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体吸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562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磁体吸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体吸持装置,更为详细地,涉及一种能够通过控制来自永磁铁的磁通来获得较强的吸持力,且能易于转换吸持及解除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磁的磁体吸持装置。

背景技术:
永磁铁工件夹持装置(permanentmagnetworkholdingdevice)等磁体吸持装置是用于通过磁力吸附由铁等磁性物质(magneticmaterial)构成的吸附对象的装置,如今广泛用作在挤压成型机的模具夹具、加压机的模具夹具、车床的夹盘等上附着的内部装置等。这种磁体吸持装置基本上采用永磁铁的强磁力,将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吸附到吸持面上,在解除时,控制来自永磁铁的磁通,以避免在吸持面上形成磁通,从而使吸附对象脱离吸持面。在此,作为用于控制来自永磁铁的磁通的方法,可使用通过使能够旋转地设置的其他永磁铁进行旋转来控制磁通的方法、利用额外电磁铁来控制磁通的方法等。本发明的申请人已经提出利用额外电磁铁的磁体吸持装置(参见专利文献1)。并且也曾经提出一种进一步发展形式的磁体吸持装置(参见专利文献2)。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及2中提出的磁体吸持装置不设置额外的电磁铁,而在极片上配置线圈,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较强的吸持力,只有在吸持和解除之间进行转换时才会仅使用小电流来控制永磁铁的磁力,仅用小尺寸空间也能获得较强的吸持力。另外,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不吸持吸附对象的解除时也会吸引吸附对象的残磁(residualmagnetism),这是磁体吸持装置所面临的不断的挑战。综上,使用的永磁铁越多,则越能增加吸持力,但难以控制磁通,并且残磁也会相应地增加,因此在应用上存在局限性。(专利文献1)专利国际申请公开WO2012/039548A1。(专利文献2)韩国专利KR10-1319052B。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磁体吸持装置,该磁体吸持装置能够通过控制来自永磁铁的磁通来获得强力的吸持力,并能易于进行吸持和解除的转换,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磁。本发明的课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所提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根据以下的记载清楚理解没有提到的其他课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包括:第一极片组件,包括:第一N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第一S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和第一永磁铁,配置为其N极与所述第一N极片接触,其S极与所述第一S极片接触;第二极片组件,包括:第二N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第二S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和第二永磁铁,配置为其N极与所述第二N极片接触,其S极与所述第二S极片接触,其中所述第二S极片的接触面配置为与所述第一N极片的接触面相对,所述第二N极片的接触面配置为与所述第一S极片的接触面相对;至少一个第一线圈,配置为对通过所述第一N极片的吸持面的磁通和通过所述第二S极片的吸持面的磁通中的至少一个产生影响;至少一个第二线圈,配置为对通过所述第一S极片的吸持面的磁通和通过所述第二N极片的吸持面的磁通中的至少一个产生影响;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施加到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中的一个以上被构造为以转换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的方式能够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为所述第一N极片的接触面和所述第二S极片的接触面彼此隔开并且所述第一S极片的接触面和所述第二N极片的接触面彼此隔开的配置,所述第二配置为所述第一N极片的接触面和所述第二S极片的接触面彼此接触并且所述第一S极片的接触面和所述第二N极片的接触面彼此接触的配置。所述控制装置通过调节施加到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来控制通过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的磁通,从而使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之间进行转换,由此控制穿过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吸持面的磁通。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包括:第一连结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及第二连结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接触面配置为与所述第一N极片的吸持面相对,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接触面配置为与所述第一S极片的吸持面相对。所述第一连结极片、所述第二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被固定,所述第一极片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连结极片/所述第二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之间移动。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连结极片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一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和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接触面分别接触;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二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和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接触面分别隔开。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一配置配置时,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分别被吸持到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及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和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二配置配置时,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分别从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及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和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解除。