架I的竖直的Z轴的方向上竖直地移位,这样以根据将被轧制的产品而通过千斤顶和囊的协同操作来允许工作轧辊8、9的分离或接近。图4中示出了工作轧辊8、9的最大的相互间隔的位置,即最大打开,而图5中示出了最大收紧的工作轧辊8和9之间的最小相互间隔的位置,即具有最小轧制空间P。
[0058]对于位置和液压囊所施加的力的控制工具同样被提供,例如,这些工具可以有益地为由电路或电处理器所控制的液压回路,以用于在轧制过程中界定和保持轧辊支承座6、7之间的位置,并因此用于在轧制过程中界定和保持工作轧辊8、9之间的位置。
[0059]图2A、2B、4、5、7和8中示出了机架I中的轧辊支承座6、7的锁定位置,在金属产品的轧制操作的过程中,轧辊支承座6、7处于各种轧辊的操作位置。
[0060]不仅如此,为了由于维护而替换轧辊(例如,磨损的轧辊),或者当将被轧制的产品的尺寸变化时,轧辊支承座的替换可通过下文所述的简单快速的操作而进行。图1A至1D、6、9示出了关于锁定位置绕Z轴旋转预定的角度的用于替换上部轧辊支承座6的非锁定位置,这允许上部轧棍支承座6通过在Z轴方向上的轴向运动而被从机架I中取出或插入机架I中。
[0061]图10示出了关于锁定位置绕Z轴旋转预定的角度的用于替换下部轧辊支承座7的非锁定位置,这允许下部轧辊支承座7通过在Z轴方向上的轴向运动而被从机架I中取出或插入机架I中。
[0062]首先是对组装两个工作轧辊8、9的过程的描述,其发生在轧制机架中,如下文所述。设置在四个柱2、3、4、5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轧辊支承座6和7,该轧辊支承座6和7带有分别的工作轧辊8、9。下部轧辊支承座7被整体地固定至其工作轧辊9,该下部轧辊支承座7通过在机架I的竖直的Z轴的方向上将其转换在围绕Z轴旋转角度δ 2的角位置上,且使其轧制轧辊9向上布置,从而被从机架I的Q插入。角度δ2对应于为了使轧辊支承座占据其在机架上的最终固定位置所需要的角度旋转。
[0063]因此,叶瓣71、72、73、74互相界定具有足够宽度的纵向通路,以便不会与液压千斤顶和囊的体积干涉,叶瓣71、72、73、74被放置在这样的角扇区中,该角扇区在轧辊支承座7沿Z轴转换的过程中不与上部液压千斤顶的位置干涉且不与上部和下部液压囊的位置干涉。下部轧辊支承座7被导致向下至其位于下部液压千斤顶处的邻接位置,同时将下部轧辊支承座7放置在位于该轧辊支承座下方的支撑表面75、76上,且支撑表面75、76与机架(I)集成为整体。
[0064]通过千斤顶在角度调节控制件94上的作用以及角度调节千斤顶96在臂99上的作用,轧辊支承座7随后被导致在箭头Rl的方向绕Z轴旋转等于δ2的角度。从而,每个叶瓣71、72、73、74被置于分别的千斤顶14、15、16、17的活塞处,且在分别的囊44、45、46、47下方和下侧。轧辊支承座7从而被插入锁定千斤顶98中。
[0065]因此,组装操作继续,从机架I的Q插入上部轧辊支承座6,分别的工作轧辊8被向下地布置并整体地固定至上部轧辊支承座6。类似于下部轧辊支承座7,上部轧辊支承座6通过在竖直的Z轴方向上转换而向前移动,并以绕Z轴旋转角度δ I的角位置被布置,角度δ I为关于最后的锁定操作位置的角偏移。因此,轧辊支承座6的叶瓣61、62、63、64被布置在不与沿上部轧辊支承座6的路径的上部液压千斤顶的位置干涉的角扇区中。在下降至机架I中的放置高度(该放置高度被两个邻接环形表面65、66所界定,如图4和7所示,因此上部轧辊支承座6的重量并不压在囊30、32、31、33、40、42、41、43上)后,通过千斤顶在角度调节控制件93上的作用以及角度调节千斤顶95在臂100上的作用,上部轧辊支承座6在箭头Rl的方向绕Z轴旋转等于δ I的角度。在这样的操作的最后,每个叶瓣61、62、63,64定位至分别的囊30、32、31、33、40、42、41、43,且在分别的液压千斤顶的下方和下侧。
[0066]工作轧辊8、9的轧辊支承座6和7的取出类似地发生,但通过相反地进行所描述的多种组装操作。从而,轧辊支承座和工作轧辊的组装和拆卸操作简单地和快速地发生,因此节约了操作时间。
[0067]使用组装的轧制机架而进行的管件的轧制根据已知的工艺被进行,因此轧制操作仅简要描述。
[0068]两个轧辊8、9的不交叉的、倾斜的旋转轴Xl和X2被布置为关于轧制轴X在多个侧面是倾斜的,分别倾斜角度β?和β2,并因此角度β形成在工作轧辊的两个轴Xl和Χ2之间,其值为两个角度β?和β2之和。
[0069]两个工作轧辊8、9向外压管状或实心的主体,在大体上为圆柱形的任何情况下,并将其推动而在布置在管状主体内的顶尖上旋转,且产生的螺旋进给运动通过这些组合的旋转运动被获得,且从而管状主体在其在两个轧辊和顶尖之间的进给中经受变形过程。
[0070]具体来说,管状主体的厚度在其由入口进入轧制机架开始的在轧辊和顶尖之间的进给运动中逐渐减小,且同时管状主体的长度在轧机入口和轧机出口之间增加。
[0071]在轧制过程中的管状主体的螺旋进给运动呈现的特性基于角度β的值和轧辊的两个轴Xl和Χ2之间或轧辊的圆锥表面之间的距离的值而变化。角度β的变化由角度调节控制件94和角度调节控制件93的组合的作用而产生。
[0072]在本发明的轧制机架的一种有益的变形中,该顶尖被组装在由特定的三向导向装置97所保持的杆件上,三向导向装置97具有相关的打开和锁定服务,其被定位在机器的出口侧。这些装置通常被用于穿孔轧机,这随着管状主体的进给而逐渐打开。
[0073]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是,轧制力被释放在轧制机架结构上,因此使轧制机架结构变形。由于本发明的机架的特性,可能通过加载千斤顶而预加载轧辊支承座。因为更多的机架所包含的部分被涉及,因此由于预加载系统对定位在接近轧制轴线处的液压囊的激活,机架的变形(其涉及轧辊支承座和分别的工作轧辊的定位)涉及比现有技术的轧制机架的值低得多的值,仅等于液压囊和轧制轴线之间的距离。
[0074]强调下述内容是重要的,尽管本发明的轧制机架的实施方式涉及机架的竖直布置,即Z轴为竖直地布置且两个轧辊支承座中的一个布置在轧制轴线X的上方且另一个布置在轧制轴线的下方的情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的轧制机架的变体包括水平布置的轧制机架,即其中轧制机架的纵轴V和X轴为水平的,且具有布置在轧制轴线X的两侧的两个工作轧辊。在这种变体中,该轧制机架包括相同的部件,且与本发明的主要的变体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机架以水平位置而布置。在这种变体中,不再是上部和下部而是横向的两个轧辊支承座,可以通过沿机架的水平的纵轴Ζ’移除轧辊而由机架的每侧被横向地取出一个轧辊。这种布置防止了对于设计具有用于替换工作轧辊的可打开的上部元件的机架的需求。组装和拆卸操作类似于上文对于竖直机架所描述的组装和拆卸操作,其不同之处在于被表示为竖直的运动的方向应被理解为水平。不仅如此,在这种第二变体中,不再是上部和下部而是关于轧制轴线X为横向的两个轧辊支承座的插入和取出可以有益地同时进行,虽然该取出和组装也可以由机架的两侧被顺次进行。