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包括第三极片组件,所述第三极片组件包括:第三N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第三S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和第三永磁铁,配置为其N极与所述第三N极片接触,其S极与所述第三S极片接触,所述第三S极片的接触面配置为与所述第一N极片的吸持面相对,所述第三N极片的接触面配置为与所述第一S极片的吸持面相对。所述第二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三极片组件固定,所述第一极片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三极片组件之间移动。所述第三极片组件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一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N极片的多个吸持面和所述第三极片组件的多个接触面接触;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二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及所述第三极片组件的多个接触面隔开。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一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吸持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所述第三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解除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二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解除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所述第三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吸持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吸持面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吸持面形成为能够吸附一个吸附对象。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极片组件能够在沿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和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的延伸面的方向移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吸持面以四边形形式配置。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彼此邻接配置,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和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吸持面彼此邻接配置。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包括第三连结极片及至少一个第三线圈,所述第三连结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吸持面形成为两个,所述第一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N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和第三永磁铁,其S极与所述第一S极片接触,其N极与所述第三N极片接触。所述第二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S极片,形成有吸持面及接触面且为磁体;和第四永磁铁,其N极与所述第二N极片接触,其S极与所述第三S极片接触。所述第三线圈配置为对通过所述第三N极片的吸持面的磁通和通过所述第三S极片的吸持面的磁通中的至少一个产生影响。所述第一连结极片、所述第二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三连结极片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一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与所述第一连结极片、所述第二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三连结极片的多个接触面分别接触;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二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与所述第一连结极片、所述第二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三连结极片的多个接触面分别隔开。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及所述第三连结极片的吸持面形成为能够吸附一个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一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及所述第三连结极片的吸持面吸持所述吸附对象;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以所述第二配置配置时,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及所述第三连结极片的吸持面解除所述吸附对象。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中的一个吸持面与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邻接配置,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中的另一个吸持面与所述第三连结极片的吸持面邻接配置。所述控制装置通过调节施加到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及所述第三线圈的电流来控制通过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及所述第三线圈的磁通,从而使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之间进行转换,由此控制穿过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吸持面、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吸持面、所述第一连结极片的吸持面、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吸持面及所述第三连结极片的吸持面的磁通。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接触面形成于突部的端部,所述第二线圈配置在所述突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强化极片,配置为包围N极片和S极片且为磁体;一个以上的第一强化永磁铁,配置为其S极与所述第一强化极片接触,其N极与N极片接触;一个以上的第二强化永磁铁,配置为其N极与所述第一强化极片接触,其S极与S极片接触;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强化极片,配置为包围N极片和S极片且为磁体;一个以上的第三强化永磁铁,配置为其S极与所述第二强化极片接触,其N极与N极片接触;一个以上的第四强化永磁铁,配置为其N极与所述第二强化极片接触,其S极与S极片接触。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附加N极片;第一附加S极片;第一强化永磁铁,其N极与所述第一附加N极片接触,其S极与所述第一附加S极片接触;第二强化永磁铁,其N极与所述第一附加N极片接触,其S极与S极片接触;和第三强化永磁铁,其S极与所述第一附加S极片接触,其N极与N极片接触;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附加N极片;第二附加S极片;第四强化永磁铁,其N极与所述第二附加N极片接触,其S极与所述第二附加S极片接触;第五强化永磁铁,其N极与所述第二附加N极片接触,其S极与S极片接触;和第六强化永磁铁,其S极与所述第二附加S极片接触,其N极与N极片接触。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线圈配置在所述第一N极片及所述第二S极片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线圈配置在所述第一S极片及所述第二N极片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未配置在所述第一永磁铁和所述第二永磁铁之间。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处于所述第二配置时所形成的磁通所通过的多个极片的剖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剖面积。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处于所述第二配置时所形成的磁通所通过的多个极片的剖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永磁铁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之间的多个极片的剖面积。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当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处于所述第二配置时所形成的磁通所通过的多个极片的剖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永磁铁和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之间的多个极片的剖面积。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配置在所述第二永磁铁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之间。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配置在所述第一永磁铁和所述第一极片组件的多个吸持面之间。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通过无头螺丝导向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及所述第二极片组件中的能够移动的极片组件。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连结极片被施以倒角(chamfer)或倒圆角(fillet),以免通过所述第一连结极片及所述第二连结极片的磁通路径中的最短路径垂直折曲。本发明的磁体吸持装置在解除吸附对象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磁。并且,不设置额外的电磁铁,而在极片上配置线圈,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强力的吸持力,并且能够只在转换吸持或解除时只用小电流来控制永磁铁的磁力,并能只由小空间来获得强力的吸持力。附图说明图1a至图1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2a至和图2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3a至图3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4a至图4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4d是图4a的A-A向剖视图,图4e是图4a的B-B向剖视图。图5a至图5c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6a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6b是图6a的A-A向剖视图,图6c是图6a的B-B向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9a和图9b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及侧视图。图10a至图10c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11a和图11b是图2a至图2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的侧剖视图。图12a和图12b是图4a至图4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的侧剖视图。图13是表示图12a和图12b中的垂直导向部的变形例的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和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应能清楚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用于实现这些优点和特征的方法。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可由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本实施例只是用于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且为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发明的范畴而提供的,本发明应由权利要求的范畴来定义。所谓元件(elements)或层在另一元件或层的“上方(on)”,表示包括该元件(elements)或层直接设置在该另一元件或层的上方的情况和中间设置有其他层或其他元件的情况。虽然第一、第二等表述用于描述不同的结构要素,但毋庸置疑这些结构要素并不受限于这些用语。这些用语只是为了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区别开而使用。因此,下面提到的第一结构要素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当然也可为第二结构要素。在通篇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个结构要素。图中表示的各结构的大小及厚度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表示的,本发明并不一定局限于所表示的结构的大小及厚度。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每一个特征可部分或全部彼此结合或组合,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在技术上可进行多种联动及驱动,各实施例可彼此独立地进行实施,也可以通过关联关系来一起实施。首先,参照图1a至图1c说明本发明磁体吸持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原理。图1a至图1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尤其图1a是磁体吸持装置解除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图1b及图1c是磁体吸持装置吸持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参见图1a至图1c,磁体吸持装置1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1100、第二极片组件1200、第一线圈1310、第二线圈13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第一极片组件1100包括第一N极片1110、第一S极片1120和第一永磁铁1130。第一N极片1110为磁体,具有吸持面1111及接触面1112。