[0075]所描述的本发明的轧制机架的实施方式主要提供了圆锥形工作轧辊的使用,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的是,工作轧辊对也可以被提供为具有筒状的轧制表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0076]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被使用在穿孔轧机和延伸轧机上,不论其是否在心轴或顶头(plug)上操作。不仅如此,还可能使用与固定的直线导向件而不是圆盘导向件50、51组合的本发明的变体。上文描述的用于具有带控制、移位、锁定功能的圆盘导向件的实施方式的附属元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界定轧制轴线(X)的轧制机架(1),包括: 具有纵轴(z、z’)的支撑结构(2、3、4、5),所述纵轴(Z、Z’)正交于所述轧制轴线(X);第一工作轧辊(8)和第二工作轧辊(9),所述第一工作轧辊(8)和所述第二工作轧辊(9)具有互相面对的周围表面并界定轧制通路(P),所述第一轧辊和所述第二轧辊具有互相倾斜的轴线;第一轧辊支承座(6)和第二轧辊支承座(7),其中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工作轧辊(8)且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二工作轧辊(9),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机架(I)提供了: 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千斤顶((14、24)、(15、25)、(16、26)、(17、27)),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千斤顶((14、24)、(15、25)、(16、26)、(17,27))被布置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的远离所述轧制通路(P)的第一表面上施加第一推力, 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千斤顶((10、20)、(11、21)、(12、22)、(13、23)),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千斤顶((10、20)、(11、21)、(12、22)、(13,23))被布置且被配置为用于以与所述第一推力相反的方向在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的远离所述轧制通路(P)的表面上施加第二推力, 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30、40)、(31、41)、(32、42)、(33、43)),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30,40)、(31,41)、(32,42)、(33,43))被布置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的邻近所述轧制通路(P)的表面(52、53、54、55)上施加第三推力,并界定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和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之间的相互的距离, 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囊((34、44)、(35、45)、(36,46), (37、47)),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囊((34、44)、(35,45)、(36,46)、(37,47))被布置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的邻近所述轧制通路(P)的表面(56、57、58、59)上施加第四推力,并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30、40)、(31、41)、(32、42)、(33,43))合作地界定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和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之间的相互的距离, 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和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的位置的控制工具,所述控制工具被配置为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30、40)、(31,41)、(32,42)、(33、43))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囊((34、44)、(35、45)、(36、46)、(37、47))的位置和力,以及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千斤顶((10、20)、(11、21)、(12、22)、(13,23))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千斤顶((14、24)、(15、25)、(16、26)、(17,27))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压囊((30、40)、(31、41)、(32、42)、(33,43))之一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液压囊((34、44)、(35,45), (36,46),(37,47))之一、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千斤顶((14、24)、(15、25)、(16、26)、(17,27))之一、以及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千斤顶((10、20)、(11、21)、(12、22)、(13、23))之一轴向地对齐,且与平行于所述纵轴(Z)的轴线轴向地对齐。