此外,第一S极片1120为磁体,具有吸持面1121及接触面1122。第一永磁铁1130配置为其N极与第一N极片1110接触,其S极与第一S极片1120接触。第二极片组件1200包括:第二N极片1210、第二S极片1220和第二永磁铁1230。第二N极片1210为磁体,具有吸持面1211及接触面1212。此外,第二S极片1220为磁体,具有吸持面1221及接触面1222。第二永磁铁1230配置为其N极与第二N极片1210接触,其S极与第二S极片1220接触。第一极片组件1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200配置为:第二S极片1220的接触面1222能够与第一N极片1110的接触面1112接触及隔开(即,彼此相对),并且所述第二N极片1210的接触面1212能够与第一S极片1120的接触面1122接触及隔开(即,彼此相对)。第一线圈1310配置为对通过第一N极片1110的吸持面1111的磁通及通过第二S极片1220的吸持面1221的磁通中的至少一个产生影响。此外,第二线圈1320配置为对通过第一S极片1120的吸持面1121的磁通和通过第二N极片1210的吸持面1211的磁通中的至少一个产生影响。第一线圈1310和第二线圈1320缠绕于磁体上而配置,通过电流施加来磁化所包围的磁体,从而对磁通产生影响。第一线圈1310配置为对多个吸持面1111、1221的磁通产生影响,第二线圈1320配置为对多个吸持面1121、1211的磁通产生影响。第一线圈1310及/或第二线圈1320可配置在如下位置:1)如图1a至图1c所示,可配置在第一永磁铁1130和第二永磁铁1230之间;2)可配置在第一永磁铁1130及第二永磁铁1230外侧的多个N极片1110、1210或多个S极片1120、1220;3)也可配置在位于多个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外侧的、除多个极片1110、1120、1210、1220之外的其他作为磁体的多个极片。即,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可缠绕于第一极片组件1100及第二极片组件1200的一部分,也可缠绕于其外部。此外,如图1a及图1c所示,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可分别为一个,但也可分别为两个以上。第一线圈1310和第二线圈1320连接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施加到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的电流(的方向或强度)。此处所指的电流表示直流电流,下同。另外,第一极片组件1100及第二极片组件1200中的一个以上能够移动地构成,以使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进行转换,所述第一配置为第一N极片1110的接触面1112和第二S极片1220的接触面1222彼此隔开、且第一S极片1120的接触面1122和第二N极片1210的接触面1212彼此隔开的配置(图1c所示的配置);所述第二配置为第一N极片1110的接触面1112和第二S极片1220的接触面1222彼此接触、且第一S极片1120的接触面1122和第二N极片1210的接触面1212彼此接触的配置(图1a及图1b所示的配置)。具体来说,可以只有第一极片组件1100移动,也可以只有第二极片组件1200移动,也可以两个极片组件1100、1200同时移动。在以下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只有第一极片组件1100移动的例子,但请注意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极片组件1100或第二极片组件1200的移动结构可广泛使用公知方法,例如可随意采用通过分别插入的导销移动、通过辊轮等来移动等,后面例示具体结构。控制装置通过调节施加到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的电流(的方向或强度),来控制通过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的磁通方向及强度。参见图1a,当控制装置未对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施加电流,且第一极片组件1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200以彼此接触的第一配置配置时,磁通如虚线所示形成为通过多个接触面1112、1122、1212、1222的内循环结构。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通过多个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的磁通,第一永磁铁1130和第二永磁铁1230之间的磁力(磁能)差越小,通过多个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的磁通越少。因此,在图1a所示的配置下,多个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不会吸持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未被吸持的吸附对象由虚线表示,下同)。另外,当如图1b所示,控制装置对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施加电流时,通过多个接触面1112、1122、1212、1222的第一永磁铁1130和第二永磁铁1230之间的磁通变小,最终会断开。此时,当多个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分别与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1、2接触时,通过吸附对象1、2的磁通如图1b的虚线那样形成,从而吸附对象1、2被吸持到多个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然后,即使如图1c所示那样阻断施加到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的电流,已经形成的向吸附对象1、2的磁通会被保持而不会破坏,由于没有形成通过多个接触面1112、1122、1212、1222的磁通,第一极片组件1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200能够隔开。若要重新从第一极片组件1100及第二极片组件1200解除吸附对象1、2,则对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施加与图1b相反方向的电流,从而将第一极片组件1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200的配置转换为图1a所示的第二配置,以恢复图1a所示的磁通即可。综上,控制装置通过调节施加到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的电流来控制通过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的磁通的方向和强度,从而使第一极片组件1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200能够在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转换,控制通过第一极片组件1100及第二极片组件1200的多个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的磁通的方向和强度。由此,能够使吸持面1111、1121、1211、1221吸持或解除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1、2。再次参见图1a,上述结构的磁体吸持装置1000在解除吸附对象时,只需在内部循环来自多个永磁铁1130、1230的磁通,即能接近零地或者彻底消除向外的残磁。(当第一永磁铁1130和第二永磁铁1230的磁力(磁能)相同时,这种效果能够最大化)。此外,提出了能够密集配置永磁铁的结构,因此在吸持时能够期待强力的吸持力。此外,能够进行双向吸持,因此具有能够实现为多种实施例的优点。下面说明应用图1a至图1c结构的多种实施例。图2a至图2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尤其图2a是磁体吸持装置解除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图2b及图2c是磁体吸持装置吸持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参见图2a至图2c,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2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2100、第二极片组件2200、第一线圈2310、第二线圈2320、第一连结极片2410、第二连结极片24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第一极片组件2100、第二极片组件2200、第一线圈2310及第二线圈2320的结构分别与图1a至图1c中的第一极片组件1100、第二极片组件1200、第一线圈1310及第二线圈1320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第一连结极片2410形成有吸持面2411及接触面2412且为磁体。此外,第二连结极片2420形成有吸持面2421及接触面2422且为磁体。第一极片组件2100被构造为能够在图2a至图2c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极片组件2200被固定。然而,第一极片组件2100及第二极片组件2200也可以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一连结极片2410和第二连结极片2420配置为:当第一极片组件210以与第二极片组件2200接触的第一配置(图2c所示的配置)配置时,第二极片组件2200的多个吸持面2111、2121分别与第一连结极片2410的接触面2412及第二连结极片2420的接触面2422接触;当第一极片组件2100以与第二极片组件2200隔开的第二配置(图2a及图2b所示的配置)配置时,第二极片组件2200的多个吸持面2111、2121分别与第一连结极片2410的接触面2412及第二连结极片2420的接触面2422隔开。在此,第一连结极片2410、第二连结极片2420及第二极片组件2200被固定,外侧可被作为非磁体的盖2001包围。参见图2a,当第一线圈2310及第二线圈2320未被施加电流,且第一极片组件2100和第二极片组件2200以第二配置配置时,磁通在第一极片组件2100和第二极片组件2200的内部循环,不会通过多个吸持面2111、2121、2211、2221,因此吸附对象在上下任何方向上都不能被吸持。然后,当如图2b所示,对第一线圈2310及第二线圈2320施加电流时,第一极片组件2100和第二极片组件2200之间的磁通被断开,通过第二极片组件2200的吸持面2211、2221的磁通强度会变强,因此第二极片组件2200能够吸持吸附对象2。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极片组件2100也与第一连结极片2410及第二连结极片2420隔开,因此通过第一连结极片2410的吸持面2411及第二连结极片2420的吸持面2421的磁通强度几乎接近零,吸持面2411、2421难以吸持吸附对象。然后,当以图2b所示方向施加到第一线圈2310及第二线圈2320的电流增加为规定数值以上时,第一极片组件2100会因磁力而移动并被吸附到第一连结极片2410及第二连结极片2420,由此,第一极片组件2100和第二极片组件2200以第一配置配置。当第一极片组件2100以图2c所示的第一配置配置时,来自第一永磁铁2130的磁通会穿过吸附对象1,吸附对象1也能被吸附到上侧。然后,即使如图2c所示那样阻断施加到第一线圈2310及第二线圈2320的电流,也会保持已经形成的如虚线所示的磁通,吸附对象1、2保持分别被吸持到第二极片组件2200的多个吸持面2211、2221及第一连结极片2410和第二连结极片2420的多个吸持面2411、2421的状态。若要重新从第一极片组件2100及第二极片组件2200解除吸附对象1、2,则通过对第一线圈2310及第二线圈2320施加与图2b相反方向的电流,来将第一极片组件2100和第二极片组件2200的配置转换为图2a所示的第二配置,恢复图2a所示的磁通即可。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2000具有能够双向吸持吸附对象1、2的优点,并且由于在图2a所示的解除时第一连结极片2410/第二连结极片2420和第一极片组件2100隔开,磁通只在第一极片组件2100和第二极片组件2200内部循环,因此具有几乎不会产生残磁的优点。图3a至图3c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尤其图3a及3c是磁体吸持装置吸持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图3b是转换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参见图3a至图3c,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3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3100、第二极片组件3200、第三极片组件3300、第一线圈3410、第二线圈34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第一极片组件3100、第二极片组件3200、第一线圈3410及第二线圈3420的结构分别与图1a至图1c及图2a至图2c中的第一极片组件1100、2100、第二极片组件1200、2200、第一线圈1310、2310及第二线圈1320、2320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第三极片组件3300包括第三N极片3310、第三S极片3320和第三永磁铁3330。第三N极片3310为磁体,具有吸持面3311及接触面3312。此外,第三S极片3320为磁体,具有吸持面3321及接触面3322。第三永磁铁3330配置为其N极与第三N极片3310接触,其S极与第三S极片3320接触。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三极片组件3300配置为:第三S极片3320的接触面3322能够与第一N极片1110的吸持面3111接触及隔开(即,彼此相对),并且所述第三N极片3310的接触面3312能够与第一S极片1120的吸持面3121接触及隔开(即,彼此相对)。第一极片组件3100被构造为能够在图3a至图3c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极片组件3200及第三极片组件3300被固定。然而,与此不同地,当然可以是第一极片组件3100被固定,第二极片组件3200及第三极片组件3330能够移动。第三极片组件3330配置为:当第一极片组件3100配置为与第二极片组件3200隔开的第一配置(图3c所示的配置)时,第一极片组件3100的多个吸持面3111、3121分别与第三极片组件3300的多个接触面3322、3312接触;当第一极片组件3100以与第二极片组件3200接触的第二配置(图3a及图3b所示的配置)配置时,第一极片组件3100的多个吸持面3111、3121分别与第三极片组件3300的多个接触面3322、3312隔开。在此,第二极片组件3200及第三极片组件3300被固定,并且其外侧可被作为非磁体的盖3001包围。参见图3a,当第一线圈3310及第二线圈3320未被施加电流,并且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二极片组件3200以第二配置配置时,磁通在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二极片组件3200的内部循环,不会通过多个吸持面3111、3121、3211、3221,因此第二极片组件3200不能吸持吸附对象。与此不同地,第三极片组件3300能够通过第三永磁铁3330的磁力来吸持吸附对象1。然后,当如图3b所示对第一线圈3410及第二线圈3420施加电流时,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二极片组件3200之间的磁通会断开,通过第二极片组件3200的吸持面3211、3221的磁通强度增加,因此第二极片组件3200能够吸附吸附对象2。这种情况下,吸附对象1也保持被吸持的状态。即,吸附对象1及吸附对象2能够同时被吸持,以作为过渡。然后,当以图3b所示方向施加到第一线圈3410及第二线圈3420的电流增加为规定数值以上时,第一极片组件3100会因磁力而移动并被吸附到第三极片组件3300,由此,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二极片组件3200以第一配置配置。