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第一液压囊和所述第二液压囊与所述第一千斤顶和所述第二千斤顶在数量上均为四个。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和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具有分别的周围表面,所述周围表面设置有缺口和突起(出1、62、63、64)、(71、72、73、74)),所述缺口和突起((61、62、63、64)、(71,72,73,74))以交替的连续方式被布置且被配置为允许在组装和拆卸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和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的过程中所述液压千斤顶和所述液压囊在所述纵轴(Z)的方向从所述机架(I)移除。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第一轧辊(8)和所述第二轧辊(9)具有圆锥形的周围轧制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轧辊具有筒状的周围轧制表面。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轧制机架以所述纵轴(Z)竖直的方式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轧制机架以所述纵轴(Z’)水平的方式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轧制机架,其中所述支撑结构(2、3、4、5)不具有可打开且可关闭的上部头部。
10.一种用于组装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轧制机架(I)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绕所述纵轴(Z、V)关于其预定的最终工作位置旋转角度S 2,并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在所述纵轴(Z、Z’ )的方向上在所述轧制机架(I)的所述支撑结构(2、3、4、5)内移位至对应于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14、24)、(15、25)、(16、26)、(17,27))的位置, b)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绕所述纵轴(Z、V)旋转角度δ 2,使得每个叶瓣(71、72、73、74)对应于分别的第一液压千斤顶((14、24)、(15、25)、(16、26)、(17,27))而放置,并将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放置在其工作位置, c)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置于绕所述纵轴(Ζ、Ζ’)关于其预定的最终工作位置旋转角度δ I的角位置,并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在所述纵轴(Ζ、V )的方向上在所述轧制机架(I)的所述支撑结构(2、3、4、5)内移位至对应于所述第一液压囊((30、40)、(31、41)、(32、42)、(33,43))的位置, d)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绕所述纵轴(Z、V)旋转角度δ 1,使得每个叶瓣(61、62、63、64)被放置在分别的第一液压囊((30、40)、(31、41)、(32,42), (33,43))处,并将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放置在其工作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轧制机架(I)被放置成使所述纵轴(Ζ’)水平,且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和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从所述轧制机架(I)的相反的两侧被插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轧制机架(I)被放置成使所述纵轴(Ζ’)竖直,且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在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之前从所述轧制机架(I)的上部部分被插入。
13.—种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机架(I)的轧制方法,其中在金属产品的轧制过程中所述第一轧辊支承座(6)与所述第二轧辊支承座(7)之间的沿所述纵轴(Ζ、Ζ’ )的距离的调节在载荷下进行。
【文档编号】B21B31/02GK104159678SQ201380005946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埃托雷·赛努斯基, 克劳迪奥·玛丽亚·斯卡尔马纳 申请人:丹尼尔和科菲森梅克尼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