此时,朝向吸附对象1流过的第三永磁铁3330的磁通会因第一永磁铁3130的磁力而向第一极片组件3100及第三极片组件3300的内部形成(参见图3c)。由此,能够解除吸附对象1并且吸持吸附对象2。然后,即使如图3c那样阻断施加到第一线圈3410及第二线圈3420的电流,也会保持已经形成的如虚线所示的磁通,吸附对象2保持分别被吸持到第二极片组件3200的多个吸持面3211、3221的状态。若要重新从第二极片组件3200解除吸附对象2,并将吸附对象1吸持到第三极片组件3300的多个吸持面3311、3321,则通过对第一线圈3410及第二线圈3420施加与图3b相反方向的电流,来将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二极片组件3200的配置转换为图3a所示的第二配置,恢复图3a所示的磁通即可。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3000具有能够选择性地吸持吸附对象1、2中的任一个优点,并且由于在吸附对象1、2的解除时磁通只在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二极片组件3200的内部、或在第一极片组件3100和第三极片组件3300的内部循环,因此具有几乎不会产生残磁的优点。图4a至图4c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尤其图4a是磁体吸持装置解除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图4b及图4c是磁体吸持装置吸持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图4d是图4a的A-A向剖视图,图4e是图4a的B-B向剖视图。参见图4a至图4c,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4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4100、第二极片组件4200、第一线圈4310、第二线圈4320、第一连结极片4410、第二连结极片44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第一极片组件4100、第二极片组件4200、第一线圈4310及第二线圈4320的结构与图2a至图2c中的第一极片组件2100、第二极片组件2200、第一线圈2310及第二线圈2320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不过,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变形图2a至图2c中的第一连结极片2410和第二连结极片2420的吸持面的配置而形成第一连结极片4410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第一连结极片4410的吸持面4411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的吸持面4421形成为能够吸持吸附对象1。因此,第一连结极片4410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包围第一极片组件4100及第二极片组件4200。第一连结极片4410的吸持面4411、第二连结极片4420的吸持面4421及第二极片组件4200的多个吸持面4211、4221可以如本实施例所示,形成为在一个平面上,但这可根据吸附对象1的形状而不同。即,第一连结极片4410的吸持面4411、第二连结极片4420的吸持面4421及第二极片组件4200的多个吸持面4211、4221形成为能够吸附一个吸附对象。另外,可具有作为非磁体的盖4001,用于连结并固定第一连结极片4410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此外,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4000比磁体吸持装置2000进一步包括更能减少残磁的装置。下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残磁因以下原因而发生:当如图4a所示,第一极片组件4100和第二极片组件4200以第二配置配置时,封闭的磁通(用虚线表示)中的一部分逃出并对吸附对象1产生影响而发生。因此,可通过进一步强化图4a所示的封闭磁通,并对逃到其外部的磁通赋予阻力的方式来消除残磁。参见图4a至图4c,优选地,第二N极片4210的吸持面4211的面积形成为小于第二永磁铁4230与第二N极片4210接触部分上的平均剖面积,第二S极片4220的吸持面4221的面积小于第二永磁铁4230与第二S极片4220接触的部分上的平均剖面积。换句话说,可通过将第一N极片4110、第一S极片4120、第二N极片4210及第二S极片4220中的与第一永磁铁4130及第二永磁铁4230接触的部分及占其之间的部分的厚度设为较厚,并将其外部分的厚度设为较薄来减少残磁。即,可通过设计成难以向吸持面4211、4221方向形成磁通来消除残磁。另外,第二N极片4210及第二S极片4220的内侧面优选形成为直线,以使第二永磁铁4230和吸附对象1之间的磁通流畅,这样能够提高吸附强度。此外,第一线圈4310及第二线圈4320优选在第二永磁铁4230和第二极片组件4200的多个吸持面4211、4221之间配置,这样有利于控制磁通。此外,第一线圈4310及第二线圈4320也可在第一永磁铁4130和第一极片组件4100的多个吸持面4111、4121之间配置。这种多个线圈4310、4320的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完全可以采用。此外,为了强化吸附力,有必要使第一永磁铁4130或第二永磁铁4230所产生的磁通流畅。参见图4a至图4c,第一连结极片4410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优选被施以倒角(chamfer)或倒圆角(fillet),以免通过该第一连结极片4410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的磁通路径(参见图4c的虚线)中的最短路径垂直折曲。即,为了促进磁通,优选如图4a至图4c那样形成倒角部分4413、4423,其理由是在垂直折弯的部分会出现磁通的涡旋现象,从而减弱磁通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即使没有额外的说明,这种结构也能应用。即,这种结构不仅在第一连结极片4410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中应用,还能在N极片、S极片等中应用。除此之外的工作原理等与图2a至图2c的实施例中所进行的说明一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第一极片组件4100也可由一对极片4110、4120构成,但如图4d所示,在后方侧可进一步具有第一附加N极片4140、第一附加S极片4150、第一强化永磁铁4160、第二强化永磁铁4170及第三强化永磁铁4180。在此,第一强化永磁铁4160配置为其N极与第一附加N极片4140接触,其S极与第一附加S极片4150接触,第二强化永磁铁4170配置为其N极与第一附加N极片4140接触,其S极与第一S极片4120接触,第三强化永磁铁4180配置为其S极与第一附加S极片4150接触,其N极与第一N极片4110接触。此外,第二极片组件4200同样可由一对极片4210、4220构成,但如图4e所示,后方侧可进一步具有第二附加N极片4240、第二附加S极片4250、第四强化永磁铁4260、第五强化永磁铁4270及第六强化永磁铁4280。在此,第四强化永磁铁4260配置为其N极与第二附加N极片4240接触,其S极与第二附加S极片4250接触,第五强化永磁铁4270配置为其N极与第一附加N极片4240接触,其S极与第二S极片4220接触,第六强化永磁铁4280配置为其S极与第二附加S极片4250接触,其N极与第二N极片4210接触。另外,第一附加N极片4140及第一附加S极片4150可被构造为分别能够与额外的连结极片接触及隔开,其中该额外的连结极片与第一连结极片4410及第二连结极片4420隔开。在具有图4d及图4e所示结构的实施例中,具有四个隔开的N/S极片-连结极片组,每个该组通过永磁铁连结。若采用图4d及图4e的结构,能够在单位体积中配置更多的永磁铁,因此能够增加吸持力,此外,在水平方向上也能形成磁通循环结构,因此能够更加减少残磁。图5a至图5c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尤其图5a是磁体吸持装置解除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图5b及图5c是磁体吸持装置吸持吸附对象时的剖视示意图。参见图5a至图5c,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5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5100、第二极片组件5200、第一线圈5310、第二线圈5320、第一连结极片5410、第二连结极片54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在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5000中,以与上述磁体吸持装置1000~4000之间的区别为准进行说明,并且省略重复说明。第一极片组件5100能够移动地构成,第二极片组件5200固定设置。尤其是,第二极片组件5200的多个吸持面5211、5221、第一连结极片5410的吸持面5411及第二连结极片5420的吸持面5421形成为能够吸持一个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1。即,与此相符地,本实施例对第二极片组件5200的第二N极片5210及第二S极片5220进行了变形。第一连结极片5410形成有吸持面5411及接触面5412且为磁体。此外,第二连结极片5420形成有吸持面5421及接触面5422且为磁体。第一连结极片5410和第二连结极片5420配置为:当第一极片组件5100以与第二极片组件5200隔开的第一配置(图5c所示的配置)配置时,第一极片组件5100的多个吸持面5111、5121与第一连结极片5410的接触面5412及第二连结极片5420的接触面5422分别接触;当第一极片组件5100以与第二极片组件5200接触的第二配置(图5a及图5b所示的配置)配置时,第一极片组件5100的多个吸持面5111、5121与第一连结极片5410的接触面5412及第二连结极片5420的接触面5422分别隔开。在此,第一连结极片5410、第二连结极片5420及第二极片组件5200被固定,外侧可被作为非磁体的盖5001包围。另外,第一线圈5310缠绕于第一N极片5110,第二线圈5320缠绕于第一S极片5120,但并不限于此,第一线圈5310及第二线圈5320也可分别缠绕于第一连结极片5410及第二连结极片5420,也可以进行其他变形。除此之外的工作原理等与前述说明一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图6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6b是图6a的A-A向剖视图,图6c是图6a的B-B向剖视图。参见图6a,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6000的结构包括图4a至图4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4000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强化了吸持力。参见图6b,第一极片组件6100除原有结构外,还包括第一强化极片6140、一个以上的第一强化永磁铁6150及一个以上的第二强化永磁铁6160。第一强化极片6140为磁体,配置为包围第一N极片6110及第一S极片6120。此外,第一强化永磁铁6150配置为其S极与第一强化极片6140接触,其N极与第一N极片6110接触。此外,第二强化永磁铁6160配置为其N极与第一强化极片6140接触,其S极与第一S极片6120接触。参见图6c,第二极片组件6200除原有结构外,还包括第二强化极片6240、一个以上的第三强化永磁铁6250及一个以上的第四强化永磁铁6260。第二强化极片6240为磁体,配置为包围第二N极片6210及第二S极片6220。此外,第三强化永磁铁6250配置为其S极与第一强化极片6240接触,其N极与第二N极片6210接触。此外,第四强化永磁铁6260配置为其N极与第一强化极片6240接触,其S极与第二S极片6220接触。若采用图6a至图6c的结构,能够在单位体积中配置更多的永磁铁,因此能够增加吸持力,此外,在水平方向上也能形成磁通循环结构,因此更能减少残磁。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7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7100、第二极片组件7200、第一线圈7310、第二线圈7320、第一连结极片7410、第二连结极片74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图7的磁体吸持装置7000具有与图4a至图4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4000相似的结构,其中变形了第一连结极片741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结极片7410的吸持面7411及第二连结极片7420的吸持面7421彼此邻接配置,而且第二极片组件7200的多个吸持面7211、7221彼此邻接配置。相邻的多个吸持面之间主要通过吸附对象来形成磁通,不相邻的多个吸持面之间几乎不会形成磁通。由此能够防止磁通的混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持力。若要进一步提高吸持力,则进一步增加吸持面7211和吸持面7421的间隔即可。对于其他结构,可参见与图4a至图4c相关的说明,本实施例中省略具体说明。图8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参见图8,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8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8100、第二极片组件8200、第一线圈8310、第二线圈8320、第一连结极片8410、第二连结极片84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图8的磁体吸持装置8000具有与图7所示磁体吸持装置7000相似的结构,并且变形了第一极片组件8100的移动方向。参见图8,第一极片组件8100能够沿第二极片组件8200的多个吸持面8211、8221和第一连结极片8410及第二连结极片8420的多个吸持面8411、8421的延伸面移动。即,第一极片组件8100能够横向移动。对于其他结构,参见与图4a至图4c相关的说明及与图7相关的说明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具体说明。图9a和图9b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主视图及侧视图。参见图9a和图9b,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9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9100、第二极片组件9200、第一线圈9310、第二线圈9320、第一连结极片9410、第二连结极片942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图9a和图9b的磁体吸持装置9000具有与图5a至图5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5000相似的结构,并且变形了第二极片组件9200。第一极片组件9100被构造为能够上下移动。第二极片组件9200的多个吸持面9211、9221形成为配置在第一连结极片9410的吸持面9411及第二连结极片9420的吸持面9421的后方。由此,从下侧观察时,第二极片组件9200的多个吸持面9211、9221、第一连结极片9410的吸持面9411及第二连结极片9420的吸持面9421配置为四边形形状。另外,为了防止混流,优选减小多个N极片9110、9210和多个S极片9120、9220之间的间隔d1,并且增加第二极片组件9200的多个吸持面9211、9221和第一及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9411、9421之间的间隔d2。对于其他结构,参见与图5a至图5c相关的说明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具体说明。图10a至图10c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的剖视图。参见图10a至图10c,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10000包括第一极片组件10100、第二极片组件10200、第一线圈10310、第二线圈10320、第三线圈10330、第一连结极片10410、第二连结极片10420、第三连结极片1043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构造。图10a至图10c的磁体吸持装置10000是扩展图4a至图4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4000而构造的。本实施例的磁体吸持装置10000与磁体吸持装置4000相比,进一步具有第三线圈10330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第一极片组件10100及第二极片组件10200具有进一步的结构,并且第二连结极片10420通过变形而构造。第三连结极片10430形成有吸持面10431及接触面10432。第三连结极片10430可以与第一连结极片10410对称地形成。第二连结极片10420具有至少两个吸持面10421a、10421b,吸持面10421a、10421b位于外围,第二连结极片10420被构造为包覆第一极片组件10100及第二极片组件10200。第一极片组件10100进一步包括:第三N极片10140,形成有吸持面10141及接触面10142且为磁体;第三永磁铁10150,其S极与第一S极片10120接触,其N极与第三N极片10140接触。第二极片组件10200进一步包括:第三S极片10240,形成有吸持面10241及接触面10242且为磁体;第四永磁铁10250,其N极与第二N极片10210接触,其S极与第三S极片10240接触。第三线圈10330配置为对通过第三N极片10140的吸持面10141的磁通和通过第三S极片10240的吸持面10241的磁通中的至少一个产生影响,在本实施例中示出第三线圈10330配置在第四永磁铁10250和吸持面10241之间的例子。第一连结极片10410、第二连结极片10420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配置为:当如图10c所示,第一极片组件10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0200以第一配置(彼此隔开的配置)配置时,第一极片组件10100的多个吸持面10111、10121、10141和第一连结极片10410、第二连结极片10420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的多个接触面10412、10422、10432分别接触;当如图10a所示,第一极片组件10100和所述第二极片组件10200以第二配置(彼此接触的配置)配置时,第一极片组件10100的多个吸持面10111、10121、10141和第一连结极片10410、第二连结极片10420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的多个接触面10412、10422、10432分别隔开。第二极片组件10200的多个吸持面10211、10221、10241、第一连结极片10410的吸持面10411、第二连结极片10420的多个吸持面10421a、10421b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的吸持面10431形成为能够吸附一个作为磁体的吸附对象1。当如图10c所示,第一极片组件10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0200以第一配置配置时,第二极片组件10200的多个吸持面10211、10221、10241、第一连结极片10410的吸持面10411、第二连结极片10420的多个吸持面10421a、10421b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的吸持面10431吸持吸附对象1;当图10a所示,第一极片组件10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0200以第二配置配置时,第二极片组件10200的多个吸持面10211、10221、10241、第一连结极片10410的吸持面10411、第二连结极片10420的多个吸持面10421a,10421b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的吸持面10431解除吸附对象1。第二连结极片10420的多个吸持面10421a、10421b中的一个吸持面10421a与第一连结极片10410的吸持面10411邻接配置,第二连结极片的多个吸持面中的另一个吸持面10421b与第三连结极片10430的吸持面10431邻接配置。控制装置通过调节施加到第一线圈10310、第二线圈10320及第三线圈10330的电流来控制通过第一线圈10310、第二线圈10320及第三线圈10330的磁通,从而使第一极片组件10100和第二极片组件10200能够在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转换,由此控制穿过第一极片组件10100的吸持面、第二极片组件10200的吸持面、第一连结极片10410的吸持面、第二连结极片10420的吸持面及第三连结极片10430的吸持面的磁通。具体来说,当如图10b所示,对第一线圈10310、第二线圈10320及第三线圈10330施加电流时,图10a所示的磁通被断开,通过第二极片组件10200的多个吸持面10211、10221、10241的磁通变强,与此相反,通过多个接触面10212、10222、10242的磁通变弱。由此,第一极片组件10100向上移动,形成图10c所示的磁通,从而吸持吸附对象1。另外,第二连结极片10420的接触面10422形成于突部10423的端部,第二线圈10320包覆突部10423而配置。即,第二线圈10320也可在第一极片组件10100的外部存在。对于其他结构,参见与图4a至图4c相关的说明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具体说明。图11a和图11b是图2a至图2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的侧剖视图,图12a和图12b是图4a至图4c所示磁体吸持装置的侧剖视图,图13示出图12a和图12b所示磁体吸持装置的垂直导向部的变形例。参照图11至图13,详细说明第一极片组件2100、4100的移动结构。参见图11,在上下侧均形成有吸持面2421、2211的结构中,可通过水平导向部2003来导向第一S极片2120,其中水平导向部2003被插入非磁体盖2002中,所述盖2002安装于图2a至图2c的前后方向上。水平导向部2003的端部被插入形成于第一S极片2120的孔中,沿着被插入该孔中的水平导向部2003,第一S极片2120移动。可通过水平导向部2003来导向在图11的(a)所示的第一S极片2120和第二N极片2210彼此接触的位置和图11的(b)所示的第一极片2120和第二连结极片2420彼此接触的位置之间的移动,以防止第一极片组件2100移动时的脱离。此外,参见图12,仅在下侧形成有吸持面4211的结构中,除水平导向部4003之外可进一步具有垂直导向部4004。垂直导向部4004被固定在第二连结极片4420,其端部被插入第一S极片4120中。另外,参见图13,垂直导向部4004'也可使用头部被去除或最小化的无头螺丝。无头螺丝可设置为穿过第一S极片4120,其端部被固定于第二N极片4210。若使用无头螺丝,则能最大限度地加大形成磁通的部分,从而能够提供吸持力更大的磁体吸持装置。另外,参见图11至图13,非移动极片或者连结极片优选被插入并固定于盖2002、4002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移动。上述水平导向部2003和垂直导向部4004、4004'优选由非磁体材质形成,在上述实施例中均能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磁体吸持装置1000至10000,在解除吸附对象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磁。并且,不设置额外的电磁铁,而在极片上配置线圈,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较强的吸持力,只有在吸持和解除之间的转换时才仅使用小电流来控制永磁铁的磁力,仅用小尺寸空间也能获得较强的吸持力。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的实施例,但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必要技术特征的情况下也能以其他具体形式实施本发明。因此,上述实施例在各方面均为示意性的说明,而不应理解为仅限于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